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传
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年少丧父,由其叔父王宗元抚养成人,向里人张震学习学问,善于写作文辞。咸平年间(998~1003),由乡贡试礼部、廷对都是第一名。杨亿见到了王曾所作之赋,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回京,奉召试学士院,宰相寇准对王曾感到很惊奇,特地考试政事堂,授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景德(1004~1007)初年,宋朝才开始与契丹交往讲和,宋朝每年派使者给契丹的书信都自称为南朝,以契丹作为北朝。王曾说“:遵从契丹的国号就可以了。”使者已经出发,最终没有更改。升任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这时各种吉祥的现象纷纷出现,王曾曾入朝进对,真宗向他说及了此事。王曾上奏说:“这确实是国家太平的结果,但希望陛下进一步推广而不要居功自骄,如果有一天发生灾荒,则可以免除世人的议论。”到真定接受符命,大建玉清昭应宫,臣下都不敢劝谏,王曾陈述了五大危害用以劝谏。过去任用郎中官判大理寺,真宗想重新沿用这一官制,特地任命王曾任此职。并且对王曾说:“刑狱,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如今将以此职委屈你了。”王曾叩头致谢。赐钱三十万,于是请求自己征召幕僚,作为一项规定。升任翰林学士。真宗曾经晚上坐在承明殿,召见王曾并应对很长时间,退朝后,真宗派内侍告诉王曾说:“我十分想见你,因此来不及穿着官服见你,请你不要以为我慢待你。”王曾被真宗如此尊重礼待。
主管审刑院。以往对于违背制书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被判罚服劳役两年,王曾请求只对接受皇帝亲自下诏者才予以判刑。不久有违制者,王曾于是以过失论处。真宗说:“按你所说,这样就没有违反制书的人了。”王曾说“:天下无限广大,又怎能人人都知道皇帝的诏令,像陛下所说,也不再有犯过失罪的人了。”真宗领悟了,最后依从了王曾的建议。又升任为尚书主客郎中,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于是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
这时宫观都以辅臣为使者。王钦若正携带着符瑞,来附会真宗的旨意,又暗中排除异己,这时王曾将出使会灵,于是向朝廷推荐王钦若,这样真宗就怀疑王曾有异心。到王钦若任宰相时,恰好王曾在出卖贺皇后家的旧宅,贺家还没有迁走,王曾就让人在门外抬土填屋,贺皇后在宫中向真宗哭诉。第二天上朝,真宗向王钦若提及此事,于是将王曾罢官为尚书礼部侍郎、判都省,离开京师任应天府知府。天禧年间(1017~1022),民间传出谣言有妖像飞帽一样飘来飘去,到了晚上就抓人,从京师以南,人们都害怕。王曾下令晚上打开里门,有胆敢说妖者马上逮捕,最终无妖怪。调往天雄军,复任参知政事,升任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
真宗身体不适,皇后执掌朝政,太子虽然在资善堂听事,但一切都由皇后决定,朝廷内外都为此而担忧。钱惟演是皇后的亲戚,属于外戚,王曾悄悄地对钱惟演说“:太子年小,不是皇后执政就不能立法。加恩太子,则太子安定;太子安定,也就是安定了刘氏家族。”钱惟演认为王曾说得有理,于是就告诉皇后。真宗逝世,王曾奉命入殿庐起草遗诏:“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丁谓进来,说去掉“权”字。王曾说:“皇帝年幼,太后执掌朝政,这已经是国运不好的表现。称‘权’,还表示后继有人。而且增减诏令有一定的章法,表则之地,难道我们要破坏它吗?”于是不敢去掉“权”字。仁宗即位,升任礼部尚书。大臣们议论太后上朝的仪式,王曾请求像东汉过去的礼仪一样,太后坐在皇帝的右边,垂帘奏事。丁谓却想皇帝只在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接见大臣,大事则由太后召见辅臣断定,不是大事就让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决定可由雷允恭下达。王曾说:“两宫不在一处,但大权归宦官执掌,这是祸害的一种征兆。”丁谓不听。不久雷允恭犯罪被杀,丁谓也由此而获罪。从此以后两宫垂帘,辅臣上奏议事都依照王曾的建议。
丁谓罪行开始败露,任中正说:“丁谓受到先帝的关照和托护,虽然有罪,请按照刑律定罪时考虑他的功绩。”王曾说“:丁谓以不忠诚获罪于宗庙,还有什么可商议的呢?”这时真宗刚驾崩,朝廷内外一片争辩喧闹,纷乱不已,王曾面容严肃,神态庄重,朝廷将王曾作为重要大臣加以依靠。授予中书侍郎兼任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会灵观使。王钦若死后,王曾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王曾以仁宗刚即位,应当亲近儒生以他们为师,于是召集孙..、冯元在崇政殿讲学。天圣四年(1026)夏天,天降大雨。纷纷传言汴河决口,将要发生大水,京城人都十分害怕,打算向东逃窜。仁宗问王曾,王曾说:“黄河决口,并没有奏报,只是民间流传的蛊惑人心的话罢了,不值得忧虑。”后来果然如王曾所说。陕西转运使设置醋务,靠家专营来获利,准备将这种办法推广至全国,王曾请求罢除此法。
王曾方正严整稳重,每次进朝觐见皇帝,陈述事情的利害得失,都详细切中事理,许多人受他推荐而被朝廷提拔,他特别厌恶侥幸受宠之人。仁宗问王曾说“:等到臣僚请对,许多都是想得到一官半职。”王曾说“:只要陛下抑制投机钻营者崇尚恬静,这样就有升官难而降职容易的人了。”曹利用嫉妒王曾官级比他高,曾经因不服气而不高兴,其言语记载在《曹利用传》中。到曹利用因事而犯罪时,太后大怒,王曾反而替曹利用辩解。太后说:“爱卿曾经说曹利用强行蛮横,如今又为什么要替他辩解呢?”王曾说:“曹利用一直依仗皇恩,臣下因此曾经以理驳斥他,现在曹利用被加以大恶之名,臣下并不知道。”太后稍稍息怒,最后对曹利用从轻发落。
开始,太后受册封,将御驾大安殿,王曾坚持认为不可以,到长宁节给太后祝寿,只在便殿恭敬地进行庆典。太后的左右姻亲之家请求王曾通报求见太后,王曾往往加以制裁和压制,太后更加不高兴。正好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王曾于是被逐出京任青州知州。以彰德军节度使再次知天雄军,契丹使者来往,征召车夫来护送使者,没有人敢议论。当地百姓对其治理措施十分高兴,替王曾画一幅像并为他建祠庙进行祭祀。改任天平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景..元年(1034)任枢密使。第二年,授予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为沂国公。
王曾推荐和贬斥士人,没有人知道。范仲淹曾问王曾说:“公开选拔士人,是宰相的职责。您的大德,唯独缺少这一点。”王曾说:“执政的人,如果将恩德归于自己,那怨恨又归于谁呢?”范仲淹深深佩服他所说的话。开初,吕夷简任参知政事,对王曾十分谨慎地服侍,王曾极力推荐他任宰相。到吕夷简位在王曾之上,任职时间一长,往往独断专行,王曾不能忍受,议论中双方意见不一,于是请求朝廷罢免吕夷简。仁宗疑惑地问王曾说“:你也有不足之处吗?”这时外面纷纷传言秦州知州王继明贿赂吕夷简,王曾因此请求罢免吕夷简,仁宗以此问讯吕夷简,王曾与吕夷简在仁宗面前辩论不休。王曾说自己也有过错,于是与吕夷简一起被罢官,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宝元元年(1038)冬天,大星坠落在王曾的寝处,左右惊恐地告诉他。王曾说“:一个月后就可以知道后果了。”一月后王曾死,终年六十一岁,被追赠侍中,谥号“文正”。
王曾五官端正厚重,眉目像画的一样浓黑。在朝廷进退举止都有常规,不苟言笑,人们不敢私自请托。年轻时与杨亿同在侍从,杨亿喜欢谈论言语诙谑,凡是幕僚没有不被他轻侮的。到与王曾谈论,则说:“我不敢与他开玩笑。”一生中对自己的生活都十分节俭,王曾一位朋友的儿子孙京来到京师与他告别,王曾将他留下吃饭,总共送给他许多卷简纸,打开一看,都是其他人所来书信后将它们裁取下来的。皇..年间(1049~1054),仁宗替王曾以篆书写了墓碑叫作《旌贤之碑》,后来又将其所葬之乡改名旌贤乡。大臣被皇帝赐予墓碑是从王曾开始的。仁宗在宗庙祭祀先祖,诏令选择将相进行配祭,将王曾列为第一。王曾没有儿子,养子叫王纟宰。又将其弟王子融之子王绎过继为后,以尚书兵部郎中、秘阁校理致仕,死。
猜你喜欢 卷三十五 前秦録三·崔鸿 ●滿洲實錄卷二·佚名 第四十回 枭首逆戡乱成功 宥元舅顾亲屈法·蔡东藩 补遗卷二·沈德符 海外恸哭记目录·黄宗羲 卷之三百五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八十六·佚名 第二十六册 崇德元年九月·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三十 职官略一·纪昀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 天文略四·纪昀 卷八十一·张守节 一零二、韩宣惠王即韩威侯考·钱穆 唐纪四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上武德二年(己卯、619)·司马光 卷八下·雍正 黄磋玖·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