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第九卷
2、明道先生言于朝曰: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爲本。宜先禮命近侍賢儒及百執事,悉心推訪有德業充備足爲師表者,其次有篤志好學材良行修者,延聘敦遣,萃于京師,俾朝夕相與講明正學。其道必本於人倫,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學灑掃應對以往,修其孝弟忠信,周旋禮樂。其所以誘掖激厲漸摩成就之之道,皆有節序。其要在於擇善修身,至於化成天下。自鄉人而可至於聖人之道,其學行皆中於是者爲成德。取材識明達可進於善者,使日受其業。擇其學明德尊者爲太學之師。次以分教天下之學,擇士入學,縣升之州,州賓升於太學,太學聚而教之,歲論其賢者能者於朝。凡選士之法,皆以性行端潔,居家孝悌,有廉恥禮遜,通明學業,曉達治道者。
3、明道先生論十事:一曰師傅,二曰六官,三曰經界,四曰鄉黨,五曰貢士,六曰兵役,七曰民食,八曰四民,九曰山澤,十曰分數。其言曰:無古今,無治亂,如生民之理有窮,在聖王之法可改。後世能盡其道則大治,或用其偏則小康,此歷代彰灼著明之效也。苟或徒知泥古而不能施之於今,姑欲徇名而遂廢其實,此則陋儒之見,何足以論治道哉?然倘謂今人之情,皆已異于古。先王之迹,不可複於今。趣便目前,不務高遠,則亦恐非大有爲之論,而未足以濟當今之極弊也。
4、伊川先生上疏曰:三代之時,人君必有師、傅、保之官。師,道之教訓。傅,傅之德義。保,保其身體。後世作事無本,知求治而不知正君,知規過而不知養德,傅德義之道,固已疏矣。保身體之法,複無聞焉。臣以爲傅德義者,在乎防見聞之非,節嗜好之過。保身體者,在乎適起居之宜,存畏慎之心。今既不設保傅之官,則此責皆在經筵。欲乞皇帝在宮中,言動服食,皆使經筵官知之。有翦桐之戲,則隨事箴規。違持養之方,則應時諫止。
5、伊川先生看詳三學條制雲:舊制公私試補,蓋無虛月。學校,禮義相先之地,而月使之爭,殊非教養之道。請改試爲課,有所未至,則學官召而教之,更不考定高下。制尊賢堂以延天下道德之士,及置待賓吏師齋,立檢察士人行檢等法。
又雲:自元豐後設利誘之法,增國學解額至五百人,來者奔湊。舍父母之養,忘骨肉之愛,往來道路,旅寓他土,人心日偷,士風日薄。今欲量留一百人,餘四百人,分在州郡解額窄處,自然士人各安鄉土。養其孝愛之心,息其奔趨流浪之志,風俗亦當稍厚。
又雲:三舍升補之法,皆案文責迹。有司之事,非庠序育材論秀之道。蓋朝廷授法,必達乎下,長官守法而不得有爲,是以事成於下,而下得以制其上。此後世所以不治也。或曰:"長貳得人則善矣,或非其人,不若防閑詳密可循守也。"殊不知先王制法,待人而行,未聞立不得人之法也。苟長貳非人,不知教育之道,徒守虛文密法,果足以成人才乎?
6、明道先生行狀雲:先生爲澤州晉城令,民以事至邑者,必告之以孝悌忠信,入所以事父兄出所以事長上。度鄉村遠近爲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難相恤,而奸僞無所容。凡孤煢殘廢者,責之親戚鄉党,使無失所。行旅出於其途者,疾病皆有所養。諸鄉皆有校,暇時親至,召父老與之語,兒童所讀書,親爲正句讀,教者不善,則爲易置。擇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鄉民爲社會,爲立科條,旌別善惡,使有勸有恥。
7、萃,"王假有廟"。傳曰:群生至衆也,而可一其歸仰。人心莫知其鄉也,而能致其誠敬。鬼神之不可度也,而能致其來格。天下萃合人心,總攝衆志之道非一,其至大莫過於宗廟。故王者萃天下之道至於有廟,則萃道之至也。祭祀之報,本于人心,聖人制禮以成其德耳。故豺獺能祭,其性然也。
8、古者戍役,再期而還。今年春暮行,明年夏代者至,複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遣次戍者。每秋與冬初,兩番戍者皆在疆圉,乃今之防秋也。
9、聖人無一事不順天時,故至日閉關。
10、韓信多多益辦,只是分數明。
11、伊川先生雲:管轄人亦須有法,徒嚴不濟事。今帥千人,能使千人依時及節得飯吃,只如此者亦能有幾人?嘗謂軍中夜驚,亞夫堅臥不起。不起善矣,然猶夜驚何也?亦是未盡善。
12、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系,收世族,立宗子法。
13、宗子法壞,則人不自知來處,以至流轉四方,往往親未絕不相識。今且試以一二巨公之家行之,其術要得拘守得,須是且如唐時立廟院。仍不得分割了祖業,使一人主之。
14、凡人家法,須月爲一會以合族。古人有花樹韋家宗會法,可取也。每有族人遠來,亦一爲之。吉凶嫁娶之類,更須相與爲禮,使骨肉之意常相通。骨肉日疏者,只爲不相見,情不相接爾。
15、冠昏喪祭,禮之大者,今人都不理會。豺獺皆知報本,今士大夫家多忽此。厚于奉養而薄于先祖,甚不可也。某嘗修六禮,大略家必有廟,廟必有主,月朔必薦新,時祭用仲月。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秋季祭禰,忌日遷主祭于正寢。凡事死之禮,當厚於奉生者。人家能存得此等事數件,雖幼者可使漸知禮義。
16、蔔其宅兆,蔔其地之美惡也。地美則其神靈安,其子孫盛。然則曷謂地之美者?土色之光潤,草木之茂盛,乃其驗也。而拘忌者惑以擇地之方位,決日之吉凶,甚者不以奉先爲計,而專以利後爲慮,尤非孝子安厝之用心也。惟五患者不得不慎:須使異日不爲道路,不爲城郭,不爲溝池,不爲貴勢所奪,不爲耕犁所及。
17、正叔雲:某家治喪,不用浮圖。在洛亦有一二人家化之。
18、今無宗子,故朝廷無世臣。若立宗子法,則人知尊祖重本。人既重本,則朝廷之勢自尊。古者子弟從父兄,今父兄從子弟,由不知本也。且如漢高祖欲下沛時,只是以帛書與沛父老,其父兄便能率子弟從之。又如相如使蜀,亦移書責父老,然後子弟皆聽其命而從之。只有一個尊卑上下之分,然後從順而不亂也。若無法以聯屬之,安可?且立宗子法,亦是天理。譬如木必有從根直上一條,亦必有旁枝。又如水,雖遠必有正源,亦必有分派處,自然之勢也。然又有旁枝達而爲幹者,故曰:"古者天子建國,諸侯奪宗"雲。
19、邢和叔敘明道先生事雲:堯舜三代帝王之治所以博大悠遠,上下與天地同流者,先生固已默而識之。至於興造禮樂,制度文爲,下至行帥用兵戰陣之法,無所不講,皆造其極。外之夷狄情狀,山川道路之險易,邊鄙防戍城寨斥候控帶之要,靡不究知。其吏事操決,文法簿書,又皆精密詳練。若先生可謂通儒全才矣。
20、介甫言:"律是八分書。"是他見得。
21、橫渠先生曰:兵謀師律,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其術見三王方策,歷代簡書。惟志士仁人,爲能識其遠者大者,素求預備,而不敢忽忘。
22、肉辟於今世死刑中取之,亦足寬民之死。過此當念其散之之久。
23、呂與叔撰橫渠先生行狀雲:先生慨然有意三代之治,論治人先務,未始不以經界爲急。嘗曰:仁政必自經界始。貧富不均,教養無法,雖欲言治,皆苟而已。世之病難行者,未始不以急奪富人之田爲辭,然茲法之行,悅之者衆。苟處之有術,期以數年,不刑一人而可複。所病者,特上之未行耳。乃言曰:"縱不能行之天下,猶可驗之一鄉。"方與學者議古之法,共買田一方,畫爲數井,上不失公家之賦役,退以其私正經界,分宅裏,立斂法,廣儲蓄,興學校,成禮俗。救災恤患,敦本抑末。足以推先王之遺法,明當今之可行。此皆有志未就。
24、橫渠先生爲雲岩令,政事大抵以敦本善俗爲先。每以月吉具酒食,召鄉人高年會縣庭,親爲勸酬,使人知養老事長之義。因問民疾苦,及告所以訓戒弟子之意。
25、橫渠先生曰:古者"有東宮,有西宮,有南宮,有北宮,異宮而同財"。此禮亦可行。古人慮遠。目下雖似相疏,其實如此乃能久相親。蓋數十百口之家,自是飲食衣服難爲得一,又異宮乃容子得伸其私,所以"避子之私也,子不私其父,則不成爲子"。古之人曲盡人情,必也同宮。有叔父伯父,則爲子者何以獨厚于其父?爲父者又烏得而當之?父子異宮,爲命士以上,愈貴則愈嚴。故異宮,猶今世有逐位,非如異居也。
26、治天下不由井地,終無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
27、井田卒歸於封建乃定。
猜你喜欢 孟子序说·孟子 提要·朱熹 卷五十·湛若水 朱子学的目录·邱濬 离娄上篇·王夫之 论语集编卷四 ·真德秀 卷一百四十一·山井鼎 卷四十七·沈廷芳 卷五·王天与 卷一·易祓 艺术与科学·钱穆 昭公·昭公十三年·左丘明 第六次研究会·太虚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二·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六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