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九年作──
予作此论,先有欲申明者,胡君此书与佛学本无甚关系,然取而论之者,不仅以其为新近出版的国语杰作,有关于现代人心思想者颇钜,而更有二种之原因在也。胡君援用西洋学者的历史观念,以为解释演述中国哲学史底工具。予往者读日本境野哲君所著佛教史大纲,于此点亦与胡君相同,尝有不满意之感,欲藉此以一论西洋的历史观念,一也。胡君于此卷底中国上古哲学,对于佛教底评判虽仅微露端倪,然闻胡君将继是作中古、近古哲学,中国哲学之第二期,既以佛学为主干,而近古哲学亦以禅宗为普遍底关系,其对佛学将下如何之评判,必甚重大。今可于其已微露底端倪中察知大略,二也。兹论列于下枋:
一
西洋学者的历史观念,进化论的历史观念也。故明变而不明变中之不变;推变之发生,在于时代形势而抹煞其余相等之关系。不知一个哲学家的思想学术之发生,实于个人之才性为主因,而更有种种助缘如下:
┌主因…………哲学家本人的才性 │ ┌时势……… 思想学术沿革变迁的┤ │方俗 : └助缘┤家世 ……顺成的、反动的 │师友 : └奇感………
予读日本人近作的佛教史传,叙论释迦牟尼之开创佛教,马鸣、无著等之昌明大乘,大约不过将印度当时前后的思想学术情形趋势摹述一番,以为其所以如此如彼的因缘效果,而绝不曾于释迦、马鸣、无著等才能德性与常人不同之处,及其思想学术于现在及将来之影响,一探究考论之也!今胡适之君虽说明有三种原因:一、个人才性不同,二、所处的时势不同,三、所受的思想学术不同。又说三种的效果,以为哲学价值的客观评判:一、要看一家学说在同时的思想和后来的思想上发生何种影响?二、要看一家学说在风俗政治上发生何种影响?三、要看一家学说的结果可造出什么样的人格来?但考核其全书的精神起来,其推求原因,评判效果之所贯注的,亦只在时代形势而已。处今日之世,除却个人才性及奇感,其余的助缘,诚有可用时代形势以包括之者。然在古时交通阻隔,且中国保家世、传子孙,而帝王兼握君权、师权,教育限于士大夫,不下逮于庶民,则非注意方域土俗、家业世位、师友传习、与时代形势并重不可。且个人特殊情境下的特殊证悟,尤有足以改变其平生之性格,而发生一种特殊的思想学术以影响到群众心理者,例如人因怪病、异梦、遭贬、悼亡等等,遂一换其人格者;若王守仁因遭贬龙场,动心忍性而成大悟,遂有所谓王学者流传中华、日本,及今未衰。使王氏当时若无龙场之贬,浸溺于朝中的势利富贵,则其后来之成就究应如何,殆犹未易知也!胡适之君未能将哲学家个人的才性,特殊的感验,及其方域、家世、师友、与时代趋势兼营并顾,唯侧重时代的思想学术大趋势立论,致于古代哲学史的史料,觉得十有七八与这进化论的历史观念冲突,而悍然遮拨为十有八九都靠不住也。但在予、亦非谓古书都靠得住是真的,且予亦承认胡君所判定某书某书是伪造的、假托的、杂凑的、错集的、极有明确的证据而毫无疑义的,但也有些因为心中先存了个进化论历史观念的成见,将由于个人才性的不同,与所生长之方域家境的不同,及生平的师友特殊的征发种种不同,而发生思想学术的变化,多有与时代学术思想的大趋势不能符合者,胡君即断其为必无之事,而不知尽有可援别种原因解释之余地也。
又、若胡君于评判上所援的例,谓:‘古代的命定主义说得最痛切的,莫如庄子。庄子把天道看作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故说;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因此、他有乘化以待尽的学说。这种学说,在当时遇著荀子,便发生一种反动力。后来庄子这种学说的影响,养成一种乐天安命的思想,牢不可破。在社会上好的效果,便是一种达观主义,不好的效果,便是懒惰不肯进取的心理。造成的人才,好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不好的便是刘伶一类达观的废物了’。若此种评判,在胡君固以为是客观的,不是用自己的眼光来批评古人的,但庄子所言的,是否命定主义,抑并非命定主义?陶渊明、苏东坡、刘伶一流人,是否庄子的命定主义所养成,抑并非庄子的命定主义所养成?古今人评判不一,胡君作此评判,亦怎见得不是用自己的眼光来评判古人的是非得失呢!予谓凡评判,多少总离不了主观的见解,其要在主观的见解能圆满周到否耳。然一种的效果,亦决非一个原因所发生,一个原因亦决非但发生一个效果;其效果与价值究竟如何,亦未可据当时或暂时于思想、风俗、政治、人格所发生的影响遽为判断。正犹化学中的原素一般,与某种某种的原素化合,便成了此种现象;与某种原素化合,又成了那种现象。一种现象不单是一种原素所成,一种原素亦不单成一种现象,亦未能据其已经化合发生的现象,遽判断彼原素决定但有何种效果及与价值。何者?若遇新原素与之化合,也许发生新效果、新价值,或失却曾经化合之要素,亦能消灭其已成之效果及价值故。例如苏东坡自然也受庄子学说多少影响,但其人格决不得谓之唯从庄子学说养成的;而庄子学说,亦决非但影响得苏东坡一个人,或陶渊明、刘伶等几个人。顺世言之,周秦诸子学说隐晦了二千余年,到新近才有复兴之兆,则虽谓其效果与价值,要看之今而后;已往者、皆未足为评判是非得失的依据可也。随便的东扯一个人,西指一桩事,以为是那一家学说所发生的效果,即将这些效果说是那一种学说的价值,岂就算尽了评判的能事吗?
二
胡君论近世哲学,尝谓:‘宋、明的哲学,或是程、朱或是陆、王,表面上虽都不承认和佛家禅宗有何关系,其实、没有一派不曾受印度学说的影响。这种影响,约有四方面:一面是直接的,如由佛家的观心,回到孔子的操心,孟子的尽心、养心,大学的正心,是直接的影响。一面是反动的,佛家见解尽管玄妙,终究是出世的,是非伦理的。宋、明的儒家攻击佛家的出世主义,故极力提倡伦理的入世主义。明心见性以成佛果,终是自私自利,正心诚意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伦理的人生哲学了。这是反动的影响’。予尝谓宋以来的儒、释、道三家,是皆用禅宗打了底子的,但儒、道二家,终究是治世的、保身的,故于禅宗终究是不能彻底,而表面上三家还是各行各的:所谓儒以治世,道以忘世,释以出世。与胡君此论,似乎相合。实则释家于禅的根底上所行的形式,亦自是佛教的律宗、密宗,特与儒家不同,亦非必定是出世的。但当时的儒家硬将世间占定谓唯属于他的形式,致佛教的现行形式既与他不同,不得不谓之单是出世的了。其实、禅宗与一切佛法,皆是通为世出世间底善法的;佛教五乘中的人乘正法,便是佛教的人生哲学。居在今日,只可谓佛教的人生哲学与儒家不同,不能谓佛教非伦理的。盖佛法本是透彻出世、而亦利益世间尽未来际的,在中国但由几个出家的人于山林中保持佛教不坠,不曾用佛教的人生伦理学来代了儒教的。因中国的思想、学术、政治、风教,先为儒家独占了,佛教到隋、唐后,几几乎有易而代之之势,渐惹起儒教徒的恐慌抵抗,经过隋、唐、五代而入于宋,佛教僧徒为避免与儒家的冲突起见,乃依出世法与儒的治世、道的长生,划疆而守。故虽谓佛法在世间,尚未一度发挥其功用,其效果与价值,将看之今后的努力以为定可也。
大概佛法以明心见性为因地,以大悲普济为根本,以圆成善巧为究竟。胡君谓明心见性以成佛果,终是自私自利,一由不知佛法的根本与究竟,二由不知佛法所谓心性,故竟能于明心见性以成佛果的下面,连写著终是自私自利六个字!所谓妄认四大和合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不知身心外洎世界,皆是真心之所显现。若知佛法之所谓心之与性者,则心者、天地同根,物我一体的本心;性者、周遍常住,圆满清净的真性;明之者,莫公焉!见之者,莫溥焉!夫又安能将“终是自私自利”六个字连缀以成一辞哉?我近来常见浮光掠影一知半解之徒,尚不能将所要批评的东西弄个明白,便硬拖来瞎三话四的胡乱批评。以胡君清爽的头脑,明利的眼光,通平的心量,渊博的才识,深望能将佛法细心的研究一番,当真的能将古近西东的思想学术,条理通贯比较评判一下子,将各种文化及其哲学都射注到酿造今后美善的文化、真正的哲学上去。明而不取,用而不舍,不偏执著古代或近代的一二端以相排而自蔽,不亦善乎!予闻胡君作中国哲学史下卷,将有叙评佛法,故藉斯出之。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内,精义卓论多的很,但既与我今欲评论的目的无关系,姑请从略不谈罢。(见海刊一卷三期)
猜你喜欢 第四十章 诸小岛中佛教发生情况与南方等地再度弘传时期·多罗那他 庐山莲宗宝鉴纲目·优昙普度 第七十二則 百丈問雲巖·胡兰成 卷第十一·呆翁行悦 学佛的下手方便·太虚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二十三·佚名 卷第二十五·志磐 卷第三(玄字号)·朱时恩 卷二百六十二·佚名 十五、洞山三顿·慧开 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第十四·欧阳竟无 净名玄论卷第四(宗旨上)·吉藏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三·佚名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