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

“文化”两字,寻常人对于它,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是什么崇高美妙的东西。其实文化只是生活的方式。各国民所处的境界不同,其生活方式自然不同,文化也因之有异了。人类是富于模仿性的,见他人的事物和自己不同,自会从而仿效。而彼此的文化,遂可以互相灌输。

中国是文明古国;尤其在东洋,是独一无二的文明之国,其文化能够裨益他人的,自然很多,然而他人能裨益我的地方,亦复不少。

在东方,朝鲜半岛的北部,本来是中国的郡县,后来虽离我而独立,可是其民族,久经我国的教导启发。所以高句丽、百济,在四夷之中,要算和我最为相像。注418简直可说是我国文化的分支。而此文化,复经半岛而输入日本。日本初知中国文字,由百济博士王仁所传,其知有蚕织,则由归化人弓月君所传。这两人,据说都是中国人之后,注419这大约是东晋时代的事。至南北朝时,日本也自通中国,求缝工、织工。隋时,其使小野妹子,始带着留学生来。唐时,其国历朝都遣使通唐,带来的留学生尤多。归国后,大革政治,一切都取法于我。从此以后,日本遂亦进为文明之国。朝鲜是我的高第弟子,日本都是我的再传弟子了。

其在南方,则后印度半岛的一部分,自唐以前,亦是我国的郡县。所以华化亦以此为根据,而输入南洋一带。其中如澜沧江下流的扶南,其知着衣服,实由我国使者的教导。注420又如马来半岛的盘盘、投和,其设官的制度,颇和中国相像。大约是效法交州诸郡县的。注421后印度半岛,其文化以得诸印度者为多,然而传诸我国者,亦不是没有了。

西南方及西方,有自古开化的印度和西亚及欧洲诸国,和东南两方榛榛狉(pī)狉的不同。所以在文化方面,颇能彼此互有裨益。其裨益于我最大的,自然要推印度。佛教不必说了。我国人知有字母之法,亦是梵僧传来的。注422此外建筑,则因佛教的输入,而有寺塔。南北朝、隋、唐,崇宏壮丽的建筑不少。绘画则因佛教的输入,而有佛画。雕刻之艺,亦因之而进步。其中最伟大的,如北魏文成帝时的武州石窟,及宣武帝时的伊阙佛像,注423当时虽稍劳费,至今仍为伟观。在日常生活上,则木棉的种植和棉布的织造,虽不知道究竟从哪一方面输入,然而世界各国的植棉,印度要算很早。我国即非直接从印度输入,亦必间接从印度输入的。而蔗糖的制法,亦系唐太宗时,取之于印度的摩揭陀国。注424西域文化,影响于我最大的,要算音乐。自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隋时,分乐为雅俗二部。俗部中又分九部,其中除清乐、文康,为中国旧乐,及高丽之乐,来自东方外,其余六部,都出自西域。注425唐太宗平高昌,又益之以高昌乐,共为十部。自古相传的百戏,亦杂有西域的成分。其中最著称的,如胡旋女、泼寒胡等都是。注426西域各国输入的异物,大抵仅足以广见闻,无裨实用。惟琉璃一物,于我国的工业,颇有关系。此物夙为我国所珍贵。北魏太武帝时,注427大月氏商人,来到中国,自言能造。于是采矿山中,令其制造。《北史》说:“自此琉璃价贱,中土不复珍之。”注428可见所造不少。其后不知如何,其法又失传,隋时,又尝招致其人于广东,意图仿造,结果未能成功。然因此采取其法而施之于陶器,而唐以后的磁器,遂大放其光焰。注429这可称所求在此,其效在彼了。西方人得之于我的,则最大的为蚕织。此物在西方,本来最为贵重。罗马时代,谓与黄金,同重同价。安息所以要阻碍中国、罗马,不便交通,就在独占丝市之利;而罗马所以拼命要通中国,也是如此。直至公元五五〇年,才由波斯人将蚕种携归君士坦丁。欧洲人自此,始渐知蚕织之事。

北俗最称犷悍,而其生活程度亦最低,似无能裨益于我。然而我国的日常生活,亦有因之而改变的。我国古代的衣服,本是上衣而下裳(cháng)。深衣则连衣裳而一之。脚上所着的,则是革或麻、丝所制的履或草屦(jù)。坐则都是席地。魏晋以后,礼服改用袍衫,便服则尚裙襦(rú)。要没有短衣而着袴的。靴则更无其物。虽亦渐坐于床,然仍是跪坐。而隋唐以后,袴褶之服,通行渐广。着靴的亦日多。这实是从胡服而渐变。坐则多据胡床,亦和前此的床榻不同了。注430这是说北族的文化,被我来取的。至于我国的文化,影响于北族,那更指不胜屈。凡历史所谓去腥膻(shān)之习、袭上国之法,无一不是弃其旧俗而自同于我的。如渤海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其事既多,自无从一一列举了。

【注释】

注418 《后汉书·东夷传》:“东夷率皆土著。喜饮酒歌舞。或冠弁衣锦。器用俎(zǔ)豆。所谓中国礼失,求之四夷者也。”案貉族居本近塞,其文化受诸中国的很多,参看第二编第十一章。

注419 据彼国史籍,谓王仁为汉高祖之后,弓月君为秦始皇长子扶苏之后。

注420 见《南史·扶南传》。

注421 《唐书·南蛮传》。盘盘在外的官称都延,犹中国刺史也。投和,官有朝请、将军、功曹、主簿、赞理、赞府,分州郡县三等。州有参军,郡有金威将军,县有城,有局,长官得选僚属自助。

注422 《通志·七音略序》。

注423 武州山,在山西大同县西。伊阙,在河南洛阳县。

注424 见《唐书》本传。

注425 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

注426 胡旋女,白居易《新乐府》中有一首咏之。泼寒胡,见《唐书·武平一传》。

注427 公元四二四至四五一年。

注428 见《北史》本传。

注429 见梁启超《世界史上广东之位置》。

注430 历代衣服的变迁,可看任大椿《深衣释例》。

猜你喜欢
  列传一 后妃·薛居正
  列传十四·薛居正
  卷八十三·志第五十·柯劭忞
  卷一九八 唐紀十四·司马光
  卷十一·李心传
  卷之五十二·佚名
  卷之二十四·佚名
  第五编 金毓黻、张荫麟讲宋史·王国维
  金佗稡编卷十一·岳珂
  卷三十·李天根
  湘阴公刘繫传·薛居正
  桂萼传·张廷玉
  汉纪十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元朔五年(丁巳、前124)·司马光
  卷三 帝系三·龙文彬
  卷一百五十五·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元诗选初集己集目录·顾嗣立

    渊颖先生吴莱(渊颖集) 吴礼部师道(礼部集) 周征士权(此山集) 李承旨士瞻(经济集) 朱提学德润(存复斋集 存复斋续集) 陈龙泉泰(所安遗集) 杜征君本(清江碧嶂集) 方布衣澜(叔渊遗稿) 白云先生许谦(白云先生集) 李征士存(俟庵集) 赵处士偕(宝

  • 第一折·史樟

    (冲末扮蓬壶仙长上,云)莫瞒天地莫瞒心,心不瞒人祸不侵。十二时中行好事,灾星变作福星临。小圣乃蓬壶仙长是也。今有太白金星,传玉帝敕命,为因大罗神仙升玉京上清南华至德真君,在玉帝前见金童玉女,执幢幡宝盖,不觉失笑。玉帝怪

  • 卷419 ·佚名

    吴镒 宗老堂 八十郎君类若翁,一门两世寿吾宗。 晴空矫矫归来鹤,冬岭槃晚秀松。 重见堂悬宗老牓,大胜身袭列封侯。 宦游良苦端居乐,小弟输兄冰雪容。 吴鈟 句 阮籍摩挲青眼旧,邹阳感慨白头新。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十八·佚名

    嘉靖四年二月庚寅朔○升湖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蒋曙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等处○辛卯○礼部尚书席书奏荐致仕大学士杨一清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文武兼资堪任将相今一清已督三边守仁当处之内阁秉枢机无为忌者所抑且云

  • 卷之一千二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明臣奏议卷一应求直言诏上书【洪武九年】   叶伯巨臣伏读圣谕因迩者五星紊度日月相刑诏臣民直言得失海内闻之欢呼雷动皆曰此禹汤罪已之道也凡有识知莫不欲竭智尽忠况臣愚蒙久承养肓以至今日者乎臣

  • 十三年·佚名

    (丁卯)十三年清康熙二十六年 二月2月4日○壬子,奉朝賀宋時烈疏論大義,且陳攻斥尹宣擧之狀,仍請待尹拯如初。上賜優批。〈原疏批旨見上。〉禮論以前,時烈所以待賊鐫時何如也?進善之擬,諉之以迫於時議而已,不成說矣。至於責《中

  • 周书·君奭·佚名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呜呼!君已曰时我,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三·欧阳竟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第二分善達品第七十七之三   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雖不見法界離諸法有不見諸法離   法界有不見有情及彼施設實事可得.而能發生方便善巧自修行六波羅蜜多亦勸  

  • 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窥基

    大乘窥基撰一彰因起二明年主三释本文。初中有二。一明经因起即谓空有二因。乃有阿僧伽佛去世后九百年。上请慈尊为开中道说。瑜伽十七地中边分别论等并弥勒所谈。并如广章说。有少差异如别纸。二明论因起者。摄大乘云

  • 维摩经义疏卷第三·吉藏

    弟子品第三资视师如父。自处如子。师处资为弟。自处如兄。敬护合论。故名弟子。依内义。学在佛后为弟。从佛口生为子。佛生物惠命为父。在物前悟称兄。故法华云。世间之父。至亲友家。即其证也。四会为言。二集已竟。

  • 十二门论疏 第六卷·吉藏

    十二门论疏 第六卷观因果门第九所以有此门来者。上四门求相不可得。次一门明性无踪。故无量义经云。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以外相内性空故一切法空。外人云。若一切法性相空者可言无因果耶。然世出世因果

  • 四分律卷第二十一(初分之二十一)·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百众学法之三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居士请诸比丘欲供设种种饮食,即其夜办具,明日往白时到。诸比丘,着衣持钵往其家就座而坐,居士手自斟酌饮食。时有六群比丘颊食,居士见已嫌言

  • 猫知道·仁木悦子

    《猫知道》。讲述猫咪因为习惯跟着人四处游走,于是常常跟随凶手出现在凶案现场。故事发生在日本极其平常的一家私人诊所里。仁木和悦子兄妹俩租住了兼彦医生诊所二楼的一间小屋,妹妹悦子负责教兼彦的小女儿学习音乐。然

  • 南越笔记·李调元

    风土地理类笔记。十六卷。清李调元著。约成书于乾隆后期。首记民俗,所录优美民歌,多为好诗。全书时有粤方言词语,首卷专条尤为丰富。方言字及至今字书失收字不少。二、三卷记山川,特详水系、地貌。述山脉时附考证。文字清

  •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王实甫

    全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戏曲剧本。元王实甫撰。五本二十一折。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著名元曲家,著有十三种杂剧,仅存《破窑记》等三种和《芙蓉亭》、《贩茶船》各残存一折。此剧写书生张君瑞进京应试,途经普救

  • 白话新五代史·欧阳修

    《新五代史》,记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宋欧阳修、宋祁等撰。嘉祐五年(1060)成书。二百二十五卷。分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记载唐代二百九十年历史。志表水平与编者史识都很高,但文辞刻

  • 观音经持验记·周克复

    凡二卷。清代周克复作于顺治十六年(1659)。又称观世音持验记、观音持验记、观世音经咒持验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四册。作者广搜诸书,采撷自晋代至清顺治时,所有僧俗有关观音信仰之灵验一一八件,汇集编纂而成。范围包括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