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节 唐初武功(一)

唐初大敌,自为突厥。其在突厥之北,而占地甚广者,则为铁勒。《旧书》述其部名云:薛延陀,《新书》云:先与薛种杂居,后灭延陀部有之,号薛延陀。初叛西突厥之野咥可汗保燕末山。其后回纥等在郁督军山者东附始毕,而延陀乙失钵在金山,西役叶护,则燕末山当为金山支脉。夷男受太宗册,树牙郁督军山。颉利灭,东保都尉楗山独逻水之阴,独逻水即独乐水,见第二章第二节。郁督军山,《传》云:直京师西北六千里,当在金山之东。金山,今阿尔泰山也。都尉楗山,《传》云:远京师才三千里而赢,当系今之杭爱山。《通鉴考异》引《唐历》云:乌德楗山,即郁督军山,虏语两音也,其说如确,则此山东西绵亘甚广。契苾,《新书》云:在焉耆西北鹰娑川,多览葛之南。鹰娑川,今小裕勒都斯河也。回纥,《旧书》迴纥,《新书》作回纥。初居郁督军山。其酋长曰菩萨,与欲谷设附薛延陀,相唇齿,树牙独乐水上。都播,《新书》云:亦曰都波,其地北濒小海,西坚昆,南回纥。小海,盖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之库苏古尔。骨利干,《新书》云:处瀚海北。其地北距海,去京师最远。又北度海,则昼长夜短,日入烹羊胛熟,东方已明。瀚海,盖指唐瀚海都护府言之,见下。北距海之海,似指今拜喀勒湖。《地理志》:骨利干西十三日至都播,又北六七日至坚昆,与自库苏古尔至拜喀勒道里符合。又谓骨利干、都播二部落北有小海,冰坚时马行八日可度,一似二部共濒一小海者,则语欠分析。马行八日可度,自指拜喀勒湖,库苏古尔无此大也。骨利干事,《通鉴》叙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云:日没后天色正曛,煮羊脾适熟,日已复出矣。《考异》曰:《实录》《唐历》皆作羊胛,僧一行《大衍历义》及《旧·天文志》《唐统纪》皆作脾。《新·天文志》云腼羊髀。按正言羊脾者,取其易熟故也。若煮羊胛及髀,则虽中国,通夕亦未烂矣。多览葛,《新书》云:亦曰多滥,在薛延陀东,滨同罗水。案同罗水,亦即独乐水之异译,多览葛在此水滨,则契苾在焉耆西北者,不得云在多览葛之南。盖多览葛初居契苾之北,后乃东迁,至此水之滨也。仆骨,《新书》云:亦曰仆固。在多览葛之东,地最北。案此亦谓未东迁之多览葛也。拔野古,《新书》云:一曰拔野固,或曰拔曳固。漫散碛北,地千里。在仆骨东,邻于靺鞨。有川曰康干河,断松投之,三年辄化为石。白鸟库吉云:似即发源兴安岭西流入拜喀勒之喀尔喀河。见所著《地豆干霫考》。在《东胡民族考》中,商务印书馆本。《新书》又云:风俗大抵铁勒也,言语少异,则此部初不尽纯。同罗,《新书》云:在薛延陀北,多览葛之东。距京师七千里而赢。案此亦谓未东迁之薛延陀、多览葛。其时延陀树牙郁督军山,直京师西北六千里,同罗盖又在其北千里而赢也。后此部亦东迁,故安禄山得用其众。同罗,独乐,独逻,皆一音异译,水或正以此部族名也。浑,《新书》云:在诸部最南者,此语殊为鹘突。此部居地,当近灵州,故延陀灭后来降,以其地为皋兰府,属灵州都督府也。灵州,今甘肃灵武县。思结,《新书》云:在延陀故牙。案此当指金山或燕末山言之。此部亦在西北,故以其部所置之卢山府及其别部所置之林州,皆属凉州都督府。凉州即武威郡,见第一章第二节。斛薛,《新书》云:处多览葛北。案《旧书·回纥传》作斛萨。奚结,《新书》云:处同罗北。案此亦当谓未东迁之同罗。以其部所置之鸡鹿州,侨治回乐。回乐,魏薄骨律镇,后周置县,在今灵武县西南,此部《旧书·回纥传》作跌结。阿跌,《新书》云:亦曰诃咥,或为跌,以此部所置之鸡田州,亦侨治回乐。白霫,《新书》云:居鲜卑故地。直京

师东北五千里,与同罗、仆骨接。避薛延陀,保奥支水、冷陉山。南契丹,北乌罗浑,东靺鞨,西拔野古。地圆袤二千里,山缭其外。白乌库吉《地豆干霫考》云:霫与白霫非一。霫,历代皆与奚并举,其地为鲜卑故地,在契丹与乌罗浑、靺鞨之间。奥支水当在老哈河上流。白霫则与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结骨,同近郁督军山,《新书》所云与同罗、仆骨接,西拔野古者乃其地。《通典》霫与白霫分为二,《新书》盖误合为一也。案《旧书》有《霫传》而无白霫,亦但云:居于潢水北,亦鲜卑之故地,其国在京师东北五千里,东接靺鞨,西至突厥,南至契丹,北与乌罗浑接而已。《新书》之误显然。潢水,今西喇木伦河。凡十五部。《新书》同。诸部之众,以回纥为最多。《新书》述其数为众十万,胜兵半之,此疑已是后来之事。余则胜兵多者,不过万人耳。骨利干胜兵五千,多览葛万,仆骨帐户三万,拔野古六万,兵皆万人。思结、奚结二部合兵凡二万,斛薛亦胜兵万人。然其部落既多,占地亦广,故突厥瓦解,遂与之代兴也。

始毕当隋末。《旧书》云控弦百余万。《新书》云且百万。盖由中国大乱,华人奔之者众,亦《旧书》语。又北方诸族,多臣服之故也。唐高祖初起,尝称臣以乞援焉。《旧书·李靖传》:太宗初闻靖破颉利,大悦。谓侍臣曰:“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新书》此事见《突厥传》中。《通鉴》则系贞观三年十二月突利入朝时,案《旧书》单于款塞之语,盖即指突利入朝言之,《通鉴》是也。所以奉之者甚厚,然其患殊不戢。武德二年二月,始毕卒。子什钵苾幼,弟俟利弗设立,是为处罗可汗。《旧书·郑善果传》作比罗可汗。复妻隋义成公主。三年二月,迎隋萧后及齐王暕之子政道,置之定襄。是岁卒。子奥射设丑弱,义成公主废之。弟咄苾立,是为颉利可汗。启民第三子。亦妻义成,而以什钵苾为突利可汗。《新书》云:主契丹、靺鞨部,树牙南直幽州,东方之众皆属焉。七年八月,颉利、突利举国入寇。自原州连营而南。原州见上节。太宗亲率百骑驰诣虏陈说谕之。颉利乃请和而去。是役也,太宗纵反间于突利,突利归心焉。九年七月,颉利又自率十万余骑寇武功。唐县,今属陕西。太宗又驰六骑至渭水上与语。颉利又请和而退。盖颉利本无大略,徒利虏掠,故虽强而易与也。《新书·突厥传》:是时或说高祖,谓虏数内寇者,以府库子女所在,我能去长安,则戎心止矣。帝使宇文士及按行樊、邓,将徙都焉,以太宗谏而止。帝会群臣问备边策。将作大匠于筠请五原、灵武置舟师于河扼其入。中书侍郎温彦博曰:“魏为长堑遏匈奴,今可用。”帝乃使桑显和堑边大道。召江南船工,大发卒治战舰。始兼天下,罢十二军,至是复置之。可见虏患之亟矣。《旧书·郑元传》:突厥寇并州,元充使招慰,谓颉利曰:“抄掠赀财,皆入将士,在于可汗,一无所得。不如早收兵马,遣使和好。国家必有重贵赍,币帛皆入可汗。免为劬劳,坐受利益。”此与宋富弼说契丹之辞同。北狄怛情,所利原只在抄掠。此太宗所以能再却颉利之兵。新旧《书》于此两役,载太宗策敌之语,固多文饰之辞,然谓“啖以玉帛,顽虏骄恣,必自此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则固当时情实也。唐灵武县,在今灵武县西北。郑元事,《旧书》附《郑善果传》。贞观元年(627年),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相率叛之,击走其欲谷设。欲谷设,颉利子。是时处罗可汗子阿史那社尔为拓设,与欲谷设分统回纥、仆骨、同罗等部。欲谷设既败,社尔击之,复为延陀所败。事见新旧《书·回纥》及《社尔传》。遣突利讨之,又败绩。颉利怒,拘之十余日。《突利传》云:囚而挞焉。突利怨望,内欲背之。是岁大雪,羊马多冻死。突厥俗素质略。颉利得华士赵德言,才其人,委信之,稍专国。又委政诸胡,斥远宗族。兴师岁入边,下不堪苦。胡性冒沓,数翻复不信,号令无常。岁大饥,裒敛苛重,诸部愈贰。《旧书·张公谨传》:公谨策突厥可取之状曰:“同罗、仆骨、回纥、延陀之类,并自立君长,将图

反噬。”又曰:“华人入北,其类实多。比闻自相啸聚,保据山险。师出塞垣,自然有应。”又曰:“胡人反覆,大军一临,内必生变。”盖突厥部族,本不甚大,赖铁勒归附,又乘乱招致华人,并抚纳西胡,以成其大。然大矣而本不固,故一朝失政,即土崩瓦解也。二年(628年),突利请击颉利。三年(629年),又表请入朝。是岁,薛延陀自称可汗于漠北,遣使来贡方物。《延陀传》云:诸部共推为主,夷男不敢当,盖对中国之逊辞。乃以请和后复援梁师都为名,诏李靖等讨之。四年正月,靖夜袭定襄。颉利惊,徙牙碛口。胡酋康苏密等以隋萧后及杨政道来降。二月,颉利窜于铁山,胡三省曰:盖在阴山北?使入朝谢罪。太宗遣唐俭、安修仁持节安抚之。颉利稍自安。靖乘间袭击,大破之。颉利奔其小可汗苏尼失于灵州西北。苏尼失,启民可汗母弟。始毕以为沙钵罗设,牙直灵州西北。突利来奔,颉利乃立为小可汗。颉利擒,苏尼失亦举其众归国。其事《旧书》附《阿史那社尔传》,《新书》即在《突厥传》中。三月,为行军总管张宝相所禽。于是复定襄、恒安,见第二章第二节。斥境至大漠矣。

颉利之败也,其部落或走薛延陀,或走西域,而来降者尚甚众。据《旧书》。《新书》云十余万。案《旧书》载魏征之言,谓今降者几至十万,则其数实不及十万。诏议处置之宜。当时议者,略分三派:朝士多欲俘之兖、豫,使习耕织,俾中国有加户,而塞北常空,一也。温彦博谓遣向兖、豫,有乖物性,欲准汉建武置降匈奴塞下,全其部落为扞蔽,二也。魏征谓秦、汉发猛将以收河南,晋不用郭钦、江统之言,遂倾瀍、洛,欲遣还河北。颜师古、杜楚客、李伯药亦欲处之河北,多树首长,令不相臣,三也。据《新书·突厥传》,《旧书·窦威传》载窦静议,亦与师古等同。帝主彦博议,度朔方地,自幽州至灵州,置顺、化、祐、长四州,为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部众。顺州是时隶营州都督府。贞观六年(632年),侨治营州南之五柳戍。李尽忠叛后,侨治幽州城中,改隶幽州都督府。定襄都督府,侨治宁朔,云中侨治朔方境,皆见《新书·地理志》。五柳戍,在今热河朝阳县南。宁朔县,在今陕西榆林县界。朔方见第二章第七节。其酋首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等,布列朝廷,五品已上百余人,因而入居长安者数千家。《温彦博传》云且万家。盖欲藉是为羁质,亦彦博意也。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令率其下就部。五年(631年),征入朝。道卒,子贺逻鹘嗣。十三年(639年),帝幸九成宫,突利弟结社率以郎将宿卫,阴结种人谋反,欲劫贺逻鹘北还。不克而走,徼逻禽斩之。诏原贺逻骨投岭外。于是群臣更言处突厥中国非是。《温彦博传》云:与魏征等争论数年不决,则当时颇重视此事。至此时则彦博已卒矣。乃立颉利族人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赐氏李,率所部建牙河北。思摩等惮薛延陀,不肯出塞。帝为赐延陀玺书,令居碛北,突厥居碛南,各守土境。十五年(641年),思摩乃率众十余万,胜兵四万,马九万匹渡河,牙于故定襄城。思摩不能抚其众,至十七年(643年),相率叛之,南渡河,请处胜、夏二州间,见第二章第二节。诏许之。思摩遂入朝,而其地为车鼻可汗所盗。处置突厥降众之议,新旧《书》皆是魏征,然观开元时河曲六州降胡之事,则实以朝士移之兖、豫之策为得也。

隋大业中,西突厥处罗可汗始强大,铁勒诸部皆臣之。处罗征税无度,诸部皆怨,处罗诛其酋帅百余人。铁勒相率而叛,共推契苾哥楞为可汗,薛延陀乙失钵为小可汗。后西突厥射匮可汗强,二部复去可汗之号臣之。时则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结骨、白霫在郁督军山者,东属始毕;乙失钵所部在金山者,西臣西突厥之统叶护。贞观二年(628年),统叶护死,国乱,乙失钵之孙曰夷男,率其部落七万余家,附于东突厥。颉利政衰,夷男反,攻破之。颉利所部诸姓,多叛归夷男,共推为主。夷男不敢当。太宗方图颉利,贞观三年(629年),遣使从间道拜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乃建牙于郁督军山下。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霫诸大部落皆属焉。颉利平,朔塞空虚,夷男率其部东返故国,建庭于都尉楗山北独逻河之南。胜兵二十万,使二子大度设、突利设分将之,号南北部,太宗以其强盛,恐为后患,十二年(638年),拜其二子皆为小可汗,欲以分其势。思摩立,夷男甚不悦。十五年(641年),太宗幸洛阳,将有事于泰山。夷男谓边境空虚,命大度设击思摩。诏李等分道经略。大度设走,追败之。夷男遣使谢罪。十七年(643年),使其兄子突利设来请婚。见《旧书·本纪》。盖其子为突利设者既拜为小可汗,兄子继为突利设?太宗谋诸群臣。房玄龄重用兵,请许之。太宗从之。许以新兴公主下降。新兴公主,太宗女,后嫁长孙曦。因征夷男备亲迎之礼,仍发诏将幸灵州,与之会。夷男大悦,调敛所部,涉沙碛,无水草,羊马多死,遂后期。太宗于是停幸灵州。后其聘来至,所耗将半,乃下诏绝其婚。《新书》云:或曰:“既许之,信不可失。”帝曰:“公等计非也。延陀谨事我者,新立,倚我以服众。我又妻之,名重而援坚,诸部将归之,戎狄野心,能自立则叛矣。今绝婚,诸姓闻之将争击,亡可待也。”《契苾何力传》以是为何力之谋。案太宗初欲以亲女妻延陀,其无意用兵可知。后忽变计绝婚,必有为之谋者,固非出自本心,亦未必遂出何力。《突厥传》及《何力传》之辞,皆伯宗攘善之类耳。史乘固多如是。时谏绝婚者为褚遂良,意亦惮用兵,与房玄龄同。延陀之亡,用力少而成功多,乃直天幸,非必庙算致胜。玄龄、遂良之谋,不能谓非老成持重也。十九年(645年),夷男卒,子肆叶护拔灼当即大度设?《新书》云:夷男嫡子,统西方。袭杀其兄突利失可汗而自立。突利失当即突利设,盖时亦自立为可汗也。《新书》云:夷男庶子,统东方。是为颉利俱利设沙多弥可汗。发兵寇边。诏江夏王道宗等分屯以备之。道宗,高祖从父昆弟子。拔灼多杀父时贵臣,而任所亲昵,国人不安。其阿波设与唐使者遇于靺鞨东鄙,小战不利,还怖国人曰:“唐兵至矣。”众大扰,诸部遂溃。拔灼遁去,

俄为回纥所杀。宗族殆尽。其余众尚五六万,窜于西域。又诸姓俟斤,递相攻击,各遣使归命。二十年(646年),太宗遣道宗等分道并进。亲幸灵州,为之声援。于是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览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皆降,北荒悉平。《旧书·本纪》。后延陀西遁之众,共推夷男兄子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西归故地。去可汗之号,遣使奉表,请居郁督军山之北。诏兵部尚书崔敦礼及李慰安之。铁勒素服延陀,九姓渠帅,莫不危惧。突厥,回纥,皆有所谓九姓者。回纥九姓:曰药罗葛,曰胡咄葛,曰咄罗勿,曰貊歌悉纥,曰阿勿嘀,曰葛萨,曰斛嗢素,曰药勿葛,曰奚耶勿,药罗葛即可汗姓,新旧《书》本传皆同。突厥九姓,史无明文。《旧传》言开元三年(715年),默啜与九姓首领阿布思等战,九姓大溃,阿布思率众来降。明年,默啜又北讨九姓拔曳固,负胜轻归,为其迸卒所杀。《新书》略同,惟无阿布思之名,而云思结等部来降。又《旧书·张说传》:王晙诛阿布思等,并州九姓同罗、拔曳固等部落皆怀震惧,说率轻骑诣其部落,宿于帐下,召酋帅慰抚。九姓感义,其心乃安。则思结、拔曳固、同罗,似皆九姓之一。西突厥属部,有左五咄陆,右五弩失毕,是称十姓,见第六节,《旧书》本传言室点密统十大首领往平西域,盖即此十部。此十部于西突厥最亲,然亦异部归附者,西突厥本部,则自在其外,故《新书·陈子昂传》:子昂于武后时上书,言国家能制十姓者,由九姓强大,臣服中国也。然则西突厥本部,亦为九姓矣。窃疑突厥传说,谓阿史那兄弟凡有十人,九姓即其九兄之后也。参看《两晋南北朝史》第十六章第九节。朝议恐为碛北之患,复令进讨。咄摩支因诏使在回纥者萧嗣业以请降。嗣业与俱至京师。铁勒仍持两端。纵兵追击。二十二年(648年),诸部以延陀散亡殆尽,乃相继归国。于是以回纥、仆骨、多览葛、拔野古、同罗、思结置都督府六,浑、斛薛、奚结、阿跌、契苾、思结别部。白霫置州七,《旧书·薛延陀传》。《回纥传》奚结作跌结,思结别部作阿布思。于故单于台置

燕然都护府以统之,单于台,在今内蒙古境内。以李素立为都护。素立见《良吏传》。时又于其西北结骨、北骨利干、东北俱罗勃置府州。结骨者,古坚昆。亦曰居勿,曰纥骨,曰纥扢斯,曰黠戛斯,曰戛戛斯,皆一音之异译也。地在伊吾西,焉耆北,白山旁。其人皆长大、赤发、晳面、绿瞳。盖高加索种?然又云:其地为匈奴西鄙。匈奴封汉降将李陵为右贤王。俗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则似颇杂有汉种。结骨于景龙中献方物,中宗引使者劳之曰:“而国与我同宗,非他蕃比。”太和中破回鹘,得太和公主,自以李陵后,与唐同宗,使奉以来归。其文字、语言,与回纥同,盖回纥久居西方,为所化也。铁勒诸部之降,请于回纥、突厥部治大涂,号参天至尊道。中国亦诏碛南鹈泉之阳置过邮六十八所,具群马、湩、肉,以待使客焉。《新书·回纥传》。《旧书·本纪》,事在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六十八作六十六。案《旧书·本纪》。贞观四年(630年),颉利之平,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二十年(646年),铁勒诸部使至灵州,咸请至尊为可汗。《新书》所谓天至尊,盖与天可汗实一语也。《新书·地理志》载贾耽入四夷路,中受降城,正北如东八十里,有呼延谷,又五百里,至鹈泉,又十里入碛。唐三受降城,中在朔州,今内蒙古五原县境。东在胜州,今托克托县境。西在灵州,今临河县境。永徽元年(650年),延陀首领先逃逸者请归国,高宗更为置溪弹州以安之。

车鼻,亦阿史那族,而突利部人,名斛勃。世为小可汗,牙于金山之北。颉利之败,北荒诸部,将推为大可汗,车鼻不敢当,率所部归延陀。为人勇烈,有谋略,颇为众所附。延陀恶而将诛之。车鼻知其谋,窜归旧所。自称乙注车鼻可汗。西歌罗禄,北结骨,皆附隶之。延陀破,请入朝。太宗遣征之,竟不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遣高侃潜引回纥、仆骨等兵袭之。永徽元年(650年),获之,处其余众于郁督军山,置狼山都督府以统之。车鼻长子羯漫陀,先统拔悉密部,在北廷附近。车鼻未败前,遣子入朝,太宗嘉之,置新黎州以统其众。据《新书·地理志》。事在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歌罗禄,亦曰葛逻禄,在北廷西北,金山之西,跨仆固振水,包多怛岭。见第七节。有三族,亦于此时内属。车鼻既破,突厥尽为封疆之臣。于是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分领诸羁縻都督府、州。龙朔三年(663年),改燕然都护府曰瀚海,以领回纥。瀚海都护府曰云中,徙治古云中城。碛以北蕃州,悉隶瀚海,南隶云中。云中言愿以诸王为可汗遥统之。帝曰:“今可汗,古单于也。”麟德元年(664年),改云中为单于大都护府,以殷王旭轮为大都护。总章二年(669年),又改瀚海曰安北焉。兼据《旧书·本纪》《新书·突厥传》。《通鉴》胡三省《注》引宋白曰:振武军,旧为单于都护府,即汉定襄郡之盛乐县也。案今为内蒙古之和林格尔县。殷王,即睿宗。

猜你喜欢
  本纪第十 昭宗 哀帝·欧阳修
  卷三十·本纪第三十·脱脱
  ●卷二·魏泰
  ○玛噶喇庙二则·许指严
  卷之二百四十一·佚名
  卷之四百三十九·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六十七·佚名
  卷之六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十·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五十六 金纪十·纪昀
  一三八二 军机大臣阿桂等奏遵旨议奏添纂《八旗通志》情形折·佚名
  任·李延寿
  方信孺传·脱脱
  卷二十二·佚名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山居杂诗·周作人

    一一丛繁茂的藤萝,绿沉沉的压在弯曲的老树枯株上,阿,我真做了怎样残酷的事呵!六月二十二日七长出许多新绿的大叶来了。二错看他作梅子,这却也便是他的迫切的死之歌了。六月十七日晚五见他一天一天的肥大起来,花还是火焰似的

  • 三集卷三十三·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三十三古今体一百二十七首【癸未七】书扇恭进皇太后展开半月常悬若引得清风益洒然虽是山庄称避暑惟祈夏凊豫高年雨【六月卄一日】山庄七日未看云倏见西峯荟蔚氲一

  • 卷二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九·忠义三·张廷玉

        ◎忠义三   ○潘宗颜 张铨 何廷魁 高邦佐 崔儒秀 郑国昌 党还醇 李献明 张春 阎生斗 王肇坤 孙士美乔若雯 张秉文彦胤绍 吉孔嘉 刑国玺张振秀 邓藩锡 张焜芳   潘宗颜,字士瓒,保安卫人。善诗赋,晓天

  • 卷之一百二十六·佚名

    洪武十二年八月甲子朔○丁卯遣官释奠于先师孔子○上御华盖殿与侍臣论治身之道 上曰人之害莫大于欲欲非止于男女宫室饮食服御而己凡求私便于已者皆是也然惟礼可以制之先王制礼所以防欲也礼废则欲肆为君而废礼纵欲则毒

  • 第六十九卷 儒林 一·缪荃孙

    江 宁 府 三国 吴唐 固唐固,字子正,丹杨人。修身积学,称为儒者,著国语、公羊、榖梁传注,讲授常数十人。孙权为吴王,拜固议郎,自陆逊、张温、骆统,皆拜之。黄武四年,为尚书仆射,卒。(三国志吴书阚泽传) 唐许叔牙

  • 六○○ 两广总督桂林等奏覆查办《九十九筹》一书情形折·佚名

    六○○ 两广总督桂林等奏覆查办《九十九筹》一书情形折乾隆四十四年二月十三日两广总督臣桂林、广东巡抚臣李质颖谨奏,为遵旨覆奏事。窃臣等接准大学士 公阿桂、大学士于敏中字寄,乾隆四十三年十二月初九日奉上谕:前据

  • 第五琦传·欧阳修

    第五琦字禹皀,京兆长安人。年轻时就以任职干练而被提拔,颇能谈论强国富民的大道理。天宝年间,在韦坚手下任职。后韦坚被陷害,第五琦也不得升调。过了很久才当上了须江县丞,太守贺兰进明颇器重他的才能。安禄山反叛,贺兰进明

  • 孙何传·脱脱

    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祖父孙镒,唐末秦宗权占据蔡州,强迫以宾佐起用他。孙镒假装有病不应召,回到家中,以传授学业为职。父亲孙庸,字鼎臣,显德(954~959)年间,敬献《赞圣策》九篇,引用唐贞观年间的政事,以魏玄成自比。得到对策的

  • 卷八十四·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八十四明 杨士奇等 撰经国宋钦宗时许翰上言曰臣愚伏被诏旨除已具劄子陈衰疾不胜事任外方此国步艰虞臣窃怀欲有陈而事有理须朝夕上达少缓则已後时不暇为者臣辄先具画一以闻一自崇寜以来天

  • 卷一百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十五营建志四京城营建规制四【八旗学舍】八旗学舍顺治十年四月工部尚书臣刘昌等议覆工科爱惜喇库哈番散多题准各旗设立宗学以昭皇恩玉成宗室之至意其设立书院之处该臣等备查会典开载亲

  • 第五篇 生活的准则 第五十一章 玄德·林语堂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语译道为天下之母,所以万物皆从道生,随之便有了

  • 原名·章太炎

    《七略》记名家者流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孙卿为《正名》篇,道后王之成名,&ldquo;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rdquo;。即礼官所守者,名之一端,所谓爵名也。庄周曰:&ldquo;《

  • 卷五百·佚名

    △第三分天帝品第四之三尔时天帝释及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四大王众天。乃至色究竟天咸作是念。尊者善现承佛神力为诸菩萨摩诃萨众雨大法雨。我等今者为供养故。各宜化作天诸妙花。奉散如来应正等觉及诸菩萨摩诃萨众并刍

  • 叙·智旭

    嘉兴大藏经 阅藏知津阅藏知津叙心外无法,祖师所以示即法之心;法外无心,大士所以阐即心之法。并传佛命,觉彼迷情。断未有欲弘佛语,而可不深究佛心;亦未有既悟佛心,而仍不能妙达佛语者也。今之文字阿师,拍盲禅侣,竟何如哉。呜呼

  • 佛始起慈心缘品第四十四·佚名

    【古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夏安居[夏安居:僧众在夏天,从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而专心坐禅修学。又称坐夏。]竟。往至佛所。礼敬问讯。佛以慈心。慰喻抚恤。汝

  • 民国野史·佚名

    从来天下愈乱,人才愈多,行出来的事迹也愈离奇。诸君不信,但看《三国志》同《战国策》这两部书便是先例。五花八门,处处引人入胜。盖中国自上古以来,帝王相传,唐虞以降,由传贤改为传子,由揖让变为征诛,都靠着武力取得天下。所以

  • 顾误录·王德晖

    清王德晖、徐沅徽撰。德晖,字晓山。太原人。著有《曲律精华》。沅徵,字惺宇。北京人。于读书出宰之余辑成《顾误》一书。二人素称同调,咸丰元年(1815),相遇京师,各出手稿,互为参校,将二稿合编为《顾误录》。书名取自

  • 万善同归集·延寿

    凡三卷。北宋延寿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系广举经论、祖释等禅家心要之书。各卷之初,首叙其概旨,而后以问答体解明其意旨。问答总数有一一四条,其中第一一二条(大四八·九九二上):‘问:“此集所陈,有何名目?”答:“若问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