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七 谕所有历代帝王庙祀着大学士九卿更行详议具奏
一○二七 谕所有历代帝王庙祀着大学士九卿更行详议具奏
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初一日
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初一日奉上谕:
朕因览四库全书内《大清通礼》一书,所列庙祀历代帝王位号,乃依旧《会典》所定,有所弗惬于心。敬忆《皇祖实录》有勅议增祀之谕,令查取礼部原议红本,则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内具题。尔时诸臣不能仰体圣怀,详细讨论,未免因陋就简。我皇祖谕旨,以凡帝王曾在位者,除无道被弒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庙,卽一、二年者,亦应崇祀。煌煌圣训,至大至公。上自羲轩,下至胜国,其间圣作明述之君,守父继体之主,无不馨香妥侑,不特书生臆论,无能仰喻高深,卽历代以来,升歆议礼,未有正大光明若此者也。乃会议疏内声明,偏安亡弒不入祀典,而仍入辽、金二朝,不入东西晋、元魏、前后五代,未免意有偏向。似若仰承圣意,而实显与圣谕相背。
朕意若谓南北朝偏安不入正统,则辽、金得国亦未奄有中原,所以一登一黜,适足启后人之訾议。卽因东西晋、前后五朝,有因篡得国,摈而不列,如操、丕不得为正统之例,殊不知三国时正统在昭烈,故虽以陈寿《三国志》之尊魏抑蜀,而卒不能夺万世之公评。至司马氏篡窃以还,南朝神器数易,如宋武帝崛起丹徒,手移晋祚,自不能掩其篡夺之罪。其它虽祖宗得国不正,而子孙能继绪承休,卽为守文中主,亦不可概从缺略。况自汉昭烈以至唐高祖,统一区夏,时之相去三百余年,其间英毅之辟,节俭之主,史不绝书,又安可置而不论?至于后五代,如朱温以及郭威,或起自寇窃,或身为叛臣,五十余年,更易数姓,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然周世宗承藉郭氏余业,凭有疆域,尚不失为令主。此而概不列入,则东西晋、前后五代数百年间守创各主祀典缺如,何以协千秋公论?他若元魏,雄据河北,地广势强,太武、道武勤思政理,讲学兴农,亦可为偏安英主,并当量入祀典,以示表彰。朕前命馆臣录存杨维祯《正统辨》,谕内详晰宣论,【真按:后文引处作论内详晰宣论.盖有讹字!○又杨维祯,疑为杨维桢之讹,然后文引亦作维祯.祯之与桢相乱者多矣!尤以元明人名为甚.】以维祯所辨,正统在宋,不在辽、金之说为是。所以存春秋纲目之义,见人心天命之攸归。且检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所载明代崇祀古帝王位号,原未列辽、金二朝,今帝王庙崇祀辽、金,而不入东西晋、前后五代,似此互相入主出奴,伊于何底?是皆议礼诸臣有怀偏见,明使后世臆说之徒,谓本朝于历代帝王未免区分南北,意存轩轾,甚失皇祖降谕之本意也。
至明之亡国,由于神、熹二宗,纪纲隳而法度弛,愍帝嗣统时,国事已不可为。虽十七年身历勤苦,不能补救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与荒滛失国者一例而论。是以皇祖睿裁,将神、熹二宗撤出,而愍帝则特令庙祀。褒贬予夺,毫厘不爽,实千古大公定论。乃诸臣于定议时,转复将汉之桓、灵增入,岂未思炎汉之亡,亡于桓、灵,而不亡于献帝乎!从前定议,未将东汉全局详审论断,转使昏闇之君滥叨庙食,所议未为允协。夫自古帝王统绪相传,易代以后,飨祀庙庭,原以报功崇德。至于严篡窃之防,戒守成之主,或予或夺,要必衷于至当,而无所容心于其间,方协彰瘅之义。
所有历代帝王庙祀典,着大学士、九卿更行悉心详议具奏。并着于定议后,交四库馆恭录皇祖谕旨并朕此旨,于《通礼 庙飨》卷首,以昭殷鉴历朝、垂示万年之至意。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三 苏尹毕李郑王许潘倪席齐·欧阳修 卷一百十四·列传第四十四·逆臣下·脱脱 卷九十九·列传第二十九·脱脱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赵尔巽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赵尔巽 卷四百六十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清朝前纪·孟森 班马异同卷五·倪思 台湾关系文献集零七·佚名 名山藏卷之六十七·何乔远 黑龙江省沿边荒务变通办法折·周树模 武延秀传·刘昫 李孟传传·脱脱 卷四十一·佚名 二十一·沈从文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