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政事第十卷

  1、伊川先生上疏曰:"夫鍾怒而擊之則武,悲而擊之則哀。"誠意之感而入也,告於人亦如是,古人所以齋戒而告君也。臣前後兩得進講,未嘗敢不宿齋預戒,潛思存誠,覬感動於上心。若使營營於職事,紛紛其思慮,待至上前,然後善其辭說,徒以頰舌感人,不亦淺乎?

  2、伊川答人示奏稿書雲:觀公之意,專以畏亂爲主。頤欲公以愛民爲先。力言百姓饑且死,丐朝廷哀憐,因懼將爲寇亂可也。不惟告君之體當如是,事勢亦宜爾。公方求財以活人,祈之以仁愛,則當輕財而重民。懼之以利害,則將恃財以自保。古之時,得丘民則得天下。後世以兵制民,以財聚衆。聚財者能守,保民者爲迂。惟當以誠意感動,覬其有不忍之心而已。

  3、明道爲邑,及民之事,多衆人所謂法所拘者,然爲之未嘗大戾於法,衆亦不甚駭。謂之得伸其志則不可,求小補,則過今之爲政者遠矣。人雖異之,不至指爲狂也。至謂之狂,則大駭矣。盡誠爲之,不容而後去,又何嫌乎?

  4、明道先生曰:一命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

  5、伊川先生曰:君子觀天水違行之象,知人情有爭訟之道。故凡所作事,必謀其始。絕訟端於事之始,則訟無由生矣。謀始之義廣矣!若慎交結,明契券之類是也。

  6、師之九二,爲師之主。將專則失爲下之道,不專則無成功之理,故得中爲吉。凡師之道,威和並至,則吉也。

  7、世儒有論魯祀周公以天子禮樂,以爲周公能爲人臣不能爲之功,則可用人臣不得用之禮樂,是不知人臣之道也。夫居周公之位,則爲周公之事,由其位而能爲者,皆所當爲也。周公乃盡其職耳。

  8、大有之九三曰:"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傳曰:三當大有之時,居諸侯之位,有其富盛,必用享通于天子。謂以其有爲天子之有也,乃人臣之常義也。若小人處之,則專其富有以爲私,不知公己奉上之道。故曰"小人弗克"也。

  9、人心所從,多所親愛者也。常人之情,愛之則見其是,惡之則見其非。故妻孥之言,雖失而多從。所憎之言,雖善爲惡也。苟以親愛而隨之,則是私情所與,豈合正理?故隨之初九"出門而交,則有功"也。

  10、隨九五之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傳曰:隨以得中爲善。隨之所防者,過也。蓋心所說隨,則不知其過矣。

  11、坎之六四曰:"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傳曰:此言人臣以忠信善道,結於君心,必自其所明處乃能入也。人心有所蔽,有所通。通者明處也,當就其明處而告之,求信則易也。故曰:"納約自牖。"能如是則雖艱險之時,終得無咎也。且如君心蔽于荒樂,唯其蔽也,故爾雖力詆其荒樂之非,如其不省何?必於所不蔽之事推而及之,則能悟其心矣。自古能諫其君者,未有不因其所明者也。故訐直強勁者,率多取忤,而溫厚明辨者,其說多行。非唯告於君者如此,爲教者亦然。夫教必因人之所長,所長者,心之所明也。從其心之所明而入,然後推及其餘,孟子所謂成德達才是也。

  12、恒之初六曰:"浚恒貞吉。"象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傳曰:初六居下,而四爲正應。四以剛居高,又爲二三所隔,應初之志,異乎常矣。而初乃求望之深,是知常而不知變也。世之責望故素,而至悔咎者,皆浚恒者也。

  13、遁之九三曰:"系遁,有疾厲。畜臣妾吉。"傳曰:系戀之私恩,壞小人女子之道也。故以畜養臣妾則吉。然君子之待小人,亦不如是也。

  14、睽之象曰:"君子以同而異。"傳曰:聖賢之處世在人理之常,莫不大同。於世俗所同者,則有時而獨異。不能大同者,亂常拂理之人也。不能獨異者,隨俗習非之人也。要在同而能異耳。

  15、睽之初九,當睽之時,雖同德者相與,然小人乖異者至衆,若棄絕之,不幾近天下以仇君子乎?如此則失含弘之義,致凶咎之道也,又安能化不善而使之合乎?故必見惡人,則無咎也。古之聖王,所以能化奸凶爲善良,革仇敵爲臣民者,由弗絕也。

  16、睽之九二,當睽之時,君心未合,賢臣在下,竭力盡誠,期使之信合而已。至誠以感動之,盡力以扶持之。明義理以致其知,杜蔽惑以誠其意,如是宛轉,以求其合也。遇非枉道逢迎也。巷非邪僻由徑也。故象曰:"遇主於巷,未失道也。"

  17、損之九二曰:"弗損益之。"傳曰:不自損其剛貞,則能益其上,乃益之也。若失其剛貞而用柔說,適足以損之而已。世之愚者,有雖無邪心,而惟知竭力順上爲忠者,蓋不知弗損益之之義也。

  18、益之初九曰:"利用爲大作,元吉無咎。"象曰:"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傳曰:在下者本小當處厚事,厚事,重大之事也,以爲在上所任。所以當大事,必能濟大事,而致元吉,乃爲無咎。能致元吉,則在上者任之爲知人,己當之爲勝任。不然,則上下皆有咎也。

  19、革而無甚益,猶可悔也,況反害乎?古人所以重改作也。

  20、漸之九三曰:"利禦寇。"傳曰:君子之與小人比也,自守以正。豈唯君子自完其己而已乎?亦使小人得不陷於非義。是以順道相保,禦止其惡也。

  21、旅之初六曰:"旅瑣瑣,斯其所取災。"傳曰:志卑之人,既處旅困,鄙猥瑣細,無所不至。乃其所以致悔辱,取災咎也。

  22、在旅而過剛自高,致困災之道也。

  23、兌之上六曰:"引兌。"象曰:"未光也。"傳曰:說既極矣,又引而長之,雖說之之心不已,而事理已過,實無所說。事之盛則有光輝,既極而強引之長,其無意味甚矣,豈有光也?

  24、中孚之象曰:"君子以議獄緩死。"傳曰:君子之于議獄,盡其忠而已。于決死,極於惻而已。天下之事,無所不盡其忠,而議獄緩死,最其大者也。

  25、事有時而當過,所以從宜。然豈可甚過也?如過恭過哀過儉,大過則不可。所以小過爲順乎宜也。能順乎宜,所以大吉。

  26、防小人之道,正己爲先。

  27、周公至公不私,進退以道,無利欲之蔽。其處己也,夔夔然存恭畏之心。其存誠也,蕩蕩焉無顧慮之意。所以雖在危疑之地,而不失其聖也。詩曰:"公孫碩膚,赤舄幾幾。"

  28、采察求訪,使臣之大務。

  29、明道先生與吳師禮談介甫之學錯處,謂師禮曰:爲我盡達諸介甫,我亦未敢自以爲是,如有說,願往復。此天下公理,無彼我。果能明辨,不有益於介甫,則必有益於我。

  30、天祺在司竹常愛用一卒長,及將代,自見其人盜筍皮,遂治之無少貸。罪己正,待之複如初,略不介意。其德量如此。

  31、因論口將言而囁嚅曰:若合開口時,要他頭也須開口。須是"聽其言也厲"。

  32、須是就事上學蠱。"振民育德"然,有所知後,方能如此。何必讀書然後爲學。

  33、先生見一學者忙迫,問其故,曰:"欲了幾處人事。"曰:某非不願周旋人事者,曷嘗似賢急迫?

  34、安定之門人往往知稽古愛民矣,則"於爲政者何有"。

  35、門人有曰:"吾與人居,視其有過而不告,則於心有所不安。告之而人不受,則奈何?"曰:與之處而不告其過,非忠也。要使誠意之交通,在於未言之前,則言出而人信矣。

  又曰:責善之道,要使誠有餘而言不足,則于人有益,而在我者無自辱矣。

  36、職事不可以巧免。

  37、"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此理最好。

  38、克勤小物最難。

  39、欲當大任,須是篤實。

  40、凡爲人言者,理勝則事明,氣忿則招拂。

  41、居今之時,不安今之法令,非義也。若論爲治,不爲則已,如複爲之,須於今之法度,內處得其當,方爲合義。若須更改而後爲,則何義之有?

  42、今之監司,多不與州縣一體。監司專欲伺察,州縣專欲掩蔽。不若推誠心與之共治。有所不逮,可教者教之,可督者督之。至於不聽,擇其甚者去一二,使足以警衆可也。

  43、伊川先生曰:人惡多事,或人憫之,世事雖多,儘是人事。人事不教人做,更責誰做?

  44、感慨殺身者易,從容就義者難。

  45、人或勸先生以加禮近貴。先生曰:何不見責以盡禮,而責之以加禮?禮盡則已,豈有加也?

  46、或問:"簿,佐令者也。簿所欲爲,令或不從,奈何?"曰:當以誠意動之。今令與簿不和,只是爭私意。令是邑之長,若能以事父兄之道事之,過則歸己,善則惟恐不歸於令,積此誠意,豈有不動得人?

  47、問:"人於議論多欲直己,無含容之氣,是氣不平否?"曰:固是氣不平,亦是量狹。人量隨識長,亦有人識高而量不長者,是識實未至也。大凡別事,人都強得,惟識量不可強。今人有鬥筲之量,有釜斛之量,有鍾鼎之量,有江河之量。江河之量亦大矣,然有涯。有涯亦有時而滿,惟天地之量則無滿。故聖人者,天地之量也。聖人之量,道也。常人之有量者,他資也。天資有量須有限。大抵六尺之軀,力量只如此。雖欲不滿,不可得也。如鄧艾位三公,年七十,處得甚好。及因下蜀有功,便動了。謝安聞謝玄破苻堅,對客圍棋,報至不喜,及歸折屐齒,強終不得也。更如人大醉後益恭謹者,只益恭謹,便是動了。雖與放肆者不同,其爲酒所動一也。又如貴公子位益高,益卑謙。只卑謙便是動了。雖與驕傲者不同,其爲位所動一也。然惟知道者量自然宏大,不勉強而成。今人有所見卑下者,無他,亦是識量不足也。

  48、人才有意於爲公,便是私心。昔有人典選其子弟系磨勘,皆不爲理。此乃是私心。人多言古時用直,不避嫌得。後世用此不得,自是無人,豈是無時?

  49、君實嘗問先生曰:"欲除一人給事中,誰可爲者?"先生曰:初若泛論人才,卻可。今既如此,頤雖有其人,何可言?君實曰:"出於公口,入於光耳,又何害?"先生終不言。

  50、先生雲:韓持國服義最不可得。一日,頤與持國、范夷叟於潁昌西湖。須臾,客將雲,有一官員上書,謁見大資。頤將謂有甚急切公事。乃是求知幾。頤雲大資,居位卻不求人,乃使人倒來求己,是甚道理?夷叟雲:"只爲正叔太直。求薦章,常事也。"頤雲:不然。只爲曾有不求者不與,來求者與之,遂致人如此。持國便服。

  51、先生因言今日供職,只第一件便做他底不得。吏人押申轉運司狀,頤不曾簽。國子監自系台省,台省系朝廷官。外司有事,合行申狀。豈有台省倒申外司之理?只爲從前人只計較利害,不計較事體,直得憑地。須看聖人欲正名處,見得道名不正時,便至禮樂不與。是自然住不得。

  52、學者不可不通世務。天下事,譬如一家。非我爲則彼爲,非甲爲則乙爲。

  5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思慮當在事外。

  54、聖人之責人也常緩。便見只欲事正,無顯人過惡之意。

  55、伊川先生曰:今之守令,唯制民之産。一事不得爲。其他在法度中,甚有可爲者,患人不爲耳。

  56、明道先生作縣,凡坐處皆書"視民如傷"四字。常曰:"顥常愧此四字。"

  57、伊川每見人論前輩之短,則曰:汝輩且取他長處。

  58、劉安禮雲,王荊公執政,議法改令,言者攻之甚力。明道先生嘗被旨赴中堂議事。荊公方怒言者,厲色待之。先生徐曰:天下之事,非一家私議。願公平氣以聽。荊公爲之醜屈。

  59、劉安禮問臨民。明道先生曰:使民各得輸其情。

  問禦吏。曰:正己以格物。

  60、橫渠先生曰:凡人爲上則易,爲下則難。然不能爲下,亦未能使下。不盡其情,僞也。大抵使人常在其前,己嘗爲之,則能使人。

  61、坎維心亨,故行有尚。外雖積險,苟處之心亨不疑,則雖難必濟,而往有功也。今水臨萬仞之山,要下即下,無複疑滯。險在前,惟知一義理而已,則複何回避?所以心通。

  62、人所以不能行己者,於其所難者則惰。其異俗者,雖易而羞縮。惟心弘,則不顧人之非笑,所趨義理耳,視天下莫能移其道。然爲之,人亦未必怪。正以在己者義理不勝,惰與羞縮之病,消則有長,不消則病常在。意思齷齪,無由作事。在古氣節之士,冒死以有爲。於義未必中,然非有志概者莫能。況吾于義理已明,何爲不可?

  63、姤初六:"羸豕孚謫躅。"豕方羸時,力未能動。然至誠在於躑躅,得伸則伸矣。如李德裕處置閹宦,徒知其帖息威伏,而忽於志不忘逞。照察少不至,則失其幾也。

  64、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絆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數數,己亦了此文義,二益也。對之必正衣冠,尊瞻視,三益也。常以因己而壞人之才爲憂,則不敢惰,四益也。

猜你喜欢
  殊路第二十一·桓宽
  卷之二·佚名
  卷一○九·邱濬
  卷十三·陈士元
  第十二章 11·辜鸿铭
  第十二章 4·辜鸿铭
  卷一百四十一·山井鼎
  卷一·张自超
  卷十六·吴廷华
  卷二十二·何楷
  卷三·赜藏主
  指月录卷之十六·瞿汝稷
  焦山学教与金山研禅·太虚
  叹无为品第三十·佚名
  菩萨十住行道品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熊监丞梦祥(松云道人集)·顾嗣立

    梦祥,字自得,南昌进贤人。聪敏旷达,作诗为文,思若涌泉。旁晓音律,能作数家书,写山水尤清古。以茂才异等荐为白鹿书院山长,授大都路儒学提举、崇文监丞。以老疾归,游淮淛间,放意诗酒,脱略不拘,有晋人风度。卜居娄江上,匾「得月楼」

  • 参寥子诗集卷九·道潜

    宋 释道潜 撰送刘不已推官罢奉符尉入都注拟少年读书破万卷河朔声名压诸彦词场百战功不成晚得青衫非所愿白头况有北堂亲斗禄强须甘冗贱三年一尉泰山下簿领区区事弓箭追穷防盗走山谷肯为风霜辞怯懦要功兾赏本无心脱去

  • 卷三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三·脱脱

        胡纮 何澹 林栗 高文虎 陈自强 郑丙 京镗 谢深甫 许及之 梁汝嘉   胡纮字应期,处州遂昌人。淳熙中,举进士。绍熙五年,以京镗荐,监都进奏院,迁司农寺主簿、秘书郎。韩侂胄用事,逐朱熹、赵汝愚,意犹未快,遂擢

  •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赵尔巽

      ◎交通四   △邮政   海国大通以来,异域侨民,恒自设信局。咸丰十一年订约,驻京公使邮件,初与总理衙门交驿代寄。同治五年,改由总税务司汇各驻京公使文件,递天津寄上海。光绪五年,增设封河后由天津至牛庄、烟台、镇江

  • 卷二百十七 熙寧三年(庚戌,1070)·李焘

      起神宗熙寧三年十一月盡其月   十一月戊子朔,詔:「河北飢民流徙京西【一】,令安撫轉運使、提點刑獄司責州縣官多方賑救存撫,察苛擾、昏耄、弛慢不職者以聞。」   己丑,詔濱州劉蒙、處州管師常、閬州雍之笴【二】賈

  •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焦竑

      宗室一   ◆宗室一   懿文太子傳(鄭曉)   秦王傳   秦愍王   秦簡王   秦定王   汧陽安裕王誠洌   晉王傳   晉莊王鍾鉉   慶成端順王奇湞   西河恭定王奇溯   周王傳   周定王   周憲

  • 第二九四移光绪十二年二月十八日一一七一○--一·佚名

    管带栋字副营移请新竹县:将私出藤草人犯,差拘讯办移文 关防 管带栋字副营关防二月十八日到管带栋字副营、两江尽先即补协镇都督府、随带加二级袁〔为〕移请差拘严办事。窃本月十七日,据抚垦局丁勇刘

  •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司马迁

    王学孟 译注【说明】这一篇是魏豹、彭越的合传。《史记》中的合传,多以类相从。他们都曾在魏地,都曾“固贱”,“南面称孤”,心怀二志导致身首异地:这是他们命运的相似之处。但是,作者对二人的处理,其笔法却

  • 刘行本传·李延寿

    刘行本,刘..兄之子。其父瞔,任职于梁朝,为官清正。行本初任武陵王国常侍。后遇萧修以梁州北附于周朝,遂与叔父刘..一起归顺周朝,寓居在新丰。常常把诵读书籍作为自己的事情,精力旺盛,不知疲惫,虽然缺吃少穿,亦怡然自得。性情刚

  • 卷三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会典卷三十礼部仪制清吏司冠服凡礼服皇帝冠服春冬暖冠缘皮为题缘【春以薰貂冬以元狐】青表朱里夏秋凉冠【即纬笠】素表朱里缘以纁锦均覆朱纬青组缨施金龙顶高四重上用珍珠一下三重贯东珠三为龙十

  • 卷五十七·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五十七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七><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五十七>節掌節

  • 卷二十四·顺治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孝经衍义卷二十四天子之孝敦友恭【臣】按书君陈曰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疏云父母尊之极兄弟亲之甚縁其施孝于极尊乃能施友于甚亲言善事父母者必友于兄弟也又按康诰弗克恭厥兄不友于弟疏云善兄弟曰

  • 卷第九·居顶

    续传灯录卷第九目录 大鉴下第十二世 &middot; 大愚芝禅师法嗣一十三人 &middot;云峰文悦禅师 &middot;瑞光月禅师 &middot;洞山子圆禅师(已上三人见录) &middot;开福守义禅师 &middot;兴阳启舟禅师 &middot;兴阳启珊

  • 老母塔之夜·卡尔·麦

    风雨交加的老母塔之夜,一场恶战将上演。强盗穆巴拉克与贪官、野蛮人、烧炭工相互勾结,可以说是无恶不作。敌人不但狡猾而且邪恶,在埋伏杀手的密林中、在野蛮山民的飞斧前、在峡谷茅房的敌窟中,本尼西与当地百姓联合共同与

  •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彭晓

    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五代后蜀道士彭晓撰。《通志•艺文略》、《晁志》及《宋史•艺文志》均着录。三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为现存《参同契》最佳注本之一。书前有作者自序,概述魏伯阳撰《参同契》之旨意。宣

  • 毛诗稽古编·陈启源

    清陈启源标举汉学,为《诗经》正义、训诂的著作。30卷。作者认为,自欧阳修《毛诗本义》出,毛传、郑笺渐为学者所疑,遂有郑渔仲 (樵) 之徒“逞其臆见,废序谭经” (阮元序) 。朱熹著《诗集传》,亦从郑渔仲说,影响及于后

  • 佛十力经·佚名

    一卷,赵宋施护译,说佛之十力。

  • 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良价

    禅宗语录。日本僧玄契重编,慧印校订。一卷。洞山悟本(807—869),即洞山良价,唐代禅宗僧人,曹洞宗的创始人之一,卒后谥号“悟本禅师”。此书是其语录及其他著述的汇编。由日僧玄契依据“古本”重集而成。书分“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