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序

徽钦北徙录原名南烬余闻,惟原序中有云:「余亦有感而作书曰南烬余闻,此盖二帝北徙实录。」为切于书的内容起见,故改今名。他本亦有作南渡录的,内分南烬余闻,窃愤录,窃愤续录三种;然窃愤录与窃愤续录,本书中亦包括在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杂史类中有南渡录窃愤录二书,据其所述,亦与本书完全相同。盖原书不一其名,且题名晦涩,在当时或嫌忌讳,在今日大可不必,故亦以改题今名较为统一明晰。 

本书原为清人抄本,据其跋云: 

南烬余闻一书,向无刊本,亦不知其为何人所撰。余于今夏在友人案头,得覩此本,因假而抄录之。竟三日之功,录成是本。但中有叙事不伦之处,一仍其旧;或有乖误鲁鱼之谬,亦不自知,读者谅之!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小春,松岩识于养怡书屋。 

是其书向无刊本,与他本已刊者,故题名不能相一。松岩不知为何人别号,其书则又从抄本中转抄之,惜不知原抄本又从何处抄得。又前跋引四库遗书总录,谓此书为宋淮海周辉撰。按辉字昭礼,为宋大词人周邦彦之子,着有清波杂志一书,自称曾至金国,惟未明言撰有此书。他本亦有题为辛弃疾所撰的,弃疾虽由金入宋,然时代较后,恐亦未必能着此书。考本书前有冀之炎氏序文,谓其书是他有感而作,序题阜昌丁巳十一月初三日。书末附录阿计替本末,则谓:「金阜昌七年,阿计替手持所记上皇少帝及郑朱二后生死诸事实录授予。」是炎氏实取阿计替所记实录,改编而成。阜昌丁巳,亦即为阜昌七年。惟阜昌为伪齐刘豫年号,此炎氏如指为周辉别署,则周氏殊不应如此荒谬。且其书直记至宋高宗绍兴三十年,距阜昌七年(即绍兴七年),晚在二十三年之后。岂炎氏只编于此,而后又有别人为之续成吗?细阅其书,自绍兴七年以后,正是徽宗已崩,钦宗被召回金燕京的时候。以前皆记二帝在外如何苦楚,此后即但记路途所见异事及金国大事而已,体材显然不同,或者确为另一人所续成的。 

总之,此书初稿,或确出于阿计替之笔,因其随侍二帝,未或稍离,故能记载如此详细;否则旁人即欲伪撰,恐亦无从伪撰起的。其后钦宗既回燕京,那时正在阜昌七年,阿计替未必再随侍在侧,故所记遂略。作者既非通文达理的人,改编者似即就其原文稍加整理而已,故书中文字,文白杂淆,至不齐一。他如称徽宗或太上,或上皇;称钦宗忽为帝,忽为少帝;又称金帝时而金主,时而北国皇帝:亦往往须细辨之后,方能明白。 

本书原不分章,兹为读者明晰起见,略分十五章,每章各标以小题。其内容大略,有如下表;并附正史所载,以资对照: 

宋金年分 

本书事略 

正史节略 

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太宗天会四年 

 二月初二日金人围京城,三月初二日金兵北返。十一月十九日金人重围京城,廿五日京城攻陷。 

 正月初七日金兵抵城下,二月初九日金兵北去。十一月廿三日金兵又至城下。闰十一月三十日帝诣金营,十二月初二日帝还。 

宋靖康二年五月高宗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 

 二月十一日帝幸金营,十七日还宫。三月初三日帝再幸金营,次早太上亦到营中,初四日至十五日后妃诸王累累至营中。十六日粘罕召二帝传金主旨令二帝赴燕京,十八日二帝与郑朱二后并北行。五月廿一日至燕京朝金主,廿三日封太上为昏德公,帝为重昏侯。六月初二日朱后殂,年二十六岁。初三日金主命二帝与郑后往安肃军安置。二十三日金主又命往云州。 

 正月初十日帝复诣金营。二月初七日范琼逼上皇及太后赴金营,同日金人将诸皇子及后宫尽取入军。三月初十日金人复来取宗室凡三千余人,悉令押赴军前。廿七日上皇北迁太后及诸亲王妃嫔以下从行。四月初一日帝亦北迁,皇后皇太子皆行。五月十八日二帝至燕山府。九月十三日二帝自燕山徙居中京。 

宋建炎二年金天会六年 

 三月初九日金主又命往西江州,行十余日至。 

 七月金移二帝于上京。八月廿五日金主封上皇为昏德公,帝为重昏侯。十月金徙二帝于韩州。 

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 

 金主又命往五国城,行十余日至。郑太后道卒,年四十七岁。 

 七月金徙二帝于五国城。九月郑太后殂于五国城,年五十二岁。 

宋绍兴五年金熙宗天会一三年 

 二月金主又命往筠从州。 

 四月丙寅,上皇崩于五国城。 

宋绍兴六年金天会十四年 

 正月十八日太上崩,年五十四岁。是月金主命帝移源昌州。 

宋绍兴七年金天会十五年 

 十一月金主召帝赴燕京,月余至。 

宋绍兴八年金天眷元年 

 帝与辽主耶律延禧同居鸿翼府,不久移帝独居赡养寺。 

 绍兴十一年二月,金追封上皇为天水郡王,改封帝为天水郡公。 

宋绍兴十二年金皇统二年 

 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南归。 

 三月金归宋帝母韦氏。 

宋绍兴十三年金皇统三年 

 移帝于燕京之北,赐第以居。 

宋绍兴十六年金皇统六年 

 移帝于玉殿观。

宋绍兴二十年金海陵王天德二年 

 移帝于元帅府左廨中。 

宋绍兴三十年金正隆五年 

 春帝崩于马足之下。 

 绍兴二十六年六月庚辰帝崩。 

观上表,则本书与正史(指宋金二史)大有出入。然本书原为野史,或者一时出于传闻之误。但如正史所载,简略殊甚,故欲一考见当时二帝在北的实况,惟本书最为详备。若云此书全出伪撰,则宋人所撰大宋宣和遗事,亦已载有二帝北徙故事。我们如拿二书对照,不但年月无异,事迹亦尽多相同,不过宣和遗事较略,而此书更为详备而已。故此书即使伪撰,亦必出于传闻如此,不能全说其伪。况且二帝北徙,金人只当他们是俘虏看待,固不屑为之详载;而宋人则以帝皇之尊,受辱于人,自亦不能不为之避讳。今有此书为之详载一切,使我们知道国族一灭,即以帝皇之尊,而所受痛苦亦复如此,岂非一大快事?所以我们把本书作为正史研究,或者有所不可;若作为史料参考,则我以为再好也没有的。况且真伪问题,有时也有待于商榷,如法人格拉奈(Marcel Granet )所著古中国的跳舞与神秘故事(李璜译,中华书局出版。)中有云: 

书经的几章是真的,因为司马迁曾经用过;其余几章,在司马迁以后方出世,或曾经被他弃却过,便是伪的。甚么叫作「真」?又甚么叫作「伪」?不过是如此:在一些故实的调和中间,前几章比后几章更可承认为近于古,而后几章且有一种仿照前者而带多少巧制的意味罢了。至于两者中间的故实,则皆取材于传说。传说则一样的终是传说而已,(不过这里有时也该当留神。)这种分别无非在年岁上。假使在千年以前,有某种地方的历史材料(如果真有所谓材料的时候),消灭得很快,我们便应该相信在这地方早出世三四百年的,比晚出世三四百年的为有价值一些吗?真的书经出世的时代近于孔子,这可以承认;但伪的书经更完全是杜撰的吗?不错,他是全靠取材于别的叙述,譬如曾取材于墨子书中。墨子与孔子是差不多同时的人,这两种材料的价值便应该相差很远吗?真书经便比伪书经不杜撰吗?这是以书经为例,说明真伪至多不过年代关系而已。同时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也说: 

书有从一方面可认为伪,从他方面可认为真者。如管子商君书,若指定为管仲商鞅作则必伪;然其书中大部分要皆出战国人手,若据以考战国末年思想及社会情状,固绝佳的史料也。乃至周礼谓周公作固伪;若据以考战国秦汉间思想制度,亦绝佳的史料也。 

所以我也说:若以本书作正史观固伪,若据以考二帝在北情形的彷佛,亦绝佳的史料也。即使无阿计替其人,但当时确有人传说如此。至于年代的差异,当是记此书的人并非通文达理,所以有此错误。也可疑阿计替记此书时或未注明年代,而由后编者妄加上去,所以记宋年代皆是,记金年代就不对了。 

总之,本书自有牠一部分的价值,何况有许多人也不承认此书是全伪呢?而此抄本又较他本为详备,更可珍贵。此点读者如取两本对照,便可明晰,本序中也不再一一引录了。 

周君达廿九年十一月廿五日。 

猜你喜欢
  载记第十一 慕容 慕容恪 阳骛 皇甫真·房玄龄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十七·杨仲良
  第四十四回 忍签约丧权辱国 倡改制立会筹安·蔡东藩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四)·陈寅恪
  卷之二百十八·佚名
  卷之八百八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六十五·佚名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十八·杜大珪
  前集卷六·宋名臣言行录
  五四 椒生·周作人
  读例存疑卷二十三·薛允升
  陈颢传·宋濂
  潘司空奏疏巻七·潘季驯
  卷八、明南渡三帝及监国鲁王·黄鸿寿
  钱新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楚辞后语卷第三·朱熹

    絶命词第十七絶命词者,汉息夫躬之所作也。躬以变告东平王云祠祭祝诅事拜官封侯,而云坐诛死。后又数上疏论事,语皆险谲。竟以罪繋诏狱,仰天大嘑,絶咽而死。躬以利口作奸,死不偿责。而此词乃以「发忠忘身」号于上帝,甚矣,其欺天

  • 渔家傲·徐志摩

    下雪了,春快来了,梅花也妆扮起来呢,好像半面美人儿刚才出浴的样子。天公也很凑趣呢,你看这样好月亮,花前月下,怎好不吃一杯,何况对着这样好梅花。原词: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标。玉人浴

  • 卷十九 本纪十九·赵尔巽

      ◎宣宗本纪三   二十一年春正月己丑,英人寇广东虎门,副将陈连陛及其子举鹏死之。庚寅,以奕山为御前大臣。辛卯,琦善以虎门陷,下部严议,褫提督关天培顶戴。命奕山为靖逆将军,隆文、杨芳为参赞大臣,督办广东海防。命赛尚

  • 卷十八·毕沅

      ◎宋纪十八 ∷起阏逢敦牂七月,尽柔兆涒滩六月,凡二年。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淳化五年辽统和十二年   秋,七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贼攻眉州,知州李简等坚守,踰月,贼引去。   以户部员

  • 卷一百五十七 慶曆五年(乙酉,1045)·李焘

      起仁宗慶曆五年八月盡是年十二月   八月丙辰,詔升祔二后,依元德皇后故事,改題神主。   龍圖閣直學士、起居舍人、知秦州田況遭父喪。辛酉,詔起復,況固辭。又遣內侍持手詔敦諭,況不得已乞歸葬陽翟,託邊事求見,泣請終喪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百二十七·佚名

    万历四十二年十二月己卯朔转吏部右侍郎李鋕为本部左侍郎○ 慈孝献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官祭 显陵○壬午兵部覆议蓟镇总兵萧如薰回籍从之○癸未宴赏朝鲜国庆贺冬至陪臣尹觊等五十员进贡种马陪臣沈彦名等二十七员

  • 卷之一千三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南疆绎史勘本卷二十·温睿临

    霅川温氏原本古高阳氏勘定目录列传十四张国维、朱大典(子万化)、孙嘉绩沉宸荃陈函辉余煌高岱(子朗、叶汝■〈艹恒〉)董守谕王正中(王之仁附)右浙东阁辅督师从亡诸臣列传第十四。○鲁监国之事,无足言者:其在浙东,则闽有君矣;在海

  • 梁如浩·周诒春

    梁如浩 字孟亭。年五十七岁。生于广东。已婚。子六女一。同治十三年。以官费游美。入史梯文工业学校。习工程。光緖七年回国。历任山海关内外铁路总办。津海关监督。天津海关道。上海海关道。外务部丞参。外交部总长

  • 春秋阙如编卷八·焦袁熹

    金山焦袁熹撰读春秋【附】元年春王正月【隐公】左传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杜预注云隐公之始年周王之正月也凡人君即位欲其体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也隐虽不即位然摄行君事故亦朝庙告朔也 言周以别夏殷假摄君政

  • 卷首下·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仪礼义疏卷首下朱子仪礼释宫【附论】案仪礼之学当以宫室爲先宫室旣定然后人有所丽器有所措升降往来之节可得而通也堂阶房室之制古与今殊学者唯求之遗经而经文随事散见各以意测欲求其是而得其全则难郑

  • 卷十一·朱朝瑛

    钦定四库全书读春秋略记卷十一   明 朱朝瑛 撰定公元年春王三月晋人执宋仲几于京师春秋书元年以谨继世之始书正月以谨授时之始昭无正终定无正始则当削其元年不当削其正月说者以隐庄元年例之谓元年必书正月而以定

  • 春秋经解卷九·孙觉

    宋 孙觉 撰成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无冰三月作丘甲丘甲之説多矣然皆失之而未得其当也公谷之意则以为申非人人所能为而使丘作之人人而为甲也夫甲者惟工人能为之尔就令成公暴刻亦不能使丘人皆为之丘

  • 卷之二十二·纪荫

    宗统编年卷之二十二 哲宗辛未元佑六年。 祖自海会移东山。 入院。祖师塔烧香。以手指云。当时与么全身去。今日重来记得无。复云。以何为验。以此为验。遂礼拜。黄梅邑宰请开堂。垂语曰。譬如水牯牛过窗棂。头角四蹄

  • 目录·佚名

    大藏一览目录第一卷先王品因地品示生品出家品成道品度生品入灭品常住品原道品教兴品优劣品究竟品释疑品证验品托胎品五蕴品烦恼品第二卷三归品十善品布施品第三卷持戒品忍辱品精进品禅定品般若品第四卷方便品造像品事

  • 我们·扎米亚京

    《我们》是俄国作家尤金·扎米亚京创作的长篇小说,完成于1921年,但当时前苏联当局认为该作不宜发表。1988年《我们》才在前苏联公开发表。这是一部反乌托邦作品,《我们》针对的是极权主义的种种弊端。全书采用笔记形式,假

  •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黄以周

    六十卷。清黄以周(1828—1899)等撰。以周字元同,号儆季。浙江定海人。同治举人,历充教官,治经,精“三礼”。著有《礼书通故》、《经训比义》、《子思子辑解》、《古文世本》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久已散佚不全,清乾隆

  • 四书賸言·毛奇龄

    《四书賸[shèng]言》明清之际毛奇龄撰。四卷。是毛奇龄杂编四书之语,由子侄、门人辑录而成。前二卷为门生盛唐、王锡所编,后二卷为其子远宗所编。其书属语录之类,随时杂记,随文杂录,不以经文次序为先后,亦不以四书分编,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