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卷 关津 桥梁

关 津

江宁府

石灰山关在上元县幕府山,明初置,今废。

江东渡、龙江渡、五马渡在幕府山前,晋元帝与诸王渡江处。(以上上元县)

龙江关在江宁县西仪凤门外,今移上新河。旧管收工部税务,另设户部钞关。清康熙二十八年并两税为一,民商称便。

大胜关在江宁县南二十里。明为陈友谅来侵,太祖命杨璟驻兵大城港御之。友谅大败去,因名大胜港,置大胜关。

金陵海关在江宁县西仪凤门外下关。(新设年月,无案可稽。)

南津在县南,南朝置,校尉守之。侯景入寇,南津校尉江子一与弟子四、子五同殉难于此。

毛公渡在驯象门外,即古麾扇渡。

唐家渡在县北三十里,与六合梅家步相对,即古张公凹渡。

马家渡在县西南九十五里,亦日马家洲,又为马家步。宋建炎间,金人由马家渡渡江,陷太平洲即此。(以上江宁县)

下蜀渡在句容县北七十里。

东阳渡在县西北八十里。

茅场渡在县北八十里,东阳镇侧。(以上句容县)

何庄渡在溧水县西北四十五里。

梅梁渡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石臼湖津济处也。(以上溧水县)

高淳渡在高淳县治西南。撑龙港渡,县西二十里。西陡门渡,县西二十里,界丹阳湖。三汉河为宁国太平冲要。水阳渡县西三十里。固城渡县东南三十里。陈家渡在县东四十里。

(以上高淳县)

江淮关在江浦县东南三里,明洪武二十四年建关,置巡司于此,今如故。

浦子口在江浦县东二十里,为南北津渡之要。明置守御所,清设参将驻防,康熙中改守备。

八字沟渡在县东八里滨江。新江口渡在县东南十三里,滨江与省城中河相对。韦游沟渡在县西南五十里,接和州界。三汉河渡在县东北四十里,邑令置船二,为官渡。

(以上江浦县)

回军渡。宣化渡。(以上六合县)

苏州府

浒墅关在府西北二十七里,百货到此完税,有监放公署。

苏州关在葑门外灭渡桥,清光绪二十一年辟苏州为通商口岸,巡抚赵舒翘建立,以征洋商进口税银,奏设关道,以粮储道兼摄。

枫关在阊门西七里,为南北冲要。地介吴长二县,各省商米豆麦屯聚于此。

胥关渡在府胥门外。九里河渡在胥口东南之九里,其河南抵东洞庭、武山趾。管家浜渡在枫关西北。洞庭渡在胥莫二河之间。莫厘渡在菱湖南阙口。长沙渡在胥湖北阙口黄茅山外。车塘渡在青阳江。红庙渡在青阳江。

三江渡、张家渡、新渡、明月渡、浦缺渡、沙萝渡,以上六渡俱在吴淞江,南接青浦昆山县界。(以上吴县)

陆市铺渡在元和县唯亭东。陶公义渡在元和县周庄镇北急水港,港系要津,往来病涉,邑人陶唐谏设方舟以济人,且捐田以食操舟者。

(以上元和县)

驷马关在昆山县小西门外。(以上昆山县)

界泾关在常熟县西南五十里。(以上常熟县)

白茆塘渡在昭文县,渡沿海,旧建自茆塘桥,备巡海兵马经行,桥深阔易圮,清康熙三十四年,改设官渡。又有徐六泾渡亦然。(以上昭文县)

松江府

冯家渡在华亭县南黄浦。叶谢渡在县南叶谢港。乌泥泾渡在鹤泾,南界上海。彭家渡北界上海。金家湾渡在黄浦。韩仓渡在黄浦北岸,界上海。三宝渡在千步泾东岸,界南汇、奉贤。谢家渡在滟泾。三子渡在盐铁塘。新桥渡在张泾。集云渡

(俗呼何三宝渡)在张泾。颜家断渡在张泾。以上三渡西岸并界金山。(以上华亭县)

米市塘渡在娄县南,黄浦南岸,金山界。明万历中,里人张元辅立义渡,置田四十亩赡费。吉阳汇渡在县西南九里。罗公渡(又名里五舍渡)、斜塘渡东南界金山。注泾渡中渡在注泾河。西公渡南抵五舍。悬星泾渡

(今呼珠桥渡)、陈陀桥渡,南岸金山界。五舍渡、九里亭渡在古山水桥北。蔡成泾渡、陈育渡在通波塘。钱公桥渡在尤墩港。问津庵渡在横云山下。瑁家圩渡在马庄港。石湖渡(俗呼中摆渡

)、周公衖义渡在秀野桥东。里仁义渡(俗呼东摆渡)、饶吴浜渡、古浦塘渡、大王庙渡、钮村庙渡在洞泾。小浜渡在横泾港。塘口渡、钓子角渡、徐村塘渡、长兴桥渡、面丈港渡、朱家浜渡、小昆山渡、戚家村渡在天马山北。吕港泾渡、礼塔汇渡东岸界金山。姚泾渡、北新村渡、张庄渡、柴家浜渡、施公庙渡在大蒸塘,北岸青浦界。打生埭渡在五舍港。龚家楼渡在注泾。腰溇渡东岸金山界。油车浜渡在如塘。水仙庙渡在雪水泾。湾梁渡、界泾渡、南岸青浦界。六店湾渡、菱楼渡、王家荡渡、林家荡渡、长浜渡、屈家浜渡、张家浜渡、白莲泾渡、俞汇渡、黄良甫桥渡在马庄港。黄桥渡东岸金山界。双桥渡在官庄泾东岸金山界。韩墩塘渡、雉鸡汇渡东岸界金山。七家漾渡。

(以上娄县)

牛绳尖渡在奉贤县胥浦塘。万安桥渡在朱泾。南徐村渡在秀州塘。泖桥渡在秀州塘。塘缺渡在秀州塘。韩家坞渡、老莺浜渡、南姚泾渡、毛家渡在小横潦泾。网船埭渡在大横潦泾。龙王庙渡在大横潦泾。吴泾渡在大横潦泾。蔡华浜渡在大横潦泾。

(旧志有横泾渡,以无可考删。)(以上奉贤县)

百福渡在金山县张泾。三角渡、横潦泾渡、斜塘渡、赵家湾渡、温河泾口渡、双坟头渡在泖港。泖港渡在泖港。朱家庄渡在泖港。关帝庙渡在温河泾。北掘挞渡在掘挞泾。中掘挞渡在掘挞泾。南掘挞渡在掘挞泾。五龙庙渡在掘挞泾。金洞泾渡(亦称洋关渡)在掘挞泾。周曹渡、蒋巷渡、新镇渡、泖口渡,以上四渡在胥浦塘。晒花埭渡、尹家库渡、胥浦庙渡、三官塘渡、大坝渡、海老爷,渡以上六渡在归泾。杨荡泾渡、长浜庙渡、庞浜渡,以上三渡在大茫塘。万竹庵渡、兴塔渡、幽泾渡、徐泾渡、石河渡,以上五渡在面丈港。

(以上金山县)

江海常关(即旧志海关)在上海县,清康熙二十四年设立,以旧北察院行台为公署,六十年归并苏抚协理,嗣专委苏松太巡道监督,寻迁小东门外东北。咸丰三年、十年两次寇毁,假设于老白渡。同治十年改建大东门外。光绪二十七年移建浦滩。其时部议常关在通商口岸五十里内者,归税司管辖。二十八年八月,派洋员驻关征税。

江海关在上海县城东北面浦清,道光二十三年设立。专司各国商船税务,亦由苏松太巡道监督。二十六年始建廨宇。咸丰三年巡道吴健彰设司税洋员一人,八年改为正税务司一人,副税务司一人,嗣又添设副税务司一人。同治元年巡道吴煦设河泊所,派英国水师官专引各国商船,指令停泊。二十二年设南卡于黄浦白莲泾口,北卡于吴淞江周太仆庙,稽查苏杭小轮船出入。

永济渡在上海县东关外。减水河渡在吴淞江巡司前。肇家浜渡在县治东。吴淞江头坝义渡。巨漕渡、沙冈渡、横泾渡在闵行镇(有东西二渡)。何家渡、邹家寺渡,以上二渡南岸界南汇。吴冲泾渡东岸界南汇。车沟渡、关前渡、王家渡、夏家渡、张家塘渡

(亦呼蔓笠渡)、周家渡、高昌渡、南仓渡、老白渡、利济渡、陆家渡、赖义渡、(以上七渡与永济渡称八长渡。清光绪间由苏松太道设局管理。)关桥渡、下海渡、东沟渡、(以上二十一渡皆在黄浦。

)小沙渡、曹家渡、法华渡(俗呼梵王渡)、陈家渡、姚家渡(即野鸡墩渡)、庄家泾渡、陆家渡(即华漕渡)、新江义渡,以上八渡皆在吴淞江。太平渡在蒲汇塘。塘口渡在周浦塘

(旧志蟹淡渡今废,删去)。(以上上海县)

闸港口渡在南汇县。闵行渡、姚家渡在卫家港。沈唐渡在马路港。(旧志周浦塘渡、蒲达泾渡,以无可考删。)(以上南汇县)

赵屯渡、浦缺渡、凉月渡、四江口渡、闵家渡、朱墅浦渡、淮浦渡、唐家渡、龙王渡,以上九渡皆在吴淞江。曹家浜渡、水仙庙渡,上二渡在大蒸塘,横泖渡在方家窑。

(以上青浦县)

常州府

戴圻渡在府治内。小河口义渡,清光绪十一年设,原设超瓢港,以地非冲要,移此。(以上武进县)

双河渡。白龙桥渡。(以上无锡县)

黄埠墩渡。华氏义庄渡。石幢渡。圣渎口渡。(以上金匮县)

靖海关在江阴县澄江门外黄田港口。朝阳关在江阴县春晖门外。二关并明正德三年知县刘铉推官伍文定以备倭创建,今废。(以上江阴县)

竹门渡在宜兴县西北三里。洑溪渡在县东南十五里。(以上宜兴县)

龙溪渡在荆溪县南五十里。珠潭渡在县西南七十里。张泽矶渡,清光绪二十九年设。庄前渡。杨翰圩渡。(以上荆溪县)

谭公渡在苏家港口,知县谭桂设,因名。(以上靖江县)

镇江府

镇江关在运河口,面江。清同治四年建,专理洋商轮舶税务,常镇道辖。

西津渡在丹徒县西北九里(旧名蒜山渡。)宋乾道中,郡守蔡洗置船五艘。元增船十五。明巡抚周忱作二巨舰,佥水工三十余人,又甃石堤三十余丈。清设有护漕救生船。康熙三十六年,圣祖南幸驻跸茱萸河,以救生船少,特谕巡抚于准添设。乃选京口渔舟六十余只,日用其六,更番应调。活一人者予一金,死者畀三之一,著为例。又置义田五百亩,以岁入给工费,犒赏知府,冯廷棠有记勒石。瓜镇义渡在普渡阁,清同治十一年,商人魏昌寿等设有渡船十一号。

焦山渡在焦山烧丹井下,清道光间设,咸丰间寇扰停止,同治间复设,由常镇道委员经理之。石公渡在县东北六里石公山下。大港渡在县东北大港镇西,遭乱废。清光绪五年,邑人严作霖设大港三江营义渡,有渡船五号。高资渡在县西四十里。荷花池义渡,清光绪七年添设。甘露港渡、天福州义渡,清光绪九年添设,共有船四号。袁公义渡在城西漕河浜。南闸义渡在南闸口。京口闸

(俗名大闸)在府城西北。小闸在新河。老人闸(即今南闸)在虎踞门外。丹徒镇闸(即今横闸)在丹徒镇。越河闸在越河。铁锚港闸在谏壁镇。

(按:以上诸闸皆漕运时蓄水所建,今漕运既停,诸闸皆废。)(以上丹徒县)

李庄渡在丹阳县东南五十里。周家渡。花家渡。(以上丹阳县)

蒋家渡在金坛县北十里。官载渡在县北十五里。龙宿渡在县东石牌村北。(以上金坛县)

淮安府

南锁关在山阳县南一里。安乐关在县西北三里。柳淮关(一名下关)在县东门外三里。云梯关在县东北二百里。(按:云梯关属阜宁,旧志属山阳误。以上四关今并废。

)版闸关在县西二十里运河北。(按:淮关监督专差内务府人员,光绪三十年江督奏请撤回,由外省委员督办。)上关渡在山阳县来远坊西。下关渡在旧淮阴驿后。青河渡在县西南十五里。颜家河渡、楚望亭渡在杨兴村。桃花渡在水丰村。故晋渡在故城村。侍家沟渡在县西南。南关官渡。淮阴驿官渡。北角楼官渡、西湖砦官渡。外青官渡。

(以上山阳县)

喻口渡在盐城县北一百二十里,为淮河津要。皮收河口渡。新河庙渡在县治西四十五里。经口渡在冈门镇西七里。河口渡在东官河。解港渡在县西北收成庄。唐桥渡在县治西七十里。里洋口渡在县东北三里。高作河口渡。

(以上盐城县)

海关在阜宁县小南门外。

清沟渡在阜宁县西南百里。西渡在大关西。上渡在文昌宫前。中渡在大王庙前。下渡在镇海院前。刘家觜渡、虾须口渡、窑湾渡、斐家桥渡、新河渡在北沙。三官殿渡、鹤儿湾渡、蒋家河渡、周家渡在大飞集。北沙渡在佃湖。临河渡往系牛觜。沙河渡、板沟渡、朦胧渡、蛤蜊港渡、大汛港渡、李家尖渡、海神庙渡,以上七渡均在射湖。

(以上阜宁县)

北关在清河县东南,通济闸口。

小清口渡在旧清河县东北五里。夏家湖口渡在旧县西北二十五里。大清口渡在旧县东北十里。王家营渡。县前渡、大河口渡、腰铺渡、吴城渡、以上四渡在大河。天妃庙渡、运口渡、马头渡,以上三渡在清水。许家渡、双闸渡,以上二渡在中河。大桥口渡、清江渡楼渡、五神庙渡、小水门渡、臧家马头渡,以上五渡在运河。东西坝渡在盐河。六塘南股河渡即潘家渡。仲工渡。周工渡。欧家渡。减坝渡。毛家嘴渡。周庄渡。风神庙渡。(以上清河县)

五港口护盐关在安东县东北七十里。

淮河渡在安东县坝上巡司前。五丈河渡在县东北三十里。五港口渡在县东北七十里。稽村浦渡。郜家渡。支家渡。开家渡。盐关渡。黄家渡。鲁家渡。梁家渡。平旺河渡。古寨河渡。栽浦湾渡。孙家湾渡。上尖渡。

(以上安东县)

三岔关在桃源县东三十里。

自洋河渡在桃源县西六十里。崔镇渡在县西北三十里。县北渡在县北三百六十步。郑家楼渡。古城渡。戈家行渡。林工渡。云家渡。杨工渡。拦黄堰渡。红庙渡。众兴大渡。宗家渡。十里堡渡。郑家道口渡。黄家渡觜。三义坝渡。三岔渡。

(以上桃源县)

扬州府

钞关在挹江门外,南达吴会,北拥长淮,西接濠滁,东通大海,天下水陆要冲,有关差驻扎。由关旧在江都县治瓜洲,今权真三河。

赵公渡在钞关浮桥东。白马庙渡在南门外白马庙前。瓜溯渡江都县南四十五里,瓜洲镇与江南镇江相对,江面十余里,唐张佑有《瓜洲闻晓角诗》;宋王安石有《船泊瓜洲诗》。安乐渡在县北五十七里,一名小张家渡。高江渡在县北六十五里,路达高邮州界。

(以上江都县)

高公渡在城便益门外黄金坝,官河。普济渡在甘泉县治邵伯镇城隍庙,官河。(以上甘泉县)

黄泥滩渡在扬子县西南四里,元许谦有诗。新城渡在县东十里。花园渡在县西十里。朴树湾渡在县东三十里。石人头渡在县东四十里,接江都县界。瓜步渡在县西南四十里,接六合县界。建安渡在县西南宋太祖斩杜著处。

(以上扬子县)

南门渡在高邮城南。车逻渡在州南十五里。西门渡在州城西门外,西北通天长泗洲界。自家渡在州西南四十五里。张公渡在州西南四十里。闵家桥渡在州平柯东村。

(以上高邮州)

龙舌津,兴化县东门外。南津在县南门外。(以上兴化县)

白田渡在宝应县南门外。晏村渡在县西南七里。蒋家渡在县西十五里。黎城渡在县西黎城镇。白马渡在县西北白马湖边。三里渡在县北三里。黄浦渡在县北黄浦镇。

(以上宝应县)

新城渡在泰州北五里。王家渡在州西南十里。沈家渡在州西十五里。(以上泰州)

马家渡在东台县治南一百六十五里,距角斜场五里。老树孔渡在县治东南七十五里,西接泰州,南抵如皋县境。(以上东台县)

徐州府(无关)

吕梁渡。乔家渡。未直渡。(以上铜山县)

冀门渡在萧县西北十里。曲里渡在县西北三十里。东镇渡在县西北五十里。朱珊渡在县西北二十里。(以上萧县)

沂河渡在邳州西北一里。泗水渡在州南二里。武河渡在州西南六里。龙化渡在州北三十五里。张村渡在州北七十里。(以上邳州)

皇华渡在宿迁县治西南一里。新路口渡在县西一里。小河口渡在县南十里。直河渡在县南十里。(以上宿迁县)

庙湾渡在睢宁县西北二里,睢水南北之冲。麻墩渡在县北三十里。(以上睢宁县)

太仓州

张泾关在州南三里。又半泾关在州东三里。吴塘关在州西三里。古城关在州北三里。旧志元时四关俱属水军都万户府。明初属太仓卫,俱分拨官军掌守,后水道堙塞,半泾等三关皆废,惟存张泾一关。

(以上太仓州)

合浜渡在崇明县西平洋沙。施翘河渡在崇明至太仓七了港,海面四十里,一至刘河,一至平洋。新开河渡设渡船二只至吴淞。当沙头港渡至臭淞有渡船二只。南斜洪渡一至太仓,一至刘河。

(以上崇明县)

吴淞税关在胡巷桥东,康熙二十四年设。上海税关雍正三年归苏松太道监收,所辖海口十八,吴淞口其一也,向由监督派舍人司关务。同治间委员驻口收税。

界浜渡在宝山县与上海分界。张家浜渡在江东,设渡船八只。(以上宝山县)

海州

 

北关在州北五里,或日南宋时筑此,据险戍守。绍兴末,魏胜败金人于北关,即此。

恬风渡旧名黑风口,后改今名。有碑云:舟中人众休争渡,海上风高且暂停。石湫渡在州南二十里。大涟河渡在新坝上。伊镇渡在州东南九十里。莞渎渡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

龙苴沙渡、胸山渡为东南各镇入州总路。沙坝渡、朱家沟渡、洪门渡、富安渡、新浦渡俱在蔷薇河,为西北通途。(以上海州)

小河口渡在赣榆县南五十里。青口渡在县南十里。龙王庙渡在县北二十里。大沙河渡、小沙河渡、青墩河渡在县西八十里。董河湾河渡在县西六十里。石堰河渡在县北三十里。

(以上赣榆县)

陈村渡在沭阳县西北七里。水口渡在县北八里。札下渡在县北十里。天后宫渡在县东南六里。官河渡在县东北二十里。吴家道口渡。钱家集渡。赵家集渡。华冲圩渡。

(以上沭阳县)

桥 梁

江宁府

大中桥在通济门内,旧名白下。复成桥在大中桥北。通济桥在通济门外。中和桥在通济桥东南。上方桥在中和桥东南。上三桥皆跨濠水。鼎新桥在崇道桥东,旧名小新桥。崇道桥在鼎新桥西,仓巷北,近全节坊。太平桥俗呼为笪桥,在鼎新桥东。上三桥皆跨运渎。内桥在太平桥东,运渎合青溪处,旧名虹桥,宋政和中蔡嶷修,南渡后建行宫于此,改名天津桥,后改今名。异平桥在内桥东北,即宋东虹桥。大市桥在内桥西北,即宋西虹桥。北门桥在洪武街,南跨古城濠。回龙桥在汉西门内。石步桥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即古罗落桥。晋元兴末刘裕讨桓玄,自江乘进至罗落桥。土桥在上元县东七十五里,与句容接界。

(以上上元县)

镇淮桥在江宁县聚宝门内,即古朱雀航,吴名元津。武定桥在镇淮桥东。文德桥在县学宫右。利涉桥在文德桥东,即桃叶渡东。晋以来未有桥以通济,水关来水,天门宜敝也。清顺治初,太守李正茂设木桥名利涉。康熙癸卯易木以石。议者谓天门闭塞,不利人文,非古设渡之意,复废石而易以木焉。淮青桥在秦淮与青溪合流处。斗门桥即古禅灵寺桥,其北又有乾道南北二桥。《明一统志》在三山门内,秦淮合运渎处。张侯桥在淮水南对瓦官寺,吴张昭所造,故名。晋义熙六年,卢循焚查浦,进至张侯桥即此。南渡桥旧跨秦淮,李白与酒客数人棹歌秦淮,《往石头访崔侍御诗》云:舍舟共连袂,行上南渡桥。饮虹桥在县西南百余步,跨秦淮,本名万岁桥,杨吴时名新桥,至今俗仍呼新桥。上浮桥在新桥西。下浮桥在上浮桥西,皆跨秦淮。聚宝桥在聚宝门外,即古长干桥。杨吴城金陵,凿濠引秦淮水绕城,置此桥跨之。石城桥在石城门外,跨城濠。

三山桥在三山门外,跨城濠。江东桥在江东门外。赛工桥在驯象门外,明逊国时,侍中黄观妻女死节处。来宾桥在驯象街,近桥有来宾楼,故名。善世桥在来宾桥西,皆跨跃马涧,水流通城濠。板桥在县西南四十里,晋简文帝为王时,与桓温及武陵王晞同载游于板桥,温遽令鸣鼓吹角,车驰卒奔,唏大恐,帝安然无惧色,温由是惮服。又晋伐吴,丞相张悌死于板桥,悌家在板桥西。河亭桥在县东南二十五里,一名河定桥。新林桥在县西南十八里,梁武帝败齐师处,即今西善桥。秣陵桥在县东南五十里。到驾桥在夹冈门,明太祖曾驻此。东善桥在县东南四十里吉山下。响水桥、马家桥、白虎桥、小平桥均在驻防城内,清光绪二年重建。万寿桥、所桥均在江东门外,清同治五年易造木桥。觉渡桥在水西门外。

(以上江宁县)

集仙桥在句容县东南一里许。永安桥在县南七里,下有小港入于秦淮。降真桥在茅山玉晨观西。白鹤桥在县东南三里。悬纛桥在县西十五里,周瑜尝驻军于此。周郎桥在县西二十里,亦以瑜名。沈公桥在县南二十五里,相传以沈庆之名。高平桥在县西南三十五里。

竹里桥在县北六十里。桥头镇桥在北乡。清道光间邑人蔡永清修。(以上句容县)

惠政桥在溧水县东门外,跨秦淮水,旧名临淮桥。尚书桥在县东十里。九涧桥在县东三十五里,以有九涧之水汇,故名。神龙桥在县东四十五里,旧名神靖桥。尚义桥在县南二十五里。积庆桥在县南三角铺前。杨林桥在县北五里,通省官路。秦淮桥在小西门外。天生桥在县西十里,高十二丈,阔七丈五尺。明洪武十年,太祖命崇山侯李新凿胭脂冈二十里成河,通苏浙运道,桥因石势而成,若天生然,故名。花溪桥在县西四十五里,跨花溪港。永昌桥在县西北永寿寺侧。洪驿桥在县南洪蓝埠。乌刹桥在县西北四十五里,秦淮水经其下,接江宁县界。募军桥在县北三里,明嘉靖间李佛保与倭战死处。长乐桥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以上溧水县)。

东新桥在高淳县东南望洋门外。西新桥在县西南襟湖门外,高阔二丈五尺,长十五丈。永济桥在西新桥左,初为甘棠渡,后建石桥。上三桥俱跨官溪河上。曹塘桥在县东四十里,跨曹塘河。永清桥在县东六十里,为吴越要津,旧系木梁,清顺治八年易石。永康桥一名下桥,在县东南七十里。上二桥俱跨胥河。上桥亦跨胥河,接建平县界。里仁桥一名湾桥,在县东北十五里,跨桃花涧。王嫠桥在县东六十里,当江宁、广德、浙江孔道。邑人刘启东,妻王氏年二十,夫死无子守节,捐赀建,闾义之,因名。双桥在县南十里,本双河渡,明万历中建石桥。水碧桥在县西南三十里跨水阳河,接宣城界。宣徽之水至此皆澄碧,因名。永兴桥在县东北三十里,跨藕丝塘。

(以上高淳县)

宣化桥一在江浦县治西数百步,一在浦子口沧波门外,与六合接界,以宣化镇名。珍珠桥在县东二十里。白马桥在县南五十里。獬凤桥在县西南二十里。惠政桥在县西六十里,接和州界。茅塘桥在县北三十里,跨通江大河。又北五里为横桥,皆通浦子口驿路。石碛桥在县南石碛镇。

(以上江浦县)

龙津桥在六合县治南数十步,为水陆要会。《成化志》云:桥一十八洞,垒石为之。黄巢兵燹之后,石桥废。自宋迄今,皆作浮桥。追人桥在来春门外。宋太祖兵御南唐至此,故名。

冶浦桥在县五里,跨冶浦河。唐祖咏有诗。善家桥在县东南二十里瓜步,六合、扬子分路处。茅家桥在县南二十五里滁口山北沿河,通长芦陈里港。马昌河桥在县西南二十里。黄湖桥在县西北十五里。程家桥在县西二十里,水通滁河,县西诸山水悉由此出,亦会聚之区也。竹镇桥在县西北三十三里,河道纡曲,一邑关键,故竹镇殷阜胜他处。八百桥在县东北三十里。旧传唐有八百梵僧往冶山沟经过此,故名。芦塘桥在县东北二十里。桥东北五里有芦塘寨,因以名桥焉。汇济桥在东沟扬子,张同兴捐建。

(以上六合县)

苏州府

饮马桥在府治东,宋淳祐中知府魏庠建。织里桥在府治西,本吴王织里,俗讹为吉利。乐桥在吴县东,吴赤乌二年建。石岩桥在织里桥西,唐刺史自居易建,名白头桥,有石刻字,元总管道童重建,改今名石岩,盖其自号也。憩桥在城内西南,吴军憩息于此,因名。来远桥在胥门内,旧姑苏驿置此,宋绍兴间王映奏建,专待属国信使,故名,又名驿桥。皋桥在阊门内,汉议即皋伯通居其侧,梁鸿所寓也。至德庙桥在城内西北泰伯庙前。都亭桥在承天寺西,吴王寿梦尝于此作都亭驿,以招贤士。虹桥在阊门外,跨运河,即钓桥也。又吴县学南有虹桥。新桥在盘门外,亦名兴隆桥。自盘门出趋诸乡,每过运河,须舟以济。又当两派交流之间,颇为深广,有石氏请出钱造桥,横绝漫流,分为三桥,往来便之。渡僧桥在阊门外,孙吴时建,宋咸淳间重建。五龙桥在盘门外七里,跨运河。枫桥即枫关,旧本名封桥,因张继诗相承作枫。普福桥在城外,俗名横塘桥。越成桥在胥门外,跨越来溪,旧名越来溪桥。行春桥在横山东茶磨屿下,跨石湖,通越成桥,甚长,跨溪湖之口,名小长桥,岁久圮缺。宋淳熙十六年重修,叠石为梁,凡十有八洞。虎山桥在县西光福镇,元泰定中更名泰定桥。具区风月桥在洞庭东山,跨莫厘武峰之间,东西相接,中贯太湖,旧有石梁,后圮。明成化九年重建,凡长十六丈,高二丈九尺,东西为石堤,延袤又各四十丈。定跨桥俗名跨塘桥,《吴地记》:吴王阖闾造。三太尉桥在朱明寺桥南,吴越时广陵王第三子治园第于此,故名。

(以上吴县)

百口桥在长洲县治东,东汉顾训五世同居,聚族百口,故因其所居名桥。训岁朝聚子孙悉坐,次行酒,三岁以下并知位次,故又名试饮桥。乘鱼桥在交让渎。夏侯桥在城内东南,相传为夏侯司空建,或云桥边有夏侯庙,因名。顾家桥在县治东北,顾悌仕吴为虎头将军,父亡五日,绝粒而死,郡人为之造桥。临顿桥在县治东北,唐陆龟蒙尝居其旁,临顿亦吴时馆名。半塘桥自阊门至虎邱,有七里山塘,此桥适得其半,故名。普济桥在半塘桥西,因南岸接普济堂,故名。来凤桥在阊门外,跨运河。新桥在浒墅关北,跨运河。普思桥在南新桥西,跨运河,一名北新桥。钱都卫桥在青龙桥东北,吴赤乌年建。

(以上长洲县)

花桥在元和县东北。苑桥在县东北,旧传有吴王苑囿于此。乌鹊桥在县治西南,旧传古有乌鹊馆,桥以馆得名。蠡口桥在北蠡口,跨元和塘。官渎桥跨至和塘,元至正二年建。安里桥在葑门外。接渡桥俗名觅渡桥,在赤门湾,旧以舟渡,行旅苦之。元大德间,有僧自昆山来,为渡所阻,发念募建,因名。宝带桥在县东南十五里,跨澹台湖,当江浙往来之冲,南北长百二十丈,洞其下可通舟楫者五十有三,高其中之三以通巨舰。唐王仲舒建

鬵所束宝带助费,故名。明正统十一年巡抚周忱重修。尹山桥在宝带桥之南,跨运河。央浦桥桥东即属吴江县,宋绍兴初建,水势迅疾。明宣德中桥圮。正统间巡抚周忱创造浮桥。嘉靖间重建石桥。又万历中重建。状元泾桥俗名章家桥,云:潮到唯亭出状元,故名。界浦桥东属新阳县。徐公桥跨东西河,宋徐雅建。仙泾桥在袁家浜,金兵至苏,袁氏仆藏幼主不死,故名。

(以上元和县)

富春桥在昆山县治东北,跨至和塘,俗名高板桥。半山桥在县治西北,跨至和塘,昆邑之胜在马鞍山,自县治至山,桥当路之半,故名。戊巳桥在城内娄丰坊。玉虹桥在县东门外,跨娄江,梁大通中建。祝思渡桥在县东南十里,跨新洋江。淞南第一桥在千墩浦,明永乐年建。陶家桥即尚书桥,在广安桥南三里,相传唐陶蚬居此。

(以上昆山县)

吴家桥在新阳县千墩镇南,其地有淀山河,北通吴淞江,商贾所聚,相传卖浆吴翁始建木桥,明万历七年里人沈松源改建。状元桥,宋祥符元年卫泾建。

(以上新阳县)

文学桥在常熟县城内子游巷口,又名醋库桥,宋时官造醋取息,故有醋库。显星桥在县城内,旧传星堕为石,大数十围,在桥之东,故名。旁有港日落星港。庆仙桥在县西南,旧传为徐神翁升仙之地。学士桥在县治直南,旧名信义桥,又名琴川桥,县治前后横港七脉如琴弦,皆发源虞山,东注运河,桥跨第一港,明弘治中学士李傑建坊于此,更今名。五瞿桥在县东南五里阜安门外。殿桥在县西门外跨山塘。福山大桥在县北福山镇。支塘桥在县东支塘市,跨白茆港,清顺治中建。济民桥在去县二里,明正统间巡抚侍郎周忱建。

(以上常熟县)

香花桥在昭文县慧日寺塔前。通济桥在城内,俗名坊桥,以其接福山通大江,故名。鱼家桥,鱼侃居此。通海桥在梅李镇,自许浦过梅李,潮汐迅急,舟行险地也。御渡桥在宾阳门外,以宋高祖过此得名。贺胜桥在宾阳门外,宋绍兴间左军李宝献捷于此。横塘桥在县东南。许浦桥在许浦港。盐铁桥在白茆口。

(以上昭文县)

仙里桥在吴江县东门内,相传陈防于此仙去。垂虹桥本名利往桥,桥上有亭曰垂虹,故名。前临具区,横绝松陵,湖光海气,荡漾一色,三吴之绝景也。苏舜钦有《长桥相月诗》。

(附宋钱公辅《垂虹桥记》:出姑苏城南五十里,民居数百,攘攘沙渚之上者,吴江县也。东湖之流贯城之中,隔限南北,横可以渡者,吴淞江也。隐然长虹截湖跨江,来往若复道者,初作利往桥也。桥本无有,庆历七年冬,大理寺丞知县事李问、县尉王庭坚嗟邑民之陋,鲜慕学者,将改立至圣文宣王庙,呼富民晓以助役,民欢然从命,遂缗钱数百万。未几,诏禁郡县不得新立学。二人谋曰:民既从,财既输矣,倘不能作一利事以便人,吾何以谢百姓。遂合佣潺工,桥役兴焉。东西千余尺,市木万计,不两月大就。即桥之心侈而广之,构亭其上,登以四望,万景在目,日垂虹亭。初,县城为江流所判,半居其东,半居其西。晨往暮归,事无巨纤必舟而后可,故居者不利。县当驿道,川奔陆走者肩摩橹按也。卒然风波之险,则左江右湖漂泊无所,故行者为不便。及桥之成,行者便,居者利。贤人君子措一意,兴一役,岂直为游观之美,登赏之乐哉

!虽然湖光万顷,与天接白,洞庭荐碧,云烟占青,月秋风夏,嚣灭埃断,牛讴渔吟,喑鸣间发,榜声櫂歌,呕哑互引,后盼前睨,千里一素,是亦足乐焉。)安邑桥在南关外,俗名跨塘桥。万顷桥在县东石塘,宋刘嘉谟有诗。甘泉桥在县东境,一名第四桥,以泉品居第四也。白龙桥在县南十二里,跨自龙港。安德桥在平望镇,唐颜真卿有诗。浮玉洲桥在黎泾浦东。七里桥在县北塘,俗名万家桥。望恩桥俗名亭子桥,在黎里镇北栅口。澄溪桥在盛泽镇南七里。

(以上吴江县)

大浦桥在震泽县南二十里八斥,俗名八斥桥,明嘉靖二十七年建。底定桥在震泽镇,宋淳祐二年建。达观桥在梅堰,明嘉靖三十四年建。大通桥在后溪通获塘,宋庆元三年建,明正统六年巡抚周忱再建。天到桥在六都,相传宋高宗南渡到此。

(以上震泽县)

松江府

 

东震桥在华亭县治东,本名虹桥。宋政和中,县令姚舜明作亭其上,改今名。玉带桥在县南跨玉带河。里仁桥在行用库前。爱民桥(《云间志》作县桥

)。合掌桥,宋庆历六年建。望云桥即县桥。普照寺桥,宋绍兴间建。悦安桥(俗呼佛字桥)。丰乐桥(《云间志》作坊桥。)福安桥亦作安福桥(即娄县桥)。清风桥在禅定寺前。清雍正初,知府周中鋐水死榇寄寺中,赙之不受,为建此桥。

(以上城内。)通波桥在县北跨通波塘。盘龙塘桥在跨塘东西。咸通桥在城东,跨南俞塘口。集贤桥在县北,跨集贤泾。济众桥在叶谢镇。华阳桥在县东九里。张塔桥(初名众安,明更名万春

)。广济桥(俗呼大林家桥)永安桥(旧称西俞塘桥)。迎祥桥(亦称中俞塘桥)。通利桥(亦称东俞塘桥)。以上三桥北接娄县界。三登桥,石晋开运三年建。镇海桥在拓林镇海楼前。张泽大桥,十保十六图居民公建,详准免派海塘及他河工役专司桥工。

(以上华亭县)

望仙桥在娄县千户所西。瑁湖桥在县西超果寺东。云间第一桥在县西南八里,跨古浦塘上,宋建,名跨塘。明知府王衡重建,易今名。谷阳桥在县西。秀野桥在县西五里,跨沈泾塘。秀南桥在蒋泾西。秀塘桥在县西五里。采花泾桥在县西北,跨采花泾。米市塘桥

(俗呼小张泾桥)。张泾桥在米市塘西。西仓桥在县西九里,明徐阶建,为谷阳门外第一殷繁地。石湖桥在县西石湖塘上,有憩息亭。昆秀桥在县西。广济桥(俗呼大桥)在秀野桥北九里。蒋泾桥,明成化间易石。泽民桥跨洞泾。蒲汇塘桥在七宝镇。

(以上娄县)

南桥在奉贤县南桥镇,跨横沥溪。新塘桥(一名通津)在南桥镇下、横泾桥华奉交界处。望湖泾桥,明永乐中建。金汇桥,明洪武十三年建。百曲港桥,明永乐中建。拱际桥,元至元中建。古窑桥在青村港。延陵桥在梁店东。高桥在青村镇。横沥桥在十二保。竹冈桥有二:一在十二保,一在十三保。寿萱桥跨南桥塘。沙冈桥在十三保

(以上奉贤县)

洙泾万安桥在金山县西南三十五里。诸流泾桥近北钱村。锦里桥在南钱村。通济桥跨大泖。太平桥有二,一在三保,一在干巷镇。定南桥在卫城旧县署前。青龙桥在县署西。凤翔桥

(旧名仓桥)在县署东北,清乾隆间易木以石。(以上金山县)

望云桥(俗呼虹桥)在上海县治东。学士桥在黄浦口。莺脰湖桥跨新泾浦上。百步桥跨百步塘上。阜民桥在城内。清河桥(又名长桥)在乌泥泾。益庆桥在城内。古鸣鹤桥

(俗呼北桥)在县西南。寺桥在县东北,跨马家浜,巡海要道,二十二保之四十三、四、五、七之四图专司修造,免他役。吴淞江桥一名关桥,在县北,久废。今跨江之桥十有一,西人所建者凡九桥。清光绪二十三年官商公捐改建者为闸桥。二十九年商民捐建者名汇丰桥。塞门德土桥有二:一跨肇家浜口,一跨白莲泾。

(以上上海县)

蟠龙桥在南汇县盘门口。瑞安桥(俗呼时安桥)跨周浦塘。李将军桥在周浦镇,相传袁崧部将李松居此,故名。启秀桥在周浦镇东北。大浦亭桥跨大浦泾。张胜桥在周浦东,跨盐船港。众安桥在鹤沙镇,东跨盐塘。飞云桥跨鹤沙浦。虹桥在县北蔡镇。惠南桥在县署前。

(以上南汇县)

棣华桥在青浦县东门内,跨横泖。凤凰桥在县东南,跨顾会浦。麟趾桥在县西朱家角镇。永安桥(俗呼柘泽桥)。庆安桥(即酒坊桥)在通波塘上。广利桥

(即南亭桥)在庙泾上。阜民桥(即县桥)。放生桥在朱家角北,界昆山。西江桥与迎恩桥相望。迎恩桥(俗名东江桥)在黄渡镇,跨吴淞江北,界嘉定。千秋桥跨越河。海门桥在县城北。广济桥在通波塘,即中亭桥。梁武桥在淮浦上,相传梁武帝经此。阜通桥在金泾上,一名通泽。锦溪桥在县东南凤凰山东。祥泽桥在县东南,一名塘桥,元至正中建,东北通上海嘉定,西北通青浦昆山,最为要道。万柳桥在县东北青龙镇东万柳堤上。

(以上八桥旧属福泉。)(以上青浦县)

常州府

永安桥(俗名府桥)在郡治前。状元桥在郡学西南。甘棠桥(旧名金斗)在府治南。仁育桥,晋永嘉三年建。肃华桥在府治东南,唐延载元年建。玉带桥在察院东。广济桥

(俗名仓桥)在县治西。天禧桥(俗名驿桥)跨旧运河,唐长寿二年建,宋天禧间修,故名。连江桥在县西十八里。五牧桥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卜戈桥在县南,跨白鹤溪。黄土岸桥在县西南八十里。惠民桥在武进县治前。陈渡桥跨南运河。文亨桥

(一名新桥)在朝京门外,跨运河。西河洞桥在西运河北岸。万绿桥(旧名跨塘桥)在奔牛镇。余宅桥在余宅镇,为西南诸乡入城要道,有石堤六十余丈。(以上武进县)

虹霓桥(俗名滕公桥)在阳湖县东,跨北邗沟,唐至德初建。荣桥(一名罗汉桥)在县治东,唐开元中建。新坊桥在县治东南,梁大同中建。元丰桥

(一名殷桥)在县治东,唐如意元年建。横林桥在县东南三十里;跨运河,元至正中建。戚墅堰桥在县东三十里,明成化中建。惠政桥(俗名十五洞桥)跨白鱼港。通吴桥(一名水门桥

)跨关河。新安大桥在新安镇前。政成桥(一名自家桥)跨运河。洛阳桥跨戴圻河,往来通衢。牛塘桥(一名游塘桥)为运河要道。五洞桥跨五洞桥港,宜兴阳湖以桥为界。寨桥跨南运河,在县南五十里。文成桥

(俗呼雪堰桥)。大兴桥在文成桥南。万寿桥在大兴桥南。(以上阳湖县)

大市桥(旧名利津),隋大业八年建。中市桥跨弦河。南市桥跨弦河。驻总桥在无锡县治,后御史葛桓建。梁溪桥(俗呼西门桥)在城西。洛社桥在县治西北三十里。香花桥在杨尖常熟分界处。中桥跨马蠡港。西定桥在县西南一里,跨梁泾,旧有亭,据一邑之胜,今圮。斗门桥跨运河,通江阴县。阳春桥

(即跨塘桥)在县南城外。清宁桥在跨塘南。望亭桥(一名通吴桥)与苏州分界。凤光桥跨箭河。应宿桥在县治后应宿墩旁。大德桥在五里街。扬明大桥跨落星塘。广济桥在五里湖长广溪间。界泾桥与阳湖界。薛家桥介无锡阳湖界。蔡家岸桥跨蔡家河。洪桥为无锡、阳湖、宜兴三县界。梢塘桥在藕荡西,元末莫天佑屯兵于此,号扫荡营。溪桥有大小溪两桥,并跨赤城溪,大溪桥为入湖要口。

(以上无锡县)

承贤桥在金匮县税务局南,明万历间建,高攀龙有记。马镇大桥跨江阴界河。亭子桥(一名熙春桥)跨运河。莲蓉桥(俗名大桥)在县北。高桥,明巡抚周忱建。石埭桥跨九里河,通常熟。卢其桥跨琅琊渎。打铁桥在北水关内,跨弓河。通济石洞桥

(一名洞霓)跨箭河。塔子桥本名塔影。三里桥在北门塘。铁柱桥在阳春桥南,先是桥成辄圮。有老僧言下有蛟,命镇以铁柱,乃成。方桥对大桥口,接长洲界。长安桥在控江门外,是桥宜木不宜石,明孙继皋有记。界泾桥与长洲界。港下大桥在港下镇,界江阴。黄庄桥跨常熟。

(以上金匮县)

文亨桥在江阴县治东。堰桥在县治东,跨运河。善教桥(旧名译桥,一名善政桥)在县南,跨黄田港。北新桥在县东四十五里。苏墅桥以苏轼别业得名。南新桥接北新桥,俱跨蔡港。言桥,子游裔孙寓此,因名。慈云桥

(一名新桥)在县东南。广济桥(旧名东板桥)跨长河。夏港桥在县西十里夏港镇。和丰桥(俗名仓桥)在县治西南。杜康桥在县南水关内。章桥在东水关内。定波桥在北门外。普惠桥在北门外黄田港口。文富桥在县西门外,跨郑泾河。五云桥在县南门外驻节亭南。万安桥

(俗名薛家桥)在县东门外。(以上江阴县)

长桥在宜兴县治南,即周处斩蛟之所。通利桥跨西水关。陈塘桥在县西二十七里。高桥在北门外。福德桥在西门外,跨运河。葛墟桥在县北三十里,跨运河。湛渎桥在县北十五里。归美桥在县东北,跨运河

(改名斜桥)。北水关桥西宜兴,东荆溪。南草堂桥、北草塘桥在盛亭镇东。周铁桥在沙塘港西北三里,相传周设铁官建此桥。马仁趾碑云:范蠡溶东氿,即有此桥。和桥在和桥镇。文兴桥

(旧名易渡桥)在鲍家庄北。柯山桥在和桥西南,桥南有阜,旧称柯山,因名。五湖桥在钟溪北,北界阳湖。钓桥在荆谿门外一里,相传任防钓台处。姚村桥(俗称万答桥)在万答村西北,清道光二十四年建,改名姚溪。

(以上宜兴县)

广济桥在荆溪县治东,南跨东水关。渡济桥与溧阳界。流杯桥在县南六里。宋方桥在县南五十里。杜桥在大东门外。文定桥在徐舍,跨运河。张渚大桥在县西南六十里。玉带桥在县南六十里。蜀山桥在蜀山镇。筱里大桥在慈湖溪七十二涧合流处。侍郎桥在湖汉镇。深溪桥

(又名急水桥)在县西南。彦昇桥在任墅村,任防作别墅于此。(以上荆溪县)

平政桥在靖江县治南。龙骧桥在县治东,跨市河。凤呜桥在县治西。平惠桥在南门外。丰樂桥在东门外。西水桥在西门外。殷仁桥在北门外,皆跨城濠。剑池桥在县南。阳复桥在县北七里。永兴桥在太平团蔡家港。允乐桥在县东,与如皋界。同善桥在三河镇西。思岳桥在生祠镇,岳忠武王庙侧。隆茂桥在掘港西。十九号桥在长安市,跨界西。

(以上靖江县)

镇江府

千秋桥在丹徒县西,跨关河。丁卯桥在县南三里,跨运河,晋元帝子哀镇广陵,运粮出京口,水涸,奏请立埭,以丁卯日报可,后人构桥,因名。唐许浑有别墅于其侧。绿水桥在县治北,跨关河。洗马桥在城西京口驿,以唐太子洗马所建,因名。清风桥

(又名范公桥)在县治南,跨关河,宋郡守范仲淹建。嘉定桥(旧名利民桥)在县治西南,跨关河,宋郡守钱良臣建,嘉定中复修,易今名。高资桥在县西五十里。镇西桥(旧名拖板桥

)在县西北。通阜桥在县西门外江宁冲道。马公桥在县东南四十里新丰镇,跨运河。升仙桥在县南鹤林寺前。大鹤呜桥(一名孩儿桥)。惠民桥在县东十五里丹徒镇。泰运桥在县南门外。跨运河。大港桥在大港镇。谏壁桥在谏壁镇。丁角桥在县西南七十里。利涉桥

(一名浮桥)在县西运河侧。玉带桥在金山下。新河桥距金山一里,临江。铁浮桥在京口闸北。平政桥在小闸北。荷花坞桥距平政桥一里,临江。(以上丹徒县)

云阳桥(旧名清化桥,又名贤桥)在丹阳县治东,跨漕河。万年桥在县南延陵镇。嘉成桥在县南四十里珥村镇。七里桥在县东南七里珥渎河上。明嘉靖间改名麦舟,以宋范纯仁赠石曼卿麦舟于此。泰定桥

(一名大桥)在县东吕城镇。马林桥在县西北,跨辰溪,长山八十四派水皆由此入练湖。黄堰桥(亦名通德桥)在县西南四十里。三思桥在县治南,元大德间重建,覆亭其上。萧塘桥

(一名颜桥)在县东二十里萧塘港。西杨桥(一名安丰桥)在县东南四十里。花垾桥在县北二十里花垾铺。惠政桥(俗名斜桥)在云阳桥右。博望桥在县东四十里。马嘶桥在县北六十里。丁桥在县西七十里丁桥镇,相传以丁令威得名。寨桥在县北七十里。大华桥在县东南六十里。李庄桥在县东南五十里。李庄桥镇跨白鹤溪。导墅桥在县东南六十里导墅桥镇,跨白鹤溪。蒋墅桥在县东南七十里蒋墅镇。九里桥在县南九里庙前。香草桥在县南二十五里。

(以上丹阳县)

文清桥在金坛县治东百步,旧名行香桥,又名惠政桥。清河桥在县治南二百步,旧名安定,俗呼为大桥。昼锦桥在县东八里石牌。高下湖口桥在县北八里。观龙桥在县西南二里,旧名社桥,以明太祖曾经此,易今名。大云桥在县东南四十里,宜兴溧阳往来孔道。钟秀桥

(旧名怀德桥,又名钟桥)在县北三里,相传古有铜钟流至此,故名。濯缨桥(旧名三里岸桥)在县北九里,茅山水自此出运河。周公桥在县东南五里,跨钱资荡,即旧刁庄渡,今圮。东墟桥在县西二十三里,跨大溪,为茅山诸水所经,今圮。莲堵桥在县东北八里。庄城桥在县西北三十里。唐王桥

(一名双桥)在县西四十里。思墓桥在县东七里,近左思墓。枪架桥在县东二十五里。相传明初征张士诚兵,经此架枪以渡,今每年三月三日为大集场,购农具者数县辐凑。南洲大桥在县南十二里,小桥在县南十四里,为溧阳大道。直里桥

(又名直溪桥)在县西三十五里。郑家桥在县北三里,为明武安侯郑亨故居。(以上金坛县)

春雨桥在溧阳县治东(旧名春市桥,俗呼为中桥)。陈子高诗:“屐声春市雨,人语夜桥灯”即此。通微桥在县东南一里。安乐桥在县北三十五里,隋大业初建,又名甓桥。渡济桥在县南十二里,跨濑水傍,有伍相国祠。嘉定桥

(一名中江桥)在县西北四十里,跨中江。胥渚桥在县东四里。秦公桥(俗名下桥)在县东南一里。砚渎桥在县东北谢玄晖洗砚处。凤凰桥在县北一里,双虹如翼,俗呼为双桥。上兴埠桥在县西六十里。南渡桥在县西北三十五里。镇安桥在县南三十里戴埠镇。利涉桥在太白酒楼下。挹云桥在千里湖。南昆仑桥在县东南十八里。故县桥在县南十五里。山了桥

(一作三了)在县南四十里。社渚桥在县西南六十里。平陵桥在县西三十里。舒塘桥在县西北五十五里,通溧水大路。(以上溧阳县)

淮安府

东仁桥在山阳县新城北门外。西义桥在新城西门外(旧名西铁桥)。平河桥在县南四十里,南至宝应六十里,为往来通衢。周家桥在县西南九十里。罗家桥在县西北三里。伏龙桥在县东八十里。通津桥在县东北十里。三思桥在漕院,南宋名谯楼桥,元更今名。

大八字桥宋名宜民,在城内。小八字桥宋之州桥,在城内。南市桥在城内西门街放生池,长桥、漕桥邵甘建,石塘桥在县东十里石塘镇,车桥在县东车桥镇。大吊桥在旧城南门外

(古通济桥)。泾河桥在城南五十里泾河镇。仁济桥在县西门外,古之长桥。唐家桥上建魁星阁。(以上山阳县)

通海桥在盐城县北门。方桥在县西冈门镇。新阳浦桥在县西百二十里。盛魁桥在儒学西。林家桥在北门内。登瀛桥在县西门外。通济桥在县东南伍祐场。肇丰桥在大冈镇,东西二座。凤凰桥在冈门镇,跨新官河。顺济桥在冈门镇西。仁和桥、文英桥俱县西南沙沟镇。虹桥在湖垛镇。顾家桥在湖垛镇西南。双虹桥、景忠桥皆在建阳镇。永利桥在上冈镇。永安桥有二:一在新兴场,一在上冈镇。万福桥在安丰镇。

(以上盐城县)

会龙桥在阜宁县东南。拱极桥在县东北。升仙桥在县西南清沟镇。通济桥在三官殿,跨盐河。大浦桥在城外大街。三贤桥在玉皇阁左。新沟桥在县西十二里,又沙湾桥,并跨大沙河,往淮孔道。夏家桥在撤家集,东跨板沟镇。大桥在撤家集,跨梁子沟。宣湖桥在东沟镇西,其北为静海桥。卧龙桥、仪凤桥并在凤谷村。绮云桥在益林镇。永济桥在草堰口,与盐城界。万福桥在大套集。太平桥在北羊寨,跨大沙河。凤凰桥在陈家集,西跨小沙河。

(以上阜宁县)

泄水桥三座,在清河县汪家洼。屠家桥在屠家庄。三孔桥在贺家堆。雍正八年奉旨动帑修通京道路于清河境内,建泄水、屠家庄、三孔等桥,以便行旅。石人沟桥在县西十里。汤家涧桥在县北六十里。中和浮桥一在县东青龙庵,一在县西双金闸,一在王家营。沙埠桥在县东南六十里。霍山涧桥在县西南九十里。棠梨沟桥在县北十里。爬泥荡桥在县北七十里。瓦子滩桥在县东北三十里。七孔桥在渔沟镇西北七里。朱公桥在县治后。大桥口浮桥在县治西二里。凌家道口桥在渔沟镇北。惠元桥在闸东,跨运河。

(以上清河县)

化龙桥在安东县治东。文衢桥在县东,又名分司桥。东市桥在县东。西市桥在县北半里。太平桥在县治一里,近太平镇。兰墩河桥在县东北四十里。遏蛮河桥在县东北七十里。平望河桥在县东北八十里。夏家口桥在县北三十里。白洋河桥在县东北九十里。盐场河桥在县东北百里。清平桥在碧霞宫东北。天宁桥在北门街。陈溪桥在县西北四十里。利济桥在县东北二十里阜民镇。石桥在岔庙集东。通济桥在北门外。张奤二庄桥在县北七十里渔场镇。乐善桥在西路集。

(以上安东县)

张四冲桥在桃源县东二十里。萧家桥在县南五里。崇河桥在县北四十里。赤鲤湖桥在县北七十里。穿城桥在县北穿城集,通宿迁沭阳大道。新桥在县北十里。通济桥在县北六十里。东砖桥在县北十里众兴集,又有南砖桥,亦在众兴集。崇亭桥在县东北六十里,石崇建,明天启间建额于上。孙家桥在毛家集,东有九座,皆孙九锡建。仁和集大桥在县东南二十里。唐家集桥在通沭阳大道。老黄河天一桥在县西白洋河。姜家石桥在至公集。

(以上桃源县)

扬州府

通泗桥在江都县治东,西跨市河,其水通淮泗,故名。太平桥在县治东南,跨市河。文津桥在府学东,跨市河。止马桥在东门外,明武宗南巡百官至此下马,故名。钞关浮桥在新城挹江门外户部分司前。九龙桥在县南三官河东岸。扬子桥在县南十五里,自古为战守要地,唐开元以后为沙洲所隔,齐澣开伊娄河于扬子桥南,遂为往来通津。今运舟西自扬子,南自瓜洲,至此合而北,盖总会之所也。红桥在北门外翼,以朱栏,岸多荷花,为郡人游观之地。小市桥在北水关

(俗名霄市桥),相传隋炀帝时于此开夜市,故名。法海桥在法海寺前。槐家桥在县北十五里,跨槐家河,唐末杨行密、张神剑屯兵处。大桥在县东五十里(一名带桥)。霍家桥在县治南,沙河之水汇盐河,繇此桥达沙头,入于江。济运桥在县治瓜洲。万寿桥在县治张纲镇,跨秦溏河。万福桥,道光二十九年建,同治六年重建。二道桥同治二年建,俱在县治东十里。

(以上江都县)

天宁桥在甘泉县北门外天宁寺前。惠政桥在县北邵伯镇,旧传谢安以政惠民,故名。宝公桥在邵伯镇南。通湖桥在邵伯镇。凤凰桥、公道桥(即湖口桥

)在县治北五十里黄子湖口。壁虎桥在县治运河东岸,为宣泄湖水入江要路。(以上甘泉县)

望江桥在扬子县治南,跨里河,即今鼓楼桥。通济桥在县东,即东关浮桥。坡桥在县东南十里。澄江桥在县东南(俗呼天宁桥)。仁寿桥在县南,跨外河。飞虹桥在县南三里三坝东。何家港桥在县东南二十里,明嘉靖中建石梁,为瓜洲京口通衙。龙门桥在县南十二里。胥浦桥在县西十里,相传伍子胥入吴渡江处。清江闸桥在县南水关外马驿街口,乾隆六年重建。

(以上扬子县)

安定桥在高邮州治西南,旧名濯衣桥。通济桥在安定桥北,旧名北濯衣桥。澄清桥在州治东。新桥在州南门外跨濠河。多宝楼桥在州北门外,商贾辐辏之所。税务桥

(古名遐观桥)在税务局前,宋嘉定年建。通湖桥在州新河堤。高桥在州东四里白塔河。吴家桥在州城西南三十里太师港口。三星汪桥在州东南十五里(俗名三仙湾桥>。州志云:每年除夜有仙人作左,绞稻草箍缠于桥桩上,箍之高下,其年之水必如之,不差分寸。居人相约于除夜往候,一无所见,至晓视之,而箍已在桩上矣。其相接处无痕迹,人虽极力效之,终不能成,亦一异也。

(以上高邮州)

中和桥在兴化县治西南(即八字桥),相近为永福桥,东来之水自此而北。中和、永福两桥跨之参差,如八字然。文林桥在县西南,跨市河。罗汉桥在县西宝严寺前。丰乐桥在县西河口镇,与高邮州分界。万善桥在胜湖里龙珠禅院前。

(以上兴化县)

嘉定桥在宝应县治东,跨市河,旧名孝仙桥,宋嘉定中重建,改今名。广惠桥在县治西南,跨市河,俗呼为新桥。瑞芝桥在县东门内,宋元丰三年建,产芝五茎,因名。通海桥在县北门外,旧名遗爱桥。五里桥在县南五里泛光湖口。泛光桥在县南四十里泛光湖上。潘家大桥在瓦沟溪。

(以上宝应县)

太和桥在泰州治东南,一名州桥,跨市河,宋绍兴中建。乐真桥在州治,南宋淳熙十二年建,嘉定七年重建。丰利桥在城南水关上,旧名暮春桥,宋淳熙三年建。泰宁桥在州治南,宋淳熙中建,跨中市河。溪光桥在市河东。凤凰桥在州治东,跨长堤。经武桥在州治西南,跨西市河,宋嘉定中建。济川桥在南门外,一名高桥,跨运盐河,为如皋通州孔道,明正统间建。夔湯桥在州北三里,相传宋太祖至州,民有献汤者,饮而甘之,因以名桥。朝宗桥在州北西溪镇。赵公桥在州治北门外三里,跨北河,接新城殿。永宁寺桥本名凤尾桥,形家言南门高桥为凤首,东门外有凤凰墩,为凤昧,此为凤尾,乾隆十八年知州赵天爵建。

(以上泰州)

海道口桥在东台县治西北海道口,两岸砌石为闸,平架木板为桥,盐艘至此则掣而过。北石桥即古石梁,在县治安丰场减水坝西,明王嘉令建。吴嘉纪有古石梁诗。龙门桥在县治草堰场市河上,即卧龙桥,旧传宋刘裕曾避兵于此。

(以上东台县)

徐州府

东门桥在府东门内,泄城中积水出东南隅水门,入支河。荆山口石桥在铜山县东北二十里,山前有河甚广,下多乱石,旧有桥,圮。里人张胆捐二万六千金,垒石为长桥数里,人甚便之。九里沟桥在县寒山堰上。柳泉桥在县东北凤凰山下。楚沟桥在县南十五里。永济桥在吕梁下洪。黄家桥在吕梁上洪。利涉桥在府城北门外。迎春桥在府城东门外。永固桥在府城东北永固寨。九孔桥在四堡南驿路上。广济桥在石山驿南官道。

(以上铜山县)

永固桥(一名董大桥)在萧县南永固山下。庙桥在县东南妙峤山西。天门桥在县东南天门山。苌池桥(俗名响水桥)在县东南白土山北。桃山桥在县东南桃山。陶墟桥在县东南黄桑谷南。周疃桥在县东南龙泉山下。锦川桥在县西南红亭乡。吉安桥在县西北赵家圈。仙台桥在县北五里三仙台下。瓦桥在县西南瓦子集西。西流河桥在县南朔里店北。岱河桥在城西北十里,横亘河中,长二里余。吴母桥在升高山西,当萧宿通衢。

(以上萧县)

巩济桥在砀山县东门外。五王铺桥在县东三十五里。狐父桥在县南三十五里,曹参破秦军取砀狐父即此。双节桥在县南六里左右,为口同器妻连氏、冯学舞妻葛氏葬处。

刘姑桥在县东南二十里纪家洼,刘氏女不嫁,养亲。母死,女日夕涉水省墓,乡人为造此桥。(以上砀山县)

天津桥在丰县北门内。白洋桥在南门外一里。泡桥在县东七里。龙雾桥在县东北五里。岚桥在岚山前。人巩桥在县北二十里。大圣桥在县东北四十里。华山桥在县东南三十里。普济桥在县北九里。

(以上丰县)

飞云桥在沛县南门外,为往来津要,近歌台,故名。鸿沟桥在县东十里。沙河桥在县之沙河渡。震远桥在县东夏镇。三孔桥在夏镇闸南,跨运河。双龙桥在三河口县东四十五里。回龙桥在县西北五十里龙堌集,跨沙河,为南北通衢。普济桥在县西北五十六里,跨边沟,为苏省与鲁分界地。

(以上沛县)

玉虹桥在邳州东北一里(旧名沂水桥)。黄家沟桥在州东北十里。溜沟桥在州东二十里。洪河桥在州东南三十里。高桥在州西北三十五里。步云桥

(一名五丈桥)在州西北四十里。横沟桥在州西北一百里。履坦桥在州北二十里。营河桥在州北九十里。登龙桥(旧名石桥)在州北百二十里。薑石桥在州北百二十里。官湖桥在州东南八里。引河桥在州西北十五里洳口。文奎桥在旧城文庙奎阁前。

(以上邳州)

朝阳桥在宿迁县南三里。上口桥在县南十里。迎恩桥在县西四里。广济桥在旧县北一里。拱辰桥在县北四里。坡石桥在县北围田湖。管坊湖桥在县北四十里,为南北孔道。永济桥跨六塘河,长一百三十九丈,七十孔。花子桥在调药城,有丐浴于水,得白金数百两以建此桥。科第桥

(俗名头桥)、芦港桥(俗名二桥)、莲花桥(俗名三桥)、得胜桥(俗名四桥)皆在洋河镇。(以上宿迁县)

通济桥在睢宁县北关外。余家桥在县东二里。白龙桥在县南二里。吕公桥在县南二十里。戚家桥在县南二十五里。邵公桥在县南十五里。永宁桥在小王集东五里。龙河桥在县西十二里。

(以上睢宁县)

太仓州

海门第一桥(即周泾桥)在太仓州东水关内。武陵桥在镇海卫前(旧名惠安桥)。安福桥在州城内(俗名三洞桥),太仓陈门二塘之水至此交会,东出海门第一桥,以入海。税务桥在武陵桥西。陈门桥

(一名镇民桥)在州城内,西南跨陈门泾上,元至顺中建。上冈桥在双风镇盐铁塘。义兴桥在州北沙头镇,跨七浦塘。木鱼桥在州城南门外普济寺前(一名晋宁桥),跨张泾,元袁华宅在其侧。宣仁桥

(俗名仙人桥)跨七浦塘,明万历间建,以昙阳子化处故名。清康熙五十三年易以石,同治十三年重修。义兴桥在沙溪镇(俗名曾家桥),明曾彪好义,知州刘世龙令造桥堍以旌之。

(以上太仓州)

湖川塘桥在镇洋县治。杨林塘桥、集福桥在鹤王市,跨杨林塘。陆渡桥南属嘉定。(以上镇洋县)

五龙桥在崇明县城东五里寿安寺前。青龙港桥在县东南平洋沙。阜安桥在城西四十里,东阜、平安两沙交界。外津桥在城西三里天妃宫前。大通桥在县东北门外。栏杆桥在县南沙城南四里。王丙桥在县东北近享沙。万安石桥在城西二十二里周神庙镇。聚星桥在堡镇,长十数丈,为邑中最大桥梁。

(以上崇明县)

登龙桥在嘉定县治前,宋淳祐五年建。宾兴桥在县治南文庙前,宋淳祐中建,明天顺中易以石,更名青云桥。永昌桥在晏海门内,明万历中建。拱星桥在县治东北圆通寺西,宋嘉定中建。香花桥在城外护国寺前,梁天监间建,明万历三年重建石桥。严泗桥在县西南二十六里,跨安亭浦上,与昆山青浦接界。仙槎桥在南翔镇。公塘桥在县北,出刘河界。虬桥在县西南黄渡镇,跨吴淞江。六和桥在县西北外冈镇,元泰定中建。

(以上嘉定县)

月浦桥在宝山县治东月浦镇,元虞集泊舟玩月于此。海音桥(旧名丁家桥)在县西吴淞所西。张建浜桥在县南。香花桥在广福镇。古塘桥在大场镇北九里,为南北往来之冲。吴淞大桥在吴淞镇南,跨蕴藻河,清光绪二十四年建。

(以上宝山县)

海州

虎西桥在州西门外。板浦镇桥在州东南四十里。西市桥在州城内阜民坊。甲子大石桥在西关外。太平桥在浦北十五里太平堰。风云桥在云台山竹涧。莲花桥在云台山桃花涧。泸水桥在新县村西。官河桥在泸水桥东。九龙桥在海宁寺前九龙涧。仙桥在小伊河。仙人桥在东磊山大涧上。墟沟大石桥在墟沟

(旧志有沙坝洪门小伊河等桥,以今已圮毁不列)。(以上海州)

紫阳桥在赣榆县西门外一里。会潮桥(旧名大石桥)在县北十五里。石羊桥在县北五十里。旦头桥在县北七十里。潮河桥在县北三十五里。青口桥在县南十二里。范家口桥在县南三十里。唐生口桥在县南二十里。小河口桥在县南五十里。蒲北桥在县南六十里。柘汪桥在县北五十里。厉坛桥在县城北。朱稽桥在县城南二十里。大沙河东桥在县南伏家庄,中桥在刘家庄西,西桥在蒋儿庄。

(以上赣榆县)

文峰桥在沭阳县南门外。迎恩桥在县东里许。来春桥在县东十五里。朝宗桥在县东八十里。窑沟桥在县北二里。桑墟桥在县北四十里。蛤蜊沟桥在县西四十里阴平镇。东岳庙大石桥在东流镇。青石桥在东流镇官沟河。孙河头桥在兔藏沟。

(以上沭阳县)

通州

平济桥在州治前,宋太平兴国中建。明正统间郡人陈敏构亭其上,万历四年易以石,清康熙九年重建。中正桥在州治东,唐总章二年建。文武桥在州治东南,近儒学与守御所,故名。文津桥在州治东南,一名泮宫桥。龙津桥

(一名龙王庙桥)在州东门外。端平桥在州西门外。众安桥在望江楼外。化龙桥(阳名鱼骨桥)在州东余中场。相传鱼骨桥,元顺帝至正中没于江,明万历中随沙涨起,吕四场人获之,色黑而不朽,用以建桥于儒学前。周家桥,宋岳飞克金兵于此,因名得胜桥,明为沿海冲要之区,设把总十员,兵四百余,船四十只于此防守。通济桥在白蒲镇,落成之日龙现于河,又名见龙桥。

(以上通州)

安定桥在如皋县治东南。通江桥在县治东,跨市河。宣化桥在县治南,旧名闸桥,以木为之,今易以石。通济桥在县东四十里丁堰镇。登津桥在县东六十里白蒲镇。汉陵桥在县西三里。镇安桥在县西南二十里。仁和桥在县东九十里马塘场。惠民桥在县北西场镇。立发桥在县北三十六里立发口,即《左传》注:海陵县东南之发繇口。丰利桥在县东北丰利场。

(以上如皋县)

镇安桥在泰兴县治前,古名济川桥,明太祖吴元年改为镇安桥。朝阳桥在县东门内。飞虹桥在县城东南隅,为十二景之一。文明桥在县南门外,一名望江桥。万春桥在县北马甸镇。通江桥在县城小西门内。周家桥在县城西三十里,旧漕米兑军处。熙春桥在县西北口岸镇。永丰桥在黄桥镇。周桥在县东三里、石桥八里,焦氏桥在方前二十四里、孟家桥三十里、溪桥三十三里、黄桥四十里

(其镇有永丰、拱辰、文明、永安、花园、吕家、致富、永昌、直来诸桥)。严家桥在镇北(严馨建),东皋桥五十里(旧名长生桥,口秀才港,如皋卢如兴修)。卢新桥六十里(旧名桑木桥,如兴易石)。桑木桥东南十里。刘家桥、萧家桥十八里。郭家桥、万家桥二十八里。陈桥三十里。广德桥、吉家桥五五十五里。东升桥东北七十里。黄古轿在县南(张蔚然、葛镐峰修)。倒石桥七里。妇义桥其西

(道光十二年易石)。张家桥十二里。袁家桥十六里。高家桥西南十里。送子桥十二里。方明桥十六里。席家桥。蒋华圩桥十八里。乐善桥二十里。马桥少东,猴狲桥二十二里。土桥少东。柏木桥二十五里。祥福桥三十里

(徐清泽等易石)。永固桥在霞幕圩东南三十里(同治五年修)。曹董桥在印庄镇。龙桥四十里在广陵镇。虹桥、界河桥五十里并在季家市。闸桥在县西。杨三郎桥三里。蔡家桥六里

(王尊美修)。杨郎桥七里(由闸桥经金瓶湾历分龙日至此)。大杨庄板桥(由此分南北两官路,南官路九桥,北官路九桥,皆冯耀之建)。小孙桥联石桥八里(二桥相联)。安乐桥印石桥九里。冯家桥十三里。仁寿桥二十里

(冯圣基建)。乐庆桥西南(旧名管家桥。乾隆五十六年常锦易石)。大孙桥十里(明正德中张育宁建。万历中陆琢易石。清康熙中季开生妻张氏修。)钱家桥(冯圣垂易石)。天星桥、马桥十八里。护龙桥在县北

(土名乌龙桥),其西减水桥,东通泰桥(光绪十年知县陈谟修。)又北无毒桥、育宁桥(明正德六年张育宁建。清嘉庆九年香泉庵僧慧光修)、毓秀桥十八里(旧名李秀桥。光绪元年刘宗宽、李邦治修)、保生桥二十里、钟灵桥二十二里、东北利涉桥(萧魁萧建)、引秀桥十二里(同治十二年易石)、庵寺桥三十六里、李家桥西北十二里、卞家桥二十五里、田家河桥三十六里、庆元桥四十里

(土名关桥。道光八年薛东三、戚英培等易石,李沧瀛记。)跨鹤桥(土名赵家桥。明崇正中赵厚培建。清嘉庆中薛引等易石。)、马棚桥(土名响水桥)、孔家桥、迎福桥、曹家桥、渡善桥、新桥

(道光中薛琴等修,光绪二年陈业新、李光甲等重修。)虹桥在口岸镇。迁善桥四十八里、起凤桥(亦名关桥,嘉庆八年易石,二十四年重修。)并在迁善铺。其镇东南腾蛟桥、西南赵家桥

(赵良礼建)、麻布桥五十里、王矮桥五十六里(县西北有万春桥。康熙五十五年,东平王庙僧圆祓建。知县宋生记。)。岳桥、包家桥并在马甸北。重熙桥旧名熙春桥,明知县陈继畴建,在口岸。栾家桥、余大中桥在口岸西十里。伏龙桥在口岸西十五里,今并没江。

(以上泰兴县)

猜你喜欢
  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脱脱
  ●卷二·黎庶昌
  卷三十九上·朱熹
  卷十四·金履祥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二·纪昀
  八四三 军机大臣奏王燕绪等呈请代奏谢恩片·佚名
  孙盛传·房玄龄
  韦睿传·李延寿
  赵弘智传·刘昫
  方从哲传·张廷玉
  六四、田和始立为侯考·钱穆
  卷一百二十·佚名
  卷二十八·孔毓圻
  卷第九·太安万侣
  二十四年(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丁注·唐圭璋

      注字葆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熙宁六年(1073)进士。知永州。有丁永州集三卷,不传。   无闷   风急还收,云冻又开,海阔无人翦水。算六出工夫,怎教容易。刚被郢歌楚舞,镇独向、尊前夸轻细。想谢庭诗咏,梁园赋赏,未成欢计。

  • 李之仪·唐圭璋

      之仪字端叔,沧州无棣人。登进士。苏轼帅中山,辟掌机宜文字。后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徽宗朝,提举河东常平。坐草范纯仁遗表,编管太平州。政和三年(1113),除名勒停。政和七年(1117)终朝请大夫。年七十

  • ●慶芝堂詩集卷十五·戴亨

    瀋陽戴亨通乾撰 七言律詩三 ◆七言律詩三◆ 友人邀飲即席賦贈 簡答友人 簡余省三 壽金總戎毓崑七秩雙慶 五月望後熱甚憶李廉衣柯東巖園居卻寄 寄答邊選拔趙珍二首 立秋日攜近詩過天峰飲 弔錢中和 送葬 辭館 賀同年張

  • 卷九十九·陈焯

    钦定四库全书宋元诗会卷九十九兵部主事陈焯编熊磵谷木绵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袴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府竹笼旋着活火熏蠧虫母子走纷纷尺铁碾出瑶空雪一弓弹破

  • 卷十六·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厯代赋彚卷十六地理燕山八景赋        【元】陈 栎粤自昔之京师称为众大之区今大业之覆焘亶亘古之所无建皇都于燕山信广大而超卓稽载籍之所传跨亳殷与京洛仰景致之佳絶殚?頴而难穷味绮名之

  • 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四·赵尔巽

      蒋东才刘廷 李承先 李南华 兄子得胜 董履高 董全胜牛师韩 曹德庆 马复震 程文炳 方耀 郑绍忠 邓安邦   蒋东才,字轶众,安徽亳州人。咸丰初,捻酋张洛行围城,筑炮台高阜,俯击城中,东才兄遇害,愤甚,乃创义团,为官军前驱。会

  • ●崇禎長編卷之二十三·汪楫

      崇禎二年六月   ○崇禎二年六月   崇禎二年六月甲寅朔免朝   遣戶科給事中杜三策行人司副楊掄冊封琉球   帝偶疾大學士韓爌等投揭問安得旨朕偶感暑熱今已痊愈但精神尚欠調攝目前緊要章奏照常省覽可緩

  •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二·杨士奇

    宣德三年闰四月壬午朔命少师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尚书胡濙为正副使持节册南城兵马指挥吴昇女为越王瞻墉妃赐皇妹嘉兴公主册命行在礼科给事中井田子源为驸马都尉赐之诰命○以平松潘番蛮功升都督同知陈怀为右军都督府右都督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四·佚名

    正统元年十一月壬辰朔行在钦天监进正统二年大统历 上御正朝受之给赐诸王及群臣颁行天下 山东都指挥同知王真老疾命其子勋代为指挥同知 诏免两浙逋负盐课五万七千引有奇以比年灾伤民多流徙故也 癸巳升江西南昌府进贤县

  •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佚名

    正统元年秋七月甲午朔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门之神○赐鲁世子泰堪金宝凡封亲王世子例赐以金册金宝宣德二年册命泰堪时宝未赐至是始赐之○升行在左军都督同知蒋贵为右都督以征番寇功也○敕甘肃副总兵左都督任礼等曰比闻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八·佚名

    正德十年八月乙卯朔○丁巳释奠先师孔子命大学士杨一清行礼○戊午祀 大社 大稷遣新宁伯谭佑代行礼○己未升云南按察司副使朱应登为云南布政使司左参政○命大同前卫指挥佥事赵镇守备大同左卫城○庚申给永和王府故镇国将

  • 国史列传·丁宗洛

    (乾隆十八年修辑)陈璸字文焕,广东海康县人。康熙三十三年进士,授福建古田县知县;以廉能调台湾,内升主事,历迁郎中。四十八年,充会试同考官,擢四川提学道。璸性清介,私居常御布素,食无兼味。督学二载,杜绝苞苴;一切陋规,纤毫不取。上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七 职官略八·纪昀

    职官略 【八】历代王侯封爵○历代王侯封爵 【公主井官属附】宋爵一十二等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皇子兄弟封国谓之亲王亲王之子承 嫡者为嗣王宗室近亲承袭特旨者封郡王遇

  • 二二 河南巡抚何煟奏遵旨访求胡煦遗书情形并开列书目呈览折·佚名

    二二 河南巡抚何煟奏遵旨访求胡煦遗书情形并开列书目呈览折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河南巡抚臣何煟跪奏,为遵旨查办事。窃臣先后恭奉谕旨购访遗书,并饬令将现在有无购得成数,卽行开单具奏。随将各属已据送到书籍,开列目

  • 卷十一·李光坡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述注卷十一安溪李光坡撰春官宗伯第三坡闻之兄曰春者其气则天地温厚之气其时则阴阳适均之时中和之极也宗伯掌礼以敎民中掌乐以敎民和故曰春官宗伯者郑目録云宗尊也伯长也不言司者典礼以事神为上神

  •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卷·马鸣

    大宗地玄文本论 第十卷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王*昍)/(王*屾)][囗@日]陀尸梵迦诺道路大决择分第十九如是已说摩诃无二山王最胜高顶一地大决择分。次当说[(王*昍)/(王*屾)][囗@日]陀尸梵迦诺道路大决择分。其相

  • 青年近卫军·法捷耶夫

    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它通过克拉斯诺顿城的共青团地下组织“青年近卫军”同德国法西斯斗争的故事,真实地再现了“青年近卫军”成员的光辉业绩,歌颂了苏联人民在党领导下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小说成功

  • 春秋谷梁传注疏·杨士勋

    注释书。旧题谷梁赤传,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20卷。《谷梁传》初为谷梁赤传述,后由传其学者录为书。其传重在释《春秋》义例。传义之精,为公羊所弗及。魏晋以来,注《谷梁传》有尹更始、唐固、孔演等10家。自范宁作《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