首页 / 正文

奉旨问讯曾静口供十三条 七、明朝亡于李自成之后,清

  七、明朝亡于李自成之后,清兵的确是明臣请来除寇治乱的,是救亿万生灵于水火之中的仁义之师啊!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书内云“明亡之恨”等语。前明之亡国,亡于流寇李自成之手,与我朝毫无干涉。自有明之季,政教不修,纲纪废弛,内则盗贼纷起,李自成等扰乱残虐,沦陷京师,外则边警时闻,各处蒙古外藩,皆为劲敌。是蹂躏中国,消耗明之元气,非独本朝也。况我太祖创业以来,并无取明之天下之心。太宗皇帝曾勒兵入关徇地,直到山东临清,周视京城,纵猎南苑,数日乃归。明朝并不能一矢加遗。彼时若欲取明之天下,岂不易如反掌?盖我祖宗列圣惟冀息兵安民,解仇释忿。屡欲与明朝和好,而明之君臣总置之不问。迨李自成已陷北京,明愍帝殉国而死,明祚已绝,明位已移,始请兵我朝,来除寇乱。太宗皇帝命将兴师,兵至山海关,一战而胜。李自成二十万之众,望风逃窜,席卷长驱,是以我世祖皇帝君临万邦,廓清群寇,救亿万臣民于水火之中,为明朝报仇雪耻,是我朝深有德于前明,显然著明可白万世者也。我朝得国较之汤武征诛,更为名正言顺,何明亡之有恨乎?以李自成之横行中原,所过残破,明朝糜饷百万,曾不能少抗其锋。贼兵一至城下,长驱直入,李自成唾手得明之天下。是明之兵力,万万不如流寇甚明。当李自成既陷京师之后,其志方张,精锐之锋未尝少挫,更增明之叛臣降卒以助其势。而我朝兵威甫及,如摧枯拉朽,只经山海关一战,流贼即亡魂夺魄,奔逃溃败。由是而论,我朝之兵力声势,与明何啻相悬云壤乎?设若取明之天下,已早取矣,何待流贼之摧残乎?惟以仁义为心,不肯代有其国。本朝之光明正大若此,今你怀叛逆之心,若在明朝,即是流寇李自成。而乃以明亡致恨为词,曾不反心自问乎?你还有何说?

  【译文】

  问曾静:皇上问你,你在书信里有“明亡之恨”等说法。明朝的亡国,灭亡在流寇李自成的手里,与我清朝没有丝毫关系。自从明朝未亡时候,国家的政治便已腐败,纲常礼教松弛颓废。国内盗贼四起,李自成等人四处流窜,残忍暴虐,攻占了京城,边境也是警报时闻,各地的蒙族和其他藩属,都成了大敌。所以践踏中国,消耗明朝国力的元气,不只仅是我们大清朝。何况我太祖开始创建帝业以来,并没有夺取明代天下的心思。我太宗皇帝曾经带兵进入山海关视察地形,一直到达山东临清,绕着京城巡视,在南苑(皇家猎园)尽情围猎,几天之后才回去,明朝并没有能力射我们一支箭。那个时候如果想夺取明朝的天下,难道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因为我的列祖列宗,只希望平息战火,百姓平安,解除双方仇恨。我们几次想和明朝和好,但是明朝的君臣总置之不理。等到李自成已攻陷了北京,明朝的崇祯皇帝以死殉国,明国体已经灭亡,明的皇位已经转移,才到我清朝请求派兵去除乱贼。太宗皇帝命令将领率领部队,到了山海关,一战而胜,李自成二十万大兵望风而逃,我军像卷席子一样长驱直入。因此我世祖皇帝亲临中原登上皇位,扫清了大批叛贼,把亿万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为明朝报了仇,洗掉耻辱。所以我大清王朝对明朝实有大恩大德,是十分明显的,可以清清楚楚告诉后代万世。我朝得以统一中国,比起商汤和周武王征伐桀、纣,更加名正言顺,哪有什么明朝灭亡的仇恨?李自成横行中原,所经过的地方到处一片残破,明朝耗费百万银子的军饷,都不能和他们稍稍对抗。贼兵一到京城下面,便长驱直入,李自成不费丝毫的力量得到了明朝天下。所以明朝的军队万万比不上流寇是很明显的。李自成攻陷京城以后,他的斗志仍强盛,精锐的锋芒不曾遭到一点点挫折,又增添了明朝的变节大臣和投降的士兵来为他助威。而我朝威猛军队刚一接触便摧枯拉朽,只经过山海关这一战,流贼就失魂落魄,逃亡溃败。从这方面来看,我朝的兵力和声势,与明朝相比何止相差天地之远呢!假设如果想夺取明朝的天下,早已经得到了,何必等流贼们糟踏呢?只是因为我朝心存仁义,不愿意代替他们占有中国。本朝是如此光明正大,而你却有叛逆之心。如果是在明朝,你就是流寇李自成,你还拿明朝亡国大恨作为话柄,你就不会反省一下自己吗?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原文】

  曾静供:这个源头,弥天重犯从前全然不知,盖因失父太早,独居山僻穷陋者,已数十余年左右。附近不惟无史册可以借观稽考,而乡党邻里,并无知事老成传闻,但知本朝代明而有天下,初不知有明之天下,早已失之于流寇之手。直至旧冬,闻大人之说后,又得仰读圣谕,乃知本朝全是以仁义而兴,直驾千古莫媲,其弘功伟绩之在当世。不惟明之君臣感其恩,戴其力,即在当时之草木,亦莫不被德而蒙惠。盖有明之季,上下怠慢,政教全然荡废不举,纲纪颓然倒坠不整,内则任宦官把持国政,外则听诸藩剥削民力,荒氵㸒纵恣,无礼无学,遂致民不聊生,奔入贼党,四起为敌。在外官兵望风而靡,所以贼得长驱,直抵京师。当此之时,生民流离困苦,残杀惨掠,直不啻如水火之告急。

  太宗皇帝龙兴东海,政举教修,仁声仁闻,施及薄海内外,并未萌一点取天下之心。曾勒兵入关,纵猎南苑,以期为明解仇释怨,息兵而安民。而明之君臣,竟置之不问,由是振旅东归,当时若有一毫利天下之心,取明直如反掌之易耳。又何待贼陷京城,愍帝身殉国难,明祚已绝,明位已移,请求除寇安乱,而后兴师命将乎?即此一举,较之武王观兵孟津,以冀纣恶之改悔,心事更光明正大,表里无憾。况入关一战而胜,李自成二十万之众流寇,亡魂夺魄,溃散奔逃,扫荡廓清,当时天下之众如出深渊,如睹父母。世祖皇帝由是发政施仁,抚临天下,救亿万生灵之苦于水火之中,而天下之感戴者,不惟在明之君臣雪耻复仇,衔结莫报。而为亿万生灵救死扶生,其大德直与天地同流。由是看来,汤武虽以仁兴,而君臣一伦犹不能脱然无憾。所以当时成汤不免有惭德,武庚不免以殷叛。岂若本朝之有天下得于流贼之手,名正言顺,明臣、汉人皆感激深切,乐为效力致死者乎!弥天重犯从前陷于不知,任臆狂悖,妄引《春秋》以自误,所以有“明亡之恨”等语。到今知之,痛悔流涕,几不欲生,而且蒙恩高厚,更觉无地自容了,复有何说。

  【译文】

  曾静供:这个事情的源头,犯了弥天大罪的我从前一点也不知道。因为我很早就死了父亲,独身住在穷山僻野已经几十年,我的周围,不只是没有书籍可以借来观看考究,即使是邻居乡亲,也没有知道这些事的老成人传告。我仅知道本朝代替明代占有了天下,当初不知道明代的天下早已经失在流寇的手里了。直到去年冬天,听到大人的解释后,又能够荣幸读到圣上的谕旨,才知道本朝全都是凭借仁义而兴起,在漫长的历史上一枝独秀而没有朝代能比的。这些丰功伟绩在当代,不只是明代的君臣感恩戴德,即使是当时的无情草木,也没有不蒙受皇恩圣德的。因为明朝时,朝庭上下松弛懈怠,政治教化全都废弛不修,纲常风纪颓废不整。内部是宦官把持朝政,外部是听任各个藩王剥削老百姓,荒氵㸒放纵,礼教不存。以至于民不聊生,投奔乱贼,四下大乱,在外地的官兵们望风而逃,所以叛贼能够长驱直入,到达北京。在这个时候,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遭到乱贼惨杀掠夺,危急不下于水火之灾。太宗皇帝在东海地方兴起,修明政治,教化大道,仁义的名声传遍四海内外,而且没有萌生一点夺取天下的心思。

  太宗皇帝曾经带兵入关,在南苑尽情打猎,来期待和明朝解除怨仇,平息战火,使百姓安居乐业。而明朝君臣,竟置之不理,因此遗憾地回去了。在当时如果有一毫谋取天下的想法,夺取明朝正是易如反掌的事,又何必等叛贼攻陷京城,崇祯帝以死殉国,明朝已亡,明皇位已失,接到平叛除寇的请求后,才命令将领率军队出发吗?这样的行动,比较起武王陈兵孟津,希望用兵力压使殷纣王有改悔之心,想法更加光明正大,内心外表没有丝毫感到缺憾的。何况进入山海关后一次战斗便击败了李自成二十万多的军队,乱贼失魂落魄,四下逃亡溃散。扫荡了敌人,平定了天下。当时天下百姓,像从深渊中挣扎了出来,像看到了父母。世祖皇帝从此发布了一系列仁政措施,安抚天下百姓,把亿万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而且天下感恩戴德的人,不只是为明代的君臣报了仇,洗掉耻辱,使他们结草衔环也无法报答恩惠,而且把亿万百姓从死亡中救出,这样的功绩,可与天地同存。从这方面看来,商汤武王虽然凭借仁政兴国,但在君臣伦理上,还不能够超脱,没有遗憾,所以在当时商汤不免有惭愧之心,而武庚也免不了打着为殷雪耻的旗号,背叛周朝。哪里比得上本朝拥有的天下是从流贼手中得到,名正言顺,明朝臣子和汉族人都十分感激,乐意为本朝拼死效力呢!犯了弥天大罪的我从前被蒙蔽,一无所知,狂妄任性,错误地引用《春秋》的话来论证,所以有了“明亡之恨”等说法。到现在知道实情后深感后悔,流泪不止,几乎不想再活下去,而得到了如此浩荡的皇恩,更觉惭愧得无地自容了,哪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二十四·毕沅
  第五十三回 效尸谏宰相轻生 失重镇将帅殉节·蔡东藩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三·杨士奇
  ●嘉慶東巡紀事卷三·佚名
  第三五七禀道光二十三年一月十六日一二二○三--一九·佚名
  七三五 军机大臣奏阅看《西斋集》情形并请敕交苏抚查解书板片·佚名
  五二六 谕内阁本年选拔贡生已经考试各生准其呈明充当誊录·佚名
  一三七 谕着金简充四库全书处副总裁·佚名
  第67章 杀大学教授的蒋介石·冯玉祥
  夏侯详传·姚思廉
  柳开传·脱脱
  曹彦约传·脱脱
  伯帖木儿传·宋濂
  礼二○·徐松
  九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十九·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十九猩猩类【附??】四言古猩猩賛         【晋】郭 璞能言之兽是谓猩猩厥状似猴号音若婴自然知往颇识物情??賛          郭 璞??怪兽披髪操竹获人则笑唇盖

  •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赵尔巽

      ◎地理一   有清崛起东方,历世五六。太祖、太宗力征经营,奄有东土,首定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及宁古塔诸地,于是旧藩札萨克二十五部五十一旗悉入版图。世祖入关翦寇,定鼎燕都,悉有中国一十八省之地,统御九有,以定一尊

  • 云中纪变·孙允中

    嘉靖甲申,云中抚臣建议添五堡御虏,处置乖宜,参将贾鉴督工苛刻,以营私犯众怒。杀鉴于工所,分必死,谋叛入虏,凡三日未决。抚臣命大同知县往谕曰:“吾弗汝究,速入城。”是夕悉入。抚臣捕把总指挥关山,下狱究所由。众惧,哗

  • 卷之六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二百三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袁忠彻传·张廷玉

    袁忠彻,字静思,袁珙之子。自幼承传其父相面之术。随父亲进见燕王朱棣,王宴请北平诸文武,令忠彻给他们相面。忠彻说都督宋忠,面方耳大,身短气浮;布政使张籨,面方五官小,行步如蛇;都指挥谢贵,臃肿早肥而气短;都督耿王献,颧骨插鬓,色如

  • 平粜例·佚名

    目录 乘缺故昂,摘惩一二,其米自出,不必过为厉禁 钱价报销易银章程 嗣后平粜端差赍详候示 嗣后遇有平粜之时,兵丁请借仓榖,务照例案通详候示办理 乘缺故昂,摘惩一二,其米自出,不必过为厉禁 一件遵批通饬事。布政使司刘牌:乾隆十

  • 卷101·陈邦瞻

    ○北方诸儒之学理宗嘉熙二年冬十月,蒙古姚枢建太极书院于燕京。初,蒙古破许州,得金军资库使姚枢,时北庭无汉人士大夫,太祖见之甚喜,特加重焉。及阔端南侵,俾枢从杨惟中即军中求儒、释、道、医、卜之人,枢招致稍众。及拔德安,得

  • 卷一百五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五十一工部五仪仗四洪武初定东宫仪仗令旗一对青质红令字朱漆攅竹竿长八尺二寸下有铁纂清道二对朱漆攅竹杖铜裹两末长四尺九寸幰弩一张并箭青幰盖以帛为之刀盾一十对盾以木为之盾画狮子首加饰

  • 明鉴易知录卷十二·吴楚材

    明纪熹宗哲皇帝编 辛酉,熹宗皇帝天启元年,春正月,兵科给事中杨涟予告回籍。纪 涟以移宫一案,御史贾继春侵之,涟因乞归。编 命吴宗达、黄立极、李标、钱谦益知诰敕。编 闰二月,兵科朱童蒙勘辽还京。纪 童蒙还奏略曰:&ldq

  • 纲鉴易知录卷三九·吴楚材

    梁纪 附西魏北齐北周太宗简文帝纲 庚午,春正月,东魏高洋自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封齐王。纲 梁以陈霸先为交州刺史。目 霸先发始兴,至大庾岭,蔡路养拒之。其党萧摩诃,年十三,单骑出战,无敢当者。霸先击之,路养败

  • 为政篇·孔子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第十九章 20·辜鸿铭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辜讲孔子的一位学生(子贡)提到古代一位声名狼藉的皇帝及暴君(商纣王,商朝最后一位国君,天资聪颖,后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时,说:“毕竟,他的邪恶并不像传统记

  • 卷七·李光地

    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七桓公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左传】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凡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公羊传】其辞成矣则其称纪季姜何自我言纪父母之于子虽爲天王后犹曰吾季姜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

  • 卷一百八十八·佚名

    △初分难信解品第三十四之七复次善现,我清净即四念住清净。四念住清净即我清净。何以故?是我清净与四念住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我清净即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清净。四正断乃至八圣道支清净即我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八·澄观

    疏。十句文下释文不释总句者。有二意。一以下别成总义故。二者前生起中已显意故。谓菩提心依于大悲为根本故。亦即瑜伽四因之中。大悲因也。疏一增上。大疏文有八。一标名。即经智慧增上智导前悲所以先辨。二细行苦下

  • 外科传薪集·马培之

    外科著作。清马培之撰。一卷。培之有《纪恩录》已著录。是书载方二百一十余首。皆述其主治、药物组成、剂量、药物炮制和用法。所载方剂,除马氏自拟方外,兼采成方及民间秘方、验方。末附“许恒君传用法”。培之医学造

  • 夜深沉·张恨水

    《夜深沉》张恨水的后期文学作品,描写世纪20年代时代大变革时期,一个京剧演员的爱情悲剧,揭露黑暗社会对人性的绞杀和普通百姓经历的命运浮沉。《夜深沉》为张恨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是张恨水处于创作鼎盛期的作品,是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