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五无反复经

宋居士沮渠京声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与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时有一梵志。从罗阅只国来。闻舍卫国人慈孝顺奉经修道。敬事三尊。便到舍卫国。见父子二人耕地。毒蛇螫杀其子。其父故耕不看其子。亦不啼哭。梵志问曰。此是谁儿。耕者答言。是我之子。梵志问曰。是卿之子。何不啼哭。故耕如故。其人答曰。人生有死。物成有败。善者有报。恶者有对。忧愁不乐。啼哭懊恼。何益死者。卿今入城。吾家某处。愿过语之。吾子已死。但持一人食来。梵志自念。此是何人。而无反复。子死在地。情不忧愁。而反索食。此人不慈。无有是比。梵志入城。诣耕者家。见死儿母。即便说云卿子已死。其父寄信但持一人食来。何以不念子耶。儿母即为梵志说譬喻言。儿来托生。我亦不唤。儿今自去。非我能留。譬如行客来过主人。客今自去。何能得留。我之母子。亦复如是。去住进止。非我之力。随其本行。不能得留。愁忧啼哭。何益死者。复语其姊。卿弟已死。何不啼哭。姊为梵志说譬喻言。我之兄弟。譬如巧师入山斫木。缚作大筏。安置水中。卒遇大风。吹筏散失。随水流去。前后分张。不相顾望。我弟亦尔。因缘和会。同一家生。随命长短。生死无常。合会有离。我弟命尽。随其本行。不能得留。愁忧啼哭。何益死者。复语其妇。卿夫已死。何不啼哭。妇为梵志说譬喻言。我之夫妇。譬如飞鸟。暮迁高树。同共止宿。须臾之间。及明早起。各自飞去。行求饮食。有缘则合。无缘则离。我之夫妇。亦复如是。去住进止。非我之力。随其本行。不能得留。愁忧啼哭。何益死者。复语其奴。大家已死。何不啼哭。奴为梵志说喻言。我之大家。因缘和会。我如犊子。随逐大牛。人杀大牛。犊子在边。不能救护大牛之命。忧愁不乐。啼哭懊恼。何益死者。梵志闻之。心惑目冥不识东西。我闻此国孝顺奉事恭敬三尊。故从远来。欲得学问。既来到此。了无所益。又问行人。佛在何许欲往问之。行人答曰。近在只桓精舍。梵志即到佛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忧愁低头默无言说。佛知其意。谓梵志曰。何以低头。忧愁不乐。梵志白佛言。不果所愿违我本心。是故不乐。佛问梵志。有何所失忧愁不乐。梵志曰。我从罗阅只国来。欲得学问。既来到此见五无反复。佛言。何等五无反复。梵志曰。我见父子二人耕地下种。子死在地。情不忧愁。而反索食。居家大小。亦无忧愁。是为大逆。佛言。不然不如卿语。此之五人。最有反复。知身无常。财非己有往古圣人。不免斯患。况于凡夫。大啼小哭。何益死者。世间俗人。无数劫来。流转生死。迁神不灭。死而复生。如车轮转。无有休息。背死向生非忧愁所逮。梵志闻之。心开意解。更无忧戚。我闻佛说。如病得愈。如盲得视。如闇遇明。于是梵志。即得道迹。一切死亡。不足啼哭。欲为亡者。请佛及僧。烧香供养。续诵经典。能日日作礼。复至心供养三宝。最是为要。于是梵志。稽首作礼。受教而去。

    佛说五无反复经

猜你喜欢
  卷七十四·佚名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卷第一·佚名
  菩萨藏经·佚名
  佛说无量寿经要义(附科目)·太虚
  光赞经卷第七·佚名
   第三十一則 麻谷振錫遶床·胡兰成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八·宗喀巴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第十二·佚名
  卷第十·箬庵通问
  评监督寺庙条例·太虚
  净土圣贤录续编目次·胡珽
  卷四十一·佚名
  起世经卷第六·佚名
  卷一 前尘梦影·李叔同
  终南山天龙会集缁门世谱·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二折·关汉卿

    (正末扮司马徽领道童上,未云)贫道复姓司马,名徽,字德操,道号水鉴先生。想汉家天下,鼎足三分。贫道自刘皇叔相别之后,又是数载。贫道在此江下结一草庵,修行办道,是好悠哉也呵!(唱) 【正宫】【端正好】本是个钓鳌人,到做了扶犁叟;笑英

  • 十三、元院本·王国维

    元人杂剧之外,尚有院本。《辍耕录》云:“国朝杂剧院本,分而为二。”盖杂剧为元人所创,而院本则金源之遗,然元人犹有作之者。《录鬼簿》(卷下)云:“屈英甫名彦英,编《一百二十行》、《看钱奴》院本”是也。

  • 卷一百三十五·冯惟讷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纪卷一百三十五  明 冯惟讷 撰 隋第六 诸葛颖【字汉丹阳建康人起家梁邵陵王参军侯景之乱奔齐待诏文林馆迁太子舍人入隋晋王广引为参军及王即帝位迁着作郎甚见亲幸从驾北廵卒於道】 奉和月夜观

  • 杂传第四十二·欧阳修

    《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

  •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赵尔巽

      ◎地理二十三   △新疆   新疆:古雍州域外西戎之地。汉武帝设西域都护,天山以南,城郭三十六国皆属焉。天山以北,东匈奴右部,西乌孙,未尝服属。后汉,山北如故,山南分五十馀国,于阗、龟兹最着。自建武迄延光,三绝三通,设都

  • 欧阳守道序·杨仲良

      《皇宋纪事本末》,宝祐元年,直徽猷阁谢侯守庐陵,始以家藏本刻于郡斋。侯既去,予于郡学见之,借授贡士徐君琥传录。徐以郡本不可复得,有意转刻于家。或谓卷帙繁多,宜作节本,予亟止之曰:『史未易节也。前代史尚难之,况国朝节史

  • 卷一百二十三·杨士奇

    永乐九年闰十二月丁巳朔 上视牲南郊 敕平阳王济熿曰今命尔居平阳其益勤学问端乃身心谨守法度用效藩屏以副朕望 敕谕五府六部臣曰朕祇奉 天命嗣承鸿业为天下军民之主自即位以来拳拳以安利为心简贤任能用之抚字明黜

  • 四一二 浙江巡抚三宝奏遵旨办理遗书情形并恭呈遗书清单折·佚名

    四一二 浙江巡抚三宝奏遵旨办理遗书情形并恭呈遗书清单折乾隆四十二年八月初四日臣三宝谨奏,为遵旨恭折覆奏事。乾隆四十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承准本年六月二十九日奉上谕:据巴延三奏晋省所进书籍共八十八种云云。钦此。臣

  • 杨元杲、阮弘道传·张廷玉

    杨元杲、阮弘道,都是滁州人,世代都是文人。跟随太祖渡江,同时担任行省左右司员外郎,与陶安等人更番掌行机宜文字。元杲任郎中在金华擢理军储,弘道也在同年任郎中跟从大都督文正镇守南昌,都立功。二人和太祖有故交,又爱好文学

  • 卷一·陈骙

    沿革【缺】

  • 思辨録辑要卷十七·陆世仪

    治平类兵阵仁人之事也不仁之人为民害不得已而杀人以生人此非大仁人不可乃世之论兵者必委之孙吴又曰用兵非天性猛鸷者不可噫失先王之意矣杀人之中有礼乐焉者莫善于阵阵之中堂堂正正有典有则灿然明备者莫善于八阵或曰孟

  • 卷九·项安世

    钦定四库全书项氏家说卷九宋 项安世 撰说事篇二晏子予读晏子春秋见其与叔向论士君子之出处大扺多摈处士以为当诛而自不耻于以一身而事百君夫以晏子之行既过乎俭而其于出处之际所主又如此则其为墨子之学明甚谈者相承

  • 大雲初分增长健度第三十七之馀·佚名

    佛言:善男子,勿作是语。如来常所化众生身。是名化身。世尊,其义云何。世尊,佛所说住是三昧则得法身。云何复言是变化身。如来法身。若为教化作杂食身。云何此身虚妄耶。真法身者,云何复作杂食之身。若作食身是义不然。佛言

  • 第八十七則 雲門藥病相治·胡兰成

    第八十七則雲門藥病相治舉:雲門禪師示眾云:藥病相治,盡大地是藥,哪個是自己?碧巖錄裏有好幾則是引用佛經的,但皆別出新意,與原文的主題不對。佛經原文是:「文殊菩薩一日命善財童子去採藥,云:不是藥者採將來。善財遍採,無不是藥。

  • 太平寰宇记·乐史

    地理总志。北宋乐史(930—1007)撰。二百卷, 目录二卷。史字子正,宜黄(今属江西)人。太平兴国进士。历官秘书郎、主簿、巡抚。著述宏富。约当雍熙三年(986)成此书,凡一百二十余万字。取材以太平兴国八年为限,故名。博

  • 黄庭内景经·佚名

    道教上清派经典。传说其乃仙真降授予 在南岳修道的魏华存。全书分为36章,均为七言韵语。 将道教思神守一、宝精爱气之说与古代医学脏腑理论相结 合,阐述修炼长生成仙之术。认为人的头脑、五官及脏腑 肠胃均有真人神仙居

  • 上清金阙帝君五斗三一图诀·佚名

    《云笈七签》卷49录本图诀大部分,但无图,可知不迟于北 宋。图诀中有“后圣金阙帝君”和“匈奴国”二称,疑出自六朝。 文中称本经共四诀:《三元真一经》、《太极帝君真符》、《五斗真一 经》和《大极帝君宝章》,现存一、三

  • 太子和休经·佚名

    西晋录失译人名,即《大宝积经》第三十七阿阇世王子会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