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成大乘论

  皈心分第一  述意分第二  性相分第三  回向分第四

  皈心分第一皈心无方自心体,自心常如真实性,广大清净德相海,无碍圆明微妙用。及彼满成大菩提,究竟正觉自心者,刹身庄严不思议,愿轮平等周法界,大智大悲大修行,无量无尽无上士,遍入同体微尘国,利喜众生穷未来。出世正道解脱圣,受用三昧真寂乐,与彼种种随意欲,五乘发心趣果者,积集福德禅定力,有大功用大方便,善能主导诸世间,护持正法为饶益。自心情与无情类,空散消沉断命品,形形色色毛尘种,一切融遍如来藏。我今略说少分义,回施安利人非人,望垂加被同摄受,随喜成就无间歇!

  述意分第二何因何缘作成大乘论耶?曰:为开陈自宗,简择融摄一切宗教故。何因何缘简择融摄一切宗教耶?曰:觉悟有情之迷罔故;遣除习俗之封执故;随顺习俗名言,略开示自心本性自智本德故;引发有情信乐,渐证入自心本性自智本德故。交芦子曰:夫自心本为迷罔封执,迷罔封执在乎有情之展转积习,有情展转积习之迷罔封执,还即有情之自心。一切有情皆吾同体,一切有情之迷罔封执即吾心之迷罔封执。自心觉悟遣除自心之迷罔封执;新沐弹冠,新浴振衣,理有固然,事所必至!其充生乎不能自己者,又岂有待而然哉?

  性相分第三交芦子曰:有法尔之常道,有证成之定理,有观待之体象,有作用之德能;贯待乎体象德能之常道定理曰性,充塞乎常道定理之体象德能曰相,非性不相,非相不性,性相同根,言说殊致。问曰:何为说性耶?曰:为印定名理故;是观念真妄所由分故。何为说相耶?曰:为缘起想思故;是言诠本末所依止故。以何性几性印定名理耶?曰、有三性:一者圆成实性,二者依他起性,三者遍计执性。以何相缘几相起想思耶?曰、有五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三者差别相,四者因相,五者果相。问曰:奚谓圆成实性?曰:训其名义,则圆者遍融明妙,成者满善净乐,实者真常一如;而明净即实、妙常即成、如满即圆,故此三义不可离减。举其定理:则真有妄无,凡真有者一切具足,是名圆成实性。奚谓依他起性?曰:训其名义,则依者藉仗,他者因缘,起者转变;转变之相、即是因缘所作,因缘之起、由于互相藉仗,仗因藉缘、乃成转变之相、故此三义不可离减。举其定理:则名实玄纽,有而不真,一切如幻,是名依他起性。奚谓遍计执性?曰:训其名义,则遍者真理周遍,计者取相妄计,执者逐名迷执;非取相妄计不致逐名迷执,非逐名迷执不障真理周遍,非真理周遍不显计执迷妄,故此三义不可离减。举其定理:则有妄无真,但离妄见一切空寂,是名遍计执性。而此三性又各互具,以互具故得论九种:一曰、圆成实性之自性,是圆成之实体,亦是依他遍计之还灭;二曰、圆成实性之依他起性,是圆实之成德,亦是无漏依他之缘起;三曰、圆成实性之遍计执性,是成实之圆用,亦是远离计执之遍观。四曰、依他起性之圆成实性,即是因源缘本;五曰、依他起性之自性,即是转变幻相;六曰、依他起性之遍计执性,即是交藉相仗。七曰、遍计执性之圆成实性,即是遍观法界之概念;八曰、遍计执性之依他起性,即是计相立名之乱想;九曰、遍计执性之自性,即是执名为实之倒见。而此九种,又相离合,离合互殊,真妄相杂,是故转成重重真妄差别。然转成重重差别者,但增语转,非实义也。

  试以方理,巧为譬说:今有多人处深山中,常观日轮从东山出,渐渐升空,向西山没;如是乃至有人处海、处村、处市,各依所处观日出没。夫人心日光,交涉相遍,随心方位,随人行止,见日东出而从西没,尽宇宙人皆如是观,本是圆成实性。今日从东山出向西山没,如是乃至从东市出向西市没;盖是处山、处海、处村、处市之人,习见不同变呈碍相,则依他起性也。若取此碍相,决说日轮东山所出且有出穴,西山所没必有没藏,除此深山更无日轮;设山之东复有人者,定见日轮,但从西山起往西方;设山之西复有人者,定见日轮,但从东方来入东山。如是处海、处村、处市各如是说,执为实然,是遍计执性矣。人心日光各住自相,即是圆成实性自性;心日相缘东出西没,是圆成实依他起性;尽宇宙人皆如是观,是圆成实遍计执性。人日山村各住自相,是依他起圆成实性;日出东海或没西市,即是依他起性自性;山村海市各各方位,是依他起遍计执性。东西方位宇宙普同,不以山人碍见转移,是遍计执圆成实性;分别日是东市所出,或分别是西村所没,或依同山同海之人先所分别,随顺计著,是遍计执性依他起性;执此分别决为实然,更增文饰互相告教,诤然诤否起诸烦扰,种种推求逐妄不休,即是遍计执性自性。

  遍计执性纯无、非有,宇宙方位亦心观念,若离人心决无方宇,执为实有纯妄非真。依他起性亦无、亦有,亦真、亦妄,人日山村自相当有。村观则东,海观则西,此东西观实义皆无,人日山市合成碍见,日出东山或没西市,其相幻有。圆成实性,人体日光宇宙方位,皆唯心故,纯有、非无,纯真、非妄。此三定理,不可引转;可引转者,但由所处各各碍相,妄见取著而有差别。有定理故,故有真妄;有转相故,故有差别;说此差别,即是增语。随顺山海村市之人所有名言,令得解悟,引以超出山等碍相,同观大宇,心光圆遍,与不思议自由妙用,受无障碍平等真乐。故设三性甄择名理,法喻难齐比显微分,而其重重真妄差别历事而辨,不可备陈。交芦子曰:试举三性以释三明:学术一明但遍计执,人伦明兼依他、遍计,唯宗教明有圆成实。问曰:奚谓自相?曰:自在之体,是谓自相。唯无分别现量智得,从安立谛即智即得。非安立谛无智无得,一相无相,一性无性,离诸戏论,绝诸对待;虽复远离名言想念;名言想念皆托之起。若无此一,不有后四,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者是也。奚谓共相?曰:大共之名,是谓共相。一名既生,二义随待,如曰有为,即非无为,有为无为摄一切法罄无不尽,故曰大共。如是乃至有物无物,有情无情,有言无言,才立名字便有异共,同者则共,不共则异,所谓“自无以适有”者是也。奚谓差别相?曰:共中之别,是谓差别。如曰:“有为”,有为之法总该心物,即是共相,有为中物是差别相。又如曰“物”,物为共相,物中之人是差别相。又如曰“人”,人为共相,人中之舜是差别相。又如曰“舜”,舜为共相,舜目重瞳是差别相。累差积别,巧历莫穷,则谓“自有以适有”者是也。奚谓因相果相?曰:就差别相责其生缘,今得如此先当如彼,即果穷因,是因相也。以先如彼故今如此,察因知果,是果相也。此因果相实无前后,以此故彼,以彼故此,二相同现,一念并著;所谓“如称两头低昂时等”者是也。交芦子曰:法法莫不彻本该末,故兹五相,一切同具。思想有封,言诠斯殊,试举五相以历三明:则人伦明唯后三相,而学术明但无自相,在宗教明,遍摄五相。

  交芦子曰:由相观性:自相、即是圆成实性,差别、因果、是依他起,共差别相、是遍计执。由性诠相:则自相及五相之体、皆圆成实,后之三相及五相之事、皆依他起,共相之理及五相之名、皆遍计执。渊哉性相,义类无边!大纲粗举,网目可寻。

  回向分第四交芦子曰:乘者、运也,法轮恒转之谓运。乘者、载也,性空普容之谓载。即运是载:生死如实际,涅槃等虚空,佛不度众生,众生不成佛。全载为运:一切有情心中之正觉、已乘今乘;一切正觉心中之有情、今乘当乘;尽乎十方无内无外,极乎三际无始无卒,唯兹一乘,故曰大乘。诠大乘义是大乘论,持大乘论是有情心,即有情心得大乘体,本不曾坏今亦无成,本自完成今亦无作;无作如是作,无成如是成。我交芦子已略说竟。愿见闻者速登正觉!(见海刊一卷十期)


猜你喜欢
  卷五·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二(之上)·智俨
  一一 坚固经·佚名
  卷第一百五十八·佚名
  佛说灭除五逆罪大陀罗尼经·佚名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二·玄奘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三·佚名
  法 界 论·太虚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九十九·唐慧琳
  卷五百八十一·佚名
  欢送日本佛教访华团致词·太虚
  善恭敬经·佚名
  答某学生问·太虚
  沙弥十戒威仪录要·智旭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山谷词 二·黄庭坚

      又①  苍崖万仞,下有奔雷千百阵②。自古危哉。谁遣西园么来③。  猿啼云杪④,破梦一声巫峡晓。苦唤愁生,不是西园作么平⑤。  【注释】  ①同上首同时作。  ②奔雷:比喻峡中涛声。  ③西园:曹丕在邺都所建

  • 重刊诗林广记序·蔡正孙

    龟山先生曰:“作诗不知风雅之意,不可以作诗。诗尚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乃为有补。”予尝三复斯言。历览古人之诗,笔补造化、词泣鬼神者有矣,究其寄谲谏于温厚和平之中,不多见也。又其言散出于百氏之家,虽博

  • 卷十二·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苏诗补注>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十二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四十八首【起熙宁甲寅六月自常润回钱塘九月後移知密州尽十二月作】去年秋偶游宝山上方入一小院閴然无人有一僧隐

  • 東觀漢記卷二十一·多人

      載記〔一〕   王常〔二〕   其先鄠人,常父博,成、哀問轉客潁川舞陽,因家焉。范曄後漢書卷一五王常傳李賢注   以常行南陽太守事,〔三〕誅不從命,封拜有功。范曄後漢書卷一五王常傳李賢注   上於大會中指王常謂

  •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二·王称

    僭伪传一百五  张邦昌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人也举进士为瀛州教授召为校书省正字累擢太常少卿改起居舎人拜中书舎人给事中迁大司成会生徒犯灋邦昌坐训导无素罢提举崇福宫知光汝二州乆之以右文殿脩撰知洪州入为礼部侍郎翰

  • 第八十二回 出塞外绕途歼众虏 顾隆中决策定三分·蔡东藩

      却说陈琳被曹军擒住,解至操前,操盛怒相待;及见琳温文尔雅,不禁起了怜才的念头,即霁颜问琳道:“卿前为本初作檄,但可罪状孤身,奈何上及祖父呢?”琳答说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公今罪琳,琳亦知罪了;活琳惟公,杀琳亦惟公。”操听

  • 卷第一百一十六·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晋纪三十八〔起重光大渊献(辛亥),尽阏逢摄提格

  • 东林列传卷七·陈鼎

    ○明贺逢圣传贺逢圣字对阳江夏人少与同邑熊廷弼齐名督学熊尚文竒之曰贺夏瑚商琏也熊干将莫邪也后皆如其言廷弼领解额逢圣下第尚文召慰之许为膏火资逢圣毅然起立曰某即幸隽不敢负生平竿牍戒况不第乎尚文益叹服万厯三十

  •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全书序·金履祥

    朕惟自古帝王言动必记而史事以兴顾周礼外史所掌卷帙寖繁即记传亦异千百年来微言大义昭接天壤必以尼山笔削为断所从来尚矣粤自龙门而降累朝国乘体制略同涑水司马氏易分类为合编盖犹左氏法也紫阳朱子特起而振举之纲以提

  • 名山藏卷之四十八·何乔远

    晋江何乔远譔刑法记◆刑法记夏商周之盛其先皆巳得民数世乃始践天子之位行礼乐之事民知先王之德之厚而无争心治古之人亦颛愿朴侗易以任使故德教可以渐仁义可以孚后世皆自草昧间与英雄角而胜之前世

  • 卷之四百二十八·佚名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八月。壬寅。谕内阁、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懿旨。自开埠通商以来。中外一家谊应不分畛域。即如各国教士之在内地者。晶■宜经谕令各地方官实力保护。不啻三令五申。各省

  • 卷六十四·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六十四乾隆二十三年十一月丁酉阿克苏办事舒赫德疏奏将军兆惠等信息舒赫德奏言十月二十日酉刻将军兆惠差索伦领催阿勒丹察披甲扎奇勒图来至阿克

  • 张须瞓传·李延寿

    张须瞓,弘农阌乡人。生性刚直,有勇有谋。还没成年就跟随史万岁征讨西爨,因军功授仪同。后来,又跟从杨素平定汉王杨谅,加授开府。隋炀帝大业年间,任齐郡赞务。适逢辽东之战开始,年成歉收,张须瞓准备打开粮仓赈济饥民。僚属都说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二十六·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二十六 吴元年冬十月甲辰朔,遣起居注吴林、魏观等以币帛求遗贤于四方。 乙巳,置苏州卫指挥使司。 徙苏州富民实濠州。 上御戟门,与给事中吴去疾等论政务,因谓之曰:“吾以布衣起兵,与今李相国、徐相国

  • 三十篇第十一·张载

      三十器于礼,非强立之谓也。四十精义致用,时措而不疑。五十穷理尽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谓之至,故曰知。六十尽人物之性,声入心通。七十与天同德,不思不勉,从容中道。  常人之学,日益而不自知也。仲尼学行、习察异于他人,故

  • 卷一百二十六·卫湜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集说>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百二十六  宋 卫湜 撰子曰回之爲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郑氏曰拳拳奉持之貌孔氏曰此一节明顔回能行中庸膺谓胷膺言奉持善道弗敢弃失河南

  • 实质与影像·钱穆

    我尝把人生分别为物质的与精神的。在精神人生中,又分别为艺术的、科学的、文学的、宗教的与道德的。人生始终是一个进展,向外面某种对象闯进而发现,而获得,而创新。人生既是一种向前闯进,则不能不附随着一种强力。没有强力

  • 卷九十·道世

    △破戒灾第八十八(此有二部)▲述意部第一惟兹戒德,本愿深重。救生利物,称斯为最。是以受之甚易,持之稍难。若非精玩护持,大果何容得证?恐差之毫毛,失之千里。若其小过覆藏,则为难灭;大罪发露,更是可原。故知有过须悔,得入七众;守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