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八年

(壬子)八年清雍正十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己未,上行朔祭于敬徽殿。

○敎曰:

昨歲畿甸、三南之大侵,近古所無,勸農之政,不可忽。噫!農者,民之天也,人孰不勤乎農,而種糧所乏,雖欲專農,奚暇得也?移秧之弊,昨歲酷被其害。古人云:『瘠土之民,莫不向義勞也。』道臣、守令,其須孜孜。嗚呼!陽春回泰,萬品向蘇,而甸南之民,餓殍相續,咨爾!道臣、守令,各宜勉勵于賙賑。「

○敎曰:「都民無恒田無恒食,而所賴惟貢物。今當春元,尤切眷眷。都下不濟,奚望道臣之宣化?廟堂、賑廳之臣,講究濟活之政。」

○上將祈穀于社壇,適後宮有免身者。上曰:「闕內旣有欠潔之事,祈穀祭親行當否,問議于大臣。」領議政洪致中以爲:「古禮雖無可據,終欠齋沐之義,恐不可親禱。」遂命攝行。

○命行酺祭于湖南、嶺南,尋命停止。前冬湖嶺蟲食麥根,御史朴文秀狀聞,上慮春後漸熾,有是命。然蟲災未發,而先行酺祭,非事神以誠也,旋命姑停。

1月3日

○辛酉,副司直李世瑾復上疏乞致仕,不許。

1月4日

○壬戌,弘文館〈應敎李宗城、副修撰尹彙貞。〉上箚,首請體元行仁,次言殿下初服勵政,而荏苒睕晩,志氣沮解,一始之政,此正其幾,仍陳修身治國之道,其言曰:

克我人慾,如氷之釋,存我天理,如物之茁,治道之運,如斗斡轉,頹綱之振,如雷發震,如時雨化,如陽煦瀜,以洗俗汚,以濟民窮,業思其進,過宜必革,日新又新,與天合德。終言立志,誠一及時,問學之意,上賜批嘉納。

1月6日

○甲子,遣戶曹郞廳,採銅于咸鏡道安邊府,從領議政洪致中請也。

○判府事閔鎭遠,自郊入城,上召見于淸陰亭。鎭遠曰:「國勢孤危,自聞後宮有身,中外莫不延頸顒望。今又歸虛。殿下春秋已迫四十,臣不勝憂慮。」上曰:「頃者朴文秀,有頌祝之語,予聞而感之,有養松觀亭之敎。《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予若積善,豈如是也?」鎭遠曰:「先正臣宋時烈告于顯廟曰:『古者宮中法度嚴肅,每日列書正宮、後宮,受點當夕,而盛服以待。中廟,每點於內殿,內殿常曰:「年少後宮尙多,何以每點老身也?盛服難堪,願勿如是。」』臣之外祖先正臣宋浚吉,因時烈誥而告之曰:『中廟無漁色之心,內殿有逮下之德,閨門之內如此,所以子孫衆多,福祿無窮,誠後王之所當法也。』臣非欲殿下,卽選淑媛。蓋求嗣之道,當先廣博。」上曰:「積善諴小民,爲祈永之本,而以予涼德,實多自訟之心。」鎭遠曰:「諴小民之道,亦多端,如各司諸宮折受等事,一切革罷,然後方可爲諴小民矣。」

○修撰洪鳳祚上疏,略曰:

戊申逆變,根深本固,遺凶餘毒,愈往愈酷,必雄之刀、弘彦之冊,其所爲計,無所不至。今日急務,惟當嚴懲討明義理,使姦萌永折,國是大定。而一自蕩平之論作,而忠逆混淆,義理汨亂。殿下若果以蕩平爲務,毋徒好其名而務得其實。何謂徒好其名,不察忠邪,惟以破朋黨爲主,此漢、唐紹聖之已事,而朱文公與留正書詳言之。何謂務得其實,《洪範》皇極章,先儒釋之曰:「偏陂好惡,已私之生於心也,偏黨反側,已私之見於事也。」則去已私三字,乃蕩平之宗旨。何殿下近日擧措,與漢、唐紹聖事相近,而與《洪範》不相類耶?殿下以嫌之一字,先着於中,嫌卽私也。觸處受病,左右室礙,使政令擧指,未能粹然一出於天理之公。以言乎刑賞,則忠於殿下者,乃忠於宗社,而視若一已之私忠,尙不快伸,逆於殿下者,乃逆於宗社,而視若一已之私逆,猶且掩覆。以言乎用人,則其所任用,率多負累之人,便倿之徒,其所斥退,擧皆守正之士,戇樸之類,將至義理蕩然,乾坤長夜,則其於凶黨,可謂幸矣,獨奈世道何,宗社何?執利所湊,自然成黨,自中

猜你喜欢
  庄宗纪四·薛居正
  卷十五·浦起龙
  東觀漢記卷二十二·多人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二十·杨仲良
  ◎礼十五(凶礼)·徐天麟
  卷之二百四十七·佚名
  卷一百七十三·杨士奇
  卷之一千二百五十三·佚名
  卷之二百二十九·佚名
  胡颖传·姚思廉
  宋申锡传·刘昫
  酉阳土司传·张廷玉
  卷三百十九·杨士奇
  同治七年二月十五日·曾国藩
  卷第廿八·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序·劳孝舆

      序  康熙甲辰,余应岁试,识孝舆场中。时罗履先同余寓仙湖,何报之、陈圣取朝夕相过,孝舆并缔交称莫逆。诸子皆学使惠公所赏识,同在师门,风义倍敦也。孝舆性情笃雅类履先,风致潇洒类报之,志大则似圣取。惟圣取不修边幅,颓然

  • 第二折·关汉卿

    (韩辅臣上,诗云)一生花柳幸多缘,自有嫦娥爱少年。留得黄金等身在,终须买断丽春园。我韩辅臣,本为进取功名,打从济南府经过。适值哥哥石好问在此为理,送我到杜蕊娘家安歇。一住半年以上,两意相投,不但我要娶他,喜得他也有心嫁我,争

  • 白旗·徐志摩

    来,跟著我来,拿一面白旗在你们的手里——不是上面写著激动怨毒,鼓励残杀字样的白旗,也不是涂著不洁净血液的标记的白旗,也不是画著忏悔与咒语的白旗(把忏悔画在你们的心里);你们排列著,噤声的,严肃的,像送丧的行列,不容

  • 郑文焯·龙榆生

    郑文焯字小坡,一字叔问,号大鹤山人,又号冷红词客,奉天铁岭人,隶汉军旗。其自称高密郑氏者,诡托於康成之后也。咸丰六年(一八五六)丙辰生。父瑛棨,官陕西巡抚。一门鼎盛,兄弟十人,裘马丽都,惟文焯被服儒岈。中光绪

  • 卷十一·杨基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眉庵集  钦定四库全书眉庵集卷十一明 杨基 撰七言絶句天平山中【予家赤山相去不五里许】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寒食有感【二首】乱里情怀怕寒食强

  • 皇清开国方略三十二卷书成进·阿桂

      呈  乙览  皇上恭制序文弁列简首【臣】等伏而诵之仰见御极以来无时不以  祖宗之心为心无事不以  祖宗之政为政凝命勅几五十一年如一日是书之辑用  以阐我  太祖  太宗躬甲胄冒锋刄创业垂统若斯之

  • 七十二、女学生素描·包天笑

      我到上海以后,并没有在男学校教过书。我在山东,对付学生,觉得还好。到上海后,我惴惴然怕对付不了这班男学生。  况且我的职业,已命定我当新闻记者的了,我不能再分一半力量,来做教书先生。而且我立志也不愿教书,这不过变

  • 第五章 潜往东北 二 日本人意见分歧·溥仪

    还不等静园里商量出一致意见来,日本驻津总领事馆的后藤副领事,第二天便找上了门。他们对我去日本兵营的事全知道了。总领事馆表示,他们对我的心情和处境是完全理解的,但我最好是慎重从事,现在不要离开天津;他们负有保护的

  • 第三章 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梁启超

    李鸿章之家世 欧力东渐之势 中国内乱之发生 李鸿章与曾国藩之关系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父名进文,母沈氏,有子四人,瀚章官至两广总督,鹤章昭庆,皆从军有功。鸿章其仲也。生于道光三年癸未(西历一千八

  • 卷三百二十·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二十明 杨士奇等 撰御边汉文帝时太子家令晁错言守边备塞急务曰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扬粤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

  • 卷二十六·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毛氏传卷二十六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十有三年春公至自晋夏取邿【公作诗】邿小国名【公羊谓邾娄之邑】据传邿乱分国为三部鲁以师救邿旣而取之秋九月庚辰楚子审卒【楚共王也】冬城防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孙

  • 卷一百七十五·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七十五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六十三聘礼上公七介【聘义】考异古本注其君二等下有也字介绍而命考异古本注正自相当下有也字三让而后命考异古本注听其辞下有也字疏则不至

  • 卷十四·王植

    钦定四库全书正蒙初义卷十四邳州知州王植撰大易篇第十四补训此篇论易可与程朱传义相发明大易二节以易较诸子之说所以辟异端一物三才以下十二节杂引易语而训以己意洁静节引礼记之言以其言易附入易中也天下之理得以下十

  • 大方广佛花严经入法界品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佚名

      唐 不空译  大方广佛花严经入法界品顿证毗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  夫欲顿入一乘修习毗卢遮那如来法身观者。先应发起普贤菩萨微妙行愿。复应以三密加持身心。则能悟入文殊师利大智慧海。然修行者最初于空闲

  • 应许的祈祷·卡波特

    《应许的祈祷》是卡波蒂创作生涯中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根据自己的日记和亲友来信写就的一篇真人真事的报道。在这部如临终遗言式的小说中,他以前所未有的坦率,塑造了一大批社会名流,如女作家科莱、温莎公爵夫人、偶像明

  • 雍正广东通志·郝玉麟

    广东地方志。清郝玉麟等监修,鲁曾煜等编纂。六十四卷。玉麟,奉天镶白旗人,官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广东总督。曾煜,浙江人,官翰林院庶吉士。广东地处岭南沿海澳区,汉魏以还舆图可考。明有戴璟、郭棐、谢肇淛、张云

  • 千家诗·刘克庄

    本名《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诗总集。南宋刘克庄(1187—1269)编。二十二卷。克庄有《后村别调》已著录。此编收录唐、五代、宋人诗作,以宋人诗为多。常见本分上、下两集,上集收五、七言绝句八十余首,下集收五、七

  • 敕修百丈清规·德辉

    凡八卷。略称敕修清规、百丈清规。元朝东阳德辉编,全悟大訢及学业沙门等共校正。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元朝至元二年(1336),蒙顺宗之敕,德辉乃重编百丈古清规,于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寺,对照参考古清规、校定清规、备用清规和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