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高赹传

高赹字昭玄,一名敏,自称是渤海..人。祖先因在北部边疆做官,死在辽东。曾祖父高詗,太和中从辽东回到魏国,官至卫尉卿。祖父孝安,曾任兖州刺史。

  ..父高宾,出仕东魏,官居谏议大夫。大统六年(540),为避谗害弃官投奔西魏,独孤信用高宾为幕僚,赐姓独孤氏。独孤信被杀害,高宾和妻子儿女被徙于蜀。隋文献皇后因为高宾是她父亲的旧属,常常出入于高宾家中。高宾在政事上很机敏,外事果断。赐武阳县伯爵,历任齐公宇文宪府长史、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襄州总管府司录,死于襄州。及高赹显贵后,开皇年间,追赠礼部尚书、武阳公,隘号为简。

  高赹自幼聪明敏捷,有大器量,学涉文史,特别擅长辞令。当初,高赹孩提时,家有柳树,高约百尺,宛如伞盖。家乡父老们说“:这一家要出大贵人。”十七岁那年,周齐王宇文宪任命他为记室。袭父爵为武阳县伯,又升任内史下大夫。因平定齐国有功,晋升为开府。

  隋文帝执政,平时就知道高赹精明强干,熟悉军事,智多谋广,想要把高赹召入自己府中。派遣邗公杨惠向高赹说明这种意思,高赹得旨后十分高兴,说:“愿效犬马之劳。即使杨公的事不能成功,也不怕灭族之祸。”于是任隋文帝府司录。这时,长史郑译、司马刘窻,都因奢侈纵欲被疏远,文帝更加中意高赹,视为心腹,尉迟迥起兵作乱,文帝令韦孝宽领兵讨伐,大军到了河阳,就没有人敢打头阵了。文帝因诸将不和,命令崔仲方监军,仲方因父亲在山东就推辞了。这时,高赹见刘窻、郑译等人都没有去的意思,就主动请命,正合文帝的意思。高赹受命出发,派人向母亲辞行说:“忠孝不能两全,儿上路时很悲痛。”到了军中,令人在泌水上建桥,贼兵在上游放下水阀,高赹事先令人用堵水的土袋防备。过河之后,焚烧浮桥,率兵力战,大破尉迟迥军。从军中回京,侍宴于卧室中,文帝撤掉御用的帷帐赐给高赹。擢升为柱国,改封为义宁县公,改任丞相府司马,更加得到文帝的信任。

  文帝受禅即位,任命高赹为尚书左仆射、纳言,晋爵为渤海郡公。朝臣没有人能和他相比,文帝常常称他为独孤,而不称其名。高赹佯装避讳权势,上表请求辞职,位居苏威之下。文帝想成就他的美名,解除了高赹的仆射之职。过了几天,文帝说:“苏威高居前朝,高赹能够举荐贤才。我听说举荐贤才应该受到很高的奖赏,怎么能够让他辞官呢!”于是令高赹官复原职。很快又拜任左卫大将军。仍兼原职。突厥屡屡侵犯边境,为害边民,诏令高赹镇守边关。还朝时,赐马百匹,牛羊数千。兼任新都大监,朝迁制度多出自高赹。高赹每次朝见都坐在朝堂北边的槐树下,那棵槐树不成行列,有司准备把它砍伐掉。文帝特意命令不要砍伐,留下来给后人做个示范。文帝就是这样看重高赹。又升任左领军大将军,仍兼原职。母丧,为母守丧辞职,过了二十天,文帝令其复职处理事务,高赹痛哭流涕,推辞谦让,未获允许。

  开皇二年(582),长孙览、元景山等领兵讨伐陈国,文帝令高赹节制调度诸军。适逢陈宣帝死,高赹因为有不伐丧之礼,请求班师。萧岩叛乱,诏令高赹安抚江汉之地,深得人心。文帝曾经问高赹攻取陈国的方略,高赹说:“江北地寒,收获的时间迟;江南气候热,水田热的早。计算江南收获的季节,稍稍调集一些人马,虚张声势,假装进攻之势。陈兵必定屯兵防守,足可以误其农时。他们把兵聚集起来之后,我方就解甲归田,再三这样,陈兵习以为常。之后我方再调集兵力,他们必定不相信我方会进攻,在他们正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我方派大兵渡江,登陆作战,士气更加高涨。再说,江南土层浅,房屋多是用竹子茅草搭起的,储存食物,都不用地窖。秘密派遣人渡江,借风放火,等他们修建好后,再放火焚烧。这样做的话,用不了几年,江南的财力就会耗尽了。”文帝采用高赹的计谋,陈国因此更加穷困。

  九年(589),晋王杨广率师大举伐陈,用..为元率府长史,三军的行动皆由高赹裁断。陈国既平,晋王想纳陈后主宠姬张丽华。高赹说:“武王灭殷,杀掉妲己。如今平定陈国,不应该取张丽华。”就下令斩之,晋王很不高兴。大军还朝,因功加上柱国,晋爵为齐国公,赏赐丝帛九千段,确定食禄千乘县一千五百户。文帝犒劳他说:“公伐陈之后,有人说公要造反,朕已经把他杀了。君臣和睦,不是小人能离间得了的。”高赹又一次辞职,诏令不许。

  此后,右卫军庞晃和将军卢贲等人,前前后后在文帝面说高赹的不是。文帝大怒,把他们都贬黜了。文帝于是对高赹说“:独孤公像铜镜一样,每磨一次,都更加明亮。”不久,尚书都事姜晔、楚州行参军李君才一起奏称水旱不调,罪过在于高赹,请求废黜,二人皆获罪免职。文帝和高赹更为亲密。文帝巡幸并州,留高赹守京师。还朝后,赐高赹缣五千匹,行宫一所作为庄舍。其夫人贺拔氏病死,文帝常遣使问讯不绝。文帝亲自到高赹宅第,赐钱百万,绢万匹,又赐给一匹千里马。文帝曾平静地命高赹和贺若弼说一说平定陈国之事,高赹说:“贺若弼先献十条计策,后来又在蒋山苦战破贼。我只是一个文官,怎敢和猛将论功劳大小!”文帝大笑,时论称赞高赹有谦让之德。不久,其子表仁娶太子杨勇之女,前后赏赐的物品很多,无法计算。

  当时有荧惑星入太微垣,侵犯左执法。术士刘晖私下对高赹说“:天象对宰相不利,可修德以祈禳之。”高赹惊恐不安,把刘晖的话奏知文帝。文帝厚加赏慰。突厥侵犯边关,文帝命高赹为元帅,抗击突厥军。兵出白道,进入沙漠,遣使入朝请求援兵,近臣说高赹要造反,文帝没有同意增援,高赹也同样大破贼兵,得胜还朝。

  这时,太子杨勇失宠,文帝有废立太子的意思,对高赹说:“有神告知晋王妃,说晋王必定享有天下。”高赹跪着说“:长幼有序,太子不可废。”文帝于是就作罢了。独孤皇后知道高赹志不可夺,阴谋除掉高赹。当初,高赹夫人死的时候,皇后对文帝说“:高仆射老了,死了夫人,陛下为何不替他再娶一个呢?”文帝把皇后的话告诉高赹,高赹流泪辞谢道:“臣如今已经老了,退朝后只是斋居读佛经而已。虽然陛下十分哀怜老臣,但若说到另娶妻室,不是老臣的愿望。”文帝于是作罢。到了现在,高赹的爱妾生下一个男孩,文帝听到后很高兴,皇后非常不高兴,说:“陛下还相信高赹吗?当初陛下想给高..娶妻室,高赹心里想着爱妾,当面欺骗陛下,如今他的诡诈已经露出来了。”文帝因此疏远了高赹。

  适逢商议讨伐辽东,高赹坚决劝阻。文帝不听,任命高赹为元帅长史,跟从汉王杨谅征讨辽东,遇到阴雨疾役,大军不利而还。皇后对文帝说“:高赹当初就不想去,陛下勉强他去,妾本来就知道不会有什么结果。”文帝因汉王年少,把军队都托付给高赹。高赹认为深得信任,心怀公正,从来没有疑虑。杨谅的话多不被采用,非常忌恨高赹。回朝后,杨谅哭着向皇后说:“没有被高赹杀掉,就算是幸运了!”文帝听到后,更加愤愤不平。不久,上柱国王积因罪被杀,审讯的时候,有宫禁之事,说是在高赹那里得知的。文帝想定高赹的罪,听到这些十分震惊。这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瞖、刑部尚书薛胄、户部尚书斛律孝卿、兵部尚书柳述等人,申明高赹无罪,文帝更加恼怒,把他们都交给有司处置。从此,朝中大臣再没有人敢说话。高赹终于连坐免官,保留爵号。

  过了不久,文帝到秦王杨俊的宅第,召高赹来陪宴。高赹痛哭流涕,悲不自胜,独孤皇后亦相对哭泣,手下的人亦皆痛哭。文帝对高赹说:“朕不辜负公,公自辜负朕。”于是对侍臣说“:我对高赹胜似儿子,虽然有时不见,但常常像在眼前。自从他被解职,转眼就忘了,好像本来就没有高赹这个人一样。不可用自己要挟国君,自称天下第一。”此事刚过不久,高赹的属下上告高赹的阴谋之事,称“:其子表仁对高赹说‘:昔日司马仲达开始假装有病,不朝见天子,终于得了天下。公今遇此事,怎么知道不是福气呢?’”于是文帝大怒,把高赹囚禁在内史省审讯。宪司又奏高赹别的事情,说:“僧徒真觉曾经对高赹说:‘明年国家有大丧。’尼令晖又说‘:十七、八年,皇帝有大难。十九年就过不去。’”文帝听后更加恼怒,对群臣说:“帝王岂能凭强力而求。孔子有大圣之才,制定法律流传后代,难道不想为天子?天命不允许。高赹和他儿子说的那些话,自比为晋帝,是何种居心!”有司请斩高赹,文帝说:“去年杀了虞庆则,如今刚杀了王积,若再杀高赹,天下人会怎么说我!”于是就将高赹除名。

  当初,高赹任仆射,其母告诫他说:“你的富贵已达到顶点,只是还有杀头的事,你要谨慎啊!”高赹因此常恐发生祸变。等到被除名,高赹面有欢欣,脸无恨色,以为灾祸已经免除。

  炀帝即位,任高赹为太常卿。当时有诏令收周、齐原有的乐人和天下散乐。高赹奏道“:这种音乐早就废除了。今天征集,恐怕无识之徒弃本逐末,互相传授。”炀帝不高兴了。炀帝这时奢侈淫靡,沉湎声色,又开始修筑长城。高赹非常不满,对太常丞李懿说:“周天元因喜好音乐而灭亡,殷鉴不远,怎么能够再这样呢!”当时,炀帝对启人可汁恩礼过于优厚,高赹对太府卿何稠说:“这个外族人对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所知甚多,恐怕成为后患。”又对观王杨雄说“:近来朝廷特别没有纲常法纪。”有人把这些话奏知炀帝,炀帝认为这是诽谤朝政,杀了高赹,并把他的几个儿子发配到边疆。

  高赹有文韬武略,精通政务,承蒙文帝信任,竭尽忠诚,举荐贤良,以天下为己任。苏威、杨素、贺若弼、韩禽等人,皆是高赹举荐的,各尽其用,成为一代名臣。其余立功立事,亦是不可胜数。当朝执政近二十年,朝野人士无不赞服,没人议论是非,当时社会升平,靠的是高赹的力量。论者认为高赹是名符其实的宰相。高赹被杀,天下之人无不伤悼,至今仍为高赹鸣冤不止。所有的奇策良谋和时政方略,都是出自高赹之手,当时没有人知道这种情况。

  高赹子盛道,官至莒州刺史,发配到柳城,死在那里;盛道弟弘德,封应国公,任晋王记室;次弟表仁,封渤海郡公,并徙于蜀郡。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四 李顺·魏收
  卷之一百十六·佚名
  ○阎文介方正·许指严
  卷之一千二百十二·佚名
  第三二七认充状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日一二二○二--四·佚名
  七一三 江西巡抚郝硕奏解应毁书籍板片折·佚名
  春秋左传事类始末目録·章冲
  浙语六(东山散笔、墨庵补述)·查继佐
  姚僧垣传·令狐德棻
  周太祖文帝纪·李延寿
  拜住传·宋濂
  卷三·沈枢
  唐纪十六 起旃蒙单瘀十月,尽玄勣阉茂七月,凡六年有奇·司马光
  提要·雍正
  卷二百四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零七·彭定求

        卷307_1 【忆长安·四月】丘丹   忆长安,四月时,南郊万乘旌旗。尝酎玉卮更献,   含桃丝笼交驰。芳草落花无限,金张许史相随。   卷307_2 【状江南·季冬】丘丹   江南季冬月,红蟹大如l4。湖水龙为镜,炉峰

  • 严参·唐圭璋

      参字少鲁,自号三休居士,邵武人。   沁园春   自适   曰归去来,归去来兮,吾将安归。但有东篱菊,有西园桂,有南溪月,有北山薇。蜂则有房,鱼还有穴,蚁有楼台兽有依。吾应有、云中旧隐,竹里柴扉。   人间征路熹微。看处

  • 卷四十五 吴越上·佚名

    全唐诗续拾卷四十五 吴越上杜棱棱,字腾云,新城人。广明间为东安都将,始事钱镠。周宝败,镠以棱为常州制置使,以武艺称。大顺二年,为镇海节度副使。干宁三年董昌败,进两浙诸军都指挥使,累官润州刺史,卒。诗一首。 【(《全唐诗》

  • 卷之二百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九十六·纪昀

    列传元 【五十】○元五十成遵曹鉴张翥乌克逊良桢贾鲁逯鲁曾贡师泰 周伯琦 吴当成遵曹鉴张翥乌克逊良桢贾鲁逯鲁曾贡师泰周伯琦吴当△成遵成遵字谊叔南阳穰县人幼敏悟年十五丧父家贫勤苦不废学问至顺中至京师入成均时

  • 卷十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十九旗分志十九八旗佐领十九【正白旗蒙古佐领 正红旗蒙古佐领】正白旗蒙古佐领正白旗蒙古都统所属左右参领各一右参领下佐领十五左参领下佐领十四右

  • 卷一·邵宝

    简端録卷一(明)邵寳 撰○易【凡一百三】干之占唯大德受命者当之故其辞有赞而无戒干有四德诸卦之体綂也坤以下或具而微或缺一或二三或咸元焉而干之变极矣周之易为筮设乎不为筮设则爻称九六何取于变也四德何以示占四德之

  • 卷九十·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九十     宋 卫湜 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为师能为师然後能为长能为长然後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惟其师此之谓乎郑氏

  • 卷三十九·盛世佐

    <经部,礼类,仪礼之属,仪礼集编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编卷三十九龙里县知县盛世佐撰有司彻第十七之一郑目录云少牢之下篇也上大夫既祭傧尸于堂之礼若下大夫祭毕礼尸于室中无别行傧尸于堂之事天子诸侯之祭明日而绎有司

  • 南安岩严尊者·惠洪

    禅师讳自严。生郑氏。泉州同安人也。年十一弃家。依建兴卧像寺沙门契缘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谒西峰耆宿云豁。豁者清凉智明禅师高弟。云门嫡孙也 太宗皇帝。尝诏至阙。馆于北御园舍中。习定久之。恳之还

  • 卷二·佚名

    阿差末菩萨谓舍利弗。发菩萨心永无穷荆所以者何。不文饰故。亦不谀谄其心质直。故曰殊特。不为绮辞用清净故。平正无邪。其心柔软而无粗獷。笃信真要未曾变改。所立坚强而无动转正住不遥无能憎嫉而尧害者,以何等故无能

  • 贤护分嘱累品第十七·佚名

    尔时世尊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是故彼善男子有净信者,常当精勤听此三昧。既闻受已读诵总持思惟其义。广为世间分别演说。宜善书写安置藏中。所以者何。贤护。於我灭後当来之世。有诸菩萨摩诃萨辈净信心者,为众生故当求多闻

  • 致钱诚善居士书(二通)·太虚

    一诚善居士鉴:范洪致竺庵师函,乃阴传先天教、同善社等邪说者,八期误登,应声明去除之。(见海刊十卷十期)二诚善居士:余此次往返湘、鄂、皖、赣、江、浙、闽之间,观察现在佛教教育情形,其较有精神团结力者,其唯武昌佛学院,安徽佛学

  •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卷下·佚名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嘱累品第四  尔时贤者阿难白佛言。唯世尊。住一劫复过一劫。所以者何。唯天中天。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在于世者是诸正士来至此。我等得见跪拜承事。如来般泥洹已后。我曹永绝于三处。何等为

  • 无情说法·佚名

    洞山良价禅师,当他初次见云岩禅师的时候,问道:&ldquo;有情说法,说给谁听?&rdquo;云岩:&ldquo;有情听!&rdquo;洞山:&ldquo;无情说法时,谁能听到?&rdquo;云岩:&ldquo;无情能听到。&rdquo;洞山:&ldquo;你能听到吗?&rdquo

  • 周世宗实录残本·王溥

    北宋王溥等撰。四十卷。记周世宗一朝历史。建隆元年(960)宋太祖诏修是书,参预纂修的有扈蒙、张澹、王格、董淳等,宰相王溥监修。扈蒙、张澹均参与修撰《旧五代史》。所书实录共有40卷,记载五代时周世宗一朝的事迹。周

  • 金刚光焰止风雨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佛在摩伽陀国逢暴风雨,说制伏为风雨害之恶龙之坛法神咒,终则大身檗噜荼王自座起,复说降伏恶龙之神咒。名曰金刚觜光焰睒电真言,檗噜荼为金翅鸟,故名金刚觜。

  • 枯崖漫录·枯崖圆悟

    凡三卷。又作枯崖和尚漫录。宋代僧枯崖圆悟编,度宗咸淳八年(1272 )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八册。本书撮要补正景德传灯录、嘉泰普灯录等诸传灯录诸尊宿之应机接物、入道机缘、示众法语等,或纪传,或拈赞,或警语,随其见闻而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