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阿弥陀经疏

    唐海东新罗国沙门元晓述

将释此经。三门分别。初述大意。次释经宗致。其第三者。则入文释。第一述大意者。夫众生心之为心也。离相离性如海如空。如空之故无相不融。何有东西之处。如海之故无性是守。岂无动静之时。尔乃或因染业随五浊而长流。或承净缘。绝四流而永寂。若斯动静皆是大梦。以觉望之无流无寂。秽土净国本来一心。生死涅槃终无二际。然无二之觉取之良难。迷一之梦去之不易。所以大圣垂迹有遐有迩。所陈言教或褒或贬。至如牟尼善逝现此秽土。诫五浊而劝往。弥陀如来御彼净国。引三辈而导生。今是经者。斯乃两尊出世之大意。四辈入道之要门。示净土之可愿赞妙德而可归妙德可归者。耳闻经名则入一乘而无反。口诵佛号则出三界而不还。何况礼拜专念赞咏观察者哉。净土可愿者。浴于金妙莲池则离有生之染因。游玉树檀林则向无死之圣果。加复见佛光入无相。闻梵响悟无生。然后乃从第五门出。回辔生死之苑。憩烦恼之林。不从一步普游十方世界。不舒一念遍现无边三世。其为乐也可胜度乎。极乐之称岂虚也哉。言佛说者。从金口之所出。千代不刊之教。阿弥陀者。含实德之所立。万劫无尽之名。能所合举以标题目。故言佛说阿弥陀经也。第二辨经宗致者。此经直以超过三界二种清净。以为其宗。令诸众生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以为意致。何者名为二种清净。如论说言。此清净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乃至广说故。然入此清净有其四门。一圆满门。唯佛如来得入此门。如本业经说。二一向门。八地已上菩萨得入此门。如摄大乘论说。三纯净门。唯有第三极欢喜地已上菩萨得入此门。如解深密经说。四正定聚门。唯无退者得入此门。无邪定聚及不定聚。如两卷经说。通论极乐世界。具此四门。今此经宗二种清净。正示第四正定聚门。不定声闻。及说凡夫亦得生故。论说二乘种不生。决定种性不得生故。声王经说。安乐世界阿弥陀佛有父母者。是变化女非实报女。论说女人不生彼者。无实女故。知变鸟此亦如是故。又复虽有父母而非胎生。寔是化生假为父母。如彼经言。若四众能正受彼佛之名号。以此功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即与大众往此人所。令其得见。见已寻生庆悦倍增功德。以是因缘。所生之处永离胞胎秽欲之形。纯处鲜妙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当知父母假寄之耳。又彼经言。阿弥陀佛与声闻俱。如来应供正遍知。其国号曰清泰。圣王所住。其城纵广十千由旬。而观经说。彼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城小身大不相当者。当知彼佛有众多城。随众大小城亦大小。大城之中。示以大身。小城之中。现以小身。声王经十千由旬者。是与声闻俱住之城。当知佛身相当而住。观经所说身高大者。当知其城亦随广大。与诸大众俱住处故。如两卷经及此经中。池中莲华大小悬殊。随池有大小其华亦大小。当知城身大小亦尔。其余相违准此而通。或说。声王经中说有父母。是显彼佛所住秽土。是义不然。所以然者。彼经既说。宝莲华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又下文言有二菩萨。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此二菩萨侍立左右。此等悉是净土相故。不异观经之所说故。当知彼经所说提婆达多。及魔王等。悉于净土变化所作。不由此等为非净土。如化畜生非秽土故。且止乘论还释本文。此下第三入文解释。文有三分。序正流通。序分之中有其六句。于中前二是其标句。其后四事证成前二。言如是者。总举所闻之法。表有信顺之心。言我闻者。别提能闻之人。表无违诤之意。下四则引二对证成。明忆闻时处。成能闻之不谬。既有大师大众。证所说之可信。于中委悉如常可知。第六序大众有三。先声闻众。次菩萨众。后杂类众。声闻众中。舍利弗者。此云身子。目揵连者。此云赞诵。迦叶者。此云饮光。迦旃延者。此云扇绳。摩诃拘絺罗者。此云大膝离婆多者。此云假和合。周利槃特伽者。此云蛇奴。或云小道难陀。此云庆喜阿难陀。此云欢喜。罗睺罗。此云覆障。或云宫生。憍梵波提。此云牛呞。宾头卢。此云耆年。颇罗堕。此云利根。迦留陀夷。此云黑上。此是悉达未出家时师也。劫宾那。此云房宿。薄拘罗。此云善容。阿[少/兔]楼驮。此云无贫。或云如意。菩萨众中。阿逸多者。此云无能胜。乾陀诃提者赤色。余则可知尔时佛告已下。第二正说分。于中有三。一者正示二种清净果。二者劝修二种正因。其第三者。引例证成。初中有二。略标广解中二句。先标依果。后标正报。释中亦二。先释依果。后释正报。依果清净之中义门有二。文相有六。别总功德有其十五义。门二。一释名门。二辨相门。六者名门开二。相门分四故。别总十五者。别有十四总成一故别有十四者。六文之中有其四例。前一各有一。后二各有二。第三文中开三。第四文中分五。是故合有十四功德。第一文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是无诸难功德成就。如论颂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第二文言。七重栏楯罗网行树者。是庄严地功德成就。如论颂言。杂华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故。第三文中有三功德。池水金沙者。是庄严水功德成就。如论颂言。诸池带七宝渌水含八德。下积黄金沙上耀青莲色故。阶道楼阁有金银等者。是种种事功德成就。如论颂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莲华如轮青色青光等者。庄严妙色成就功德。如论颂言。无垢光焰炽明净耀世间故。第四文中有五功德。一妓乐功德。常住天乐故。二宝地功德。黄金为地故。三雨华功德。六时雨华故。如论颂曰。金地作天乐雨华散其间。欢乐无疲极昼夜未尝眠故。四自在功德。乘通游行故。五受用功德。饭食经行故。如论颂曰。供养十方佛报得通作翼。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然彼土食有二种。一者内食。如此论说。二者外食。如余经说。如两卷经言。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饭食自然盈满。虽有是食而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足。今此经言饭食经行者文相合。于受用外食也。第五文中有二功德。如变化功德化作众鸟说妙法故。如论颂曰。种种杂色鸟各各出雅音。闻者念三宝忘想入一心故。二大义功德。无恶道等之名体故。如论颂曰。大乘善根男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案云。经说无有恶道讥嫌。论显无有人道讥嫌。互举之尔。义如所说。第六文中有二功德。如论说言。庄严虚空功德成就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虚空中。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二者庄严性功德。如论说言。庄严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生善根故。今言自然间生念三宝心者。正是性心。以依出世善根种子。不待功用自然生故。正念三宝离邪归正。结道众行故名正道。念此三宝胜妙功德。回施一切名大慈悲。上来合有十四功德。无不超过三界六道。是故总名清净世界。如论说言。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或有论说十八圆满。今此经中依果清净说。此十五若加后说正报四句。则有十九清净功德。然经与论有同有异。于中委悉准之可知。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此下第二正报清净。于中示显四种功德。一者主功德。二者伴功德。三者大众功德。四者上首功德主功德中略出二种一者光明无量。二者寿命无量。准此经文释阿弥陀。此土译之应云无量。又言成佛已来于今十劫者。为遣疑情。有人疑言寿虽无量要有始终。未知今者为始为末。今解言。今既所过唯经十劫。当知今后无量劫住故。第二伴功德者。声闻弟子皆阿罗汉故。论云庄严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生故。案云。此言净华众者。谓得七种净华之众。何等为七。一者戒净。二者心净。三者见净。四度疑净。五道非道知见净。六行知见净。七行断知见净。于中广说出瑜伽论。有此七种浮华之众。从佛正觉华中化生也。第三大众功德者。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故。乃至十念功德生彼国者。入正定聚永无退故。论言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偈言人天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案云。皆依如来智海。含润入正定聚无动转故。第四上首功德者。其中多有一生补处。乃至阿僧祇说故。言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案云。一生菩萨十地中胜如妙山王故。论中具显八种庄严。此经略示四种功德。上来二文合为第一。示显二种清净果已竟。众生闻者应当发愿。自此已下。第二劝修二种净因。就中有四。一劝发愿。二明修因。三示受果。四结劝。言第二文中明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助因。正因中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者。显示大菩提心摄多善根以为因缘乃得生故。如菩萨地发心品文。又诸菩萨最初发心能摄一切菩提分法。殊胜善根为上首故。能违一切有情处所三业恶行。功德相应。案云。菩萨初发菩提之心。能摄一切殊胜善根。能断恶业功德相应。是故说言非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被国。所以得知。此为因者。两卷经中摄九品因以为三辈。三中皆有发菩提心。论中唯显此文意。言大乘善根男等无讥嫌名。此意正言生彼国者。虽有九品齐因大乘发心善根。所以等无讥嫌之名也。有人难言。若要发大心方生净土者。不应生彼而证小果。彼无退具故。若乃退大而证小果无有是处故。又两卷经中十八愿中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若未发大心不得生者。则应亦拣未发心。而不拣故明知不必然。不至心为至心言之所拣。故更不须拣。虽有是破皆不应理。所以然者。发菩提心既是正因。未发心者。直是无因。而非有障何须拣别。五逆谤法乃是障碍。非直无因故须拣别。是故此难无所闻也。又非生彼退菩提心。但在此间先发大心熏成种子。后时退心下地现行。良由先发大心种子不失。故得作因以生彼国。而退现行大乘之心。故生彼国取小果耳。是故彼难还显自短之耳。第二明助因者。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故阿弥陀如来不可思议功德所成之名号故。一日乃至七日者。胜人速成劣者迟熟故。声王经说。十日诵名者。劣人十日乃成故。或一二日等是下品因。五六七日者。是中品因。乃至十日成上品因。故其人已下。第三受执。我见已下。第四结劝。上来四文合为第二劝修因竟。如我今者赞叹已下。大分第三引例证成。于中有四。一者引余佛说证有可信。二者释此经名成有胜利。三者举愿无违重劝发心。四者叹法希结劝信受。初中先辨自所称赞。后引六方诸佛同赞。于汝意云何已下。是第二文。于中有三问。次第三劝信。若有人发愿已下。是第三文。先示愿势。后劝发愿。如我今者已下。是第四文。于中有三。先己赞他。次他赞己。其第三者结叹劝信。上来三分正说文竟。佛说已下。是流通分。

佛说阿弥陀经疏(终)

往生教观。真摄心成道之要术也。而小本弥陀不特时所宗尚秦译。且造疏立章者。众生有以六方佛已去。为流通分。虽近古尝辟之。晚学又乃承用。不遇指南何从正辙。唐初海东晓法师。不唯以佛说此经已下为流通分。且以执持名号为助因。此尤超然。拔萃于诸疏之上。予获是本喜不自胜。俟他日刻诸梓与天下共之。则使浪断经科臆判正助者。当北面敛衽俯伏而抱愧焉。时庆元四年五月既望。霅川乌戌比丘宗相题跋。

猜你喜欢
  卷十二·佚名
  永明智觉禅师·惠洪
  卷第八·宋濂
  卷第一百三十八·佚名
  卷第五·雷庵正受
  卷第十六·雷庵正受
  雪峰禅师语录序·雪峰义存
  降生品第五·佚名
  成唯识论 第六卷·护法
  复徐寻声居士书·太虚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欧阳竟无
   第十九則 俱胝惟豎一指·胡兰成
  续指月录凡例二十则·聂先
  永济融禅师住辽阳永安寺语录卷下·佚名
  佛说十八泥犁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一·杨慎

      ○搥碎黄鹤楼  李太白过武昌,见崔颢《黄鹤楼》诗,叹服之,遂不复作,去而赋《金陵凤凰台》也。其事本如此。其後禅僧用此事作一偈云:“一拳搥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傍一

  • 刘伯亨·隋树森

    刘伯亨,一作刘百亨,瞽者,为书会艺人,生平、里籍均不详。 套数 【双调】朝元乐 柳底风微,花间香细。作阵蜂儿惊起,偷看酿出残花蜜。成群燕子交飞,掠波闲补巢泥。日升林光莹,雨洗山明媚,雕轮绣鞍作对儿家来,

  • 十五、元南戏之文章·王国维

    元之南戏,以《荆》、《刘》、《拜》、《杀》并称,得《琵琶》而五,此五本尤以《拜月》、《琵琶》为眉目,此明以来之定论也。元南戏之佳处,亦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申言之,则亦不过一言,曰有意境而已矣。故元代南北二戏,佳处

  • 卷一百二十·列传第七·宋濂

        察罕亦力撒合 立智理威   察罕,初名益德,唐兀乌密氏。父曲也怯律,为夏臣。其妾方怀察罕,不容于嫡母,以配掌羊群者及里木。察罕稍长,其母以告,且曰:“嫡母已有弟矣。”察罕武勇过人,幼牧羊于野,植杖于地,脱帽置

  •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十·杨士奇

    洪熙元年冬十月丙寅朔享太庙 遣中官祭司井之神 升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费瓛为右军都督府左都督赐敕谕瓛曰卿皇祖旧臣效劳守边十有余年恭勤不懈蕳在朕心今特升尔右为军都督府左都督仍镇守甘肃尔其益笃忠勤善抚士卒严固边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七·佚名

    正统七年冬十月戊子朔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井之神○以下元节遣官祭 长陵 献陵 景陵○罕东卫指挥脱脱等来朝贡驼马赐彩币有差○命皇城东安门仓添设副使一员专出纳光禄寺草束○己丑辽府麻阳王贵燠薨王辽简王第十八子母谢

  • 卷之六百九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六十二·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録卷六十二正蓝旗有名位希姓蒙果资氏拜新舒克都理氏阿克善费佳氏达音阿塔穆氏阿弼喀西法齐氏伊思瑚孔尼喇氏图绶武密札氏敦铎倭彻勒氏倭赫讷多兴氏古尔蒙额博都理氏博伦泰何齐拉氏兑楼

  • 郑鲜之传·李延寿

    郑鲜之字道子,荥陽开封人,是魏朝的将作大匠郑浑的玄孙。祖父郑袭,是大司农,曾经做过江乘县令,所以就住在了境内。父亲郑遵,是尚书郎。郑鲜之闭门读书,杜绝与人交往。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在这以前,兖州刺史滕恬被丁零的翟辽

  • 目录·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目录君道门君道       帝学政体      慈孝恭俭      法祖宗用人       广言路勤政       听断诏令      风俗帝系门尊号      皇太后皇后   

  • 泾野子内篇卷六·吕柟

    柳湾精舍语周道通曰冲见邹东郭言学濓洛关闽自孔子学下来或曰自濓洛关闽学上去如何先生曰昔明道兄弟十四便学孔子后来尚不及顔闵之徒只学孔子后亦未知如何耳孔子万代之师也问交友居家处世不能皆得善人甚难处先生曰此须

  • 第二 反应 3·王诩

    【原文】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①。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覆之②,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注释】①“常持”句:用一种钓语的方式诱使对

  • 梵网合注卷第五·智旭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注菩萨比丘温陵道昉订 (戊)二明四十八轻戒三。初总标。二别释。三总结。 (己)今初佛告诸菩萨言。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四十八轻今当说。初句结前。次句示后也。 (己)二别释四十

  • 评改造要全部改造·太虚

    这一篇本是李人杰君与朋友的一封信,那题目却是建设杂志的编辑人,照他后面一段意思加上的。但我今要评论的,在他前面一段所说“透明的、虚无的本性自然性”。李君所说透明的,虚无的本性自然性,是说内面的满足的,谓内面的满足

  • 缁门崇行录叙·祩宏

    僧问沙门奚事。曰事道事。道孰为本。曰德行为本。僧云。甚矣。子之固也。利以慧入。钝以福修。沙门者取慧焉足矣。德行奚为。予曰。先民有言。德行本也。又云。士之致远者先器识。况无上菩提之妙道而可以受非其器乎哉

  • 全齐文·严可均

    《全齐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26卷,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一部全齐文章总集。其对于研究齐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

  • 冬的空间·沈从文

    《冬的空间》完成于1929年, 1930年收入《沈从文甲集》由神州国光社出版。收入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的《沈从文文集》第五卷。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也是1929年,学校是滨江xx私立大学。小说主人公是一名作家兼教授,27岁。

  • 大史·佚名

    亦译《大王统史》。斯里兰卡早期用巴利文撰写的王朝与佛教编年史。有三种编订本:(1)与《小史》合编,全书分四个部分。(2)与《小史》的一部分合编,全书分两个部分。(3)目前较流行的编订本,由德国威廉·盖格(Wilhelm 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