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一卷

大唐三藏义净奉 制译

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与诸苾刍。于此住处。三月雨安居。时有众多苾刍。于其夏中。遂向余处。人间游行。不善护身。伤杀虫蚁。时诸外道。咸起讥嫌。作如是语。此沙门释子。无有慈悲。夏中游行。杀诸虫类。不异俗流。然诸禽兽。于四月中。尚居巢穴。不远出外。然此秃头沙门。不作安居。不知收摄。安在一处。既无轨式。谁复于斯以衣食施。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我缘此事。今制苾刍作安居法。于三月中。住在一处。时诸苾刍闻此语已。不知云何作安居法。佛言。先于五月十五日。可于住处洒扫清净牛粪涂地。所有卧具聚在一处。乃至洗足盆。众既集已。应差一苾刍为掌卧具人。若有五法者。即不应差。云何为五。谓有爱恚怖痴。不知卧具分与不分。翻前五法。是即应差。应如是差。敷坐席。鸣揵椎。言白众集先问苾刍某甲。颇能为夏安居僧伽。分卧具不。彼答言能。次一苾刍应先作白已。次为羯磨。

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乐与夏安居僧伽分卧具。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差苾刍某甲。为夏安居僧伽。作分卧具苾刍。白如是。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乐与夏安居僧伽分卧具。僧伽今差某甲苾刍。为夏安居僧伽分卧具。若诸具寿听某甲苾刍为夏安居僧伽分卧具者默然。若不许者说。僧伽已许某甲为夏安居僧伽作分卧具苾刍竟。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佛言。我今为诸苾刍。制分卧具法。其授事之人。应先为僧料理筹已。次于明日敷坐席。鸣揵椎。言白复周。其筹悉应两头系花。香泥拭饰。安竹箱中。名香普熏。白[疊*毛]覆上。筹长一肘。置上坐前。次宣制令。大德僧伽听。于此住处。所有制法。若诸大德乐此安居。无违背者。当可受筹。诸苾刍众。于此夏中。不应更相诘责。云破见。破戒。破正行。破正命。如其仁等知有犯者。即于今时可论其事。无宜夏中更相举发恼诸苾刍不安乐住。作是告已。次分卧具。令一苾刍擎筹盘在前。其收筹者。持空盘随后。大师教主先置一筹。次向上座前住。上座亦应少离本座。蹲踞合掌。受取其筹。然后安详。置空盘上。如是次第。乃至行末。若有求寂。身既不来。阿遮利耶。邬波驮耶。代取其筹。次取护寺天神筹。既总行已。应数其筹。白大众言。于此住处。现受筹者。苾刍有尔许。求寂若干。又分卧具苾刍。持诸锁钥。安上座前。白言。大德。某房有衣有利。如其乐者取之。若上座不取此房。应与第二上座。若第二上座取此房者。其旧住房。应与第三上座。如是展转。乃至僧伽众末。第一上座见与第二上座之时。便更索者。初索之时。不应即与。第二索时。亦不须与。第三索时应与。然上座得恶作罪。如是展转乃至众末。如前次第得越法罪。准上应知。然于住处。所有房舍。悉皆分尽。客苾刍来。无房可与。世尊告曰。应留一房并其卧具拟客苾刍。时诸苾刍遂留门屋下廊檐前及以踏道与客苾刍。佛言。不应留门屋下乃至踏道与客苾刍。此之处所。乃是众鸟所居。非人住处。佛言。应令一苾刍知僧伽利养。别留一房安置卧具。然彼苾刍。应自守护所有诸物。复应捡看虫及蜂窠。蜂若出窠。即应除去。儿若未出。应以线悬系置余处。长成自去。其有客苾刍来。应给卧具。若其人少。人各与一。必若人多。二人共一。或三共一。有诸耆宿苾刍。既得重大毡褥。移动致难。不知云何。佛言。若耆宿苾刍不能移动。有小苾刍。应令依止。分卧具已。即应告曰。若无儭物。不应辄卧。亦不应以小物垢腻破碎疏薄之类。用替僧祇卧具。其受事人。巡房观察。见非理者准事治罚。若小年者。应告二师。令其呵责。其捡行房舍苾刍。每月十五日。巡房观察。若受用卧具不如法者。白大众知。夺取卧具。仍为治罚。若依止门人。应告其师。收取卧具。大众和集时。应告白曰。诸具寿。今此住处。有尔许人。当依某甲为施主。依某村坊为乞食处。以某甲为营事人。某甲为瞻病者。于此住处。应作安居。时诸苾刍等。应捡行邻近村坊乞食之处。既观察已。情爱乐者。各自念言。我于此处。堪作安居。乃至同梵行者。不生忧恼。设复生时。速能除灭。所有安乐未生者令生。其已生者劝令增进。村坊乞食之处。不生劳苦。若我病患。有供侍人。给我医药。饮食所须。皆悉充济。作是念已。应入屏处。对一苾刍。具修威仪。随年致礼。蹲踞合掌。作如是说。具寿存念。今僧伽。五月十六日。作夏安居。我苾刍某甲。亦于五月十六日。作夏安居。我苾刍某甲。于此住处界内。前三月夏安居。以某甲为施主。某甲为营事人。某甲为瞻病人。于此住处。乃至若有圮裂穿坏。当修补之。我于今夏。在此安居。第二第三亦如是说。所对苾刍。应云奥算迦。答云娑度。若有因缘。不及前安居者。听作后安居。准前应作。既安居已。不应出界宿。若有因缘。须出去者。不应经宿。时众村中。有一长者。名曰忧陀延。其家大富。多有财物及以衣裳。是时长者于其家内。多出衣食。别为一库。拟欲供养苾刍僧伽。即时遣信。往诣室罗伐城。请诸苾刍僧伽曰。于某村中。长者某甲作如是言。于我家中。多有衣服饮食。今欲供养大德。愿垂哀受。时诸苾刍报使人曰。其长者家。去此远近。答曰。去此强三逾缮那。诸苾刍等即作是念。去此甚远。我等欲去。齐暮得回还不。各作是言。去此既远。至暮不及回来。世尊制我等安居。不得出界外宿。不知如何。即便不去。时彼象村侧近。别有苾刍。于彼安居。即便受请。既受请已。多获衣食。三月夏安居满已。著衣持钵。往室罗伐城。渐渐游行。遂到彼城。诣一寺所。时有苾刍。即前迎接。代收衣钵。安置房内。主人问曰。从何而来。何处安居。客便答曰。我等比在象村之侧。三月安居满已。从彼而来。主人问言。汝等安居和合。乞食不以此为苦耶。答曰。我等于彼安居。甚为安乐衣食丰足。不以为苦。即便问曰。汝等云何于彼安居。衣食丰足。而不乏耶。报言在彼侧近。有一聚落。名曰象村。村有长者。名忧陀延其家巨富。以深信心。作其福业。多持饮食及以衣服。而来惠施。为此丰足。时彼苾刍即作是言。然彼长者亦曾来请。又问彼云。去此几许。答曰。三逾[跳-兆+善]那。作是念言。若去至彼。恐夜不来世尊不听于安居内界外而宿。即便不去。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作是念。我之声闻弟子。虽于衣食无贪著心。然欲令彼得安乐住故。复令施主得受用福。应开七日赴其请唤。因集僧伽。告诸苾刍曰。于安居中。有事须去出界外者。应请七日乃至一日当去。佛令去者。苾刍不知何事应去。以缘白佛。佛言。谓是邬波索迦。邬波斯迦。苾刍。苾刍尼。式叉摩拏。求寂男。求寂女等事。不知何者是邬波索迦等事。佛言。若邬波索迦家中有事。便以身所著衣。并办饮食。即令使者请诸苾刍。唯愿圣者来受供养。此则名为邬波索迦事。应对一苾刍蹲踞合掌受持七日法去。是谓邬波索迦缘。若邬波索迦。欲与苾刍卧具等物。并种种衣食。唤苾刍曰。唯愿圣众哀受我施衣食。佛言。苾刍应守持七日法出界外。是名邬波索迦缘。若有邬波索迦。为诸苾刍无饮食故。多造上味美好饮食。来唤苾刍。佛言。应受持七日法出界外。是名邬波索迦事。

复有邬波索迦。造窣睹波。欲安驮都。并办种种香花。来请苾刍曰。唯愿大德助我功德。佛言。苾刍应受持七日法去。是名邬波索迦。及以佛事。更有余邬波索迦等。造塔安其相轮。或幢幡盖。或著檀香。及郁金等种种诸香。供养于塔。并将饮食衣服供养。来请苾刍。

佛言。应受持七日法去。是名邬波索迦事。若有邬波索迦。或书写苏呾啰。及以修学。或写摩[口*室]里迦。及以修学。并诸佛语。既写了。欲设供。来请苾刍。佛言。应受持七日法去。是名邬波索迦事。

若邬波索迦。于略诠中。并诸有疑。不能决了。欲问苾刍解其义句设其饮食来请苾刍。为除疑故。得受持七日出界。是名邬波索迦。并及法事。

若邬波索迦。忽然邪见。不信因果。来请苾刍。为除邪见。佛言。苾刍应受持七日法出界。为除邪见。是名邬波索迦事。

若邬波索迦。为妻有娠。恐生灾难。欲令母子平安。来请僧伽覆钵供养。佛言。苾刍应受持七日法去。是名邬波索迦事。

若邬波索迦。为病患事。设诸饮食。并施衣服。来请苾刍。白言。我病恐畏命尽。供养僧伽。有如是事。佛言。得受持七日法去。是名邬波索迦事。

云何邬波斯迦事。广如邬婆索迦事。

云何苾刍事。如有苾刍。创造住处及园林。施四方僧伽。因为庆赞。设诸饮食。并施衣服。供养僧伽。令使请唤苾刍就时。诸苾刍应受持七日法去。是名苾刍缘。

又苾刍缘。施诸苾刍园已。复更施卧具。并与常请供养。或为设利罗造塔。或复涂檀及郁金等诸香。或安相轮。及幢幡盖等。并设供养四部众等。书写经等。如上诸缘来请。苾刍应受七日法去。是名苾刍缘。

若有苾刍。欲治罚恶人。作诸羯磨等。来请苾刍僧伽。共为佐助。苾刍僧伽应受七日法去。是名苾刍缘。

若苾刍僧伽。欲治罚恶人作诸羯磨。来请苾刍。汝来助我。苾刍应受持七日法去。是名苾刍僧伽缘。

若有苾刍。病重困苦。遣使来请苾刍。为我说法。及请相看。佛言。苾刍应受持七日法去。是名苾刍缘。

云何苾刍尼等缘。一同苾刍。于中别者。供养苾刍僧伽。或供养法。或时施物。并学佛法及式叉麾拏女欲受近圆。来请苾刍及苾刍尼。愿来与我授其近圆。是时二众应受持七日法去。是名苾刍尼式叉摩拏等缘。

云何名求寂缘。一同前法。云何求寂女缘。余同前说。于中别者。十二童女至年十八岁。请苾刍僧伽。愿为我授六法六随法。苾刍应去。是名求寂女缘。

若苾刍作安居已。或作是念。我于此安居。无人供给我食。或当置死。或有曾未学经。应须学者。曾来习定。应思惟者。或有未证应证者。未见求见者。未得求得者。若有是缘。欲离住处去者。佛言。无犯。亦不破安居。

若作安居竟。忽有病生。知无医药。若其便住。恐命不全。如是命难等缘出去。佛言。无犯。亦不破安居。

若苾刍安居已竟。若有病生。虽有汤药。无人看病。恐有失命。佛言。听去。不破安居。

若苾刍作安居竟。有女人来至苾刍所。而作是言。我有女新妇及婢。欲遣供养大德。苾刍作念。我若不去。恐失梵行。并有命难等起。是谓梵行等缘。佛言。移去者无犯。亦不破安居。若有男子黄门等缘。准上应去。

若苾刍作安居竟。若见女人。而生欲想。不能禁止烦恼。恐失梵行。亦应离去。

若苾刍作安居竟。见有伏藏。即作是念。我住于此。恐当不能禁止其心。而便取物。佛言。移去无罪。

若苾刍于安居内。忽有亲里眷属。来谏苾刍住止。苾刍嫌贱。移向余处者。同前无过。又复苾刍。若有女男半择迦等。来请安居。既受彼请。然斯施主。或负他物。或复杀害他人。或劫夺他人财物。或于住处。若有虎狼师子等恶兽诸难。来怖施主。或时走去。或时身死。时彼苾刍作是念曰。此之施主。请我安居。复有如前诸难事起。我今住此。或失梵行。或失命等缘来。移向余处安居者。同前无犯。

若时住处。多有病苦缘生。苾刍住此。不安乐者。佛言移向余处安居。同前无犯。

又复若有女男半择迦等。来请苾刍相就安居。或有王来捉彼施主。或杀。或夺财物。是时施主走向余处。苾刍作念。此之施主。遭斯恐怖。身既逃亡。我若住此。或失梵行。及命难等因缘。移向余处。同前无犯。

若有施主来请苾刍。而作安居。然斯施主。家内忽然失火。或时身死。或复逃去。苾刍作念。此之施主。今忽遭火。或死或走。我独居此。恐有命难并梵行难。移向余处。同前无犯。

若有施主来请苾刍。作安居事。于其住处。下湿水多。恐后病生。移向余处。同前无犯。

若有施主来请苾刍。作安居事。然于住处。侧言何用住此剔头。受其饥苦。住林树下。可还归家。多作福业。不须出家。苾刍作念。我若久住。或失梵行。若有此缘。听去。无罪。

若苾刍于安居内。或有王来严束四兵至其住处。遣捉苾刍。作如是言。当如俗法驱役。或令还俗。或与娶妻。或夺衣钵。或种种恼害。有是难来。即时直去无犯。亦不破安居。

若苾刍住处。有男子女人及半择迦。来请苾刍作安居。并供给衣食。后为王等难来。悉自逃走。无人供给。苾刍缘此。欲余处去。无犯。

若苾刍于安居内。有诸贼来。或盗牛羊等。而为屠杀。作诸非法。来至苾刍所。作如是言。汝等出去。我欲住此。若有如是恶贼。来至寺内。恼乱苾刍者。即应直去。无犯。

又若苾刍依止男女及黄门类。而作安居。时彼施主。为他拘执。怨家系缚。非人所怖。走向余方。因斯命过。时诸苾刍作如是念。我此安居。有众过患。无复施主。由此因缘。亏我梵行。为沙门难缘。移向余处。无破夏罪。所到之处。得为安居。即于此处。而作安居。不应出界。又复先是非人住处。苾刍于此而作安居。有诸老小无知之类。入此寺中遗放不净。不堪亲近。又近河水。其水漂涨。损失施主家资衣物。或死或走。苾刍作念。此之施主。遭斯水难。我若住此。必有命梵行难生。移向余处。同前无犯。若有苾刍。于安居内。见有苾刍。教余苾刍。或作破僧伽事。并劝众人及作破僧方便。时彼苾刍便作是念。今于此处。现有破僧伽事。我若于此安居然彼苾刍欲破僧伽。或教令破及以劝化。并作方便。复作是念。我今于此善说劝化。彼必不受。恶对于我。若久住此。有是事生。先已学者。必当忘失。其未学者。不能令进。不宜住此。可移余处。就彼安居者。同前无犯。若苾刍于安居内。闻有苾刍欲作破僧伽事。而彼苾刍是其亲友知识。即作是念。我若取语。恐有破僧伽事得罪。若不取语。复是知识。应受持七日出界外。若七日事不息者。过七日无罪。若不去者。得越法罪。

若有苾刍。闻苾刍说余处三月安居多得利物。此苾刍即欲于彼安居复有苾刍。言此处亦有利养。彼间亦得利养。既是一种。不及往彼。苾刍于此安居。遂不得利。然彼先说苾刍得越法罪。

若苾刍闻余苾刍说某处有堪安居处此苾刍即便诣彼。共受筹已所应得物皆悉不得。彼先说苾刍得越法罪。若有苾刍。闻诸苾刍说某住处前三月有安居处。苾刍闻已。便去至彼。共受筹已。不得卧具。亦不堪住。彼说苾刍得突色讫里多罪。若有苾刍闻苾刍说于某处前三月有安居处。彼即便去。既共受筹。分得卧具已。即便他行。别于余处。亦不安居。得恶作罪。不成安居。若苾刍闻苾刍说于某处住处前三月有安居处。彼时便去。受筹共分卧具。作安居已。自有缘事。不受持七日。出界外去。不成前安居。得恶作罪。

若苾刍闻苾刍说言于某住处前三月有安居处。即便往去。既至彼已。安居受筹。分卧具讫。有缘受持七日出界外。某住处不作三月安居。由先说者。得突色讫里多。受持七日苾刍。过七日不来者。破安居。然斯六种前安居法。与后安居法不异。并准前安居作。唯言后三月为异。余如百一羯磨中广说。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一卷

猜你喜欢
  大雲初分解脱有德转藏健度第九·佚名
  摩诃斯那优婆夷品第五十四·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九卷·宝亮
  卷四·佚名
  卷第七十一·佚名
  宗镜录卷第十四·延寿
  卷第二十·佚名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第三·彦悰
  阿毗昙甘露味论 卷上·佚名
  卷二十五·佚名
  卷十七·性音
  卷第二·义净
  善見律毗婆沙卷第三·欧阳竟无
  第十八卷·佚名
  卷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五十九·冯惟讷

    <集部,总集类,古诗纪>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五十九    明 冯惟讷 撰 宋第五 谢瞻【字宣远六岁能属文与从叔混族弟灵运俱有盛名晋义熙中为安城太守宋初除中书侍郎以弟晦当朝乃求出守豫章遇病卒】 九日从宋公戏

  • 卷二百五十二·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百五十二乳类五言古咏有人乞牛舌乳不付因饷槟榔诗【梁】刘孝绰陈乳何能贵烂舌不成珍空持渝皓齿非但污丹唇别有无枝实曾要湛上人羞比朱樱熟讵易紫梨津莫言蔕中久当看心里新防芳虽不

  •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陈寿

    书载「蛮夷猾夏」,诗称「玁狁孔炽」,久矣其为中国患也。秦、汉以来,匈奴久为边害。孝武虽外事四夷,东平两越、朝鲜,西讨贰师、大宛,开邛苲、夜郎之道,然皆在荒服之外,不能为中国轻重。而匈奴最逼于诸夏,胡骑南侵则三边受敌,是以

  • 卷五史一·何良俊

    史之与经,上古元无所分。如《尚书》之尧典,即陶唐氏之史也。其舜典,即有虞氏之史也。大禹皋陶漠益稷禹贡,即有夏氏之史也。汤誓伊训太甲说命盘庚,即有殷氏之史也。泰誓牧誓武成金洛诰君牙君奭诸篇,即有周氏之史也。孔子修

  • 第十七回 汉光武复中兴一十三帝·黄士衡

    词曰:豪杰千年往事,渔樵一曲高歌。乌飞兔走疾如梭,眨眼风惊而过。妙算龙韬虎略,英豪铁马金戈。争名夺利竟如何,必有收场结果。却说世祖光武皇帝,姓刘名秀,字文叔。景帝第十子长沙定王发之后。发生舂陵节侯买。舂陵,即南阳白水

  • 卷之三百五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李芳传·张廷玉

    李芳,是穆宗朝内官监的太监。穆宗刚即位时,李芳以能够主持正理获得皇上信任。当初,在世宗时期,工匠徐杲由营造人员直接升任工部尚书,负责维修芦沟桥,侵吞钱财以万计。他的属下冒任太仆寺少卿、苑马卿以下官职的有上百个。隆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六·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六 洪武十五年六月戊寅朔,诏国子监教官年老者遇暑月及雨雪,朔望免朝参。 癸未,湖广管寇洞忠建宣抚田思进子忠敬、沿边宣抚田阿巨孙仲名、阿八出洞宣抚阿巨什用弟墨出什用、覃葛洞长官覃大

  • 卷七·郑玄

    司书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九职、九正、九事邦中之版,土地之图,以周知入出百物,以叙其财,受其币,使入于职币。(九正谓九赋九贡。正,税也。九事谓九式,变言之者,重其职。明本而掌之,非徒相副贰也。叙犹比次也,谓钩考其财币所给

  • 忧边第十二·桓宽

    大夫曰:“文学言:‘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王之忧也。’故王者之于天下,犹一室之中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则谓之不乐。故民流溺而弗救,非惠君也。国家有难而不忧,非忠臣也。夫守节死难者,人臣之职也;衣食饥寒者,慈父之道也。今子弟远劳

  • 论语精义卷一下·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 论语精义卷一下 宋 朱子 撰 为政第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伊川解曰为政以德然後无为 横渠曰为政不以德人不附且劳 范曰人君欲天下之归已则莫若务德而已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

  • 卷四十二·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四十二日本山井鼎物 观 撰毛诗注疏第十【十之一】存旧毛诗卷第十南有嘉鱼之什诂训传第十七毛诗小雅郑氏笺南有嘉鱼考异古本序太平君子太平下有之字注言南方水中有善鱼善作嘉鱼下有也

  • 古今译经图纪卷第三·靖迈

    大唐翻经沙门释靖迈撰秦符氏都长安沙门昙摩特。此言法海。西域人。善持律藏妙入契经。以符秦建元三年岁次辛未。共竺佛念于长安译&middot;十诵比丘戒本(一卷)&middot;授尼二岁坛文(一卷)。凡二部(合二卷)惠泽笔受。沙

  • 双面笑佳人·莫里斯·勒布朗

    一个绝代佳人在空无一人的小丘上突然死去,她佩戴的价值连城的首饰也全部不翼而飞。几十年后突然出现了一个神秘的漂亮姑娘,她时而纯真,时而放荡,行动诡秘,时时涉嫌大案,令警方头痛,却又无可奈何。她与几十年前的旧案有关吧?她

  • 耳目记·张鷟

    唐张鷟撰。一卷。鷟有《朝野佥载》已著录。是编记故事二十三则,每则多至二三百字,少则二三十字。多为唐武周时事,如酷吏专事罗织,刑戮残忍,贪财好淫,食人精肉,少有灵异怪诞,乖戾时事。书中有记开元以后事,当为后人窜

  • 五代新说·徐炫

    《五代新说》二卷,唐代徐炫撰。该书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及隋五代史实,分门别类为三十篇,是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野史笔记。

  • 西征随笔·汪景祺

    笔记。清汪景祺撰。二卷。存一卷。景祺原名曰祺,字无己,号星堂,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举人。尝自邢州取道晋阳、河东入潼关至雍州,凡路之所经、身之所遇、心之所感、口之所谈,皆记之,遂成是书。雍正二年(1724)游陕西以是

  • 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经·佚名

    一卷,六字文殊法之本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