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论音乐——《礼记·乐记》第十九
音乐出于人的内心。人有感于心,就表现于声音便有了节奏,便是乐。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愉快,政治也清平。乱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即因其政治之错乱。亡国的音乐悲哀而愁思,当时的人民必流离困苦。由此看来,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密切相关的。
原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语译
人心自外界接受到刺激,音乐便自内发生。人心受到外物的刺激而起反应,即表现于声音。因反应不同,所发的声音也不同。不同的声音相应和,就显出变化。将此变化列成一定的节奏,则成为歌声。比照歌声而配合以乐器以及跳舞用的道具,就是“乐”。
原文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语译
“乐”是由声音所构成,对内心之刺激而来。所以心里悲哀时起的反应,则发出焦急低沉的声音。快乐时起的反应,则发出宽裕徐缓的声音。喜悦时的反应,则发出兴奋爽快的声音。愤怒时的反应,则发出粗野凄厉的声音。恭敬的反应,则发出虔诚而清纯的声音。恋爱的反应,发出体贴温柔的声音。这六种反应,不是人之天性不同,而是因不同的刺激所引起的。因此古代圣王非常重视人心所受的“刺激”。要用礼诱导人心,用乐调和人声,用政令划一行为,用刑罚防止社会的邪恶。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全是要齐一人心而实现政治清平的理想。
原文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语译
音乐出于人的内心。人有感于心,就表现于声音便有了节奏,便是乐。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愉快,政治也清平。乱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即因其政治之错乱。亡国的音乐悲哀而愁思,当时的人民必流离困苦。由此看来,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密切相关的。若以五音之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而此五音协调不乱,就不会有不和谐的声音。宫音乱时,显得慌乱,有如国君骄恣而贤者去位。商音乱则显得倾颓,有如官常败坏而国事阽危。角音乱则显得忧愁,有如人民愁想而隐忧四伏。徵音乱则显得悲哀,有如百事须苦而勤劳无功。羽音乱则显得危迫,有如物资匮乏而民用匮乏。若五音全乱而交相侵犯,国家也就行将灭亡了。古代郑、卫地方的音乐,是乱世的音乐,几乎完全错乱。师涓从濮水上听到的音乐,就是殷纣亡国之音乐。当时政事荒废,人民流离,不知爱国家只图私欲,败坏无度。
原文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音,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知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语译
声音生于人心,而音乐则通于人伦物理。所以,只听声而不知文理的,是禽兽。只懂声音而不懂得音乐效用的,便是一般大众。唯有君子能懂音乐。因此,从分辨声而懂得音;从分辨音而懂得音乐的道理;从分辨音乐的道理而懂得政治的道理,这才会有全盘治国的计划。所以不知声的人,不可和他讨论音,不知音的人,不可和他讨论“乐”。如果懂得“乐”的功能,大概也懂得礼的意义了。若深通礼和乐,就可称为有德之君。德就是心得。
原文
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语译
所以最精美的音乐,不见得就是最复杂的音乐。最盛大的宴席,不见得就是最讲究的酒席。譬如周代大祭,伴奏清庙乐章所奏的乐器瑟,只有朱红的弦和稀疏的底孔,一人唱诗,三人和声,所弹所唱的甚为简单,其目的不在于美好的音乐。大祭享之礼,水首要,而盘里只是生肉生鱼,羹汤也没调味,可知其目的不在于口味了。因此,可知先王制订礼乐,不在于满足人口腹耳目之欲。恰恰相反,其宗旨是用礼乐教导人民,使人分辨爱与憎以恢复到天性的真纯。
原文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
语译
人的思考力受了外界的刺激,才有了爱好或厌恶两种欲念。好恶的欲念没有节制,而外物又引诱不停,人若不能反省,以良知抑制冲动,则天生的理性就要毁灭了。外界不断刺激人,人若随其刺激而生好恶的反应,不以理性制衡,那就是接触外物也随之改变了。随外物改变,就是灭绝理性而追随人欲。于是便生有悖道诈伪的心,做出淫泆乱法的事,终致强者胁迫弱者,多数欺压少数,智者诈骗愚者,勇者欺负懦怯者,有病者无人照顾,老幼孤独者流离失所,这就天下大乱了。
原文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语译
先王创作礼乐,是使人有所节制,比如披麻戴孝时的哀哭,是使人节哀,钟鼓干戚之设,用以庆祝安乐;婚姻冠笄之事,用以区别男女;射乡食飨之礼,用以纠正社交礼俗。用礼调节人的性情,用乐调和人的声音,用政令实行,用刑罚防治违法。礼乐刑政,四方面相辅而行,毫无冲突,政治之道便完备了。
原文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
语译
音乐使众人结合,礼仪使众人区别。因其结合,故使人彼此亲近;因其区别,故使人彼此尊敬。太重视乐,容易使人松弛;过分讲究礼,会使人隔阂而不亲。所以,礼与乐,是用以保持正当的感情与仪表。有一定的礼仪,就会显出贤能者贵,不贤能者贱的等级;有相同的音乐,居上位者与在下位者情感即可交流;有好坏的标准,才会显出谁贤谁不贤。不贤的,禁之以刑;贤能的,以爵赏推举;政治自然修明了。以仁心爱民,以正义治之,民治的理想即可实现了。
原文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
语译
乐发自内心,礼自外来。乐发自内心,所以平静。礼自外来,所以表现于仪式。盛大的音乐必然平易,最大的典礼必须简单。乐教实行,人的情思都表达于外,心内便无怨恨;礼教流行,人的举动皆有定规,言行上便无冲突。所说“揖让而治天下”,即指礼乐的政治。要使无暴民作乱,远近诸国都来朝拜,无须动兵作战,不动用刑罚而百姓无忧,天子不怒,便是乐通行了。普天之下,父子相亲,长幼有序,国民敬爱。天子能做到这样,这就是礼通行了。
原文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礼者殊事,合敬者也;乐者异文,合爱者也。礼乐之情同,故明王以相沿也。故事与时并,名与功偕。
语译
雄伟的音乐与自然和谐,隆重的礼仪与自然的节奏配合。因为和谐,故能不失万物之本性;有固定程序,故有祀天祭地之礼。明处用礼乐,暗处有鬼神。如此,天下之人,皆能相敬相爱。换言之:礼的仪式有所不同,但其宗旨在于相敬;乐也有所不同,但其宗旨皆在于相爱。因为礼乐是使人相敬相爱,故历代英明之主一贯以礼乐施政。政事历代不同,礼乐也因君王成就之庆典而异。
原文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语译
乐表现宇宙的和谐;礼表现宇宙的秩序。因和谐故能化生万物;因秩序故能显出品级。乐由于自然而来,礼因社会的生活而作。礼逾越了秩序则乱,乐逾越了和谐则暴乱。知道天地的关系,而后才能创制礼乐。
原文
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
语译
所以圣哲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分明而且完备之后,天地各尽其功能了。
原文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语译
天尊而在上,地卑而在下,正似君与臣。高低分列,贵贱则各有其位了。动静各有定律,大小随以分别。万物以类而分,动物亦各自成群。在天为星球,在地成山河。而礼亦即据差别而定的。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阴阳互相摩荡,雷霆鼓动,风雨滋润,四时周流,日月照耀,而万物化育生长。所以乐是与宇宙自然之理并行不悖的。
原文
乐著大始,而礼居成物。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
语译
乐显示宇宙原始的力量,而礼则反应于创造的形体。显示不停的动是天;显示凝定的静是地;又动又静的则在天地之间,即圣人所论的礼乐。
原文
故观其舞,知其德。
语译
看到一个国家的舞,就知道此一国家的特性。
原文
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语译
人虽皆有血气心知的本性,但哀乐喜怒的心情,则随境况而变。必待外物刺激而引起欲望。而低沉的声音引起人感伤忧愁。倦怠平易而音调慢长的声音,引起宁静喜悦。强而有力声音,发与收皆猛壮而昂奋的声音,引起刚强坚毅之心。清纯正直而庄严诚恳的声音,引起肃穆而虔敬。发出宽舒清润平静的声音,引起慈爱之心。淫荡刺激的声音,引人心情邪乱而悖德。
原文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
语译
土壤瘠敝,草木不生。渔捞无时,鱼鳖不大;气温不正,生物不长;社会浊乱,则礼失其常,音乐淫靡。因此音虽悲哀而不庄重,虽喜悦而不安详。
原文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语译
德是人性的基本;乐是德的光华。至于金石丝竹制成的是乐的工具。诗抒发心思,歌表现人的声音,舞则表现人的动作。诗、歌、舞,都是发于人心,而佐以乐器。因此,乐所表达的心志虽然幽深,而形象却是明白;气氛使人兴奋,感化效用却有力量。精神的和谐来自心灵而表现于音乐,所以在音乐上不可以作伪。
原文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
语译
魏文侯向子夏问道:“我穿着官服,衣冠整齐听古典音乐时,就一直想睡觉;但是,听到郑卫的音乐时,却精神振奋。请问:古乐为什么会使人那样,而新乐又为什么会使人这样呢?”子夏回答道:“所谓古乐,是大众共同动作,或进或退,步调齐一,配以和平纯正而宽缓的乐声。弦乐管乐,都按‘拊’与‘鼓’的节拍。开始时击鼓,收场时鸣钟。用‘相’调节收场,用‘雅’调节快速动作,有君子解说叙述,全是关于修身、齐家、安定社会的事。古乐的表演是如此。至于新乐,舞与弯腰屈脊,淫声浪语,无限诱惑。还有俳优丑角,男女混杂,父子不分,歌舞终了仍不知内容为何,更无古事古训。这就是新乐的演奏。现在大人问的是乐,但大人爱好的却是音。乐虽也有音,彼此相近,但实际却是两件事。”
原文
文侯曰:“敢问何如?”子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诗》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此之谓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
语译
文侯又问道:“这是怎么说呢?”子夏回答道:“在古时,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人民有德,农产丰盛,没有疾疫灾祸,也没有妖怪异象发生,这叫大当。然后圣人制订父子君臣的名分,作为人与人关系的纲纪。纲纪既定,社会便有了秩序。社会安定之后,便稽考音律,调和五音,用乐器伴奏歌谣舞曲,叫做德音。这种德音才叫乐。《诗经》里有诗云:‘德音虽静,德行却表现得明白,而且合乎德行。适于做领袖,做君主,为大国的国王。能遵循前代遗风,上配文王,从不做懊悔的事。受蒙上帝降福,直到他的后代。’此乃德音的真义。大王既不喜欢德音,喜爱的是那些靡靡之音吧。”
猜你喜欢 卷之二·佚名 卷八十四 礼一·黎靖德 墨子閒詁卷九·孙诒让 榕村语录卷三·李光地 卷八·范家相 卷二百三十六·佚名 梵网六十二见经全文·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僧伽吒经卷第三·佚名 致汉藏教理院第一届毕业生函·太虚 撰集百缘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十三·佚名 观察诸法行经卷第四·佚名 第六卷·佚名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一卷·灌顶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