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旧五代史》简介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撰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书中可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后欧阳修五代史记出,称为新五代史,薛史则称为旧五代史。原书已佚,现行本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时的辑本。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

十国中对五代称臣奉朔各国,如荆南(南平)、楚、吴越等,入《世袭传》,余入《僭伪传》,契丹、吐蕃等入《外国传》。该书取材于各朝实录及范质《五代通录》等书,文献完备;且修史时五代结束未久,编撰人对当时情况多能了解,故史料较丰富。自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明令立欧阳修《五代史记》于学官后,该书渐废。


卷一 梁书一 太祖纪一 卷二 梁书二 太祖纪二

卷三 梁书三 太祖纪三 卷四 梁书四 太祖纪四

卷五 梁书五 太祖纪五 卷六 梁书六 太祖纪六

卷七 梁书七 太祖纪七 卷八 梁书八 末帝纪上

卷九 梁书九 末帝纪中 卷十 梁书十 末帝纪下

卷十一 梁书十一 列传一 卷十二 梁书十二 列传二

卷十三 梁书十三 列传三 卷十四 梁书十四 列传四

卷十五 梁书十五 列传五 卷十六 梁书十六 列传六

卷十七 梁书十七 列传七 卷十八 梁书十八 列传八

卷十九 梁书十九 列传九 卷二十 梁书二十 列传十

卷二十一 梁书二十一 列传十一 卷二十二 梁书二十二 列传十二

卷二十三 梁书二十三 列传十三 卷二十四 梁书二十四 列传十四

卷二十五 唐书一 武皇纪上 卷二十六 唐书二 武皇纪下

卷二十七 唐书三 庄宗纪一 卷二十八 唐书四 庄宗纪二

卷二十九 唐书五 庄宗纪三 卷三十 唐书六 庄宗纪四

卷三十一 唐书七 庄宗纪五 卷三十二 唐书八 庄宗纪六

卷三十三 唐书九 庄宗纪七 卷三十四 唐书十 庄宗纪八

卷三十五 唐书十一 明宗纪一 卷三十六 唐书十二 明宗纪二

卷三十七 唐书十三 明宗纪三 卷三十八 唐书十四 明宗纪四

卷三十九 唐书十五 明宗纪五 卷四十 唐书十六 明宗纪六

卷四十一 唐书十七 明宗纪七 卷四十二 唐书十八 明宗纪八

卷四十三 唐书十九 明宗纪九 卷四十四 唐书二十 明宗纪十

卷四十五 唐书二十一 闵帝纪 卷四十六 唐书二十二 末帝纪上

卷四十七 唐书二十三 末帝纪中 卷四十八 唐书二十四 末帝纪下

卷四十九 唐书二十五 列传一 卷五十 唐书二十六 列传二

卷五十一 唐书二十七 列传三 卷五十二 唐书二十八 列传四

卷五十三 唐书二十九 列传五 卷五十四 唐书三十 列传六

卷五十五 唐书三十一 列传七 卷五十六 唐书三十二 列传八

卷五十七 唐书三十三 列传九 卷五十八 唐书三十四 列传十

卷五十九 唐书三十五 列传十一 卷六十 唐书三十六 列传十二

卷六十一 唐书三十七 列传十三 卷六十二 唐书三十八 列传十四

卷六十三 唐书三十九 列传十五 卷六十四 唐书四十 列传十六

卷六十五 唐书四十一 列传十七 卷六十六 唐书四十二 列传十八

卷六十七 唐书四十三 列传十九 卷六十八 唐书四十四 列传二十

卷六十九 唐书四十五 列传二十一 卷七十 唐书四十六 列传二十二

卷七十一 唐书四十七 列传二十三 卷七十二 唐书四十八 列传二十四

卷七十三 唐书四十九 列传二十五 卷七十四 唐书五十 列传二十六

卷七十五 晋书一 高祖纪一 卷七十六 晋书二 高祖纪二

卷七十七 晋书三 高祖纪三 卷七十八 晋书四 高祖纪四

卷七十九 晋书五 高祖纪五 卷八十 晋书六 高祖纪六

卷八十一 晋书七 少帝纪一 卷八十二 晋书八 少帝纪二

卷八十三 晋书九 少帝纪三 卷八十四 晋书十 少帝纪四

卷八十五 晋书十一 少帝纪五 卷八十六 晋书十二 列传一

卷八十七 晋书十三 列传二 卷八十八 晋书十四 列传三

卷八十九 晋书十五 列传四 卷九十 晋书 十六列传五

卷九十一 晋书十七 列传六 卷九十二 晋书十八 列传七

卷九十三 晋书十九 列传八 卷九十四 晋书二十 列传九

卷九十五 晋书二十一 列传十 卷九十六 晋书二十二 列传十一

卷九十七 晋书二十三 列传十二 卷九十八 晋书二十四 列传十三

卷九十九 汉书一 高祖纪上 卷一百 汉书二 高祖纪下

卷一百一 汉书三 隐帝纪上 卷一百二 汉书四 隐帝纪中

卷一百三 汉书五 隐帝纪下 卷一百四 汉书六 列传一

卷一百五 汉书七 列传二 卷一百六 汉书八 列传三

卷一百七 汉书九 列传四 卷一百八 汉书十 列传五

卷一百九 汉书十一 列传六 卷一百一十 周书一 太祖纪一

卷一百一十一 周书二 太祖纪二 卷一百一十二 周书三 太祖纪三

卷一百一十三 周书四 太祖纪四 卷一百一十四 周书五 世宗纪一

卷一百一十五 周书六 世宗纪二 卷一百一十六 周书七 世宗纪三

卷一百一十七 周书八 世宗纪四 卷一百一十八 周书九 世宗纪五

卷一百一十九 周书十 世宗纪六 卷一百二十 周书十一 恭帝纪

卷一百二十一 周书十二 列传一 卷一百二十二 周书十三 列传二

卷一百二十三 周书十四 列传三 卷一百二十四 周书十五 列传四

卷一百二十五 周书十六 列传五 卷一百二十六 周书十七 列传六

卷一百二十七 周书十八 列传七 卷一百二十八 周书十九 列传八

卷一百二十九 周书二十 列传九 卷一百三十 周书二十一 列传十

卷一百三十一 周书二十二 列传十一 卷一百三十二

世袭列传一

卷一百三十三

世袭列传二 卷一百三十四

僭伪列传一

卷一百三十五

僭伪列传二 卷一百三十六

僭伪列传三

卷一百三十七

外国列传一 卷一百三十八

外国列传二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 卷一百四十

志二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三 卷一百四十二

志四

卷一百四十三

志五 卷一百四十四

志六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七 卷一百四十六

志八

卷一百四十七

志九 卷一百四十八

志十

卷一百四十九

志十一 卷一百五十

志十二

猜你喜欢
  第五十四回 统三军广平奏绩 复两京李泌辞归·蔡东藩
  卷之五十五·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七十·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一·佚名
  卷之三百四·佚名
  ●卷十八·余继登
  第十一册 天聪二年毛文龙等处来文六件·佚名
  钦定石峰堡纪略卷十五·佚名
  世家卷第三 高丽史三·郑麟趾
  长孙俭传·令狐德棻
  钱惟演传·脱脱
  宋子贞传·宋濂
  礼三四·徐松
  施赞元·周诒春
  十八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段宏章·唐圭璋

      宏章号懒融,和川(似即江西永新)人。   洞仙歌   荼   一庭晴雪,了东风孤注。睡起浓香占窗户。对翠蛟盘雨,白凤迎风,知谁见、愁与飞红流处。   想飞琼弄玉,共驾苍烟,欲向人间挽春住。清泪满檀心,如此江山,都付与、斜

  • 第三十一出 伏阙·姚茂良

    【点绛唇】〔末上〕紫陌鸡鸣。东方将曙云开暝。金莲花炬。阁道辉光映。日侍金銮遶建章。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裏。朝朝喜得觐龙光。自家黄门官。値早朝时分。恐有百官奏事。只得在此伺候。〔外〕【前

  • 列传第十六 谢瞻 孔琳之·沈约

    谢瞻,字宣远,一名檐,字通远,陈郡阳夏人,卫将军晦第三兄也。年六岁,能属文,为《紫石英赞》、《果然诗》,当时才士,莫不叹异。初为桓伟安西参军,楚台秘书郎。瞻幼孤,叔母刘抚养有恩纪,兄弟事之,同于至亲。刘弟柳为吴郡,将姊俱行,瞻不能

  • 列传第二十五 徐孝嗣沈文季·萧子显

    徐孝嗣,字始昌,东海郯人也。祖湛之,宋司空;父聿之,着作郎:并为太初所杀。孝嗣在孕得免。幼而挺立,风仪端简。八岁,袭爵枝江县公,见宋孝武,升阶流涕,迄于就席。帝甚爱之。尚康乐公主。泰始二年,西讨解严,车驾还宫,孝嗣登殿不着韎,为治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七·佚名

    正德四年二月癸亥朔升福建布政司左参议徐贡为河南右参政○巡按直隶御史赵时中奏凤阳地方灾伤乞将兑军粮折银存留赈济户部议覆宜行赈济侍郎王琼会官将勘过全灾州县量起二分五厘其余准于原拟分数上再量起二分惟极贫人户

  • 卷之三百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瓦石纷飞·李定夷

    济南南新街女子蚕业讲习所。一日晚间学生就寝后,院内忽淅沥有声,已复瓦砾纷飞,窗上玻璃,为其击碎数处。全校学生埋首屏息,不敢出声,后有女仆开户大呼。于黑暗中见有二人在院内东西奔驰,争掷瓦石,大声诘之,自应为鬼。女仆惶恐退

  • 欧阳澈传·脱脱

    欧阳澈字德明,抚州崇仁人。年轻时是个美男子,善于谈论世事,崇尚气节和正大的言论,意气激昂不为屈服,而忧国悯时,出于他的天性。靖康初年,应对制策条陈弊政,上陈安边御敌十策,州官府不准传送,欧阳澈退下州府而又搜集朝廷的阙失,时

  • 沈思孝传·张廷玉

    沈思孝,字纯父,浙江嘉兴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又过了三年,去吏部等候选派。高拱掌吏部,想留用他作为僚属,沈思孝极力推辞,于是授职番禺知县。殷天茂总管两广,想听从百姓与番人互市,而且开放海口诸山以征取税收,沈思孝坚持认

  • 功名·韩非

    明君之所以立功成名者四:一曰天时,二曰人心,三曰技能,四曰势位。非天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逆人心,虽贲、育不能尽人力。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因技能则不急而自疾;得势位则不推进而名成。若水之流,若船之浮

  • 第六十二卷·佚名

    观天品之四十一(夜摩天之二十七)时孔雀王菩萨。知天众心。复为宣说第十六法。告诸天众。复有善法可爱乐法。能制放逸。犹如铁钩。应念修行。何等善法。所谓念死。若人念死。常勤修习。不休不息。无等大恶。恼乱一切诸

  • 四分律卷第五十九(第四分之十)·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毗尼增一之三尔时世尊在波罗㮈,世尊知而故问阿难:“我于谷贵时,慈愍诸比丘故,放舍四事:内宿、内煮、自煮、自取食。今诸比丘故食耶?”阿难白佛言:“故食。”佛言阿难:“不应食,若食如法治。”

  •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卷下·书玉

      清 古杭昭庆万寿戒坛传律沙门书玉科释二威仪分二。初标名。二释义。今初威仪门。威仪者。威以德显。非势力之威也。仪以行表。非诈现之仪也。故如来处世。深达物机。凡所施行。必以威仪为主。内怀狮子之德。外现

  • 农政全书[标点本]·徐光启

    是我国明代的一部重要农书,作者徐光启。全书共60卷,约70万字,是经过陈子龙修改加工过的。主要版本有平露堂本、《四库全书》本、万有文库本等。此书分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等12个门类,

  • 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经·佚名

    《上清秘道九精回曜合神上真玉经》,撰人不详。从内容看,应为东晋南朝上清派道士所造。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乃金阚上保检仙司命杨君(杨羲)传授,体例与《真诰》相似。经文言存思之法。其法先精思澄观,招光吸影人

  • 理瀹骈文·吴尚先

    《理瀹骈文》系外治法专书。不分卷。清·吴师机撰。刊于1864年(同治2年)。原名《外治医说》,因其正文是用“骈文”形式撰成者,故改名为《理瀹骈文》,是一部以内科理法方药为理论依据,而以外治法为主要内容的临床著作

  • 官弈经·张居正

    《官弈经》是明朝重臣张居正的作品,由于张居正的特殊地位和显赫政绩,《官弈经》也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张居正是中古代唯一的顺风顺水改革家,他的成功秘要在《官弈经》中有多重展现。清代名臣曾国藩对《官弈经》研悟颇深,他

  • 言子文学录·言偃

    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列有《言子》三卷。陈振孙与王邑宰为同时人,悉其事,故载之于书。考王公爚所次《言子》三卷,书已失传,惟元代大德间赵孟顺书《卢侯生祠碑记》有“言子废集,卢公重加侵梓”之语,碑在县儒学。明邑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