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鹿善继传

鹿善继,字伯顺,定兴人。他的爷爷久征是万历年间进士,担任息县知县。当时朝廷传令丈量田地,各地都要把田地分为上中下三等予以登记、汇报,息县却把田地都当作下等汇报,久征说:“丈量田地应该是为了解除百姓的贫困,怎么能反倒用它来损害百姓呢?”后来他调到襄垣,又升为御史,期间因为提意见被贬为泽州判官。最后调他去当荥泽知县,没有上任就死了。善继的父亲鹿正,苦行守节,自我砥砺。有一个县令想见他,他正在给田施粪,扔下铲子就走上前,毫不磨蹭。他替别人的困难着急,就是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周围一带都把他称为鹿太公。

善继为人正直谨慎。由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起身,担任了户部主事。中间为母亲守丧,过后起复原任。辽东部队的军饷中断了,廷臣几次请求拨出国库银,神宗不做答复。正好这时广东运来了金花银,善继查原先的规定,金花银应当收进国库,供各边镇使用,就递一份清单给尚书李汝华说“:与其奏请皇上不肯拨出的国库银,干什么不留下这些还没入库的银子?”汝华同意了。神宗恼了,扣下善继一年官俸,催促把金花银补进国库。善继坚持认为不行,以死向神宗争取,神宗就扣了汝华两个月俸禄,把善继贬官一级,调到地方上。汝华怕了,最后还是把金花银补进了国库。泰昌改元年,朝廷恢复了善继的原职,让他主管薪饷。中间他接连上书请求拨出一百万国库银,光宗也没有答复。

天启元年(1621),辽阳失守后,善继因为有才干被改任兵部职方主事。大学士孙承宗掌管兵部事务,对他推心相待,很信任他。等承宗到关门去检阅时,让善继跟着。承宗出关领兵,又让他当了赞画。善继穿着布衣,骑一匹瘦马,出入于亭障当中,召集将士来加以慰问,开拓了四百里边疆,收复了几十个城堡,承宗把他当成了左右手来用。善继在山海关干了四年,逐渐升到员外郎、郎中。承宗辞职后,善继也请假回乡去了。

在这之前,杨涟、左光斗的案子发生了,魏大中的儿子学氵伊、左光斗的弟弟光明,先后投奔到鹿太公家里。太公把他们当成客人,他们跟太公所结交的义士、容城举人孙奇逢商量后,拿着太公的信去山海关门口,把他们的困难告诉了承宗。承宗、善继商议后打算借巡视蓟门的机会,请求入朝觐见熹宗。阉党这下大吵大喊,说阁部打算统兵清君侧来了,熹宗就发出一道严厉的指示阻止承宗入朝。杨涟、左光斗的案子更加抓得紧了,每五日追一回赃,拷打得很残酷。太公赶忙凑集了几百两银子送进去,可是他们两个人都已经死掉了。到善继回到家里时,周顺昌的案子又出来了。顺昌是善继同年的进士,善继又为他凑集了几百两银子,银子送进去顺昌又死掉了。阉党的家乡离善继家很近,难家的子弟、仆从一个接一个地来到他家里,太公却说:“我不怕什么。”崇祯元年(1628),谋逆的宦官被诛除后,善继起复为尚宝卿,又升为太常少卿,掌管光禄丞的事务,他又请假回乡去了。

九年(1636)七月,大清部队攻打定兴。善继家在江村,他对太公讲想过去保卫定兴城,太公答应了。善继跟在家闲住的知州薛一鹗等一起守城,守了六天城被打下,善继死去了。他的家人跑回来告诉太公,太公说:“唉!我的儿子一向以身许国,现在果然为国而死,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事情给朝廷知道后,朝廷追赠善继为大理卿,谥忠节,传令有关部门为他修造了祠庙。善继的儿子化麟考中天启元年(1621)乡试第一名,曾经到朝廷去诉说他父亲的忠诚。父亲死后,他过一年也死了。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一 治平元年(甲辰,1064)·李焘
  卷之二百九十一·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六十九·纪昀
  三五八 寄谕两江总督高晋等严饬所属加意搜查违禁书籍·佚名
  金佗稡编卷九·岳珂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五十三·杜大珪
  列传卷第十三 高丽史一百·郑麟趾
  卷十二·佚名
  刘晏传·欧阳修
  刘元振、刘元礼传·宋濂
  卷十八下·沈枢
  汉纪十三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壬申、前109)·司马光
  卷九·雍正
  五年·佚名
  二十四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乙集第一·钱谦益

    解学士缙一十五首【题吴山伍子胥庙】朝驱下越坂,夕饭当吴门。停车吊古迹,霭霭林烟昏。青山海上来,势若游龙奔。星临斗牛域,气与东南吞。九折排怒涛,壮哉天地根。落日见海色,长风卷浮云。山椒载遗祠,兴废

  • 默境·徐志摩

    我友,记否那西山的黄昏,钝氲里透出的紫霭红晕,漠沉沉,黄沙弥望,恨不能登山顶,饱餐西陲的菁英。全仗你吊古殷勤,趁别院,度边门,惊起了卧犬狰狞。墓庭的光景,却别是一味苍凉,别是一番苍凉境地:我手剔生苔碑碣,看冢里僧骸是何年何代,你

  • 卷第二十四·陈与义

    ○江行野宿寄大光樯乌送我入蛮乡,天地无情白发长。万里回头看北斗,三更不寐听鸣榔。平生正出元子下,此去还经思旷傍。投老相逢难衮衮,共恢诗律撼潇湘。○寄信道衡山未见意如飞,浩荡风帆不可期。却忆府中三语掾,空吟江上四愁

  • 卷二十一·乾隆

    卷二十一太原白居易诗三三十八首病假中南亭闲望欹枕不视事。两日门掩关。始知吏役身。不病不得闲。闲意不在远。小亭方丈间。西檐竹梢上。坐见太白山。遥愧峰上云。对此尘中颜。原选者评。神韵酷似渊明。西檐。二句亦

  • 列传第二十三 王昕 弟晞·李百药

    王昕,字符景,北海剧人。六世祖猛,秦苻坚丞相,家于华山之鄜城。父云,仕魏朝有名望。昕少笃学读书,太尉汝南王悦辟骑兵参军。旧事,王出射,武服持刀陪从,昕未尝依行列。悦好逸游,或骋骑信宿,昕辄弃还。悦乃令骑马在前,手为驱策。昕舍

  • 卷三百一·列传第六十·脱脱

        边肃 梅询 马元方 薛田 寇瑊 杨日严 李行简 章频 陈琰 李宥张秉 张择行 郑向 郭稹 赵贺 高觌 袁抗 徐起 张旨 齐廓 郑骧   边肃,字安国,应天府楚丘人。进士及第,除大理评事、知于潜县,累迁太常博士。三

  • 卷之二百五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第二六六呈同治九年闰十月十三日一一七○一--五·佚名

    林妈义以浮出大枋系其所有,呈请淡水分府查验,起封还管;批:不准被告住做状自稿干证住歇家地保住认僇具呈人林妈义、住本城保书院边、漳州属、离城里经承代书原差 戳记 淡水分府陈、给粤籍代书、赖世安

  • 十国春秋卷一百十·吴任臣

    检讨呉任臣撰十国世系表夏书言惇叙九族大雅称夲支百世诚以子姓蕃衍笃亲亲而别昭穆也十国谱牒多散亡廼子孙昆弟名号时时见于它书故秩然不紊焉稍次其原流行軰作十国世系表

  • 吴师道传·宋濂

    吴师道字正传,婺州兰溪人。幼年就懂得要学习,善于记忆和阅读。善写词章,才思横溢,谱成歌诗,清新美丽。二十岁读宋儒真德秀遗书,认识到要研习修身养性之学,须刻苦磨练,日长月进,他曾向同郡的许谦请教静心养性的问题。至治元年(1

  • 卷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通礼卷五吉礼陵寝皇帝亲谒列圣列后陵寝之礼命下徧布诸司供备诹吉起銮前一日遣官祗告奉先殿如常仪谒陵前期有司洁除陵内外届日皇帝御素服乗舆出行宫羣臣素服随从驾至陵于隆恩门外降舆王以下各官至

  • 第四章·管子之爱国心及其返国·梁启超

    世俗论者,往往以忠君爱国二事,相提并论,非知本之言也。夫君与国截然本为二物,君而为爱国之君也,则吾固当推爱国之 爱以爱之;而不然者,二者不可得兼,先国而后君焉。此天地之大经,百世侯圣人而不惑者也。泰西之英雄,殆莫不知此义

  • 王府官·朱元璋

    承奉司(掌管王府一应杂事,有事呈长史司并护卫指挥司发落,与内官衙门无相统摄) 承奉正(正六品) 承奉副(从六品)典宝所 典宝正(正六品) 典宝副(从六品)典膳所 典膳正(正六品) 典膳副(从六品)典服所 典服正(正六品) 典服副(从六品) 内使六名(

  • 景公问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以三者第十六·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君子常行曷若?”晏子对曰:“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所言不义,不敢以要君;行已不顺,治事不公,不敢以莅众。衣冠无不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无不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三者,君子之常行者也。”

  • 论语解卷一·张栻

    宋 张栻 撰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逺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贵于时习程子曰时复防绎浃洽于中也言学者之于义理当时防绎其端绪而涵泳之也浃洽于中故说说者油然内慊也有朋自逺方来则己之善

  • 第九章 22·辜鸿铭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辜讲孔子说:“年轻人应该受到尊重,我们怎么能知道他们在将来不会像我们一样优秀呢?只有一个人到四五十岁的时候,还没有做出任何让自己很出众的事

  • 卷第一·佚名

    陀罗尼杂集 失译 陀罗尼杂集卷第一 未详撰者今附梁录 七佛所说大陀罗尼神咒(并八菩萨所说神咒合十五首) 第一惟越佛说有一万八千病。以一咒悉已治之。此陀罗尼名苏卢都呵。晋言梵音决定。 支波昼支波昼 呼奴波昼

  •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直音·佚名

    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直音,撰人不详。约成书于北宋以后。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此书就《度人经》六十一卷本中出现的古字、难字加注读音,但不解释字义。便于读者诵读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