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二七 谕所有历代帝王庙祀着大学士九卿更行详议具奏

一○二七 谕所有历代帝王庙祀着大学士九卿更行详议具奏

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初一日

乾隆四十九年七月初一日奉上谕:

朕因览四库全书内《大清通礼》一书,所列庙祀历代帝王位号,乃依旧《会典》所定,有所弗惬于心。敬忆《皇祖实录》有勅议增祀之谕,令查取礼部原议红本,则系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内具题。尔时诸臣不能仰体圣怀,详细讨论,未免因陋就简。我皇祖谕旨,以凡帝王曾在位者,除无道被弒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庙,卽一、二年者,亦应崇祀。煌煌圣训,至大至公。上自羲轩,下至胜国,其间圣作明述之君,守父继体之主,无不馨香妥侑,不特书生臆论,无能仰喻高深,卽历代以来,升歆议礼,未有正大光明若此者也。乃会议疏内声明,偏安亡弒不入祀典,而仍入辽、金二朝,不入东西晋、元魏、前后五代,未免意有偏向。似若仰承圣意,而实显与圣谕相背。

朕意若谓南北朝偏安不入正统,则辽、金得国亦未奄有中原,所以一登一黜,适足启后人之訾议。卽因东西晋、前后五朝,有因篡得国,摈而不列,如操、丕不得为正统之例,殊不知三国时正统在昭烈,故虽以陈寿《三国志》之尊魏抑蜀,而卒不能夺万世之公评。至司马氏篡窃以还,南朝神器数易,如宋武帝崛起丹徒,手移晋祚,自不能掩其篡夺之罪。其它虽祖宗得国不正,而子孙能继绪承休,卽为守文中主,亦不可概从缺略。况自汉昭烈以至唐高祖,统一区夏,时之相去三百余年,其间英毅之辟,节俭之主,史不绝书,又安可置而不论?至于后五代,如朱温以及郭威,或起自寇窃,或身为叛臣,五十余年,更易数姓,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然周世宗承藉郭氏余业,凭有疆域,尚不失为令主。此而概不列入,则东西晋、前后五代数百年间守创各主祀典缺如,何以协千秋公论?他若元魏,雄据河北,地广势强,太武、道武勤思政理,讲学兴农,亦可为偏安英主,并当量入祀典,以示表彰。朕前命馆臣录存杨维祯《正统辨》,谕内详晰宣论,【真按:后文引处作论内详晰宣论.盖有讹字!○又杨维祯,疑为杨维桢之讹,然后文引亦作维祯.祯之与桢相乱者多矣!尤以元明人名为甚.】以维祯所辨,正统在宋,不在辽、金之说为是。所以存春秋纲目之义,见人心天命之攸归。且检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所载明代崇祀古帝王位号,原未列辽、金二朝,今帝王庙崇祀辽、金,而不入东西晋、前后五代,似此互相入主出奴,伊于何底?是皆议礼诸臣有怀偏见,明使后世臆说之徒,谓本朝于历代帝王未免区分南北,意存轩轾,甚失皇祖降谕之本意也。

至明之亡国,由于神、熹二宗,纪纲隳而法度弛,愍帝嗣统时,国事已不可为。虽十七年身历勤苦,不能补救倾危,卒且身殉社稷,未可与荒滛失国者一例而论。是以皇祖睿裁,将神、熹二宗撤出,而愍帝则特令庙祀。褒贬予夺,毫厘不爽,实千古大公定论。乃诸臣于定议时,转复将汉之桓、灵增入,岂未思炎汉之亡,亡于桓、灵,而不亡于献帝乎!从前定议,未将东汉全局详审论断,转使昏闇之君滥叨庙食,所议未为允协。夫自古帝王统绪相传,易代以后,飨祀庙庭,原以报功崇德。至于严篡窃之防,戒守成之主,或予或夺,要必衷于至当,而无所容心于其间,方协彰瘅之义。

所有历代帝王庙祀典,着大学士、九卿更行悉心详议具奏。并着于定议后,交四库馆恭录皇祖谕旨并朕此旨,于《通礼 庙飨》卷首,以昭殷鉴历朝、垂示万年之至意。钦此。(军机处上谕档)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三 苏尹毕李郑王许潘倪席齐·欧阳修
  卷一百十四·列传第四十四·逆臣下·脱脱
  卷九十九·列传第二十九·脱脱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赵尔巽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赵尔巽
  卷四百六十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清朝前纪·孟森
  班马异同卷五·倪思
  台湾关系文献集零七·佚名
  名山藏卷之六十七·何乔远
  黑龙江省沿边荒务变通办法折·周树模
  武延秀传·刘昫
  李孟传传·脱脱
  卷四十一·佚名
  二十一·沈从文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提要·鲍溶

    【臣】等谨案鲍溶诗集六卷集外诗一卷唐鲍溶撰溶字徳源唐元和四年进士唐书无传其事迹已不可考溶诗在后世不甚着然张为作主客图以溶为博解宏拔主以李羣玉为上入室而为与司马退之二人同居入室之列则当时固絶重之也其集宋

  • 卷一百二十一 寶元元年(戊寅,1038)·李焘

      起仁宗寶元元年正月盡是年三月   春正月癸卯,元昊請遣人供佛五臺山,乞令使臣引護,并給館券,從之。元昊實欲窺河東道路故也。   刑部員外郎、直史館、同知禮院宋祁上疏曰:   臣伏見頃歲以來,災眚數見,依類託寓【一

  • 卷之一百四十七·佚名

    光绪八年。壬午。六月。乙卯朔。以祈雨即应上诣大高殿报谢行礼。  ○遣惇亲王奕誴诣时应宫。恭亲王奕诣昭显庙。惠郡王奕详诣宣仁庙。贝勒载澂诣凝和庙拈香。  ○诣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甲

  • 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 第六·班固

    (楚元王刘交,刘向,刘歆)【原文】楚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书,多材艺。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及秦焚书,各别去。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次仲,伯蚤卒。高祖既为沛公,景驹自立为楚王

  • 刘陟传·薛居正

    刘陟,即刘繱,初名陟。祖先是彭城人,祖父刘仁安,在唐朝任潮州长史,于是迁家住到岭南。父亲刘谦,素有才智见识。唐朝咸通年间,宰相韦宙出镇南海时,刘谦当时任牙校,职位级别很低,但神态相貌特别异常,韦宙便将侄女嫁给他,韦宙的妻子认

  • 鹿善继传·张廷玉

    鹿善继,字伯顺,定兴人。他的爷爷久征是万历年间进士,担任息县知县。当时朝廷传令丈量田地,各地都要把田地分为上中下三等予以登记、汇报,息县却把田地都当作下等汇报,久征说:“丈量田地应该是为了解除百姓的贫困,怎么能反倒用

  • 弇山堂别集卷六十二·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卿贰表南京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夏迪浙江天台人由举人永乐二十二年任右宣徳元年卒邵玘浙江兰溪人由进士宣徳三年任左五年卒吴讷直隶常熟人举医生五年任左正统五年致仕朱与言江西万安人由进士正徳五年任(阙)

  • 古文尚书冤词卷四·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至元人呉澄而张大其说古文之寃倡于朱氏而成于呉澄其作书纂言一书直斥去古文不録而仅録今文以为尚书止于此数则毁经矣然其说则仍袭前人余唾率浅薄庸陋无足当挂口者迄明而愚劣尤甚今彼妄言之姑妄应之

  • 二、情智勇:孟子·林语堂

    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孟子列述"大人"的三种"成熟的美德"是"仁、智、勇"。我以为把"仁"字改为情字当更为确当,而以"情、智、勇"为大人物的特质。在英语中幸亏尚有Passion这个

  • 卷五十一·胡广

    <子部,儒家类,性理大全书钦定四库全书性理大全书卷五十一学九教人程子曰君子之敎人或引之或拒之各因其所亏者成之而已孟子之不受曹交以交未尝知道固在我而不在人也故使归而求之 语学者以所见未到之理不惟所闻不深彻

  • 孟子序说·朱熹

    史记列传曰孟轲〈赵氏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汉书注云字子车一说字子舆〉驺人也〈驺亦作邹本邾国也〉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孔子之孙名伋索隠云王劭以人为衍字而赵氏注及孔丛子等书亦皆云孟子亲受业于子思未知是否〉道既

  • 行品第一·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游於王舍国其鸡山。与大比丘众不可计。弟子善业第一。及大众菩萨无央数。敬首为上首。是时十五斋日月满。佛请贤者善业。此众菩萨集会。乐汝说菩萨大士明度无极。欲行大道当由此始(师云请之以法不以饮食也

  • 佛说阿弥陀经疏·元晓

        唐海东新罗国沙门元晓述将释此经。三门分别。初述大意。次释经宗致。其第三者。则入文释。第一述大意者。夫众生心之为心也。离相离性如海如空。如空之故无相不融。何有东西之处。如海之故无性是守。岂无动静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一卷·佚名

    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与诸苾刍。于此住处。三月雨安居。时有众多苾刍。于其夏中。遂向余处。人间游行。不善护身。伤杀虫蚁。时诸外道。咸起讥嫌。作如是语。此沙门释子。无有慈

  •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第十·佚名

    宋元嘉年僧伽跋摩译问如佛所说。若比丘比丘房舍中敷草若树叶。去时不自举不使举。波夜提。颇有不自举不使举不犯耶。答有。本犯戒乃至污染比丘尼。房中敷不自举不使举。突吉罗。本犯戒乃至污染比丘尼。至比丘房中亦如

  • 创造·茅盾

    茅盾的第一篇短篇小说,1928年2月完成,最初发表于同年4月,《东方杂志》25卷8号,署名茅盾。先后收入大江书铺1929年7月出版的《野蔷薇》、天马书店1933年4月出版的《茅盾自选集》,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3月出版的《茅

  • 仪礼译注·佚名

    儒家经典之一。简称《礼》,亦称《礼经》或《士礼》。春秋、战国时代一部分礼制的汇编。十七篇。相传为周公制作,或谓孔子订定。实为战国初至中叶成书。《十三经注疏》中收东汉郑玄《仪礼注》、唐贾公彦《仪礼义疏》。

  •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佚名

    一卷,唐不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