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唐律疏义卷十三

唐 长孙无忌等 撰

户婚中【凡一十八条】

占田过限

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十亩加一等过杖六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一年若于寛闲之处者不坐

疏义曰王者制法农田百亩其官人永业凖品及老小寡妻受田各有等级非寛闲之乡不得限外更占若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十亩加一等过杖六十二十亩加一等一顷五十一亩罪止徒一年又依令受田悉足者为寛乡不足者为狭乡若占于寛闲之处不坐谓计口受足以外仍有剰田务从垦辟庶尽地利故所占虽多律不与罪仍须申牒立案不申请而占者从应言上不言上之罪

盗耕种公私田

诸盗耕种公私田者一亩以下笞三十五亩加一等过杖一百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半荒田减一等强者各加一等苗子归官主【下条苗子凖此】

疏义曰田地不可移徙所以不同真盗故云盗耕种公私田者一亩以下笞三十五亩加一等三十五亩有余杖一百过杖一百十亩加一等五十五亩有余罪止徒一年半荒田减一等谓在帐籍之内荒废未耕种者减熟田罪一等若强耕者各加一等熟田罪止徒二年荒田罪止徒一年半苗子各归官主称苗子者其子及草并征还官主下条苗子准此谓妄认及盗买卖侵夺私田盗耕墓地如此之类所有苗子各还官主其盗耕人田有荒有熟或窃或强一家之中罪名不等者并依例以重法并满轻法为坐若盗两家以上之田只从一家而断并满不加重者唯从一重科若亲属相侵得罪各依服纪准亲属盗财物法应减者节级减科若已上籍即从下条盗贸卖之坐

妄认盗卖公私田

诸妄认公私田若盗贸卖者一亩以下笞五十五亩加一等杖过一百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二年

疏义曰妄认公私之田称为已地若私窃贸易或盗卖与人者一亩以下笞五十五亩加一等二十五亩有余杖一百过杖一百十亩加一等五十五亩有余罪止徒二年贼盗律云防圈之属须絶离常处器物之属须移徙其地虽有盗名立法须为定例地既不离常处理与财物有殊故不计赃为罪亦无除免倍赃之例妄认者谓经理已得若未得者凖妄认奴婢财物之类未得法科之盗贸易者须易讫盗卖者须卖了依令田无文牒辄卖买者财没不追苗子及买地之财并入地主

在官侵夺私田

诸在官侵夺私田者一亩以下杖六十三亩加一等过杖一百五亩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半园圃加一等疏义曰律称在官即是居官挟势侵夺百姓私田者一亩以下杖六十三亩加一等十二亩有余杖一百过杖一百五亩加一等三十二亩有余罪止徒二年半园圃谓莳果实种菜蔬之所而有篱院者以其沃瘠不类故加一等若侵夺地及园圃罪名不等亦凖并满之法或将职分官田贸易私家之地科断之法一准上条贸易为罪若得私家陪贴财物自依监主诈欺其官人两相侵者同百姓例即在官时侵夺贸易等去官事发科罪并凖初犯之时

盗耕人墓田

诸盗耕人墓田杖一百伤坟者徒一年即盗葬他人田者笞五十墓田加一等仍令移葬若不识盗葬者告里正移埋不告而移笞三十即无处移埋者聴于地主口分内埋之

疏义曰墓田广袤令有制限盗耕不问多少即杖一百伤坟者谓窀穸之所聚土为坟伤者合徒一年即将尸柩盗葬他人地中者笞五十若盗葬他人墓田中者加一等合杖六十如盗葬伤他人坟者亦同盗耕伤坟之罪仍各令移葬若不识盗葬之人告所部里正移埋不告而移虑失尸柩合笞三十即无处移埋者谓无闲荒之地可埋聴于地主口分内埋之郊内旱涝霜雹【问答一】

诸部内有旱涝霜雹虫蝗为害之处主司应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覆检不以实者与同罪若致枉有所征免赃重者坐赃论

疏义曰旱谓亢阳涝谓霖霪霜谓非时降霣雹谓损物为灾虫蝗谓螟螽蝥贼之类依令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免租调损十以上课役俱免若桑麻损尽者各免调其应损免者皆主司合言主司谓里正以上里正须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多者奏闻其应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所由主司杖七十其有充使覆检不以实者与同罪亦合杖七十若不以实言上妄有増减致枉有所征免者谓应损而征不应损而免计所枉征免赃罪重于杖七十者坐赃论罪止徒三年既是以赃致罪皆合累倍而断

问曰有应得损免不与损免以枉征之物或将入已或用入官各合何罪

答曰应得损免而妄征亦凖上条妄脱漏増减之罪入官者坐赃论入私者以枉法论至死者加役流部内田畴荒芜

诸部内田畴荒芜者以十分论一分笞三十一分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州县各以长官为首佐职为从】户主犯者亦计所荒芜五分论一分笞三十一分加一等

疏义曰部内谓州县及里正所管田称畴者言田之畴类或云畴地畔也不耕谓之荒不锄谓之芜若部内总计凖口受田十分之中一分荒芜者笞三十假若管田百顷十顷荒芜笞三十一分加一等谓十顷加一等九十顷荒芜者罪止徒一年州县各以长官为首佐职为从县以令为首丞尉为从州即刺史为首长史司马司户为从里正一身得罪无四等罪名者止依首从为坐其检勾品官为佐职其主典律无罪名户主犯者亦计所荒芜五分论计户内所受之田假有受田五十亩十亩荒芜户主笞三十故云一分笞三十一分加一等即二十亩笞四十三十亩笞五十四十亩杖六十五十亩杖七十其受田多者各凖此法为罪

里正授田课农桑

诸里正依令授人田课农桑若应授而不授应还而不収应课而不课如此事类违法者失一事笞四十【一事谓失一事于一人若于一人失数事及一事失之于数人皆累为坐】

疏义曰依田令户内永业田课植桑五十根以上榆枣各十根以上土地不宜者任依乡法又条应収授之田每年起十月一日里正预校勘造簿县令总集应退应受之人对共给授又条授田先课役后不课役先无后少先贫后富其里正皆须依令造簿通送及课农桑若应合受田而不授应合还公田而不収应合课田农而不课应课植桑枣而不植如此事类违法者每一事有失合笞四十

注一事谓失一事于一人若于一人失数事及一事失之于数人皆累为坐

疏义曰一事谓失一事于一人者假若于一户之上不课种桑枣为一事合笞四十若于一人失数事谓于一人之身应受不授又不课桑枣及田畴荒芜及一事失之于数人谓应还不収之类在于数人之上皆累而为坐

三事加一等县失十事笞三十二十事加一等州随所管县多少通计为罪【州县各以长官为首佐职为从】

疏义曰假有里正应课而不课是一事应受而不授是二事应还而不収是三事授田先不课后课是四事先少后无是五事先富后贫是六事田畴荒芜是七事皆累为坐其应累者每三事加一等即失二十二事徒一年县失者亦凖里正所失十事笞三十二十事加一等一百七十事合徒一年州随所管县多少通计为罪谓管二县者失二十事笞三十失三百四十事徒一年其管县多者通计各凖此

各罪止徒一年故者各加二等

疏义曰州县以刺史县令为首其长官阙者即次官为首佐职及判户曺之司为从各罪止徒一年谓州县长官及里正各罪止徒一年故犯者各加二等即是一事杖六十县十事笞五十州管二县者二十事笞五十计加亦凖此通计为罪各罪止徒二年其州止管一县者各减县罪一等若有故失罪法不等者亦依并满之法假如授田等失七事合杖六十又有故犯三事亦合杖六十即以故犯三事并为失十事科杖七十其州县应累并者各凖此

应复除不给

诸应受复除而不给不应受而给者徒二年其小徭役者笞五十

疏义曰依令人居狭乡乐迁就寛乡去本居千里外复三年五百里外复二年三百里外复一年之类应给复除而所司不给不应受而所司妄给者徒二年其小徭役谓充夫及杂使凖令应免不免应役不役者合笞五十其妄给复除及应给不给凖赃重于徒二年者依上条妄脱漏増减以出入课役一口徒一年二口加一等赃重入已者以枉法论至死者加役流入官者坐赃论其不应受复除人而求请主司妄得复除者依名例若共监主为犯虽造意仍以监主为主即是所司为首得复者为从若他人为请求妄得复者自从嘱请法

差科赋役违法

诸差科赋役违法及不均平杖六十

疏义曰依令凡差科先富强后贫弱先多丁后少丁差科赋役违法及不均平谓贫富强弱先后闲要等差科不均平者各杖六十

若非法而擅赋敛及以法赋敛而擅加益赃重入官者计所擅坐赃论入私者以枉法论至死者加役流疏义曰依赋役令毎丁租二石调絁绢二丈绵三两布输二丈五尺麻三斤丁役二十日此是每年以法赋敛皆行公文依数输纳若临时别差科者自依临时处分如有不依此法而擅有所征敛或虽依格令式而擅加益入官者总计赃至六疋即是重于杖六十皆从坐赃科之假有擅加益入官绢满一百疋比敛众人之物法合倍论倍为五十疋坐赃罪止徒三年入私者以枉法论称入私不必入已但不入官者即为入私官人有禄枉法一尺杖一百一疋加一等十五疋绞无禄者减一等二十疋绞令云至死者加役流并不合绞其间赋敛虽有入官复有入私者即是罪名不等宜依并满之法假有擅赋敛得一百疋九十疋入官十疋入私从入官九十疋倍为四十五疋合徒二年半倍入私十疋为五疋亦徒二年半不得累徒五年须以入私十疋并满入官九十疋为一百疋倍为五十疋处徒三年

输课税物违期

诸部内输课税之物违期不充者以十分论一分笞四十一分加一等【州县皆以长官为首佐职以下节级连坐】

疏义曰输课税之物谓租调及庸地租杂税之类物有头数输有期限而违不充者以十分论一分笞四十假有当里之内征百石物十斛不充笞四十每十斛加一等全违期不入徒二年州县各以部内分数不充科罪凖此

注州县皆以长官为首佐职以下节级连坐

疏义曰刺史县令宣导之首课税违限责在长官佐职以下节级连坐既以长官为首通判官为第二从判官为第三从主典及检勾之官为第四从以劝导之首属在长官故不同判事差等其里正处百户之内事在一人既无节级连坐唯得部内不充之罪

户主不充者笞四十

疏义曰百姓当户应输课税依期不完即笞四十不据分数为坐

许嫁女报婚书【问答一】

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约谓先知夫身老幼疾残养庶之类】而辄悔者杖六十【男家自悔者不坐不追聘财】

疏义曰许嫁女已报婚书者谓男家致书礼请女氏答书许讫及有私约注云约谓先知夫身老幼疾残养庶之类老幼谓违本约相校倍年者疾残谓状当三疾支体不完养谓非已所生庶谓非嫡子及庶孽之类以其色目非一故云之类皆谓宿相谙委两情具惬私有契约或报婚书如此之流不得辄悔悔者杖六十婚仍如约若男家自悔者无罪聘财不追问曰有私约者凖文唯言老幼疾残养庶之类未知贫富贵贱亦入之类得为妄冒以否

答曰老幼疾残养庶之类此縁事不可改故须先约然许为婚且富贵不恒贫贱无定不入之类亦非妄冒

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聘财无多少之限酒食者非以财物为酒食者亦同聘财】

疏义曰婚礼先以聘财为信故礼云聘则为妻虽无许婚之书但受聘财亦是注云聘财无多少之限即受一尺以上并不得悔酒食非者为供设亲宾便是众人同费所送虽多不同聘财之限若以财物为酒食者谓送钱财以当酒食不限多少亦同聘财

若更许他人者杖一百已成者徒一年半后娶者知情减一等女追归前夫前夫不娶还娉财后夫婚如法疏义曰若更许他人者谓依私约报书或受聘财而别许他人者杖一百若已成者徒一年半后娶者知己许嫁之情而娶者减女家罪一等未成者依下条减已成者五等合杖六十已成徒一年女归前夫若前夫不娶女氏还聘财后夫婚如法

为婚女家妄冒

诸为婚而女家妄冒者徒一年男家妄冒者加一等未成者依本约已成者离之

疏义曰为婚之法必有行媒男女嫡庶长幼当时理有契约女家违约妄冒者徒一年男家妄冒者加一等未成者依本约谓依初许婚契约已成者离之违约之中理有多种或以尊卑或以大小之类皆是有妻更娶【问答一】

诸有妻更娶妻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

疏义曰依礼日见于甲月见于庚象夫妇之义一与之齐中馈斯重故有妻而更娶者合徒一年女家减一等为其知情合杖一百若欺妄而娶谓有妻言无以其矫诈之故合徒一年半女家既不知情依法不坐仍各离之称各者谓女氏知有妻无妻皆合离异故云各离之

问曰有妇而更娶妇后娶者虽合离异未离之间其夫内外亲戚相犯得同妻法以否

答曰一夫一妇不刋之制有妻更娶本不成妻详求理法止同凡人之坐

以妻为妾【问答二】

诸以妻为妾以婢为妾者徒二年以妾及客女为妻以婢为妾者徒一年半各还正之

疏义曰妻者齐也秦晋为匹妾通卖买等数相悬婢乃贱流本非俦类若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违别议法便亏夫妇之正道黩人伦之彛则颠倒冠履紊乱礼经犯此之人即合二年徒罪以妾及客女为妻客女谓部曲之女或有于他处转得或放婢为之以婢为妾者皆徒一年半各还正之并从本色

问曰或以妻为媵或以媵为妻或以妾作媵或以媵作妾各得何罪

答曰据鬭讼律媵犯妻减妾一等妾减媵加凡人一等余条媵无文者与妾同即是夫犯媵皆同犯妾所问既非妻妾与媵相犯便无加减之条夫犯媵例依犯妾即以妻为媵罪同以妻为妾若以媵为妻亦同以妾为妻其以媵为妾律令无文宜依不应为重合杖八十以妾为媵令既有制律无罪名止科违令之罪即因其改换以告身与回换之人者自从假与人官法若以妾诈为媵而冒承媵姓名始得告身者依诈伪律诈増加功状以求得官者合徒一年

若婢有子及经放为良者聴为妾

疏义曰婢为主所幸因而有子即虽无子经放为良者聴为妾

问曰婢经放为良聴为妾若用为妻复有何罪答曰妻者传家事承祭祀既具六礼取则二仪婢虽经放为良岂堪承嫡之重律既止聴为妾即是不许为妻不可处以婢为妻之科须从以妾为妻之坐居父母夫丧嫁娶

诸居父母及夫丧而嫁娶者徒三年妾减三等各离之知而共为婚姻者各减五等不知者不坐

疏义曰父母之丧终身忧戚三年从吉自为达礼夫为妇天尚无再醮若居父母及夫之丧谓在二十七月内若男身娶妻而妻女出嫁者各徒三年妾减三等若男夫居丧娶妾妻女作妾嫁人妾既许以卜姓为之其情理贱也礼数既别得罪故轻各离之谓服内嫁娶妻妾并离知而共为婚姻者谓壻父称婚妻父称姻二家相知是服制之内故为婚姻者各减罪五等得杖一百娶妾者合杖七十不知情不坐

若居期丧而嫁娶者杖一百卑幼减二等妾不坐疏义曰若居期亲之丧嫁娶谓男夫娶妇女嫁作妻各杖一百卑幼减二等虽是期服亡者是卑幼故减二等合杖八十妾不坐谓期服内男夫娶妾女妇作妾嫁人并不坐

父母囚禁嫁娶

诸祖父母父母被囚禁而嫁娶者死罪徒一年半流罪减一等徒罪杖一百【祖父母父母命者勿论】

疏义曰祖父母父母既被囚禁固身囹圄子孙嫁娶名教不容若祖父母父母犯当死罪嫁娶者徒一年半流罪徒一年徒罪杖一百若娶妾及嫁为妾者即凖上文减三等若期亲尊长主婚即以主婚为首男女为从若余亲主婚事由主婚主婚为首男女为从事由男女即男女为首主婚为从其男女俱逼或男年十八以下在室之女并主婚独坐注云祖父母父母命者勿论谓奉祖父母父母命为亲故律不加其罪依令不得晏防

居父母丧主婚

诸居父母丧与应嫁娶人主婚杖一百

疏义曰居父母丧与应合嫁娶之人主婚者杖一百若与不应嫁娶人主婚得罪重于杖一百自从重科若居夫丧而与应嫁娶人主婚者律虽无文从不应为重合杖八十其父母丧内为应嫁娶人媒合从不应为重杖八十夫丧为轻合笞四十

唐律疏义卷十三

猜你喜欢
  卷第二百四十二 唐紀五十八·司马光
  卷之三百十四·佚名
  卷之六十四·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二·纪昀
  一四五六 广西巡抚陈用敷奏本年查无《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著者传略·蔡青筠
  孔琳之传·李延寿
  顺宗传·宋濂
  建昌土司传·张廷玉
  卷十四·黄佐
  卷一百三十六·杨士奇
  方域二○·徐松
  卷六十三·徐天麟
  卷60·陈邦瞻
  卷二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出 论侠·梁辰鱼

    【西地锦】〔外扮伍员上〕自笑年华迟暮。国家多事何如。云山缥缈空凝伫。甚年修竹吾庐。日夜驱驰在畏途。一心只是要匡吴。生身定做奇男子。死后羞称小丈夫。自家伍员。幸蒙前王之大恩。得报父兄之深怨。孝道略尽。

  • 第二折·贾仲明

    (卜儿同净上,云)柳官人放心,荆生被我赶出去了。女孩儿由他乖,好歹成就你。(净云)多谢妈妈!(卜儿云)我去寻俺娘儿一场闹,便来请你。(净云)二十载绵花都与奶奶用。(同下)(正旦引梅香上,云)怜儿,自你姐夫去后,可早半月光景,觉的我

  • 新催妆曲·徐志摩

    一新娘,你为什么紧锁你的眉尖, (听掌声如春雷吼, 鼓乐暴雨似的流!)在缤纷的花雨中步慵慵的向前: (向前,向前, 到礼台边, 见新郎面!)莫非这嘉礼惊醒了你的忧愁: 一针针的忧愁, 你的芳心刺透, 逼迫你热泪流,——

  • 甲乙集卷第一·罗隐

    馀杭罗  隐昭谏诗曲江春感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髙阳酒徒半雕落终南山色空崔嵬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满船明月一竿竹家往五湖归去来皇陂皇陂㶑灧深复深陂西下马聊登临垂杨风轻弄翠带鲤鱼日暖跳黄金三

  • 列传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杨·欧阳修

    李逢吉,字虚舟,系出陇西。父颜,有锢疾,逢吉自料医剂,遂通方书。举明经,又擢进士第。范希朝表为振武掌书记,荐之德宗,拜左拾遗。元和时,迁给事中、皇太子侍读。改中书舍人,知礼部贡举。未已事,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诏礼

  • 春秋别典卷二·薛虞畿

    鲁庄公【十三年起】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十三年】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欤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及防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拔刃而进廹桓公于坛上

  • 绥冦纪略卷七·吴伟业

    国子监祭酒吴伟业撰开县败杨嗣昌常徳武陵人也与父鹤先后举进士天启中逆珰魏忠贤兵部尚书崔呈秀用事鹤以南贑巡抚放为民嗣昌为户部郎移病父子皆龃龉归楚人多称之烈皇帝立僇大憝大学士黄立极在内阁

  • 二百三十 曹(兆页)奏请圣安并报雨水粮价摺·佚名

    康熙五十六年四月初一日 江宁织造.主事奴才曹(兆页)跪奏:恭请万岁圣安。江南太平无事。米价每石一两至一两一钱不等,目下大麦俱巳收完,小麦尚望雨水接济,日内若得霖雨,则丰收可必。谨将麦样并三月分晴雨录,恭呈御览,伏乞圣鉴。

  • 六十七 曹寅奏闻江宁减价开粜情由摺·佚名

    康熙四十七年闰三月十二日 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 臣衙门之米,已于本月初六日出示开粜,比照时价可值一两。臣因仰体皇上爱民至意,减价八钱,巳经平粜。穷苦百姓,一斗、数升,远近争买,无不欢欣踊跃,感颂天

  • 第六章 徽商的政治态度·佚名

    第一节 徽商与封建政治势力1199 吾乡之郎而赀者一也。乃其以资而郎者则亦有不同焉:具有才徨,不得志于正途,思奋一长以表见者上也;家尚阜殷,可优悠以自逸,勉徼一命以荣亲者次也;赀已澌尽,将困乏之难支,用贾三倍以取偿者,斯为下

  • 郑伟传·令狐德棻

    郑伟字子直,荥阳开封人,小名..提,是魏朝将作大匠郑浑的十一世孙。祖父郑思明,自小勇猛强悍,在魏国官至直阁将军,追赠济州刺史。父亲郑先护,也以勇武出名。最初担任员外散骑侍郎。魏孝庄帝尚在藩国时,与郑先护就已结交。魏孝庄

  • 第五琦传·刘昫

    第五琦是京兆府长安县人。小时候失去了父母,侍奉哥哥第五华,恭敬顺从超过常人。长大后,有办事能力,探求富国强兵的办法。天宝初年,在韦坚手下办事,韦坚被治罪后贬官。后来官当到须江县丞、当时郡太守贺兰进明很看重他,遇到安

  • 贾昌朝传·脱脱

    贾昌朝字子明,真定获鹿人。他是后晋史官贾纬的曾孙。天禧初年,真宗曾经在南郊祈祷五谷,昌朝在路旁进献颂词,召他应试,赐同进士出身,为晋陵县主簿。皇帝在便殿赐对,被任命为国子监说书。孙..判国子监,独称赞昌朝讲说有师法。后

  • 古里甲石伦传·脱脱

    古里甲石伦,隆安人。以武举得中。他为人性格强悍,颇自以为是,到哪儿都和人家合不来,宣宗因为他英勇善战而经常任用他。贞..二年(1214),累迁任副提控、太原府判官。他和从宜都提控、振武军节度使完颜蒲剌都在商议防守方略时

  • 第二章 全地通同·梁启超

    凡大同之世,全地大同,无国土之分,无种族之异,无兵争之事,则不必划山为塞,因水为守,铲除天险,并作坦途。所有自古之崇山、盘栈、绝漠、横沙,头痛、身热之区,风灾、鬼难之地,深箐、密林之域,毒蛇、猛兽之所盘据,毛人、生番之所栖宿,

  •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上·道宣

      护法下 正传十 附见五。   唐升州兴国寺释昙选传一。   隰州沙门释明赡传二。   唐终南山智炬寺释明赡传三。   唐京师胜光寺释慧乘传四(道璋)。   唐京师大总持寺释智实传五(普应 法行)。   唐终

  • 在轩集·黄公绍

    宋代诗文别集。黄公绍著。1卷。黄公绍入元不仕,曾取胡安国“心要在腔子里”之语,名所居曰“在轩”,因以名集。然此集所载,仅文39篇,词28首。其文多为寺庙所作榜文。《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当由文集散佚,零散篇什,为释子

  • 圣安本纪·顾炎武

    明末清初顾炎武撰。记述弘光一朝史事,起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史可法督师淮上,至弘光元年(1645)六月弘光帝被俘至北京止。隆武朝上弘光帝尊号曰圣安帝,故名。 本书由两本合编:一为「二卷本」,见于「亭林遗书汇辑」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