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太虚大师记
太虚大师为我国佛教界的巨星,他在佛学上深邃的造诣,早已驰名于世界。数年前,大师游欧,欧洲各国的哲学家,都欣仰他对佛学上的卓识,尤其是比国大学的齐尔教授,对大师的自由史观与其自由哲学有互相的发明,甚为崇敬。日昨李协和先生宴大师于黔明古寺,被邀作陪,得识于寺寝。寒喧之余,略谈到一些哲学问题。因询立在佛学的观点,对总理的唯生哲学有何意见,彼此亦略谈及。惟来宾太多,未暇长谈,兹将谈话录后:
问:世界哲学系统,虽然非常复杂,欧洲、中国、印度为世界思想的三大巨流,三巨流的本质虽异,但未尝没有相通之点;唯生哲学和佛学,究竟有无相通之处?师:唯生哲学固与现代科学的结论相契合,实则仍不失为中国的固有思想。佛学来自印度,但到中国后已与中国的文化融合,故中国佛学视为中国文化之一亦无不可。唯生哲学与中国佛学既为中国文化,当然有其相通之点,如中国的华严宗、神宗各宗派,颇与唯生佛学相近。
问:佛经常常用“众生”的名词,所谓“众生”是否指宇宙间的一切存在,和总理所说的“生是宇宙的中心”那个生字,是否相同?
师:佛经上所说的生字,有广义狭义之别。众生、是狭义之称谓,大半指动物及人类而言,有时也指有机物体的生物;广义方面的生,是因缘所生的生,这生字便包括无机物在内。大约众生一辞,较广于总理的“民生”;因缘生的生,或许是总理作宇宙中心的生。但佛学上的生,是无我相的,不执著的,一切众生都是由因缘而成,具有空性,他们只是一种综合的关系。
问:近数年来,唯物辩证法的思潮,流行于青年思想界,唯物辩证法在佛学上也有相当之处否?
师:唯物辩证法近于佛学的小乘。小乘的观点,也认宇宙是流动变迁的,就是所谓无常。因万物既是因缘,当然是色是空,旋生旋灭,宇宙之所以生灭,由于矛盾与斗争,但这不过佛学的小乘。
问:宇宙的动观,当然不是唯辩物证法所创始、所独有的,中西的圣贤先哲都是这样的来看宇宙,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赫那克理他斯的“一足不能两次涉同一之水”。问题是宇宙的无常之中是否也还有常在;唯生哲学的基点,是动静的统一,动变之中是否也还有不动不变与动变同时存在?
师:当然,宇宙无常而有常。唯物辩证法的动观,刚才说过他只是小乘。佛学尚有大乘,大乘就是主张无常即常。因为众生世界既是因缘,所以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草、一木、一桌、一椅,只有在一切万物中才有其存在,一刹那也只存在于无始之中。所以这个常和柏拉图的理想不同。在大乘中,有自性的常和连续的常:自性就其自身空性说,连续就其造化发展说。无论自性和连续,并非毫无秩序,这就是大乘的“常”。
问:西洋哲学中,形而上学的本体,和大乘的无常即常的常有何区别?“常”是否即是本体,“无常”是否即是现象?
师:大乘的常,不是形而上学的本体,因本体与现象是产生的关系,现象为本体所产生的。无常却是由常产生,常就是在无常中,不是无常之外尚另有一常。唯生哲学若果主张动即是静,那么、即与大乘的无常即常有相似处。
问:无常生于矛盾和斗争,假如这是宇宙的大法,不是太残酷了吗?
师:小乘或唯物辩证法,只看到无常,只看到矛盾斗争;但大乘既以为无常即常,这其中原有一个理性的发展,矛盾斗争便会转变为有理性的互助合作。故佛学的本质是大乘,唯生哲学以互助作中心,最与大乘默契。
问:唯生哲学是入世的,他的昌明,对于中国的文化有裨益否?
师:唯生哲学是入世的,其实佛学又何尝不是入世的!有许多人以为佛学是出世的,是消极的,这是世俗的误解,这误解等于把革命误解为只有破坏一样。这都是只看见一面,革命的破坏是为了建设。其实小乘的无常外,尚有大乘的无常即常,我们不可只领会其一截。唯生哲学将来建立起来,不但对于中国文化有裨益,即对于世界的文化亦未尝没有贡献!
以上谈话,虽极简略,但颇重要。惟访大师者多,在酬酢之际,我们谈话时断时续。记录如有错误,俟将来再访大师时再更正可也。(张铁君记)(见海刊二十卷七八期合刊)
猜你喜欢 咬空·佚名 佛法金汤编卷第十六·岱宗心泰 第二十八章 得大塔建造之资材·佚名 佛说大乘智印经卷第三·佚名 石霜楚圆禅师语录·楚圆 卷上·佚名 卷第二十·佚名 贪品第三·佚名 卷四十三(玄奘译)·佚名 卷第三十一·佚名 四分律卷第二十三(二分之二明尼戒法)·佚名 卷第十·佚名 佛说金刚香菩萨大明成就仪轨经卷上·佚名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四·佚名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一卷·冥祥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