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顾众传

顾众,字长始,吴郡吴县人,为骠骑将军顾荣的族弟。父顾礻必,为交州刺史,有文武才干。顾众过继给伯父,伯父早死,侍奉伯母以孝闻名。光禄卿朱诞器重他。州府召他为主簿,举为秀才,任命为余杭、秣陵令,他一概不就。晋元帝为镇东将军时,召顾众为参军。因讨伐华轶有功,被封为东乡侯,任丞相掾。

顾皉死后,交州人立顾众之兄顾寿为刺史,不久顾寿为州里奸人所害。顾众前往交州奔丧,正遇上杜..之乱,颠沛流离了六年才返回家园。顾皉曾做过吴兴太守,吴兴的亲知故旧因顾众历经寇乱,一起送给他二百万钱,顾众未接受一钱。

晋元帝即位后,拜顾众为驸马都尉、奉朝请,转为尚书郎。大将军王敦请为从事中郎,上表补为南康太守。适逢诏令授鄱陽太守,加封广武将军。顾众直奔鄱陽就职,不去拜访王敦,王敦十分奇怪。及至王敦叛乱,命令顾众出兵接应,顾众迟疑徘徊不前。王敦大怒,以行军失期召回顾众,并加以责问指斥,声色十分严厉,顾众面不改色,王敦怒容渐消。其时王敦又怒斥宣城内史陆喈,顾众又为陆喈辨白。王敦的长史陆玩在座,深为顾众的危险处境担忧,出来对顾众说:“足下真所谓刚亦不吐,柔亦不茹啊,即使是古人仲山甫也未必有如此的胆识!”王敦起兵获胜,打算以顾众为吴兴内史。顾众坚决辞谢,举荐吏部郎桓彝,桓彝也礼让顾众,结果都未接受此职。王敦镇守姑孰,又以顾众为从事中郎。王敦之乱平定后,朝廷任命顾众为太子中庶子,为义兴太守,加封为扬威将军。

苏峻叛乱,王师大败,顾众返回吴县,暗中谋划举义兵。其时吴国内史庾冰逃到会稽,苏峻让蔡谟代替其职。前陵江将军张折心为苏峻到吴县招兵,顾众派人对张折心晓以大义,张折心听从了顾众的劝导。顾众便派郎中徐机告诉蔡谟说:“顾众已暗中会合家兵,等待时机起义,又与张折心约定届时效忠朝廷。”蔡谟便任命顾众为吴国督护,扬威将军依旧,顾众的堂弟护军将军顾..为威远将军、前锋督护。吴中人士同时响应义举。

苏峻派部将弘徽率甲士五百人,前为围剿顾众。顾众与顾..、张折心截击弘徽,战于高絋,大败弘徽,缴获其军卒装备。蔡谟以为庾冰应回来恢复职位,因此便离开了郡府。顾众派顾..率众将士驻扎无锡。庾冰返回,镇守御亭,担心贼兵从海虞方向来偷袭,顾众亲自前往防守。而贼将张健、马流攻打无锡,顾..等人大败,庾冰也在御亭失守,张健等便占据了吴城。顾众从海虞经娄县东仓与贼偏将交战,打败了贼兵,义军又集结进驻乌苞。会稽内史王舒、吴兴内史虞潭一同檄令顾众为五郡大督护,统率所有的义军讨伐张健。虞潭派部将姚林为顾众的前锋,与贼兵交战,阵亡。顾众退守紫壁。

其时贼党正强盛,义军败退,众人都劝顾众渡过浙江。顾众说:“不可如此。现在固守紫壁,可以保全钱唐以南五县。如果放弃紫壁去别处,便成为失去依靠的寄居军队,控制无所,这不是长久之计。”临平人范明也对顾众说:“此地险要,可以控制敌寇,不可放弃。”顾众便任命范明为参军。范明率宗党五百人加入义军,全部义军共四千人,又进讨张健。张健退至曲阿,留钱弘为吴城令。义军驻扎路丘,与钱弘交战,斩其首级。顾众进驻吴城,派督护朱祈等九支义军,与兰陵太守李闳同守肻亭。张健派马流、陶陽等率兵前往攻打肻亭。李闳与朱祈等率义军迎战,大败贼兵,斩首二千余级。

苏峻之乱平定后,朝廷论功封赏,顾众以为蔡谟传檄兴兵讨贼,理应居首功,蔡谟以为顾众首倡义举,并非自己之力,二人都上表朝廷,互相推让,议论者传为美谈。朝廷封顾众为鄱陽县伯,授职平南军司,顾众不就。又拜为丹杨尹、本国大中正,入朝为侍中,转为尚书。咸康末年(342),顾众升迁为领军将军、扬州大中正,顾众坚辞不就。后因母丧离职守孝。

晋穆帝即位,何充执政,又征召顾众为领军将军,顾众不应召。丧期满后,才上任就职。当时何充与武陵王不和,顾众劝导两人,使彼此之间猜疑消除,得以和好。何充笃信佛教,顾众以为太奢侈浪费,常加以劝止。曾与何充同车,路经佛寺,何充邀请顾众入寺门,顾众不下车。何充因为顾众在州里之间威信很高,常以厚礼相待。

顾众以年老体衰为由,上书请求离职退隐,诏令不许。升迁为尚书仆射。永和二年(346)去世,终年七十三岁。朝廷追封顾众为特进、光禄大夫,谥号为靖。长子顾昌继嗣,为建康令。第三子顾会,为中军谘议参军,时人称为美士。

猜你喜欢
  南平世家第九·欧阳修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杨仲良
  第九十八回 革命军云兴应义举 摄政王庙誓布信条·蔡东藩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五·徐乾学
  ◎张善琨通敌罪行·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八·佚名
  卷之一百一·佚名
  卷之六十七·佚名
  清史稿台湾资料集辑三·佚名
  霍韬传·张廷玉
  卷一百五十五·佚名
  卷五十九·纪昀
  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司马迁
  153.姚崇灭蝗·林汉达
  张寳华·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四十一回 赠灵药幸保金躯 劫行囊误入宝殿·萧晶玉

    且说大定州西镇守三贤诸葛城的威远王九千岁,年将八旬,膝下只有一位世子,年方七岁,乃爱姬所生。生得聪明俊秀,王爷怜如至宝,每日那些乳母、太监经心看哄,不敢少怠。这日恰逢度亡之期,那小世子也要出来游玩,奶娘、太

  • 第三折·佚名

    (卜儿上,云)老来渐觉朱颜减,羞对菱花两鬓斑。老身是赵江梅的母亲。俺孩儿与牛员外做伴,老身吃穿衣饮,都是员外看管。自从那一日在玩江亭上,与俺女孩儿做生日去,见了个瘸先生,后来员外不知怎生就跟的他出家去了。老身想来,偌大

  • 第二十九出 天变(中吕调萧豪韵)·丁耀亢

    (外鸣鼓角,众扮马、赵、温、岳四将舞上)水火风雷不可当,全凭善恶定兴亡。爱民惜命真天子,降福兴灾有玉皇。俺乃马、赵、温、岳四帅,今奉玉帝敕旨,钦差北极玄武帝君,往大明国考察善恶,只得在此伺候。(末扮真武披发

  • 卷一百四十九 慶曆四年(甲申,1044)·李焘

      起仁宗慶曆四年五月盡其月   五月壬戌朔,樞密副使韓琦、參知政事范仲淹並對於崇政殿,上四策曰:   昨元昊叛命,王師數出不利,而北敵舉數十萬眾,謂元昊是舅甥之邦,中國不當稱兵。國家以生民之故,稍增金繒,以續盟好。今元

  • 东林列传卷七·陈鼎

    ○明贺逢圣传贺逢圣字对阳江夏人少与同邑熊廷弼齐名督学熊尚文竒之曰贺夏瑚商琏也熊干将莫邪也后皆如其言廷弼领解额逢圣下第尚文召慰之许为膏火资逢圣毅然起立曰某即幸隽不敢负生平竿牍戒况不第乎尚文益叹服万厯三十

  • 卷五十四·宋·蒋一葵

    【陈师道】 〔字履常,又字无已。晚得诗法于黄鲁直。尝与晁说之论诗曰:“吾此一瓣香,须为山谷道人烧也。”山谷尝有诗云:“闭门觅句陈无已,对客挥毫秦少游。”以喻其才思之异。〕 郭提刑概慕陈后山之

  • 卷之一千一百九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本书主要参考书籍一览·金云铭

    「陈一斋全集」「戚少保年谱」「明史」「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历代明人年谱」「全边略记」「福建通志」(陈衍)「长乐县志」「泉州府志」「孤屿志」「正气堂集」(俞大猷)「林子年谱」「李卓吾年谱」(钤木虎雄)「崇相集

  • 第一二五札光绪九年五月廿六日一一三一二-一八·佚名

    台北知府陈,札饬新竹县:将门丁驱逐内渡日期具报札新竹县钦加三品衔、台北府正堂、加一级、随带加八级、纪录四次陈为札饬事。本年五月初九日,奉本道宪刘批本府详,该县革役杨祥上控徐祥:因案斥革,串通权

  • 九四九 军机大臣奏遵旨询问纪昀等《三藩纪事本末》有无违碍等情片·佚名

    九四九 军机大臣奏遵旨询问纪昀等《三藩纪事本末》有无违碍等情片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十八日遵旨将《三藩纪事本末》一书其中有无违碍语句,询问总纂纪昀、陆锡熊等。据称。此书现于四库全书内编列存目,其中并无违碍。各

  • 卷二十六·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卷二十六雍正九年秋九月癸亥训谕喀尔喀属人上谕喀尔喀属人等曰喀尔喀骑射谙练丁壮强干勇于战阵厄鲁特不嫺骑射性懦弱而夸张惟长枪是赖一经败北不敢回视后因喀尔喀倾心经典惟以尊崇佛教

  • 卷三三·邱濬

    ▲漕挽之宜(上) 《禹貢》:冀州,夾右碣石入於河(自北海達河,碣石在其右);兗州,浮(舟行水曰浮)於濟、漯,達(因水入水曰達)於河;青州,浮於汶,達於濟;徐州,浮於淮、泗,達於河;揚州,沿(順流而下曰沿)於江、海,達於淮、泗;荊州,浮

  • 春秋集解卷四·苏辙

    宋 苏辙 撰闵公元年春王正月闵公子般之庶弟不言即位继故也亲之非父也尊之非君也继之如君父也者受国焉耳齐人救郉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季子来归庆父之贼子般也季友奔陈君幼国乱鲁人思其贤请于

  • 稽古第四·朱熹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言曰,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犹未免为郷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摭往行,实前言,述此篇使读者有所兴起。太任,文王之母,挚任氏之中女也。 任,姓。文王,周君。挚,国名。 王季

  • 不退转法轮品第一·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彼时世尊,於後夜起三昧正受。号离垢光。文殊师利童子菩萨。亦以普明三昧。弥勒菩萨导众大士普显三昧。於是贤者舍利弗。後夜寤起自出其室。发心往诣文殊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九十六·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十六般若波羅蜜多分之四   復次善勇猛五藴不可施設有去有來有住有不住.十二處十八界等亦不可施設有   去有來有住有不住.如是藴處界等無去無來無住無不住是謂般若波羅蜜多。復次

  • 中观论卷第三·龙树

        龙树菩萨造梵志青目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观有无品第十五(十一偈)  问曰。诸法各有性。以有力用故。如瓶有瓶性布有布性。是性众缘合时则出。答曰。  众缘中有性  是事则不然  性从众缘出

  •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佚名

    一卷,唐实叉难陀译。佛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十方之诸佛,现菩萨之形,为观音普贤等,无量之菩萨,现声闻之形,为舍利弗等。佛入三昧,名如来不思议境界。于诸相中现十方之佛刹,于诸好中现往昔之行门,于是德藏菩萨问普贤菩萨此三昧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