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礼一(吉礼)

○礼

秦兼天下,燔时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陈涉起匹夫,驱适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儒林序。)

汉王已并天下,诸侯共尊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仪法为简易,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上患之,通知上益厌之,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召鲁圹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官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于是通使召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毋污我,通笑曰,若真鄙儒,不知时变,遂与所召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如淳曰,谓以茅剪树地,为纂位尊卑之次也。)习之月余,通曰,上可试观,上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朝,十月,仪,先平明,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戍卒卫官设兵张旗志,(志与帜同)传曰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大行设九宾胪句传,(苏林曰,上传语告下为胪,下告上为句也,韦昭曰,大行掌宾客之礼,今之鸿胪也,九宾则周礼九仪也,谓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也。)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戟传警(戟史记作职。)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肃敬,至礼毕,尽伏,置法酒,(师古曰,法酒独言礼酌,谓饮之至醉。)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拜通为奉常,赐金五百斤,九年高帝徙通为太子太傅,孝惠即位,乃谓通曰,先帝园陵寝庙,群臣莫习,徙通为奉常,(师古曰,又重为之也。)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通所论著也。(叔孙通传。)

文帝时,贾谊以为汉兴至今二愉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乃草具其仪,天子说焉,而大臣绛灌之属害之,故其仪遂寝。(礼乐志。)

贾谊言,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白縠之表,薄纨之裹,緁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曾召客者以被墙,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适,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且帝之身,自衣皂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薛女}妾缘其履,此臣所谓舛也,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奸邪不可得也,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者,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亡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盗者剟寝户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余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亡行义之尤至者也,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夫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植则僵,不修则坏,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使管子愚人也则可,管子而少知治体,则是岂可不为寒心哉,秦灭四维而不张,故君臣乖乱,六亲殃戮,奸人并起,万民离叛,凡十三岁而社稷为墟,今四维犹未备也,故奸人几幸,而众心疑惑,岂如今定经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几幸,而群臣众信,上不疑惑,此业壹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中流而遇风波,船必覆矣,可为长太息者此也,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贾谊传。)

武帝即位,进用英隽,议立明堂,制礼服以兴太平,会窦太后好黄老言,不说儒术,其事又废,后董仲舒对策,言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能胜残去杀者,失之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更化则可善治,而灾害日去,福禄日来矣,时上方征讨四夷,不暇留意礼文之事。(礼乐志。)

元朔五年夏六月,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义治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本纪。)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襢,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武帝赞。)

宣帝时,琅邪王吉为谏大夫,上疏言,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时,未有建万世之长策,举明主于三代之隆者也,其务在于簿书断狱听讼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以意穿凿,各取一切,是以诈伪萌生,刑罚无极,质朴日消,恩爱寝薄,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非空言也,愿与大臣延及儒生,述旧礼,明王制,驱一世之民,跻之仁寿之域,则俗何以不若成康,寿何以不若高宗,上不纳其言,吉以病去,至成帝时,犍为郡于水滨得古磬十六枚,议者以为谵祥,刘向因是说上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让之容,以风化天下。如此而不治者,未之有也,或曰不能具礼,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刑罚之过,或至死伤,今之刑,非皋陶之法也,而有司请定法,削则削,笔则笔,救时务也,至于礼乐,则曰不敢,是敢于杀人,不敢于养人也,为其俎豆管弦之间小不备,因是绝而不为,是去小不备而就大不备,惑莫甚焉,夫教化之比于刑法,刑法轻,是舍所重而急所轻也,且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今废所恃而独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自京师有悖逆不顺之子孙,至于陷大辟受刑戮者不绝,繇不习五常之道也,夫承千岁之衰周,继暴秦之余敝,民渐渍恶俗,贪饕险诐,不闲义理,不示以大化,而独驱以刑罚,终已不改,故曰导之礼乐而民和睦,初叔孙通将制定礼仪,见非于齐鲁之士,然卒为汉儒宗,业垂后嗣,斯成法也,成帝以向言下公卿议,会向病卒,丞相大空奏请立辟廱,案行长安城南,营表未作,遭成帝崩,群臣引以定谥,及王莽为宰衡,欲耀众庶,遂兴辟廱,因以篡位,海内畔之,世祖受命中兴,拨乱反正,改定京师于士中,即位三十年,四夷宾服,百姓家给,政教清明,乃营立明堂辟廱,显宗即位,躬行其礼,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养三老五更于辟廱,威仪既盛美矣,然德化未流洽者,礼乐未具,群下无所诵说,而庠序尚未设之故也,孔子曰,辟如为山,未成一匮,止吾止也,今叔孙通所撰礼仪,与律令同录,藏于理官,法家又复不传,汉典寝而不著,民臣莫有言者,又通没之后,河间献王采礼乐古事,稍稍增辑至五百余篇,今学者不能昭见,但推士礼以及天子,说义又颇谬异,故君臣长幼交接之道,寝以不章。(礼乐志。)

司徒掾班彪曰,汉承亡秦绝学之后,祖宗之制,因时施宜,自元成后,学者蕃滋,贡禹毁宗庙,匡衡改郊兆,何武定三公,后皆数复,故纷纷不定,何者,礼文缺微,古今异制,各为一家,未易可偏定也。(韦元成赞。)

猜你喜欢
  國朝獻徵錄卷之六十·焦竑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八十八·李心传
  读礼通考卷九·徐乾学
  卷二十三·凌雪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二百九十三·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八十八·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五十九·佚名
  五十六 江宁织造曹寅奏王子迎娶情形摺·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八十·纪昀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七 宋纪三·纪昀
  八十一、春柳社及其他·包天笑
  ·蠡测汇钞邓传安·台湾番社纪略·丁曰健
  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陈寿
  工部·佚名
  史记正义序·司马迁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留元崇·唐圭璋

      元崇字积翁,泉州人。宝庆中、充广东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又曾知连州。   菩萨蛮   江头日落孤帆起。归心拍拍东流水。山远不知名。为谁迢递青。   危桥来处路。尚带潇湘雨。楚尾与吴头。一生离别愁。

  • 第二折·佚名

    (刘唐上,诗云)手拿无情棒,怀揣滴泪钱。晓行狼虎路,夜伴死尸眠。自家刘唐便是。今日李孔目结勾梁山泊强贼山儿李逵,受了他一付匾金环,招伏已定,下在牢里!当初我误了假限,直厅打了我四十;今日他也犯下来了,下在牢里!与我拿出来!(史

  • 卷第四十七·胡三省

    【汉纪三十九】起旃蒙作噩,尽重光单阏,凡七年。肃宗孝章皇帝下元和二年〔(乙酉、八五)〕①春,正月,乙酉,诏曰:「令云:『民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复,方目翻;复其夫勿输算也。〕今诸怀怼者,〔贤曰:怼,孕也;音壬。〕赐胎养谷人三斛,复

  • 卷十四·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十四 【起己丑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尽丁未汉後主建兴五年】考异【当分注尽丁未汉帝禅建兴五年】考证【尽丁未汉後主建兴五年

  • 辽史拾遗卷二·厉鹗

    钱塘厉鹗 撰本纪第三太宗上太宗孝武文皇帝讳徳光字徳谨小字耀库济唐天复二年生神光异常释念常佛祖通载曰辽主徳光名耀库济姓刘氏安巴坚第二子诞于大部落东牙帐生时黒云覆帐火光照耀有声如雷及长雄杰有大志精骑射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二·佚名

    弘治十年十二月戊辰朔 上视牲于南郊○是日晓刻金星犯东咸东第二星○己巳升大理寺右寺副王希旦为广东按察司佥事○庚午北虏劫掠赤斤卫部落肃州抚夷百户刘达合番汉兵四百余人败之于王子庄斩首九级驱回原虏夷人男妇七十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六十·佚名

    万历二十九年六月丁卯朔升广中府知府李有实为狭西副使抚治西宁番夷升云南副使黄文炳为狭西行太仆寺卿兼佥事○戊辰加吏部尚书李戴为太子太保以二品六年考满也疏辞不许 上以春秋班军近来概以老弱充数及影射顾倩着严加

  • 张嵊传·李延寿

    张嵊字四山。他的父亲张稷起初去做剡县令,走到嵊亭,生了他,于是就取名叫嵊,字四山。他少年的时候就很有孝行,三十岁时,还穿着彩衣受张稷的杖打,常常多到几百下,收了眼泪仍然是欢喜的样子。他方正文雅而有志向和操守,能够清谈。

  • 南宫奏稿巻三·夏言

    明 夏言 撰一为重陵寝以培国脉请圣断以息羣议疏近该光禄寺厨役王福锦衣卫千戸陈升建言欲要迁改显陵迎请防睿渊仁寛穆纯圣献皇帝梓宫入葬天夀山以全大孝一节即与先年革职锦衣卫百户随全罢闲光禄寺录事钱子勲之説相同

  • 第一计划·孙中山

    中国实业之开发应分两路进行,(一)个人企业、(二)国家经营是也。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由国家奖励,而以法律保护之。今欲利便个人企业之发达于中国,则从来所行之自杀的税制应即废止,紊乱之

  • 阿耨颰经正文·佚名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跋耆城名阿褥风。彼时世尊从下晡起告尊者阿难曰:汝阿难来。当共至阿夷陀婆池水上。当共澡浴。唯然世尊,彼尊者阿难受世尊教。彼时世尊与尊者阿难及随从比丘。俱至阿夷陀婆池

  • 续高僧传卷第一·道宣

      译经篇初 本传六人 附见二十七人。   梁扬都正观寺扶南沙门僧伽婆罗传一(曼陀罗 木道贤 僧法 道命)   梁扬都庄严寺金陵沙门释宝唱传二(梁武帝 僧朗 梁简文 僧昭)   魏北台石窟寺恒安沙门释昙曜传

  • 第一卷·佚名

    母陀罗尼真言序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补陀洛山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宫殿中。其殿纯以无量大宝上妙珍奇。间杂成饰。众宝交彻出大光焰。半月满月宝铎金铃。宝珠璎珞处处悬列。微风吹动皆演法音。宝盖幢幡奇花杂

  •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五·澄观

    第三摄报果利益胜中分二。先明在家果。后是菩萨若欲下出家果。前中复二。初上胜身显其报胜。后能以大施下。明上胜果显其行胜。今初阎浮王者。即铁轮王。然璎珞仁王。地前四位已配四轮。今在初地方作铁轮。正明皆寄不

  • 周易章句证异·翟均廉

    清翟均廉撰。11卷。翟均廉字春沚,仁和人,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官至内阁中书舍人。此书取《周易》古今各本互相考校,将其篇章次序及字句、句读之异同逐卦逐爻悉为排列,校勘颇为精密,间或附以己意,以“廉按”二字别之

  • 梦游录·任蕃

    小说集。唐任蕃(一作繁或翻)撰。一卷。蕃有《唐任蕃诗小集》已著录。是编杂取诸书,凡六篇,全编约四千余字。其中“樱桃青衣”、“邢凤”出自《异闻集》,“独孤遐叔”出自《河东记》,“沈亚之”条即沈亚之”《秦梦记》,亦出

  • 旧五代史·薛居正

    纪传体断代史书名。“二十四史”之一。宋薛居正等撰。原名《五代史》,后世为与欧阳修《新五代史》相别,改今称。开宝六年(973)成书。一百五十卷。分《梁书》二十四卷(本纪十卷,列传十四卷)、《唐书》五十卷(本纪二十四卷

  • 梵网经述记·胜庄

    亦称《梵网经菩萨戒本述记》。律学著述。唐胜庄撰。二卷(或各分“本”、“末”作四卷)。系《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第十》的注释书。先设立五门总释戒经:教兴题目、辨经宗体、摄教分齐、教所被机、判文解释。在判文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