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乡党篇

说圣人言语容色皆中礼处,唯朱子及庆源之论得之。龟山下语,极乎高玄,亦向虚空打之绕耳。孟子曰“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之谓。德盛而至,无所不用其极,如日月之明,容光必照。固不可云日月之明,察察然入一隙而施其照;而亦不可谓高悬于天,不施一照,而容光自曜也。 

庆源“细密近实”四字,道得圣人全体大用正著。其云“实”者,即朱子“身上迸出来”之意;其云“密”者,即朱子“做得甚分晓”之意。 

学者切忌将圣人作一了百了理会。中庸说“聪明睿知”,必兼“宽裕温柔”等十六种天德,方见天下之理皆诚,而至圣之心无不诚。密斯实,实斯诚也。 

一了百了,唯释氏作此言。只一时大彻大悟,向后便作一条白练去,磕著撞著,无非妙道。所以他到烂漫时,便道“事事无碍”,即其所甚戒之淫杀酒肉,而亦有公然为之者。其端既乱,委自不清。细究其说,亦惠子尺棰之旨尔。只此便终日用之而不穷,故其言曰“ 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 

圣贤天德王道,一诚而为物之终始者,何尝如是!使盛德在中,而动容周旋,自然不劳而咸宜于外,则乡党一篇,直是仙人手中扇,不消如此说得委悉矣。孔门诸弟子,为万世学圣者如此留心写出,乃舍此而欲求之自然,求之玄妙,亦大负昔人苦心矣。易谓“天地不与圣人同忧”,又云“天地设位,圣人成能”,那有拈槌竖拂、大用应机、如如不动一种狂邪见解!龟山早已中其毒而不自知矣。 

圣人只是一实,亦只是一密;于义但精,于仁但熟,到用时,须与他一段亹亹勉勉在。且如“色恶不食,臭恶不食”,而藉云自然,非出有心,则天下之好洁而择食者,亦自然不食,而非有所勉。正当于此处,拣取分别。故知说玄说妙者,反堕浅陋。如佛氏说清净,说极乐,到底不过一莲花心、金银楼阁而已。故吾愿言圣人者,勿拾彼之唾余也。 

“使摈”“执圭”两条,晁氏以孔子仕鲁四年之内无列国之交,疑非孔子已然之事,但尝言其礼如此。晁氏所据,春秋之所书耳。乃春秋之纪邦交,非君与贵大夫,不登于史册。以孔子之位言之,固不可据春秋为证。 

乃双峰因晁氏十三年适齐之讹,以折晁说,亦未足以折晁之非。双峰云:“夫子摈聘时,弟子随从,见而记之。”乃令孔子衔命出使,则所与俱行者,必其家臣,而非弟子。即或原思之属,得以官从,而当礼行之际,自非介旅,谁得阑入诸侯之庙廷哉?其在摈也,既不容弟子之随从;即或从焉,亦不得杂沓于宾主之间,恣其属目。弟子而已仕也,则各有官守矣。如其未仕,岂容以庶人而蹑足侧目于公门,如观倡优之排场者?而夫子抑胡听之而不禁耶? 

足知双峰之言,草野倨侮,自不如晁氏之审。但寻绎事理,可信其然,不必以邦交之有无为征耳。 

衣服、饮食二节,亦须自圣人之德,愈细愈密、愈近愈实上寻取,方有入处。朱子天理人欲之说,但于已然上见圣德,而未于当然处见圣功。使然,但云“大德敦化”已足,而何以必云“小德川流,天地之所以为大”哉?仲虺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义是心中见得宜处,以之制事;礼乃事物当然之节文,以之制心:此是内外交相养之道。固不可云以义制心,以礼制事。以礼制事,则礼外矣;以义制心,则义又外矣。若但于可食、不可食上,分得天理、人欲分明,则以礼制事之谓,饮食亦在外而非内矣。此正与圣学相反。 

朱子又云:“口腹之人,不时也食,不正也食,失饪也食,便都是人欲。”此其说愈疏。世自有一种忒煞高简之士,将衣食作没紧要关切看,便只胡乱去。如王介甫之虱缘须而不知,苏子瞻在岭外,食汤饼不顾粗粝。将他说作人欲,甚则名之为口腹之人,固必不可,只是天理上欠缺耳。 

乃于此处简点天理,令无欠缺,也急切难分晓在。如鱼馁肉败,那些见得天理上必不当食?无已,则伤生之说尽之矣。卫生固理也,而举食中之天理,尽之于卫生,则亦褊甚。到此,却须彻根彻底,见得圣人正衣服、慎饮食一段静存动察、极密极实之功,所谓“致中和”者,即此便在,方于作圣之功,得门而入。 

盖不正之服食,始以不正之心,失其本然之节,胡乱衣之、食之,此内不能制外也。迨其衣不正之衣而心随以荡,食不正之食而性随以迁,此外不能养内也。内外交养,缺一边则不足以见圣。且如今人衣红紫绮丽之服,此心便随他靡靡摇摇去;衣葛而无所表出,此心便栩栩轩轩去。即此推之,凡服之不衷者,皆足以生人骄奢僭忒之心;服之不盛者,皆足以生人苟且猥下之心。况于食之于人,乃以生气,气清则理晰,气浊则理隐,气充则义立,气馁则义丧:诸能使气浊而不充者,岂但伤生,而抑以戕性矣。 

圣人敬其身以建中和之极,故曰:“以天产作阴德,以中礼防之;以地产作阳德,以和乐防之。”中和养其气,而礼乐亦报焉,交相成也。故天子齐则食玉以交于明禋,行以佩玉为节,在车以和鸾为节,则志不慆,而忠信笃敬乃常在目。然则一服之失宜,一食之不当,于圣人气体中,便有三辰失轨、山崩川竭之意。学者未能从事于“无不敬,俨若思”之功,使“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则不足以见之尔。 

膏粱之子,衣锦纨,食甘脆,则情必柔弱。田野之夫,衣草木,食藜藿,则气必戆鄙。故夫子之容色言动,施之于上下亲疏而中其等者,以吾心之宜制事也;饮食衣服,必期于正而远其卤莽者,以事物之宜养心也。内外交相养而无有忒者,圣功也。内外得所养而自不忒者,圣德也。故庆源以为圣学之正传,其旨微矣。 

呜呼!以此为言,世之说玄说妙者,应且笑其舍本而徇末;乃彼之所谓玄妙者,亦非愚之所敢知也。 

四 

以迅雷风烈为天之怒,亦从影响上捉摸,几与小说家电为天笑之诞说,同一鄙猥。张子正蒙中说得分明,不容到此又胡乱去。 

诗云“敬天之怒”,天之怒从何察识,亦即此民心、国势见之耳。喜事赏,怒事罚。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天之罚也,即天之怒也。若雷之迅、风之烈,未必其为灾害于人物,而且以启蛰而吹枯,何得妄相猜卜为天之怒哉? 

雷不必迅,迅则阴之拒阳已激,而阳之疾出无择者也。风不宜烈,烈则虚者已虚而吸之迫,实者已实而施之骤也。只此是阴阳不和平处,天亦乘于不容已之势而然。如人之有疾,呼号似怒,而因气之不和,岂关怒哉? 

阴阳不和,其始必有以感之,其继则抑必有以受之者。夫子以天自处,而以裁成、辅相为己事,故不得不自省所感者之或在吾身,而防夫不和之受,将为性情气体之伤。繇其心之纯于天德而不息,故遇变则反求诸己而不安耳。从此思之,乃于理事不悖。 

尔雅言“鹊,鵙丑,其飞翪”,谓竦翅上下,一收一张也;“鸢,乌丑,其飞翔”,谓运翅回翔也;“鹰,隼丑,其飞翚”,谓布翅翚翚然疾也。今观雉之飞,但忽然竦翅,一直冲过陇间,便落草中,差可谓“翪”,而何尝有所谓运翅回翔而后集者哉?雌雉之在山梁,夫子、子路交至乎其侧而犹不去,则又岂“色斯举矣”之谓?新安云“色举、翔集,即谓雉也”,亦不审之甚矣! 

“时哉”云者,非赞雉也,以警雉也。鸟之知时者,“色斯举矣,翔而后集”。今两人至乎其前,而犹立乎山梁,时已迫矣,过此则成禽矣。古称雉为耿介之禽,守死不移,知常而不知变,故夫子以翔鸟之义警之,徒然介立而不知几,难乎免矣。人之拱己而始三嗅以作,何其钝也! 

然此亦圣人观物之一意而已,非谓色举、翔集,便可与圣人之“时中”同一作用。西山以孔子去鲁、卫,伯夷就养文王比之,则大悖矣。有雉之介,而后当进以翔鸟之几。如其为翔鸟也,则又何足道哉!冯道之于君臣,杨畏之于朋友,占风望气,以趋利而避害,乌鸢而已矣。 

猜你喜欢
  卷九十二 乐古今·黎靖德
  卷五·读史〔凡四十九篇〕·李贽
  丽泽论説集録卷七·吕祖谦
  四书劄记卷一·杨名时
  提要·李光地
  春秋传说例·刘敞
  卷首下·汪克宽
  卷四十一·王天与
  卷五·杨复
  卷三十八·顺治
  吉州禾山殷禅师·惠洪
  佛说古来世时经·佚名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十二·佚名
  佛说长者子懊恼三处经·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五十六·澄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玉·唐圭璋

      贺新郎   春情   篆缕销金鼎。醉沉沉、庭阴转午,画堂人静。芳草王孙知何处,惟有杨花糁径。渐玉枕、腾腾春醒。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殢酒厌厌病。云鬓乱,未忺整。   江南旧事休重省。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

  • 卷二百九·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九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性理吟【上】朱文公讳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中绍兴进士第歴事高孝光宁四朝仕至转运副使崇政殿说书焕章阁待制致仕年七十一卒理宗赠太师封信国公改

  •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十·乾隆

      周  赧王  【壬午】三十六年秦赵防于渑池【注见前寰宇记渑池西有渑坂秦赵相防处】秦王告赵王愿为好防于河外渑池赵王欲毋行廉颇【廉氏颛帝曾孙大康之后】蔺相如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乃待相如从颇送至境与

  •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十四·徐乾学

    宋纪一百十四【起上章涒滩正月尽重光作噩九月凡一年有九月】髙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徳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年春正月丙戍以工部侍郎莫将充迎防梓宫奉迎两宫使知閤门事韩恕副 辛卯提举洞霄宫李纲卒卒扵福州谥忠定纲

  • 卷九十·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九十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酷吏传第六十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师古曰论语载孔子之言也格至

  • 四十二、东来书庄·包天笑

      那时有几位朋友,留学日本,我们常与他们通讯。并且苏州设立了日本邮便局,我们常托他们邮寄书报,在文化交通上,较为便利。尤其那时疾,日本于印刷术很为进步,推进文化的力量很大。吾国在日本的留学生,也逐渐多起来了,有许多留

  • 田滋传·宋濂

    田滋字荣甫,开封人。至元二年(1265)由汴梁路总管府知事,转任御史台属官。十二年,拜监察御史。十三年,宋被平定,滋建议:“江南刚刚征服,民情尚未安定,加上官吏掠夺百姓财物,应建立御史台予以镇守。”皇上接纳其建议。并越级提升

  • 晏子使吴吴王命傧者称天子晏子详惑第八·晏婴

    晏子使吴,吴王谓行人曰:“吾闻晏婴,盖北方辩于辞、习于礼者也。”命傧者曰:“客见则称天子请见。”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行人又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又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

  • 子路第十三·智旭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禅解】“先”、“劳”,并去声呼之。“先之”,创其始也。“劳之”,考其终也。“无倦”,精

  • 卷四·夏良胜

    <子部,儒家类,中庸衍义钦定四库全书中庸衍义卷四     明 夏良胜 撰致中和之义 【中和之极 协和之征修和之诚 戾和之咎】文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

  •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全文·佚名

    唐于阗三藏提雲般若译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摩揭陀国。於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等正觉。其菩提树。根深坚固。善植於地。如栴檀柱。树身佣长。傍无枝叶。坚实圆满。名阿湿波他。所有诸鸟。不能飞过。皮

  • 大乘庄严经论 第四卷·无著

    大乘庄严经论 第四卷无著菩萨造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明信品第十一释曰。已说无上菩提随顺。菩提者所谓信。此信相今当说。偈曰已生及未生  正受及似受他力亦自力  有迷亦不迷现前不现前  听法及求

  • 十八空论(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亦十七)·龙树

    龙树菩萨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问空无分别。云何得有十八种耶。答为显人法二无我。是一切法通相。今约诸法。种类不同。开为十八。何者。一内空。二外空。三内外空。四大空。五空空。六真实空。七有为空。八无为空。九毕

  • 金刚般若经疏记会编科文·行策

    嘉兴大藏经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金刚般若经疏记会编科文○纂要疏文分(三)初标题目(二)初经疏名题二作者嘉号二叙宗旨(二)初叙赞经旨(二)初通明起教之缘(二)初明迷真起妄(二)初真空二妄有二明习妄流转二别

  • 征乌梁海述略·何秋涛

    乌梁海即明时兀良哈部族,在蒙古诸部之北,而役属于蒙古诸部。大抵蒙古事游牧非平原旷野弗便也,乌梁海事采捕非深山密森弗便也。瀚海以外,迤南近内札萨克,多平原旷野,喀尔喀蒙古居之。迤北近俄罗斯,多深山密林,乌梁海居之。

  • 治世龟鉴·苏天爵

    一卷。元苏天爵(1294—1352)撰。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少师事安熙,吴澄、虞集。泰定元年 (1324),擢应奉翰林文字。至顺元年(1330),参修《武宗实录》,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武统二年(1334),参修《文宗实录

  •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瞿镛

    二十四卷。清瞿镛撰。瞿镛 (约1800—1864),字子雍,江苏常熟人。其父绍基为藏书大家,镛承父志,将绍基藏室“恬裕斋”更名为“铁琴铜剑楼”,广泛搜罗访求,与山东聊城海源阁南北相峙,得“南瞿北杨”之誉,是道光时期两大

  • 一贯天机直讲·魏尧

    《一贯天机直讲》一书,署名“蜀西魏尧则之口述、浙会陈威公孟笔记”,记载了自1924年12月22日(即甲子年冬至日),到翌年四月初八(1925年4月30日),共讲课49次的讲课内容。因是根据讲课记录整理而成,所以本篇通俗易懂,是历代丹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