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
(辛亥)七年清雍正九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乙丑,上親行朔祭于敬徽殿。
1月2日
○丙寅,上覽《麗史》,敎曰:「麗之許珙率一僕掩骼埋胔,殆無虛日。以王者之道言之,文王之治,亦恩及枯骨矣。勝國諸陵寢,其或有剪柴入葬者乎?歷代始祖陵及麗朝四陵,依《大典》界限,令道臣、守令,時加巡審,俾絶其樵牧,嚴禁其入葬者。」
○憲府申前啓,不允。
1月3日
○丁卯,上哭臨于孝章宮禫祀。午時,孝章世子神主,移奉于彰義宮,上親送之,命禮曹魂宮、殯宮所屬,以白帽、布帶,爲禫祀時變服之節。遂施入廟時諸享官賞典。
○諫院〈正言鄭光殷。〉申前啓,不允。又啓:「禁軍犒饋未畢,而禁旅有馳馬橫走者。事關師律,請該大將重推,別將罷職。」上允之。
○命軍額物故及逃亡過限而未代定者,守令扺罪,雖代定而假名官虛錄者,隨其口數,倍年禁錮,從京畿御史金尙星所達也。
1月4日
○戊辰,湖南御史黃晸復命,上召見之,下詢湖南弊瘼。晸以:「南沿多諸島,悍民之避軍役者,往焉,爲一逋逃之藪,逆孥之緣坐者,又往往雜處,防備踈而慮患深。宜設官長,管轄如牧官之例。」上詢于筵臣,以擾民不許。仍詢諸守令治否。擢南平縣監韓師善加一資,其不治者,下該曹覆啓。
1月5日
○己巳,晝晦風。辰時,日有兩珥。
○以李顯謨爲副應敎,前縣監韓師善爲同副承旨。師善以御史純褒,纔擢秩者也。
○敎曰:
三陽載回,萬品俱春,正王者體仁行道之時,而其先務非農而何?國之本在民,民之天在食,可不重歟?況近年穡事稍登,然予嘗深矜民不願豊之心。故特減舊逋之捧,使民息肩。咨!方伯與字牧,體予此意,當農時勿興徭而傷耕農,詢閭里給種糧而無愆期,審田野,警懶惰而期有秋。其中尤甚者之顧恤,尤當加意,而至於北道、南關數邑,開墾耕作,殆若開闢,亦宜著意軫恤。噫!方當春和,草木亦向蘇,而嗟我元元,蘇醒無期,思之及此,食息奚安?雖以軍制言之,兩南道臣,竭誠釐正,而曾未幾何,昨聞湖南御史,陳達闕額侵徵,其復自如,生髮未燥者,亦多充定云。湖南如此,嶺南可知,兩南如此,他道尤可知。嗟!諸道臣,體寡躬之至意,念生民之哀矜。規模旣定,持而勿撓,黃口之充定、隣族之侵徵,視之如子,孜孜不怠,則誠之所在,何事不做?一婦呼冤,五月飛霜,況三百六十餘州,皆抱冤而莫伸耶?咨爾!道臣與守令,視國如家。古人所云:『民吾同胞。』西銘在焉。承宣化於一道,治百里於一邑。未能濟民,雖逭王章,天鑑明明。將予此敎,下諭于八道及兩都。
又敎曰:
今日,卽朝參之日也,以數語代前席之諭。噫!於時象,則予意固定,守而勿撓。以曾子之賢,猶日三省,正當新春,豈無相勉?一則銓曹惟才用,一則廟堂振紀綱,一則搢紳恪供職,能行三者,當視國如家,視君如父,同寅協恭,不期自至。予當自勉于中,諸臣亦益勵于心。
1月6日
○庚午,上親行春享大祭于敬徽殿。
○黃海道海州幼學安敏妻姜氏,爲其夫致燒死,道臣以聞,上嘉之曰:「姜氏節行,無愧古烈婦。纔頒《三綱行實》,宜特加褒賞。」命該曹旌褒之。又賜江華府過百歲女人歲饌,尊年也。
○以李秉泰爲承旨,秉泰力辭不膺命,上怒責之,出補陜川郡守。
○孝章世子神主入廟時,大祝例陞資,副校理金尙星,以大祝命加資。尙星時年未三十,以年太早,仕太驟。陳疏力辭,且引嚬笑之宜戒。仍請恩賞之當愼,上嘉其志,優答之。
1月7日
○辛未,大司諫李春躋上疏,略曰:
近來法綱漸壞,百隷怠慢。臣謂宜遵倣祖宗故事,飭卯酉之法,擇藩幕之任,揀監察之官,恩賞宜愼也。校理金尙星,年富學優,宜備顧問,而未經準職,請收其資。承旨韓師善,資由善治,恩出中批,宜寢其命,還仍前職也。水原府使申光夏向於繡衣書啓,旣曰:「吏執虛卜而不能察,鄕徵民錢,而不能禁。」其所論列,有貶無褒,宜改其職也。士族婦女,恣行淫褻,瀆亂風敎者,繩以重法,昭載刑典。而故海嵩尉尹新之奉祀孫妻金姓寡女,近有生産之變。其家不告官而使之自盡,所奸之夫,不得覈處。風敎所關,不司置之。宜令攸司,嚴問其婢僕,鉤覈正法。
批曰:「申光夏遞其職。金尙星加資,乃古例,而經幄乏人,更當酌量也。韓師善不循常格者,所重在民也。疏末事,其在風敎,極爲驚駭,令該曹,嚴査以聞。」
○副修撰黃晸,因元朝勉戒,上疏引螽斯、麟趾之義,請和協先于梱內,仁政施於四海,以爲祈天永命之本。上優答之。
○忠淸道黃澗縣監鄭亨泰、木川縣監李挺柱,與新監司申昉,有世嫌,前伯李聖龍啓罷兩守令職。上以私嫌不可廢公,且不當上聞也,命還仍兩人職而重推。聖龍、昉上疏引嫌,上責諭之,不許其辭。
○憲府〈掌令金廷潤。〉申前啓,不允。又啓:「正朝翼陵享官之闕進,雖未知事勢之果如何,而莫重享官之不得備員,事甚寒心。請未到享官,拿問覈處。」上允之。又啓:「孝章世子入廟時,諸執事賞典中,有大祝金尙星加資之命。前例有無,未及詳知,而旣未經準職,亦涉太驟,請還收金尙星加資之命。」上曰:「戊戌祔廟時,宮闈令亦加資。一時祔廟猶如此,況三年之後乎?臺臣不識事體也。」廷潤引避上卽遞之,都承旨朴文秀曰:「臺言雖不槪,不必摧折也。」上更命勿辭。
○上曰:「李春躋疏中,寡女指誰家也?」左承旨李匡輔曰:「卽金榦之姪女也。」上曰:「我國尙節義,士大夫不改嫁,而今如此,可以觀世變也。其令該曹,嚴覈其間夫。」左副承旨趙明翼曰:「其家不覈間夫,先殺其女云矣。」適又因推鞫事,上曰:「聞故相臣李景奭,謂其子孫曰:『若輩爲問郞,必勿先有意於鉤引,只隨罪人之言,毋使有張三李四變幻雜出之弊』云,此言宜其有後也。予於親鞫時見之,桁楊之下,其不迷亂者幾希,問郞若有意鉤引,則其害尤何如也?將予意,其飭諸問郞。」時,王府鞫獄連設,而聖意每在於欽恤,故及之。
1月8日
○壬申,以徐命均爲判義禁,趙尙慶爲承旨。
1月9日
○癸酉,上御召對時,副司果尹東源,以儒臣,在京陳疏告歸,上召見之。東源以立志爲學修己治人之道,進勉戒,結之以明倫紀致中和之義,上優答之。東源又以貴主房土田折受之過多,臧獲賣買之貽弊,非帝王家惜福之意,仰奏,上樂聞而褒諭之。且敎以遄歸,仍賜臘劑以送之。
○以前應敎李宗城、校理韓顯謩,分命按廉于關西、嶺南,面諭以遣。
1月10日
○甲戌,上引見大臣、備堂。先是,上以統營所屬加德內外洋漁箭,折受於和順翁主家,備堂尹淳覆啓,請還寢。左議政李㙫,又因統帥狀啓,請還屬統營,收其漁利,以重海防,上曰:「每有宮房折受,道帥臣輒虛張啓聞,而至於備局回啓,則尤極其推衍於元啓之外,頗涉煩瑣,反失體統。折受雖還寢,予心殊未安也。」仍以備局回啓之脅持君父,多有責敎。校理金尙星進曰:「韓環之德,孰不欽仰?而煩瑣之敎,至發於防啓之餘。聖上所以自期者,果何如?而聲氣之間,旣不中節,一日之內,罅漏百出。折受一事,雖不得不勉强還寢,因此而有所觸發,至於辭氣失平云爾,則其爲累聖德何如也?願聖上之益加意於省察之工也。」上是之。戶曹判書金東弼,亦陳宮房差人濫捧貽弊之狀,手本舞奸之習,上命痛禁之。刑曹參判宋眞明請令兩南,刊印先正臣朴世采文集。上許之。
○諫院〈大司諫李春躋。〉申前啓,不允。又啓言:「遠地定配罪人黃翼再之當初被告,出於諸賊之招。裏給骨末,密密善傳之囑,何等惡逆?而所謂嶺査,本非可信。況黃順天之說,亦已符合,陰凶情迹,節節可疑。酌處已久,輿情轉激,請黃翼再,更令嚴鞫得情。」上不允。又啓:「罪人李萬益之從賊情節,旣已直招,而出付畿營。又反前說,道臣方請移送鞫廳。金吾又令本道覈處,伊後累朔,不復加刑,其爲踈緩甚矣。請當該道臣,從重推考,萬興亟令嚴刑處斷。」上允之。又啓:「次對之三司同入,蓋欲其與廟堂爭是非,而近來一司不備,臨時微稟,已成謬例。今日憲府不入,喉院亦不變通,請當該承旨推考,此後賓對,必備三司。」上允之。
1月11日
○乙亥,以趙儐爲摠戎使。
○命定配鞫廳罪人沈益衍于黑山島。
○以金浩爲承旨,趙最壽爲同義禁,尹就履爲掌令,李裕身爲持平。
○先是,小宦必雄踰宮垣,事發,上親問之,覈其謀逆狀,旣正法必雄。而餘黨援引,逮繫者甚衆。設鞫于本府,拿權世長,與老味面質,世長不服,但曰:「汝言虛罔。」守澤又與世長面質,世長不服,老味與億京面質,曰:「汝輩及諸上典,聞順之被捉之報,杜門廢食者,豈非以內官及順之被捉而然云乎?」億京曰:「汝言節節然矣。」億京又與萬弘面質,守澤與必萬面質,互相卞詰,語不歸一。時敬更推,睦聖觀就拿,世長、萬弘更推,守澤與老味面質。必萬刑一次,供睦姓三兩班,來會臣家,而名字不知也。問聖觀,天任兄弟往來狀及順之被捉後,恐怯情節,聖觀不服。
1月12日
○丙子,和平翁主患痘,命推鞫姑停,凡罪人致斃公事,留置政院。及丁亥下痘醫李燁等,加資賞典。
1月16日
○庚辰,告訃使愼無逸等復命。無逸侵困商譯,多索貨賂,聞者鄙之。
1月17日
○辛巳,副護軍李宜晩,以廉白被選,至超秩。宜晩上疏以無實冒名,力辭之,批曰:「崇廉礪世,乃王政也。其勿辭。」及宜晩入謝,上召見奬諭,賜以皐比。
1月18日
○壬午,以李壽海爲承政院注書。壽海,丁未初論史事,竄于海島,至是拜是職。
1月20日
○甲申,慶尙道英陽、尙州等邑,地震。
○副校理金尙星,以講筵久停,寒曝爲憂,陳疏進戒。且以本館故事,附元月箴規,製進養心箴,以勉聖學。且請速完館錄,以備講官,批曰:「所陳養心箴,深嘉其誠,留中省覽,新錄亦令明日擧行。」
1月21日
○乙酉,以朱烱离爲掌令,朴師正爲應敎,金希魯爲軍資正,任珽、尹彙貞爲校理,趙錫命爲承旨,趙彦臣爲同知。彦臣爲淸州牧使,當戊申亂,撫摩民生,綽有聲績,因御史褒啓陞秩者也。
1月22日
○丙戌,獻納李日躋上疏,略曰:
今殿下蕫率群下,警飭庶位者,非不至矣。諫諍一路,轉益崎嶇,媮惰不振,謇諤無聞,此固諸臣恇怯之罪。而臣在田野,得之風傳,交接之間,禮貌蔑如,酬答之際,情志邈焉,雖不至威怒貶殛,而可駭無據等敎,頻下於對仗之時,而筵臣又從而譏責之云。以指斥乘輿之任,而動被君父之輕侮,駁擊廟堂之地,而反遭旁人之規切。此爲臺閣可笑事,而不敢一言,只自惶恐而退,其氣則衰颯無餘矣。時或有說時務論君德者,必須先下幾句好語,贊揚聖德,方入題語,宛轉說去,無一圭角,然後始敢投進。而聖上,亦不過以嘉尙、留意等語,例賜溫批,無一言一事之採用。且以一二出於朝紙者見之,嚴慶遐內入絲布之疏,其意則惜經費也,金廷潤請收賞典之啓,其言則愼恩典也。而以非今創開,不識事體,摧折之。雖以兩臣之踈逖,旣置其任,而反以忽之,則有乖奬新進察邇言之道矣。且聞殿下,於筵席,或有語及宮庄者,雖近密之親,宰執之重,輕加辭色,過費聲氣,淒傷之敎,慼怫之旨,有非臣子所敢聞者。殿下讀書講理,凡幾歲月,而至於九容、九思淺近工夫,亦有行不得處,遂使四方,窺其淺深,其爲聖德之累爲如何哉?願聖上,抑自聖之心,恢來諫之路。
上優批以答。
1月24日
○戊子,以愼無逸、李匡輔爲承旨,韓師得爲執義,李龜休爲掌令,尹涉爲獻納。
1月25日
○己丑,修撰李度遠上疏,略曰:
臣竊聞近日進言者多,而殿下一倂麾斥,不少假借,使忠讜喑啞,義理晦盲。臣請就根本切實之地而言之。殿下慈良有餘,剛嚴不足,察小而遺大,務近而忽遠,少誠慤而多私吝,崇文具而好名譽,此殿下氣質偏處。而況自辛壬以後,橫遭不忍聞之誣,猝當至難處之變,憂畏蹙迫,反有三思之惑。只據一己之私,討得一箇嫌字,把作自處之義,以爲天下之義理,無以易此者,彼負罪危懼者,有以窺見其淺深。而遂敢爲門生國老之說,以爲脅持之計,致使殿下之私意,轉益膠固,事之稍涉嫌疑者,避之惟謹。是以凡奸凶之罪關聖躬者,視以一己之私怨,而不以宗社之罪人治之,天下寧有是理?殿下於戊申諸賊,旣有生死骨肉之至德,又有寵祿眷遇之方隆,而詬天射日,凶計益甚。外難旣煽,內患繼起,宗社幾覆,匕鬯無主,禍機莫測,聖躬孤危。興言及此,不覺心驚。殿下每以漢光武安反側推赤心之語,引以爲法,此亦殿下見理未精,效倣失宜之一端也。今殿下,繼序承統,爲宗社、臣民之主,已多年矣。叛逆之徒,又多出於世臣、貴族,若用草昧英主招降納叛之例,則是君臣之大義滅矣。至於殿下所以處四臣者,亦可見心不誠之病。昨年處分分等之後,敎以兩臣事,待諸臣入來,更當處分,未幾而又有欲速反遲之敎。夫兩臣之伸與不伸,實係於其人之有罪無罪,則他人之去就、言者之得失,有何關係?而聖敎乃如此耶?若夫所謂蕩平之政,似與古所謂蕩平有異。蓋殿下深惡朝臣偏黨之習,遂以去黨爲王道之蕩平。而先主此箇名目,使合彼此,調同異,而歸於共濟之科。然箕子所謂無偏黨者,非於彼此之間,不論是非,兩相調娛之謂也。豈若今日之不本心法,不稽公議,混忠逆而爲一,雜薰蕕而同器耶?然殿下之意,則必以爲一邊未必盡是,一邊未必盡非,有何是非之可論,爲敎。而朋黨之生久矣,彼此排軋之際,固不無互是互非,而近年所爭,不係於黨論,只有逆順大是非。此而不辨,則國何能爲國乎?願殿下,勿以扶抑好惡之私,先着於方寸之間,而惟視罪之有無,人之枉直,誓一以公心斷之。何必强人之所不欲,威之以譴罰,導之以利祿,使之牽連附合,而內實猜貳,如建中之調停,然後爲可也哉?
上以語涉黨論,還給其章。
1月26日
○庚寅,憲府申前啓,不允。
○行召對。
○以李光運爲獻納。
1月27日
○辛卯,憲府申前啓,不允。
○以李潝爲獻納,南泰良、鄭亨復爲正言,尹光運爲副校理。
1月28日
○壬辰,憲府申前啓,不允。
○行晝講。
○備邊司啓言:「嚴體統,乃所以尊朝廷也。武弁之於武將,體統自別,而黃海水使南德夏,與時任籌堂之將臣,前此不與爲嫌,而自除閫任,猝然强以爲嫌,終不歷辭。武夫此習,不可一任其復肆,宜罷南德夏職,以懲後弊也。」上允之,曰:「武弁之趨附時象,乃亡國之兆。焉敢售舊習?況勅勵具聖任之事,德夏亦必聞之。戊申逆亂,何爲而作也?究其所由,乃由時象。使德夏,若思其父之讎,豈但在於淸州之賊乎?今反不思父讎根本之由於黨習,崖異於勘亂策勳之將臣,是何心哉?降其資,定配于淸州,使德夏痛感,而自礪。雖然,渠父之往年殉國,予豈忘也?其令本州顧恤,示予念忠臣之意。」德夏,卽故忠臣延年之孫也。與其時將臣李森,有讎嫌,不肯歷辭,人理固也。備局煩聞于上,至使送配於人子不忍蹈之地,人多惜之。
○正言鄭亨復。上疏,略曰:
近於注措之間,多有不厭於人心者。內降之爵號,旣非今日之所急,且其儀物之借者,亦恐事體之未安。當國事茫無津涯之日,此等擧措,終未免爲睱豫之歸。而伏聞向日次對,以嶺南漁箭事,聖恕暴震,至有臣子不忍聞之敎,聽聞所及,相顧愕然。不識果有是否,夫宮家折受之廣占,實今日難支之弊,而彼諸臣之不敢奉承,非爲其一身之私,則殿下係着私情,未能裁量,至有前古所無之過擧。殿下之爲此敎,或以爲不如是,則無以制群下而遂己志。是以罔愼樞機之重,不恤玷磨之難,乃爲常情所不到之言,俾諸臣莫敢開口。此雖出於一時御下之權數,獨不念聖德之累後世之譏乎?噫!導殿下至此者,諸臣之罪也。臣聞比來筵席之間,承順成風,上旨所在,一意迎合,聖敎至當之語,便作一副當義理。貌從心違,苟且持保,了無謇諤之節,徒見唯唯之態。以此聖上之視臣隣,一例淩駕,無所忌憚,少有違覆,輒以詬叱加之,違衆自用之心漸長,以禮使臣之道全蔑。究厥所由,是孰使然?試以伊日筵臣言之,上自大僚,下至三司,目見君父非常之擧,恐懼退縮,無敢一言救正,左右輔弼之義,至此掃地。而承旨、三司之備員,蓋使之隨事獻規,則其溺職之罪,在所難免。臣謂其時入侍承旨、三司,倂施譴罰,以爲懲勵之道也。
批曰:「伊日儒臣,旣已匡救,則譴罰之請,予未曉也。勉戒大體是矣,可不留意焉?」蓋後宮封爵時,儀物借吉之擧,實爲聖德之累,人莫敢言,而亨復能言之,語雖寂寥,識者多之。
二月
2月1日
○朔甲午,上親行朔祭于敬徵殿。
○以李聖龍爲承旨,尹汲、任
猜你喜欢 庄宗纪四·薛居正 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三·赵尔巽 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王肃 第五十六回 逞刑戮苻生纵虐 盗淫威张祚杀身·蔡东藩 卷八十·杨士奇 卷之四百七十一·佚名 卷之五十五·佚名 敬乡录卷十二·吴师道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十四·杜大珪 别集下卷十一·宋名臣言行录 绎史卷六十·马骕 张延赏传·刘昫 圣穆柴皇后传·薛居正 汉纪五十二 孝献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191)·司马光 卷四·乾隆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