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访太虚大师记

太虚大师为我国佛教界的巨星,他在佛学上深邃的造诣,早已驰名于世界。数年前,大师游欧,欧洲各国的哲学家,都欣仰他对佛学上的卓识,尤其是比国大学的齐尔教授,对大师的自由史观与其自由哲学有互相的发明,甚为崇敬。日昨李协和先生宴大师于黔明古寺,被邀作陪,得识于寺寝。寒喧之余,略谈到一些哲学问题。因询立在佛学的观点,对总理的唯生哲学有何意见,彼此亦略谈及。惟来宾太多,未暇长谈,兹将谈话录后:

问:世界哲学系统,虽然非常复杂,欧洲、中国、印度为世界思想的三大巨流,三巨流的本质虽异,但未尝没有相通之点;唯生哲学和佛学,究竟有无相通之处?师:唯生哲学固与现代科学的结论相契合,实则仍不失为中国的固有思想。佛学来自印度,但到中国后已与中国的文化融合,故中国佛学视为中国文化之一亦无不可。唯生哲学与中国佛学既为中国文化,当然有其相通之点,如中国的华严宗、神宗各宗派,颇与唯生佛学相近。

问:佛经常常用“众生”的名词,所谓“众生”是否指宇宙间的一切存在,和总理所说的“生是宇宙的中心”那个生字,是否相同?

师:佛经上所说的生字,有广义狭义之别。众生、是狭义之称谓,大半指动物及人类而言,有时也指有机物体的生物;广义方面的生,是因缘所生的生,这生字便包括无机物在内。大约众生一辞,较广于总理的“民生”;因缘生的生,或许是总理作宇宙中心的生。但佛学上的生,是无我相的,不执著的,一切众生都是由因缘而成,具有空性,他们只是一种综合的关系。

问:近数年来,唯物辩证法的思潮,流行于青年思想界,唯物辩证法在佛学上也有相当之处否?

师:唯物辩证法近于佛学的小乘。小乘的观点,也认宇宙是流动变迁的,就是所谓无常。因万物既是因缘,当然是色是空,旋生旋灭,宇宙之所以生灭,由于矛盾与斗争,但这不过佛学的小乘。

问:宇宙的动观,当然不是唯辩物证法所创始、所独有的,中西的圣贤先哲都是这样的来看宇宙,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赫那克理他斯的“一足不能两次涉同一之水”。问题是宇宙的无常之中是否也还有常在;唯生哲学的基点,是动静的统一,动变之中是否也还有不动不变与动变同时存在?

师:当然,宇宙无常而有常。唯物辩证法的动观,刚才说过他只是小乘。佛学尚有大乘,大乘就是主张无常即常。因为众生世界既是因缘,所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草、一木、一桌、一椅,只有在一切万物中才有其存在,一刹那也只存在于无始之中。所以这个常和柏拉图的理想不同。在大乘中,有自性的常和连续的常:自性就其自身空性说,连续就其造化发展说。无论自性和连续,并非毫无秩序,这就是大乘的“常”。

问:西洋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本体,和大乘的无常即常的常有何区别?“常”是否即是本体,“无常”是否即是现象?

师:大乘的常,不是形而上学的本体,因本体与现象是产生的关系,现象为本体所产生的。无常却是由常产生,常就是在无常中,不是无常之外尚另有一常。唯生哲学若果主张动即是静,那么、即与大乘的无常即常有相似处。

问:无常生于矛盾和斗争,假如这是宇宙的大法,不是太残酷了吗?

师:小乘或唯物辩证法,只看到无常,只看到矛盾斗争;但大乘既以为无常即常,这其中原有一个理性的发展,矛盾斗争便会转变为有理性的互助合作。故佛学的本质是大乘,唯生哲学以互助作中心,最与大乘默契。

问:唯生哲学是入世的,他的昌明,对于中国的文化有裨益否?

师:唯生哲学是入世的,其实佛学又何尝不是入世的!有许多人以为佛学是出世的,是消极的,这是世俗的误解,这误解等于把革命误解为只有破坏一样。这都是只看见一面,革命的破坏是为了建设。其实小乘的无常外,尚有大乘的无常即常,我们不可只领会其一截。唯生哲学将来建立起来,不但对于中国文化有裨益,即对于世界的文化亦未尝没有贡献!

以上谈话,虽极简略,但颇重要。惟访大师者多,在酬酢之际,我们谈话时断时续。记录如有错误,俟将来再访大师时再更正可也。(张铁君记)(见海刊二十卷七八期合刊)


猜你喜欢
  咬空·佚名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六·岱宗心泰
  第二十八章 得大塔建造之资材·佚名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三·佚名
  石霜楚圆禅师语录·楚圆
  卷上·佚名
  卷第二十·佚名
  贪品第三·佚名
  卷四十三(玄奘译)·佚名
  卷第三十一·佚名
  四分律卷第二十三(二分之二明尼戒法)·佚名
  卷第十·佚名
  佛说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卷上·佚名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四·佚名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一卷·冥祥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十七·阮阅

      ●卷十七·纪实门上  仁宗正月十四日御楼,遣中使传宣从官曰:“朕非好游观,盖与民同乐。”  翌日,蔡君谟献诗云:“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宸游不为三元夕,乐事还同万众心。天上清光留

  • ●第二集·杨香池

    或日:“子之《诗话》刊印未久,今又有第二集之编印,何子之不惮烦?度子之心。将欲以之求重于世乎?然而值兹枪与金钱兴妖作怪之时,即才智与著述胜子者,恐亦未必为世所重也,抑将以之勒成名山千秋大业乎?而古今之诗话,汗牛充栋,

  • 序幕·老舍

    (四幕六场话剧)人物 表高菊香 高永义 冯铁匠 牛大海 丁双喜田富贵 高永福   高大嫂高秀才 赵大娘贺天庚 吴 七 于铁子丘二头 夜猫子孙知县 小 周 荷 花 乔神甫   明大人八衙役 众仙姑   团 众群 

  • 第十一折 岳侯挫寇·冯梦龙

    【仙吕入双调地锦裆】[生、小生、末引众上][众]威声响震若轰雷,重甲将军尽欲飞。金人汤着势先,谁敢当吾岳字旗![生]大小三军,金兵再至,今番大战不比往常,用心杀向前去。[众]禀元帅,打听他那边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又号铁

  • 风波·闻一多

    我戏将沉檀焚起来祀你,那么他会烧的这样狂!他虽散满一世界的异香,但是你的香吻没有抹尽的那些渣滓,却化作了云雾满天,把我的两眼睛撞瞎了;我看不见你,便放声大哭,象小孩寻不见他的妈了。立刻你在我耳旁低声地讲:(但你的心也雷样

  • 卷十五·徐世昌

    邢昉邢昉,字孟贞,一字石湖,高淳人。明诸生。有《宛游草》、《石臼集》。游宗远明瑟园登池上阁春水浮乱柳,野色明郊扉。榜舟適至门,落花正霏霏。雨后罕人迹,泉石皆芳菲。因登池上阁,四顾延清晖。君辞公府辟,了

  • 目録·殷璠

    巻上常建李白王维刘眘虚张谓王季友陶翰李颀髙适卷中岑参崔颢薛据綦毋潜孟浩然崔国辅储光羲王昌龄贺兰进明巻下崔曙王湾祖咏卢象李嶷阎防 &

  • 卷七百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六黄滔塞上掘地破重城烧山搜伏兵金徽互呜咽玉笛自凄清使发西都耸尘空北岳横长河涉有路旷野宿无程沙雨黄莺啭辕门青草生马归秦苑牧人在虏云耕落日牛羊聚秋风鼓角鸣如何汉天子青塜杳含情寄

  • 古史原叙·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原叙苏子曰古之帝王皆圣人也其道以无为为宗万物莫能婴之其于为善如水之必寒如火之必热其于不为不善如驺虞之不杀如窃脂之不谷不学而成不勉而得其积之中者有余故其推之以治天下者有不可得而知也孔氏之

  • 乔知之传·刘昫

    乔知之,同州冯翊县人。父亲乔师望,娶高祖女儿庐陵公主为妻,拜官驸马都尉,官做到同州刺史。乔知之与弟弟乔侃、乔备,都以文章知名。知之更被称作俊才,所做诗文,当时人多加以传诵吟咏。武则天时,曾授官右补阙,转任左司郎中。知之

  • 富弼传·脱脱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起初,他的母亲韩氏身怀有孕,梦见旌旗鹤大雁降落在庭院中,说是上天赦免,不久生下富弼。年轻时坚持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帝王的辅佐之才。”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

  • 张孔孙传·宋濂

    张孔孙字梦符,其祖先为契丹族之乌若部,该部为金人所并,迁至隆安。父张之纯,为金朝东平万户府参议。有天夜里梦中拜谒孔子庙,赐他嘉果,其后生孔孙。孔孙这名字,表示是孔子所赐的意思。长大后以文学著名,召聘为万户府议事官。蒙

  • 崇儒一·徐松

    宗学【宋会要】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以世雄、仲爰之言,四月九日诏复置宗学。初,元佑六年,宗室令铄尝乞建宗学。及毕工,以赐蔡确家。至是,令铄之父知大宗正事世雄及同知大宗正事仲爰言:「愿诏有司,复以初旨。」复以初旨:本书《帝系

  • 家礼卷一·朱熹

    宋 朱子 撰通礼【此篇所着皆所谓有家日用之常礼不可一日而不修者】祠堂【此章本合在祭礼篇今以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首所以开业传世之本也故特着此冠于篇端使览者知所以先立乎其大者而凡后篇所以周

  • 第四章 25·辜鸿铭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辜讲孔子说:“道德价值绝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有成长的社会基础。”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善財童子。隨順思惟。一心專念彼諸菩薩微妙辯才莊嚴法門。一心專念彼諸菩薩言辭教海。一心專念彼諸菩薩微細方便。一心專念彼諸菩薩清淨解脫。一心專念

  • 卷二·彭绍升

    居士传二刘遗民传刘遗民者。名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汉楚元王之後也。少孤。事母孝。善老庄言。不委蛇於时俗。初为府参军。晋司徒王谧.丞相桓元.侍中谢琨.太尉刘裕先後引荐。皆力辞。时慧远法师止於庐山东林寺。修念佛

  • 须摩提长者经·佚名

    全一卷。吴·支谦译于黄武二年至建兴二年(223~253)。又作如来所说示现众生经、会诸佛前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叙述印度舍卫城之须摩提长者(梵Suma^gadha )亡故,其父母及宗亲皆苦痛不堪,佛乃为彼等宣说诸行无常,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