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苏威传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

父亲苏绰,西魏度支尚书。

苏威小时即有好品行,五岁丧父,悲哀有如大人。

北周太祖时,继承美陽县公的爵位,任郡功曹。

大冢宰宇文护见了他,对他很礼遇,把自己的女儿新兴主嫁给他。

他见宇文护专权,恐怕灾祸连累自己,逃到深山中,被叔父逼迫,最后不能免于为官。

但苏威每每居住山寺,以读书为乐。

不久,授为持节使者、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改封爵位为怀道县公。

周武帝亲总万机,拜授苏威为稍伯下大夫。

前后所授官爵,他都称疾不受。

有一个堂妹,嫁给河北的元雄。

元雄早先与突厥人有仇。

突厥入朝,请元雄和他的妻儿到突厥去,将要吃他们的心肝。

北周于是派元雄去突厥。

苏威说:“夷人爱财,可以行贿使其改变主意。”于是标价变卖田产房屋,用尽家财以赎元雄,论者以此为义举。

周宣帝继位,拜授他为开府。

隋高祖为北周丞相时,高赹屡屡说苏威贤明,高祖也向重其名,召他入府。

苏威到相府后,高祖把他引到卧室内,与他交谈,十分高兴。

过了一个多月,苏威听说北周禅位之事,逃归田里。

高赹请求追他回来,高祖说:“这是不想参与我的大事,姑且让他去吧。”高祖受周禅之后,征拜苏威为太子少保,追赠他的父亲为邳国公,食邑三千户,让苏威承袭。

不久又让他兼任纳言、民部尚书。

苏威上表辞让,高祖下诏说:“船大装得多,马快跑得远,你有大才,请别推辞多做事。”苏威才不推辞。

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因为国家用度不足,制定征税之法,颇为世人称道尊重。

不久他又感叹说:“现在所做的事,就像拉弓一样,不是平等的办法。

后代的君子,谁能放松对世人的征调呢?”苏威听到这话,常常以为己任。

到这时,苏威上奏,请减赋税,务必要轻赋薄税,皇上全部依从。

苏威逐渐被皇上亲近看重,与高赹参与执掌朝政。

苏威见皇宫中用银子作蚊帐钩,因而陈述节俭之美以劝告皇上,皇上为之动容,装饰性的东西,下令全部除掉销毁。

皇上曾愤恨一个人,将要杀他,苏威上殿劝告,皇上不采纳。

皇上气极了,将要自己出来杀那个人,苏威当面阻拦,不让出殿。

皇上躲过苏威而出殿,苏威又挡住他,皇上只得拂衣而回去。

过了很久,才召苏威入殿,向他道歉说:“你能这样,我没什么担忧的了。”于是赏马二匹,钱十几万。

不久苏威又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本任职一如既往。

治书侍御史梁毗因苏威兼任五职,却甘心做繁杂的工作,没有推举贤士代替自己的意思,拟上表弹劾苏威。

皇上说:“苏威朝夕孜孜以求,志向远大,尚缺举贤,何必急急忙忙逼他呢?”回头对苏威说:“被任用就干,不被任用就算了,只有我和你才有这一特点吧。”皇上就着对满朝大臣们说:“苏威不遇上我,没法说出他想说的话;我得不到苏威,怎么能推行我的政策?杨素才干无双,但至于斟酌古今,帮我推行教化,就不能与苏威相比了。

苏威若遭遇乱世,终南山上的四皓,难道很容易使他理屈吗?”苏威就是这样被看重。

不久,苏威拜受刑部尚书,解除少保、御史大夫之职。

后来废置京兆尹,他又检校雍州别驾。

当时高赹与苏威同心协力,政刑大小,二人无不筹划,所以革新几年,天下大治。

不久他又转任民部尚书,依旧任纳言。

刚好华山以东各州百姓饥荒,皇上令苏威赈济他们。

后两年,苏威转任吏部尚书。

又过了一年多,他兼任国事祭酒。

隋朝承袭长期战争的局面,法制崩坏,皇上令大臣们修改旧法,成为一代通行的法典。

法典及共行文,多由苏威所定,世人认为他很能干。

开皇九年(589),拜受尚书右仆射。

这年,因遭母丧而离职,悲伤过度,他骨瘦如柴。

皇上告谕苏威说:“你品德高于常人,感情特别深厚,孝顺之道,与俯就凡人差不多。

你必须节哀,为国家爱惜自己。

我对你来说,是君是父,你应按我的旨意,依礼保全自己。”不久,皇上令他复职处理问题,他坚持推辞,皇上也不许可。

次年,皇上巡幸并州,下令他与高赹一起总理留守京城事。

不久又派他到并州行宫,让他处理民间诉讼。

苏威子苏夔,年少时即有大名于天下,招引门客,天下的名士大多归附于他。

后议音乐之事,苏夔与国子博士何妥各有所据,观点不一。

于是苏夔、何妥都提议:让文武百官署名表示他们赞同哪一种意见。

朝廷大臣大多依附苏威,因此赞同苏夔的占了十之八九。

何妥愤怒,说:“我在案头研究四十几年,反被昨晚才生的一个小儿所屈服!”于是奏告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人一起结成朋党。

禁省中叫王弘为世子,称李同和为小叔,说他们就像是苏威的子弟。

又说苏威搞歪门邪道,让他的堂弟苏彻、苏肃等人混官当。

又,国子学请荡陰人王孝逸为书学博士,苏威嘱咐卢恺,任王孝逸为苏府参军。

皇上命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一起调查处理,诸事皆被证明。

皇上让苏威读《宋书383·苏威留守京师。

隋炀帝继位后,加封苏威为上大将军。

到要兴修长城时,苏威劝告炀帝停止大兴劳役。

高赹、贺若弼等被杀,苏威因受株连,被免去官职。

过了一年多,又拜授他为鲁郡太守。

不久召他还京,参预朝政。

不久,拜授他为太常卿。

,这年随皇上征讨吐谷浑,升任左光禄大夫。

炀帝因苏威是前朝旧臣,渐渐加以重用。

一年多后,重新任命他为纳言。

他与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参掌朝政,时人称为“五贵”。

到辽东之役时,苏威以本来官职兼任左武卫大将军,升任光禄大夫,赐宁陵侯爵位。

这年,晋封房公爵位。

苏威自因年老,上表请求退休。

皇上不许,又让他以本官兼掌选举之事。

次年,随皇上征讨辽东,任右御卫大将军。

杨玄感造反时,炀帝把苏威请到军帐中,面有惧怕之色,对苏威说:“这个小儿很聪明,怎能不成为国家的忧患呢?”苏威说:“那些明辨是非、明断成功的人,才是聪明人。

杨玄感很粗疏,不是聪明人,肯定没什么可担忧的。

只是担心出现祸乱的苗头罢了。”苏威见劳役不息,百姓思乱,略略用这讽劝炀帝,炀帝竟不领悟。

随皇上还京,到涿郡,下诏苏威安抚关中,让苏威的孙子尚辇直长苏儇为副使。

他的儿子鸿胪少卿苏夔,先任关中简黜大使,一家三人,都奉命出使关中,关中三辅的人都认为这很荣耀。

过了一年多,炀帝亲下手诏说:“玉石因为光洁玉润,丹紫不能超过它的质地;松柏耐寒,霜雪不能凋零它的风采。

可以说温润、仁爱、强劲、正直,这是它们的天性吧。

房公苏威,生性温裕,见识远大,早居要职,熟悉国法,是先皇帝的旧臣,今朝廷的老臣。

他支柱国家,辅佐于我,守法奉公,卑身守礼。

过去汉朝有三杰,辅佐惠帝的是萧何。

周朝有十大治臣,辅佐成王的是邵..。

国家的宝贝,在于得到贤人,参预治理国家,成为万众瞻仰的人物,这才是好的。

可让他任开府仪同三司,余职如故。”苏威当时如此被尊重,大臣没谁可与他相比。

后随炀帝到雁门,被突厥人包围,朝廷危惧。

皇帝想轻骑突破重围出去,苏威劝告说:“守住城池,是我们的长处;轻骑突进,是敌方的长处。

陛下是万乘之主,怎能轻忽?”炀帝才罢。

突厥不久也解围而去。

车驾到太原,苏威对炀帝说:“现在盗贼不止,军队疲劳,愿陛下还京后,打好根基,为国家打算。”炀帝开始还以为然,最后却用宇文述等人的提议,而往东都洛陽去。

当时天下大乱,苏威知道炀帝不可改变,心中很担忧。

刚好炀帝问侍臣关于盗贼的事,宇文述说:“盗贼的确很少,不足为虑。”苏威不能胡说,就隐藏在殿柱背后。

炀帝叫苏威出来,问他。

苏威说:“我不管这事,不知盗贼多少,只担心他们越来越近。”炀帝说:“怎么讲?”苏威说:“盗贼以前占据长白山,现在近在荥陽、汜水一带。”炀帝不高兴而罢。

不久适逢五月初五,百官献礼,多献珍宝奇玩。

苏威献上一部《尚书》,旨在劝炀帝,炀帝更加不服气。

后来又问他讨伐辽东之事,苏威说,希望能赦免群盗,让他们讨伐高丽。

炀帝更加恼怒。

御史大夫裴蕴明白炀帝心意,让白衣张行本告苏威往日在高陽主持选举时,滥授别人官职,又说他害怕突厥,请求回到京师。

炀帝下令调查这些事。

到冤狱可成时,炀帝下诏说:“苏威生性愛结朋党,好为异端,心怀诡道,贪图名利,贬损法令,诽谤台省辟员。

往年将要征讨,以完成先皇大业,凡是我问到的人,都各尽心怀,只有苏威不表心意,于是无所回答。

辅佐朝廷的作法,难道应该这样吗?为皇帝参谋的道义,是何等的差呀!”于是除掉他的官职,让他当老百姓。

过了一个多月,有人告苏威与突厥人陰谋不轨,大理寺责问苏威。

苏威自己陈说,他侍奉二朝三十多年,精诚所至,不能感动皇上,罪该万死。

炀帝同情他而放了他。

这年随炀帝巡江都行宫,炀帝将要重新起用苏威,裴蕴、虞世基上奏说,苏威太老了,炀帝就作罢了。

宇文化及叛逆弑君后,命苏威为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宇文化及失败,他投靠李密。

不久李密失败,他回归东都。

越王杨侗任他为上柱国、邳公。

王充称帝,任他为太师。

苏威自因隋朝老臣,遭遇战乱,所经之处,皆随时而处,以求他人容忍。

到大唐秦王李世民平定王充,坐在东都阊阖门内,苏威请求拜见,自称年老有病不能下拜。

秦王派人数落他说:“你是隋朝宰辅,国家大乱你不能匡救,遂使生灵涂炭,君死国亡。

你见到李密、王充,都要拜倒舞蹈。

如今你既老病,那就不劳相见了吧。”不久他回到长安,到朝廷请求拜见,秦王又不同意。

苏威在家去世,当时八十二岁。

猜你喜欢
  太祖纪二·薛居正
  ●卷一百三十六·徐梦莘
  第四十五回 嘱后事贤后升遐 绍先朝奸臣煽祸·蔡东藩
  ●卷第二十二·胡三省
  资治通鉴后编巻五十八·徐乾学
  卷之五十一·佚名
  卷之九·佚名
  卷之五百八十四·佚名
  第九章 兵制·吕思勉
  通志卷一百三十九·郑樵
  一三四一 谕《荟要》二分着派懋勤殿翰林会同纪昀悉心勘校·佚名
  四八 谕着刘统勋等为四库全书处正总裁张若溎等为副总裁·佚名
  世家卷第四十四 高丽史四十四·郑麟趾
  卷八·李天根
  卷三十下·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回文类聚补遗·桑世昌

    长洲朱存孝续补昌黎公云佛者西域之一法耳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世人惑其降福之说纷然是务至于奴隶之辈固不足怪何王公卿相之辈读书知古之人亦奉之不敢稍惰也古之事佛者莫如梁武观其国败身亡贻讥后世似亦可以为鉴

  • 卷七百四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三孙鲂孙鲂字伯鱼南昌人从郑谷爲诗颇得郑体事吴爲宗正郎与沈彬李建勲友善集三卷今存诗七首甘露寺寒暄皆有景孤絶画难形地拱千寻嶮天垂四面青昼灯笼鴈塔夜磬彻渔汀最爱僧房好波光满户

  • 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七十·张廷玉

        王恕 马文升 刘大夏   王恕,字宗贯,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进士。由庶吉士授大理左评事,进左寺副。尝条刑罚不中者六事,皆议行之。迁扬州知府,发粟振饥不待报,作资政书院以课士。天顺四年以治行最,超迁江西右布

  • 卷二百四十五·杨士奇

    永乐二十年春正月己未朔日食 上谕礼部臣曰日食天变之大者况在正旦永念厥咎凛焉于心卿等宜各脩厥职以匡辅不逮是日免贺礼○癸亥立春免贺礼○甲子享 太庙○丙寅夜月犯毕宿左股东第三星○戊辰以祀南郊 上御奉天门文

  • 元子华传·李延寿

    元苌的儿子子华,字伏荣,承袭元苌的爵位。孝庄初年,任齐州刺史。起先,州境内几经反复。邢杲之乱时,人人难以自保。子华到后,安抚和召集豪门大族,委任他们加以管理,众人都感激和高兴,境内于是安定。他性格十分急躁,当他焦急时,嘴里

  • 卷二十二·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圣祖仁皇帝圣训钦定四库全书大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寛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圣训卷二十二恤民二康熙三十四年乙亥正月戊寅上谕大学士等曰兴永朝奏请丈量湖南田地有累於民否治

  • 卷四十九、湘军水师之编制·黄鸿寿

    文宗咸丰三年,秋七月,帮办江南军务湖北按察使江忠源奏:&ldquo;请饬两湖、四川分造战船,以清江面。&rdquo;诏行之。先是二年冬,湖北巡抚常大淳疏言:&ldquo;洪秀全水陆攻武昌,船炮充斥。请调江南军中之广西炮船、江南水师之广

  • 卷三十、苗族及金川之征剿·黄鸿寿

    高宗乾隆元年,春三月,经略张广泗分兵八路,合攻牛皮箐苗寨,破之,苗平。苗族种名不一,在四川者曰僰、曰生番;在两广者曰僮、曰黎;在湖南、贵州者曰徭;在云南者曰裸、曰野人。其语言风俗既与中国绝异,故中国自元明以来,设有宣慰、宣

  • 卷十一 学五·黎靖德

      ◎读书法下   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於心,体之於身。但不读书,则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道夫〕   读书穷理,当体之於身。凡平日所讲贯穷究者,不知逐日常见得在心目间否。不然,则随文逐义,赶趁期限,不见悦处,恐终无益。

  • 卷一一一·邱濬

    ▲简典狱之官 《舜典》: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 郑玄曰:“猾,乱也。群行攻劫曰寇,杀人曰贼,在外曰奸,在内曰宄。士,理官也。” 臣按:此万世命官掌刑之始。盖帝世兵刑合而为一,所谓“蛮夷猾

  • 料敌第二·吴起

    料敌,即判断敌情。全篇六节,主要是分析六国形势,治军、选士以及判断敌情和因敌致胜的方法。第9、10、11节,本是武侯与吴起一次谈话的内容。为便于阅读,仍按《汇解》分段注译。9、武侯谓吴起曰:&ldquo;今泰胁吾西,楚带吾南,赵

  • 卷一百二十一·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十九世尊,云何以八解脱无二为方便。无生为方便。无所得为方便。回向一切智智。修习无忘失法恒住舍性。庆喜。八解脱八解脱性空。何以故?以八解脱性空与无忘失法恒住舍性无二无二分故。世尊,云何

  • 卷四十八(玄奘译)·佚名

    △菩萨藏会第十二毗利耶波罗蜜多品第九之四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精勤无倦修习毗利耶波罗蜜多时。於诸众生起病者想。何以故?一切众生常是病者,恒为三种热恼所烧恼故。舍利子,何等名为三种热恼。所谓贪欲热恼。瞋恚热恼

  • 解深密經卷第一·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一]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二]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   所妙飾間列.周圓[三]無際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

  • 宗镜录卷第九十九·延寿

    夫制论释经。傍申佛意。或法身大士。垂迹阐助化之门。或得旨高人。依教弘法施之道。乃至义疏章钞。铭诀赞序等。与宗镜相应者。皆当引证。是以众生言论。悉法界之所流。外道经书。尽诸佛之所说。大智度论云。论法入佛

  • 摩诃止观卷第十下·智顗

    摩诃止观卷第十下次明内邪得失者。三藏四门本为入理而执成戏论。发见获禅兼通经籍。若以此门自执秖应生善。既与见相应还起三行。其行善者专为诸有而造果报。取著有门而生爱恚。胜者堕慢坑负者堕忧狱。生烦恼处。有

  • 桯史·岳珂

    宋岳珂撰,15卷。记载两宋故事,凡140余条。所述宋金和战、交涉诸事,皆较正史详备。 所录诗文,亦多足以旁资考证。 清毕沅撰《续资治通鉴》,采是书资证。是书始著录于《直斋书录解题》。旧版刻于浙江嘉兴,现残存亡卷,藏北京图

  • 坐禅三昧法门经·佚名

    二卷,僧伽罗刹造,秦罗什译。明治淫欲嗔恚等之法者。第一治淫欲法门。第二治瞋恚法门。第三治愚痴法门。第四治思觉法门。第五治等分行,及重罪人法门。次明四禅四空四等五通法。次明四念止法。次明大乘念佛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