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皇朝通典卷之二十六

職官四

○職官四

理藩院

都察院

△理藩院【尚書 侍郎 六司郎中 員外郎 主事 堂主事 司務 筆帖式 銀庫郎中 員外郎 蒙古繙譯房員外郎 唐古特學司業 助教 筆帖式 稽察內外館監督烏蘭哈達等處司官 察哈爾理事官 張家口等處驛站員外郎 圍場總管】

理藩院尚書一人 左右侍郎各一人 【 均以滿洲蒙古補授】

額外侍郎一人 【 特簡蒙古貝勒貝子之賢能者任之】 掌內外藩蒙古回部及諸番部封授朝覲疆索貢獻黜陟徵發之政令控馭撫綏以固邦翰所屬有旗籍王會典屬柔遠徠遠理刑六清吏司自國初設蒙古衙門承政參政等官崇德三年六月定蒙古衙門為理藩院七月定置承政一員左右參政各一員順治元年改承政為尚書左右參政為左右侍郎十五年以禮部尚書銜掌理藩院事以禮部侍郎銜協理理藩院事十八年仍為理藩院尚書侍郎雍正元年以王公大學士兼理院事 【 又初設滿漢啟心郎順治十五年裁】

旗籍清吏司郎中滿洲二人蒙古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蒙古二人 主事滿洲一人掌漠南諸藩科爾沁扎賚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敖漢柰曼翁牛特巴林扎嚕特喀爾喀左翼阿嚕科爾沁克什克騰土默特喀喇沁烏珠穆沁阿巴噶浩齊特蘇尼特阿巴哈納爾四子部落喀爾喀右翼烏喇特茂明安鄂爾多斯歸化城土默特二十五部落五十一旗之禮籍疇其封爵正其等次辨其世系三歲會盟則遣大臣奉敕往蒞之以同好惡而頒禁令焉若歸化城土默特及索倫除授官校則敘而正之如歲有不登則辨其輕重而賙卹之 王會清吏司郎中滿洲一人蒙古二人 員外郎滿洲二人蒙古三人 主事蒙古二人掌科爾沁等諸部落每歲朝覲之儀貢獻之式燕饗賜予舍館饗餼皆眡其等次以禮之 典屬清吏司郎中滿洲蒙古各一人 員外郎滿洲五人蒙古四人 主事滿洲蒙古各一人掌蒙古北部喀爾喀後路圖謝圖汗喀爾喀東路車臣汗喀爾喀西路扎薩克圖汗喀爾喀賽音諾顏扎薩克親王等列爵之位盟會之制其青海四部落賀蘭山厄魯特烏蘭烏蘇厄魯特推河厄魯特額濟訥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等部胙土錫命亦如之諸喇嘛番僧之受號者則辨其名數授以印劄有差凡烏嚕木齊伊犁防守屯田之政庫掄恰克圖互市之事咸綜其法式以頒布焉 柔遠清吏司郎中滿洲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蒙古三人 主事蒙古一人掌喀爾喀等部落及喇嘛番僧朝貢祿賜之事 徠遠清吏司郎中滿洲一人 員外郎滿洲三人蒙古二人 主事滿洲蒙古各一人掌嘉峪關以西回部回城及四川諸土司之政令凡諸回舊若哈密闢展吐魯番則爵其長而領以扎薩克如蒙古之制新疆若哈喇沙爾庫車沙雅爾賽哩木拜阿克蘇烏什喀什噶爾葉爾羌和闐諸城則因俗設官皆辨其等秩而祿命之田賦征榷則準式定制而頒布焉四川諸土司奉歲事以入覲於廷釐其班位而詔之儀節凡哈薩克左右部布嚕特東西部安集延瑪爾噶朗霍罕那木千四城塔什罕拔達克山博羅爾愛烏罕齊齊玉斯諤爾根齊諸部落汗長重譯以時朝貢者各以其國之籍禮之 理刑清吏司郎中滿洲蒙古各一人員外郎滿洲二人蒙古三人 主事滿洲一人掌蒙古及番部刑罰之事 堂主事滿洲二人蒙古三人漢軍一人掌校繕章疏又有校正漢文官二人於內閣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讀內奏委三歲而代初制順治十八年置滿洲蒙古郎中十有一人員外郎二十七人其後增減不一今定滿洲蒙古郎中十三人員外郎五十九人至主事分錄勳賓客柔遠理刑四司初設滿洲主事四人漢人主事四人其後增減不一康熙三十八年裁漢人主事員額後又析柔遠司為二曰前司後司乾隆二十二年改錄勳司為典屬賓客司為王會柔遠後司為旗籍柔遠前司仍為柔遠二十六年併旗籍柔遠為一司增設徠遠司二十七年旗籍柔遠仍分為二司二十九年復改典屬司為旗籍司其舊旗籍司仍改為典屬司旗籍司滿洲主事一人王會司蒙古主事二人典屬司主事滿洲蒙古各一人柔遠司蒙古主事一人徠遠司主事滿洲蒙古各一人理刑司滿洲主事一人堂主事滿洲二人蒙古三人 司務廳司務滿洲蒙古各一人 【 順治元年置司務三人為滿洲蒙古員額院判一人知事一人副使一人為漢人員額康熙三十八年俱省雍正十年復設滿洲司務蒙古司務各二人】

題署主事滿洲三人蒙古五人乾隆三十六年置由筆帖式內題補 筆帖式滿洲三十六人蒙古五十五人漢軍六人初制滿洲十有一人蒙古四十一人漢軍二人康熙二十八年增設漢文筆帖式每旗各一人漢軍筆帖式每翼各二人雍正十一年復增滿洲筆帖式十七人蒙古筆帖式十四人分隸各司隨事之繁簡以為額 銀庫郎中一人 員外郎一人 【 俱於本院司官內奏委】

司庫滿洲一人 筆帖式滿洲二人 庫使滿洲二人掌帑金出納初制蒙古王台吉等人朝由戶工二部及光祿寺庀器用具廩餼康熙四十六年始立銀庫設官如今額計賓館所需按直給貲以惠遠人焉 蒙古繙譯房員外郎一人 主事一人 【 均於本院司屬內掄選簡委】 掌繙譯章奏文書 唐古特學司業一人 助教一人 筆帖式蒙古四人掌學習唐古特字以譯西藏章疏文移順治十四年初設唐古特學給教習人六品俸後改為司業其助教初以他官兼乾隆五年始定為額設之官 稽察內外館監督二人 【 由科道及各部司官內掄選奏委】 掌致館於賓繕完滌除以待行李 烏蘭哈達駐劄司官一人 三座塔駐劄司官一人 八溝駐劄司官一人 筆帖式一人 【 分駐塔子溝】 分掌諸蒙古部落與民人交涉之事則聽其訟而平之歲則徧巡所屬以周知其風俗兼掌榷百物之稅以待蒙古贍恤歲周而代 察哈爾游牧處理事員外郎蒙古十有六人掌治游牧察哈爾獄訟之事以在京蒙古各旗與察哈爾各旗官員掄選由院引見除授自護軍校驍騎校選用者即授員外郎自中書筆帖式選用者先授主事三年稱職乃授員外郎又雍正七年置巡察游牧御史或部院司官一人每歲更替今改定五年掄遣一次 張家口喜峰口獨石口殺虎口古北口管理驛站員外郎各一人掌蒙古各處郵驛之政令以宣傳命令通達文移凡百里為一傳自喜峰口至扎賚特置郵十有六自古北口至烏珠穆沁置郵九自獨石口至浩齊特置郵六自張家口至四子部落置郵五自殺虎口至烏喇特置郵九又自歸化城至鄂爾多斯置郵八 【 仍為殺虎口路】 均於水泉形勢之地安設五路各設員外郎一人由本院司官內奏委司其事筆帖式一人佐之三歲而代 圍場總管一人 左右翼長各一人 章京八人 驍騎校八人木蘭圍場在蒙古各部落中周一千四百餘里國語謂哨鹿為木蘭故以得名聖祖仁皇帝因喀喇沁敖漢翁牛特等諸部落所獻牧地置歲行秋獮康熙四十五年設圍場總管一員六品官八員率官兵駐守以司譏察巡察之禁令皇上式遵前制每以八月行圍肄武凡內扎薩克蒙古王公台吉及喀爾喀青海尼魯特並輪年入覲之都爾伯特土爾扈特回部伯克等咸會朝行在所櫜鞬執役歲以為常乾隆十四年始以圍場總管屬理藩院統轄十八年升總管等品秩增設翼長二人驍騎校每旗各一人

(臣)等謹按我朝威德廣被其內扎薩克諸蒙古久受疆索比於內臣而聖武所昭無思不服北踰瀚海西越流沙亦莫不碁布星羅咸歸版籍設官黚吏多因其俗以治之臂指相維不殊郡縣如蒙古諸旗之扎薩克官及新疆回城之伯克等官皆領屬於理藩院今以其本由各部落選置與內地注授者不同故別繫之藩屬諸官篇內云

△都察院【左都御史 左副都御史 六科給事中 十五道監察御史 經歷 都事 筆帖式 巡倉科道 巡漕科道 巡察科道 巡視五城御史 五城兵馬司指揮 副指揮 吏目】

都察院左都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 左副都御史滿洲漢人各二人掌察覈官常整飭綱紀國初都察院置承政一員左右參政各二員順治元年改承政為左都御史參政為左副都御史員數增減不一三年定設左副都御史滿洲漢人各二人五年定設左都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舊有滿洲啟心郎一員漢軍啟心郎二員順治十五年省又有漢人左僉都御史一員乾隆十年省其右都御史為總督坐銜右副都御史為巡撫坐銜俱無京員故都察院長官皆以左繫銜焉 吏科戶科禮科兵科刑科工科掌印給事中滿洲漢人各一人 給事中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傳達綸音稽考庶政吏科分稽銓衡注銷吏部順天府文卷戶科分稽財賦注銷戶部文卷禮科分稽典禮注銷禮部宗人府理藩院太常寺絖祿寺鴻臚寺國子監欽天監文卷兵科分稽戎政注銷兵部太僕寺鑾儀衞文卷刑科分稽刑名注銷刑部通政使司大理寺文卷工部分稽工程注銷工部文卷國初沿明制六科自為一署順治十八年設滿洲漢人都給事中各一人滿洲漢人左右給事中各一人漢人給事中二人康熙四年六科止留滿洲漢人給事中各一人餘俱皆五年復增設掌印給事中滿洲漢人各一人雍正元年始奉詔以六科隸都察院聽都御史考核焉 京畿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本院事及直隸盛京刑名稽察內閣順天府大興宛平縣 河南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河南刑名照刷部院諸司卷宗稽察吏部詹事府步軍統領五城 江南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三人分理江南刑名稽察戶部寶泉局左右翼監督在京十有二倉總督漕運磨勘三庫月終奏銷之籍 浙江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浙江刑名稽察禮部都察院 山西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山西刑名稽察兵部翰林院六院中書科總督倉場坐糧廳大通橋監督通州二倉 山東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二人分理山東刑名稽察刑部太醫院總督河道催比五城命盜案牘緝捕之事 陝西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陝西刑名稽察工部寶源局覆勘在京工程 湖廣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湖廣刑名稽察通政司國子監 江西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江西刑名稽察光祿寺 福建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福建刑名稽察太常寺 四川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四川刑名稽察鑾儀衞 廣東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廣東刑名稽察大理寺 廣西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廣西刑名稽察太僕寺 雲南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雲南刑名稽察理藩院欽天監 貴州道掌印監察御史滿洲漢人各一人分理貴州刑名稽察鴻臚寺又八旗事務每歲以滿洲科道四員專司稽察一年又宗人府事務以宗室御史稽察內務府事務初設御史四員稽察後省今以協理陝西道掌貴州道滿洲御史二員兼管皆不為專缺焉國初設滿洲御史二人順治五年增置十七人康熙二十八年又增一人雍正五年始置宗室御史二人蒙古初置章京二人康熙元年省五十七年增置蒙古御史二人漢軍御史初置八人康熙三十九年省三人雍正初俱省統歸漢人額缺內補用漢人御史順治初置六十九人旋省二十九人康熙初又省十六人雍正四年增置八人乾隆十三年又省九人十四年定設滿洲漢人員額如今制宗室蒙古御史俱統於滿洲員額之數四十六年復增置宗室御史二人而省滿洲員缺二人又舊制御史分設十四道而以河南江南浙江山西山東陝西為六掌道分稽在京諸司及各直省刑名河南道仍參治院事京畿道惟司照刷卷宗六掌道或以二員或一員協理依次遞遷其他則謂之坐道皆不理本道之事惟存空銜而已乾隆十四年特詔釐正按道定額各給印信而以職事分隸之二十年復命以京畿道改列河南道之前俾互易所掌而官署亦從對換至京畿河南二道員闕皆由長官掄選疏請簡調各道掌印則以資深者遞轉其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道滿漢員額本各一人今制即以新授者掌印不復由他道轉補 經歷滿洲漢人各一人初設司務後改為經歷員額順治元年定 都事滿洲漢人各一人分掌董察胥吏繕寫章疏而行遣文書之事則兩廳分理之初制滿洲二人漢軍一人康熙三十九年省漢軍員額乾隆十七年省滿洲都事一人改為滿洲漢人各一人 筆帖式滿洲三十五人蒙古二人漢軍五人 六科筆帖式滿洲八十人初制滿洲五十一人漢軍七人康熙三十八年省滿洲十有六人漢軍二人雍正十二年增設蒙古筆帖式二人六科筆帖式初制百有七人乾隆二年省二十七人其分隸之制堂筆帖式十人京畿道江南道各三人河南浙江山西山東陝西湖廣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道各二人吏科戶科兵科刑科各十有五人禮科工科各十人 巡察京通各倉科道十有四人掌稽察在京祿米等十有二倉通州中西二倉覈其出納而禁其盜竊以釐剔弊端歲以十月引見派往一年而代 巡視淮安漕務科道一人 【 舊駐淮安今移揚州】  巡視濟寧漕務科道一人 【 駐濟寧】  巡視天津漕務科道一人 【 舊駐天津今移楊村】  巡視通州漕務科道一人 【 駐通州】 掌催督糧運凡官吏需索稽留及旗丁私挾禁物者咸糾治之濟寧巡漕兼掌運河水道董察有司以時其疏濬焉每歲以次奏請簡派給欽差官員關防以行事竣而納之 巡視盛京科道滿洲一人 【 雍正三年置】  巡察吉林黑龍江科道滿洲二人 【 雍正元年置】  巡視臺灣科道滿洲漢人各一人 【 康熙六十一年置】 掌巡省風俗釐察奸弊考覈稽違凡地方興革事宜及吏治民情皆以實採訪而入告焉初制盛京巡察吉林黑龍江巡察每歲更代後改定俱五年掄遣一次臺灣巡察初制亦每歲更代雍正五年以漢人巡察兼理臺灣學政乾隆十七年改定三年掄遣一次三十年復命屆期奏請應否派往均候旨以行 【 按各省巡按御史 國初因明舊制凡自郎中以下各官皆得選任兼憲銜以行順治十八年定議永行停止又有巡江御史巡視屯田御史俱順治初停止督理茶馬御史康熙初停止又雍正三年設各省巡察以督捕盜賊由科道及小京堂部屬各官掄遣江寧共一人湖北湖南共一人山東河南共一人又四年設直隸巡查御史順天永平宣化二人保定正定河間二人順德廣平大名二人又有巡視山東河湖工務御史一員雍正元年置直隸巡農御史一員雍正七年置又順治十一年設直省恤刑同巡察御史審錄罪囚刑部差郎中員外郎大理寺差寺正寺副雍正四年設觀風整俗使乾隆八年設宣諭化導使嗣俱先後停止謹附識】  巡視五城科道滿洲漢人各一人掌彈壓地方釐剔奸弊凡中東南西北五城分蒞而治之中城轄中西中東二坊東城轄崇南朝陽二坊南城轄東南正東二坊西城轄宣南關外二坊北城轄曰南靈中二坊皆布其禁令而聽其獄訟大事奏聞小事則牒刑部結正而月具事目上都察院堂官考覈焉有缺則以六科給事中十五道御史引見簡用二年而代初制以新資御史巡城後改用滿洲漢軍漢人御史每城各一人雍正元年改定每城二人以漢軍歸併漢人班內又初制有五城筆帖式後裁 五城兵馬司指揮漢人各一人 副指揮漢人各一人 吏目漢人各一人掌緝捕兆盜糾詰奸宄初制指揮吏目分治各坊乾隆三十一年移東南西北四城副指揮於朝陽永定阜成德勝諸門外鈐轄關廂而城內事宜則以吏目專治各鑄關防條記以授之惟中城如舊副指揮每城初設二員順治十五年各省一員

皇朝通典卷之二十六

猜你喜欢
  唐本纪第七·欧阳修
  卷二百九十九 元豐二年(己未,1079)·李焘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四十七·杨仲良
  卷第一百九十一·胡三省
  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一百八十七·佚名
  ●第二卷 刑案(下)·缪荃孙
  一四六六 陕西巡抚秦承恩奏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二部折·佚名
  程良筹传·张廷玉
  唐纪五十九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长庆三年(癸卯、823)·司马光
  太祖髙皇帝圣训序·努尔哈赤
  卷十一职制律·窦仪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六十三·佚名
  200.李纲守东京·林汉达
  十二年·佚名
  卽位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一折·范康

    (陈季卿上,云)小生陈季卿,感蒙惠安长老念同乡的义分,留我在寺中,温习经史,等候选场,这是小生不幸中之幸也。今日无甚事,待惠安长老出定来,要他指引我到甚么古迹去处游玩游玩,消遣我旅况咱。(惠安引行童上,相见科,云)仁兄,你屈留

  • 蕭子顯晉史草·汤球

      明帝大寧三年十二月。夜有赤氣如牙旗長短四面。西南最多。案天文占此為濛星。一曰刀星。亂之象。大興未及此再見。王敦蘇峻之禍。其應切矣。開元占經八十六。   王導妻妒。導有眾妾在別館。妻知之。持食刀將往

  • 卷二十五·王夫之

    ◎宦者列传 李国辅,顺天人,为司礼太监韩赞周养子。崇祯九年,授御马太监,奉命守沿北关口,已而撤回,随赞周守备南京。圣安皇帝立,国辅附拥戴功,改司礼监,提督勇卫。赞周于弘光中以伉直为群小所嫉,引疾乞休沐。国辅居宫中,常侍左

  • 第六十四回 弑梁主大憝行凶 脔侯贼庶支承统·蔡东藩

      却说宋子仙等行至白杨浦,兜头遇着一将,率兵拦住,叫做周铁虎。铁虎本在河东王誉麾下,誉败死后,铁虎为僧辩所擒。僧辩因他骁勇绝伦,屡摧将士,特下令就烹,铁虎大呼道:“侯景未灭,奈何烹壮士!”僧辩暗暗称奇,乃许释缚,收为部将。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六十五·佚名

    嘉靖三十七年十月甲辰朔时享 太庙命驸马邬景和代 颁明年大统历 上不御殿百官于大朝门行五拜三叩头礼○乙巳 孝洁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广宁伯刘允中祭 陵寝 命太子太保魏国公徐鹏举守备南京兼掌中军都督府事○丙午

  • 卷之一百六十一·佚名

    光绪九年。癸未。三月。辛巳。朔上诣长春宫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安。至庚戌皆如之。内记注  ○都察院左都御史毕道远等奏明裔日渐凋零。袭侯夙乏资产。拟请仿照蒙古王公俸银俸米。一体给予十成。或每年赏

  • 二八○ 广西巡抚熊学鹏奏查缴违碍书籍情形折·佚名

    二八○ 广西巡抚熊学鹏奏查缴违碍书籍情形折乾隆四十年八月二十六日广西巡抚臣熊学鹏跪奏,为遵旨查明覆奏事。窃臣查办广西绅士家藏书籍有无违碍字句一案,钦奉谕旨,粤西此等事少,不必过求,令臣妥协办理,毋致稍涉滋扰。又承

  • 鱼腹侯萧子响传·李延寿

    鱼腹侯萧子响字云音,是武帝的第四个儿子。豫章王萧嶷没有儿子,抚养了萧子响。后来萧嶷又有了儿子,上表留他为嫡子。武帝即位,他担任南彭城、临淮二郡太守。萧子响勇气力量过人,开弓有四斛的力量,多次于园池当中贴着马背在竹

  • 刘逖传·李延寿

    刘逖,字子长,从小聪明敏捷,喜好骑马射猎,及时行乐,喜欢交游,善于戏谑。齐文襄帝高澄任他为永安公高浚的开府行参军。刘逖离别家乡,疲倦于逆旅生活,便发奋自强,专心读书。晋阳是一方都会,各方人士聚集,都喜欢吃饭饮酒。在宴会上,刘

  • 周遇吉传·张廷玉

    周遇吉,锦州卫人。从小就胆大,有力气,喜欢射杀鸟兽。后来参军入伍,每次打仗都率先登上城墙,累积战功做到京营的游击将领。京营中有很多高官、太监家的子弟,他们看遇吉为人质朴、粗鲁,有点瞧不起他。遇吉说:“你们都是些纨礻夸

  • 卷二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二十四户部九会计军马所在转运供给诸司职掌已具见今各处钱粮除存留外其起运京边各有定数备列於後若起运南京者则见於南京户部诸司职掌凡有军马去处所需钱粮等项本部必先查考某处蓄积有余某处岁用

  • 卷十八·叶隆礼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卷十八列传卢文进卢文进字大用幽州范阳人也文进身长七尺伟仪容太宗与晋王构怨时晋王遣周德威攻幽州文进以骑先降拜蔚州刺史是时李存矩统山後八军为新州团练使晋王时在河上与刘鄩血战召

  • 卷九·刘玉汝

    钦定四库全书 诗缵绪卷九      元 刘玉汝 撰 小雅一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鼔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傚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

  • 论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太虚

    ──九年作──予作此论,先有欲申明者,胡君此书与佛学本无甚关系,然取而论之者,不仅以其为新近出版的国语杰作,有关于现代人心思想者颇钜,而更有二种之原因在也。胡君援用西洋学者的历史观念,以为解释演述中国哲学史底工具。

  • 成大乘论·太虚

      皈心分第一  述意分第二  性相分第三  回向分第四  皈心分第一皈心无方自心体,自心常如真实性,广大清净德相海,无碍圆明微妙用。及彼满成大菩提,究竟正觉自心者,刹身庄严不思议,愿轮平等周法界,大智大悲大修行,无

  •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茨威格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小说首次发表于1927年。一位年过六十、富有高雅的英国寡居女人C太太,旅人们对饭店发生的风化案发起激烈的争论之后,向“我”

  • 蒋子万机论·蒋济

    《蒋子万机论》八卷,蒋济撰。《旧唐志》同。《新唐志》作十卷。《直斋书录解题》作二卷,称《馆阁书目》十卷,五十五篇。今惟十五篇,非完书也。至明而二卷本亦亡。焦竑《国史经籍志》以八卷入儒家,以二卷入杂家,虚列书名,又误

  • 杨家将演义·熊大木

    讲史小说。原名《北宋志传》。传为明人熊大木作。共五十回。内容多采取民间传说,集中描写杨家几代人抗击辽、夏的故事,歌颂他们世代忠良、英勇无敌、为国家建立了丰功伟绩。其中对杨门女将的描写最为生动。作品语言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