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曹彦约传

曹彦约,字简甫,都昌人。考中淳熙八年(1181)进士。曹彦约曾跟随朱熹讲学,历任建平尉、桂阳司录、辰溪县令,他为乐平县知县,主管江西安抚司机宜文字。曹彦约为澧州知州,还没上任,薛叔似为京湖宣抚使,就召用曹彦约为主管宣抚使司机宜文字。汉阳缺守臣,朝廷传檄文让他去主管军事。当时金人大举入侵,郡兵一向很弱小,曹彦约搜求当地的豪杰,得到许..,让他率领民兵,让赵观防守水路,党仲升率领宣抚司的军队屯驻在汉阳城里。金国派大军包围安陆,流动作战的骑兵闯入汉川,曹彦约授给赵观同敌人交战的策略,集结渔民抵御金兵,守卫南河,赵观迎击金人,杀了金军的先锋,并且派勇士焚烧金军的战舰,与金军昼夜拼死交战,渡过江北追击金军,金人大败而去。曹彦约又派党仲升劫杀金人的营寨,杀死一千多金兵,党仲升被飞来的箭射中死去。曹彦约上奏请朝廷给赵观补为成忠郎、汉川簿、尉,给党仲升赠官为修武郎,任用党仲升的后代两个人为官。曹彦约因守卫汉阳的功劳被提升两级官职,担任汉阳知军。

嘉定元年(1208),皇上下诏征求意见和建议,曹彦约上封事,说“:敌人哪能不以岁币为利,只是朝廷对敌人所希望的就答应,所追求的就给予,敌人认为我们容易屈从就放纵他们的欲望,不如先滞留小的使事和使臣,督促边境的防备,等待时间的流逝,就该知道真伪。假如敌人又大举进兵,那么老百姓本来就已经怨恨了,敌人想进攻而我们已经做好严密的守备,敌人想后退而他们又有叛兵,与敌人决胜还是有希望的。”不久曹彦约为湖北提举常平,权知鄂州兼湖广总领,他被改任提点刑狱,升为湖南转运判官。

这时盗贼罗世传、李元砺、李新等相继起事,桂阳、茶陵、安仁三县都被攻破,周围一千里的地区,大致是盗贼的地盘。曹彦约到攸这个地方来督促漕运的事,人心才安定。曹彦约升为直秘阁、潭州知州、湖南安抚使。这时江西说想招降李元砺,朝廷命令交给湖南讨论招降和讨伐的事,曹彦约说:“现在不进行征讨,让他们顺从投降,会失掉朝廷的威权。假如李元砺用谎话欺骗我们,作为缓兵之计,那我们就是将不能撤去防守的士兵,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朝廷果然没能招降李元砺,曹彦约就督促众将领在盗贼的据点附近驻兵,宋军在..氵米击破李新的营寨,李新负伤死去,李新的部众推举李如松为首领,李如松投降,于是宋军收复了桂阳。罗世传一向和李元砺有矛盾,这时罗世传就秘密请求去消灭李元砺来报效国家,曹彦约就列出赏赐的规格告诉罗世传,并且把这件事报告给朝廷,又给罗世传钱一万缗用来犒赏他的军队。罗世传就俘获了李元砺。曹彦约回到长沙,不久,又出来督战,盗贼的余部都被平定。

罗世传自己认为自己有功,就把李元砺扣留在自己手中以便得到重赏。曹彦约对他说不应该在赏赐的规格以外又有其他要求。这时池州副都统许俊在吉州的龙泉驻扎,用很多东西贿赂罗世传,以便与他交结,答应超越赏赐的规格给他转当官的资历,罗世传就把李元砺押送到江西。胡榘担任右司的官职,想让罗世传担任各地峒丁的统帅,把江西、湖南驻守的军队全部撤掉,曹彦约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胡榘不高兴,然而罗世传始终是凶暴乖戾,不肯走出自己的根据地。曹彦约秘密派罗九迁为间谍,引诱胡友睦,答应给他重赏,胡友睦就杀了罗世传。江西来争夺功劳,曹彦约不同他们计较。曹彦约被提拔为侍右郎官,因右正言郑昭先上书不同意提拔曹彦约,所以朝廷没下达这个任命。

过了一段时间,曹彦约被任命为利州路转运判官兼利州知州。关外缺粮食,曹彦约把利州路转运司储存的粮食全部拿出来减价卖,他还劝说人们互相帮助,免除劳役,对来做买卖的人免去商税,老百姓依靠这些才渡过难关。当时沔州都统制王大才骄横,制置使董居谊既不能行使他手中的权力,反而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奉承他。曹彦约因为蜀地边境各机构并列,掌握军队的权力不统一,稍有小警报,各机构就纷纷上奏议论,管理财物的人把怨恨归于兵弱,掌握军队的人把过错归于财物少的情况,就写成了《病夫议》,把它进献给朝廷,他说:

“古代时的边境地区,得到一位贤能的人就把兵权全都交给他,兵权正,那么各种事情就端重,兵权专,那么各种号令就统一。如今国家忧虑士大夫不奉行诏令,恨士大夫不恪守忠实。所以即使朝廷信用某个人并任用他,却又让另外的人参预在其中;即使朝廷把权力交给他,还要从中加以指挥和约束。这就导致懂得如何处理政事的人不敢做事,怕事的人常常把事情办糟,万一有紧急情况,就各坚持自己的意见,掌握兵权的人和掌管财政的人,互相推卸责任。

“从前秦、陇一带的风气,是以懂得军事、善于作战而闻名天下的。自从吴氏世袭兵权以来,掌握兵权的人就把心思用在如何依仗权势上,而不去想怎样尊奉皇上;用兵的人就把心思用在如何取得财物上,而不去想怎样才能使百姓得到休息。本原一坏,弊病百出,以致有世代为统帅的人已经反叛而宣抚使不察觉,四郡已被割让而众将领不知道的事。平定吴曦叛乱后,叛党虽然被杀死,但这一带的风气和人心其实没改变。担任军官而又管理州中政事的,容易形成藩镇的势力;出身是士兵而又立小功被授予官职的人,逐渐没了等级区别。从秔郊到宕昌,就是陇西、天水那一带,那里的忠义民兵对国家有利的地方就是同敌人战斗,在危急时刻本来就容易鼓动和统率,如果他们依仗自己的勇敢而贪图好处,违背皇上叛乱,那就不仅仅是政府军危害国家了。如果不端正风气的本原,用时间来消磨,用礼义来教化,是不行的呀。

“如今担任统帅的人,一定要驻在边境,一定要有卫兵;有兵权的人,一定要掌握经费,一定要有充裕的财物。至于忠义民兵,又需要有德行的人担任统帅,选择有知识的人教导他们,就像古人所说的教化百姓之后再用他们。如今不谈论这些,就想侥幸取胜好作为功劳,苟且偷安以祈求免祸,危害国家的必定是这种人。”

当时朝中的议论对曹彦约的话不以为然。

曹彦约被差派为兴国府知府,又改为隆兴府知府、江西安抚。不久,四川边境遭到入侵,内部又有张福、莫简的叛乱,曹彦约的话没一句不被验证的。曹彦约升为大理少卿,又权户部侍郎,他以宝谟阁待制的身份为成都知府。曹彦约请求到朝廷奏事,没被允许,他又向政府请求去奏对,没得到回答。曹彦约改任福州知州,又改任潭州知州,曹彦约极力推辞,被任命为提举明道观,不久他又以焕章阁待制的身份提举崇福宫。

理宗即位后,曹彦约被提升为兵部侍郎兼国史院同修撰。宝庆元年(1225)曹彦约入朝奏对,劝皇上讲究学术,防备那些受到亲幸的人。他又说“:陛下应该以庆历、元..时接受大臣的意见为榜样,以绍圣、崇宁、大观时忌讳大臣的意见为戒鉴。近年以来,有在奏对时谋求恩宠、追求名声的人,希望陛下像相信占卜一样依赖忠直的人,像消灭害虫一样去除奸邪的人,有阻挠忠言的人,一定要给予斥退。”

恰好皇上下诏征求意见,曹彦约上封事说“:陛下恭敬地去长乐宫问安,真诚地祭祀土神和谷神,这样的孝友行为,是足以取得天下信任的。然而哥哥和弟弟这样的至亲骨肉,还能被狂妄小人离间,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学说,还像哥哥和弟弟之间因利害冲突而互不相容一样。我认为守法,是做臣下的职责,给与恩惠,是君主的权柄。汉代时,淮南王想危害国家,张苍、冯敬等人请求依法论处,汉文帝赦免了他的死罪,废去了他的王位并让他迁徙到别的地方,淮南王不幸死去,汉文帝把淮南王的封地封给他的两个儿子。这是被明确验证的往事,本朝太宗皇帝因此也这样做了。如今如果顺从汉文帝顾念感情之义,效法太宗皇帝使灭亡的国家又得以存在,断绝的后代得以延续的心意,明确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就没有什么可指摘的过失,即使不制止毁谤,毁谤自然也会平息了。”他又说“:陛下征求意见的诏书,只害怕不能广泛征集意见,然而朝外的议论已经出现了疑问,认为明确说文武,好像只限于官僚士大夫,泛泛地说小大,恐怕不涉及平民百姓,把征求意见的范围扩大一下,只取决于一个命令而已。”曹彦约又推荐隆州的普通百姓、一向精通史学的李心传,请求授予李心传一个小官职,把他安排在史馆,朝廷同意。

不久,曹彦约兼任侍读。很快升为礼部侍郎。他被加官为宝谟阁直学士,提举佑神观兼侍读。曹彦约被授予兵部尚书的官职,他极力推辞不接受。他改任宝章阁学士、常德府知府。他向皇上告辞时,说下面的情形没有通报上来,横征暴敛没有革除。皇上问“:这些弊病在哪里?”曹彦约回答说:“台谏专讲君主,不触及当前的政事,下面的情形怎能通报上来,在都城公然对害国害民的事进行包庇,那么州郡中的横征暴敛,没有可怀疑的。”曹彦约为提举崇福宫,他去世,以华文阁学士的身份转为通议大夫退休,他被赠为宣奉大夫。嘉熙初年,皇上赐给他“文简”的谥号。

猜你喜欢
  卷十八·本纪第十八·脱脱
  卷二十九·毕沅
  卷二百十六 熙寧三年(庚戌,1070)·李焘
  卷五·辛文房
  附录二:袁宏传及其轶事·袁宏
  雍正十一年一月至雍正十三年十一月·蒋良骐
  资治通鉴后编巻五十九·徐乾学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八十一·佚名
  卷之三十五·佚名
  一○一八 军机大臣和珅等奏稽核冬季所进第三分全书记过次数请将提调等交议折·佚名
  提要·李维樾
  经幄管见卷三·曹彦约
  胶澳租界条约·佚名
  卷一百十五·雍正
  二十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孛罗御史·隋树森

    孛罗御史,蒙古族,先为山北辽阳等路蒙古军万户。延祐三年(一三一六)为周王和世王束称帝于和宁之北,封孛罗为御史大夫,授开府仪同三司典四番宿卫。不久和世王束至大都暴卒,孛罗被迫辞官。其曲作《辞官》

  •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范晔

    王充 王符 仲长统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 第二十六回 台湾岛战败降清室 尼布楚订约屈俄臣·蔡东藩

      却说诸清将歼灭滇藩,陆续班师,到了北京,闻尚之信、耿精忠,亦已逮到治罪。原来尚之信归命后,清廷屡促出师,他只逗留不进,及三桂已死,始从征广西,驻军宣武,会之信弟之孝,谋袭藩位,遣藩下人张士选赴京告密。清京遂遣侍郎宜昌阿

  • 卷之一千二百四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四百八十三·佚名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五月。乙丑朔。上诣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前问安。至甲午皆如之。  ○谕内阁我朝开国以来。宗室人才蔚起。超越前古。凡属宗支。宜如何谨守家法增辉瑶牒。乃近来风气日趋浮靡。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四十五·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五 洪武二年九月壬辰朔,上谓廷臣曰:“知人固难,今朕屡敕百司访求贤才,然至者往往名实不副,岂非举者之滥乎?”廷臣对曰:“请自今令有司荐举,必具其人已行之善,庶无冒滥之失。”上曰:“观人之法,即其小

  • 书虚篇第十六·王充

    世信虚妄之书,以为载于竹帛上者,皆贤圣所传,无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讽而读之;睹真是之传,与虚妄之书相违,则并谓短书不可信用。夫幽冥之实尚可知,沈隐之情尚可定,显文露书,是非易见,笼总并传,非实事,用精不专,无思于事也。夫世间传书

  • 卷十二·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十二论语三八佾第三孔子谓季氏章问小人之陵上其初盖防僭其礼之末节而已及充其僭礼之心遂至于弑父弑君此皆生于忍也故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曰

  • 卷三十七·佚名

    △富楼那出家品第四十尔时憍萨罗聚落。去迦毗罗婆苏都城邑。其间不远。有一村陌。彼村有一大婆罗门。为净饭王作於国师。其家巨富。多饶财宝。乃至屋宅,犹如北方毗沙门天宫殿无异。彼婆罗门。有於一子。名富楼那弥多罗

  •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如惺

      皇明天台山慈云禅寺沙门释如惺撰  解义第二之三(正传一十四人附见十四人)  苏州嘉定净信寺沙门释祖你传一(石室英竹屋净)  释祖你字日章别号用拙。苏州常熟张氏子。祝发后东游四明。时我庵无公住延庆。石室瑛公

  • 菩提道次第略论卷第六·宗喀巴

    止观宗喀巴大师 造 释法尊 译子二别学后二度分六, 丑一修止观之胜利, 丑二明止观能摄一切定,丑三止观自性, 丑四双修之理由, 丑五次第决定, 丑六各别学法。丑一修止观之胜利, 学后二度,即修止观,以止观即后二度所摄故

  • 箴 新 僧·太虚

    ──十四年四月作──予朝五台过京赴甬,沿途若南京、常州、无锡等,稍事游行,与各地缁素佛子相谈,纷纷议及新僧。有赞成者,有反对者,有忧虑者。赞成者浅薄,反对者顽陋,而忧虑者之意颇可感,引为箴:一、予之整理僧伽制度论,最重者即

  • 第十五則 雲門倒一說·胡兰成

    第十五則雲門倒一說舉:僧問雲門禪師:不是目前機,亦非目前事時如何?門云:倒一說。蘇東坡貶惠州,曰:譬如我原是惠州秀才,赴京考試,不第回來了,有何不可?他都是為與章惇作對,但那已是昨日之事了。今日有今日之機。他的被貶也是昨日之

  • 毗尼母经卷第一·佚名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  母义今当说  汝等善听之  是中文虽略  广摄毗尼义  依初事演说  智慧者当知  一切经要藏  皆总在此中  律藏外诸义  母经中可得  律义入此经  如众流入海  毗尼

  •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四·彦悰

    弘福寺沙门释彦悰纂录圣朝议不拜篇第二(下)议&middot;中御府少监护军高药尚等议状一首&middot;内侍监给事王泉博士胡玄亮等议状一首&middot;奉常寺丞刘庆道主簿郝处杰等议状一首&middot;详刑寺承王千石张道逊等议状一

  • 第六十九章 军备资财之蓄积·佚名

    波罗伽普佳如是,不善烦自国者,其时思念己应为之事:(一)&ldquo;而暗愚善政之敌,前代诸王欲不久之间而灭却世间、教。(二)犯律之法师等,以大师[佛]之教为邪法,勤省,从住于好处。(三)余今速以一王伞遮楞伽岛,可使直安教、世间。&rdquo;(四

  • 泠然斋集·苏泂

    诗别集。八卷。宋苏泂撰。张世南《游宦记闻》谓泂有集十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于卷二○诗集部分著录此集,标明十二卷,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二十卷,误。明《文渊阁书目》载泂集一部六册。后渐亡佚,只在各种选

  •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佚名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大宝积经之第四十二会。弥勒菩萨所问会之别出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