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十五

营建志四

京城营建规制四【八旗学舍】

八旗学舍

顺治十年四月工部尚书臣刘昌等议覆工科爱惜喇库哈番散多题准各旗设立宗学以昭

皇恩玉成宗室之至意其设立书院之处该臣等备查会典开载亲王册封外藩工部题明遣官营造府第内有书院一所其郡王宗室以下止各给房价听其自造今议亲王以下宗室建立宗学或臣部酌量给与工价或令其自行建造统候

圣裁奉

谕旨建立宗学着量给工价听其自行修造

雍正二年奉

上谕宗室学房左右二翼着各立一所左翼给房一百三

间右翼给房九十二间

是年五月工部议覆准礼部文开宗室读书之处应於公所设立学堂二所其八旗分左右翼每翼各於公所设立学堂二所其学堂於两翼现有官房内令该管处奏

闻拨给六所交工部修理书桌椅櫈等项亦交工部置办

旨依议行文该管处奏

闻拨给学房行文到部之日有修理之处派员修理其书桌

椅櫈等项照依来文办送

多罗顺承郡王等题称所立宗学房屋臣等亲身阅看将应修之处臣衙门派官料估领请工部钱粮修理将所用钱粮核算题销等因奉

旨依议

左翼宗学坐落东四牌楼灯市口东史家衚衕西口雍正二年初设房八十八间十二年果亲王奏交工部修理乾隆十八年修理拆去房十九间三十六年諴亲王奏明动拨宗人府年例

恩赏库银两交本学会同宗人府衙门司员修理添盖

房二间现共房六十四间

右翼宗学於雍正三年初设在西单牌楼北口石虎衚衕共房八十八间乾隆十九年移设於绒线衚衕内板槗迤东共房三十六间二十八年简勤亲王奏准交内务府修理

以上八旗宗学房舍

雍正七年

上谕八旗内觉罗佐领或有或无向未画一今既将下五旗觉罗佐领由各该王属下撤出作为公中佐领朕意均派八旗方为妥协前者宗人府设立宗学祗令教习宗室尚未及於觉罗觉罗人衆今若一概归并宗学教习者势难遍及应每旗各立一衙门管辖觉罗或王或公派委一员统理令其於各该旗觉罗内拣选老成练逹品行端方者一二人分管即於该旗衙门之旁设立一学除情愿在家学习者外择其可教之人令其读书学射满汉兼习所派出之管辖人员不时训诲稽察如内有行止不端不知守法安分者即回明宗人府王等令在该旗衙门居住学习禁止出门俟其改行迁善之後再回明宗人府王等始许出门年底彚疏具题如此则於觉罗少年子弟大有禆益而人人皆可成就着宗人府王公等会同满洲大学士六部尚书详悉议奏特谕

是年十二月宗人府王公满洲大学士六部尚书等议覆我

皇上御极以来睦族敦宗教养备至俯念觉罗等虽世系

稍远亦出自

天潢是以由该王属下撤出置之公中佐领兹又

特命将七旗所有之觉罗佐领均之於八旗每旗各设一

学令其读书得以成就

恩德之隆实为备至查七旗所有觉罗佐领共三十二分镶黄旗七分正黄旗五分正白旗无有正红旗七分镶白旗五分镶红旗四分正蓝旗二分镶蓝旗二分今应就便视其可移者每旗置为觉罗佐领四分将镶黄旗七佐领内之佛保永昌阿堵镶白旗之海兰此四佐领移置正白旗正蓝旗惟有觉罗佐领二分将镶蓝旗之永禄同保住此二佐领移置正蓝旗共成四分将正黄旗之东武立正红旗之得进图尔得黑马喇熙此四佐领移置镶蓝旗再八旗各择官房一所立为衙署旁设清汉各一学八旗觉罗内自八岁以上十八岁以下子弟俱令入学读书其中有情愿在家读书者听其自便其入官学读书者清汉随其所愿而教之如十八岁以上已曾读书而又愿入学读书者亦准其入学至十八岁以上未曾读书者不可竟无教训於每月朔望传集该旗公署宣?

圣谕广训总管一旗觉罗等之王公由宗人府将王公等

职名开列奏请

钦点每旗派觉罗二人以为督教之长即交委出之王公等会同宗人府王公等务择其能管辖人去得者挑取由各部院现任笔帖式内择其人老成能繙译者?选八人每旗各分一人教授清书由礼部拣选教习八人每旗各分一人教授汉书再行文兵部将现在十五善射或已退之十五善射内无论官兵拣选八人每旗各分一人令其教射於学舍院内修一习射之地令觉罗等於诵读之暇兼以习射所选督教之长十六人令其每日在学行走读书之觉罗等有怠惰不学者各学之长即严加训饬若不悛改即回明该旗管辖之王公等严加训责如有甚劣者报知宗人府拘於本旗衙署内教训不准出外行走即不读书之觉罗内有行为妄乱者亦拘於衙署之中教训不准出外行走俟痛加悛改之时告知宗人府始行放出由宗人府彚集奏

闻再读书之觉罗等若不时加考课则优劣不分无以惩劝令该管之王公等於每年春秋二季亲身考验分别等第报知宗人府登记档案如所学之书及骑射俱优者奏

闻引

见擢用则劣者自知黾勉效法各加奋励而学业可成矣至读书之觉罗及督教人等每月各给公费银二两其米石纸笔墨氷炭等物俱照宗学之例行文各该部领取教清书之笔帖式教汉书之教习等亦照宗学之例教习三十六个月期满行文吏部照例补用如懒惰不勤者咨送该部革其职衔如有多教三年者将其多教三年之处一并咨部议叙再各学之觉罗有进文生员及繙译生员至四人者将教清汉书之教习等亦交该部议叙其教射之人亦照笔帖式给与公费其衙署学舍着各该旗拣择足用之官房一所委员会同派出之觉罗学长估计领取官房租银修理报部核销再每旗挑马甲各二名以为传事之用觉罗等读书五年如果成就多人着宗人府详查奏

闻将该管之王公议叙派出之学长等如果勤慎教导令该王公等报知宗人府另行保奏教射之人俟过五年交各该旗於伊等应陞之缺即用如怠惰不勤即参奏治罪如此则教习人等各得勤於训导而读书之觉罗等学业可成矣奏入奉

旨依议

镶黄旗觉罗学系官房一所共五十一间坐落安定门大街香儿衚衕雍正十年八月建设正黄旗觉罗学系官房一所共六十一间坐落西直门内北卫衚衕雍正十年八月建设

正白旗觉罗学系官房一所共四十五间半坐落朝阳门内南小街新鲜衚衕雍正十年八月建设镶白旗觉罗学系官房一所共三十二间坐落东四牌楼大街路东十条衚衕雍正十年八月建设正红旗觉罗学系官房一所共五十五间坐落阜成门朝天宫内中廊下雍正十年八月建设镶红旗觉罗学系官房一所共四十三间坐落宣武门内象房槗西承恩寺街雍正十年八月建设正蓝旗觉罗学系官房一所共五十三间坐落王府大街路西阮府衚衕雍正十年八月建设镶蓝旗觉罗学系官房一所共四十五间坐落阜成门南玉带衚衕雍正十年八月建设

以上八旗觉罗学舍

雍正七年奉

旨於咸安宫设立官学其

咸安宫坐落

夀康宫後长庚门内乾隆十六年恭逢

皇太后六旬万夀改建

夀安宫将官学移於西华门内北边共房二十二间其

咸安宫

咸安门匾额即移於官学大门悬挂乾隆二十五年复移於西华门内北边器皿库共房二十七间其旧官学改为衣库其匾额仍在该处悬挂四十四年拆去房三间添盖房七间

以上咸安宫学舍

康熙二十四年四月

谕内务府今见内府佐领人员善射及读书善文者甚少可专设学舍选可教之人令其学书习射优者録用劣者罢黜学舍应立於朕常见之处俾学习之人黾勉肄业

二十五年奉

圣谕於北上门两傍所有官房三十间设立满汉学房

以上景山官学房舍

顺治元年十一月国子监祭酒李若琳疏言近奉

谕旨满洲官员子弟咸就学肄业而臣衙门僻在城东北隅诸子弟往返晷短途遥臣等议得满洲八固山地方各覔空房一所立为书院将国学二厅六堂教官分教八旗子弟各旗下设学长四人俱就各旗书院居住朝夕诲廸臣等不时亲诣稽察勤惰仍定於每月逢六日各师长率子弟同进衙门臣当堂考课以示惩劝下礼部议行

二年题准满洲子弟就学肄业分为四处康熙七年十月礼部尚书郝维讷等具题为咨请代题修理官学房事该臣等议得国子监呈称镶黄旗正白旗正红旗官学房舍於今年大雨连绵俱行倒塌已经移咨工部覆称系该旗自行修理本部无修官学房之例在案及移文该旗都统又称应工部修理但八旗官学房原系部给肄业伏乞代题

勅下该部修理以便官学生肄业等语查官学房系官学生肄业之处今据该监呈称尽行倒塌工部虽从无动用钱粮修理之例但无学房恐於学业有悮相应请

勅工部修理奉

旨依议

十年十一月工部尚书吴达礼等议覆国子监疏称镶白旗官学房三间俱被倒塌仰祈

勅部照修造镶黄旗正白旗正红旗官学房之例修造以便官学生肄业等因查康熙七年十月内礼部具题镶黄旗正白旗正红旗倒塌官学房舍经臣部议准尽行倒塌房每间给钱一十五千其倒塌半边并歪斜房每间给钱七千五百文交与该旗助教自行盖造修理在案今镶白旗官学房三间国子监既称俱被倒塌应照例每间给钱一十五千共给钱四十五千交与该旗助教自行盖造奉

旨依议

十一年正月工部尚书吴达礼等题准国子监镶蓝旗汉军官学房厢房三间倒坏檩椽砖瓦等项俱已拆碎又满洲官学房正房一间半汉军官学房正房三间俱歪斜将塌照例给钱交与该旗助教自行修理奉

旨依议

十二年八月工部尚书吴达礼等具题为更换官学以便诵习事该臣等议得国子监祭酒宜昌阿等疏称现在正白旗官学房舍倒塌查从前各旗官学俱拨在寺庙盖造学房肄业今查正白旗地方演武塲傍空庙一所可以盖造学房将现在学房变价於空庙院内盖造庶官学生肄业得所等因查得正白旗旧教塲地方原有空庙一座臣部差官验看正白旗官学倒塌房三间半其现在学房亦窄狭损坏难以肄业是实相应交与该旗助教等将现在学房变价在此庙内自行酌量盖房肄业如钱粮不足臣部查核添给奉

旨依议

雍正五年十月康亲王果郡王会同工部议覆国子监祭酒孙嘉淦条奏八旗设立官学内一条议得八旗学舍乃诸生诵习之所今每学止三四间一旗三学共十三四间不等实属狭隘应将现今官学房交还各该旗查收每旗另给官房一所二十余间量可容百人诵读者着本旗修理俾诸生聚处其中则学舍寛适便於诵读矣奉

旨依议

镶黄旗官学坐落圆恩寺衚衕内坐北向南共房三十七间

正黄旗官学坐落西直门大街新街口公用库地方共三十一间

正白旗官学坐落东四牌楼南小街新鲜衚衕内

共房二十八间

正红旗官学坐落阜城门内巡捕厅衚衕共房四十七间

镶白旗官学坐落东单牌楼象鼻子坑共房三十五间

镶红旗官学坐落宣武门内头髪衚衕共房四十八间

正蓝旗官学坐落崇文门内单牌楼北街东新开路共房三十五间

镶蓝旗官学坐落宣武门内乾石槗东口内共房四十间

以上国子监八旗官学房舍

世职幼官学系乾隆十八年设每翼学舍二处

钦派大臣管理

镶黄旗正白旗同在安定门交道口共房二十八间

镶白旗正蓝旗同在朝阳门内乾面衚衕共房三十二间

镶红旗镶蓝旗同在宣武门内单牌楼北共房二十五间

正黄旗正红旗原设於阜城门内驴肉衚衕乾隆二十六年因回子贝勒霍吉斯住房狭小将学房拨给居住移设本学於西直门内大街高井衚衕对过共房十五间

以上幼官学舍

雍正元年议准教塲内盖造八旗兵丁子弟学舍各五间

七年正蓝旗副都统正参领阿禄奏准设立各旗甲喇学舍教习本旗养育兵幼丁弓箭满蒙话雍正十年

上谕圆明园兵丁朕从前未经细看此次朕往观大阅细看沿途站立管道之圆明园兵丁气象较前甚优圆明园之八旗及内府三旗赏给教习令伊等子弟学习汉书着果亲王等议奏特谕

是年四月果亲王允礼等议覆八旗及内府三旗营房向因地势建造故相隔远近不一今蒙

圣恩设立学舍当视营房之远近建造查得镶黄正黄正白镶白此四旗营房相近应造学舍一所设教习二名正红镶红此二旗营房相近应造学舍一所设教习一名正蓝镶蓝此二旗营房相隔甚远不便设立一学每旗各应造学舍一所各设教习一名其内府三旗既同一营房应造学舍一所设教习一名共造学舍五所挑取教习六名其教习於八旗及内府生员内择其能训诲者六名令为教习着四年一换每月给伊等钱粮二两每年三季共给米二十一斛二斗其中如有善於教训诚属优等者咨行吏部即以笔帖式补用其平常者驳回该旗其教诲甚劣者将生员革退其缺另行挑取

奏入奉

旨依议

镶黄旗在安定门内共房二十五间

正黄旗满洲在十刹海北大槗北魏儿衚衕羊房衚衕四处共二十二间蒙古原在武王侯衚衕共房七间半乾隆三十九年将马圈四间改作学舍以旧学舍取租

正白旗在朝阳门内南小街竹竿巷共房三十一间乾隆三十七年买置

正红旗满洲蒙古在阜成门内西廊下共房二十五间汉军在上冈地方共房十一间

镶白旗满洲蒙古汉军在东四牌楼构栏衚衕计房十一间

正蓝旗在大方家衚衕牛角湾西裤子衚衕赵家楼五处共房十九间半

镶蓝旗在西长安门草?衚衕共房九间健锐营学舍乾隆四十年大学士忠勇公傅恒奏添派八旗官学教习八名其教习咨行吏部由繙译生员监生内考取三年期满教导有成咨行吏部入於议叙班以笔帖式补用

五十年吏部奏准八旗官学教习现遗之缺勿用咨行吏部调取查礼部现有考取候补宗学觉罗学

咸安宫学及国子监八旗官学各教习人数甚多应可调补俟三年期满仍咨吏部入於议叙班内以笔帖式补用

【谨案此项官学俱未给房即由兵丁房内摘借设立】

雍正三年四月工部议覆礼部咨内务府文开遵奉

恩诏设立八旗秀才童生学舍分为四处将安定门大街内官房十九间观音寺衚衕内官房二十间给与左翼作为学堂武定侯衚衕内官房二十四间半兵部洼官房二十间给与右翼作为学堂六年十一月礼部为遵

旨议奏事准镶黄旗满洲都统咨称镶红旗满洲都统兼理镶蓝旗三旗事务和硕果亲王等谨

奏该臣等会议得副都统韩光基条奏设立义学一疏钦惟我

皇上敦崇文教以作养人才为重立学教诲诚造就童蒙之至意也今八旗入学读书者每旗不过数人且有总不到学堂者皆因两旗合立一学而两旗之人俱在各处散居其住址甚远之生童因遇寒天雨水是以行走维艰应如韩光基所奏将八旗现有之官房酌量足用者挑选四所添设学堂四处令八旗各立一学倘有隔旗居住情愿就近入别旗学堂读书者亦准其读书如此则肄业诸生既无远涉之劳而教习亦得尽心训诲矣奉

旨依议钦此钦遵行文各该旗查明左右两翼现在四处学堂指定某处为某旗学堂报部外再将各旗所有官房量其足用者各选择一所添设学堂四处指明坐落分晰旗分以便移咨工部派员修理左翼四旗义学

镶黄旗义学安定门大街官房十九间

正白旗义学豆腐巷官房二十一间半

镶白旗义学观音寺衚衕官房二十间

正蓝旗义学崇文门内小石槗官房十四间右翼四旗义学

正黄旗义学西直门内毛角湾衚衕官房九间半正红旗义学武定侯衚衕官房二十四间镶红旗义学兵部洼官房二十间

镶蓝旗义学西长安门草?衚衕官房九间【谨案八旗两翼义学房舍乾隆二十七年奉旨裁汰】以上八旗兵丁学舍

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十五

猜你喜欢
  卷七·黄以周
  卷之一百七十·佚名
  卷之七百十一·佚名
  第五九名单(堂谕)光绪十年六月廿六日一一二○七-二三·佚名
  卷七十五·佚名
  ●续吴先贤赞卷之五·刘凤
  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上·袁枢
  历代名贤确论卷五十·佚名
  第一章 我的家世 四 摄政王监国·溥仪
  晋世家第九·司马迁
  韦睿传(附韦正等传)·姚思廉
  张胄玄传·李延寿
  僧玄奘传·刘昫
  庄烈帝本纪·张廷玉
  八 民国初年的旅行——太行山与山西铁矿——云南与四川·胡适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394 ·佚名

    王禹偁 投迤殿院 南面修文德,东吴纳土疆。 苍生思抚育,丹诏择循良。 乌府官新转,龙头桂旧香。 渡江骢马瘦,重地绣衣长。 纶阁材知屈,苏台俗必康。 恩流一车雨,威凛柏台霜。 休假寻山寺,行春

  • 卷五百五十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五十九薛能春日旅舍书怀出去归来旅食人麻衣长带几坊尘开门草色朝无客落案灯花夜一身贫舍卧多消永日故园莺【一作阴】老忆残春蹉跎冠盖谁相念二十年中尽苦辛秋日将离滑台酬【一作贻】所知

  • ●卷一·李绛

      ○论李锜财产请代浙西百姓租税状   元和二年,浙西擒李锜伏法,准旧例,籍其家财产业送上都。翰林学士裴洎、李绛等上言曰:   李锜凶狡叛戾,僭侈诛求,刻剥六州之人,积成一道之苦。陛下哀悯无告,为之吊伐,变愁怨之气,为发生

  • 卷之一百二十六·佚名

      顺治十六年己亥。五月。辛酉朔。  ○壬戌夏至。祭地于方泽。遣公爱星阿。行礼。  ○两广总督李栖凤疏报、伪江夏王、伪知府姬玿、并贼渠陈奇策等就擒南宁、太平、思恩等府悉定。下所司知之。  ○癸亥。先

  • 凡例·朱轼

    史传三编凡例名儒名臣循吏俱始于汉终于元何也据二十一史以立传也天德与王道大用与小用原无二致三者原不必分但依类以见耳如龚遂岂不是名臣而列在循吏虞诩岂不是循吏而列在名臣司马光岂不是名儒许衡岂不是名臣而姑以分

  • 张种传·姚思廉

    张种字士苗,吴郡人。其祖父张辩,为宋司空右长史、广州刺史。父亲张略,为梁太子中庶子、临海太守。张种年少时性情恬静,居所高雅不俗,不随便与人交往,没有人登门拜访他,当时的人议论说:“宋朝称赞敷、演,梁朝嘉许卷、充,清淡无为

  • 尉景传·李延寿

    尉景,字士真,善无人。秦、汉之际设置尉堠一职,他的祖先有人担任过这个职务,因此,以官职为姓。  他性情温和淳厚,颇有豪侠之气,北魏孝明帝孝昌时,北部军镇反叛,尉景与高欢先跟随杜洛周,后又归附..朱荣。因建立军功,他被封为博野

  • 章潢传·张廷玉

    章潢,字本清,南昌人。父死服丧,哀痛欲绝。建“此洗堂”,联络同志讲学其中。纂辑群书一百二十七卷,名曰《图书编》。著有《周易象仪》、《诗经原体》、《书经原始》、《春秋窃义》、《礼记答刂言》、《论语约言》等书。随从

  • 卷六·彭百川

    <史部,杂史类,太平治迹统类钦定四库全书太平治迹统类卷六宋 彭百川 撰庄献大中祥符三年夏【阙】上谓起曰知朕有【阙】即入禁中怀金钱出【阙】刘修仪庄重寡言【阙】    玉钗坠心恶之上私卜钗【阙】进殊不毁上喜

  • 卷三十三 天祚播迁·李有棠

    道宗寿隆七年春正月甲戌,道宗崩,皇太孙即位,是为天祚皇帝。讳延禧,小字阿果。父顺宗,即昭怀太子也。母贞顺萧后。生六岁,封梁王,进燕国王、尚书令、大元帅。至是嗣立。二月壬辰朔,改元乾统,大赦。诏为耶律伊逊所诬陷者,复其官爵

  •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佚名

    【提要】 陈轸的大计在楚国得不到赏识,他也就开始向秦国献计献策了。他的言说充分运用了类比、暗喻、寓言等形象的修辞手法,无疑是一流的口才。 【原文】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于齐,西讲于秦

  • 卷十·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十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周易略例       魏 王弼 撰谨按崇祯本阙略例及释文今据【臣】所藏嘉靖刻本校以诸本按古本略例无注又一本同共题作周易略例王弼无魏字撰字足利本有邢璹序

  • 多闻品第二十二·佚名

    多闻善能行,修善无烦恼。所行业障消,沙门获妙果。愚迷不觉知,好行不死法。善解知法者,病如芭焦树。犹如盖屋密,闇冥无所见。虽有众妙色,有目不见明。犹如有一人,智达广博学。不闻则不知,善法及恶法。譬如执明烛,悉见诸色相。闻

  • 大乘中觀釋論卷第三·欧阳竟无

      安慧菩薩造   宋譯經三藏光梵大師惟浄等奉詔譯   觀有爲品第[一]七   復次或有人言.勝義諦中有彼貪等諸雜染法.以有爲故.譬如眼等。論者言.若如是   說徧所成故立喻不正.何以故.勝義諦中若有眼等應有生等

  • 卷第六十六·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六十六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三十四世天童悟禅师法嗣赣州府宝华朝宗通忍禅师毗陵陈氏子。幼习儒业。輙念生死。弱冠投靖江独知披

  • 序·书玉

    夫毗尼切要者。为大道心人利生修证之本也。凡人能读斯文。发斯愿。行斯行者。即同圆觉。无二无别。欲度众生。欲求佛道。要须行在一心。自然功成二利。其或行愿未备。则证入无由矣。先和尚愍惜於此。故从华严净行品。

  • 雪關禪師語錄總目·雪关智訚

    卷一住博山語錄卷二住鼓山語錄住虎跑語錄卷三住妙行語錄住瀛山語錄(附各剎法語)卷四答問禪淨發隱歸雲夜話示禪人卷五拈古卷六拈頌頌古卷七禪鏡語(附禪鏡偈)卷八文賦記序題跋疏說卷九啟尺牘卷十尺牘卷十一偈卷十二偈頌

  • 滴天髓阐微·任铁樵

    《滴天髓阐微》为命理之学,由来久矣。古之言命者,简而赅,故庖牺曰正命,仲尼曰天命,老聃曰复命,类皆以得之于天,赋之于人者,正其性、循其理、以安其命而已。滴天髓一书,相传为京图撰,刘诚意注,取通神、六亲为两大纲,自天道至贞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