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徐文华传

徐文华,字用光,四川嘉定州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初任大理评事,升监察御史,外出巡按贵州。乖西地方的苗民阿杂等人发起叛乱,文华和巡抚魏英讨伐他们,打下敌人六百三十个营寨。武宗为此发布加盖玉玺的诏书,奖励、慰劳了他。

江西副使胡世宁因为检举了宁王宸濠被逮进诏狱,文华抗言上书搭救他,说“:世宁上为朝廷,下为宗室,竭尽忠诚,发愤直言,话刚出口,祸患就跟上他来,也真够悲哀的了。宁王的气焰一天比一天嚣张,国家的隐患一天比一天可怕,现在不加制止,谁知道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不料现在又用重法惩办世宁,堵天下人的嘴巴,夺忠直大臣的正气,削弱朝廷的威严,诱发宗室藩王造反作乱的心思,日后假如招来意外的事变,那就可以说是从现在开始的了。”武宗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武宗派宦官刘允到乌斯藏迎佛,文华极力谏阻,武宗没有理睬他。后来马昂把自己有孕在身的妹妹进献给武宗,文华又上书进谏言说“:中等人家都不肯娶再嫁的女人。陛下身为至高无上的天子,竟然肯干这种事?您扪心自问心中就不能安静,说出口来也就不顺,传给天下后世知道也觉可羞。那替陛下进献这女人的人,罪恶大到可以诛灭全家了。试想万一防备不严,不幸有李圜、吕不韦这样的人钻了空子,可不是小事!现在马昂一家兄弟、儿子、侄子出入禁宫,陛下降低自己的身份,跟他们乱穿着衣服坐在一堆,甚至在一处睡觉。陛下破坏祖宗的家法,没有比这件事做得更厉害的了。马姬在宫内独自享受陛下的宠爱,马昂在外边玩弄权术,暗中滋长着的祸端简直不可尽言。请尽早斩掉马昂,断绝大祸根。”武宗也没有作答。

文华在几次直言上书后,武宗和身边的宦官们都记恨他。后来碰到文华列举宗庙礼仪中祧庙、礻帝礻合、特享、出主、纎食共五件事上书,考证经义,所说的都可以施行。但是武宗恼了,批评他越职上书,胡说八道,并把他的奏章发给有关部门评议。礼部长官不懂得经术,又迎合武宗的意思,就奏称文华所说没有道理。武帝于是命令把文华逮入诏狱审讯,罢官为民。当时是正德十一年(1516)十月。

世宗即位后,文华又得到起复,官复原任,经河南按察副使,在嘉靖二年(1523)被推举为政事、修身双优,然后应诏入朝做大理右少卿,不久转为左少卿。当时朝廷中正在讨论兴献帝的“大礼”,文华几番和其他大臣们一起极力谏争。第二年七月,又号召大臣们在宫门外跪地哭谏,因此被扣发了四个月官俸。后来,席书、张璁、桂萼、方献夫召集大臣们讨论,文华与汪伟、郑岳还是极力反对。武定侯郭勋就说:“祖训是这样子,古礼也是这样子,张璁等人说得对。古书上讲了,大臣侍候君上,应当顺成他的好事。”就这样形成了决议。等后来改题宗庙神主时,文华进谏说:“按道理孝宗是祖辈,不能称为伯考。武宗是父辈,不能称为皇兄。不如干脆称为孝宗敬皇帝、武宗毅皇帝,还算是两全其美,不害正统。”奏疏递上后,世宗又一次让扣发了他的官俸。

六年(1527)秋天,李福达一案再审。主持再审的张璁、桂萼、方献夫,因为讨论“大礼”一事本来就恨文华这些人,于是把审讯记录全给颠倒过来,把文华和其他法官们关进了监狱。结案以后,文华被指责为徇私包庇御史杀人,充军辽阳。后来碰上大赦,死在回乡的道路上了。隆庆初年,朝廷追赠他为左佥都御史。

自从大学士毛纪、侍郎何孟春罢官后,以前争议“大礼”的大臣们有的就违心地顺从了世宗的意思,文华却坚持以前的意见不变。他无罪被充军边疆,当时的官僚士绅对他深感惋惜。

猜你喜欢
  志第二十八 州郡四·沈约
  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报国 屠扬州碧血流芳·蔡东藩
  法军侵台档(一)·佚名
  朱子年谱卷三·王懋竑
  卷一百七十八·杨士奇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六·佚名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九十六·佚名
  卷五·郭居仁
  王珍国传·姚思廉
  王崇传·魏收
  卷五十三·雍正
  卷第三十九·佚名
  陈在新·周诒春
  胡克·周诒春
  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山歌·刘半农

    (用江阴方言)你乙看见水里格游鱼对挨着对? 你乙看见你头上格杨柳头并着头? 你乙看见你水里格影子孤零零? 你乙看见水浪圈圈一晃一晃晃成两个人?*小小里横河一条带, 河过边小小里青山一字排。 我牛背上清清楚楚看见山坳里, 竹篱

  • 志第十 礼乐十·欧阳修

    五曰凶礼。 《周礼》五礼,二曰凶礼。唐初,徙其次第五,而李义府、许敬宗以为凶事非臣子所宜言,遂去其《国恤》一篇,由是天子凶礼阙焉。至国有大故,则皆临时采掇附比以从事,事已,则讳而不传,故后世无考焉。至开元制礼,惟着天子赈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十四·佚名

    嘉靖二十五年八月乙酉朔○丁亥○祭至圣先师孔子遣礼部尚书费采行礼○戊子祭 太社稷命成国公朱希忠代○己丑祭 帝社稷命公朱希忠代侯崔元伯陈鏸卫錞大学士夏言严嵩尚书周用费采侍郎孙承恩张治徐阶许成名崔桐陪祭○庚寅

  • 卷之一千一百三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八十三 苏州织造李煦奏前与曹寅捐买平粜米未到并扬州风雨摺·佚名

    康熙四十七年七月 管理苏州织造.大理寺卿兼巡视两淮盐课监察御史臣李煦谨奏:恭请万岁万安。 窃臣煦职守之重,不获趋赴行在扈驾随从,而犬马之诚,寸丹时深瞻恋,谨具摺恭请圣安。 再,臣煦与前盐臣曹寅、盐法道臣李斯?,同捐银二万

  • 王曾传·脱脱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年少丧父,由其叔父王宗元抚养成人,向里人张震学习学问,善于写作文辞。咸平年间(998~1003),由乡贡试礼部、廷对都是第一名。杨亿见到了王曾所作之赋,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以将作监丞通判济

  • 偶会篇第十·王充

    命,吉凶之主也。自然之道,适偶之数,非有他气旁物厌胜感动使之然也。世谓子胥伏剑,屈原自沉,子兰、宰嚭诬谗,吴、楚之君冤杀之也。偶二子命当绝,子兰、宰嚭适为谗,而怀王、夫差适信奸也。君适不明,臣适为谗,二子之命,偶自不长。二

  • 卷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刘子卷四       北齐 刘昼 撰知人第十八龙之潜也庆云未附则与鱼鼈为邻骥之伏也孙阳未赏必与驽骀同枥【骥龙马驽骀钝马孙阳即伯乐也】士之翳也知巳未顾亦与佣流杂处自非洞明莫能分也故明哲之相士

  • 提要·任启运

    【臣】等谨案宫室考二卷国朝任啓运撰啓运有周易洗心已着録是书于李如圭释宫之外别为类次曰门曰观曰朝曰庙曰寝曰塾曰宁曰等威曰名物曰门大小广狭曰明堂曰方明曰辟雍考据颇为详核惟谓房东为东厢西为西厢北墉东墉西墉南

  • 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章太炎

    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支别,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何以明之?“涅”从日声。《广雅·释诂》:涅,泥也。涅而不缁,亦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䵒”从日声。《说文》引传不义

  • 卷之四十五·邵经邦

    弘道录卷之四十五信君臣之信路史:尧在位七十载,民不作武,鹧鹊逃於绝域,麒麟游於薮泽,则能信於人也。录曰:所以谓体信达顺,盖顺者天之所助,信者人之所助也。尧之为君,以言天之所助,则二仪效顺,韦生遂育,气无不和,四灵毕至,以言人之所

  •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朱棣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王日休曰】如来。谓真佛也。第五分已言此意矣。于此再言者。为续来听者说。故兼及转轮圣王之说也。   【李文会曰】空

  • 雪關禪師語錄卷之八·雪关智訚

    門人成巒錄法孫開詗編文示修念佛三昧文娑婆苦海,回頭彼岸非遙;清泰樂邦,舉念家鄉便到。世尊金口極讚、彌陀寶號易持,上根者,悟唯心之淨土,生即不生;中下者,乘弘誓之慈舟,度無不度。十念尚躋安養,深信豈阻疑城?四花孕質,不落垢穢之

  • 竹隐畸士集·赵鼎臣

    二十卷。宋赵鼎臣(约1101年前后在世)撰。赵鼎臣,字承之,自号苇溪翁,卫城 (今四川盐源县)人。生卒年不详。元祐间进士。绍圣中,登宏词科。宣和中,以右文殿修撰知邓州。召为太府卿。鼎臣工诗,才气飘逸。曾往来大名、真

  • 浙西水利书·姚文灏

    明代系统摘编的太湖地区水利文集。编者姚文灏,字秀夫,号学斋,江西贵溪人。明成化进士。弘治七年(1494)曾任常州通判,两年后又以工部主事提督浙西水利,对太湖水利有较深入的研究。为了借鉴历史经验,他于弘治十年编成此

  • 养生辨疑诀·施肩吾

    养生著作。唐·施肩吾撰。文中明确指出“学道可以长生”,进而说明习练气功应“先须知其本,知其本则末无不通”,本者即“神由形住,形以神调”、精神稳定于形体之内,形体与精神和调。指出练功时应当节食调神定气, “泯

  • 三洞法服科戒文·张万福

    唐张万福撰。道教经书。一卷。记载道教服饰制,认为衣服为身之章,依禀受品次不同,各有科仪,凡九等;道士修行,当须持奉三洞符箓经戒,依此制服,不得混杂。道冠道服都有特定内涵,如“冠”含义为“观”,内观于身,结大福缘,

  • 华严五教止观·杜顺

    一卷。唐代华严宗初祖杜顺撰。又称华严教分记、五教分记、五教止观。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乃详叙华严五教观门之趣入次第。五门即:(一)法有我无门,为小乘教之止观。(二)生即无生门,乃大乘始教之止观。(三)事理圆融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