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温子升传

温子升,字鹏举,自称太原人,晋代大将军温峤的后代。世代居住江左。祖恭之,刘义隆政权彭城王刘义康的户曹,避难归国,定居在济陰冤句,因而成为该郡县人。家中世代寒微。父温晖,兖州左将军府长史,行济陰郡事。

子升开始在崔灵恩、刘兰处受学,读书精勤,昼夜不倦。长大后博览百家,为文清婉。作为广陽王元渊的下等宾客,在马坊教众奴子书。写《侯山祠堂碑文》,常景见到后很赞赏,故到元渊处感谢。景说:“刚刚见到温生。”元渊很奇怪地问是怎么回事,景说:“温生是大才士。”元渊从此待温子升渐渐好起来。

熙平初年(516),中尉、东平王元匡广召善文辞之人,以充任御史,同时参加射策考试的有八百多人,温子升与卢仲宣、孙搴等二十四人中高第。当时参与选拔的人争相引决,元匡让温子升去应付他们,众人都受屈而去。孙搴对人说:“朝来吵吵嚷嚷的人群,都是子升把他们赶走了。”于是补御史职,当时只二十二岁。台中文笔都是温子升所为。后以家丧离任,丧期满后,又应朝请任原职。后来李神隽行荆州事,引他兼录事参军。被征赴省,李神隽上表留他,不让他还朝。吏部郎中李奖退表不许,说:“过去伯瑜不应留,王朗因此发出感叹,你今应迅速让他赴朝,不要步彦云前番过失。”于是温子升还省。

正光末年(525),广陽王元渊任东北道行台,召温子升任郎中,军国文书都出自他的手笔。从此才名转盛。黄门郎徐纥受四方表启,回答迅速,对于元渊独沉思说:“他有温郎中,才辞可畏。”高车人战败逃散,珍宝到处都是,子升只取绢四十匹。等到元渊被葛荣所害,子升也被逮捕了。葛荣部下都督和洛兴与温子升是旧相识,送给温子升数十匹马,他到了冀州。还京后,李楷握着他的手说:“卿今免祸,足以使夷甫忏悔惭愧。”从此后,温子升没有了为官的愿望,闭门读书,厉精不已。

建义初年(528),任南主客郎中,修起居注。他曾有一天没有值班,上党王元天穆当时任录尚书事,准备鞭打他,温子升便逃走了。天穆很恼火,奏请别人代替他的位置。庄帝说:“当世才子不过数人,哪能为这点小事,便加放逐。”于是只好作罢。等到元天穆准备讨伐邢杲,召温子升同行,子升没敢答应。天穆对人说:“我想把他当个才来使用,哪里会怀前忿。今天他又不来,除非他南逃越地,北走胡原就算了!”温子升不得已只好去见他。加授伏波将军,任行台郎中,元天穆深深地赏识他。元颢入洛陽,元天穆召温子升问:“是挥师向京城,还是随我北渡?”回答说:“主上因虎牢关失守,才导致今天的狼狈局面。元颢新入京城,人情未定,今天就去讨伐,必定是有征无战。大王如若先克复京城,奉迎大驾,这就是齐桓、晋文之举了。舍此而北渡,臣窃为大王惋惜。”元天穆觉得他说得好却不能按他说的去做。派温子升还归洛陽,元颢命他为中书舍人。庄帝还宫,以前被元颢任职的多被废黜,而温子升仍为舍人。元天穆每每对温子升说:“恨我不能依卿前计办事。”温子升被除任正员郎,仍任舍人。

等到庄帝杀了..朱荣,子升参预了谋划,当时的赦免诏书,就是子升的手笔。..朱荣入宫内,遇到温子升,拿着诏书问他是何诏书,子升颜色不变,说“敕”。..朱荣不看他。..朱兆进入洛陽,温子升怕遇祸,逃走了。永熙年间,任侍读兼舍人、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迁任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后领本州大中正。

萧衍让张皋模仿温子升文笔,传文江外。萧衍称赞说:“曹植、陆机又生于北土。恨我辞人,白白有一百零六人。”陽夏太守傅标出使吐谷浑,看到其国主床头有书数卷,原来是温子升的文字。济陰王晖业曾经说:“江左文人,宋有颜延之、谢灵运,梁有沈约、任日方,我子升足以陵颜压谢,含任吐沈。”杨遵彦作《文德论》,认为古今文人都负才遗行,行薄险忌,只有邢子才、王元景、温子升彬彬有德行。

齐文襄王引荐子升为大将军府咨议参军。子升以前任中书郎,曾到萧衍客馆接受国书,自己不修举止,对人说:“诗章易作,行为不羁难以做到。”文襄馆客元仅说:“众人当贺。”推子升合陈辞。温子升总是忸忸怩怩,改推陆操。等到元仅、刘思逸、荀济等作乱,文襄怀疑温子升参与了谋划。这时正派他写献武王碑文,写成后,很快就把他投到晋陽狱中,吃破棉絮而死,弃尸路边,抄没了他的家口。太尉长史宋游道把他收葬了,又把他的文字收集结集为三十五卷。温子升外貌恬静,与物无争,言而有物,不妄毁誉,而城府极深。每有大事,喜欢参预,所以最终还是祸及自己。又写有《永安记》三卷。无子嗣。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六十一 慶曆七年(丁亥,1047)·李焘
  第二十三回 开国会举行盛典 违约法擅签合同·蔡东藩
  ●卷三 世系第二·徐时栋
  第十四卷宋(一)·缪荃孙
  卷八·张廷玉
  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原文)·范晔
  敬晖传·刘昫
  赵思温传·脱脱
  周尚文传·张廷玉
  卷十五上·沈枢
  卷七·雍正
  卷九十·雍正
  第三节 西北诸国·吕思勉
  钦定南巡盛典卷一·高晋
  汉文帝·苏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于处士石(紫岩集)·顾嗣立

    石字介翁,婺之兰溪人。貌古气刚,喜诙谐。早慕杜古高之为人,后从王宗庵业词赋,自负甚高。年三十而宋亡,隐居不出。一意于诗,出入诸家,豪宕激发,气骨苍劲,望而知其为山林旷士也。因所居乡自号紫岩,晚徙城中,更号两溪。有诗三卷,门人

  • 卷十九·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小集卷十九     宋 陈起 编杜旃癖斋小集 白云在南山 白云在南山幽鸟乘风飞鸟飞不能远云高还难依园中亦有菊堂後那无萱游子不得归衔悲欲何言 緑珠行 蜀丝殷空金作谷珊瑚成林珠百斛彼姝千花万

  • 列传第二十九·刘昫

    ○祖孝孙 傅仁均 傅弈 李淳风 吕才 祖孝孙,幽州范阳人也。父崇儒,以学业知名,仕至齐州长史。孝孙博学,晓历算,早以达识见称。初,开皇中,钟律多缺,虽何妥、郑译、苏夔、万宝常等亟共讨详,纷然不定。及平江左,得陈乐官蔡子元

  • ●引用书目·温睿临

    「御批通鉴辑览」、「四库全书提要」、「东华录」、「明史稿」、「绥寇纪略」(未刻编)、「贡举考」、「三朝备要」、「明季遗闻」、「甲乙编年」、「旧京志」、「扬州殉难觚」、「残明书」、「中兴金鉴」、「两朝识小录

  • 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九 独行传三·纪昀

    独行传辽○辽萧扎拉 耶律官努【萧斡】 萧都勒斡萧普尔普萧扎拉耶律官努 【萧斡】萧都勒斡萧普尔普△萧扎拉萧扎拉字实讷北府宰相巴雅尔之弟性介特不事生业保宁闲以戚属进累迁宁远军节度使秩满里居淡泊自适统和末召

  • 通志卷一百四十二·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五十五梁徐勉 何敬容 范岫 傅昭【弟映】傅岐 江革【弟观革子徳藻】许懋 殷钧【父叡 宗人芸】陈伯之 陈庆之【子陈】兰钦 贺玚【子革 弟子琛】司马褧 朱异 顾

  • 圣武·周绍良

    №圣武001【盖】大燕故任府君墓志铭【志文】大燕故尚辇奉御乐安任府君墓志铭并序前国子监太学生程处俊撰公讳金,字子金,华阴人也。因宫中都河南府。谯郡成父县今行真之孙,酒泉郡司马守节之子。公为人也,温良

  • 卷一·阿桂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八旬万寿盛典钦定四库全书八旬万寿盛典卷一宸章【一】【臣】等谨案诗书所载帝王年夀若尧典在位七十载禹谟舜宅位三十三载虽皆自言而其文则史臣所纪至若喜起之歌有篇名而言夀南风之歌有篇名而无

  • 居官镜·刚毅

    扎库木他塔拉氏刚 毅纂辑 ○臣道 学古入官宜矢之以至诚将之以笃敬秉虚公以揆大中之则务正直以遵王道之平存忠君为国之心务立身行道之本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和而屏其偏党之私公而去其邀誉之念以公以和能谦能

  • 巻三·努尔哈赤

    大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文定业髙皇帝圣训巻三经国乙卯六月叶赫将上所聘女许适蒙古众贝勒大臣闻之请发兵徃征上谕曰征讨国之大事若以负婚之故怒而兴师则未可也盖此女之生衅所由启实非偶然

  • 卷三十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  钦定四库全书万夀盛典初集卷三十一恩赉五【蠲赋三】巡抚山东等处地方督理营田兼理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加四级【臣】蒋陈锡谨题为皇恩溥博如天万姓欢呼动地吁请代题恭谢天恩事

  • 朱庭祺·周诒春

    朱庭祺 字体仁。年三十一岁。生于江苏川沙。本籍住址。江苏川沙龚家路口朱宅。已婚。初学于南洋公学及北洋大学。光緖三十二年。以官费游美。入哈佛大学。习经济政治学。宣统元年。得学士学位。改习商业管理法。宣统

  • 卷五·崔子方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本例卷五宋 崔子方 撰公门例月【凡月往则月至不月往则不月至不月往不月至皆讥也惟桓文之例则异是】至桓二年冬公至自唐【春秋贱桓於桓之事未有讥焉者然此不月至何也春秋之例内

  • 第三章 19·辜鸿铭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辜讲孔子祖国在位的国君(鲁定公,姓姬名宋,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问孔子:“作为国君,应如何对待臣民?作为臣民,应如何对待国君?” “假如国君,”孔子回答,“对待其

  • 怨家品第十四·佚名

    不怨而兴怨,不谤而造业。愚迷受轮回,今世及後世。先自作漏业,然後害他人。彼此相兴害,如鸟堕罗网。破他还自破,冤家遇冤家。毁他还自毁,瞋他还自瞋。斯何沙门行,不知正法本。寿既获短促,舍冤复结冤。众相共毁谤,各发恚怒声。欢

  • 卷第五十三·佚名

    实叉难陀译八十华严经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普光明殿,坐莲华藏师子之座,妙悟皆满,二行永绝,达无相法;住于佛住,得佛平等,到无障处不可转法;所行无碍,立不思议,普见三世;身恒充遍一切国土,智恒明达一切诸法;了一切行,尽

  • 满宫残照记·秦翰才

    1946年4月26日,秦翰才回到上海,结束了他长达八年半的征途,并接任中国纺织机械公司职务。在与家人欢度团聚短短的一周后,他又立即投入写作。他利用公余的分秒时间,在两个月内完成了有关溥仪的著作。秦翰才在前言中写道:“我

  • 五礼通考·秦蕙田

    二百六十二卷,清秦蕙田(1702-1764)撰。秦蕙田字树峰,号味经,江苏金匮(今无锡)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命南书房行走。官至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立朝三十年,刚介自守。其学以穷经为主,不居讲学之名。能通经文,好治《易》及音韵,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