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平台药言
曰健由乙未科举人于道光二十三年拣发来闽;二十七年受知于前升任山东巡抚陈方伯,委署凤山县。适逢楠梓坑树旗滋事,当即督勇扑灭。今升任大中丞前台湾道,以健莅任未及三月,保荐不遗余力。嗣而任嘉义,有格杀王涌、平定分类及扑灭洪纪树旗之奏;续任鹿港,又有围拿股首曾鸡角之奏;任淡水,则又两次平定分类及克复鸡笼、格杀擒获黄位余党之奏。大中丞前在台湾,刻刻以除暴安良为急务,于健尤殷殷垂注,感深刻骨。
  不料大中丞于咸丰四年离台湾,而营规、吏治风气为之大变。前镇邵委缺,以得财为次第;文员亦相习成风,下属相率效尤。甚至得匪百余元、数百元不等,抚而为营书、为募兵;厅、县亦抚匪为总董、头人,竟给与顶戴,以示优异。毫无缉捕实事,大开赏盗之风,益纵害民之虐。邵镇尤恨健之持正,多方排挤;不得已,至九年请咨内渡,原为归田计也。因时值多事,道途梗塞,随俗浮沉。窃见台湾酿祸已深,加以叠次调勇,台湾道、府两库垫付已空,台勇知内地虚实,回台必生异心。健早为隐忧,形诸词色。同治元年三月,彰化失守、孔道殉难,海外仰望前署台镇曾玉明回台;斯时在福甯府北路防堵,当道力阻其行。省议以西有崇浦之防、北有福鼎之堵,斯时甯、
  绍未复,会垣则五虎门吃重;均说贼已逼近郊关,自顾不暇,郊关外之重洋,无兵、无饷可拨,且缓图焉。台湾告急一月之久,尚无成说。大中丞于元年夏初莅任,健权粮道篆,力言宜速发兵饷,与前番三年情形不同;中丞毅然主持,拨饷调兵。曾署镇亦欣然乐往,以到台号召自任焉。讵意至鹿,不重进攻,专重计诱;主见已错;加以前镇林向荣斗六之败,贼势更张,嘉义又树多帜矣。急调省内营中大员往援,节节延宕失机。二年五月底新溃,台湾道洪于六月初忧劳出缺,不但彰、嘉贼盛,而郡城重地已成孤注;凤山又有闽、粤、番之斗,北淡水亦抢劫频仍,人心惶惶,全台倾覆堪虞!非位高权重,大申军令,恐难了当此事;仅一道员,未足统摄,中丞焦劳尤甚。
  健前在藩署十月,积劳成疾,于二年正月初七日用红白印禀详陈乞退;又于二年交卸藩篆,力陈手足麻木,起立不稳情形;复于四月,在左制军行营又禀精神不能复元各在案。但使精力稍可支撑,向非推诿畏事之人;何敢自弃?无如头昏心悸,恍惚善忘,拜跪维艰,已成病废,决难出山。谬承诸君子下访,有不能已于言者,曰“平台药言”,愿举以告诸寅好之渡海者。服是药而沉痾或起,则捷音可俟焉。谨将六条款胪列于后:
一、筹饷宜宽备也。台地自咸丰三年以来,捐输已空,刻又蔓延至一年半矣。产业为匪所占,官幕绅商出资相助者,又复一载;无可搜括。质之新来内地请饷各员,皆云“眼前极少亦须二十万;此后定须月月接济”等语;从前在粮署任内见有筹六十万两而出师者,似乎二十万两尚可设措。同心合作,共襄盛举,救百万生灵,而固七省门户为幸。不乘此时力救,设或倾陷,则珠还更费财矣。
一、生力军宜速调也。自漳州继镇殉难于杭城,精兵数千皆失。眼前漳、泉各营无可筹拨,台勇回台者,又复为贼;前此林文明之回台举行团练,竟不能办。各地贼庄林立,似宜速请威望素着之营拨精勇三、四千,选将带往为是。
一、赏罚宜严申也。查咸丰三年台邑高鸿飞阵亡,先逃守备李云龙在省正法;参将富拥兵坐视,革职发往军台,海外稍知纪律。近年失事贻误之员,一体优恤;刻下新溃之师,不闻严参,恐用命不易也。似当核实办理,以肃军令。
一、行师宜间道出奇也。由省至厦,师行十多日,配船又须月余;由府至彰化四站,中隔嘉邑、斗六,数百里贼庄相联;如我师中途失利,则大局又败,更不堪设想。若由省对渡淡水,风顺一夕可达鸡笼,亦四站至彰化,道途比由府城、嘉、斗顺畅。用粤兵由内山以攻彰贼之巢,用精兵由大路以去山贼之腹;两路夹攻,彰城先克复,则斗六、嘉邑各地可渐次芟除、郡垣南路亦闻风镇定矣。
一、文武员弁宜慎选也。台地文武习气太深,必须更动。另呈台地李绅与省中黄绅一信,内言吏治营规大不如前;另信呈上。文员必须带正途正印三、四人、佐杂三、四人;武员将弁五、六人。前福建刘大中丞刻“绿野堂集”中,内叙张丙、陈办滋事之大,由于内地择人之不慎。诚哉是言!前制军刘巡台举以为法,当恪遵焉!
一、彰、斗克复后,余党当严搜也。台地漏网股匪滋事复起者,层见叠出;即如三年洪纪之案,乃前叛案内之余孽也。现在各地匪势太炽,先去其尤,以次清理其党。观鹿洲先生集:朱一贵作乱,克复后搜除用兵至一年以外;现时扫荡,非南征北战年余之力,恐难肃清也。子产治郑先猛、武侯治蜀从严;姑息养痈,伊于胡底?前车可监,不宜再蹈覆辙。至于营规之整顿、吏治之讲求,元气非培养数年不能复;是在善后者之随时经理,又非一夕所能缕叙也。
二年七月二十四日记。
“药言”六则,详细拜读。“筹饷”一则,固此时至为切要;“间道出奇”一则,已行之有效矣。当时曾辑五在鹿港得署提之信,陈灼翁屡次函劝由中道疾趋新、斗;不知何以定欲绕道郡垣一行?糜费犹小,而错过机会实大。舍弓弦而走弓背,诚不知其命意何在?“生力军”一则与“间道”同。但靠台募之勇,台额之兵,瘦弱既已积惯,不知打仗为何事?领兵官弁,遂一意招购,迁延岁月,至于迄无成功。
  埙亦尝持此议,谓究竟以攻剿为先,无有不见效验者。所谓“不战不能守,亦不战不能抚;古人有言,断非欺我也。‘赏罚’一则,尤切中时弊。古云:慈不掌兵,义不掌财”;今日之所谓慈者,乃直是庇徇耳。法先于亲,令行于近;台端惟能杀自部之勇,是以能成功耳。前日在木栅片刻之谈,深佩尊论。
  埙于去岁正月间上条陈于徐大中丞,早议及平台非武人之事,必得威望素着之文臣为之;深喜此言之非出臆断。究竟胸有诗书、即有甲兵,彼奋力行间而骤跻节钺,乃战将、非大将也。以后二则:“用人”则埙不敢显操议论;“搜捕”乃题中应有之议。诚如尊论:非南征北剿一年以外,断难蒇役;而尤以整饬营规,为目前第一吃紧。但愿福星久照是邦,埙当拭目以观新政焉。唐埙谨注。
猜你喜欢 志第二十九 经籍三(子)·魏徵 志第十一 礼乐十一·欧阳修 第四十一回 弟子舆尸溃师洛口 将帅协力战胜锺离·蔡东藩 御批歴代通鉴辑览卷八十九·乾隆 大事记续编卷四·王祎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五十五·佚名 卷之三百五十·佚名 卷之二·佚名 卷之二百零八·佚名 卷十四·萧常 卷四·张廷玉 卷十五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范晔 明山宾传·姚思廉 卷六 太宗克汴·李有棠 卷第廿九·太安万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