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八 君陈第二十三

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成王重周公所营,故命君陈分居,正东郊成周之邑里官司。作《君陈》。作书命之。

君陈臣名也,因以名篇。○郑注《礼记》云:“周公之子。”

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言其有令德,善事父母,行己以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言善父母者必友于兄弟,能施有政令。命汝尹兹东郊,敬哉!正此东郊,监殷顽民,教训之。○监,工衔反。昔周公师保万民,民怀其德。往慎乃司,兹率厥常。言周公师安天下之民,民归其德。今往承其业,当慎汝所主,此循其常法而教训之。懋昭周公之训,惟民其乂。勉明周公之教,惟民其治。○懋音茂。治,直吏反,下注“政治”同。

[疏]“周公”至“君陈”○正义曰:周公迁殷顽民于成周,顽民既迁,周公亲自监之。周公既没,成王命其臣名君陈代周公监之,分别居处,正此东郊成周之邑,以策书命之。史录其事,作策书,为《君陈》篇名。○传“成王”至“官司”○正义曰:“成周”,周之下都。监成周者正是一邑宰尔,而特命君陈大其事者,成王重周公所营,犹恐殷民有不服之者,故命君陈分居,正东郊成周之邑里官司也。以《毕命》之序言“分居”,知此“分”亦为分居,分别殷民善恶所居,即《毕命》所云“旌别淑慝,表厥宅里”是也。言“东郊者”,郑玄云:“天子之国五十里为近郊,今河南洛阳相去则然。”是言成周之邑为周之东郊也。○传“臣名”至“名篇”○正义曰:孔直云“臣名”,则非周公子也。郑玄注《中庸》云“君陈,盖周公子”者,以经云“周公既没,命君陈”,犹若蔡叔既没,命蔡仲故也。孔未必然矣。○传“言其”至“以恭”○正义曰:“令德”,在身之大名。“孝”是事亲之称,“恭”是身之所行,言其善事父母,行己以恭也。《释训》云:“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传“言善”至“政令”○正义曰:父母尊之极,兄弟亲之甚,缘其施孝于极尊,乃能施友于甚亲。言善事父母者必友于兄弟,推此亲亲之心,以至于疏远,每事以仁恕行之,故能施有政令也。

“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所闻之古圣贤之言,政治之至者,芬芳馨气动于神明。所谓芬芳非黍稷之气,乃明德之馨。励之以德。尔尚式时周公之猷训,惟日孜孜,无敢逸豫。汝庶几用是周公之道教殷民,惟当日孜孜勤行之,无敢自宽暇逸豫。○孜音兹。

[疏]“我闻”至“逸豫”○正义曰:我闻人之言曰:“有至美治之善者,乃有馨香之气,感动于神明。所言馨香感神者,黍稷饮食之气非馨香也,明德之所远及乃惟为馨香尔。”勉励君陈使为德也。欲必为明德,惟法周公,汝当庶几用是周公之道。惟当每日孜孜勤法行之,无敢自宽暇逸豫。教使勤于事也。

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此言凡人有初无终,未见圣道如不能得见。已见圣道,亦不能用之,所以无成。尔其戒哉!尔惟风,下民惟草。汝戒,勿为凡人之行。民从上教而变,犹草应风而偃,不可不慎。图厥政,莫或不艰,有废有兴。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则绎。谋其政,无有不先虑其难,有所废,有所起。出纳之事,当用汝总言度之。众言同,则陈而布之。禁其专。○绎音亦。度,待洛反。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汝有善谋善道,则入告汝君于内,汝乃顺行之于外。曰:‘斯谋斯猷,惟我后之德。’此善谋此善道,惟我君之德。善则称君,人臣之义。呜呼!臣人咸若时,惟良显哉1叹而美之曰:“臣于人者皆顺此道,是惟良臣,则君显明于世。”

王曰:“君陈,尔惟弘周公丕训,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汝为政当阐大周公之大训,无乘势位作威人上,无倚法制以行刻削之政。宽而有制,从容以和。宽不失制,动不失和,德教之治。○从,七容反。殷民在辟,予曰辟,尔惟勿辟。予曰宥,尔惟勿宥。惟厥中。殷人有罪在刑法者,我曰:“刑之。”汝勿刑。我曰:“赦宥。”汝勿宥。惟其当以中正平理断之。○辟,扶亦反,下同。中如字,或丁仲反。断,丁乱反。有弗若于汝政,弗化于汝训,辟以止辟,乃辟。有不顺于汝政,不变于汝教,刑之而惩止犯刑者,乃刑之。狃于奸宄,败常乱俗,三细不宥。习于奸宄凶恶,毁败五常之道,以乱风俗之教,罪虽小,三犯不赦,所以绝恶源。○狃,女九反。

[疏]“王曰”至“不宥”○正义曰:王呼之曰:“君陈,汝今为政,当弘大周公之大训。周公既有大训,汝当遵而行之,使其法更宽大。汝奉周公之训,无得依恃形势以作威于人,无得倚附法制以行刻削百姓。必当宽容而有法制,使疏而不漏。从容以和协于物,莫为褊急。此成周殷民,有犯事在于刑法未断决者,我告汝曰:‘刑罚之。’汝惟勿得刑罚之。我告汝曰:‘赦宥之。’汝惟勿得赦宥之。惟其以中正平法断决之,不得从上意也。其有不顺于汝之政令,不化于汝之训教,其罪既大,当行刑中。刑罚一人可以止息后犯者,故云犯刑者乃刑之。如其罪或轻细,罚不当理,虽刑勿息,故不可辄刑。若有人习于奸宄凶恶,败五常之道,乱风俗之教,三犯其事者,事虽细小,勿得宥之。以其知而故犯,当杀之以绝恶源也。”○传“汝为”至“之政”○正义曰:君陈之智,必不及周公,而令阐大周公训者,遵行其法,使广被于民,即是阐扬而大之。非遣君陈为法,使大于周公法也。凡在人上,位贵于人,势足可畏者,多乘是形势以作威刑于人,倚附公法以行刻削之政,故禁之也。○传“宽不”至“之治”○正义曰:“宽不失制”,则经“宽而有制”。“动不失和”,则经“从容以和”。言“动”,谓“从容”也。○传“习于”至“恶源”○正义曰:《释言》云:“狃,复也。”孙炎曰:“狃忕,前复为也。”古言“狃忕”是贯习之义,故以“习”解“狃”。“习于奸宄凶恶”,言为之不知止也。“败常乱俗”,有大有小,罪虽小者,三犯不赦,恐其滋大,所以绝恶源也。此谓所犯小事,言“三”者,再犹可赦尔。

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人有顽嚚不喻,汝当训之,无忿怒疾之。使人当器之,无责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为人君长,必有所含忍,其乃有所成。有所包容,德乃为大。欲其忍耻藏垢。○长,诛丈反。垢,工口反。简厥修,亦简其或不修。简别其德行修者,亦别其有不修者,善以劝能,恶以沮否。○别,彼列反。沮,在汝反。否,方九反,又音鄙。进厥良,以率其或不良。进显其贤良者,以率勉其有不良者,使为善。

[疏]“尔无”至“不良”○正义曰:民者,冥也,当以渐教之。故戒君陈:“民有不知道者,汝无忿怒疾恶。顽嚚之民,当以渐教训之。无求备于一人,当取其所能。在为人君,必有所含忍,其事乃有所成。有所宽容,其德乃能大。”欲其宽大不褊隘也。“汝之为政,须知民之善恶,简别其德行修者,亦简别其有不修德行者。进显其贤良,以率励其不良者”。欲令其化恶,使为善也。

惟民生厚,因物有迁。言人自然之性敦厚,因所见所习之物有迁变之道,故必慎所以示之。违上所命,从厥攸好。人之于上,不从其令,从其所好,故人主不可不慎所好。○好,呼报反。尔克敬典在德,时乃罔不变。允升于大猷。汝治人能敬常在道德,是乃无不变化,其政教则信升于大道。惟予一人膺受多福,汝能升大道,则惟我一人亦当受其多福,无凶危。其尔之休,终有辞于永世。”非但我受多福而已,其汝之美名,亦终见称诵于长世。言没而不朽。长如字。朽,许久反。

[疏]“惟民”至“永世”○正义曰:惟民初生,自然之性皆敦厚矣。因见所习之物,本性乃有迁变,为恶皆由习效使然。人之情性,好违上所命,命之不必从也,从其君所好。君之所好,民必从之,在上者不可不慎所好也。汝之治民能敬,当从终常在于道德教之。汝以道德教之,是民乃无不变化。民皆变从汝化,则信升于大道矣。汝能如此,惟我一人亦当受其多福,无凶危矣。其汝之美名,亦终有称诵之美辞于长世矣。

猜你喜欢
  辩乐第七·佚名
  卷二十六·程端学
  提要·戴溪
  卷五·纳兰性德
  古文尚书冤词卷七·毛奇龄
  中学修身教科书(上篇)·蔡元培
  第三章 11·辜鸿铭
  商书·说命下·佚名
  卷一·僧祐
  问僧那品第十六·佚名
  卷七·佚名
  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一·欧阳竟无
  解深密經校勘說明·欧阳竟无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五·玄奘
  佛说五无反复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慧珠阁诗钞·多隆阿

    岫岩多隆阿雯溪 桃花扇传奇题词 水逝花残旧迹无,闲金剩粉半模糊。芸亭老子多情甚,演出南朝士女图。 绮楼深贮海棠娇,轻拍玉牙按玉箫。一阕新声君一笑,六朝灰烬又南朝。 赤眉求印扰天街,甲马森森剑戟排。十里烟花遭劫火,惟

  • 列传第二 李穆子浑 穆兄子询 询弟崇 崇子敏·魏徵

    李穆,字显庆,自云陇西成纪人,汉骑都尉陵之后也。陵没匈奴,子孙代居北狄 ,其后随魏南迁,复归汧、陇。祖斌,以都督镇高平,因家焉。父文保,早卒,及穆贵,赠司空。穆风神警俊,倜傥有奇节。周太祖首建义旗,穆便委质,释褐统军。永熙末,奉迎

  •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八·杨士奇

    宣德三年二月是月御制帝训成序曰朕惟天心仁爱下民爰命若以主之君德必如天之包含覆育使天下之人咸遂生息无不足之叹而后有以称天之所命然其道至大其事至繁非可一言尽也盖君量必如天之广心必如天之仁施必如天之溥行必如

  • 大明孝宗敬帝实录卷之四十二·佚名

    弘治三年九月庚戌朔升广东布政司右参政蒋云汉为福建布政使○命狭西甘州左卫指挥使等官张镛等三员各降一级差操坐虏贼出没失于防御也 兵部尚书马文升奏比岁各处水旱相仍昼晦地震正 皇上节俭爱民仰答天变之日如河南山东

  • 卷之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上书房总师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国史馆总裁官武英殿大学士管理兵部事务加十三级纪录十四次臣贾桢藳本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领阁事武英殿总裁

  • 卷之三百三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第五十三册 天聪六年五月·佚名

    第五十三册 天聪六年五月五月初一日,前行捉生图鲁什、劳萨来会。於是日,命阿山、图鲁什、劳萨、乌拜四大臣留其前次所统兵,复率每牛录护军一人,前往捉生。是日,大军次果果苏泰河。初二日,次果果苏泰河口哈喇阿鲁克地方处。

  • 通志卷三下·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三王纪第三下周弃曰后稷帝喾之子也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因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説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于隘巷牛羊过者皆避不践或腓字之徙

  • 卷之九十七·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九十七 传第八十一 扎萨克固山贝子玛什巴图列传 玛什巴图杜尔伯特人姓绰罗斯扎萨克特古斯库鲁克达赖汗车凌族弟祖额璘沁巴图尔生蒙克第子二长巴图蒙克其裔别为二扎萨克详

  • 二·张资平

    因为有一位从堂兄在美国浸信会附设的学校里读书,父亲像有所解悟了。他以为新学纵令如何的新,也新不过外国人。因为新学章程是从外国人那里抄来的。于是父亲决意送我们进美国教会所办的学校了。在官立中学未开办之前,在城

  • 仲冬纪第十一·吕不韦

    仲冬纪一曰:仲冬之月,日在斗,昏东壁中,旦轸中。其日壬癸,其帝颛顼,其神玄冥,其虫介,其音羽,律中黄钟。其数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肾。冰益壮,地始坼,鹖鴠不鸣,虎始交。天子居玄堂太庙,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与彘,其

  • 榕村语録卷二十六·李光地

    理气大极天之性帝天之心先有理而后有气有明一代虽极纯儒亦不明此理蔡虚斋谓天地间二气滚作一团其不乱处即是理罗整庵谓理即气之转折处如春转到夏夏转到秋自古及今何尝有一毫差错此便是理某初读其书只觉得不帖然不知其

  • 卷一·汪克宽

    <經部,春秋類,春秋胡傳附錄纂疏欽定四庫全書春秋胡傳附録纂疏卷一元 汪克寛 撰隱公上【公名息姑在位十一年左傳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為魯夫人故仲子歸於我生桓公惠

  • 卷三十八·李明复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集義卷三十八宋 李明復 撰襄公程頤曰襄公名午成公子簡王十四年即位襄諡也因事有功曰襄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仲孫蔑會晉欒黶宋華元衛甯殖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圍宋彭城謝湜曰楚以兵入魚石于彭城魚石以

  • 性善辩第一·孟子

    孙卿子自楚至齐,见孟子而论性。(荀卿名况,楚人,避汉讳易荀为孙。见,溪遍反。)孟子曰:&ldquo;有善无恶,天也;有善有恶,人也。&rdquo;(言天之赋性,但有善而无恶,其有善恶,乃人后起之私。)孙卿子曰:&ldquo;有善有恶,天也;有善无恶,人也。&rd

  •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佚名

    大唐三藏沙门义净奉 制译  灭业障品第五  尔时世尊住正分别。入于甚深微妙静虑。从身毛孔。放大光明。无量百千种种诸色。诸佛刹土。悉现光中。十方恒河沙校量譬喻。所不能及。五浊恶世。为光所照。是诸众生。作

  • 养吉斋丛录·吴振棫

    清吴振棫编纂。吴振棫,字宜甫,号仲云。浙江钱塘 (今杭州市) 人。嘉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云南总督。其所书共36卷,中有丛录26卷、余录10卷,记述同治以前清代宫廷和行政机构的典章制度。是书不分纲目,以事为类,按

  • 春秋胡传考误·袁仁

    一卷。明袁仁撰。袁仁认为,胡安国由于激愤王安石之废《春秋》于学官,于是承皇帝之命而作传,其目的在匡时,故多借题发挥。虽然胡氏用意是好的,但却不合于经义。袁氏此书即专门驳正胡氏之失,其中如谓周月非冠夏时、盟宿非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