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彪之传

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鬓发胡须皆变白,当时人称他王白须。最初拜官为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王导对他说:“吏部打算让你任尚书郎,你有希望做诸王的佐吏呀!”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不足计较,自当在当朝任职。至于超格升迁,并非我的愿望。”于是王彪之就做了尚书郎。镇军将军、武陵王司马日希召他做司马,累迁为尚书左丞、司徒左长史、御史中丞、侍中、廷尉。

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在皇帝大赦天下后杀了同郡人周矫,周矫的堂兄周球上扬州告状诉冤。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捉拿了谢毅,交付给廷尉。王彪之以为周球作为案件控告者,身无爵位,不属廷尉所管辖,不肯受理此案,与州相反复推辞。晋穆帝下诏令王彪之受理此案。王彪之又上疏坚持照章办事,时人将他比作西汉的张释之。朝廷将于南郊祭天,简文帝当时为抚军大将军,执掌朝政,询问王彪之是否应赦免天下罪人。王彪之回答说:“中兴以来,南郊祭祀往往要实行大赦,愚臣以为不宜赦免。为什么呢?百姓不明其用意,都将以为郊祀必有大赦,到此时,凶恶愚顽之徒又会抱侥幸心理为非作歹了。”于是简文帝听从了王彪之的意见。

王彪之转任吏部尚书。简文帝下令以秣陵令曲安远补任句容令,殿中侍御史奚朗补任湘东郡太守。王彪之坚决不从,说:“秣陵是三等县而已,殿下从前任用曲安远,舆论竟哗然。句容靠近京城,是三等佳县,怎能交付给以卜术惑众的无才庸人呢!湘东郡虽然偏远狭小,但历任太守还没有像奚朗这样的人,舆论将认为奚朗兼好卜术才得以晋升。殿下如果破格起用那些贫贱者,应使有用之才得以选拔。奚朗等是庸才,实不足以担当此职。”

太尉桓温想举行北伐,朝廷屡次不准许。桓温便愤然离开京师去武昌,朝里朝外人情震恐。有人劝说殷浩引身告退,王彪之对简文帝说:“这不是为保国家社稷为殿下着想,都是为自己打算而已。假如殷浩离职引退,朝廷人心将会崩溃,天子孤立无助。到那时,该担当其责任的,不是殿下又是谁呢?”又对殷浩说:“桓温违抗君命兴师问罪,足下将首当其冲。事到如此,猜忌对立已经形成,再想做平民百姓避祸,哪里还有可能呢?为今之计只有冷静地等待。请丞相会稽王给桓温写封亲笔信,表示诚意,陈述成败利害关系,桓温必定会退兵。如不顺从,就给他下皇帝手诏。如再不奉命,就以正义之师予以制裁。平白无故自己慌乱,将会带来不好的后果。”殷浩说:“决策大事正感到难办,近日来使人烦闷不安,听足下一番谋划,心胸豁然开朗。”桓温也遵奉皇帝之命,果然不进兵问罪。

其时朝廷官员日渐众多,而且迁职频繁,王彪之上疏议论道:

为政之道,以选拔贤才为当务之急,不要认为满朝仪态温文的百官,仅仅是个标志而已,百官任职要有助于时务,要尽职尽责,忧虑天下。选拔贤才,在于看他到官任事;为官任职,要能长久;百官长久尽职尽责,天下自会教化成功。因此三年一次考绩,三次考绩才予以升降,不希望一下子就有收获,不指望短期内建立声誉。因此大贤之才将会功齐北斗,道通四海,风范流播远近,声名传颂千古。平庸之辈多,贤能之士少,天下贤才少而朝廷官多,岂能不使贤愚混杂,清浊同流!辟员多则失职的也多,失职多则官吏迁职也快,前去后来,互相交换替补,并非故意要这样做,而是这样做顺理成章罢了。这是授官制度不完善,朝廷风气不清明的原因。完善授官制度,在于减少官员;澄清朝廷风气,在于合并职务。官员减少便于公正地选拔人才,而且能长久任职,职务合并可以使人事简易且风俗清静;公正地选拔人才可以使贤能之士长期在职位上尽心尽力,能长期在职分上尽心尽力,即使中等才干者也可有所成就。

现在朝廷内外官职,比较算来,有些本该合并或撤消。六卿之职,太常声望高职权大,然而所掌管的意义重大而事务简单。宗正所统辖的事少,可以并入太常。保卫宫廷的责任,由东西两宫卫尉担负,其次有骁骑、左军各有所领,凡是无兵的军校都应废除。四军都废除,左军之名就不能单独设立,应改设游击与骁骑对应。宫廷内务官自侍中以下,旧制都是四人,中兴初期,只设二人。二人司职,有时有不周密之处,愚臣以为改设三人,在处理事情上不会出过失。凡是余下的官员,不管实事的,可让主管官吏根据才位来兼任。若这些官职不能马上废除,可视其有空缺的减去一些。对在职的官员划定其职分,责成他们有所建树,贤能与否通过考察其政绩而显露,清浊好坏随着进退而分明。虽不能达到圣明、昌盛的尧舜、文王之世,但使百官的选用大体公正,任职的时间相对长久,不虚费朝廷的俸禄,简化官府烦劳的琐事,还是可以做到的。

永和末年(356),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中大臣之家有传染病,家中传染三人以上的,即使自身无病,百日内也不得进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有时疾而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之年,没有哪一家不传染。如果因此就不入宫,那恐怕连近侍也无人充当,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进谏。

不久长安人雷弱儿、梁安等诈称杀苻健、苻眉,请晋出兵接应。当时殷浩镇守寿陽,便率部进驻洛陽,准备修复皇陵。适值王彪之患病回家,给简文帝写信,陈述雷弱儿等形迹可能有诈,殷浩不应轻举冒进。不久果然发现雷弱儿有诈,姚襄反叛,殷浩大败,退守谯城。简文帝笑着对王彪之说:“果然如您所言。近来,足下谋划准确无误,张良、陈平又怎能超过您呢!”

王彪之改任领军将军,迁尚书仆射,因病不就。迁太常,兼崇德宫卫尉。其时,有人对简文帝说:“武陵王府第中大修器杖,将图谋不轨。”简文帝询问王彪之。王彪之说:“武陵王的志趣尽在骑马打猎而已。请冷静对待,听听不同看法。”有人又向简文帝说了与王彪之同样的看法,简文帝十分高兴。

王彪之又改任尚书仆射。其时豫州刺史谢奕去世,简文帝就让王彪之举荐可以代替谢奕的人。王彪之回答说:“当今贤才,都被有鉴赏力的人选拔完了。”简文帝说:“有人举荐桓云,您以为如何?”王彪之说:“桓云未必无才,但桓温据守长江的上流,占有天下的一半,其弟又去镇守西藩,兵权尽为一门所掌,这绝不是巩固朝廷的办法。人的才能不可预先衡量,只是应当选拔不与殿下作对的人才好。”简文帝说:“您说得对。”

后来朝廷以王彪之为镇军将军、会稽内史,加任散骑常侍。居会稽郡八年,豪强不法之徒纷纷敛迹,逃亡人丁回归的有三万余口。桓温镇守姑孰,威势胁迫天子,四方官员敬畏他,都派遣高级官佐或主簿去进见送礼。王彪之独说:“大司马的确富贵,朝廷既然有宰相,行动止息自应与朝廷宰相禀告谘询。敬重大司马如果派遣主簿,那么向天子朝贡还有什么更高的礼仪呢?”竟不派遣进见之人。桓温以山陰县赋税折合布匹粮米不能按时缴纳,而会稽郡不予弹劾检举为罪状,上表免去王彪之的职务。王彪之离开会稽郡时,将郡里被加罪而未上报州府的犯人,全部赦免释放。桓温又以此为罪状,用囚车将王彪之送去治罪。适逢大赦,免罪,降职为尚书。

不久,王彪之又为尚书仆射。此时桓温准备废除海西公,百官震恐,桓温也情绪激动,众人不知如何举措。王彪之知道桓温想当皇帝的迹象已显明,用说理是阻止不了的,便对桓温说:“桓公主持朝政,应当依照前代的例子行事。”说罢令人取来《霍光传》。礼仪法度,片刻间制定,毫无惧色。桓温叹道:“作辅佐大臣不应如此么!”当时,废立的仪式许久以来未曾使用,朝廷大臣没有人知道从前的法典。王彪之神情果断,身穿朝廷官服,当阶而立,文武礼仪一概由他拟定,朝廷百官因此都佩服他。桓温又决定废除武陵王司马遵,以事由示意王彪之。王彪之说:“武陵王至亲尊贵,没有大罪,不能仅凭猜疑,便加以废黜。桓公扶立天子,远近归顺,应当尊重奖励王室成员,做当代的伊尹、周公。这样的大事,应该慎重思考。”桓温说:“此事已定,你不要再说了。”

及至简文帝驾崩,朝廷百官疑惑不安,不敢立嗣君。有人说,应当请大司马处置。王彪之严肃地说:“天子驾崩,太子继位,大司马岂容变更!若先去请示,肯定反为大司马所责怪。”于是太子继位才议定下来。及至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孝武帝年幼,加上正处在居丧期间,便命令桓温依周公旧例代理朝政。事情已经施行,王彪之说:“这是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定会坚决辞谢,这样做会耽误处理国事,延迟皇陵的修建,不敢奉命。请太后收回成命。”于是桓温摄政一事告吹。

桓温患病,暗示朝廷给他加九锡。袁宏为他起草奏表,拿给王彪之看。王彪之看罢,赞叹其文辞优美,对袁宏说:“足下本是大才之士,怎么能拿这种奏表给人看呢?”当时谢安见表文,又再三让袁宏更改内容,袁宏犹豫不决。屡次拖延日期,便向王彪之请教。王彪之说:“听说桓温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也支持不了多久,我们就这样拖下去吧。”袁宏听从了王彪之的指教。桓温不久便病死了。

其时谢安与桓冲共辅朝政,谢安以为新丧辅国大臣,天子年幼不能亲理政务,因而太皇太后应当临朝听政。王彪之说:“先朝前代,天子在母襁褓中,母子一体,因此许可临朝听政。太后也不能决定政事,终究是问愚臣与足下等人而已。如今天子年过十岁,接近举行婚礼和冠礼的年龄,反要让其堂嫂临朝听政,显示天子幼弱,这岂是忠心辅翼扬威立德的做法?二位宰臣一定要这样做,愚臣也不能阻止,所痛惜的乃是国家大局啊。”当时谢安不想把辅佐大权交给桓冲,所以让太后临朝听政,朝政决策皆听于自己。王彪之不明白谢安的用意,因而说了这番话。谢安坚决不依从。

不久王彪之升迁尚书令,与谢安共掌朝政。谢安常说:“朝中大事,众人不能决断的,请教王公无不迎刃而解。”王彪之以年老为由,上疏请求退职,诏令不许。改任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谢安打算重新营造修建宫室,王彪之说:“中兴之初,先帝在江东即位,极为简陋,元帝、明帝也不曾改变建制。苏峻之乱时,成帝止息起坐于兰台,几乎无法避寒暑,因此才修建宫殿。与汉魏相比,确定显得狭小俭约,但还不至于破陋不堪,大体介于豪华与简陋之间,现在只需根据情况增添修补就行了。强寇未灭,正是休兵养士的时候,怎可以大兴土木,搅扰百姓呢!”谢安说:“宫殿不富丽豪华,后世会说今人无能。”王彪之说:“担负天下重任,当以国家大事为重,政治公正清明,岂能以建造屋宇来显示才能呢!”谢安无法改变他的主张。因此在王彪之逝世之前,晋室宫殿始终未加改造。

朝廷加封王彪之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王彪之不受。病重,孝武帝派黄门侍郎问其病痛,赐钱三十万以求取良医妙药。太元二年(377),王彪之病逝,终年七十三。朝廷便以光禄大夫作为封赠,谥号为简。王彪之有二子:长子王越之,为抚军参军;次子王临之,官至东陽太守。

猜你喜欢
  太祖纪七·薛居正
  辩政第十四·王肃
  ◎礼一(吉礼)·徐天麟
  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一·佚名
  卷之三百八·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佚名
  卷之一百二·佚名
  卷之七百三十八·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 天文略六·纪昀
  通志卷一百·郑樵
  卷二十二·吕中
  二七 两个明堂·周作人
  苏威传·魏徵
  ●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二·周明泰
  卷十四·徐自明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吴殳

      汉、魏之诗,正大高古。汉,谓自枚乘至中郎;枚诗十九首,其中亦有东汉人诗也。魏,谓思王至阮公。正,谓不氵㸒不伤;大,谓非叹老嗟卑;高,谓无放言细语;古,谓不束于韵,不束于粘缀,不束于声病,不束于对偶。如是之谓雅,不如是之谓俗;而俗又

  • 第二折·狄君厚

    (驾一行下了)(净、旦说计了)(驾上云)(奏住)(驾云了)(申生、重耳哭住)(驾一行上)(旦与申生祭食,药死神獒了)(重耳走下)(回奏了)(驾云了)(正末扮阉官托砌末上,云)自家六宫大使王安,奉官里圣旨、皇后懿旨,赍三般朝典。将东宫

  • 哀时命·屈原

    【原文】哀时命之不及古人兮,夫何予生之不遘时!往者不可扳援兮,徕者不可与期。志憾恨而不逞兮,杼中情而属诗。夜炯炯而不寐兮,怀隐忧而历兹。心郁郁而无告兮,众孰可与深谋!欿愁悴而委惰兮,老冉冉而逮之。居处愁以隐约兮,志沉抑

  • 卷七·谷应泰

      ○平定两广吴元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也。十月甲子命湖广行省平章杨、左丞周德兴、张彬率武昌、荆州、潭、岳等卫军,由湖广取广西。谕等曰:“南方之人皆入版图,惟淮北、山东尚未宁一,两广、八   闽尚未归附。已命丞

  • 宋史纪事本末卷十八·陈邦瞻

    金亮之恶高宗绍兴十八年六月金以完顔亮为平章政事亮本名都古噜纳太祖子鄂特本之子为人慓急猜忌残忍任数自以己与金主同为太祖孙常懐觊望及为中京留守専立威以惧众结萧裕为腹心每与论天下事裕倾险揣知其意因曰留守先太

  • 第三十回 封诸将项羽称霸 送汉王张良进谋·黄士衡

    话说项羽因沛公自来面谢,陪了许多小心之后,怒气虽消,但因被沛公先入关中,占了首功,心中终不免芥蒂。过了数日,项羽遂引兵入到咸阳,先将秦降王子婴杀死,再将秦宫中珍宝、妇女一概收取,放起一把火来。此火可算古今无二,一连烧了三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二十八·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三百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卷之三百六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耶律有尚传·宋濂

    耶律有尚字伯强,契丹族人,辽东丹王十世孙,祖父在金朝东平为官,因安家于东平。有尚天资过人,勤奋好学,拜许衡为师,并成为高足弟子。他对性理之学颇有研究,尤其把“诚”作为治学为人的根本。其言行莫不遵循规矩,无论是认识他或不

  • 常遇春传·张廷玉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相貌奇伟,勇力绝人,长臂善射。开始跟随刘聚为盗贼,后来发觉刘聚终将无所作为,便在和阳归附朱元璋。朱元璋还未到和阳时,常遇春因困倦躺卧田间,梦见有一神人披甲拥盾在叫他“:起来,起来,主君到了。”常遇春

  • 卷六十六·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六十六 朱批董永芠奏摺 江南安徽布政使【臣】董永芠谨 奏为藩库交盘已竣备陈始末仰祈 睿鉴事窃【臣】一介庸愚备员闽臬蒙 皇上天恩 特旨

  • 卷十三·戴锡章

    西夏称群都五年谅祚杀讹庞,遂亲政。谅祚益长而骄,心忌讹庞专,且通讹庞之子妻梁氏,讹庞患之。梁氏密告讹庞将叛。又有漫咩者,其官高于讹庞,然势力反出其下,于是亦恶讹庞。谅祚乃与漫咩等举兵诛讹庞,灭其族,并杀其妻没藏氏,而以梁

  • 卷七·

    <经部,春秋类,吕氏春秋或问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或问卷七     宋 吕大圭 撰庄公  夫人孙于齐【元年】或问夫人何以不氏曰春秋书孙者三此年及闵二年夫人姜氏孙于邾昭二十五年公孙于齐是也凡皆内无所容而岀

  • 敖不可长①·戴圣

    &mdash;&mdash;做人治学的准则【原文】敖不可长②,欲不可从③,志不可满,乐不可极(4)。贤者狎而敬之(5),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迁(6)。临财毋苟得(7),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8),分毋求多。疑事

  • 古今韵会举要·熊忠

    韵书。三十卷。元熊忠编撰。书成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撰者生平不详)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黄公绍编撰成一部《古今韵会》,简称《韵会》。此书资料丰富,“上本《说文》,中参籀古,下极隶俗,以至律书方技,乐府方言,

  • 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佚名

    西方贤圣集 宋北印土沙门施护译,七言四十六偈

  • 优婆夷志·圆信

    佛教史书。清圆信校订,郭凝之汇编。一卷。撰述时间不详。是一部辑录唐宋时期在家奉佛妇女事迹的著作。以人名为标题,共收庞行婆、灵照女、转藏婆、一掌婆、无语婆、郑十三娘、平田嫂、秦国夫人、沈道婆等三十人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