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朱异传

朱异字彦和,吴郡钱塘人。祖父朱昭之,因为学问通达在家乡享有名望。叔父朱谦之字处光,以侠义刚烈知名。谦之几岁时候,生母去世,父亲昭之把她临时埋在田边,被同族人朱幼方放火烧田时烧掉了。谦之的同母姐姐偷偷告诉他,他虽然年幼,就能悲痛得像是守丧一样,长大了也不婚娶。齐永明年间,他亲手杀了朱幼方,然后到官自首。县令申灵勖上奏朝廷,齐武帝赞许他的义气,怕两家互相报复,就派他跟随曹武到西部去。将要出发时,幼方的儿子朱怿在津陽门等候刺杀了谦之。谦之的哥哥巽之,就是朱异的父亲,又刺杀了朱怿。有关部门官员把这情况上报,齐武帝说:“这些都是属于大义之事,不可审讯。”把两家全部赦免。吴兴沈靑听说了叹息道:“弟弟死于孝,哥哥循于义,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气节,会集到他们一家了。”巽之字处林,有志气节操,著《辩相论》。小时候,顾欢见了觉得他与众不同,把女儿嫁给他。他在齐朝官作到吴平县令。

朱异几岁的时候,外祖父顾欢抚摸着他,对他爷爷朱昭之说:“这孩子不是一般材料,会光耀你的门庭。”十几岁时,喜欢聚众赌博,成为家乡的祸害。等长大后,却改弦更张从师求学。梁朝初年开设五经书馆,朱异信服并就学于博士明山宾。他生活贫困,靠给别人抄书维持生活,抄写完了自己就诵读起来。他通读了《五经》,尤其对《礼》、《易》钻研得透彻。还涉猎文学史学,兼通各种技艺,六博、围棋、书画、算术,都是他的专长。二十岁时离开家乡,到京都拜见尚书令沈约,沈约对他进行面试后,跟他开玩笑说:“你这么年轻,怎么这样不廉洁呢?”朱异疑惑不明其意,沈约于是说:“天下只有诗文、弈棋、书法这些本事,你一下全都拿走了,可以说是不廉洁啊。”不久沈约上书说建康城应该设一个司法部门,等同中央的廷尉,皇帝下令交尚书省仔细研究,最后批准了这个建议。

按照旧制,年龄二十五岁才能作官,当时朱异刚二十一岁,朝廷特别下诏提拔他为扬州议曹从事史。不久有诏令要寻求有特殊才能的人士,《五经》博士明山宾上表荐举朱异,说他“年纪尚轻,却已品德优良而老成持重,在人背后一人独处时也没有胡思乱想,还是行为端正如对宾客,器宇不凡,神采超拔。好比万丈金山,还未攀援到顶;就像千寻玉海,已能窥见幽深;又好比玉器才加雕琢,锦带刚刚编织,是钟磬只要触动便会铿锵作响,是鲜花只管采摘就会开放。观察他的诚信行为,不只是十家也难出一个,如果委他以重任,一定能是栋梁之材”。武帝召见朱异,让他讲说《孝经》、《周易》的意义,听后很满意,对左右的人说:“朱异的确是奇异。”后来见到明山宾又说:“你所荐举的人很合适。”于是召他到中书省值班,不久又兼太学博士。那一年,武帝亲自讲解《孝经》,让朱异诵读。又改任尚书仪曹郎,入宫兼中书通事舍人。后来又被任为中书郎,当时是秋天,委任仪式刚开始,有蝉飞落到朱异帽子上,当时人们都说这是要加蝉珥装饰升官的兆头。后升任太子右卫率。

普通五年(524),梁朝大举北侵,魏徐州刺史元法僧派使者来请求以全境归降,武帝让有关官员们讨论他投降的真伪。朱异说:“自从王师北伐,连战连胜,徐州的地盘已经缩小,魏国人都愿意归顺。法僧也怕大祸临头,他的投降一定不是假的。”武帝就派朱异去告知元法僧,并命令各路军队接应,受朱异指挥。到徐州后,法僧听从梁朝的意旨,如朱异所说的一样。朱异后升任散骑常侍。

朱异容貌魁梧,举止有风度,虽然是读书人出身,却熟悉政治军事方面的旧事。自周扌舍死后,朱异代替他作中书舍人,掌管机要,国家的军事计划,地方官员任免,朝廷仪式与国家庆典,皇帝的诏书文告敕令,都归他主持掌管。经常是各地的报告,本部的文书,谘询情况的,请求裁决的,满满地堆在面前,朱异一面考虑一面落笔,一面阅文一面批示,敏捷周严,笔一刻不停,顷刻之间,所有公务便处理完毕。

改任右卫将军,上书请求在仪贤堂讲解武帝的《老子义》,武帝批准了。等到讲授时,朝廷官员和社会上道俗听众有千余人,成为一时盛况。当时城西又开设士林馆招揽学士,朱异与尚书左丞贺琛轮番去讲述武帝的《礼记中庸义》。皇太子又召朱异到玄圃讲《易》。

大同八年(542),改加封侍中。朱异博通多种技艺,围棋水平上乘,但贪财受贿,欺下瞒上,看皇上眼色行事,不肯推荐贤士贬黜坏人。各地的赠送,从不拒绝,因此招致到处痛恨。在东陂营造房舍,极其奢华,太陽西斜,就到那里吃喝玩乐。每到黄昏时,怕台门关了回不去,就带上他的卤簿从东陂的宅第到台城,让卤簿把城门钥匙掌握。后来权势益盛,炙手可热,家产和羊侃相当。喜欢吃喝,极尽滋味声色的享受,嘴里不断嫩鹅烤泥鳅,即使去上朝,跟随的车里也一定要带上好吃的东西。然而对于朝中的士族贵戚态度轻蔑傲慢,有人劝他不要这样,朱异说:“我出身寒门,碰上机会才得到今天的地步。这班贵人都仗恃他们死去的祖宗炫耀门第而轻视我,我要是对他们恭谦,他们就更瞧不起我,因此我就要先瞧不起他们。”自从徐勉、周扌舍死后,掌权的外朝有何敬容,宫内有朱异。敬容质朴谨慎不善文辞,以国家政务为己任;朱异富于文采聪敏博学,想方设法沽名钓誉。二人行为不同而都受到宠幸。朱异在内省十余年,从未受过责备。司农卿傅岐曾经对朱异说:“如今圣上把国家重任委托给先生,您怎么可以什么事都一味顺从圣上的意思呢?近来听说外边很有些闲话啊。”朱异回答说:“这正说明我不能违背皇上的意思来争辩。如今天子圣明,我怎么能以道听途说来干扰天子的视听呢。”

太清二年(548),任中领军,中书舍人的职务不变。当初,梁武帝梦见中原全部平定,满朝称庆,非常高兴,告诉朱异说:“我平时很少做梦,但一做梦就会应验。”朱异说:“这是天下一统的征兆。”等到侯景要求投降,武帝召集群臣上朝讨论,尚书仆射谢举等人认为不能答应。武帝想接纳侯景,但还决定不下来。曾有一次早起来到武德阁,自言自语说:“我们国家好像金瓯一样,完整无缺,如此太平无事,如今轻易地增加土地,难道合乎情理吗?万一招致什么麻烦,就后悔莫及了。”朱异揣摸武帝的心思,回答说:“如今圣明治理天下,上合天意,北国的遗民百姓,谁不仰慕我朝?只是没有机会,无法实现他们的心愿。如今侯景割据地盘占东魏的大半,从远方来归顺我朝,如果不予接纳,恐怕断绝了后来人的希望。”武帝很同意他的话,又想到以前的梦,于是就接纳了侯景。等到贞陽侯萧渊明被东魏战败俘虏,武帝忧愁地说:“如今难道要学晋朝的榜样了吗?”不久萧渊明从东魏派人来转达东魏丞相高澄要求讲和的意思,武帝让有关官员商议。朱异又说以讲和为适当,武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当年六月,派遣建康令谢挺、通直郎徐陵出使北方与东魏和好。当时侯景镇守寿春,怕自己被梁朝出卖而感到疑惧,屡次上书梁武帝请求不要与魏讲和,并写信给朱异,送他黄金二百两,又给制局监周石珍写信,请他在朝廷上给自己说话。朱异收下了他的赠金却没有阻止朝廷派使节和东魏议和,侯景于是造反。

当初,侯景酝酿造反时,合州刺史鄱陽王萧范、司州刺史羊鸦仁都屡次有奏章上报,朱异认为侯景亡命投靠,孤单寄身梁朝,一定不会造反,就对萧范派来报奏的信使说:“鄱陽王竟然不能容许国家有一位客人吗!”把他们的奏章都压住不上报。等贼兵到了板桥,侯景派前寿州司马徐思玉先来求见武帝,武帝召问他,思玉谎称反对侯景,请回避众人再奏事。武帝正要左右退出,舍人高善宝说:“思玉从贼军方面来,真假难辨,怎能让他一人独自和皇上留在殿上呢。”当时朱异在场陪坐,反驳说:“徐思玉难道是刺客吗?说的也太离奇了吧。”善宝说:“思玉已经把临贺王引到故国去了,怎能轻信他。”话没说完,思玉果然掏出侯景的书信,朱异非常惭愧。侯景遂即以讨伐朱异和陆验为名进逼建康。等侯景兵临城下,又射上书信说:“朱异等人专断朝政,作威作福,我被奸臣陷害,想杀害我。陛下如果杀了朱异等人,我就勒马北还。”武帝问太子萧纲说:“有这样的事吗?”萧纲回答说:“有。”武帝召有关官员要杀朱异,萧纲说:“侯景不过以杀朱异等人为借口罢了,今天杀朱异,救不了眼前的急难,只会被后世取笑。等叛乱平定以后,再杀他也不晚。”武帝就没这样做。

朱异正得势时,满朝官员无不对他又怕又恨,即使皇太子也对他心怀不满。到这时候城内人们全都怨恨朱异,皇太子作四言《愍乱诗》道:“悯彼坡田,叹此氛雾,信用奸佞,误国前途。”又作《围城赋》,末尾有这样的句子:“看那人高冠厚履,食列鼎乘肥马。登帝宫之丹墀,穿玉殿之金扉。参政事与谋国策,处显要作福作威。因为他四郊到处营垒,因为他天下狼烟横飞。问豺狼是哪个?看毒虫他是谁?”都是指的朱异。另外有一次武帝登南城楼观察敌情,回头问朱异说:“四郊这么多营垒,是谁的罪过呢?”朱异出了一身冷汗,不敢回答,因此既羞惭又生气发病而死,享年六十七岁。下诏追赠为尚书右仆射。以前尚书官不用来赠人,朱异死后,武帝感到悲痛惋惜,这才商议追赠的事,左右有和朱异关系好的,就进言说:“朱异生平的愿望,是想作执法官。”武帝因为这是他的夙愿,才特地赠予他。

朱异揽大权三十多年,善于迎合武帝的心思,所以特别受到宠幸重用,历任官阶从员外常侍到侍中,四任官职皆佩珥貂,从右卫率到领军,四个职位都有卤簿供使唤,这是近代从来没过的。朱异和他几个儿子的房宅从潮沟一直排列到青溪,里边有台观池塘等游乐设施,每到闲暇时就和宾客在其中游玩。各地送的礼物,堆得满满的,朱异生性吝啬,从来不肯分送给别人。厨房里的珍馐菜肴多得经常腐烂,每月要扔掉十几车,可是即使他的儿子们和姬妾们也都不肯给一点儿。

他撰写有《礼》、《易》讲疏和仪注文集百余篇。

猜你喜欢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八·焦竑
  春秋别典卷七·薛虞畿
  名山藏卷之三十·何乔远
  续明纪事本末卷之十四·倪在田
  卷之一百六十九·佚名
  晋安世谱校正序·林献堂
  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范晔
  鹿善继传·张廷玉
  卷三十五·佚名
  卷二百七十三·佚名
  卷一百四十一·佚名
  十四 回到地质学来:广西的地质调查(1928)——西南地质调查队(1929—1930)——北大地质学教授(1931—1934)·胡适
  77.硬脖子的洛阳令·林汉达
  邝来荫·周诒春
  附錄·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袁处士裒·顾嗣立

    裒字德平,与伯长为族兄弟。善书法,隐居沙家山。常作求志赋以叙次先世遗业,诗多失传,并附联句诸作。 东湖联句 远游 秋雪联句 送仇仁父分教溧阳兼寄张仲寔 送屠存博分教溧水 ○东湖联句 旧学芜三史,新居隘一廛。煎熬鱼煦辙,

  • ●附洪北江赠楳澥先生诗·缪公恩

    【 卷葹阁集】 送缪公子公俨之江浦兼简孙大渊 送缪公子公俨出都 奉酬缪公子白沙河见怀诗 ○送缪公子公俨之江浦兼简孙大渊如 【 余四月中入都与缪遇逆旅遂订交】 相别翻怜相见迟坐中人影壁间诗魂摇青草东风路梦立黄河

  • 追昔游集巻中·李绅

    唐 李绅 撰七年初到洛阳寓居宣教里时已春暮而四老俱在洛中分司青莎满地无三径白发縁头忝四人官职谬齐商岭客姓名那重汉廷臣圣朝寡罪容衰齿愚叟多慙未退身惟有门人怜钝拙劝教沉醉洛阳春初秋忽奉诏除浙东观察使检校右

  • 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脱脱

        包拯 吴奎 赵抃唐介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四十八·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卷之七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钦定南巡盛典巻八十四·高晋

    名胜【江南淮安徐州扬州】龙泉荘在宿迁县为入江南首程距山东接壤之红花埠三十五里銮辂时巡向皆驻跸行幄乾隆己亥嵗督臣奏请添搆便殿数楹钦奉谕防勿事浮靡因于旧基西南二里度地营建恭备临幸自此防峿山色骆马湖光永焕彩

  • 凡论·杨士聪

    称「核真」者,以坊刻之讹,故加核也。坊刻类以南身记北事,耳以传耳,转相舛错,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者,其不真也固宜。然综前后诸刻而论之,有三变焉:其始国难初兴,新闻互竞,得一说则书之不暇择者,故一刻出,多有所遗、有所误、有所颠倒,此

  • 卷五十九·湛若水

    <子部,儒家类,格物通>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五十九    明 湛若水 撰 学校二【礼乐政敎附】 周礼地官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五典以佐王扰邦国训万民一曰父子有亲二曰君臣有义三曰夫妇有

  • 论语集注考证卷一前·金履祥

    序說史記【漢太史令司馬談所作子遷嗣成之】世家【史記有天下者為本紀有國統者為世家其餘為列傳惟於孔子不敢入列傳而次之世家以其盛德且子孫世有哲人也朱子欲學者知夫子始末故節其事文大略入序說疑者不入】丘【史記曰

  • 待轩诗记卷三·张次仲

    明 张次仲 撰国风魏【虞夏所都地在冀州郑谱但云周以封同姓不知何人后为晋献公所灭今山西平阳府解州等地刘公瑾谓先儒以魏为文王毕公髙之后水经注故魏国城南去大河可三十里北去首山十余里 苏子由曰魏地入晋久矣其诗

  • 谷梁折诸卷首·张尚瑗

    <经部,春秋类,三传折诸__谷梁折诸钦定四库全书谷梁折诸卷首  兴国县知县张尚瑗 撰先正评说宣帝闻卫太子好谷梁问韦贤夏侯胜史高皆鲁人言谷梁本鲁学公羊乃齐学也宜兴谷梁自元康中始讲授郎十人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嵗皆

  • 卷三·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増修东莱书说卷三    宋 时澜 撰大禹谟第三      虞书臯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臯陶谟益稷谟孔子序书以三语包括三篇之大义帝舜申之尤有深旨臯陶矢谟舜则曰时乃功禹成功舜则曰禹亦昌

  •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佚名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餔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

  • 大慧普觉禅师赞佛祖 第十二卷·蕴闻

    大慧普觉禅师赞佛祖 第十二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 上进释迦出山相正觉山前折却本。三七日内心头闷。却来鹿苑讨便宜。好与拽翻椎一顿文殊问疾居士何曾病。是病因问有。两眼对两眼。世医咸拱手

  • 卷第二十七·佚名

    嘉兴大藏经 百痴禅师语录 百痴禅师语录卷第二十七 嗣法门人超宣等编 赞 释迦文佛像(依上人请) 三界群生迷真遂妄贪嗔愚痴历劫遮障苦海漂沉永无出望是故我佛如来以大定慧力摄伏众魔于菩提树下为人天之榜样稽首拜言非

  • 卷二十五(下)·佚名

    五四三 槃达龙本生谭[菩萨=龙]序分此本生谭是佛在舍卫城时,对行布萨之优婆塞所作之谈话。于布萨之日,彼等晨朝行布萨作布施,食后,香及华鬘各各在手向祇园出发,于听法语时间坐于傍侧。佛向法堂出来,坐于装饰之佛座巡回眺望诸比

  •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刘通微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颂注,金朝道士默然子刘通微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赞颂类。本篇以五言颂诗注解《清静经》。注文融合道禅,以澄心遣欲,清静常寂为宗旨。劝人去贪嗔痴,修戒定慧,则六欲不生。法界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