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行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游於王舍国其鸡山。与大比丘众不可计。弟子善业第一。及大众菩萨无央数。敬首为上首。是时十五斋日月满。佛请贤者善业。此众菩萨集会。乐汝说菩萨大士明度无极。欲行大道当由此始(师云请之以法不以饮食也)於是秋露子念。此贤者说明度道。自己力所乘佛圣恩乎。善业知其意而答曰:敢佛弟子所说,皆乘如来大士之作。所以者何。从佛说法故有法学贤者子贤者女。得法意以为证。(法学学法也解空不愿无想寂定谓之得法意漏尽结解得道谓之证由言证已当还本无矣)为证者所说所诲所言:一切如法无诤(所说者解说经义也所诲者教诲人也言者广陈法言也)所以者何。如来说法为斯乐者,族姓子傅相教如经意无所诤(如如人本也来所由来也人本空无泥曰同体也佛得三法空三界愿想灭矣安般曰还为何等还五阴知见灭处故曰如来矣佛说净法。

为乐斯本无寂法法施也)善业言:如世尊教。乐说菩萨明度无极。欲行大道当由此始。夫体道为菩萨是空虚。

也。斯道为菩萨亦空虚也(师云菩萨心履践大道欲为体道心为道俱无形故言空虚也斯道者谓空不愿无想也)何等法貌为菩萨者,不见佛法有法为菩萨也(於佛经法不见五阴六衰十二缘起有菩萨也)吾於斯道无见无得。其如菩萨不可见。明度无极亦不可见。彼不可见何有菩萨。当说明度无极。若如是说。菩萨意志不移不舍不惊不怛。不以恐受不疲不息。不恶难此微妙明度。与之相应而以发行,则是可谓随教者也(不移不退转也不舍不废大志也惊怪怛热也不惊怪必深法心中不满热嫌其为苦也必欢喜受此法不以恐迫故受此法学之也以不为疲。

不以为劳也不息者不懈也)又菩萨大士行明度无极。当学受此。如受此者不当念是我知道意。所以者何。是意非意净意光明。贤者秋露子曰:云何有是意而意非意。善业曰若非意者为有为无(师云当学知是非意以知非意无复想舍即为意净光明者无复尘冥矣也)彼可得耶(彼彼意也可得意处不乎)曰不可也(言不可者不可言无亦不可得处也)善业曰:如非意。有与无不可得。不可得不可明。其合此相应者岂有是意意非意哉。曰如是者何。

谓非意。善业曰:谓其无为(有为者谓生死之心阴自起念舍一念一至无不为己非意者无复有此生死想故曰无也)无杂念也(杂念者想且在经且在五阴意不一定谓之杂念也已如空定不起五阴为无杂念也)秋露子曰:善哉善哉!佛称贤者说山泽行实为第一。菩萨受此无上正。

真之道(善业意解微妙常善於山泽空净之行故为佛所称)不退转(菩萨受此意不转谓菩萨得住第七地也)观而不休。明度无极当以知此(观而不休谓惟此经意不疲倦也)欲学弟子地。当闻是经择取奉持(弟子趣欲空不愿无想得泥洹已不望知佛权道大悲也)欲学缘一觉地(缘一觉者望欲得佛慈悲不著不密於善权也)若学佛地。当闻是经(学佛地者弘慈普济不中道取证矣)择取奉持。所以者何。是明度道说法甚广。是为菩。

萨大士所学(善权十力无畏佛法度人欲一切知言是经广大在三学者自择取也)善业白佛言:吾以为菩萨者其不可见。名亦不。

可得(师云菩萨与名皆空当以何为之说明度经也)又所匡政皆不可见不可得者,当何为菩萨说法(欲以道匡政天下著欲之徒使其无为邪见之行也)如是世尊,所疑有著。吾与物也斯不可得。

(一切所疑谓有吾身与万物也)赀货费耗皆非有得(吾与万物皆非已有难可常保也)但以名为菩萨。至于佛亦名也。然不住不祝

(佛与菩萨在世间但名耳其法意非住也不住者以权著也)所以者何。名不可得。是故名者非住非不祝(名者犹水中月像也)若为菩萨说深明度意。不移不舍不疲不息不有恶难。

不惊不怛不以恐受。以体解而性入(性与道俱如合符契也)是为住不退转。应於无处当以知此。又妙。

世尊(师云妙者此经义甚深妙也)菩萨修行明度无极不以色住(不倚此色身住也)於痛想行不以识住(不以名身任也)所以者何。若止於色为造色行(是为甫始主作生无身业也)止痛想。

行为造识(斯又甫欲与造邪识之行始众生矣)非为应受(非如法受也)明度无极不造行为应受(识不造色行是为应受明度矣)受此其不具。

足明度无极。终不得一切知(於斯经中有邪想行如毛发谓之不具终不得作佛也)秋露子曰:菩萨何行而受明度。善业曰:

以不取色。(取著也不著於色也)不取痛想行识。所以者何。色无彼受。痛想行识无有彼受。若此色无彼受为非色。痛想行识无有彼受为非识。明度之道无有彼受。所以者何。吾受如取影无所得。是为明度无极之行也。是名曰菩萨。

大士诸法无受之定(我於世间所受如梦如影影为无所得也)场广趣大而无有量。一切弟子诸缘一觉所不能持。

也(教顺之场极广所趣之道极大四等弘普周遍无极毕央济众苦痛难忍甘心进擢志大不权子若佛所不能究竟曰不能持矣)又一切知亦无彼受(师云一切知佛也唯佛得无不知)所以者何。无想见故。若想见者终不得此为。若异学先泥之信不得一切知。彼先泥信解道学度入慧。亦不取色。不取痛想行识。不从色见慧。不内色见慧。不外色见慧。不内外色见慧。不以异色见慧。於痛想行如上说不从识。不以内外异识见慧。如是究畅从信解得道地。法意作量以为脱。便无受无获。

(无受不复受五盛阴想无获无复罪福故言无所获矣)已受解得度灭(已受解者谓八正道及正解正智为意已受无复思想为已得应义也)明度不为智想。如是世尊虽菩萨於是道不取色痛想行识。亦不中道灭度。而具如来十力四无所畏佛十八不绝。

之法也(菩萨得明度意见空甫修佛事以其力无畏十八法成相好严佛刹不不中道灭度也)又菩萨大士行明度无极当以观此何等是智慧。何所为明度。何以明诸法无所从得。

(师云不从内色外色内外痛想行见惠是为无所从得也)是故谓之明度无极。如是观省察思惟。不惊不怛不移不疲。如是菩萨为不中休明度无极以知此。秋露子曰:何故菩萨知己休止。为如於色休色本性。於。

痛想行休识本性。明度无极休识本性(色之本性著复著起复起五阴悉尔菩萨於五阴休其本性不著起也)明度无极休智本性。善业曰:如是贤者,其於色也休色自然(菩萨学明度本心欲。

分别知望得惠当休是欲知望之想无所复起也)於痛想行休识自然。明度无极休识自然。明度无极休智自然。行此道。

者於智休止。智之自然者休矣(於五阴中皆休其自起不复起矣)相休止。相之自然者休矣。秋露子曰:善哉!

善哉!其学此者必出一切智(行此道者休其欲之心即知心自起者皆休止也)善业曰:然菩萨学此出一切知。所以者何。其於诸法无出无生。如是学故逮得佛坐。(学如此者必从生死之出成佛一切知矣)又妙贤者,菩萨履行明度无极。若行色为想行。若行色占为想行。若行色不占为想行。若行色兴为想行。若行色败为想行。若行色灭为想行。若行色思为想行。若行色空为想行。若行色非身为想行。痛想行识如上说皆为想行。若识有是吾当行欲得。行设有是如是行。如是惟为惟行(师云说色如此痛想行识亦如色说也)此道为是菩萨大士。为行得想之行。无。

善权方便以为休於明度无极(此上章皆为三界生死不合明度大智之道也)秋露子曰:菩萨何行为无想无得行。有善权方便而不休於明度无极。答曰:不行色。不行色占。不行色兴。不行色败。不行色灭。不行色想。不行色空。不行色非。身痛想行识如。

上说不有是(师云不以有识知有此想也)吾当得行是行。不有是此行惟为行此道。如是行菩萨大士为无想无得行。为有善权方便而不休於明度。

无极(不以识知有此相应於明度无极也右此章所说无想无得之行也)又菩萨大士行明度无极。於此不近为不行不近行(师云菩萨於此五阴。

念无所依近为不行者谓无所行也)不行不近(菩萨意不近行亦不行不近以为真)亦不行(亦不行如此也)斯不否行。斯不近行。斯不近不行。斯亦不近於行不行於不近。於不行不否行。

於不近(如此上谓意上事亦不离此上意矣)秋露子曰:何故不近。善业曰:如诸法无所近无从度。是名菩萨大。

士(不著行亦不断行者为生死断为泥洹能护此两意是名为特晓明度善权也)一切诸法无度之定(如十二因缘皆空如无想可近者不著不缚故无得道也)场旷趍大而无有量。一切弟子诸缘一觉所不能持。行斯定者疾得无上正真之道。为无不觉乘佛圣旨。善业曰:是菩萨大士受拜於往昔如来至真等正佛者,乃行斯定。彼受无见。无见为定其於定者不知吾受之(师云菩萨於定不作思想也)吾已定吾依定也。彼於是中一切不明(不以意分明之也)秋露子曰:云何菩萨为昔如来所说拜。当得佛。

者彼能见定。是定者乎(彼谓以得拜家宁能自见意定为以定耶)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如彼族姓子。(学此经人为善男子是也)行明度无极者为非不想。所以者何。无所明故(无所别知故也)是以定者非想(非想非五阴想也)非不想(有三十七品三活想无世俗想也)佛言:善哉善哉!善业。说山泽行为第一辩。菩萨大士当以学此。如此为学明度无。

极(辩智之决者问来即答事皆明真矣)秋露子曰:佛以如此学。学智慧道者,是为学何法。佛言:如此学者,是菩萨为无所法学。何以故?是法不有知明。如凡愚。

人专著者也(师云知之明之即为专著也)曰当何用明知此法(为学者问欲得佛者何用明知此)佛言:当知不明。无所明知明之谓也(无所明定是为定也)凡愚人以专著者欲明故为。

不明。由不明碍两际(不出生死不解清净是为两际也)不知不见。不明谛法(谛四谛矣意著二际不知欲苦不见习证不明有尽不达净道故曰不明也)而欲於法(不获无想定故想欲想得之了本曰行福福识生夫欲於道而不获定者世世受福得佛之望耶)从法思欲专著名色。以专著故。而不知此无所用聪明之法。已不知见亦不思惟。不观不省故堕愚数。便无有信不解不用。是故。

谓之凡愚专著(从法法心法也痛想行识谓之名地水火风谓之色从欲之徒专著五阴心驰三界佪流生死不能拔邪识之根法句曰心为法本祸福由心行殃殃罪罪识生五阴所弊故不睹无法也。

无念法也无所由聪明之法者获无想之定善恶不同十二因缘灭诸根都寂厌生死神还休人本真经曰心入泥洌

从本寂又寂不解四非常守意志著空斯空想天之类矣由还生死受苦无数慧印经曰如令泥洹为住法大哀四等。

迁为蠕动谓其不能空空入泥洹处本寂者也)秋露子曰:计如此学菩萨大士不学一切智(不起想求众智矣)佛言:然如此学不学一切智。如是晓了乃为学一切智(晓了者谓不著。

不断不起不灭耶)能出一切法(谓十二部经法)善业白言:如世尊言:是为幻人学一切智。已学一切智乃出诸法。如直言之当云何。佛言:吾因是以问。

汝所安便说(师言所安便说如言旦说汝所知也)对曰:甚善。佛言:云何幻与色异乎。不也世尊,幻与痛想行识。

为有异乎。不也世尊(云何知想在此经者及行同此法者意处是经者盛阴已灭者持生死五阴成菩萨道者皆云何也)色犹幻。痛想行识犹为幻。云何善业。明是中想知立行五阴而为菩萨。对曰:菩萨学如幻人。是中持如幻者即五阴。所。

以者何。如佛说识如幻(善业说往者所闻佛语引以喻义也)若此识六根亦然。何者意幻为三界耳。如三界即六根即五阴。秋露子言:菩萨闻是得无懈担佛言:设为恶友所制必持懈担若得善友终。

不懈也。(若识如幻者六根亦复如幻意所幻化令有三界耳)善业白佛。何以知菩萨恶友。佛言:其不慕乐明度无极。欲弃舍若形相愚占文饰。违此深。

智(师云愚者已想取文饰占者想取也)更说经道。当知是为菩萨恶友(善人好明度而违退之更为说异道经是为恶友也)曰何是善友。佛言:未起明度无极者即劝使学。教诲之令入斯道。为现邪行说邪之害。是邪行是邪害使远离此。当知是为菩萨大士弘誓之铠善友者,

也(弘誓者菩萨自誓忍世众苦必於得佛极济众生灭十二因缘还乎本无铠者德其行高见罪常壮士以铠障身。

全命势成胜敌终始无畏菩萨内净视明以八直之行与邪意战破坏五贼高愿取佛不能沮遂成世故曰法铠也)。

又问。呼道人为菩萨。其句义为奈何。佛言所谓菩萨者,一切诸法学无罣碍。已学无碍能出诸法。故谓菩萨。大士者其义云何。佛言:大士者,能聚大众为之合家。是故为大士也(菩萨能於三界为大尊贵若金轮王合聚大众化之以德身弃国位为沙门导之以大道示众欲恶曰大士)。

秋露子曰:吾亦乐其为大士者,於见身见性见命见人见丈夫见有。见无见断灭见。常在为断大见。何者为说上(师云六十二见为一见润耳)法度诸见润。是故为大士(法佛法以佛法度六十二见及欲痴之四润故曰度也)善业曰:夫大士者,如一切知。意无齐同志於弟子缘一觉。(如佛意不与弟子各佛齐同也)在彼无著。所以者何。悉知意质直无漏(在彼者在生死也)无受无灭(无受者不受五阴也无灭者不舍生死求灭之想也)以悉知意大照菩萨。是故为大士。(能持明度教照菩萨也)秋露子曰问。何故菩萨大士亦彼悉知而意不著。善业曰:以无意故。於彼悉知而无所著。贤者满慈子言:吾亦乐其为大士者,揖人昇於大乘而有弘誓之铠。是为大士(师云能以经法揖天人使昇佛大乘之道也)善业白佛。何谓弘誓之铠。佛言:菩萨束已自誓。吾当灭度无央数人。已度无量无数人民皆得泥洌知其无法得灭度也。所以者何。意法如是,譬如幻师与幻弟子。於四衢道化作人众。以为化人而斩其首。汝知云何。彼有所杀有死者乎。不也世尊,如是善业。度无数人为无有人得灭度也。菩萨闻是不惊不怛。不以恐受不移不舍不疲而无惨悴。是为有弘誓铠能昇大乘。当以知此。满慈子曰:吾省佛言:如我所得当知是义为无带甲。所以者何。如佛告善业。无造佛一切法。无作成诸法者,亦无造众生者,如是义者无弘誓铠。善业曰:无所束带菩萨大士为无弘誓。所以者何。色痛想行识不著不缚不解故。秋露子曰:何如为色痛想行识。而云不著不缚不解。善业曰:色如幻人故。不著不缚不解。痛想行识为如幻人。不著不缚不解。无有之色不著不缚不解。无有之痛想行识不著不缚不解。五阴如是诸法亦然。是故菩萨所为誓者无有誓也(师云一切人自然无有作者是为生死亦空道法亦空如空者无有从生死中来得佛者佛空法空故无有出灭诸法者一人本空故。

亦无有造作众生者也)善业问。焉知菩萨正昇大乘(师云大乘大道也)何谓大乘。何乘发住(乘发何住)孰建大乘。斯乘何出。佛言:大乘之为乘者,为无量乘。为众生之无量也。(菩萨法意广大兴载无量也)所以者何。人种无量。菩萨为之生大悲意。以斯大乘住奏。三界圣一切知。乃建大乘。乘无从出。所以者何。有生有出则为二法。若不起不致於诸法不得者,是为无所生无从出。善业曰:大哉斯乘。为天人质谅王诸世间。出上善业乘与空等。弘裕若空苞容众生无有量数(上善者普明也)恒以虚闲济人无极。而为遍宣故为大乘。不见其反亦不见出(佛常以虚心闲暇无事群生来者不逆其志大士亦当学斯矣)如此乘者,不从始得不从终得亦不中得(不从初知意得亦不从中间及终意得也)於三涂等故为大乘。佛言:如是善业。以能行此乘故。谓之菩萨大士。(过去当来现在意等耳)秋露子曰:佛请贤者说明度无极。而道大乘者,有檀知耶(师云佛本请卿令说明度无极耳而及说大乘事宜及知此耶秋露子为不知家问宜知是也)善业白佛。吾说明度无极得无过乎。佛言:不也。適得其中。善业言:菩萨大士不於始近。不於终近。亦不中近(不始意近道不终不近也无去来今三涂想矣)色无际道无际。痛想行识道俱无际。是故菩萨无近无得无知无明(色所以无边无极者色之性本空故)色菩萨不知不明不致不得。痛想行识亦如是(色与菩萨於是无有知想小无有明也了想不解意在其中无可得大智与明同义与得亦同义)一切。於一切(都一切谓菩萨心也於一切谓生死治法与道法也)无知无明无致无得。当为何菩萨说明度无极。尚不见菩萨。何用见明度无极。菩萨者但名耳。犹我为我无可专著。我者空虚不可审明。我不可明道何可知。如是诸法无有专著。何等为色。色无生牢固。何等为痛想行识。识无生无牢固。诸法无生无有牢固。彼无专固者,不是法不非。了本无主。当为说是处无知亦无异处。可得菩萨行道也。(生死亦无处所也)如是世尊,其闻是言不惊不怛。不舍不疲不有惨悴。如此知行。是菩萨为能惟明度无极。所以者何。行此经时以如是法孰观斯道。是时为不近色。不近色者不见灭也。所以者何。於自然色而不起为非色。若色费耗亦非色。来无兴衰我者,此为无二事。如为之色是我即由是为我色。是为造计。痛想行识如法观时为不近识。於自然识而不起为非识。若识费耗亦非识。来亦无兴衰我者此为无二事。如谓之识是我。即由是为我识。彼为造计者(师云观明度为不起色故言不近也)秋露子曰:吾省是语。於义菩萨为无所起。若无起者,何故菩萨行艰难行。为众生更苦无量。善业曰:吾不乐菩萨艰难行。而大士者无艰难想。以行道也。所以者何。行艰难苦想者,不能为无量人民建大利也(师云此弟子行疲厌生死莫能导利一切人使得泥洹也)是以当为安隐易行之想(当为安隐不当为苦劳艰难想也)为众生建若母想父想毗弟想姊妹想子想女想。当生是想行菩萨道。於一切人为己亲想。以是想将导之(行菩萨道者一切如视五亲也但欲安隐导利非有痴贪恋之想)见众生为若己(当念一切若己身)都一切於身不明是外内(菩萨都一切持心於一切天下不分别亲者为内疏者为外矣也)为生法想。斯一切为吾子。菩萨当度此无量苦性。不有怒意(法想者善权大悲也)若彼形截心无郁毒。终不为苦想也。如贤者言:菩萨无起。以其无起故为菩萨。秋露子曰:云何菩萨而无起者,於道人法於一切知一切知法。亦持无起(一切知法佛诸经法也)善业曰:然於佛法都无所起。问曰:在佛法而无起者,其於凡人及凡人法。亦将无起。答曰:然於凡人法亦无所起。秋露子曰:如是菩萨於道人法。从一切智至凡人法皆无起者,是为不近不起得一切智耶(凡人法者谓生死法也皆无起者想寂然也近持将也起生者念也)善业曰:不起之法无欲得要也。不起之念亦非有法(不起之法无有望欲得之想也)可择取也。有得佛者,我以为诤(无有二法当舍法善业曰诸法皆空无作无得今言此取是也有生死有得佛者斯谓以法意诤)曰是如何当从未生法择已生法乎(择取道也)生死法至生法至乎(生死之法至道乎当生有法至道乎问辞也)答曰:云何生法不生而不生法生耶(善业欲解其难故先诘之言生死之法不起耶泥洹之法复生)秋露子曰:不生法者不起法也。乐不起法之语耶。乐起语也。如贤者乐必不起之不要。善业曰:如是当乐不起不要。贤者所乐吾亦乐说。秋露子曰:如善业为法都讲最不可及。所以者何。在所问如应答。法意不摇其言皆妙。答曰:是法意也。诸佛弟子所问应答。意不摇者,於一切所猗故。

也(善业於此清净法中为都讲秋露子於无比法中为都讲)秋露子曰:善哉善哉!是为上辩。何谓菩萨诸法无猗。答曰:是。

明度无极。即为菩萨诸法无猗(意常清净不在生死诸猗也)曰不一切乘。是经唯诸法无猗耶。曰悉乘。

明度无极故。为诸法无所猗(问言不复讽诵承事行此此但当守一不猗生死而已耶)菩萨於是无方石山处(菩萨所行时虽坐方石不念此石安好可长坐也昔比丘披拘连树下四十岁不知树名者用无猗意在树也)而以默取诸法之要。

如无取焉是为行诸法而无猗行也(默者定也以定意学诸要。

如无去就之想也)若为菩萨说是奥知。不疑不望而能深解。是谓知行者,已为不休如是念矣(不疑不疑深法也不望不於道行之净而污其意有所希望也不休其意於道无弹指之间废息耳)秋露子曰:

若不休此行为休是念。若林是念为不休此。如其念行而不休者,是谓常行等念等也(。

师云休止也等平等也若精进於此行者以为止生死念若止五阴斯为精进行法是也大士之行与生死。

等生死与道等其法俱空故曰等也等行者不舍众生疾取本净也忍生死苦而以大道导利之令道不绝也)。

已念等行等者,则一切人必常有绍此行而得为开士者(绍续也)如是众生亦将不休此念此行(众生亦得此法意也)所以者何。人不当废是念也(人不当休废道念也)善业曰:善哉善哉!贤者,劝助为说是致要语。如贤者言:行等念等助一切人不废此行。夫众生自然念亦自然。当以知。此众生恢廓念恢廓。当以知此。众生之不正觉。而念不正觉。行亦不正觉。当以知此。如是行念吾乐菩萨思惟念此行(众生灵空恢廓广大无边故可导利昇此大道一切人不能正觉当以正觉开寤之也)。

猜你喜欢
  大权慧品第十二·佚名
  明哲品第十四·佚名
  卷之七·佚名
  二六 转轮圣王师子吼经·佚名
  大般涅槃經正法分品目·欧阳竟无
  卷第一百十九·李通玄
  征集大林寺四十八愿文启·太虚
  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卷第二·佚名
  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文偃
  严菩提场品第二十·佚名
  净土疑辨·祩宏
  阿毗达磨识身足论 第一卷·佚名
  卷第八十六·霁仑超永
  大乘庄严经论 第七卷·无著
  卷三百五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百·彭定求

        卷100_1 【雅琴篇】司马逸客   亭亭峄阳树,落落千万寻。独抱出云节,孤生不作林。   影摇绿波水,彩绚丹霞岑。直干思有托,雅志期所任。   匠者果留盼,雕斫为雅琴。文以楚山玉,错以昆吾金。   虬凤吐奇状,商

  • 人变兽(战歌之二)·徐志摩

    朋友,这年头真不容易过,你出城去看光景就有数:——柳林中有乌鸦们在争吵,分不匀死人身上的脂膏;城门洞里一阵阵的旋风起,跳舞着没脑袋的英雄,那田畦里碧慧葱的豆苗,你信不信全是用鲜血浇!还有那井边挑水的姑娘,你问她

  • 四集卷二十七·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七古今体一百四十四首【乙未三】仲春玉泉山轻云淡霭仲春天清晓肩舆指玉泉散闷偶然来此日搜吟瞥尔隔经年波光弗冻常澄若【北方无不冻之河惟玉泉山湖经冬不冻以灵泉发皇也】山色迎韶渐冶然

  • 卷四百五十二·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五十二鹭类五言古朱鹭          【梁】王僧孺因风弄玊水映日上金隄犹持畏罗缴未得异鳬鹥闻君爱白雉兼因重碧鸡未能声似凤聊变色如珪愿识昆明路乗流饮复栖朱鹭    

  • 卷八百四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八百四十九可朋可朋丹棱人好酒自号醉髠玉垒集十卷今存诗四首耕田鼓诗农舍田头鼓王孙筵上鼔击鼓兮皆为鼔一何乐兮一何苦上有烈日下有焦土愿我天翁降之以雨令桑麻熟仓箱富不饥不寒上下一般赋洞

  • ●序·沈泰

    或曰:杂剧非古也。虽唐、宋代有之;然宋只有词无曲,浸淫至胜国而始盛。王、关诸子,擅美一时。今考其爵里,灭没不传。此岂词林不朽事?州云:“词兴而乐府亡,曲兴而词亡。即词,亦鄙其婉娈而近情也,何有杂剧?”余谓不然。

  • 涌幢小品卷之九·朱国祯

    使相宰相领使最多者。唐杨国忠。领四十余使。元燕帖木儿。领五十余使。又元人曰。我官衔半版写不尽。其滥如此。国朝已革此弊。文臣最贵最多者。曰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知

  • 第四八、禀光绪七年九月二十八日一一二○七-一·佚名

    头役徐祥等三人,因原郊铺夫首陈未等不愿充当官挑夫首,禀请新竹知县提讯充当台下一快头役徐祥、一皂头役高登、三皂头役姚景同叩首跪叩禀,为选举不遵,乞迅单提讯充事。缘本城原设挑夫首额缺一名,约束散

  • 通志卷一百八十八·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载记第三前燕慕容廆 皝 儁 暐 裴嶷 髙瞻 慕容翰阳裕 韩恒 李产【子绩】慕容恪 阳骛 皇甫真慕容廆字奕洛瓌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苖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

  • 第九章 接受改造 九 劳动与乐观·溥仪

    经过这次参观,我深信新社会的大门对我是敞开着的,问题就看我自己了。 我满怀希望地迈进了一九五八年。这时我已经有了乐观情绪。这种情绪最早的出现,是在一九五七年秋季抬煤的时候。 每年秋季,管理所就大量地运来煤炭,一

  • 卷十一·张自超

    <经部,春秋类,春秋宗朱辨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宗朱辨义卷十一高淳张自超撰定公元年春王【据左氏昭公丧至壤隤公子宋先入六月癸亥公之丧至自干侯戊辰公即位则是年旷六月无君矣何以纪元哉诸儒以为追书之也是已当是旧

  • 卷十四中·王天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纂传卷十四中   元 王天与 撰盘庚中第十        商书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诞告用亶其有众咸造勿亵在王庭盘庚乃登进厥民【唐孔氏曰史叙其事以爲盘庚发诰之目○汉孔氏曰爲此南

  • 第8章附录·胡适

    1891年12月17日出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取名嗣摩。读书时取名洪驿,又改名适,字适之。父亲胡传,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生母冯顺弟,是普通农家女子。1895年4岁,入私塾读书。1904年13岁,结束了私塾学业。私塾九年,他读了《论语》《孟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三·佚名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三次品第七十五(丹本次第行品)尔时须菩提白佛言:&ldquo;世尊!若有法相者,尚不得顺忍,何况得道?世尊!若无法相者!当得顺忍不?若干慧地、若性地、若八人地、若见地、若薄地、若离欲地、若已办地、若辟

  • 文殊师利普超三昧经卷中·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幼童品第四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假使有人。为族姓子若族姓女欲疾灭度。当发无上正真道意。所以者何。今吾睹见惧终始难。而不肯发无上正真道意。志愿声闻疾欲灭度。续在生死而有所慕。然诸

  • 卷第十二·佚名

    镡津文集卷第十二 藤州镡津东山沙门契嵩撰 志记铭题 武林山志 其山弥杭西北。其道南北旁湖而入。南出西关转赤山逾麦岭燕脂。北出钱唐门。跻秦王缆船石。过秦望蜻蜓二山。垂至驼岘岭趾左趋。入袁公松门抵行春桥。桥

  • 挞虏纪事·高拱

    国家九边皆邻虏在宣大山西则有俺荅诸部在陜西三边则有吉能诸部在蓟辽则有土蛮诸部西驰东骛扰我

  • 驳五经异义·郑玄

    经学著作。东汉郑玄著。一卷。东汉许慎撰《五经异义》十卷,叙述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不同内容。郑玄对此有许多不同意见,故著《驳许慎五经异义》。唐宋间二书皆佚,宋以后出现各种辑本。今本《五经异义》,辑自《初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