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文化”两字,寻常人对于它,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是什么崇高美妙的东西。其实文化只是生活的方式。各国民所处的境界不同,其生活方式自然不同,文化也因之有异了。人类是富于模仿性的,见他人的事物和自己不同,自会从而仿效。而彼此的文化,遂可以互相灌输。
中国是文明古国;尤其在东洋,是独一无二的文明之国,其文化能够裨益他人的,自然很多,然而他人能裨益我的地方,亦复不少。
在东方,朝鲜半岛的北部,本来是中国的郡县,后来虽离我而独立,可是其民族,久经我国的教导启发。所以高句丽、百济,在四夷之中,要算和我最为相像。注418简直可说是我国文化的分支。而此文化,复经半岛而输入日本。日本初知中国文字,由百济博士王仁所传,其知有蚕织,则由归化人弓月君所传。这两人,据说都是中国人之后,注419这大约是东晋时代的事。至南北朝时,日本也自通中国,求缝工、织工。隋时,其使小野妹子,始带着留学生来。唐时,其国历朝都遣使通唐,带来的留学生尤多。归国后,大革政治,一切都取法于我。从此以后,日本遂亦进为文明之国。朝鲜是我的高第弟子,日本都是我的再传弟子了。
其在南方,则后印度半岛的一部分,自唐以前,亦是我国的郡县。所以华化亦以此为根据,而输入南洋一带。其中如澜沧江下流的扶南,其知着衣服,实由我国使者的教导。注420又如马来半岛的盘盘、投和,其设官的制度,颇和中国相像。大约是效法交州诸郡县的。注421后印度半岛,其文化以得诸印度者为多,然而传诸我国者,亦不是没有了。
西南方及西方,有自古开化的印度和西亚及欧洲诸国,和东南两方榛榛狉(pī)狉的不同。所以在文化方面,颇能彼此互有裨益。其裨益于我最大的,自然要推印度。佛教不必说了。我国人知有字母之法,亦是梵僧传来的。注422此外建筑,则因佛教的输入,而有寺塔。南北朝、隋、唐,崇宏壮丽的建筑不少。绘画则因佛教的输入,而有佛画。雕刻之艺,亦因之而进步。其中最伟大的,如北魏文成帝时的武州石窟,及宣武帝时的伊阙佛像,注423当时虽稍劳费,至今仍为伟观。在日常生活上,则木棉的种植和棉布的织造,虽不知道究竟从哪一方面输入,然而世界各国的植棉,印度要算很早。我国即非直接从印度输入,亦必间接从印度输入的。而蔗糖的制法,亦系唐太宗时,取之于印度的摩揭陀国。注424西域文化,影响于我最大的,要算音乐。自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隋时,分乐为雅俗二部。俗部中又分九部,其中除清乐、文康,为中国旧乐,及高丽之乐,来自东方外,其余六部,都出自西域。注425唐太宗平高昌,又益之以高昌乐,共为十部。自古相传的百戏,亦杂有西域的成分。其中最著称的,如胡旋女、泼寒胡等都是。注426西域各国输入的异物,大抵仅足以广见闻,无裨实用。惟琉璃一物,于我国的工业,颇有关系。此物夙为我国所珍贵。北魏太武帝时,注427大月氏商人,来到中国,自言能造。于是采矿山中,令其制造。《北史》说:“自此琉璃价贱,中土不复珍之。”注428可见所造不少。其后不知如何,其法又失传,隋时,又尝招致其人于广东,意图仿造,结果未能成功。然因此采取其法而施之于陶器,而唐以后的磁器,遂大放其光焰。注429这可称所求在此,其效在彼了。西方人得之于我的,则最大的为蚕织。此物在西方,本来最为贵重。罗马时代,谓与黄金,同重同价。安息所以要阻碍中国、罗马,不便交通,就在独占丝市之利;而罗马所以拼命要通中国,也是如此。直至公元五五〇年,才由波斯人将蚕种携归君士坦丁。欧洲人自此,始渐知蚕织之事。
北俗最称犷悍,而其生活程度亦最低,似无能裨益于我。然而我国的日常生活,亦有因之而改变的。我国古代的衣服,本是上衣而下裳(cháng)。深衣则连衣裳而一之。脚上所着的,则是革或麻、丝所制的履或草屦(jù)。坐则都是席地。魏晋以后,礼服改用袍衫,便服则尚裙襦(rú)。要没有短衣而着袴的。靴则更无其物。虽亦渐坐于床,然仍是跪坐。而隋唐以后,袴褶之服,通行渐广。着靴的亦日多。这实是从胡服而渐变。坐则多据胡床,亦和前此的床榻不同了。注430这是说北族的文化,被我来取的。至于我国的文化,影响于北族,那更指不胜屈。凡历史所谓去腥膻(shān)之习、袭上国之法,无一不是弃其旧俗而自同于我的。如渤海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其事既多,自无从一一列举了。
【注释】
注418 《后汉书·东夷传》:“东夷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或冠弁衣锦。器用俎(zǔ)豆。所谓中国礼失,求之四夷者也。”案貉族居本近塞,其文化受诸中国的很多,参看第二编第十一章。
注419 据彼国史籍,谓王仁为汉高祖之后,弓月君为秦始皇长子扶苏之后。
注420 见《南史·扶南传》。
注421 《唐书·南蛮传》。盘盘在外的官称都延,犹中国刺史也。投和,官有朝请、将军、功曹、主簿、赞理、赞府,分州郡县三等。州有参军,郡有金威将军,县有城,有局,长官得选僚属自助。
注422 《通志·七音略序》。
注423 武州山,在山西大同县西。伊阙,在河南洛阳县。
注424 见《唐书》本传。
注425 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
注426 胡旋女,白居易《新乐府》中有一首咏之。泼寒胡,见《唐书·武平一传》。
注427 公元四二四至四五一年。
注428 见《北史》本传。
注429 见梁启超《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
注430 历代衣服的变迁,可看任大椿《深衣释例》。
猜你喜欢 列传一 后妃·薛居正 列传十四·薛居正 卷八十三·志第五十·柯劭忞 卷一九八 唐紀十四·司马光 卷十一·李心传 卷之五十二·佚名 卷之二十四·佚名 第五编 金毓黻、张荫麟讲宋史·王国维 金佗稡编卷十一·岳珂 卷三十·李天根 湘阴公刘繫传·薛居正 桂萼传·张廷玉 汉纪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丁巳、前124)·司马光 卷三 帝系三·龙文彬 卷一百五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