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晋语八
阳平教平公灭栾氏
〔原文〕平公六年①,箕遗及黄渊、嘉父作乱②,不克而死。公遂逐群贼,谓阳毕曰③:“自穆侯以至于今④,乱兵不辍,民志不厌,祸败无已。离民且速寇,恐及吾身,若之何?”阳毕对曰:“本根犹树,枝叶益长,本根益茂,是以难已也。今若大其柯,去其枝叶,绝其本根,可以少闲。”公曰:“子实图之。”对曰:“图在明训,明训在威权,威权在君。君抡贤人之后有常位于国者而立之,亦抡逞志亏君以乱国者之后而去之,是遂威而远权。民畏其威,而怀其德,莫能勿从。若从,则民心皆可畜。畜其心而知其欲恶,人孰偷生?若不偷生,则莫思乱矣。且夫栾氏之诬晋国久也,栾书实覆宗,弑厉公以厚其家,若灭栾氏,则民威矣,今吾若起瑕、原、韩、魏之后而赏立之⑤,则民怀矣。威与怀各当其所,则国安矣,君治而国安,欲作乱者谁与?”君曰:“栾书立吾先君⑥,栾盈不获罪⑦,如何?”阳毕曰:“夫正国者,不可以暱于权,行权不可以隐于私。暱于权,则民不导;行权隐于私,则政不行。政不行,何以导民?民之不导,亦无君也,则其为暱与隐也,复害矣,且勤身。君其图之。若爱栾盈,则明逐群贼,而以国伦数而遣之,厚箴戒图以待之。彼若求逞志而报于君,罪孰大焉,灭之犹少。彼若不敢而远逃,乃厚其外交而勉之,以报其德,不亦可乎?”公许诺,尽逐群贼而使祁午及阳毕适曲沃逐栾盈,栾盈出奔楚。遂令于国人曰:“自文公以来有力于先君而子孙不立者,将授立之,得之者赏。”居三年,栾盈昼入,为贼于绛⑧。范宣子以公入于襄公之宫⑨,栾盈不克,出奔曲沃,遂刺栾盈,灭栾氏。是以没平公之身无内乱也。
〔注释〕①平公六年:晋平公六年,公元前522年。②箕遗、黄渊、嘉父:三人都是晋国大夫,是栾盈的党羽。③阳毕:晋国大夫。④穆侯:桓叔的父亲。⑤瑕:瑕嘉。原:原轸。韩:韩万。魏:毕万,晋厉公灭魏,封毕万于魏。以上四人都有功于晋国。⑥先君:指晋悼公。⑦栾盈:即栾怀子,栾书的孙子,栾黡的儿子。⑧绛:晋国首都,在今山西侯马市。⑨范宣子:即范匄,晋国正卿。
〔译文〕晋平公六年,箕遗、黄渊、嘉父发动叛乱,没有成功就被杀了。平公于是驱逐了他们的同党,对阳毕说:“自从穆侯以来到现在,叛乱没有停止过,民心不足,祸乱不断。背弃百姓将召致外患,恐怕要落在我身上,怎么办?”阳毕回答说:“祸乱的本根还树立在那里,枝叶越长,本根也就更加茂盛,因此祸乱难以止息。现在如果用大斧,砍去它的枝叶,断绝它的本根,可以稍微平息一下。”平公说:“请你设法谋划这件事。”阳毕回答说:“谋划的关键在于有明确的教令,明确的教令在于是否有权威,权威掌握在国君手中。国君要选择那些世代对晋国有功的贤人的后代扶持起来,还要挑出那些肆意妄为损君乱国者的后代予以驱逐,这样就能申展国君的权威,使政权长存。百姓害怕国君的权威,怀念他的思德,就没有不服从的了。如果都服从的话,那民心就可以培养教导了。培养教导民心而知道他们的欲望好恶,那谁还会苟且偷生呢?如果不苟且偷生,那民心就不会思乱了。而且栾氏欺罔晋国已经很久了,栾书颠覆了晋国的大宗,杀害了厉公增加了他自家的权势。如果消灭了栾氏,那百姓就害怕国君的权威了。现在如果重新起用瑕嘉、原轸、韩万、毕万的后代,赏赐扶持他们,那么百姓就会怀念君王的恩德。权威与怀恩各得其所的话,那国家就安定了,您治国而国家安定,尽管有想搞叛乱的人,又有谁来附和他呢?”平公说:“栾书曾拥立我的先君,栾盈本身也并没有犯罪,怎么能够灭绝栾氏呢?”阳毕回答说:“治国的人,不能只图眼前的权宜之计,谋划国家大事,不可以因为有私恩便隐蔽罪过。只图眼前的权宜之计,百姓便得不到训导;因为有私恩便隐蔽罪过,政事便不能推行。政事不能推行,那用什么来训导人民?人民不可训导,也就等于没有君主一样。只图眼前权宜之计与由于私恩而隐蔽罪过,反而害国,而且还要劳苦君主。您好好考虑考虑吧。如果喜爱栾盈,那就公开驱逐他的同党,用治国的大道理说明他的罪过,然后把他打发走,严厉地规诫他,防备他图谋不轨。如果栾盈肆意妄为要报复您的话,那罪行就没有比它再大了,即使灭绝了他的宗族还嫌不够。如果他不敢谋反而逃到远方,那就给他所逃往的国家多送些礼物,请他们给予照顾,以此来报答他的恩德,这样做不是也可以吗?”平公同意了阳毕的建议,驱逐了栾氏所有的党羽,并派祁午、阳毕到曲沃去驱逐栾盈,栾盈出奔到了楚国。平公于是对国人下令说:“自从晋文公以来,凡是对先君有功而他的子孙没有做官的,将授予爵位官职,能访得有功者子孙的给以奖赏。”过了三年,栾盈在大白天进入晋国,到首都绛城作乱。范宣子把平公送到襄公的祀庙去避难,栾盈没有成功,逃到曲沃,于是晋军杀死了栾盈,灭掉了栾氏的族党。因此直到平公死,晋国没有发生过内乱。
辛俞从栾氏出奔
〔原文〕栾怀子之出①,执政使栾子之臣勿从②,从栾氏者为大戮施。栾氏之臣辛俞行③,吏执之,献诸公。公曰:“国有大令,何故犯之?”对曰:“臣顺之也,岂敢犯之?执政曰‘无从栾氏而从君’,是明令必从君也。臣闻之曰:‘三世事家,君之;再世以下,主之。’事君以死,事主以勤,君之明令也。自臣之祖,以无大援于晋国,世隶于栾氏,于今三世矣,臣故不敢不君。今执政曰‘不从君者为大戮’,臣敢忘其死而叛其君,以烦司寇。”公说,固止之,不可,厚赂之。辞曰:“臣尝陈辞矣,心以守志,辞以行之,所以事君也。若受君赐,是堕其前言。君问而陈辞,未退而逆之,何以事君?’君知其不可得也,乃遣之。
〔注释〕①栾怀子:即栾盈。②执政:指正卿范宣子。③辛俞:栾盈的家臣。
〔译文〕栾盈出奔到楚国,执政的范宣子下令栾氏的家臣不得随从,随从栾氏的一律杀戮,陈尸示众。栾氏的家臣辛俞追随栾盈出奔,被官吏抓住,献给了晋平公。平公说:“国家有禁令,你为什么要触犯它?”辛俞回答说:“我是服从命令,那里敢触犯它呢?执政说‘不要跟从栾氏,而要跟从国君’,这是明确规定必须服从国君。我听说:‘三代为大夫的家臣,要事奉大夫如国君,两代以下,要事奉大夫如主人。’事奉国君要不惜以死殉职,事奉主人要勤勉尽责,这是国君明确的命令。从我的祖父起,因为在晋国没有多大的依靠,世代隶属于栾氏,到现在已经三代了,我因此不敢不把栾氏当作国君来看待。如今执政说‘不随从国君的要杀戮’,我怎敢忘悼死而背叛我的君主,来麻烦司法官呢?”平公听了很高兴,一再制止他跟随栾氏,辛俞不肯,便用厚礼来笼络他,辛俞辞谢说:“我已经陈述过了,人心是用来守住志向的,言辞要付诸实行,这样才能事奉君主。如果接受了您的赏赐,那就毁坏了我先前说过的话。您问起来我是这样陈述的,还未退下就违背了它,那凭什么来事奉您呢?”平公知道不可能得到辛俞,于是便放他走了。
叔向母谓羊舌氏必灭
〔原文〕叔鱼生①,其母视之,曰:“是虎目而豕喙,鸢肩而牛腹,溪壑可盈,是不可餍也,必以贿死。”遂不视。杨食我生②,叔向之母闻之,往,及堂,闻其号也,乃还,曰:“其声,豺狼之声,终灭羊舌氏之宗者,必是子也。”
〔注释〕①叔鱼:即羊舌鲋,叔向的同母弟弟,晋国大夫。②杨食我:叔向的儿子,名伯石。叔向的封邑在杨,故以此作为子孙的姓氏。
〔译文〕叔鱼刚生下来,他的母亲仔细看后,说:“这孩子虎眼猪嘴,鹰肩牛腹,溪壑尚有盈满的时候,他的欲望却不会满足,将来必然为贪财受贿而死。”于是就不亲自养育。杨食我出生的时候,叔向的母亲闻讯前往看望,刚走到堂前,听到婴儿的哭声就往回走,说:“这哭声像是豺狼的叫声,最终使羊舌氏一族灭亡的,一定是这个孩子了。”
叔孙穆子论死而不朽
〔原文〕鲁襄公使叔孙穆子来聘①,范宣子问焉,曰:“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子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②,自虞以上为陶唐氏③,在夏为御龙氏④,在商为豕韦氏⑤,在周为唐、杜氏⑥。周卑,晋继之,为范氏,其此之谓也?”对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先大夫臧文仲⑦,其身殁矣,其言立于后世,此之谓死而不朽。”
〔注释〕①叔孙穆子:叔孙豹,鲁国的卿。②匄:范匄,即范宣子。③虞:虞舜,相传舜是有虞部落的首领,故史称虞舜,陶唐氏:即尧,尧最初居于陶,后封在唐,故史称陶唐氏。④御龙氏:陶唐氏的后代,传说夏代时刘累学养龙,以事孔甲,孔甲赐姓为御龙氏。⑤豕韦氏:尧的后代,在商时为豕韦氏。⑥唐、杜:二国名。豕韦氏在商末改国号为唐,周成王灭唐后迁至杜,称杜伯。⑦臧文仲:鲁国的卿。
〔译文〕鲁襄公派叔孙穆子出使晋国,范宣子问他说:“古人有句话说‘死而不朽’,这是什么意思呢?”穆子没有回答。范宣子说:“从前我的祖先,在虞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朝时是御龙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在周朝是唐、杜氏。周王室衰微以后,晋国继为盟主,叫做范氏。所谓‘死而不朽’,恐怕就是指此而言吧?”穆子回答说:“据我所听到的,这叫做世代享有禄位,并非不朽。鲁国已故大夫臧文仲,他身虽死,言论还流传在后世,这才叫做‘死而不朽。’”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
〔原文〕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①,久而无成。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②。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问于孙林甫③,孙林甫曰:“旅人,所以事子也,唯事是待。”问于张老,张老曰:“老也以军事承子,非戎,则非吾所知也。”问于祁奚,祁奚曰:“公族之不恭,公室之有回,内事之邪,大夫之贪,是吾罪也。若以君官从子之私,惧子之应且憎也。”问于籍偃④,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问于叔鱼,叔鱼曰:“待吾为子杀之。”叔向闻之,见宣子曰:“闻子与和未宁,遍问于大夫,又无决,盍访之訾祏⑤。訾祏实直而博,直能端辨之,博能上下比之,且吾子之家老也。吾闻国家有大事,必顺于典刑,而访谘于耈老,而后行之。”司马侯见⑥,曰:“吾闻子有和之怒,吾以为不信。诸侯皆有二心,是之不忧,而怒和大夫,非子之任也。”祁午见,曰:“晋为诸侯盟主,子为正卿,若能靖端诸侯,使服听命于晋,晋国其谁不为子从,何必和?盍密和,和大以平小乎!”宣子问于訾祏,訾祏对曰:“昔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⑦,生子舆为理⑧,以正于朝,朝无奸官;为司空,以正于国,国无败绩。世及武子⑨,佐文、襄为诸侯⑩,诸侯无二心。及为卿,以辅成、景(11),军无败政。及为成师(12),居太傅,端刑法,缉训典,国无奸民,后之人可则,是以受随、范(13)。及文子成晋、荆之盟(14),丰兄弟之国,使无有间隙,是以受郇、栎(15)。今吾子嗣位,于朝无奸行,于国无邪民,于是无四方之患,而无外内之忧,赖三子之功而飨其禄位。今既无事矣,而非和,于是加宠,将何治为?”宣子说,乃益和田而与之和。
〔注释〕①和大夫,晋国和邑的大夫。②伯华:即羊舌赤,伯华是他的字。③孙林甫:即孙文子,原为卫国大夫,后因内乱叛卫至晋。④籍偃:即籍游,晋国上军司马。⑤訾祏:范宣子的家臣。⑥司马侯:即汝叔齐,晋国大夫。⑦隰叔子:杜伯的儿子。周宣王杀杜伯,隰叔子避难至晋国。⑧子舆:即士,字子舆,晋国大夫。⑨武子:即范武子,名士会,是士的孙子。⑩文、襄:晋文公、晋襄公。(11)成、景:晋成公、晋景公。(12)成:当为“景”。韦昭注:此‘成’当为‘景’字误耳。鲁宣九年,晋成公卒,至十六年,晋景公请于王,以黻冕命士会将中军,且为太傅。(13)随、范:晋邑名,士会的封邑。他初封随,故称随武子,后改封范,故称范武子。随在今山西介休东南。范,其地不详。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认为在山东范县(今已废),但不可信。(14)文子:范文子,名士燮。晋、荆之盟:指鲁成公十二年(前579)晋国派范文子至宋国西门之外和楚国结盟。(15)郇、栎:晋国邑名,范文子的封邑。郇在今山西临猗西南。栎在今河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谓在临潼北,不可信。
〔译文〕范宣子与和大夫争讼田地的边界,很久没有解决争端。宣子想攻打他,询问伯华。伯华说:“对外有军事行动,对内有政事。我是管对外军事行动的,不敢侵犯职权干涉内政。您如果有心对外用兵,可以把我召来询问。”问到孙林甫,孙林甫说:“我是客居晋国的人,是事奉您的,只等待着为您做事。”问到张老,张老说:“我从军事上辅佐您,不是军事问题,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问到祁奚,祁奚说:“公族中有不恭敬的事,公室中有不公正的事,朝廷里的事不正当,大夫们贪得无厌,这是我的罪过。如果作为国君的官而给您办私事,那么恐怕您表面上应承我,而内心却要憎恨我。”问到籍偃,籍偃说:“我是为张老执掌刑法的,每天都听他的命令,如果是他的命令,那还有什么二话可说的?丢开张老的命令而擅自行动,那也就违反了您的命令。”问到叔鱼,叔鱼说:“等我替你杀了他。”叔向听说后,去见宣子说:“听说您与和大夫的事没有平息,问遍了大夫们,仍没有一个解决办法,何不去询访訾祏。訾祏正直而且知识渊博,正直就能公正地分辨是非,知识渊博就能上下进行比较,而且他又是您的老家臣。我听说国家发生大事,一定要遵循常规办事,还要寻访谘询年老的长者,然后才能行动。”司马侯来进见宣子,说:“我听说您对和大夫很恼怒,我不相信有这回事。诸侯们对晋国有二心,您不忧虑这个,反而恼怒和大夫,这不是您应该做的。”祁午来进见,说:“晋国是诸侯的盟主,您是正卿,如果能够平定端正诸侯,使他们归顺听从晋国的命令,那晋国还有谁不听从您,岂止是和大夫呢?何不同他亲密和好,用大德来平息小怨呢!”宣子问到訾祏,訾祏回答说:“从前隰叔子躲避周难到了晋国,生下子舆当了法官,整肃朝政,朝廷没有奸佞的官员;当了司空,治理国家,国家没有败坏的功业。传到范武子,辅佐文公、襄公称霸诸侯,诸侯没有二心。等做了卿,辅佐成公、景公,军队中没有败坏的政事。及至做了景公的军师,官居太傅,端正刑法,汇合训导的法规,国中没有奸刁的百姓,后人可以遵从效法,因此受封随、范二邑。到范文子时,完成了晋、楚的会盟,加深了兄弟国家间的友谊,使各国之间没有嫌隙,因此受封郇、栎二邑。现在您继承了职位,在朝中没有奸诈的行为,国内没有邪恶的百姓,此时四方没有灾害,又没有外患内忧,仰赖着三位先辈的功劳享受禄位。如今国家太平无事,您却怨恨和大夫,如果此时君王加宠于您,您将怎样治理国事呢?”宣子听了很高兴,于是就多给和大夫田地与他和好。
訾祏死范宣子勉范献子
〔原文〕訾祏死,范宣子谓献子曰①:“鞅乎!昔者吾有訾祏也,吾朝夕顾焉,以相晋国,且为吾家。今吾观女也,专则不能,谋则无与也,将若之何?”对曰:“鞅也,居处恭,不敢安易,敬学而好仁,和于政而好其道,谋于众不以贾好,私志虽衷,不敢谓是也,必长者之由。”宣子曰:“可以免身。”
〔注释〕①献子:范献子,名鞅,是范宣子的儿子。
〔译文〕訾祏死了,范宣子对范献子说:“范鞅呀,以前我有訾祏作为谋臣,我早晚都要询问他,来辅佐晋国,同时也为了自己的家族。如今我看你,独自不能办事,要商量又没有人,你打算怎么办?”献子说:“我呀,平时处事要恭恭敬敬,不敢草率,贪图安逸,认真学习而喜爱仁义,和洽搞好政事而遵循正道,有事和大家商量,而不是以此求得好感,自己的想法虽然好,但不敢自以为是,一定要听从长者的意见。”宣子说:“这样可以免遭祸害了。”
师旷论乐
〔原文〕平公说新声①,师旷曰②:“公室其将卑乎!君之明兆于衰矣。夫乐以开山川之风也,以耀德于广远也。风德以广之,风山川以远之,风物以听之,修诗以咏之,修礼以节之。夫德广远而有时节,是以远服而迩不迁。”
〔注释〕①平公:晋平公。新声:指郑、卫等地民间流行的新音乐。②师旷:晋国的乐师,名旷,字子野。
〔译文〕晋平公喜欢一种新乐曲,师旷说:“晋国恐怕要没落了吧!君王已经出现衰亡的征兆了。音乐是用来交流各地的风化的,以便将德行传播到广阔辽远的地方。宣扬德行来推广音乐,教化各地使音乐到达远方,使万物都受到音乐的感化,作诗来歌咏它,制礼来节制它。德行传播到四方,使劳作遵照时节,举动符合礼节,因此远方的人来归服,近处的人不迁居。”
叔向谏杀竖襄
〔原文〕平公射鴳①,不死,使竖襄搏之②,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③,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
〔注释〕①鴳:一种小鸟,即今所谓鹌鹑。②竖襄:竖是宫中的小臣,名襄。③兕:犀牛。徒林:林名。
〔译文〕晋平公射鹌鹑,没有射死,派竖襄去捕捉,也没捉到。平公大怒,把竖襄拘禁起来,准备杀掉。叔向听说后,晚上去见平公,平公把这件事告诉了叔向。叔向说:“你一定要杀掉他。从前我们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一箭就射死了,用它的皮做成一副大铠甲,所以被封于晋国。现在您继承了先君唐叔的王位,射鹌鹑没有射死,派人去捉也没有捉到,这是张扬我们君王的耻辱啊。君主一定要赶快杀掉他,不要让这件事传到远处去。”平公脸上露出羞愧的神色,于是赶快赦免了竖襄。
叔向论比而不别
〔原文〕叔向见司马侯之子①,抚而泣之,曰:“自此其父之死,吾蔑与比而事君矣!昔者此其父始之,我终之,我始之,夫子终之,无不可。”籍偃在侧,曰:“君子有比乎?”叔向曰:“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事,比也引党以封己,利己而忘君,别也。”
〔注释〕①司马侯:即汝叔齐,晋国大夫。
〔译文〕叔向看到司马侯的儿子,抚摸着他哭了,说:“自从他的父亲死后,再也没有和我协力合作去事奉国君的人了。以前他父亲倡导于前,我完成于后;我倡导于前,他父亲完成于后,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时籍偃在旁边,说:“君子也相互接近的吗?”叔向回答说:“君子并肩合作,但不别为朋党。同德同心,遇事互相帮助,这叫做‘比’。拉拢同党以自肥,营私利己而忘记君王,这叫做‘别’。”
叔向与子朱不心竞而力争
〔原文〕秦景公使其弟鍼来求成①,叔向命召行人子员②。行人子朱曰③“朱也在此。”叔向曰:“召子员。”子朱曰:“朱也当御。”叔向曰:“肸也欲子员之对客也④。”子朱怒曰:“皆君之臣也,班爵同,何以黜朱也?”抚剑就之。叔向曰:“秦、晋不和久矣,今日之事幸而集,子孙飨之。不集,三军之士暴骨。夫子员导宾主之言无私,子常易之。奸以事君者,吾所能御也。”拂衣从之,人救之。平公闻之曰⑤:“晋其庶乎!吾臣之所争者大。”师旷侍,曰:“公室惧卑,其臣不心竞而力争。”
〔注释〕①秦景公:秦国国君,据《秦本纪》集解引《世本》名后伯东,公元前576至前537年在位。鍼:秦景公的弟弟。②行人:掌朝觐聘问的外交官。子员:晋国外交官。③子朱:晋国外交官。④肸:羊舌肸,即叔向。⑤平公:晋平公。
〔译文〕秦景公派他的弟弟鍼到晋国订立盟约,叔向命令把行人子员召来。行人子朱说:“我子朱也在这里。”叔向仍说:“把子员召来。”子朱说:“我子朱是当班值日的。”叔向说:“我想叫子员来应接宾客。”子朱发怒说:“我和子员都是君王的臣子,官爵职位都相同,为什么要贬斥我呢?”说完就拿着剑挺身向前。叔向说:“秦、晋两国邦交不和已经很久了,今天的事情幸而能够成功,子子孙孙都享其福,不成功的话,三军将士将暴骨沙场。子员传答宾主两国的话没有私心,而你却常常改变原意。一个用奸诈之术来事奉国君的人,我是能加以抵御的。”说着提起衣襟就上前搏斗,人们把他们拉开了。平公听说这件事后,说:“晋国应该要大治了吧!我的臣下所争论的都是国家大事。”师旷在一旁侍候,说:“公室的地位恐怕要衰落了,因为这两位大臣不是斗智而是斗力。”
叔向论忠信而本固
〔原文〕诸侯之大夫盟于宋,楚令尹子木欲袭晋军①,曰:“若尽晋师而杀赵武②,则晋可弱也。”文子闻之③,谓叔向曰:“若之何?”叔向曰:“子何患焉。忠不可暴,信不可犯,忠自中,而信自身,其为德也深矣,其为本也固矣,故不可抈也。今我以忠谋诸侯,而以信覆之,荆之逆诸侯也亦云,是以在此。若袭我,是自背其信而塞其忠也。信反必斃,忠塞无用,安能害我?且夫合诸侯以为不信,诸侯何望焉。为此行也,荆败我,诸侯必叛之,子何爱于死,死而可以固晋国之盟主,何惧焉?”是行也,以藩为军,攀辇即利而舍,候遮扞卫不行,楚人不敢谋,畏晋之信也。自是没平公无楚患。
〔注释〕①子木:名屈建。②赵武:即赵文子,晋国正卿。③文子:赵文子。
〔译文〕各诸侯国的大夫在宋国会盟,楚国的令尹子木想偷袭晋军,说:“如果消灭晋军,杀了赵武,那么晋国就可以削弱了。”赵武听说后,对叔向说:“怎么办?”叔向回答说:“你担心什么呢?忠诚就不会被侵暴,信义就不怕别人陵犯。忠诚出自内心,信义出于自身,它们作为道德来说够深厚的了,作为根基来说够坚固的了,所以是不可动摇的。现在我们忠心为诸侯作打算,用守信义去证明我们的忠诚,楚国迎接诸侯时也是这么说的,因此在这里结盟。如果楚国偷袭我们,那就自己违背了信义而自绝了忠诚。背弃信义必然垮台,自绝忠诚诸侯就不能为其所用,怎么能对我们造成危害呢?况且会合诸侯而不讲信义,那诸侯们还指望什么呢?这一次前去,即使楚国打败了我们,诸侯们也一定会背叛他们,你何必如此贪恋生命呢。如果死了可以巩固晋国的盟主地位,有什么可害怕的呢?”在这次行动中,晋军只设藩篱为营,牵引战车到水草便利的地方驻扎,白天不用瞭望和掩蔽,夜里不设岗哨捍卫,楚国没敢图谋晋军,是因为害怕晋军讲信义。从这之后直到晋平公死,始终没有楚国挑起的战患。
叔向论务德无争先
〔原文〕宋之盟①,楚人固请先歃②。叔向谓赵文子曰:“夫霸王之势,在德不在先歃,子若能以忠信赞君,而裨诸侯之阙,歃虽在后,诸侯将载之,何争于先?若违于德而以贿成事,今虽先歃,诸侯将弃之,何欲于先?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③,楚为荆蛮,置茅蕝④,设望表⑤,与鲜卑守燎⑥,故不与盟。今将与狎主诸侯之盟,唯有德也,子务德无争先,务德,所以服楚也。”乃先楚人。
〔注释〕①宋之盟:指鲁襄公二十七年(前546)诸侯国在宋会盟,签订停战和约。②歃:歃血。指口含牲畜的血。一说,以指蘸血,涂于口旁。是古代订盟时的一种仪式。③成王:周成王。歧阳:岐山的南面,歧山在今陕西歧山县东北。④茅蕝:古代滤酒时用的茅束。⑤望表:祭祀山川时所立的木制牌位。⑥鲜卑:古代东北方的少数民族。燎:庭燎,庭院中点燃的柴薪。
〔译文〕在宋国那次会盟中,楚国代表坚决请求领先歃血盟誓。叔向对赵文子说:“霸主的威势,关键在于德行,而不在于谁领先歃皿,如果你能用忠信来辅佐国君,补救诸侯的缺失,即使歃血在后,各国的诸侯也都会拥戴你,何必一定要争先呢?如果违背德行,而靠财货来成就事情,今天即使领先歃血,到头来各国的诸侯也都会抛弃你,何必一定想要领先呢?以前周成王在岐山的南面与诸侯会盟,楚国被认为是荆蛮,只负责放置茅草束,设立望表,与鲜卑一起守候庭院中点燃的火堆,还不能参与盟会。而现在他们竟然能够和我们晋国轮流着主持诸侯的盟会,那只是因为楚国积德的缘故啊。你要努力修德,不必去争谁先歃血,只有努力修德,才能压倒楚国。”于是就让楚国先歃血。
赵文子请免叔孙穆子
〔原文〕虢之会①,鲁人食言,楚令尹围将以鲁叔孙穆子为戮②,乐王鲋求货焉不予③。赵文子谓叔孙曰:“夫楚令尹有欲于楚,少懦于诸侯。诸侯之故,求治之,不求致也。其为人也,刚而尚宠,若及,必不避也。子盍逃之?不幸,必及于子。”对曰:“豹也受命于君④,以从诸侯之盟,为社稷也。若鲁有罪,而受盟者逃,必不免,是吾出而危之也。若为诸侯戮者,鲁诛尽矣,必不加师,请为戮也。夫戮出于身实难,自他及之何害?苟可以安君利国,美恶一心也。”文子将请之于楚,乐王鲋曰:“诸侯有盟未退,而鲁背之,安用齐盟?纵不能讨,又免其受盟者,晋何以为盟主矣,必杀叔孙豹。”文子曰:“有人不难以死安利其国,可无爱乎!若皆恤国如是,则大不丧威,而小不见陵矣。若是道也果,可以教训,何败国之有!吾闻之曰:‘善人在患,弗救不祥;恶人在位,不去亦不祥。’必免叔孙。”固请于楚而免之。
〔注释〕①虢之会:指鲁昭公元年(前541)诸侯国在东虢会盟,再次提出要停止战争。②令尹围:楚恭王的儿子。叔孙穆子:即叔孙豹。③乐王鲋:即乐桓子,晋国大夫。④豹:叔孙豹。
〔译文〕在郑国虢地会盟时,鲁国人自食其言。楚国的令尹围要把鲁国的叔孙穆子杀掉,乐王鲋向叔孙穆子索取财货,穆子不肯给。赵文子对叔孙穆子说:“楚国的令尹围想得到楚国的王位,认为诸侯们都很弱小。诸侯会盟的事,是求得解决问题,不仅仅是要求都到会就行了。令尹围的为人,刚愎自用,好自尊宠,如果被他碰上,肯定无法躲避。你何不逃走呢?万一发生不幸,一定会危及到你。”叔孙穆子回答说:“我奉国君的命令,来参加诸侯的会盟,是为了国家。如果鲁国有罪,而来参加会盟的使者逃了,那鲁国一定免不了要遭到讨伐,这样我出来反倒危害了国家。如果我被诸侯们杀害,那对鲁国的诛伐也就到此为止了,必定不会再兴师问罪了,请杀我吧。杀害是出于自身犯罪的话,那确实难堪,如果是由于他人连累到自己,又有什么妨害?如果可以使国君平安,对国家有利,生与死都是一样的。”赵文子将向楚国求情,乐王鲋说:“诸侯缔结盟约,还没散会,而鲁国就违背它,那又何必缔结盟约呢?纵然不能出兵讨伐鲁国,却又要赦免鲁国来参加会盟的使者,那晋国还凭什么作为盟主呢?一定要杀死叔孙豹。”文子说:“有人不惜一死以保卫国家利益,这样的人难道可以不加爱护吗?如果都能这样爱护国家,那么大国就不会丧失威严,小国也不会受到欺侮。如果按照这个道理去实行,就可以教训百姓,又怎么会败坏国家呢!我听说:‘好人有患难,不救他不吉祥;恶人在位,不除掉也不吉祥。’因此,一定要赦免叔孙豹。”赵武子坚决向楚国请求,而赦免了叔孙豹。
赵文子为室张老谓应从礼
〔原文〕赵文子为室,斫其椽而砻之,张老夕焉而见之,不谒而归。文子闻之,驾而往,曰:“吾不善,子亦告我,何其速也?”对曰:天子之室,斫其椽而砻之,加密石焉①;诸侯砻之;大夫斫之;士首之。备其物,义也;从其等,礼也。今子贵而忘义,富而忘礼,吾惧不免,何敢以告。”文子归,令之勿砻也。匠人请皆斫之,文子曰:“止。为后世之见之也,其斫者,仁者之为也,其砻者,不仁者之为也。”
〔注释〕①密石:纹理细密的磨石。
〔译文〕赵文子建造宫室,砍削房椽后又加以磨光,张老傍晚到文子那里看见后,没有拜见文子就回来了。文子听说,乘车去见张老,说:“我有不对的地方,你也应当告诉我,为什么走得这么快呢?”张老回答说:“天子的宫殿,砍削房椽后要粗磨,然后再用密纹石细磨;诸侯宫室的房椽要粗磨;大夫家的房椽要加砍削;士的房子只要砍掉椽头就可以了。备物得其所宜,这是义;遵从尊卑的等级,这是礼。现在你显贵了却忘掉义,富有了却忘掉礼,我恐怕你不能免祸,怎么敢告诉你呢。”文子回家后,命令停止磨光房椽。木匠建议把它们全部砍掉,文子说:“不必这样。为的是让后代人看到,那些砍削的,是知仁义的人做的,那些打磨的,是不仁的人做的。”
赵文子称贤随武子
〔原文〕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①,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叔向曰:“其阳子平②!”文子曰:“夫阳子行廉直于晋国,不免其身,其知不足称也。”叔向曰:“其舅犯乎!”文子曰:“夫舅犯见利而不顾其君,其仁不足称也。其随武子乎③!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进,不阿而退。”
〔注释〕①九原:当作九京,晋国的墓地。②阳子:阳处父,晋国太傅。③随武子:即范武子,范文子的父亲。范武子有封邑在随,故又称随武子。
〔译文〕赵文子与叔向到晋国的墓地游玩,文子说:“如果死者可以复生的话,我们跟谁在一起呢?”叔向回答说:“那应该是阳子了!”文子说:“阳子在晋国处事廉洁正直,然而不免身亡,他的智慧不值得称道。”叔向说:“那应该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了!”文子说:“子犯只看到保全自身的利益,而不顾及辅佐国君治国,他的仁义不值得称道。应该是随武子吧!他向国君进谏不忘记自己的老师,讲自身的行为不遗漏自己的朋友,事奉国君不结纳党羽,而推举贤人,不阿谀奉承,而辞退不贤的人。”
秦后子谓赵孟将死
〔原文〕秦后子来奔①,赵文子见之,问曰:“秦君道乎②?”对曰:“不识”。文子曰:“公子辱于敝邑,必避不道也。”对曰:“有焉。”文子曰:“犹可以久乎?”对曰:“鍼闻之,国无道而年谷和熟,鲜不五稔”。文子视日曰:“朝夕不相及,谁能俟五!”文子出,后子谓其徒曰:“赵孟将死矣③!夫君子宽惠以恤后,犹恐不济。今赵孟相晋国,以主诸侯之盟,思长世之德,历远年之数,犹惧不终其身,今忨日而■岁,怠偷甚矣,非死逮之,必有大咎。”冬,赵文子卒。
〔注释〕①秦后子:名鍼,秦景公的弟弟。鲁昭公元年(前541)为避害出奔至晋国。②秦君:指秦景公。③赵孟:即赵文子。
〔译文〕秦后子出奔到晋国,赵文子见到他,问道:“秦国的国君有道吗?”后子回答说:“不知道。”文子说:“公子屈尊来到敝地,一定是为了避开无道之君吧!”后子回答:“有那么一回事。”文子说:“秦国还能维持多久呢?”后子回答说:“我听说,国君无道而能五谷丰登的,至少可以维持五年。”文子看着太阳的影子说:“早晨到不了晚上,谁还能等待五年呢!”文子出去后,后子对他的随从说:“赵孟快要死了!君子宽和惠爱而忧念将来,还恐怕不能成功。现在赵孟辅佐晋国,主持各国诸侯的会盟,思考如何才能建立长久的功德,使它能经历长远的年代,还怕不能很好地度过一生;如今他旷废时日,懈怠苟且够厉害了,如果不是死亡降临,必然有大难临头。”到了冬天,赵文子便死了。
医和视平公疾
〔原文〕平公有疾①,秦景公使医和视之②,出曰:“不可为也。是谓远男而近女,惑以生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良臣不生,天命不祐。若君不死,必失诸侯。”赵文子闻之曰:“武从二三子以佐君为诸侯盟主③,于今八年矣,内无苛慝,诸侯不二,子胡曰‘良臣不生,天命不祐’?”对曰:“自今之谓。和闻之曰:‘直不辅曲,明不规闇,拱木不生危,松柏不生埤。’吾子不能谏惑,使至于生疾,又不自退而宠其政,八年之谓多矣,何以能久!”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文子曰:“子称蛊,何实生之?”对曰:“蛊之慝,谷之飞实生之。物莫伏于蛊,莫嘉于谷,谷兴蛊伏而章明者也。故食谷者,昼选男德以象谷明,宵静女德以伏蛊慝,今君一之,是不飨谷而食蛊也,是不昭谷明而皿蛊也。夫文,‘虫’‘皿’为‘蛊’,吾是以云。”文子曰:“君其几何?”对曰:“若诸侯服不过三年,不服不过十年,过是,晋之殃也。”是岁也,赵文子卒,诸侯叛晋,十年,平公薨。
〔注释〕①平公:晋平公。②医和:秦国医生,名和。③武:赵文子,名武。
〔译文〕晋平公生了病,秦景公派医和来给他诊断,医和出来后说:“病已经不能治了。这叫做疏远男人而亲近女人,受了迷惑而生了蛊病。不是因为鬼神作祟,也不是出于饮食不当,而是由于贪恋女色而丧失意志。良臣将要死去,上天也不能保佑。如果国君不死,必然要失掉诸侯的拥护。”赵文子听说后,说:“我随从诸位卿大夫辅佐国君成为诸侯的盟主,到如今已八年了,国内没有暴乱邪恶,诸侯同心同德,你为什么说‘良臣将要死去,上天也不能保佑’呢?”医和回答说:“我说的是自今以后的情况,我听说:‘正直的不能辅佐邪曲的,明智的不能规谏昏暗的,大树不能长在又高又险的地方,松柏不能生长在低洼潮湿的地方。’你不能谏诤君主贪恋女色,以至于使他生了病,又不能自己引退,而以执政为荣,认为八年已够多了,这怎么能长久呢!”文子问:“当医生的能医治国家吗?”医和回答说:“上等的医生能够医治国家,次一等的只会医治病人,这本来就是医生的职守。”文子又问:“你所说的蛊,是从那里生出来的呢?”医和回答说:“蛊伤害嘉谷,是从谷子扬起的灰尘中生出来的。物体中没有不隐藏蛊的,也没有比谷子更好的东西,谷气兴起,蛊就隐藏起来,谷子不霉烂生虫,人吃了就得益聪明。所以吃谷子的人,白天选择有德的男子亲近,就好像因吃谷子而聪明起来,夜晚与有德的女子一起休息而有节制,才能避免蛊惑。如今君王不分昼夜亲近女人,这就如同不享用谷子而去吃蛊虫,就不会像吃谷的人那样聪明,而是做了接受蛊的器皿。在文字中,‘虫’和‘皿’二字合成‘蛊’字,因此我才这么说。”文子说:“那平公还能活多久呢?”医和回答说:“如果诸侯都服从,最多活上三年,诸侯不服,顶多不会超过十年,超过了这个限度,就是晋国的灾难。”这一年,赵文子死了,诸侯都背叛了晋国,十年以后,平公死去。
叔向均秦楚二公子之禄
〔原文〕秦后子来仕,其车千乘。楚公子干来仕①,其车五乘。叔向为太傅,实赋禄,韩宣子问二公子之禄焉②,对曰:“大国之卿,一旅之田③,上大夫,一卒之田④。夫二公子者,上大夫也,皆一卒可也。”宣子曰:“秦公子富,若之何其钧之?”对曰:“夫爵以建事,禄以食爵,德以赋之,功庸以称之,若之何以富赋禄也!夫绛之富商⑤,韦藩木楗以过于朝⑥,唯其功庸少也,而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而无寻尺之禄,无大绩于民故也。且秦、楚匹也,若之何其回于富也。”乃均其禄。
〔注释〕①公子干:楚恭王的庶子,名比,也称公子比,鲁昭公元年(前541)楚公子围杀害楚王郏敖,公子干出奔至晋国。②韩宣子:韩起,晋国的卿,宣子是他的谥号。③一旅之田:五百顷。五百人为一旅。④一卒之田:一百顷。一百人称一卒。⑤绛:晋国都城,在今山西侯马市。⑥韦藩:用熟皮革遮蔽的车子。木楗:韦昭注:“木檐也。”
〔译文〕秦后子来晋国做官,随从的车子有一千辆。楚国的公子干来晋国做官,随从的车子仅有五辆。叔向任太傅,掌管俸禄,韩宣子问起这二位公子俸禄的情况,叔向回答说:“大国的卿,可以享受五百顷田赋的俸禄,上大夫可以享受一百顷田赋的俸禄。两位公子都是上大夫,享受一百顷田赋的俸禄就可以了。”宣子说:“秦公子富有,为什么两人都授与同等的俸禄?”叔向回答说:“按照职务设立爵位,按爵位的高低享受俸禄,根据德行的高下给予俸禄,使功德与俸禄相称,怎么能因为富有而给以厚禄呢?国都绛城的富商,只能乘坐用皮革遮蔽木制的车子,来往于闹市,只因为他们没什么功劳,然而凭他们的财富足以用黄金宝玉来装饰车子,穿上刺绣花纹的衣服,用丰厚的礼物与诸侯交往,但这些人并不能得到半点的俸禄,就是因为他们对人民没什么大的功劳。况且秦国、楚国是地位相等的国家,怎么能因为富有而加以偏袒呢?”于是授与两位公子相同的俸禄。
郑子产来聘
〔原文〕郑简公使公孙成子来聘①,平公有疾,韩宣子赞授客馆。客问君疾,对曰:“寡君之疾久矣,上下神祇不遍谕,而无除。今梦黄熊入于寝门,不知人杀乎,抑厉鬼邪!”子产曰:“以君之明,子为大政,其何厉之有?侨闻之,昔者鮌违帝命②,殛之于羽山③,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④,实为夏郊⑤,三代举之⑥。夫鬼神之所及,非其族类,则绍其同位,是故天子祀上帝,公侯祀百辟,自卿以下不过其族。今周室少卑,晋实继之,其或者未举夏郊邪?”宣子以告,祀夏郊,董伯为尸⑦,五日,公见子产⑧,赐之莒鼎。
〔注释〕①公孙成子:即子产,名侨,郑国的卿,成子是他的谥号。②鮌:大禹的父亲。③羽山:相传为舜诛鮌的地方,在今山东郯城东北。④羽渊:羽山下的深潭。⑤郊:郊祀。⑥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⑦董伯:晋国大夫。尸:祭祀时的神主。⑧公:晋平公。
〔译文〕郑简公派子产出使晋国,晋平公患病,由韩宣子引导安排住在宾馆。客人问起平公的病,宣子回答说:“我们国君生病已经很久了。天地上下的鬼神都一一祭祀祈祷过了,但病还是未除。如今梦见黄熊跑进他的卧室,不知道是主杀人呢,还是恶鬼在作祟呢?”子产说:“凭你们国君的贤明,又有你主持国家大政,哪有什么恶鬼作祟之事呢?我听说,以前鮌违背了天帝的命令,被杀死在羽山,变成了黄熊,钻进了羽渊,成为夏禹郊祭的对象,夏、商、周三代都举行祭祀。鬼神凶吉所涉及的,不是他的同族,就是继承他的同样地位的人,所以天子祭祀天帝,公侯祭祀诸侯身份的神灵,从卿以下不过祭祀他的亲族。现在周王室逐渐衰落,晋国实际上继承了霸主的地位,恐怕是因为没有祭祀夏郊吧?”宣子把子产的话报告了晋平公,于是便举行祭祀夏郊的仪式,由董伯作为祭祀的尸主,五天以后,平公病愈接见了子产,赐给他莒鼎。
叔向论忧德不忧贫
〔原文〕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①,其宫不备其宗器②,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③,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④,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⑤,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⑥,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⑦,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⑧。”
〔注释〕①栾武子:即栾书,晋国的上卿。②宗器:祭祀用的礼器。③桓子:栾桓子,栾书的儿子栾黡。④武:指栾武子。⑤怀子:栾怀子,栾黡的儿子栾盈。桓:指栾桓子。⑥郤昭子:即郤至,晋国的卿。⑦起:韩起,即韩宣子。⑧桓叔:晋穆侯之子,名成师,号桓叔,因封在曲沃,也称曲沃桓叔。桓叔的儿子名万,封邑在韩,称韩万。所以韩宣子尊桓叔为韩氏的祖先。
〔译文〕叔向去见韩宣子,宣子正为自己贫困而忧愁,叔向反而祝贺他。韩宣子说:“我只有正卿的虚名,却没有正卿的财产,无法和卿大夫们交际往来,我正因此发愁,而你却祝贺我,是什么缘故呢?”叔向回答说:“从前栾武子没有百顷的田产,家里置备不齐祭祀的礼器,可是他能宣扬德行,遵循法制,使名声传播到各诸侯国,诸侯亲近他,戎、狄归附他,依靠这点治好了晋国,执行法令没有弊病,所以避免了灾难。传到他儿子桓子,骄傲奢侈,贪得无厌,违法乱纪,任意妄为,借贷牟利,囤积财物,本该遭到祸难,依赖了他父亲武子的余德,才得以善终。到了怀子,改变了桓子的行为,发扬武子的美德,本可以凭此免除祸难,但是受到他父亲桓子罪恶的连累,因而逃亡到楚国去了。那位郤昭子,他的财富抵得上晋国王室的一半,他家的人在三军将帅中占了一半,依仗着他的财富和宠荣,在晋国骄横跋扈。结果他自己被杀,在朝廷陈尸示众,他的宗族也在绛城被灭绝。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郤氏八人,有五个做大夫,三个做卿,他们受到的宠幸够大了,可是一旦被消灭,没有谁来同情他们,就是因为没有德行啊。如今你像栾武子那样清贫,我认为你也能具备他的美德,所以向你道贺。如果你不去忧虑自己不能立德,而只为财物不足而发愁,我恐怕哀悼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可以祝贺的呢?”韩宣子下拜叩头,说:“我韩起将要灭亡之际,幸亏您保全了我,这不是我韩起一个人敢单独承受的,恐怕从我的祖宗桓叔以下的子孙,都要感激您的恩赐。”
猜你喜欢 卷四百八十·列传第二百三十九·世家三·脱脱 附录等·脱脱 卷四百八十八 紹聖四年(丁丑,1997)·李焘 第四十四回 忍签约丧权辱国 倡改制立会筹安·蔡东藩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二·佚名 第七节调处·佚名 一二八五 礼部尚书纪昀奏敬拟添写总目款式进呈御览等事折·佚名 卷三十四·高士奇 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2)·李叔同 高谦之传·李延寿 完颜合达传·脱脱 金濂传·张廷玉 第十六章施侯租·佚名 养廉例·佚名 伍朝枢·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