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百法明门论的宇宙观

  交芦子曰:百法明门论,天亲大士作也。法者、轨范物解,任持自性;故法与物,异名同义,百法犹云百物耳。列举此百法者,则以统摄群有也。统摄群有之论,天竺之胜论师六句,数论师二十五法,近世英吉利人穆勒约翰之意、神、形、法四句胥是也。然胜论、数论,吾教大、小乘论师破斥殆尽;而穆勒四句,余亦尝论大略,其抉择当否,可概见已。抑穆勒辩家也,其正鹄在尽列可名可言之物耳,逾此则非所思存。今百法明门论则不然,盖详列百法,仅明所由之门耳。门者,由义、通义、入义,今举百法以明能通入之门,而由百法明门所通入者,犹别有宗趣存焉。宗趣维何?约之不出二义;一、断染成善。案:历来释斯论者,均以百法区为五对:一、无为有为,二、假实,三、心色,四、心王心数,五、善心数染心数。第一对综该百法,第二对则遗无为,第三对则更遗假法,第四对则更遗色法,第五对则更遗心王及遍行、别境、不定心数,但十一善心数、二十六染心数而已。所以如是分别者,欲令修佛法者,知改流转为常寂、净烦恼为菩提,唯在成此十一善心数、断此二十六染心数,得其舍凡成圣之枢要也。二、祛执证理。案:中道大乘,一切唯心,今列陈百法,正以明百法皆不离心识耳。心识之宗,曰如来藏。如来藏无执,末那执之、则曰阿赖耶。执阿赖耶见分为自内我,则曰末那。由之而辨其体相、业用、本末、因果,乃有八识心王。与心王定相应者,则有五十一心数。心王、心数、变起见分所了别境,则有十一色法。依心、心所、色、分位差别,则有二十四不相应假法。其无为法则心识之实性也。故五位百法、皆唯有识,一切愚夫执有实体、执有主宰。若了唯识,则知我法皆横计起。但离横计、实无我法,我法执祛,则契证如来藏性矣。然大乘诸论,陈列法相或有增减详略,五位亦别有开合。如大宗地玄文本论则开五位为十种,加色主、非有为非无为、亦有为亦无为、俱俱、俱非五种。言色主者,犹近人所云原质,即四大种──坚、湿、暖、轻;楞严七大、瑜伽十界、皆详言之。

  乃随俗假说,非实物有,故玆不列。言非有为非无为者、即法性真如也。言亦有为亦无为者、即心心所之业用也。言俱俱者、即百法之都称也。言俱非者、遣相归性,百法皆不可思不可说也。义有开合、法无多寡,其宗趣亦莫不一致。举一反三,在学者之善悟耳。至小乘诸部,大都依根本一切有宗建立七十五法。虽法相略减,非大小乘殊别之要义也。其要义在小乘法有而我空,色法、不相应法、无为法皆心外实有;大乘法我双空,决定无心外实法,则大小乘所由判也。然不能思择群有,穷尽无遗,又焉知心外无物,决定唯识乎!此观百法所以尚矣。

  为令学者易明,制一统摄分类表如下:

  ┌心分位  ┌假┤心所分位  │ │心心所分位  │ └心心所色分位  │       ┌真  ┌有为┤    ┌性境┤  │  │ ┌色境┤  └似  │  │ │  └质影───  │  │ │     ┌本识  │  └实┤  ┌心主┤  ┌有覆染净  │    │  │  └转识┤    ┌任运  │    │  │  ┌遍行└三性染净┤  法─┤    └心识┤  │       └计度  │       │  │别境  │       │  │  ┌自性  │       └心伴┤净善┤  │          │  └世俗  │          │  ┌根本    ┌行相  │  ┌似      │染恶┤  ┌无记恶┤别体  └无为┤ ┌圣解脱  │  └流别┤   ┌行相  └真┤     └不定   └纯 恶┤  └法实性            └别体

  ┌有情  ┌无根┤  ┌一合┤  └无情  ┌自然┤  └有根  │  └杂聚      ┌作具  ┌聚集┤  ┌人群   ┌间接┤  │  └人伪┤  ┌资生┤  └产业  ┌觉境┤  ┌比量└人业┤  └直接  ┌似带┤  └相续┤     └观玩  │  └梦境   └非量  ┌带质┤  ┌非量  │  └真带┤  ──质影┤     └比量  │  ┌有质  └独影┤  ┌假想色  │  │病见色  └无质┤极略色  │极迥色  │   ┌拟人  └妄执色┤拟体  └拟器

  此表所类别者,以法为干,首区为有为、无为。无为区真似二支。似无为者,即论中虚空、不动灭、想受灭三全分,及非择灭、缘阙不生一分。以真无为为干,又分二支:一、圣解脱。谓三乘果人所证无余涅槃,即论中择灭无为也;二、法实性。即论中真如无为及非择灭本性清净之一分也。然无为法唯一真如,云何有六?盖随有为所显、假说差别,犹以破人法二执、说人法二空,依三性说三真如,依十地说十种真如耳。

  次依有为区假实二支:实者实物,一一皆实有种相体用。假有三种,曰聚集假,相续假,分位假。此二十四种不相应行,乃分位假,以即是心、心所、色实法上之分位差别故。然是依他所起,非遍计所执。盖心、心所、色上本具之分位差别,与心、心所、色实法同一仗因托缘生起,非若独影无质之境可由遍计妄执而有也。穆勒之相似不相似、并存不并存二法,摄论之世识、数识等十一识,康德之十二原型观念,虽或尽理或不尽理,胥此分位假法也。此假区四;一、心分位,即命根是,以唯依异熟识种连持功能假立故。二、心所分位,即异生性是,以唯依烦恼所知二障染种假立故。三、心、心所分位,即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是,以此三位皆依心、心所二法断灭假立故。四、心、心所、色分位,即余十九种不相应行是。以得、流转、势速等,心法、心所法、色法皆有,即依此三法假立故。但色法不能独有,必由心、心所变起,故一切唯识。

  次依有为实物,区心识色境二支。心识又区为二:一、心主,二、心伴。心主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八识。又区为二:一、本识,即阿赖耶识。二、转识,谓前七识,依本识转变而起。又区为二:一、有覆染净,即末那识。二、三性染净。又区为二:一、计度,即第六意识;二、任运,即眼、耳等前五识。次及心伴。心伴者,为心伴侣、定相应心,不能自在,必依心起也。大区为五: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净善有十一,四、染恶有二十六,五、不定有四,悉如论中自分。而净善又二:一、自性,即善心所中信等前八也。二、世俗,即行舍、不放逸、不害也。染恶亦二:一、根本,即根本烦恼也。二、流别,乃根本之差别分位、等起流类也。又区为二。一、纯恶有二:曰、别体,谓别有自体者,即无惭、无愧是。曰、行相,谓但是根本之差别行相,即忿、恨、恼、覆、害、嫉、悭是。以此九族、定不与善心所共起,故曰纯恶。二、无记恶亦有二:曰、别体,即不信、掉举、懈怠、惛沉、散乱是。曰、行相,即谄、诳、憍、放逸、失念、不正知是。以此十一族、亦通无记,可与善心所并作不悖,故曰无记、恶,谓其无记与恶之二性也。

  次依色境,又分为二:一、性境,二、质影。性境者:第八识、第六识,及前五识依第八中色种变起自见分所缘亲相分也;如见黑、白,如触冷、暖,得境自性非共差别,不可言寻,故曰性境。此又分二:一、真性境,即前五识及同时意识未起分别所缘色声等六尘亲得其自相者,兼五、八识所缘及定果色等。二、似性境。若五净色根、无表色等,但从发识防过殊胜功能建立,不能亲得其自相,故曰似性境。案:此论百法,六种无为、是圆成实性,余九十四种、皆依他起性,无遍计所执性。而色境中质影之境、则属于世间世俗法,系属遍计执性;亦是我法等分别执见所安足处,故百法论之所不摄。然世间愚夫,颠倒执著、由来久矣。近今浮辩相尚,恶慧弥深,顺时机故、遣迷情故,强为解说,诚不能已。否则昧者且以为百法论摄法不尽;俾知质影、皆唯识心变起,都无本质,故随世分别、表中以质影独建一干,广摄诸无体假法。

  质影无自体相,但由周遍计度之妄念、执心心所及所缘性境与原型分位等增益而起。此又分二:一、带质,二、独影。带质虽不得色、声等自相,犹挟带色、声等相质而起,譬如触之得坚、因名曰坚,坚之一名虽遍于一切坚物上转,而今名曰坚、实因触得之坚而起。触得之坚即身识所领触尘自相,亲得自相名曰性境;今坚之意言、实挟带身识所领坚触自相而起,非无因凭空而起、故曰带质。特嘉尔所云意境,义颇符顺。此又分二:一、真带质。以心缘心,中间相分从两头生,两头有质。此有比、非二量:云何非量?谓末那缘阿赖耶见分为自内我,及意识缘诸心所法而比度错谬者。云何比量?谓意识缘诸心所法、比度不错谬者。

  二、似带质:以心缘境,中间相分从能缘生,一头有质。此又分二:一、梦境:对觉言梦,觉时梦空,梦时非空同乎觉境,其相广如觉境中辨。二、觉境,指吾人现前之对境也。又分为二:一、相续相:案:凡相有五:一曰自相、性境是也,二曰共相,三曰差别相,四曰因相,五曰果相、带质境是也。而带质境中因相、果相、曰相续相,在心心所所缘性境上依时、数、名、句、文、命根等原型分位而增益起者也。此亦有比非二量:云何比量?如佛说三世染净因果等,又如生者必灭、人皆有死等。云何非量?如达尔文取证地质中僵石、妄计万物进化等。要之、凡因果例合于正理,不畔现量者,皆曰比量。其乖悖现量、不应道理者,皆曰非量。  二、聚集相。即带质境中之共相、差别相,在心心所所缘性境上依方、数、名、句、文、众同分、命根等原型分位而增益起者也,但指刹那现境。前后三世相续相摄,则非此所摄矣。此又分自然、人伪二种。自然者、犹近人所云自然界之事物也。自然又二:一、杂聚:杂聚者,身非一身,与身俱生,共众多身聚在一处,如曰草丛木林石聚等,凡未经人为设置者皆是也。即小儿初生、虽不自辨为何姓、何族、何国,逮其能自辨时、必为所生之姓、族、国人无疑。夫种族、国、姓、诚由人伪增踊而起,然是前人所为,而彼孩稚兹陊数中,则但是夙业所招无记果,故亦可属之自然杂聚。余动物等、可以类推。然木丛石聚等,一经人类栽砌摄受,则又属于人伪矣。故杂聚通自然、人伪,此所诠者、则自然之杂聚也。二、一合:一合者,色心等多物合成一身者也。积聚曰身,一身犹云一聚耳。此又分二:一、无根:世俗曰五官,圣教曰五根,故无根即世人所云无官品也。根者,增长、滋养、执受、连持之义,凡物无此诸义者、概曰无根。一滴水与一海水无殊也,一微尘与一地球无殊也,一寸石与千仞岗无殊也,一爟火与一日轮无殊也。无官品之别别一体者、及有根无情之枯木等,有根有情之死尸等,皆此所摄。然今所诠者,在自然而合成一聚者。若范金为圜、则曰一圜等,则又人伪所摄矣。二、有根者,又分为二:一、无情族:情者情识,无现行之觉知者则曰无情,草身、树身等植物皆是。二、有情族:有现行之觉知者也,虫身、鱼身、禽身、兽身、人身等动物皆是。自然界物,尽于是矣。

  次释人伪:人伪者,由人之作为积习而起者也。然有情之类,皆有作为积习而起者,如蜂窝、如蚁穴、如蛛网、如鹊巢;今对人类说法、重在人事,故单言人伪耳。此又区二:一、人群:若家属、种族、国民、教徒、军队、政府、士、农、工、商团等,皆随习俗而异,定其伦眷,若震旦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师友之五伦者。今此但辨人群之相耳,而群伦中之义务、道德等,则又人业所摄矣。二、人业:凡人群所取受作为之事业,皆属之。此又分资生、观玩二种,资生之业又二:一、直接者,衣被、饮食、床座、宫室等。二、间接者,又分为二:一、作具,农器、工器、军器、舟车、书契、法律、礼制、钱币等。二、产业,领土、田宅、仓廪、菽帛,及主所摄受畜养之臣妾子女牛马禽虫等。而人所造作、人所摄受,非直接间接之资生事物,无关活命因缘者,则皆属之观玩之业。人伪界物,亦尽于是矣。以上皆质影中带质之境也。

  次依独影境又分为二:一、有质独影:非无实质,但界代间隔、不亲得质,不托质起,唯从见生,故曰独影;如佛无漏假智能缘有漏界色等。二、无质独影:绝无本质,但由意识强思计度想像刻画而起,或由病狂迷罔而起。此共分为五:一、假想色:如意识所分别之受所引色、观想色,及散心追忆过去、幻想未来之色境等。二、病见色:若病目者、空中见华起灭,及病狂者无中见有、有中见无等。三、极略色:如近人所云无穷小之莫破质等;此在圣教,本属假想观慧境之一,愚夫缚于原型之七识法见我、执著为实,故别出之。四、极迥色:如愚夫所执著之明暗分齐、宇宙边际等;在圣教亦但是假想观慧境之一,盖依名、句、时、方、数量等原型分位析之极微极远之谓。但是自心之碍相,更无他物。五、妄执色:此妄执色,皆由独头乱识托原型之名、句、文及我法见、随顺邪教邪思计度刻想而成,唯是无法;虽龟毛兔角不得喻也。此又分三:一、拟人者:若震旦所计昊天上帝,欧美、大食所计造物主,天竺所计大自在天等;凡拟同人、畜、言有士夫用而生化万物,为万物本原及主宰者,皆是也。二、拟体者:如震旦所计太极、元气,天竺所计实性、大有,欧美所计原神、原形、原质、原力等;凡执心外实有一物或二物为宇宙真体者,皆是也。三、拟器者:除前二计,余一切等。略出三种,概举妄执。要之,凡不亲现量、不合比量,所计非量境界之无法妄执为实者,皆此妄执色所摄。

  观此统摄分类表及其说明,可知百法论该摄宇宙万有,罄尽无遗矣。持斯论以研核观察乎万物,物将何遁者!

  作者初研究唯识学,文虽大致可观,而名相间有错误之处,未及详审,请阅者指教之!(见海刊一卷五期)


猜你喜欢
  卷第四·本谧
  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义净译)·佚名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释·太虚
  卷第十九·佚名
  佛说金刚场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中一分(此于大部支流别行)·佚名
  代序三:我所崇敬的弘一法师 叶圣陶·李叔同
  卷四·普济
  曹溪大休珠禪師普說卷第十·佚名
  称叹如来品第二·马鸣
  佛说八师经全文·佚名
  嘉兴退庵断愚智禅师语录卷下·佚名
  致 蒋 主 席 书·太虚
  卷二十三·佚名
  大轮金刚修行悉地成就及供养法·佚名
  乐邦文类序·宗晓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醒!醒!·徐志摩

    和霭的春光,充满了鸳鸯的池塘;快辞别寂寞的梦乡,来和我摸一会鱼儿,折一枝海棠。

  • 御选元诗卷三十四·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三十四七言古诗十贡性之送卢思敏归天台天台山高四万八千丈神仙之徒徃徃窟宅乎其间我尝探奇恣?览直上絶壁穷跻攀松风流水声瑟瑟桃花玉洞春漫漫曽逄两仙人对弈犹未残白髪长披耳千二百歳如童

  • 67.白居易讽谕诗:两朱阁·施蜇存

    在郊岛的寒瘦与昌谷、温、李的秾艳之外,元和、长庆年间,还有一个极为流行的元白诗派。元是元稹、白是白居易。他们是亲密的诗友,互相唱酬,互相影响。由于志同道合,他们的诗自成一种风格,当时被称为元和体。他们的诗,无论文字

  • 十集 一卷·钱德苍

    缀白裘十集序昔田文献狐白裘于秦,夜走函谷,人皆归功于客,而不知缀裘者,早与争能也。增损失宜,何取乎缀?连属有痕,又何藉乎缀?惟统寸长尺短,悉成无缝天衣。斯艺夺化工,而所缀之数,抑亦盈千累万矣。顾十也者,数之成也;缀底于十已足该

  • 志第四十四 食货四·欧阳修

    唐有盐池十八,井六百四十,皆隶度支。蒲州安邑、解县有池五,总曰“两池”,岁得盐万斛,以供京师。盐州五原有乌池、白池、瓦池、细项池,灵州有温泉池、两井池、长尾池、五泉池、红桃池、回乐池、弘静池、会州有河池,三州皆输米

  • 延寿·周绍良

    №延寿001【盖】无。【志文】砖。朱书。延寿二年□酉岁正门丙寅朔十二日丁□,□郎王伯*□□昌唐氏春□□十□,殡葬斯墓。(新疆考古所藏志,录自侯灿《解放後新出土吐鲁番墓志录》)№延寿002【盖】无。【志文】砖。

  • 三国史记卷第十八。·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一八卷高句丽本纪六零零零零高句丽本纪第六。[故国原王][小兽林王][故国壤王][广开土

  • 范仲淹传·脱脱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他的祖先,原来是..州人。后来全家迁徙到江南定居,于是成为了苏州吴县人。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改嫁到长山县一位姓朱的家里,他也就改姓朱,名说。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长大

  • 卷四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通志卷四十九諡略【二】列后尊諡原皇后直皇后翼皇后宣皇后【俱顺治五年十一月追尊恭上】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乾隆元年三月恭加上】崇德元年四月丙戌恭上孝慈昭宪纯德贞顺成天育

  • 卷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刘子卷九       北齐 刘昼 撰随时第四十五时有淳浇俗有华戎不可以一道治不可以一体齐也故无为以化三皇之时法术以御七雄之世德义以柔中国之心政刑以威四夷之性故易贵随时礼尚从俗适时而行也霜风

  • 法言義疏附錄一 楊子法言校補·汪荣宝

      劉師培   學行卷第一   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    李注:「駕,傳也。」案:文選陸機弔魏武帝文注引作「仲尼之駕稅矣」;又引李範(上脫「弘」字。)曰「稅,舍也」。是李本「駕說」作「駕稅」,上有「之」字;「者也」作

  • 大学疏义·金履祥

    元 金履祥 撰大学之道在明明徳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或问曰对小子之学言之也古者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之子弟年八嵗则皆入小学及其十有五年则皆入大学八嵗者小子也以其为小子之学故谓之小学十五则大人也以其

  • 卷十四·程川

    <经部,五经总义类,朱子五经语类  钦定四库全书朱子五经语类卷十四钱塘程川撰易十四上经七屯利建侯此占恐与乾卦利见大人同例亦是占者与爻相为主宾也曰然但此亦大槩如此到占得时又看如何若是自卜为君者得之则所谓建

  • 卷七·吴浩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义疑卷七华亭呉浩撰仪礼若士之子则四十强而仕何得有二寸为士自加冠窃疑注引齐语士之子恒为士以证主人冠朝服是父为士童子任职居士位年二十而冠是冠者亦为士冠者即主人之子也故云士之子恒为士防乃

  • 卷四百六十·佚名

    △第二分巧便品第六十八之一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巧便力者,发菩提心已经几时。佛告善现,是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已经无数百千俱胝那庾多劫。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巧便力者,已

  • 辟邪集附·智旭

    【钟振之居士寄初征与际明禅师柬】忆吾两人。生同一日。学同一师。幼同一志。不谓尊者至廿四岁。逃儒入禅。二十年来。所趋各别。音问遂疎。兹者病卧湖滨。忽闻天主邪说。借彼矛。攻彼盾。略为初征。知尊者。久事禅学

  • 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释例·佚名

    托名许逊释。当与《太上灵宝净明飞仙度人经法》同时,出自元后。其目录与《经法》共。述宇宙本源、天人相副及《经法》要旨、体例。

  • 海八德经·佚名

    佛说海八德经,一卷,秦罗什译。举大海之八德,比显戒经之八德者。见小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