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二十八

后唐同光三年二月十五日,租庸院奏:

诸道州县官并防御团练副使、判官等俸料,各据逐处具到事例、文帐内点检旧来支遣则例,钱数不等,所请折支物色,又加钱数不定,难为勘会。今除东京管内州县官见支手支课钱且依旧外,其三京并诸州,于旧日支遣钱数等第,重定则例,兼切循本朝事体。防御团练副使、判官外,其馀推巡以下职员,皆是本处自要辟请圆融,月俸赡给,亦乞依旧规绳,省司更不支给钱物,谨具如后:

防御团练副使、判官,副使逐月料钱三十千贯;判官逐月二十千贯;刺史州元无副使,有者请废。其军事判官所有月俸,亦是刺史已俸内支赡。三京少尹支料钱,逐月三十千贯。

赤县,令每月正受支料钱二十五千贯,考满并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料钱一十二千贯,考满并摄比正官支一半。

畿县,令每月正授支料钱二十千贯,考满并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支料钱一十千贯,考满并摄比正官支一半。

司录参军每月正授支料钱一十三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诸曹判司官每月正授支料钱一十二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文学每月正授支料钱五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参军每月正授支料钱五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诸州府录事参军,各依逐州上县令支;州判司各依上县主簿支。

一万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料钱二十三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料钱一十二千五百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九千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料钱二十二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料钱一十二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八千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二十一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一十一千五百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七千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二十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一十一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六千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九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一十千五百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五千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八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一十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四千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七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支九千五百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三千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六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九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二千五百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五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八千五百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二千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四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八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一千五百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三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七千五百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一千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二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七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五百户以上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一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六千五百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五百户以下县,令每月正授支一十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主簿每月正授支六千贯,考满并差摄比正官支一半。

右租庸使奏重定料钱州例如前。如诸道旧有取田处,今后不得占留开破,并依百姓例输税。

奉敕:“宜依。”

长兴二年闰五月,起居郎曹琛奏:“文武两班,或请假归宁,或卧疾未损,才住班簿,便住料钱。伏乞特降敕命者。”敕:“今后文武官请准式归宁假及疾病者,并许支给本官料钱。”其月二十四日敕:“诸道行军司马、副使、判官以下宾寮等,考满未有替人,宜令并全支俸料,元不在省司给俸者,不在此例。”

清泰元年七月敕:“洋王从璋,泾王从敏,每月各给料钱一百千,米、麦各五十石,傔人衣粮各五十分,马五十五匹草粟。”〈二王自方镇入朝,留洛阳私第,故有是给赐。〉

二年十月,将作监丞、袭封介国公宇文颉奏:“蒙恩袭封除官,无袭爵俸给。”诏:“特给本官俸。”

晋天福六年二月敕:“诸卫上将军逐月加俸钱二万。”

汉乾祐三年七月十六日敕节文:“诸道州府令录、判官、主簿,宜令等第支与俸户,逐户每月纳钱五百,与除二税外,免放诸杂差遣,不得更种职田。所定俸户,于中等无色役人户内置,不得差令当直及赴衙参。如有阙额及不逮,明申州府差填,不得衷私替换,若是令录、判司、主簿,除本分人数外,剩占俸户及令当直手力,更纳料钱,并许百姓陈告。其陈告人与免户下诸杂差徭,所犯人追毁告身,更加力役。如令佐、录事参军内有员阙,州府差摄,亦依例支与俸钱。差摄曹官,不得一例供破。定例如后:三千户以上县,令逐月一十二千,主簿六千;二千户以上至三千户以下县,令九千,主簿五千;二千户以下县,令六千,主簿四千。录事参军、判司,依本部内户口取最多县分例支破。其录事参军依县令例,判司依主簿例。”

周广顺元年四月敕:“牧守之任,委遇非轻,分忧之务既同,制禄之数宜等。自前有富庶之郡,请给则优;或边远之州,俸料素薄。以至迁除之际,拟议亦难,既论资序之高卑,更患禄秩之升降,宜分多益寡,均利同恩,冀无党偏,以劝勲效。今重定则例:诸州防御使料钱二百千,禄粟一百石,食盐五石,马十匹草粟,元随三十人衣粮。团练使料钱一百五十千,禄粟七十石,食盐五石,马十匹草粟,元随三十人衣粮。刺史料钱一百千,禄粟五十石,食盐五石,马五匹草粟,元随二十人衣粮。仍取今年五月一日后到任者,依前定例支,其以前在任者,所请如故。”

显德五年十二月,中书奏:

诸道州府县官及军事判官,一例逐月各据逐处主户等第,依下项则例所定料钱及米麦等,取显德六年三月一日后起支,其俸户并停废。

一万户以上县,令逐月料钱二十千,米麦共五石;主簿料钱一十二千,米麦共三石。

七千户以上县,令逐月料钱一十八千,米麦共五石;主簿料钱一十千,米麦共三石。

五千户以上县,令逐月料钱一十五千,米麦共四石;主簿料钱八千,米麦共三石。

三千户以上县,令逐月料钱一十二千,米麦共四石;主簿料钱七千,米麦共三石。

不满三千户县,令逐月料钱一十千,米麦共三石;主簿料钱六千,米麦共二石。

五万户以上州,司录事参军及两京司录,每月料钱二十千,米麦共五石;司户、司法每月料钱一十千,米麦共三石。

三万户以上州,司录事参军每月料钱一十八千,米麦共五石;司户、司法每月料钱八千,米麦共三石。

一万户以上州,司录事参军每月料钱一十五千,米麦共四石;司户、司法每月料钱七千,米麦共三石。

五千户以上州,司录事参军每月料钱一十二千,米麦共四石;司户、司法每月料钱六千,米麦共二石。

不满五千户州,司录事参军每月料钱一十千,米麦共三石;司户、司法每月料钱五千,米麦共二石。

诸司军事判官,一例每月料钱一十千,米麦共三石。

右诸州府、京百司、内诸司、州县官、课户、庄户、俸户、柴炭纸笔户等,望令本州及检田使臣依前项指挥,勒归州县,候施行毕,具户数奏闻。仍差本州判官精细点数后,差使臣覆视,及有人论诉称有漏落,抵罪在本州判官及干系官典。如今后更有人户愿充此等户者,便仰本州勒充军户,配本州牢城服役。

从之。

六年十二月诏:“诸道州府摄官,起今后支给本所诸官俸钱之半。”

回鹘,本牙在天德西北娑陵水上,距长安六千九百里。唐天宝中,安禄山犯阙,有助国讨贼之功。累朝尚主,自号“天骄”。会昌初,其国为黠戛斯所侵,部族扰乱,乃移帐至天德、振武间,又为石雄、刘沔所袭,破之,复为幽州节度使张仲武所攻,馀众西奔,归于吐蕃,吐蕃处之甘州。其后时通中国,世以中国为舅,朝廷每赐书诏,亦尝以甥呼之。

梁乾化元年十一月,遣都督周易言等入朝进贡,太祖御朝元殿引对,以易言为右监门卫大将军同正;弟略麦之、石论思并为左千牛卫将军同正;李屋珠、安盐上并为右千牛卫将军同正。仍以左监门卫上将军杨沼为左骁卫上将军,充押领回鹘还番使,通事舍人仇玄通为判官,厚锡缯帛,押领归国,又赐其入朝僧凝卢、宜年思、宜延篯等紫衣。

后唐同光二年四月,其本国权知可汗仁美遣都督李引释迦、副使田铁林、都监杨福安等共六十六人来贡方物,并献善马九匹,庄宗召对于文明殿。乃命司农卿郑质、将作少监何延嗣持节册仁美为英义可汗。至其年十一月,仁美卒,其弟狄银嗣立,遣都督安千等来朝贡。狄银卒,阿咄欲立,亦遣使来贡名马。

天成三年二月,其权知可汗仁裕遣都督李阿山等一百二十人入贡,明宗召对于崇元殿,赐物有差。其年三月,命使册仁裕为顺化可汗。四年正月,又遣都督制拨等五人来朝贡,授制拨等怀化司戈,遣令还。

长兴元年十二月,遣使翟米思三十馀人进马八十匹,玉一团。四年七月,复遣都督李末等三十人入朝,进白鹘一联。明宗复召对于广寿殿,厚加锡赉,仍命解放其鹘。

清泰二年七月,遣都督陈福海以下七十人,进马三百六十匹,玉二十团。至八月,敕回鹘朝贡使、密录都督陈福海可怀化郎将,副使达奚相温可怀化司阶,监使屈密录阿拨可归德司戈,判官安均可怀化司戈。

晋天福三年十月,遣使都督李万全等朝贡。以万全为归义大将军,监使雷福德为顺化将军。 

四年三月,又遣都督拽里敦来朝,兼贡方物。其月,命卫尉卿邢德昭持节就册为奉化可汗。五年正月,遣都督石海金等来贡良马一百匹,并白玉团、白玉鞍辔等,谢其封册。

汉乾祐元年五月,遣使李屋等入朝贡方物,并白玉、药物等。七月,以入朝使李屋为归德大将军,副使安铁山、监使末相温并为归德将军,判官翟毛歌为怀化将军。

周广顺元年二月,遣使并摩尼贡玉团七十七、白㲲、貂皮、牦牛尾、药物等。〈先是,晋、汉以来,回鹘每至京师,禁民勿私市易,其所有宝货,皆中卖入官,私下市易者罪之。至是,太祖命除去旧法,每回鹘来者私下交易,官中更不禁诘,由是玉之价直,十损七八。〉

显德六年二月,又遣使朝贡,献玉并硇砂等物,皆不纳,所入马量给价钱。〈时上以玉虽珍宝,无益国用,故因而却之。〉

吐浑,本吐谷浑也。唐咸通中,其酋长有赫连铎者,从太原节度使康承训平徐方有功,朝廷授振武节度使,复盗据云中。后唐太祖逐之,乃归幽州李匡俦。其部族散居蔚州界,互为君长,其氏不常。有白承福者,自同光初代为都督,依中山北石门为栅。庄宗赐其额为宁朔、奉化两府,以都督为节度使,仍赐承福姓李,名绍鲁。其畜牧就善水草,丁壮常数千人,羊马生息,入市中土,朝廷常存恤之。

后唐天成三年二月,其都督李绍鲁等遣使进马一百二十匹,明宗嘉之,赐绍鲁竭忠建策兴复功臣、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至四年八月,其首领念公山来朝贡。其年十月,别部首领薛冀堆进状,乞授岚州刺史。明宗在藩时,常与冀堆有旧,欲许之。枢密使安重诲力谏乃止。至长兴元年三月,竟以冀堆为岚州刺史,仍赐名万通。

清泰三年二月,以宁朔、奉化两府留后白可久超授检校司徒,副使赫连海龙检校尚书左仆射,两府大夫李铁匮检校尚书右仆射。

晋天福元年,高祖以契丹有助立之功,割雁门以北及幽州之地以赂之,由是吐浑部族皆隶于契丹。其后苦契丹之虐政,部族皆怨之,复为镇州节度安重荣所诱,乃背契丹,率车帐、羊马,取五台路归国。契丹大怒,以朝廷招纳叛亡,遣使责让。至六年正月,晋高祖命供奉官张澄等率兵二千搜索并、镇、忻、代四州山谷吐浑,还其旧地,然亦以契丹诛求无厌,心不平之,命汉高祖出镇太原,潜加慰抚。其年五月,其大首领白承福及麾下念虎里、赫连功德等来朝。九月,又遣首领白可久来朝。少主嗣位,绝契丹之好,数召其酋长入朝,厚加宴锡,每大宴会,皆命列赐坐于勋臣之次。至开运中,捍虏于澶州,召承福等率其部众从行,属岁多暑热,部下多死,复遣归太原,移帐于岚、石州界。然承福驭下无法,多干军令。其族白可久,名在承福之亚,因牧马率本帐北遁,契丹授以官爵,复遣潜诱承福。承福亦思叛去,事未果,汉祖知之,乃以兵环其部族,擒承福与族白铁匮、赫连海龙等五家,凡四百有馀人,伏诛。籍其牛马,命别部长王义宗统其馀属。

奚,本匈奴别种,即东胡之地,人物风族与突厥同。族有五姓:一曰阿荟部,管县六;二曰啜米部,管县四;三曰奥质部,管县六;四曰奴皆部,管县四;五曰黑讫支部,管县三。每部有刺史,每县有令,酋长号奚王。唐制,兼饶乐府都督,居阴凉川,东去营府五百里,南去幽州九百里。幽州置饶乐府长史一人以监之。人马约二万,后徙居琵琶川,在幽州东北数百里,出古北口。地宜羊马,羊则纯黑,马则前蹄坚善走。以驰猎为务,逐兽高山,自下而上,其势若飞。语与契丹小异。㸑以平底瓦鼎,煮穄为粥,既饪,以寒水解之而食。每春借边民之荒田种穄,秋熟乃来,持获毕,则窖于山下,人莫知其处所。以木为碓,断椽为臼,所受不过一斗。自天祐初,契丹兵力渐盛,室韦、奚、霫皆受制焉。故奚之部族为契丹代守边土,暨虏人虐其首领,去诸怨之,以别部内附,徙于妫州,依北山而居,渐至数千帐,故有东、西奚之号。去诸卒,其子扫剌代立,后唐庄宗破幽州,赐扫剌姓李,名绍威。

后唐同光元年十二月,遣使朝贡。三年九月,以庄宗诞节至,遣使表贡方物。

天成四年,扫剌因翦瓜伤,乃卒。其子素姑代立,亦时遣使入朝。

清泰三年七月,其首领逹剌干遣通事介老奏:“其王素姑谋叛,欲附契丹,已处置讫,权知部落。”废帝降诏,以慰抚之。

晋天福元年,高祖以契丹有助立之功,割雁门以北及幽州之地以赂之,繇是奚之部族复隶于契丹。自后常为契丹之所役属。开运三年十二月,契丹犯阙,其王拽剌以所部兵屯于洛阳,及虏主死,随众北遁。

猜你喜欢
  卷二下·朱熹
  ●卷五·陈康祺
  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三·佚名
  雍正实录卷之四十九·佚名
  资治通鉴考异卷十三·司马光
  一百六十七 曹(禺页)奏请圣安并呈江南晴雨录摺·佚名
  第二○○清折(第一九九号之粘付)一一四○七—四·佚名
  顾野王传·姚思廉
  温子升传·魏收
  李瞣传·李延寿
  卷十九·彭百川
  卷二十七·纪昀
  卷五·徐天麟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五十九·佚名
  梅华铨·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歴代诗话卷二十三·吴景旭

      丁集上之下  古乐府  声辞  杨升庵曰汉铙歌十八曲古今乐録谓其声辞相杂不复可分是也大字是辞细字是声声辞合写故致然尔此说卓矣近世有好奇者拟之韵取不协字用难训亦好古之弊胡元瑞曰铙歌声文相乱处诚有之然

  • 卷三百九十四 元祐二年(丁卯,1087)·李焘

      起哲宗元祐二年正月盡其月   春,正月甲寅朔。乙卯,詔以雪寒權停在京工役三日。(御集正月二日。)   辛酉,戶部言:「中都吏祿歲計緡錢三十二萬,法當以坊場稅錢及免行、市易司市利、僧道度牒等錢充。會元豐七年所入纔二

  • 卷第一百七十六·胡三省

    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六百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奉敕编集后学天台胡三省音注陈纪十〔起阏逢执徐(甲辰),尽着雍涒滩(戊申),凡五

  • 序·王世贞

    不佞生晚,当累洽之季,而又家世从缨绂后,窃有志慕说古公卿将相之盛。屈指西京以还,若功臣之族,鲜通籍者。计独有外戚王、马、梁、窦之属,虽鼎贵,不足道。而丞相彻侯父子相继,仅绛、条、韦、平两三氏而已。东京尚行谊,薄华腴,玄

  • ◎大理院附总检察厅·费行简

    为国立最高审判机关,在司法独立国中,当然非他人所能干涉,即吾华帝制时代,法司之强毅者,亦称曰执法如山,可以想见其风采焉。民国肇兴,尚略具司法精神,其时勿论何等要人,苟被控诉于大理院,传讯不敢不到,判罚不敢不遵。自宋教仁击毙

  • 通鉴答问卷二·王应麟

    宋 王应麟 撰赧王燕昭王问郭隗曰得贤士与之共国以雪先王之耻或问燕昭可谓贤君欤曰复雠天下之大义也记礼者曰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寝苫枕干弗与共天下此天之经地之义所谓民彞也周幽之祸申侯为之平王忘雠而戍申扬之水之诗

  • 薛居正传·脱脱

    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其父薛仁谦任后周太子宾客。居正年轻时好学,有远大志向。清泰初年,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写了一篇《遣愁文》来自我解嘲,其文寓意卓越豪迈,观者认为有公辅大臣的器量。过一年,登进士第。晋天福年间

  • 卷十四 礼九(嘉礼 )·龙文彬

    ◎经筵日讲洪武三年二月,上御东阁。学士宋濂、待制王讲《大学》。十六年八月,上御谨身殿,命东阁大学士吴沈等进讲《周书立政。》十八年九月,上御华盖殿。大学士朱善以《周易》进讲。(已上《礼通考》。 )洪武中,令儒臣更

  • 卷一百九·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一百九歌颂四十九【举贡诸臣四】万寿诗【五言律四首】贡         生【臣】韩御李阊阖排仙仗千官祝至尊莺呼调舜乐虎拜献尧樽南极红云绕西池青鸟翻共球来万国淑气满乾坤【其一】盛

  • 卷五十四·徐天麟

    钦定四库全书西汉会要卷五十四宋 徐天麟 撰食货五大司农钱【都内钱附】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按百官表大司农属官有都内令丞】山海天地之藏宜属少府陛下勿私以属大农

  • 十五年·佚名

    (甲辰)十五年大明成化二十年春正月1月1日○己丑,百官分半進表裏,一半詣景福宮,進表裏于兩大妃殿。○永安道觀察使李淑琦來啓曰:「近者兀狄哈等,聚徒衆,攻殺會寧城底斡朶里等,掠畜産而去。臣給鹽、布等物,存撫之。舊例,斡朶里若遇

  • 怕老婆的哲学·李宗吾

    大凡一国之成立,必有一定重心,我国号称礼教之邦,首重的就是五伦。古之圣人,于五伦中,特别提出一个孝字,以为百行之本,故曰:“事君不忠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全国重心在一个孝字上,因而产出种种文明,我国雄

  • 第九 权篇 3·王诩

    【原文】故口者,机关①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瞷一奸一邪②。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③。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④者,观要得理⑤。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

  • 五母子经之二·佚名

    吴优婆塞支谦译  昔者有阿罗汉。在山中奉行道禁。有一小儿。年始七岁大好道。弃家去作沙门。随师在山中。从师学法。精进不懈。年八岁。便得四通。一者眼能彻视。二者耳能彻听。三者能飞行变化。四者自知宿命。所从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三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二十三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杂揵度思品第八上云何为思。云何为忆乃至广说。如此章及解章义。此中应说忧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二法所行相似。

  • 不系舟渔集·陈高

    元代诗文别集。 15卷。陈高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陈高有《子上存稿》,为明洪武十七年(1384)苏伯衡编次。但今无传本,很可能就是《不系舟渔集》的别称。本集有数种清抄本为传世善本,民国十七年(

  • 风骚旨格·齐己

    诗论。唐人齐己撰。一卷。己有《白莲集》已著录。此编分题论诗,其题为:六诗、诗有六义、诗有十体、诗有十势、诗有二十式、诗有四十门、诗有六断、诗有三格。题下有分论,且引诗一句为证。表现出唐人研究诗体、诗理之

  • 拔陂菩萨经·佚名

    后汉录失译人名,亦即《大方等大集贤护经》。文来未全。梵语拔陂。此翻贤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