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曾传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年少丧父,由其叔父王宗元抚养成人,向里人张震学习学问,善于写作文辞。咸平年间(998~1003),由乡贡试礼部、廷对都是第一名。杨亿见到了王曾所作之赋,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回京,奉召试学士院,宰相寇准对王曾感到很惊奇,特地考试政事堂,授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景德(1004~1007)初年,宋朝才开始与契丹交往讲和,宋朝每年派使者给契丹的书信都自称为南朝,以契丹作为北朝。王曾说“:遵从契丹的国号就可以了。”使者已经出发,最终没有更改。升任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这时各种吉祥的现象纷纷出现,王曾曾入朝进对,真宗向他说及了此事。王曾上奏说:“这确实是国家太平的结果,但希望陛下进一步推广而不要居功自骄,如果有一天发生灾荒,则可以免除世人的议论。”到真定接受符命,大建玉清昭应宫,臣下都不敢劝谏,王曾陈述了五大危害用以劝谏。过去任用郎中官判大理寺,真宗想重新沿用这一官制,特地任命王曾任此职。并且对王曾说:“刑狱,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如今将以此职委屈你了。”王曾叩头致谢。赐钱三十万,于是请求自己征召幕僚,作为一项规定。升任翰林学士。真宗曾经晚上坐在承明殿,召见王曾并应对很长时间,退朝后,真宗派内侍告诉王曾说:“我十分想见你,因此来不及穿着官服见你,请你不要以为我慢待你。”王曾被真宗如此尊重礼待。

主管审刑院。以往对于违背制书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被判罚服劳役两年,王曾请求只对接受皇帝亲自下诏者才予以判刑。不久有违制者,王曾于是以过失论处。真宗说:“按你所说,这样就没有违反制书的人了。”王曾说“:天下无限广大,又怎能人人都知道皇帝的诏令,像陛下所说,也不再有犯过失罪的人了。”真宗领悟了,最后依从了王曾的建议。又升任为尚书主客郎中,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于是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这时宫观都以辅臣为使者。王钦若正携带着符瑞,来附会真宗的旨意,又暗中排除异己,这时王曾将出使会灵,于是向朝廷推荐王钦若,这样真宗就怀疑王曾有异心。到王钦若任宰相时,恰好王曾在出卖贺皇后家的旧宅,贺家还没有迁走,王曾就让人在门外抬土填屋,贺皇后在宫中向真宗哭诉。第二天上朝,真宗向王钦若提及此事,于是将王曾罢官为尚书礼部侍郎、判都省,离开京师任应天府知府。天禧年间(1017~1022),民间传出谣言有妖像飞帽一样飘来飘去,到了晚上就抓人,从京师以南,人们都害怕。王曾下令晚上打开里门,有胆敢说妖者马上逮捕,最终无妖怪。调往天雄军,复任参知政事,升任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

真宗身体不适,皇后执掌朝政,太子虽然在资善堂听事,但一切都由皇后决定,朝廷内外都为此而担忧。钱惟演是皇后的亲戚,属于外戚,王曾悄悄地对钱惟演说“:太子年小,不是皇后执政就不能立法。加恩太子,则太子安定;太子安定,也就是安定了刘氏家族。”钱惟演认为王曾说得有理,于是就告诉皇后。真宗逝世,王曾奉命入殿庐起草遗诏:“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丁谓进来,说去掉“权”字。王曾说:“皇帝年幼,太后执掌朝政,这已经是国运不好的表现。称‘权’,还表示后继有人。而且增减诏令有一定的章法,表则之地,难道我们要破坏它吗?”于是不敢去掉“权”字。仁宗即位,升任礼部尚书。大臣们议论太后上朝的仪式,王曾请求像东汉过去的礼仪一样,太后坐在皇帝的右边,垂帘奏事。丁谓却想皇帝只在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接见大臣,大事则由太后召见辅臣断定,不是大事就让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决定可由雷允恭下达。王曾说:“两宫不在一处,但大权归宦官执掌,这是祸害的一种征兆。”丁谓不听。不久雷允恭犯罪被杀,丁谓也由此而获罪。从此以后两宫垂帘,辅臣上奏议事都依照王曾的建议。

丁谓罪行开始败露,任中正说:“丁谓受到先帝的关照和托护,虽然有罪,请按照刑律定罪时考虑他的功绩。”王曾说“:丁谓以不忠诚获罪于宗庙,还有什么可商议的呢?”这时真宗刚驾崩,朝廷内外一片争辩喧闹,纷乱不已,王曾面容严肃,神态庄重,朝廷将王曾作为重要大臣加以依靠。授予中书侍郎兼任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会灵观使。王钦若死后,王曾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王曾以仁宗刚即位,应当亲近儒生以他们为师,于是召集孙..、冯元在崇政殿讲学。天圣四年(1026)夏天,天降大雨。纷纷传言汴河决口,将要发生大水,京城人都十分害怕,打算向东逃窜。仁宗问王曾,王曾说:“黄河决口,并没有奏报,只是民间流传的蛊惑人心的话罢了,不值得忧虑。”后来果然如王曾所说。陕西转运使设置醋务,靠家专营来获利,准备将这种办法推广至全国,王曾请求罢除此法。

王曾方正严整稳重,每次进朝觐见皇帝,陈述事情的利害得失,都详细切中事理,许多人受他推荐而被朝廷提拔,他特别厌恶侥幸受宠之人。仁宗问王曾说“:等到臣僚请对,许多都是想得到一官半职。”王曾说“:只要陛下抑制投机钻营者崇尚恬静,这样就有升官难而降职容易的人了。”曹利用嫉妒王曾官级比他高,曾经因不服气而不高兴,其言语记载在《曹利用传》中。到曹利用因事而犯罪时,太后大怒,王曾反而替曹利用辩解。太后说:“爱卿曾经说曹利用强行蛮横,如今又为什么要替他辩解呢?”王曾说:“曹利用一直依仗皇恩,臣下因此曾经以理驳斥他,现在曹利用被加以大恶之名,臣下并不知道。”太后稍稍息怒,最后对曹利用从轻发落。

开始,太后受册封,将御驾大安殿,王曾坚持认为不可以,到长宁节给太后祝寿,只在便殿恭敬地进行庆典。太后的左右姻亲之家请求王曾通报求见太后,王曾往往加以制裁和压制,太后更加不高兴。正好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王曾于是被逐出京任青州知州。以彰德军节度使再次知天雄军,契丹使者来往,征召车夫来护送使者,没有人敢议论。当地百姓对其治理措施十分高兴,替王曾画一幅像并为他建祠庙进行祭祀。改任天平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景..元年(1034)任枢密使。第二年,授予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为沂国公。

王曾推荐和贬斥士人,没有人知道。范仲淹曾问王曾说:“公开选拔士人,是宰相的职责。您的大德,唯独缺少这一点。”王曾说:“执政的人,如果将恩德归于自己,那怨恨又归于谁呢?”范仲淹深深佩服他所说的话。开初,吕夷简任参知政事,对王曾十分谨慎地服侍,王曾极力推荐他任宰相。到吕夷简位在王曾之上,任职时间一长,往往独断专行,王曾不能忍受,议论中双方意见不一,于是请求朝廷罢免吕夷简。仁宗疑惑地问王曾说“:你也有不足之处吗?”这时外面纷纷传言秦州知州王继明贿赂吕夷简,王曾因此请求罢免吕夷简,仁宗以此问讯吕夷简,王曾与吕夷简在仁宗面前辩论不休。王曾说自己也有过错,于是与吕夷简一起被罢官,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宝元元年(1038)冬天,大星坠落在王曾的寝处,左右惊恐地告诉他。王曾说“:一个月后就可以知道后果了。”一月后王曾死,终年六十一岁,被追赠侍中,谥号“文正”。

王曾五官端正厚重,眉目像画的一样浓黑。在朝廷进退举止都有常规,不苟言笑,人们不敢私自请托。年轻时与杨亿同在侍从,杨亿喜欢谈论言语诙谑,凡是幕僚没有不被他轻侮的。到与王曾谈论,则说:“我不敢与他开玩笑。”一生中对自己的生活都十分节俭,王曾一位朋友的儿子孙京来到京师与他告别,王曾将他留下吃饭,总共送给他许多卷简纸,打开一看,都是其他人所来书信后将它们裁取下来的。皇..年间(1049~1054),仁宗替王曾以篆书写了墓碑叫作《旌贤之碑》,后来又将其所葬之乡改名旌贤乡。大臣被皇帝赐予墓碑是从王曾开始的。仁宗在宗庙祭祀先祖,诏令选择将相进行配祭,将王曾列为第一。王曾没有儿子,养子叫王纟宰。又将其弟王子融之子王绎过继为后,以尚书兵部郎中、秘阁校理致仕,死。

猜你喜欢
  卷三十五 前秦録三·崔鸿
  ●滿洲實錄卷二·佚名
  第四十回 枭首逆戡乱成功 宥元舅顾亲屈法·蔡东藩
  补遗卷二·沈德符
  海外恸哭记目录·黄宗羲
  卷之三百五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六·佚名
  第二十六册 崇德元年九月·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纪昀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纪昀
  卷八十一·张守节
  一零二、韩宣惠王即韩威侯考·钱穆
  唐纪四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己卯、619)·司马光
  卷八下·雍正
  黄磋玖·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李廌·唐圭璋

      廌字方叔,华州人。生嘉祐四年(1059)。父李惇,与苏轼同年。廌屡试不第,定居长社。大观三年(1109)卒,年五十一。有济南集,自永乐大典辑出。   菩萨蛮   双松庵月下赏梅   城阴犹有松间雪。松间暗淡城头月。月下几枝梅

  • 第三十五出 回生·汤显祖

    【字字双】〔丑扮疙童,持锹上〕猪尿泡疙疸偌卢胡,没裤。铧锹儿入的土 花疏,没骨。活小娘不要去做鬼婆夫,没路。偷坟贼拿到做个地官符,没趣。 〔笑介〕自家梅花观

  • 卷四·沐昂

    ●钦定四库全书 沧海遗珠卷四 (明)沐昂 编 ○施敬(字孟在钱塘人) 送姚临湘舜弦 沙头一樽酒含凄强言笑欲赋送君诗情深不能道苍茫波上日杳渺烟中棹望眼与江流悠悠接云峤 送性泉吴文学东还 结欢未云久讵尽平生语执手临路隅

  • 卷六十七·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六十七目录【一百字】念奴娇【上】宋徽宗苏轼黄庭坚葛郯【三首】周邦彦沈公述蔡伸【二首】沈瀛赵师侠【五首】赵长卿【七首】张纲李弥逊张元干【二首】曾觌【二首】王自中陆凝之侯寘【二首

  • 卷七十·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七十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老泉集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至和中欧阳修荐除校书郎食霸州文安县主簿禄与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书成而卒有嘉祐集云兴于山云兴于山霿霿为雾匪山不仁天实不顾

  • 总目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总目三刘长卿【五卷】顔真卿【一卷】李华【一卷】萧颖士【一卷】崔曙【一卷】王翰【一卷】孟云卿【一卷】张巡张拚贺兰进明闾丘晓庾光先韦丹萧昕李希仲杨志坚【共一卷】孟浩然【二卷】李白【一

  • 卷十九·沈季友

    钦定四库全书檇李诗系卷十九平湖沈季友编明徐忠襄公石麒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善人天启壬戌进士除工部主事管节慎库为魏珰所嫉以新城侯王升坟价事夺职崇祯改元由考功郎累晋刑部尚书时法官引律大抵深文石麒奉防清狱多所寛

  • 列传第三十五 李延孙 韦佑 韩雄 陈忻 魏玄·令狐德棻

    李延孙,伊川人也。祖伯扶,魏太和末,从征悬瓠有功,为汝南郡守。父长寿,性雄豪,有武艺。少与蛮酋结托,屡相招引,侵灭关南。孝昌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长寿为防蛮都督,给其鼓节,以慰其意。长寿冀因此遂得任用,亦尽其智力,防遏群蛮。伊川

  • 卷一百三十六 慶曆二年(壬午,1042)·李焘

      起仁宗慶曆二年五月盡其月   五月癸卯朔,封皇第三女為安壽公主,生三歲矣,其母修媛張氏也。贈修媛父故石州軍事推官堯封為祕書監。   詔:「乃者以河北、河東弓手為軍,蓋欲知山川道路,服習耕戰,而諸道【一】游宂之人皆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一·杨仲良

      仁宗皇帝   英宗册立始末   景祐二年十二月,安化留后允让为宁江节度使。允让,元份第二子也。上之幼也,真宗择宗室子年相若、聪悟可观者与游,召允让入禁中,旦暮诵读共学,凡动作燕嬉,无一不中节。及上出閤,始用云韶乐导

  • 卷第四十·胡三省

    汉纪三十二〔起旃蒙作噩(乙酉),尽柔兆阉茂(丙戌),凡二年。〕《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讳秀,字文叔。贤曰:礼,祖有功而宗有德。光武中叶兴,故庙称世祖。谥法,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伏侯古今注曰:「秀」之字曰「茂」。伯、仲、

  • 西汉年纪序·王益之

    王仲淹曰史之失自迁固始或问荀悦曰史乎史乎余三复斯言未尝不废卷而叹也盖自黍离降而为国风国异政家殊俗天下不复有周矣诗亡然后春秋作夫子冠王于正以示一统所以立万世君臣之大法也迁固易编年以为纪传事之大较虽繋于纪

  • 卷九·赞宁

    ◎习禅篇第三之二(正传十四人附见四人)○唐京兆慈恩寺义福传(行恩)释义福,姓姜氏,潞州铜鞮人也。幼慕空门,黍累世务,初止蓝田化感寺,处方丈之室凡二十余年,未尝出房宇之外。后隶京师慈恩寺,道望高峙,倾动物心。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

  • 贤护分具五法品第十·佚名

    尔时贤护菩萨。从坐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及比丘僧。明日食时临顾我家受我供养。怜愍我等诸众生故。世尊默然受贤护请。时彼贤护知佛受已,顶礼尊足右绕三匝於是辞还。遂复诣彼

  • 经商与学佛·太虚

    ──十五年九月在星洲晋江公会讲──平常人看得学佛是很难,往往听人讲究佛学,以为我未讲究过,不能去研究;实则、佛学并不艰深,而学佛亦并不难。世间无论何事,均可与佛学之理相通,无论何人均可以研究佛学。各位大都是经商者,所

  •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郭居敬

    元人郭居敬集。先后有人为之序诗、作图,刊行多种版本。该书为民间流传甚广的童蒙读物。内容为自上古至唐宋二十四个孝亲故事。它们是“孝感动天”(虞舜)、“戏采娱亲”(老莱子)、“鹿乳奉亲”(剡子)、“为亲负米”(子

  • 明朝开国演义·佚名

    却说从古到今,万千余年,变更不一。三皇五帝而后,汉除秦暴,赤手开基, 天下平定。方得十代,有王莽自称皇帝,敢行篡逆,幸有光武中兴。迨及灵、献之朝,又有三分鼎足之事。五代之间,朝君暮仇。甫至唐高祖,混 一天下,历世二百八十余年,却

  • 宋论·王夫之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晚年撰,共十五卷,以代划分;是对宋代历史的评论,包括了北宋、南宋。书中的观点多不同于前人,敢于批评。早年王夫之即有“陋宋”之说,其《黄书·宰制》言:“圣人坚揽定趾以救天地之祸,非大反孤秦、陋宋之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