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三节 唐初武功(二)

东北诸族,最近者为奚、契丹。隋、唐时,入中国者颇多。唐初尝置饶乐都督府。武德五年(622年),析置鲜、崇二州。又有顺化州,未详设置年月。此奚部族也。武德初,契丹酋长孙敖曹内附,以其地置归诚州。二年(619年),以内稽部置辽州。贞观元年(627年),改为威州。其明年,以松漠部置昌州。三年(629年),以契丹、室韦置师州。十年(636年),以乙失革部置带州。此契丹部族也。皆在营州界内。太宗伐高丽,悉发奚、契丹酋长从军。还过营州,又召契丹酋长窟哥及老人,差赐缯采。当时奚或亦见召,而史失其纪。契丹大酋曲据来归,即其地为玄州。二十二年(648年),窟哥及奚酋可度者等咸请内属。时饶乐府已废,乃复置之,以可度者为都督。又置松漠府,以窟哥为都督。皆赐姓李。奚所属五部,契丹所属八部皆置州,以其酋长为刺史。奚:阿会部为弱水州,处和部为都黎州,奥失部为洛瑰州,度稽部为大鲁州,元俟折部为渴野州。契丹:达稽部为峭落州,纥便部为弹汗州,独活部为无逢州,芬问部为羽陵州,突便部为日连州,芮奚部为徒河州,坠斤部为万丹州,伏部为匹黎、赤山二州,以州名观之,则芬问部即元魏时之羽陵,突便部即其时之日连,芮奚部即其时之何大何,坠斤部即其时之悉万丹,伏部即其时之匹絜及黎也。参看《两晋南北朝史》第十六章第十节。置东夷都护府于营州以统之。营州治今朝阳,见第二章第二节。《唐书·地理志》营州入安东道,营州西北百里曰松陉岭,其西奚,其东契丹。

奚、契丹之东北为靺鞨。《旧书》云:其国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新书》云:其著者曰粟末部,居大白山,亦曰徒太山,与高丽接。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山西,北注它漏河。大白山,即下白山,今长白山也。粟末水,《渤海传》作涑末,今松花江。此江上源古称粟末,东折后曰黑水。《唐书》所云黑水,非今黑龙江也。它漏河,今洮儿河。稍东北曰汨咄部。《隋书》作伯咄,见第二章第二节。又次曰安居骨部,益东曰拂涅部。居骨之西北曰黑水部。粟末之东曰白山部。部间远者三四百里,近者二百里。白山本臣高丽,王师取平壤,其众多入唐。汨咄、安居骨等皆奔散,寖微无闻焉,遗人迸入渤海。惟黑水完强,分十六落,以南北称。《新书·地理志》,高丽降户州中有拂涅,则其部落亦完好。此今松花江流域之部族也,亦有入中国者。《旧书》云:有突地稽者,隋末率其部千余家内属,处之营州。炀帝授辽西太守。《新书·地理志》:隋于营州之境汝罗故城置辽西郡,以处粟末靺鞨降人,则突地稽亦粟末部酋。营州入安东道,营州东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经汝罗守捉,渡辽水,至安东都护府五百里。武德初,遣间使朝贡。以其部落置燕州,以突地稽为总管。刘黑闼之叛,突地稽率所部赴定州,遣使诣太宗,请受节度。以战功封蓍国公。又徙其部落于幽州之昌平城。在今河北昌平县西。贞观初,拜右卫将军,赐姓李氏,寻卒。子谨行。麟德中,历迁营州都督。其部落家僮数千人。以财力雄边,为夷人所惮。《新书》谨行自有传。又有慎州,武德初置,以处粟末、乌素固部落。乌素固为室韦部落,见下。夷宾州,乾封中置,以处靺鞨愁思岭部落,亦皆在营州界内。《旧书·地理志》:载初二年(690年),析慎州置黎州,处浮渝靺鞨、乌素固部落,浮渝字疑有误。《新书·纪》:武德四年六月,营州人石世则执其总管晋文衍,叛附于靺鞨。《旧书·纪》:贞观十五年(641年),薛延以同罗、仆骨、回纥、靺鞨、霫之众度漠,屯于白道川。《梁师都传》:师都说处罗内侵,处罗谋令突利与奚、霫、契丹、靺鞨入自幽州,可见靺鞨之西出者,不徒蔓衍营州,且逼近突厥、延陀也。白道见第二章第二节。

靺鞨之西北为室韦。《旧书》云:“其地东至黑水靺鞨,西至突厥,南接契丹,北至于海。其国无君长,有大首领十七人,并号莫贺弗,世管摄之,而附于突厥。武德中,献方物。贞观三年(629年),遣使贡丰貂。自此朝贡不绝。”又云:“室韦,我唐有九部焉,所谓岭西室韦、山北室韦、黄头室韦、大如者室韦、小如者室韦、婆莴室韦、讷北室韦、骆驼室韦,并在柳城郡之东北,柳城见第二章第二节。近者三千五百里,远者六千二百里。《新书》云:近者三千里,远者六千里。删去奇零之数,殊不精密。今室韦最西与回纥接界者,有乌素固部落,当俱轮泊之西南。俱轮泊,今呼伦池,《新书》作俱伦。次东《新书》作自泊而东。有移塞没部落。次东又有塞曷支部落。此部落有良马,人户亦多。《新书》无此十字,曰最强部也。居啜河之南。其河,彼俗谓之燕支河。今绰尔河。次又有和解部落。次东又有乌罗护部落。又有那礼部落。又东北有山北室韦。又北有小如者室韦。又北有婆莴室韦。东又有岭西室韦。又东南至黄头室韦。此部落兵强,人户亦多。《新书》无此六字,但云强部也。东北与达垢接,岭西室韦北,又有讷北支室韦。此部落较小。乌罗护之东北二百余里,那河之北,那河,今嫩江。有乌丸之遗人,今亦自称乌丸国。武德、贞观中,亦遣使来朝贡。其北大山之北,有大室韦。其部落傍望建河居,《新书》作室建河,今额尔古讷河。其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轮泊。屈曲东流,经西室韦界。又东,经蒙兀室韦之北,落俎室韦之南。《新书》作骆丹。俎盖坦之字误,即前骆驼室韦也。又东流,与那河、忽汗河合。忽汗河,今牡丹江。又东,经南黑水靺鞨之北,北黑水靺鞨之南,东流注于海。乌丸东南三百里,又有东室韦部落,在峱越河之北。白鸟库吉《失韦考》云:今结雅河。其河东南流与那河合。”此篇合三种材料而成。篇首所述,盖自隋以前即通于中国之室韦。《新书·地理志》:蓟州东北渡滦河,蓟州,今河北蓟县。有古卢龙镇。自古卢龙镇北至奚王帐六百里。又东北行,傍吐护真河,见第二章第二节。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帐。又北百里至室韦帐,即此部所在也。下云:我唐有九部焉,盖至唐代始通。云九部而实止八,盖合前所云者为九也。今室韦以下,盖开元后史家所记,故下文述其来贡,皆开元至会昌间事也。师州既兼有室韦部落,乌素固部又与靺鞨杂处慎州,则其部族,亦有入居塞内者矣。《新书·室韦传》曰“其语言靺鞨也”;《旧书·靺鞨传》曰“俗皆编发”,《室韦传》曰“被发左衽”,又两传皆曰“兵器有角弓楛矢”;可见其实为同族,且为古肃慎之遗。参看《秦汉史》第九章第七节,《两晋南北朝史》第十六章第十节。《旧书·靺鞨传》曰:“无屋宇,并依山水,掘地为穴,架木于上,以土覆之,状如中国之冢墓。夏则出随水草,冬则入处穴中。”金室先世,正是如此,见《金史·世纪》。《新书·靺鞨传》曰:其酋曰大莫弗瞒咄。瞒咄,满住之异译。明末,清人称其酋曰满住,明人误以为部族之名,清人亦即以之自号,其后讹为满洲,已见《两晋南北朝史》第十六章第十节。蒙兀,《新书》作蒙瓦,即后来之蒙古。故满、蒙实为同族。当时大体,靺鞨在松花江之右,室韦则在其左也。自东晋末年,辽东即为高丽所据。其

文明程度,实较鲜卑为高。故满、蒙二族,皆资其启牖。试观渤海部族,本臣高丽;金室始祖为高丽人;清室先世,亦为朝鲜臣仆可知。《旧书·室韦传》曰:剡木为犁,不加兵刃,而《新书》曰:土少金铁,率资于高丽。即此一端,亦可知其文化之所自来矣。

《旧书》云:乌罗浑,盖后魏之乌洛侯也。今亦谓之乌罗护。在京师东北六千三百里。东与靺鞨,西与突厥,南与契丹,北与乌丸接。风俗与靺鞨同。贞观六年(632年),其君长遣使献貂皮焉。《新书》附《回鹘传》末;其说略同。又曰:乌丸,或曰古丸。又有鞠,或曰裓。居拔野古东北。有木无草,地多苔,无羊马。人豢鹿若牛马,惟食苔。俗以驾车。又以鹿皮为衣,聚木作屋,尊卑共居。又有俞折者,地差大,俗与拔野古相埒。少羊马,多貂鼠。贾耽入四夷路,自回鹘牙帐东北渡仙娥河二百里至室韦。骨利干之东,室韦之西,有鞠部落,亦曰裓部落。其东十五日行,有俞折国,亦室韦部落,仙娥河,今色楞格河。又有驳马者。或曰弊刺,曰遏罗支,直突厥之北。距京师万四千里,随水草,然喜居山。胜兵三万。地常积雪,木不凋。以马耕田,马色皆驳,因以名国云。北极于海。虽畜马而不乘,资湩酪以食。好与结骨战。人貌多似结骨,而语不相通。大汉者,处鞠之北。饶羊马。人物颀大,故以自名。与鞠俱邻于黠戛斯剑海之濒。剑海,当即元史之谦河,在今唐努乌梁海境内。见《两晋南北朝史》第十六章第九节。鞠居拔野古东北,又邻剑海之滨,足见拔野古亦初处西方也。此皆古所未宾者。当贞观逮永徽,奉貂马入朝,或一再至。此中乌丸当为鲜卑族。鞠及俞折,当与乌罗浑同属靺鞨族。驳马貌似结骨,似系高加索种。今之俄罗斯,《元史》作阿罗思,亦作斡罗思,秘史作斡鲁速,不详其命名之由。据西史:此种人当唐季,居今列宁格勒之南,莫斯科之北,北邻瑞典、挪威。国人有柳利哥者,兄弟三人,夙号雄武,侵陵他族。收抚种人,立为部落。柳利哥故居地,有遏而罗斯之名,遂以名部。西人云:遏而罗斯为橹声。古瑞、挪国人,专事钞掠,驾舟四出,柳利哥亦盗魁,故其居地有是称。参看《元史译文证补》。其说牵强附会已极。遏罗支与遏而罗斯,音极相近,岂正柳利哥之故居欤?大汉人物颀大,似亦高加索种。此二族与黠戛斯,盖白人之迁徙而东者也。

《新书·东夷传》曰:流鬼,去京师万五千里。直黑水靺鞨东北少海之北,三面皆阻海,其北莫知所穷。人依屿散居。多沮泽,有渔盐之利。南与莫曳靺鞨邻,东南航海十五日行乃至。希勒格云:今堪察加之地。见《中国史乘未详诸国考证》。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本。贞观十四年(640年),其王遣子三译来朝。龙朔初,有儋罗者,遣使入朝。国居新罗武州南岛上。麟德中,酋长来朝,从帝至泰山。即隋时之聃牟罗,见第二章第二节。开元十一年(723年),又有达末娄、达姤二部首领朝贡。达末娄自言北扶余之裔,高丽灭其国,遗人度那河,因居之。或曰:它漏河。东北流入黑水。兼滨嫩江及洮儿河。达姤,室韦种也。在那河阴,冻末河之东。未详。西接黄头室韦,东北距达末娄云。流鬼当亦靺鞨族,儋罗则三韩之类。达末娄即《魏书》之豆莫娄,已见《两晋南北朝史》第十六章第一节。

猜你喜欢
  杂传第三十四·欧阳修
  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八·张廷玉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二·李心传
  皇清开国方略巻七·阿桂
  卷二十九·杨士奇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二·佚名
  第二○二札光绪十四年二月三日一一四○八—一·佚名
  李叔同年谱(4)·李叔同
  ·移船厂议·丁曰健
  第四章 在天津的活动 一 罗振玉的努力·溥仪
  辛彦之传·魏徵
  高起潜传·张廷玉
  沈希仪传·张廷玉
  曹义、施聚传·张廷玉
  卷五十二、捻事之起灭·黄鸿寿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八出 访侠·陆采

    【凤凰阁】〔小生上〕幽居僻径。日暖柴门人静。不闻车马恼人声。只有樵歌牧咏。隣翁相庆。昨夜裏桑麻雨晴。瘴海风涛险。愁城烟雾深。何如见几者。高枕卧云林。老夫古押衙是也。自从那年不从奸相之命。

  • 书竹斋先生诗集后·王冕

    书竹斋先生诗集後竹斋先生诗集者诸暨骆称大年之所彚稡者也先生世诸暨人名冕字元章竹斋其别号豪放不羁士也其为人槩具学士宋公所撰王冕传谓马不覂驾不足以见其奇才冕亦类是夫予又闻之先生善写梅自成一家其法则出入杨无

  • 第九十五回 捏捷报欺君罔上 拘行人弃好背盟·蔡东藩

      却说蒙古将汪德臣,被石击伤,坠落马下,当由蒙古兵救回,天意也未欲亡蜀,秋风秋雨,淅沥而来,竟致攻城梯折,蒙古兵愈觉气沮,遂相率退去。是夕,汪德臣伤重身亡,蒙哥汗顿兵城下,几及半年,又遇良将伤毙,免不得忧从中来,抑郁成疾。合州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六十六·乾隆

      五季  【癸晋岐吴称唐天祐十年梁主瑱酉干化三年是嵗凡五国五镇】春二月梁均王友贞起兵讨贼友珪伏诛友贞立于大梁更名瑱朱友谦复归梁  友珪遽为荒滛内外愤怒驸马都尉赵岩【犨之子】奉使至大梁均王友贞密与之谋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二百十二·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三十景泰三年春正月乙未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 帝诣 奉先殿 上圣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 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 上圣皇太后 皇太后 皇后俱免命妇朝贺○丙申 升太子太傅兼礼部尚书胡濙太

  • 涌幢小品卷之五·朱国祯

    巡狩洪武元年。四月甲子。上幸汴梁。七月丁未。回京。八月壬午再幸。十月丁丑回京。初则河南已下。再则元都已平。自往壮声势。且览中原大轴。有迁都之志也。仪注虽未可考。要之。卤簿军容。气象自是不同。文皇再幸北

  • 三国史记卷第三十四。·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三四卷志三地理一零零杂志第三。地理一。(+[新罗]一)三四卷志三地理一零一○[新罗]疆

  • 大金徳运图説·佚名

    省判贞祐二年正月二十二日丞相面奉圣防本朝徳运公事教商量呈检本部照得徳运之説五经不载惟家语有云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行终始相生自汉以来并用其説故以庖牺氏为木徳神农为火徳黄帝为土徳少昊为金徳颛顼为水徳厯代

  • 卷九十二·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九十二宋 赵汝愚 编礼乐门朝会上太宗论入合图     张 洎臣准中书劄子奉圣旨入合图宜令史馆修撰杨徽之等四人将旧图比对错误文字改正修毕却送合

  • 卷三十·长孙无忌

    钦定四库全书唐律防义卷三十唐 长孙无忌等 撰断狱下【凡二十条】监临以杖捶人【问荅一】诸监临之官因公事自以杖捶人致死及恐廹人致死者各从过失杀人法若以大杖及手足殴击折伤以上减闘杀伤罪二等防义曰谓临统案验之

  • 卷一百八·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一百八宋 陳祥道 撰貢士與射射儀曰古者諸侯歲獻貢士於天子天子試之於射宫其容體比於禮其節比於樂而中多者得與祭其容體不比於禮其節不比於樂而中少者不得與祭數與於祭而君有

  • (二十三)朱子论禅学·钱穆

    以上略述朱子论象山。朱子之于象山,又屡斥其近禅。象山近禅与否,此处不论。但朱子所以辟禅之意,则亦不可不知。此下当略述朱子论禅学。朱子于佛书,亦多涉猎。尤其在早年,即深喜禅学。自从游于李延平,始一意专向于儒。朱子识

  • 哀公·哀公四年·左丘明

    【经】四年春王二月庚戌,盗杀蔡侯申。蔡公孙辰出奔吴。葬秦惠公。宋人执小邾子。夏,蔡杀其大夫公孙姓、公孙霍。晋人执戎蛮子赤归于楚。城西郛。六月辛丑,亳社灾。秋八月甲寅,滕子结卒。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葬滕顷公。【

  • 上国民会议代表诸公意见书·太虚

    ──二十年五月作──敬陈者:兹值全国贤俊聚集首都,本总理之遗教,汇民众之公意,制训政之约法,谋统一之建设,太虚欢忭庆祝之余,不禁发生诚恳深挚之愿望,郁然有不能已于言者,请为诸公[尔+见]缕陈之。一曰、建设之所基也:国民革命虽不

  • 观心论疏卷第四·灌顶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论曰。问观自生心。云何是因心。起十种境界。成一心三智。此是第六一偈。明正观理实。而诸境杂发不同。然上四种三昧。及二十五方便。皆是明修正观之前方便。今去正是明圆观方法也。言因心者。观起十

  • 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卷第七·佚名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第五子摄颂曰。狗肉不应啖  并食尸鸟兽及以同蹄畜  亦不食猕猴尔时佛在室罗伐城。时属俭年。诸俗人等多食狗肉。时六众苾刍。于日初分著衣持钵入城乞食。随所至处人皆告曰。圣者可去

  • 第十六品·佚名

    第一章 制御论今称制御论。此处,言&ldquo;于世间得力、得自在之人等,若不得制他人之心,何是彼等之得力,何是自在耶?依得力,依得自在,彼等确可制他人之心&rdquo;者,乃大众部之邪执。一(自)他是制他心耶?(他)然。(自)他是制他心以&ldq

  • 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

    蔡元培编著。191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初版署名蔡振。全书分为绪论、先秦创始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和宋明理学时代四大部分。著述了从孔子到王阳明二十八位思想家的伦理思想。在附录中,列叙了戴震、黄宗羲、俞正燮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