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垣崇祖传

垣崇祖字敬远,是下邳人。族姓豪强,石虎的时代,从略陽迁徙到邺。其曾祖垣敞,曾任慕容德伪吏部尚书。祖父垣苗,在宋武帝征讨广固时,率部下归降,便在下邳安家,官至龙骧将军、汝南、新蔡太守。父亲垣询之,为积射将军,宋孝武帝时为国捐躯,赠冀州刺史。

垣崇祖四岁时,就很有才能和谋略了,他的伯父豫州刺史垣护之对宗族人说:“这孩子必将使我们门户大发光彩,你们都赶不上他。”刺史刘道隆聘请崇祖做主簿,待遇很优厚。后被任命为新安王国上将军。景和时期,刘道隆请求出任梁州,并启禀皇上要求转任崇祖为义陽王征北行参军,与道隆同行,被派还下邳召募人马。

(宋)明帝即位后,道隆被诛。薛安都反叛时,明帝派遣张永、沈攸之北讨,薛安都使其部将裴祖隆、李世雄占据下邳。祖隆招崇祖来共同抗战,正赶上有青州援军主将刘弥之背逆归降,祖隆的士卒沮丧败北,崇祖和亲近数十人夜救祖隆,并和他一起逃回彭城。敌虏既攻陷了徐州,崇祖仍为虏率领游兵在琅笽一带,不能回来,虏也不能制约他。崇祖暗中派人到彭城迎取其母,打算南逃,事情败露,虏便扣住其母作人质。崇祖的妹夫皇甫肃的兄妇,是薛安都的女儿,故此虏很信任皇甫肃。皇甫肃便带着家属和崇祖的母亲逃往朐山,崇祖于是带领部下占据了朐山,并派使者归顺朝廷。太祖(萧道成)当时在淮陰,便行文任命垣崇祖为朐山戍主,并把他的母亲送到京城,明帝接受了。

朐山靠近海边,形势孤险,人心未安。崇祖便经常在水边浮以舟舸,如遇紧急情况便可以乘船入海。军中有得罪的将领叛逃,把情况都报告了虏方。虏伪囗豕城都将东徐州刺史成固公刚得了青州,听叛者之说,便派步兵骑兵二万人袭击崇祖,兵驻洛要,离朐山城仅二十里。崇祖当时送客人还没回来,城中惊恐,都下到船上准备入海去。崇祖回来,对心腹说:“贼方刚才来,本不是要大举进攻,只是要证实一下叛者所说的情况,很容易迷惑。现在如果有百余人回来,事情就好办了。但人心一害怕,便不能集中。你们赶紧到离此二里外处大叫而来,高叫‘艾塘义人已攻破敌虏,正等着戍军速往,相助逐退’。”船中人听了果然大喜,又争相上岸,崇祖带领他们入据城上,把老弱之人都送到岛上。又令人持着两个火炬登上山头,擂鼓呼叫。虏方参骑以为这边军备甚盛,于是退去。

垣崇祖上启明帝说:“淮北一带的士民,受胡虏所蹂躏,人心向往南方,日夜盼望得到解救。我的父亲、伯父都曾在淮北州郡任职,我们垣氏的门族分布在北方边境一带,老百姓对我们怀有信任,一旦号召起来,就可以成就事功。不过我现在名位还轻,不足以威服众人,我请求朝廷借给我名号,我也好对远近之人发号施令。”明帝便任命他为辅国将军、北琅笽、兰陵南齐书二郡太守。逃亡分子司马从之来袭击郡城,被垣崇祖抓住砍了脑袋。他还多次献计献策,打算克复淮北。

这时虏方声言要寇掠淮南,明帝便向崇祖询问怎么办?崇祖启禀说:“最好是轻兵深入,打他个出其不意,这样进可以建立奇勋,退可以让他们死了这条心。”明帝批准了他的方案。垣崇祖带领数百人深入敌境七百里,占据南城,巩固蒙山,号召郡县。虏方率大军前来攻打,崇祖的别将梁湛母亲被虏方扣着,虏方把梁母绑了来,要梁湛对部下说:“大军已去,我们还留在这有什么用!”于是人心动摇,一下子都逃退了。崇祖对左右说:“今天我们要是全退了,一定都没好结果。”于是留在后头和敌人大战,终于把追兵打得大败而回。朝廷考虑到崇祖长期劳苦有功,封他为下邳县子。

泰豫元年(472),垣崇祖主管徐州,把防守点改在龙沮(在朐山南)。崇祖上启皇上要求放水进入平地,用来阻挡虏方的马匹,明帝征求刘怀珍的看法,怀珍说可以。崇祖便率将吏堵河水(提高水位以便放水),不成功。虏主帅对伪彭城镇将平陽公说:“龙沮若是弄成了,简直是我国的耻辱,拼死也要争过来。”于是率数万骑兵包抄上来。垣崇祖的马和槊都陷在战阵中无法对抗,只好退回来筑城自守。正赶上老天下雨一连十多日,敌虏只得退去。不过龙沮最后也没弄成。后来垣崇祖又任盱眙、平陽、东海三郡太守,将军之职仍旧。转任邵陵王南中郎司马,又任东海太守。

当初,垣崇祖在淮陰碰上了太祖(萧道成),太祖看他很武勇,就待他很友好。崇祖对皇甫肃说:“这个人才真正是我们的君主啊!我今天算是碰上真主了!正是所谓千载一时呀!”于是便暗中表现忠诚。元徽末年,太祖有忧虑,便令崇祖接受指示,把家小托付给皇甫肃,带领数百人将入虏境,等待命令。赶上废除苍梧王,太祖便召崇祖率领部下回京来,授他为游击将军。

沈攸之事件平定后,垣崇祖被任命为持节、督兖、青、冀三州诸军事,先后迁任冠军将军、兖州刺史。太祖做皇帝后,对崇祖说:“我刚刚统治天下,夷虏不懂得天命已经归我,必然会兴师动众,以送刘昶为借口前来扰乱。而贼方的第一个攻击目标必然是寿春。而能够对付他们的,非你莫可。”于是崇祖移任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将军仍旧。封为望蔡县侯,食邑七百户。

建元二年(480),虏方派遣伪梁王郁豆眷和刘昶,率骑兵步兵号称二十万人,来寇寿春。垣崇祖召集文武人员商议说:“敌众我寡,只能出奇制胜。应当修筑外城以待敌,城既广阔,没有水便不坚固,现在准备筑堰肥水,然后把城淹成三面之险,诸位认为怎样?”众人说:“当年佛狸入侵,宋南平王士卒充足,由于郭大难守,便退保内城。今天的情形,难度十倍于前。自古以来守此城者之所以不筑肥水之堰,都是考虑到地形不便,积水也没用呀。如果一定要这样,恐怕不会合适的。”崇祖说:“你这是只见其一,不识其二。如果放弃外城,贼方必然占据着,他们可以外修楼橹,内筑长围,而我们四周没有屏障,表里受敌,这等于自己坐等着被擒。因此,守郭筑堰决策已定,不允许任何人谏阻!”于是在城西北立堰堵塞肥水,堰北又筑起小城,周围挖掘深堑,使数千人在那儿守着。崇祖对长史封延伯说:“敌虏心贪而欠考虑,必然全力攻打小城,企图破坏此堰。看到此堑狭城小,便以为可以一战而克,便会像蚂蚁一样围着攻打。我放水一激,水急超过三峡,等他们无处逃奔时,便自然沉溺水里。这岂不是小劳而大利么?”虏众由西道集中在堰南,分军从东路肉搏攻小城。垣崇祖头戴白纱帽,乘肩舆上城,打着手式指挥。到天黑时,便扒开了小史埭。水奔泻而下,敌虏攻城之众,漂附到堑中,淹死数千人,剩下的都退去了。

当初,崇祖在淮陰,见了皇上(萧道成)便自称是韩信、白起,别人都不信,只有皇上称许他,崇祖便再拜接受他的指示。等到破虏的启文送到京师,皇上对朝臣们说:“崇祖曾答应为我对付敌虏,果如其言。他一向自比韩信、白起,今天看来真不愧是啊!”于是进崇祖为都督号平西将军,增封食邑为一千五百户。崇祖听说陈显达、李安民都增加了军仪,便上启皇上要求鼓吹横吹。皇上说:“韩信、白起怎么能不特别优待呢!”于是配给他鼓吹一部。

垣崇祖考虑到敌虏还会来寇掠淮北,便请示皇上把下蔡戍区移到淮东。这年冬天,敌虏果然要攻打下蔡,听说内移了,便声言要荡平下蔡城故城。众人以为敌虏会在故城建立据点,崇祖说:“下蔡离我的镇所近在咫尺,敌虏岂敢设立据点;他们其实是要除去故城。我正担心他们逃走不能让我把他们斩尽杀绝呢。”虏军果然来掘平下蔡城,崇祖亲自率众渡过淮河与敌决战,大破敌人,又追杀数十里,杀死和俘虏了数千人。

皇上派的使者入关了解敌情回来汇报了崇祖的战况,皇上下敕给崇祖说:“你看我是那种只守江东一隅的君主么?我现在最缺的南齐书是粮食,你只管给我努力经营田地,到时候自然会把残敌收拾了。”指示崇祖整治芍陂一带田地。

世祖(萧赜)即位后,调崇祖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不久又下诏让他留在本任上,加号安西将军。随后迁任五兵尚书,领骁骑将军。当初,豫章王有盛宠,世祖做太子,崇祖并不主动去巴结。后来破虏,世祖诏他还朝,并与他密议,便开始怀疑他,于是对崇祖特意礼待,酒后对崇祖说:“外边有些流言,我也干脆挑明了,从今以后,我的富贵就指望你了。”崇祖拜谢。崇祖走后,皇上又派荀伯玉口头传达命令:由于边地有事,要他连夜出发,不得和太子辞别。世祖便以为崇祖心不诚实而怀恨在心。太祖死后,世祖怕崇祖有异心,便调他回来任职。永明元年(483)四月九日,下诏说:“垣崇祖凶诟险躁,少无行业。过去由于军国麻烦很多,便让他出些武力。随着皇运上升,他也不断受到提拔封赏,但他贪得无厌。去年在西边,和外国勾结,其无君之心,已昭然若揭。但朝廷对他特别优待,希望他能改悔。岂料他野心更甚,要谋反作乱,又与荀伯玉同谋不轨,企图互为表里、内外呼应。这些罪状已由宁朔将军孙景育调查清楚,报告了皇上。除恶要除根,垣崇祖罪在不赦。杀了后便把他埋掉,以严肃法纪。”死时四十四岁。儿子垣惠隆,被流放到番禺,死在那里。

猜你喜欢
  卷四百五十七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卷十·李心传
  大明武宗毅皇帝宝训卷之一·费宏
  卷二十·沈德符
  台湾关系文献集零九·佚名
  卷二十下·杨士奇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九·佚名
  第十七卷 海州 沭阳 赣榆 通州 如皋 泰兴 海门·缪荃孙
  薛仁贵传·欧阳修
  纥石烈执中传·脱脱
  卷二十·黄训
  卷七十·佚名
  卷二十八田赋七·冯煦
  第五节 贞元后边患·吕思勉
  卷第十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廿七出 闻捷·李渔

    〖生查子〗(小生便服,带末上)儿媳已成双,犹子迟鸳侣。闻道远从征,添却兵凶虑。下官自与孩儿毕姻之后,终日望韩家侄儿到来,好定那头亲事。不想他又有西蜀之行,一向音信杳然。这些报人,晓得下官厌闻时事,不送邸抄来看,未知他胜负若

  • ◆范经历梈(德机集)·顾嗣立

    梈字亨父,一字德机,临江清江人。家贫早孤,刻苦为文章,人罕知者。年三十六,辞家北游,卖卜燕市。荐为左卫教授,迁翰林院编修官。出为岭海廉访司照磨,历转江西湖东,选充翰林应奉,改闽海道知事,移疾归。徙家新喻百丈山,天历二年,授湖南

  • 卷六十五·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六十五明 高棅 编五言律诗十接武【中之一】皇甫冉巫山高巫山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高仲武云终篇奇丽】秋夜宿严维宅昔闻度宅门

  • 宛陵羣英集巻十一·汪泽民

    元汪泽民张师愚同编今体【五言排律】宋陈天麟送太守李公乱花翻阵雨飞絮转轻毬别思昏如醉征鞍挽不留职循今列郡秩视古诸侯当代人争仰惟公政最优洋川佳景物胜迹旧经游未定中原扰犹怀傍塞忧九重爰锡命千里借承流徳逐祥雪

  • 御选明诗卷六十一·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诗卷六十一五言律诗十二方扬金山虚阁疑无地琳宫别有天江空万籁发僧定一灯悬七泽吞呉楚孤峯自嵗年乗风兴不浅高眺已泠然呉丕显题襟江楼缆解春江晓帆悬碧树秋开千里月近槛一江流草色迎芳渡歌声逐去

  • 忠贞录后序·李维樾

    余读罗文恭诸书之纪靖难也维时神旗方指寳鼎旋新缅追金川之迎銮劝进者凡百若而人北平之望风觧组者凡二百若而人乃始扼腕扵壬午诸臣未尝不然而悲曰壮哉卓公非浩然正气令人有易水萧萧意耶夫扶舆之正气最称善集集扵松栢

  • 陶仲文传·张廷玉

    陶仲文,初名典真,黄冈人。他曾在罗田万玉山受教符水诀,与邵元节交好。嘉靖年间,仲文由黄梅县吏任辽东库大使。任满后,他在京师等候依资历补缺,住在邵元节官邸中。邵元节年纪已老,宫中有黑眚出现,邵元节治无效,便向皇上推荐仲文

  • 卷二十八 李通奸佞·李有棠

    〔张仲轲、梁珫附〕海陵正隆三年秋七月甲申,以吏部尚书李通为参知政事。通以便辟侧媚,得幸于海陵。累官右司郎中,迁吏部尚书。请谒贿赂,辐辏其门,海陵尝戒谕之。至是,拜参政。海陵恃累世强盛,欲大肆征伐,以一天下。尝曰:“天下

  • 汉纪五十一 孝灵皇帝下中平五年(戊辰、188)·司马光

    汉纪五十一 汉灵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 [1]春,正月,丁酉,赦天下。 [1]春季,正月,丁酉(十五日),大赦天下。 [2]二月,有星孛于紫宫。 [2]二月,有异星出现于紫微星旁。 [3]黄巾余贼郭大等起于河西白波谷,寇太原、河东。 [3]黄巾军

  • 卷十三·长孙无忌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疏义卷十三唐 长孙无忌等 撰户婚中【凡一十八条】占田过限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十亩加一等过杖六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一年若于寛闲之处者不坐疏义曰王者制法农田百亩其官人永业凖品及老小寡妻受田

  • 蒋记宪法·佚名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国民大会通过制定175条,国民政府令公布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一月一日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施行中华民国国民大会受全体国民之付托,依据孙中山先生创立中华民国之遗教,

  • 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第十七·晏婴

    晏子聘于晋,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对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田氏乎!”叔向曰:“何谓也?”晏子曰:“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齐旧四量:豆、区、釡、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釡,釡十则钟;田氏三量,皆登一焉,钟

  • 第二章 17·辜鸿铭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辜讲孔子对一位学生(仲由,字子路。孔门“十哲”之一,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对其评价颇高)说:“难道还需要让我来教你什么是理解么!明白

  • 诗传遗説卷三·朱鉴

    宋 朱鉴 编六义【思无邪问答附】读诗须得他六义之体如风雅颂则是诗人之格后人説诗以为杂雅颂者縁释七月之诗者以为备风雅颂三体所以唘后人之説如此兴之为言起也言兴物而起如青青陵上柏青青河畔草皆是兴物诗也如藁砧

  • 第十一章 "无"的用处·林语堂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语译]三十根车辐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否则车轴便无处安插,车也不能转动了。

  • 昭公·昭公二十五年·左丘明

    【经】二十五年春,叔孙□若如宋。夏,叔诣会晋赵鞅、宋乐大心,卫北宫喜、郑游吉、曹人、邾人、滕人、薛人、小邾人于黄父。有鸲鹆来巢。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九月己亥,公孙于齐,次于阳州。齐侯唁公于野井。冬十月戊辰,叔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二·佚名

    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光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惟净等奉 诏译如来不思议品弟四之六尔时世尊重明斯义说伽陀曰。佛善了知至处力诸正定聚知彼因及不定聚诸众生彼成熟相皆明了三种贪处佛善了嗔痴三种亦复然三种烦恼差别门

  • 四书管窥·史伯璿

    元史伯璿(字文玑)撰。该书见于秘阁书目者五册。杨士奇《东里集》则称有四册刻版在永嘉郡学。永嘉叶琮知黄州府又刊,置于府学。是明初印行已有二种版本。然刻版皆散佚不传。故朱彝尊《经义考》注云,未见。此本乃毛晋汲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