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東觀漢記卷二十二

  散句〔一〕

  主不稽古,無以承天。〔二〕書鈔卷九

  喜右學。〔三〕書鈔卷一二

  允恭玄默。書鈔卷一五

  保樂洽壽。書鈔卷一五

  四方樂業。書鈔卷一五

  吏民懽悅。〔四〕書鈔卷一六

  問三老。書鈔卷一六

  鴻胤奉統。書鈔卷一七

  賜及妻子。書鈔卷一九

  特賜御□。書鈔卷一九

  賜食於前。書鈔卷一九

  賜所乘驪馬。書鈔卷一九

  感念沾襟。書鈔卷一九

  配乾作合。書鈔卷二三

  龜筮並從。書鈔卷二三

  內攝時政,外懷狄戎。書鈔卷二三

  婉嫟慈孝。〔五〕書鈔卷二四

  內無忌克之心,不以舊惡介意。書鈔卷二四

  以匡主上。書鈔卷二四

  弘策授親。書鈔卷二四

  有母儀之節。〔六〕書鈔卷二四

  婉順慈孝,體性慈□。〔七〕書鈔卷二四

  躬執饋饌。書鈔卷二四

  親奉定省,不避暑寒。書鈔卷二四

  不親毉,〔八〕泣流離。書鈔卷二四

  哭聲不絕,飲不入口。書鈔卷二四

  敬養盡於奉,存哀慎刑。〔九〕書鈔卷二四

  疏食骨立。〔一0〕書鈔卷二四

  素食竟期。書鈔卷二四

  □年白首,未嘗不愴然泣涕。書鈔卷二四

  由禮。書鈔卷二四

  動與禮合。書鈔卷二四

  少而明達。書鈔卷二五

  聰叡天資。書鈔卷二五

  周密畏慎。書鈔卷二五

  原事得情。書鈔卷二五

  時有所問,對無遺失。書鈔卷二五

  有所不安,明陳其故。書鈔卷二五

  謙讓日崇。〔一一〕書鈔卷二五

  膳不求珍。書鈔卷二五

  論寢徹旦。書鈔卷二五

  戟士收尚書。書鈔卷二六

  未曾私語。書鈔卷二六

  無令干亂吏治。〔一二〕書鈔卷二六

  外戚戰慄,百寮肅然。書鈔卷二六

  聽言視論,摘發其要。書鈔卷二六

  甲夜占書,丁夜盡筆。書鈔卷二六

  賜金蓋車。〔一三〕書鈔卷二六

  容儀照曜絕異。〔一四〕書鈔卷二六

  令色卓絕。書鈔卷二六

  傾亂。書鈔卷二六

  徙居雲臺。〔一五〕書鈔卷二六

  丁明為大司馬,〔一六〕頗害董賢寵,及丞相王嘉死,明甚憐之。上重賢,〔一七〕欲極其位,恨明如此,遂冊免明,上印綬還第。〔一八〕書鈔卷三二

  止行過肅名趙李時銓不卒,陳義子問以舊事。〔一九〕書鈔卷七七

  少好黃老,常步擔求師也。書鈔卷九七

  易於泰山之壓雞卵,輕於駟馬之載鴻毛。書鈔卷一一七

  詔曰:「三輔皆好彈,一大老三官從旁舉身曰:〔二0〕『噫嘻哉!』」〔二一〕書鈔卷一二四

  後漢有南宮、北宮、胡桃宮。〔二二〕初學記卷二四

  霍光薨,賜繡被百領。〔二三〕聚珍本

  大恩。六帖卷四八

  詔書令功臣家各自記功狀,〔二四〕不得自增加,以變時事。或自道先祖形貌表相,無益事實。復曰齒長一寸,龍顏虎口,奇毛異骨,形容極變,亦非詔書之所知也。御覽卷三六三

  楊雄好著書,而口吃不能劇談。御覽卷四六四

  許皇后父廣漢,為宦者丞。上官桀謀反時,廣漢部索,其殿中廬有索長數尺可以縛人者數千枚,滿一篋緘封。廣漢索不得,他吏往得之。廣漢坐論為鬼薪,輸掖庭,後為暴室嗇夫。〔二五〕御覽卷七六六

  蟻封穴戶,大雨將至。海錄碎事卷一

  孝明皇帝九子,七王不載母氏。〔二六〕范曄後漢書卷五0孝明八王傳李賢注

  建武,光武年號也。永平,孝明年號也。〔二七〕文選卷一班固東都賦李善注

  和帝年號永初。文選卷九曹昭東征賦李善注

  太史官曰:栗駭蓬轉,〔二八〕因遇際會。文選卷一0潘岳西征賦李善注

  西巡,幸長安。司馬相如上疏曰:「夫清道而後行,猶時有銜橛之變。」〔二九〕文選卷一0潘岳西征賦李善注

  耕或為研。文選卷三八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李善注

  北虜遣使和親。文選卷四三丘遲與陳伯之書李善注

  太史官曰:明主勞神,忠臣畢力。〔三0〕文選卷四九干寶晉紀總論李善注

  詔曰:「吏安其職,民樂其業。」〔三一〕文選卷四九干寶晉紀總論李善注

  使先登偵之,言虜欲去。〔三二〕文選卷五七潘岳馬汧督誄李善注

  元始元年,拜王舜為太保。〔三三〕姚本

  銅馬賊帥東山荒禿、上淮況等,大肜渠帥樊重,尤來渠帥樊崇,五校賊帥高扈,檀鄉賊帥董次仲,五樓賊帥張文,富平賊帥徐少,獲索賊帥古師郎等。〔三四〕范曄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李賢注

  岸賓上議:〔三五〕「二千石皆以選出,刻符典千里。」杜工部草堂詩箋補遺卷二一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箋注

  太尉張酺、鄭洪、徐防、趙喜、隨延、寵桓,並以日蝕免。〔三六〕書鈔卷五一

  侍御史、東平相格班。〔三七〕通鑑卷一八二胡三省注

  終利恭。〔三八〕廣韻卷一

  雖誇譀,猶令人熱。〔三九〕廣韻卷四

  〔一〕 「散句」,凡本書散文碎句,無篇可歸者,皆編入本篇。

  〔二〕 「無以承天」,此條至「感念沾襟」條,皆載書鈔帝王部。

  〔三〕 「右」,陳禹謨刻本書鈔,嚴可均校明黑格抄本書鈔作「古」,唐類函卷二五引亦作「古」。

  〔四〕 「吏民懽悅」,唐類函卷二六引作「懽悅吏民」。

  〔五〕 「婉嫟慈孝」,此條至「有所不安,明陳其故」條,皆為書鈔后妃部引「漢記」或「漢紀」中語。東觀漢記,書鈔中有時稱「漢記」,有時亦稱「漢紀」。書鈔后妃部所稱「漢記」或「漢紀」,當即指東觀漢記。

  〔六〕 「有母儀之節」,范曄後漢書光武郭皇后紀云:「光武郭皇后諱聖通,真定槁人也。為郡著姓。父昌,……娶真定恭王女,號郭主,生后及子況。郭主雖王家女,而好禮節儉,有母儀之德。」疑此句即出東觀漢記光武郭皇后傳。

  〔七〕 「體性慈□」,脫文明正德戊寅抄本書鈔作「愛」,路子復藏明抄本書鈔作「惠」,唐類函卷二八引同。

  〔八〕 「毉」,與「醫」字同。

  〔九〕 「敬養盡於奉,存哀慎刑」,此二句有訛誤,無從引校。

  〔一0〕「疏食骨立」,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云:「和熹鄧皇后諱綏,太傅禹之孫也。父訓,護羌校尉。……永元四年,當以選入,會訓卒,后晝夜號泣,終三年不食鹽菜,憔悴毀容,親人不識之。」御覽卷三七八引東觀漢記云:「和熹鄧后自遭大憂,及新野君仍喪,諸兄常悲傷思慕,羸瘦骨立,不能自勝。」此語與和熹鄧皇后事相類。

  〔一一〕「謙讓日崇」,此條至「未曾私語」條皆在書鈔后妃部。

  〔一二〕「無令干亂吏治」,此條至「徙居雲臺」條,書鈔后妃部引為「漢記」或「漢紀」中語。此「漢記」或「漢紀」,當即東觀漢記。

  〔一三〕「賜金蓋車」,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載,和帝卒,殤帝立,尊鄧皇后為太后。太后於和帝葬後,命賜周貴人、馮貴人王青蓋車,不知與此是否為一事。

  〔一四〕「容儀照曜絕異」,范曄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云:「后長七尺二寸,姿顏姝麗,絕異於眾,左右皆驚。」此句或出東觀漢記和熹鄧皇后傳。

  〔一五〕「徙居雲臺」,范曄後漢書桓思竇皇后紀載:桓帝卒,竇皇后為太后。「時太后父大將軍武謀誅宦官,而中常侍曹節等矯詔殺武,遷太后於南宮雲臺,家屬徙比景」。此句似為東觀漢記桓思竇皇后傳中語。

  〔一六〕「丁明為大司馬」,此句姚本、聚珍本作「丁明代傅喜為大司馬」,唐類函卷六三引同。

  〔一七〕「上重賢」,「上」字下姚本、聚珍本有「寖」字,唐類函卷六三引同。「寖」,益也。

  〔一八〕「上印綬還第」,此條所載事見漢書佞幸董賢傳,東觀漢記當引及。

  〔一九〕「陳義子問以舊事」,此條脫訛嚴重,無從校正。

  〔二0〕「三官」,姚本、聚珍本皆無此二字,陳禹謨刻本書鈔同。

  〔二一〕「噫嘻哉」,此句姚本、聚珍本作「噫唏哉」,陳禹謨刻本書鈔同。聚珍本注云:「此見虞世南北堂書鈔,未知何帝詔文。」

  〔二二〕「後漢有南宮、北宮、胡桃宮」,東觀漢記作者不得有「後漢」之語。此為後人據東觀漢記追記後漢事。

  〔二三〕「賜繡被百領」,聚珍本注云此條「見北堂書鈔」。具體見於何卷,不詳。

  〔二四〕「詔書令功臣家各自記功狀」,不知此為何帝詔書,范曄後漢書、袁宏後漢紀皆失載。從內容來看,此詔書可能出自東漢初期。

  〔二五〕「後為暴室嗇夫」,此條文字出漢書外戚孝宣許皇后傳,東觀漢記作者亦或引及。

  〔二六〕「孝明皇帝九子,七王不載母氏」,此非東觀漢記舊文,而是略述原書內容。范曄後漢書孝明八王傳云:「孝明皇帝九子:賈貴人生章帝,陰貴人生梁節王暢,餘七王本書不載母氏。」李賢注云:「本書謂東觀記也。」此二句即據李賢注,又參酌范書文句輯錄。由於此二句不是東觀漢記舊文,不便編於孝明八王傳中,故置於散句篇,以供參考。

  〔二七〕「孝明年號也」,此條與下條「和帝年號永初」,皆非東觀漢記舊文,當是後人據東觀漢記記事之語。

  〔二八〕「栗駭」,原誤作「票駭」,聚珍本尚不誤,今據改正。高士奇天祿識餘云:「東觀書曰『栗駭蓬轉』,言栗房秋熟,驚躍而出也。」

  〔二九〕「猶時有銜橛之變」,漢書司馬相如傳云:「嘗從上至長楊獵,是時天子方好自擊熊豕,馳逐野獸,相如因上疏諫。其辭曰:『……且夫清道而後行,中路而馳,猶時有銜橛之變。……』」顏師古注云:「橛謂車之鉤心也。銜橛之變,言馬銜或斷,鉤心或出,則致傾敗以傷人也。」

  〔三0〕「忠臣畢力」,此條文選卷一0潘岳西征賦李善注引作「太史曰:忠臣畢力」。

  〔三一〕「民樂其業」,此不知為何帝詔文。

  〔三二〕「言虜欲去」,此句下原有「然偵,廉視也」二句,當係李善注釋之語,不是東觀漢記中的文字,今刪去。

  〔三三〕「拜王舜為太保」,此條不知姚本從何書輯錄。聚珍本據姚本輯錄此條,並注云:「此見班書王莽傳。舜,莽從弟。本書載此,當是徵引及之也。」

  〔三四〕「獲索賊帥古師郎等」,此條通鑑卷三九胡三省注亦引,文字全同。

  〔三五〕「岸賓」,此二字有誤。姚本、聚珍本皆不載岸賓之議。

  〔三六〕「太尉張酺、鄭洪、徐防、趙喜、隨延、寵桓,並以日蝕免」,「鄭洪」乃「鄭弘」之訛,「趙喜」當作「趙熹」,「隨延」乃「施延」之訛。張酺、鄭弘、徐防、趙憙、施延為太尉,以日蝕免事已分別輯入各人傳中。「寵桓」二字有誤,疑當作「朱寵、桓焉」,據范曄後漢書順帝紀,朱寵於永建元年為太尉,二年「秋七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壬午,太尉朱寵、司徒朱倀罷」。永和五年,桓焉為太尉,漢安元年「冬十月辛未,太尉桓焉、司徒劉壽免」。

  〔三七〕「侍御史、東平相格班」,通鑑卷一八二胡三省注云:「姓苑:『格姓,允格之後。東觀漢記有侍御史、東平相格班。』」此條即據胡三省注所引姓苑輯錄。通鑑卷二0四胡三省注引姓譜,亦載「格姓」云云三句。又廣韻卷五陌第二0「格」字下注云:「東觀漢記有侍御史、東平相格班。」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

  〔三八〕「終利恭」,廣韻卷一東第一「終」字下注云:「東觀漢記有終利恭。」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

  〔三九〕「猶令人熱」,廣韻卷四闞第五四「譀」字下注云:「誇誕。東觀漢記曰:『雖誇譀,猶令人熱。』」此條姚本、聚珍本皆未輯錄。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九 汝南文成王亮(子粹 矩 子祐 羕 宗 熙) 楚隐王玮 赵王伦王冏(郑方) 长沙王乂 成都王颖 河间王颙 东海孝献王越·房玄龄
  列传第三十四 齐武帝诸子 文惠诸子 明帝诸子·李延寿
  卷一百十七 景祐二年(乙亥,1035)·李焘
  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九·徐乾学
  第四十六回 灭拳会订和约太后回銮·黄士衡
  卷二百六十·杨士奇
  卷之三百六十一·佚名
  两朝纲目备要卷十六·佚名
  二五九 署理山西巡抚觉罗巴延三奏遵旨查办应禁书籍情形折·佚名
  续集卷五·宋名臣言行录
  第二章 康格庄·冯玉祥
  虞愿传·李延寿
  卷一·宋敏求
  卷十六疆里·冯煦
  三十九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三百六十七·彭定求

        卷367_1 【缑山鹤】张仲素   羽客骖仙鹤,将飞驻碧山。映松残雪在,度岭片云还。   清唳因风远,高姿对水闲。笙歌忆天上,城郭叹人间。   几变霜毛洁,方殊藻质斑。迢迢烟路逸,奋翮讵能攀。   卷367_2 【夜闻洛

  • 提要·孙绍远

     钦定四库全书     集部八声画集        总集类提要【臣】等谨案声画集八卷宋孙绍逺编绍逺字稽仲其自署曰谷桥未知谷桥何地也所録皆唐宋人题画之句曰古贤曰故事曰佛像曰神仙曰仙女曰鬼神曰人物曰美人曰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九十八·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敬新磨传·欧阳修

    庄宗喜欢打猎,在中牟打猎时践踏民田。中牟县令挡住马恳切进谏,为民请命,庄宗怒斥县令要杀掉。伶人敬新磨知道他这样做不对,就和众多伶人去追赶县令,捉拿到马前斥责他说:“你当县令,为什么不知道我们天子喜欢打猎呢?你为啥要叫

  • 书録卷中·董史

    (宋)董更 撰江南后主李煜字重光浮休跋其书云江南后主书杂说数千言及德庆堂题榜大字如截竹木小字如聚针钉似非笔迹所为欧阳永叔谓颜鲁公书正直方重似其为人若以书观后主可不谓之倔强丈夫哉山谷云观江南后主手改表草笔力

  • 附孔子年表·钱穆

    鲁襄公二十二年(西历纪元前五五一年)孔子生。 鲁襄公二十四年 孔子年三岁。父叔梁纥卒。 鲁昭公七年 孔子年十七岁。母颜征在卒在前。 鲁昭公九年 孔子年十九岁。娶宋幵官氏。 鲁昭公十年 孔子年二十岁。生子鲤,字伯鱼。

  • 平书订卷十一 财用第七下·李塨

    商税则尽变从来之法而别为制,今之所恃以征商者,榷关耳。税日增而无所底,百数十倍于旧而犹不足,官吏如狼虎,搜及丝忽之物而无所遗,商旅之困惫已极,其为暴不几杀越人于货哉!宜尽撤之,以苏天下而通其往来。其征之也,分行商坐商。坐

  • 圣与仁的不同境界·孔子

    【原文】 子贡曰:“如果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①!夫②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注释】 ①病诸:病,不足。诸,“‘之乎”的合音。②夫:发

  • 第十四章 35·辜鸿铭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辜讲孔子说:“一匹好马之所以被称为一匹好马,不是因为其仅有的浑身力气,而是因为其品性优良。”

  • 卷二十·毛奇龄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毛氏传卷二十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宣公【公名倭一名接又作委母敬嬴夫人穆姜諡善问周逹曰宣】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踰年改元必又行即位礼此是周制但遭弑逆之变则不行而此又行者不以子恶之杀为弑也余见桓元

  • 卷六·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埤传卷六呉江朱鹤龄撰禹贡逾于河 底柱孔疏山势相望越河而东苏传地之有山犹人之有脉有近而不相属者有逺而相连者虽江河不能絶也北条诸山河不能尽南条诸山江不能絶非地脉而何蔡深非之以为逾者禹自荆

  • 卷十七·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十七刑部尚书秦蕙田撰吉礼十七圜丘祀天辽史太祖本纪七年五月丙寅至库里以青牛白马祭天地十一月祠木叶山还次昭乌山定吉凶仪十二月戊子燔柴于莲花泺天赞四年闰十二

  • 卷五上·王应电

    <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传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传卷五上     明 王应电 撰秋官上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秋官司防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书周官曰司防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太宰

  •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一·智圆

    钱唐沙门释智圆述释维摩疏分二。初序二。初梁肃为序。二荆溪自序。初文二。初序题。维摩经略疏序 维摩者具云维摩罗诘。此云净名。净即真身。名即应身。真即所证之理。应即所现之身。经者训法训常。法则群机所轨。常

  • 枯崖和尚漫录序·枯崖圆悟

    石溪偃溪爱人物。崇风教。贤於端嘉诸老。暮年灵径於余尤亲密。评商述作。一语无讳。尝道。枯崖.仲简于二老。厥后俱掌记径山。简富於文。惜早世。而枯崖清苦愤发。正宗有闻。余居喝石嵓。夹路玉簪花一开。秋风骚然。或

  •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四·楚石梵琦

    佛日普照慧辩楚石禅师语录卷第十四 佛祖偈赞下 侍者 文晟正隆等 编 十六大阿罗汉赞 第一位西瞿耶尼洲宾度罗跋罗堕阇尊者 三明六通八解脱。乃是人天良福田。设供能招来果胜。敷床且验坐花鲜。龙王殿里饶珍馔。牛货

  • 忠愍集·李若水

    宋代诗文别集。李若水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7著录为《李忠愍集》12卷,其“后二卷为附录”。《宋史·艺文志》作《李若水集》10卷,盖略其附录仅称其文。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尚载《李若水集》12卷。后其书不传,

  • 随机应化录·何道全

    何道全述门人贾道玄编集。灵通子序记年曰“洪武辛巳年”。洪武无辛巳年序言道全卒于洪武己卯(1399年)即惠帝建文元年此辛巳盖建文三年(1410年)。诗词颂偈、语录答问,以论修性修命为主有内丹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