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种阴魔境 识阴十魔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1],幽清扰动,同分生机[2],倏(shū)然隳(huī毁坏)裂,沉细纲纽[3],补特伽罗[4],酬(酬答)业(宿业)深脉(脉络),感应悬绝[5]。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最后的)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6]。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7]。观由执元,诸类不召[8]。于十方界,已获其同[9]。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10],销磨六(六根)门(门户的局限),合(合六根为一根之用)开(开一根为六根之用)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11],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1] 诸世间性:诸世间一切有为生灭之性。
[2] 同分生机:即同生基,指行阴,乃七识种子,此是生灭根元。
[3] 沉细纲纽:深沉微细的生机纲纽。
[4] 补特伽qié罗:译为数取趣,即中有身。
[5] 感应悬绝:业为感,报为应,感应,即因果感应。悬绝,即断绝。
[6] 内外湛明,入无所入:内根外境同归湛明之一体,内外相尽,能所双亡,故曰入无所入。
[7] 受命元由:感受生命的根本原由,即第八识。
[8] 观由执元,诸类不召:观见受命元由,执守受生元本令不流逸,则诸类众生不能再召感他去受生。
[9] 已获其同:已获证其同一识性,同是唯识,一体变现。
[10]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若于十二类众生的果报牵召,已获证其同体识性中。
[11] 罔象虚无:识乃妄觉影明,元无自体,似有非有,似无不无,虚无幻妄。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1],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能令己身,根隔合开[2],亦与十方,诸类[3]通(通一)觉(见闻觉知),觉知通(通同)脗(wěn吻合),能入圆元[4]。若于所归,立真常因[5],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6]执。娑毗迦罗[7],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正知)见(正见)。是名第一,立所得心(识阴),成所归果,违远圆通[8],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1] 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行尽识现,于八识反本还元,已灭七识迁流生灭之性。
[2] 根隔合开:六根之间的隔碍消融,合六根为一根之用,开一根为六根之用,但犹未能完全自在成就。
[3] 诸类:十二类众生。
[4] 圆元:圆遍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根元,即识阴。
[5] 若于所归,立真常因:因,依的意思。若于所归的识阴,妄立为真常可依住之实境。
[6] 因所因:因,指能依之心。所因,指所依之识境。
[7] 娑毗pí迦罗:指黄发外道。以我为能归,冥谛为所归。其所计之冥谛,为冥然莫辨之境。
[8] 圆通:圆通妙定。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1]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2]。摩醯首罗[3],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4],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5]。
[1] 一类:一类一类。
[2] 能非能执:我能生一切众生,而实非能生一切众生的妄执。
[3] 摩醯xī首罗:即大自在天,亦即自在天魔,居色界顶天。妄说已经得大自在,自计于身中,能现无边众生之身,是能生世界及众生的始祖,故又名为大我慢天。
[4] 立能为心,成能事果:为,造化。立自计能造化之心,成就自计能成办造化之事的妄果。
[5] 我遍圆种:计执我体周遍虚空,圆含一切的种族。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1],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提早)计(计执为)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2],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3],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三,立因依心[4],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5]种。
[1] 即于都起,所宣流地:即于这个一切法都能生起,为一切法所宣流之地,即识阴。
[2] 既惑不生,亦迷生灭:既不了真如为不生灭性,亦兼不了识阴犹属微细生灭,真妄双迷。
[3] 计自在天:指欲界天顶之波旬魔王。
[4] 立因依心:立识阴能生我身心为因,又计是我归依处之心。
[5] 倒圆:未得圆满真心,颠倒妄计为圆满,故名倒圆。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1],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2],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3]。婆吒霰尼[4],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四,计圆知心[5],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6]种。
[1]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若于所观知的识阴,见其能知之性,周遍圆满一切法故。
[2] 无择遍知:不拣择有情无情而认为遍皆有觉知。
[3] 知无知执:无情有觉知而实无觉知的妄执。
[4] 婆吒zhā霰xiàn尼:即婆吒和霰尼,是两种外道师之名。
[5] 计圆知心:计圆遍一切有知为因心。
[6] 倒知:颠倒计著无情为有知。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六根)互用中,已得随顺[1],便于圆(圆融)化(化理),一切发生[2],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指地大)成就,各各崇事(供奉),以此群尘,发作本因[3],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4]。诸迦叶波[5],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五,计著崇事[6],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颠倒)化(化理)种。
[1] 已得随顺:识阴尽者,消磨六门,诸根互用,今识阴未尽,则才得随顺而已。
[2] 一切发生:妄计一切诸法,莫不由地、水、火、风四大发生。
[3] 以此群尘,发作本因:以此四大,妄计为能发生造作一切的本因。
[4] 生无生执:四大能生一切万法,而实不能生的妄执。
[5] 诸迦叶波:总括崇事四大的外道。
[6] 计著崇事:妄计执著四大为常住,崇拜供奉。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1],非灭群化[2],以永灭依[3],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4]。无想天中,诸舜若多[5],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6],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1]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若于识阴圆遍湛明心中,妄计圆明中的虚无相以为究竟地。
[2] 非灭群化:非灭,毁灭。群化,群尘所化的身根与国土。即欲灰身灭土纤尘不立。
[3] 以永灭依:以永灭所依之身根与国土,唯余罔象虚无之识。
[4] 归无归执:归依于识阴圆明中的虚无相,而实无可归依。
[5] 舜若多:意译为空,此处指趣于顽空之天众。
[6] 圆虚无心,成空亡果:于圆明中,以虚无之心为因,成就空亡之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1],同于精(识精)圆(圆明),长(长生)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2]。诸阿斯陀[3],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七,执著命元[4],立固妄因,趣长劳果[5],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延长寿命)种。
[1] 若于圆常,固身常住:若将识阴妄计为圆满常住,又见识为一身之主,便欲坚固此身,令得常住。
[2] 贪非贪执:贪求色身长生不死,而实贪求不到的妄执。
[3] 阿斯陀:意译为无比,即长寿仙。
[4] 执著命元:执著受命根元的识阴。
[5] 立固妄因,趣长劳果:立坚固幻妄色身的妄因,趣向长恋尘劳的妄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1],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yuàn美女),恣(zì放纵)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2]。吒枳迦罗[3],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4],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1] 观命互通:观受命元由,乃是识阴,与诸十二类众生相互通觉。
[2] 真无真执:妄执业识命元为真实常住,而实非真常。
[3] 吒zhā枳zhǐ迦罗:天魔的异名。
[4] 立炽chì尘果:立炽盛的尘劳以为实果。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1],分别精(精细,指变易生死)粗(粗显,指分段生死),疏决真伪,因果相酬[2],唯求感应[3],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九,圆精应心[4],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1] 于命明中:在对众生受命的元由已经了然明白之中。
[2] 疏决真伪,因果相酬:疏通决择圣道、外道之真伪。观世出世间一切法,皆是因果相酬。
[3] 唯求感应:只求真感实应,即只求真修实证,速出三界。
[4] 圆精应心:圆满其易粗为精,唯求感应之心。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1],清净觉明[2],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缘觉)独(独觉)伦(类,辈),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脗心,成湛明果[3],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4]。
[1] 圆融:即六根互用。
[2] 觉明:即照见受命根元。
[3] 圆觉脗wěn心,成湛明果:圆融觉明,与十方诸类众生觉知通吻,即以悟境为因心,成就独觉寂湛之自然慧果;缘觉洞明之究竟无生果。
[4] 生觉圆明,不化圆种:生于独觉、缘觉两种果位中,妄计所悟理已圆,所证智已明,不能融化透过所悟所执,空净圆影,仍为定性种。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将此)为(作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沉沦)孽,保绥(suí平安)哀(悲悯)救(救济),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1],不遭歧路。
[1] 从始成就:从此为始成就圆通妙定,直至成佛。
主要参考书目:[宋] 温陵大师《楞严经要解》
[明] 交光大师《楞严经正脉疏》
[清] 灵耀大师《首楞严经观心定解》
[清] 通理大师《楞严经指掌疏》
圆瑛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宗教文化出版社)
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毘卢出版社)
普明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宗教文化出版社)
宣化上人《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上海佛学书局)
猜你喜欢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一卷·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卷五百·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佚名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卷第二·智俨 卷第五·佚名 卷第四十七·佚名 贺白国防部长就职电·太虚 佛说睒子经之二·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一·唐慧琳 卷第七(二诵之一)·佚名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第一卷·安慧 卷第十五·佚名 費隱禪師語錄卷第十一·费隐通容 佛说佛名经卷第二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