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印度之佛教解脱与涅磐

    这样说来,佛教岂不是纯粹的厌世主义吗?不!不!不!佛若厌世,何必创这个教?且天下也从没有以厌世为教而可以成一个教团,得大多数人之信仰且努力传播者。佛教当然不是消极的诅咒人生,他是对于一般人的生活不满足,自己别有一个最高理想的生活,积极的闯上前去。最高理想生活是什么?曰涅磐。怎么才能得到涅磐?曰解脱。    

    解脱,梵名木叉Moksa,译言离缚得自在。用现在话解释,则解放而得自由。详细点说,即脱离囚奴束缚的生活,恢复自由自主的地位。再详细点说,这些束缚,并非别人加之于我,原来都是自己找来的,解脱不外自己解放自己。因为束缚非自外来,故解脱有可能性。亦正惟因束缚是自己找的,故解脱大不易,非十分努力从事修养不可。    

    佛教修养方法,因众生根器各各不同,随缘对治。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如三学——戒、定、慧;四圣谛——苦、集、灭、道;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等,今不必具述。要其指归,不外求得两种解脱。一曰慧解脱,即从智识方面得解放;二曰心解脱,即从情意方面得解放。我们为讲解便利起见,可以分智、情、意三项为简单的说明。    

    (一)智慧的修养。佛教是理智的宗教,在科学上有他的立场。但却不能认他是主知主义派哲学。他并非如希腊哲学家因对于宇宙之惊奇而鼓动起研究热心。“为思辩而思辩”的议论,佛所常呵斥也。佛所谓智慧者,谓对于一切“世相”能为正当之价值判断,根据这种判断更进求向上的理想。《心经》说:“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乃至……无挂碍……,无有恐怖。”般若译言智慧。一面观察世相,深通因缘和合、无常无我之理,不受世俗杂念之所缠绕;一面确认理想界有高纯妙乐之一境,向上寻求。佛家所用各种“观”全是从这方面着力。    

    (二)意志的修养。意志修养有消极,积极两方面。消极方面,主要在破除我执、制御意志,换句话说,要立下决心,自己不肯做自己奴隶。佛以为众生无明业种,皆由对于我的执着而生,因为误认五蕴和合之幻体为我。既认有我,便有“我所”,事事以这个假我为本位。一切活动,都成了假我的奴隶。下等的替肉体假我当奴隶,例如为奉养舌头而刻意求美食,为奉养眼珠而刻意求美色之类。高等的替精神假我当奴隶,例如受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或见解所束缚而不能自拔之类。佛以为此等皆是由我执发生的顽迷意志,我们向来一切活动,都为他所左右。我们至少要自己当得起自己的家,如何能令这种盲目意志专横?非以全力克服他不可。后来禅家最爱说“大死一番”这句话,就是要把假我观念完全征伏,绝其根株的意思。    

    但佛家所谓制御意志者,并非制止身心活动使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之谓。孟子说:“人有不为也,然后可以有为。”一方面为意志之裁抑,他方面正所以求意志之昂进。阿难说:“以欲制欲。”(《杂阿含》三十五)佛常说“法欲”,又说“欲三昧”。凡夫被目前小欲束缚住,失却自由。佛则有一绝对无限的大欲在前,悬以为目标,教人努力往前蓦进。所以“勇猛”、“精进”、“不退转”一类话,佛常不离口。可见佛对于意志,不仅消极的制御而已,其所注重者,实在积极的磨练激励之一途。    

    (三)感情的修养。感情方面,佛专教人以同情心之扩大,所谓“万法以慈悲为本”。慈谓与人同喜,悲谓与人同忧。佛以破除假我故,实现物我同体的境界。对于一切众生,恰如慈母对于爱子,热恋者对于其恋人,所有苦乐,悉同身受。佛以为这种纯洁的爱他心必须尽量发挥,才算得佛的真信徒。以上所说,算是佛教修养的大纲领。因讲演时间太短,只能极简略的说说罢了。为什么要修养呢?为想实现我们的最高理想境界。这个境办,佛家名曰涅磐。    

    涅磐到底是什么样境界呢?佛每说到涅磐,总说是在现法中自证自知自实现。我们既未自证自现,当然一个字也说不上来。依训诂家所解释,大概是绝对清凉无热恼,绝对安定无破坏,绝对平等无差别,绝对自由无系缚的一种境界。实相毕竟如何,我便不敢插嘴了。但我们所能知道者,安住涅磐,不必定要抛离尘俗。佛在菩提树下已经得着涅磐,然而还说四十九年的法,不厌不倦,这便是涅磐与世法不相妨的绝大凭据。

猜你喜欢
  卷九·佚名
  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卷中·佚名
  成唯識寶生論卷第四〈一名二十唯識順釋論〉·欧阳竟无
  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并序·仁岳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十一(论本第三十七八九四十四十一二三四)·窥基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欧阳竟无
  04.说地遍品·佛音
  十八不共十种力品第十二·佚名
  卷第七·佚名
  续佛祖统纪卷之一·志磐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三十五·澄观
  卷第十六(声闻无学第四僧部第五)·宝唱
  斥欧阳竟无之魔说·印光
  师子女品第十五·佚名
  佛说大乘戒经·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马天骥·唐圭璋

      天骥字德夫,号方山,衢州人。绍定二年(1229),登进士第。淳祐七年(1247),自考功郎官除秘书少监。宝祐四年(1256),自试尚书礼部侍郎除同签书枢密院事。五年(1257),端明殿学士提举临安洞霄宫。后褫职信州居住。卒于家。   城头月

  • 跋·乐雷发

    雪矶丛稿跋愚闻之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是谓不朽夫德藴诸身心功成於事业言见於着述有内外相须体用合一之道焉今岐而言之岂有修诸身不见诸事施於事不见诸言者乎要之人各有长而兼尽为难其有得乎是者诚君子之异于人能

  • 卷二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二·儒林三·张廷玉

        ◎儒林三   ○孔希学 颜希惠 曾质粹 孔闻礼 孟希文 仲于陛 周冕程接道 程克仁 张文运 邵继祖 朱梴 朱墅   孔希学,字士行,先圣五十六代孙也,世居曲阜。祖思晦,字明道,仕元为教谕,有学行。仁宗时,以思晦袭

  • 契丹國志卷之五·叶隆礼

      穆宗天順皇帝   穆宗諱璟,番名述律,後更名明,太宗之長子也。太宗攻石晉,入大梁,留帝侍述律太后。太宗於會同十一年四月崩於欒城,諸將畏述律太后殘虐,遂立世宗。世宗遇弒,諸將共迎帝即位,改元應曆。自火神淀入幽州,遣使告

  • 东汉会要卷二十四·徐天麟

    职官六宦官擅权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兄弟专权帝以朝臣上下莫不附宪独中常侍钩盾令郑众不事豪党遂与定议诛宪郑众迁大长秋帝防勲班赏众毎辞多受少帝由是贤之常与之议论政事宦官用权自此始矣十四年初封大长秋郑众为鄛乡侯众

  • 客座赘语卷七·顾起元

    海忠介公海忠介公为南右都御史,风猷肃然。与李敏肃公管察事,秉公持正,即权贵关白,不少,留都清议,因之愈重。一日因送表,向三山门内一孝廉家借坐,孝廉家屋极壮丽,惮公清严,闻其来,尽撤厅事所陈什物,索旧敝椅数张待之。人谓有杨绾令

  • 卷之一百六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工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随带加二级寻常加四级臣曹振镛总裁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事务加五级臣戴均元经筵日讲起居注官

  • 甲、印·佚名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之印福建台湾布政使印镇守福建台湾总兵官印台湾府印台南府印台北府印台湾县印苗栗县印云林县印彰化县印恒春县印安平县印凤山县印嘉义县印新竹县印宜兰县印淡水县印台湾打狗税务司印福建等处承宣

  • 卷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十六职役历代役法元制差科之名有二曰丝料曰包银各验其户之上下而科焉丝料包银之外又有俸钞之科其法亦以户之高下为等太宗元年八月初徵赋调命河北汉民以户计出赋调耶律楚材主之西域人以丁

  • 易经·系辞下传·第八章·佚名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注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曲要,唯变所适。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帅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曲常。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

  • 道慧品第八·佚名

    佛告总{敖力}王菩萨言:又族姓子。菩萨之业不可称载。所以者何。计如众生贪欲诤门。菩萨修业积功累德。合集众行至初法门。正使族姓子。江河沙等诸佛世界满中众生。皆令成立声闻缘觉。悉令此等一切众生所立善业。不如发

  • 佛说数经·佚名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东园中鹿讲堂。彼时数婆罗门。中食后行彷徉。而行至世尊所。到已共世尊而相慰劳。而相慰劳已却坐一面。彼数婆罗门却坐一面已。白世尊曰。此瞿昙。我欲有所问听我所问。

  • 佛说枯树经一卷·佚名

    僧伽尼城北。迦叶佛时偷婆。陷在下方金刚际。佛从天上为母说法。还于此城下。阿难问佛。佛从天下以何为帜。佛言。今当现证。即申手下方。执迦叶佛偷婆出。此偷婆以杂色玉石作偷婆。名僧伽尸。迦叶佛父。名说立婆留言

  • 第二卷·佚名

    大法炬陀罗尼经 第二卷隋天竺三藏法师阇那崛多等译授魔记品第三三乘行品第四问法性品第五菩萨行品第六授魔记品第三阿难。尔时放光如来告魔王言。阇致。汝今乃能发大勇猛具足精进。当固汝心勿违本志。如护戒者

  •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卷第五·智圆

    钱唐沙门释智圆述三劝求佛身二。初分科二。初标下随释三。初标章二。初述意。二征释四重。初重二。初问二答二。初双标。方便两教即藏通。常住佛身即别圆。二何故下双释。岂可劝求等者荆溪云。非是专令求于劣身。既劝

  • 南齐文纪·梅鼎祚

    十卷。明梅鼎祚编。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 《文纪》,此为其一。此编于酬答之文,参错附录,及误载前代册诰,与诸编略同,而体例尤为琐碎。如:永明五年九月诏,乃《齐书》撮叙其事,而以为诏词;高祖与周盘

  • 切韵指掌图·司马光

    中国音韵学著作。作者或说是宋代的司马光,或说是杨中修,疑莫能明。其版本较多,以严式诲所刊《音韵学丛书》本较好。全书共20图,在创作体制上与《韵镜》、《四声等子》皆有不同。没有“摄”、“转”的标目,也不标明“内外”

  • 老子全译·老子

    《老子全译》是对《老子》的介绍。《老子》后人又称《道德经》,是一部讲哲理的古籍,又是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