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珍国传

王珍国,字德重,沛国相地人。父亲王广之是齐朝优秀的将领,官做到散骑常侍、车骑将军。

王珍国最初从冠军行参军官职做起,逐渐升迁虎贲中郎将、南谯太守,他治理地方时有能干的名声。当时他管辖的地方,人民困苦饥贫,王珍国便散发米粮钱财来拯救贫穷的百姓。齐高帝手书诏书说:“卿爱护百姓治国有序,很称我的心。”永明初年(483),升迁桂陽内史,讨捉盗贼,桂陽境内清静太平。王珍国卸任返回京都时,路经江州,刺史柳世隆到小岛为他饯行,见王珍国离任返京衣着朴素,于是感叹说:“这真可称得上好的二千石。”回京后担任大司马中兵参军。齐武帝平素十分赏识他,常常感叹说:“近世将门弟子,有像王珍国的少。”又外任安成内史。内调越骑校尉、冠军长史、钟离太守。两次迁任巴东、建平二郡太守。回京担任游击将军,因父亲去世而卸去官职。

建武末年,魏军围攻司州,齐明帝派徐州刺史裴叔业攻打涡陽,以作声援,起用王珍国任辅国将军,率军援助。魏国将领杨大眼的大部队铺天盖地而来,裴叔业害怕了,丢下部队而逃,王珍国率领他的部队殿后,因而不致大败。永泰元年(498),会稽太守王敬则谋反,王珍国又率军抗击。平定王敬则的叛乱之后,王珍国升迁宁朔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将军一如从前。

义师举事,东昏侯召令王珍国率领部队返回京城,屯驻建康城。义师到来,东昏侯派王珍国率军出城门驻扎朱雀门,被王茂的军队打败,于是进入城内。王珍国多次密派郄篡捧着镜子在高祖面前奉献自己的一片诚心,高祖割下金子来回报他。当时城内人们都考虑追随义师,没有敢率先起事的,侍中、卫尉张稷统率众军,王珍国私下结交张稷的心腹张齐要挟张稷,张稷答应举事。十二月十九日的早晨,王珍国引着张稷到卫尉府,领兵从云龙门进去,就将东昏侯在内殿斩杀,与张稷在西钟下同尚书仆射王亮等人碰头,派中书舍人裴长穆等人捧着东昏侯的首级归附高祖。高祖依照功劳授王珍国右卫将军,珍国推辞不接受;高祖又授珍国徐州刺史,王珍国坚决请求让他留在京师。又赐予他金银绸缎,王珍国又一次坚决谢绝。高祖下诏说:“从前田子泰坚决不接受绸缎俸禄。卿体谅国家情深意厚,的确可嘉。”后来因为王珍国侍宴,高祖问:“你的明镜我还保存着,从前我给你的金子在什么地方?”王珍国回答说:“黄金小心地放在我的身边,不敢丢失。”再封为右卫将军,加封给事中,迁任左卫将军,加封散骑常侍。天监初年(502),王珍国被封为滠陽县侯,食千户。授职都官尚书,常侍仍同从前。

天监五年(506),魏任成王元澄侵犯钟离,高祖召来珍国,向他询问讨伐贼匪的策略。珍国回答说:“我常常担心魏军人少,不为魏军人多而苦恼。”高祖认为王珍国讲的很有气魄,于是借给王珍国符节,让他与众军一道共讨贼匪。魏军退去,王珍国班师回朝。离京加封使持节称号,都督梁、秦二州诸军事、征虏将军、南秦、梁二州刺史。恰逢梁州刺史夏侯道迁将梁州拿去投降魏国,王珍国从小路步行出魏兴,领兵袭击夏侯道迁,未达目的,便留下镇守。因为无功,王珍国多次上表请求解去官职,高祖不答应。改封王珍国为宜陽县侯、户邑一如从前。征召王珍国回京任员外散骑常侍、太子右卫率,加封后军。不久,又任左卫将军。天监九年(510),出京封使持节称号,都督湘州诸军事、信武将军、湘州刺史。就职治事四年,召回京都担任护军将军,迁任通直散骑常侍、丹陽尹。天监十四年(515),去世。高祖下诏赠车骑将军,给鼓吹一部,给办丧礼的钱十万,布百匹。谥号威。王珍国的儿子僧度继承。

猜你喜欢
  卷五·秦三·佚名
  御制题贞观政要魏徵王珪请送葬二王事·吴兢
  行营杂录 全文·赵葵
  ◎帝系五·徐天麟
  西南纪事卷九·邵廷采
  一一一○ 军机大臣为传谕查改《通志 食货略》体例内容事致四库馆总裁函·佚名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六·阿桂
  谠论集卷四·陈次升
  王规传(附王褒传)·姚思廉
  卷十二·楼昉
  ●職名·佚名
  卷一百二十四·佚名
  卷五十一·佚名
  史记索隐序·司马迁
  吕思勉及其《秦汉史》·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五卷·佚名

    知 遇   太祖收并门,凯旋日,范杲为县令,叩回銮进讲圣寿诗,有“千里版图来浙右,一声金鼓下河东”之句,上爱之,赐一官。(此则出《玉壶清话》卷二,《诗话总龟》前集卷四引)   金陵胡恢,坐法失官十余年,老倒贫困,赴调

  • ●白石道人歌曲卷四·姜夔

    番阳姜夔尧章撰 辽阳陈思慈首疏证慢霓裳中序第一庆宫春齐天乐满江红一萼红念奴娇眉妩月下笛清波引法曲献仙音琵琶仙玲珑四犯侧犯水龙吟探春慢八归解连环喜迁莺慢摸鱼儿○慢霓裳中序第一丙午岁留长

  • 列传第五十四 王恭 庾楷 刘牢之(子敬宣) 殷仲堪 杨佺期·房玄龄

    王恭,字孝伯,光禄大夫蕴子,定皇后之兄也。少有美誉,清操过人,自负才地高华,恆有宰辅之望。与王忱齐名友善,慕刘惔之为人。谢安常曰:“王恭人地可以为将来伯舅。”尝从其父自会稽至都,忱访之,见恭所坐六尺簟,忱谓其有余,因求之。恭

  • 卷三·胡思敬

      ◎北洋捷径光绪末年,小人阶之以取富贵者捷径有二:一曰商部,载振主之,一曰北洋,袁世凯主之,皆内因奕而借二杨为交通枢纽。当世凯初莅北洋,梁敦彦方任津海关道,凌福彭任天津府,朱家宝任天津县,杨士骧、赵秉钧均以道员在直隶

  • 卷九·吴缜

    ●钦定四库全书新唐书纠谬卷九(宋)吴缜 撰○九曰纪志表传不相符合百官志太宗定内外官数与曹确传不同天平军节度使姓名次序纪传不同刘总纳土其州不同宋璟传载东廵泰山之年与纪不同李光弼传平袁晁年月与纪不同程知节为葱

  • 张志和传·欧阳修

    张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人。原先名龟龄。父张游朝,精通庄、列二子著作,做《象罔》、《白马证》诸篇来辅助推广他们的学说。其母梦见枫树生于腹上而生下志和。十六岁即登明经榜,以策论上肃宗,特别受到赏识器重,命为翰林待诏,并

  • 董宋臣传·脱脱

    董宋臣,是理宗朝宦官。淳..中,他由睿思殿祗候特转为横行官。宝..三年(1255),兼任干办佑圣观。侍御史洪天锡弹劾他,皇上没做答复,洪天锡获罪,降为大理少卿。开庆初年,大元兵驻屯江上,京城恐慌。董宋臣赞成皇上迁到宁海军,签判文

  • 萧朴传·脱脱

    萧朴,字延宁,国舅少父房之族。父萧劳古,因为擅长做文,成为圣宗的诗友。萧朴幼时便显得像个练达持重的人。成年之后,博学多智。开泰初,补为牌印郎君,任南院承旨,暂管转运事,不久改任南面林牙。皇上以政事问他,萧朴详细地陈说百姓

  • 唐纪二十九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中之上开元十四年(丙寅、726)·司马光

    唐纪二十九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丙寅,公元726年) [1]春,正月,癸未,更立契丹松漠王李邵固为广化王,奚饶乐王李鲁苏为奉诚王。以上从甥陈氏为东华公主,妻邵固;以成安公主之女韦氏为东光公主,妻鲁苏。 [1]春季,正月,癸未(初四),唐玄宗将契

  • 五权宪法·孙中山

    今天讲题为“五权宪法”。五权宪法是兄弟所创造,古今中外各国从来没有的。诸君皆知近世一二百年以来,世界政治潮流趋于立宪。“立宪”二字,在我国近一二十年内亦闻之熟矣。到底什么叫做宪法?所谓宪法

  • 卷七十二、光复军之顿挫·黄鸿寿

    德宗光绪三十三年夏五月,安徽巡抚恩铭为道员徐锡麟枪毙。锡麟及其党陈伯平等,均为营兵所杀。锡麟,浙江山阴人,沈雄有大志,胆识过人,尤擅权略。时中国政治废弛,官吏萎靡不振,锡麟每与人恸论时局,辄欷歔流涕,不能自已。其父梅生尝

  • 卷十五·夏僎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详解卷十五宋 夏僎 撰髙宗肜日髙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祖已训诸王作髙宗肜日髙宗之训肜者祭之明日又祭也葢用以礼賔尸与行事之有司凡助祭之賔客皆预其中也在商谓之肜在周谓之绎葢有相寻不絶之意

  •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周梦颜

      “印造经文”  [发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天下最易失者人身,至难闻者佛法。如来不出世,则天上人间皆如长夜。不特庸流局于所见,即儒者亦囿于所闻。仰首观天,以为止此日月,而不知有

  • 重校一切经音义序·唐慧琳

      一切经音义一百卷。唐慧琳法师撰。续音义十卷。燕京希麟法师撰。二书网罗古训音释。梵经摭拾纂广色孕弥富考正声义辨核字体大氐遵汉魏经师遗说。而旁取唐已前各字书。华藻云披妙义纶贯。焕乎灿乎。洵有可观者焉。

  • 卷第一百一十·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一十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智蕴第三中七圣纳息第五之二诸法集智相应。彼法灭智相应耶。答不尔。设法灭智相应。彼法集智相应耶。答不尔。对道智空无相三摩地亦尔。所以者何

  • 平凡的死·滕固

    现代短篇小说集。滕固著。上海金屋书店1928年3月初版。内收《自记》1篇,《旧笔尖与新笔尖》、《平凡的死》、《眼泪》、《下层工作》、《离家》、《为小小者》等短篇小说6篇。其中《旧笔尖与新笔尖》叙述“我”离家去

  • 毛诗古音考·陈第

    中国传统音韵学著作。陈第著。有《学津讨原》本。陈第(1541—1617),明代语言学家。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秀才,曾任蓟镇游击将军。著作有《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尚书疏衍》、《伏羲先天图赞》及诗

  • 十一经问对·何异孙

    五卷。元何异孙撰。异孙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其书在体例上依照朱子 “或问”之体,以问答的方式解释经义,故名曰“问对”。《论语》、《孝经》、《孟子》、《大学》、《中庸》、《尚书》、《毛诗》、《周礼》、《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