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制度第九卷

  1、濂溪先生曰:古者聖王制禮法,修教化,三綱正,九疇敘,百姓大和,萬物鹹若。乃作樂以宣八風之氣,以平天下之情。故樂聲淡而不傷,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則欲心平,和則躁心釋。優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謂道配天地,古之極也。後世禮法不修,政刑苛紊,縱欲敗度,下民困苦。謂古樂不足聽也,代變新聲,妖淫愁怨,道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賊君棄父,輕生敗倫,不可禁者矣。嗚呼!樂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故以宣化,今以長怨。不復古禮,不變今樂,而欲至治者,遠矣!

  2、明道先生言于朝曰: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爲本。宜先禮命近侍賢儒及百執事,悉心推訪有德業充備足爲師表者,其次有篤志好學材良行修者,延聘敦遣,萃于京師,俾朝夕相與講明正學。其道必本於人倫,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學灑掃應對以往,修其孝弟忠信,周旋禮樂。其所以誘掖激厲漸摩成就之之道,皆有節序。其要在於擇善修身,至於化成天下。自鄉人而可至於聖人之道,其學行皆中於是者爲成德。取材識明達可進於善者,使日受其業。擇其學明德尊者爲太學之師。次以分教天下之學,擇士入學,縣升之州,州賓升於太學,太學聚而教之,歲論其賢者能者於朝。凡選士之法,皆以性行端潔,居家孝悌,有廉恥禮遜,通明學業,曉達治道者。

  3、明道先生論十事:一曰師傅,二曰六官,三曰經界,四曰鄉黨,五曰貢士,六曰兵役,七曰民食,八曰四民,九曰山澤,十曰分數。其言曰:無古今,無治亂,如生民之理有窮,在聖王之法可改。後世能盡其道則大治,或用其偏則小康,此歷代彰灼著明之效也。苟或徒知泥古而不能施之於今,姑欲徇名而遂廢其實,此則陋儒之見,何足以論治道哉?然倘謂今人之情,皆已異于古。先王之迹,不可複於今。趣便目前,不務高遠,則亦恐非大有爲之論,而未足以濟當今之極弊也。

  4、伊川先生上疏曰:三代之時,人君必有師、傅、保之官。師,道之教訓。傅,傅之德義。保,保其身體。後世作事無本,知求治而不知正君,知規過而不知養德,傅德義之道,固已疏矣。保身體之法,複無聞焉。臣以爲傅德義者,在乎防見聞之非,節嗜好之過。保身體者,在乎適起居之宜,存畏慎之心。今既不設保傅之官,則此責皆在經筵。欲乞皇帝在宮中,言動服食,皆使經筵官知之。有翦桐之戲,則隨事箴規。違持養之方,則應時諫止。

  5、伊川先生看詳三學條制雲:舊制公私試補,蓋無虛月。學校,禮義相先之地,而月使之爭,殊非教養之道。請改試爲課,有所未至,則學官召而教之,更不考定高下。制尊賢堂以延天下道德之士,及置待賓吏師齋,立檢察士人行檢等法。

  又雲:自元豐後設利誘之法,增國學解額至五百人,來者奔湊。舍父母之養,忘骨肉之愛,往來道路,旅寓他土,人心日偷,士風日薄。今欲量留一百人,餘四百人,分在州郡解額窄處,自然士人各安鄉土。養其孝愛之心,息其奔趨流浪之志,風俗亦當稍厚。

  又雲:三舍升補之法,皆案文責迹。有司之事,非庠序育材論秀之道。蓋朝廷授法,必達乎下,長官守法而不得有爲,是以事成於下,而下得以制其上。此後世所以不治也。或曰:"長貳得人則善矣,或非其人,不若防閑詳密可循守也。"殊不知先王制法,待人而行,未聞立不得人之法也。苟長貳非人,不知教育之道,徒守虛文密法,果足以成人才乎?

  6、明道先生行狀雲:先生爲澤州晉城令,民以事至邑者,必告之以孝悌忠信,入所以事父兄出所以事長上。度鄉村遠近爲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難相恤,而奸僞無所容。凡孤煢殘廢者,責之親戚鄉党,使無失所。行旅出於其途者,疾病皆有所養。諸鄉皆有校,暇時親至,召父老與之語,兒童所讀書,親爲正句讀,教者不善,則爲易置。擇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鄉民爲社會,爲立科條,旌別善惡,使有勸有恥。

  7、萃,"王假有廟"。傳曰:群生至衆也,而可一其歸仰。人心莫知其鄉也,而能致其誠敬。鬼神之不可度也,而能致其來格。天下萃合人心,總攝衆志之道非一,其至大莫過於宗廟。故王者萃天下之道至於有廟,則萃道之至也。祭祀之報,本于人心,聖人制禮以成其德耳。故豺獺能祭,其性然也。

  8、古者戍役,再期而還。今年春暮行,明年夏代者至,複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遣次戍者。每秋與冬初,兩番戍者皆在疆圉,乃今之防秋也。

  9、聖人無一事不順天時,故至日閉關。

  10、韓信多多益辦,只是分數明。

  11、伊川先生雲:管轄人亦須有法,徒嚴不濟事。今帥千人,能使千人依時及節得飯吃,只如此者亦能有幾人?嘗謂軍中夜驚,亞夫堅臥不起。不起善矣,然猶夜驚何也?亦是未盡善。

  12、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系,收世族,立宗子法。

  13、宗子法壞,則人不自知來處,以至流轉四方,往往親未絕不相識。今且試以一二巨公之家行之,其術要得拘守得,須是且如唐時立廟院。仍不得分割了祖業,使一人主之。

  14、凡人家法,須月爲一會以合族。古人有花樹韋家宗會法,可取也。每有族人遠來,亦一爲之。吉凶嫁娶之類,更須相與爲禮,使骨肉之意常相通。骨肉日疏者,只爲不相見,情不相接爾。

  15、冠昏喪祭,禮之大者,今人都不理會。豺獺皆知報本,今士大夫家多忽此。厚于奉養而薄于先祖,甚不可也。某嘗修六禮,大略家必有廟,廟必有主,月朔必薦新,時祭用仲月。冬至祭始祖,立春祭先祖,秋季祭禰,忌日遷主祭于正寢。凡事死之禮,當厚於奉生者。人家能存得此等事數件,雖幼者可使漸知禮義。

  16、蔔其宅兆,蔔其地之美惡也。地美則其神靈安,其子孫盛。然則曷謂地之美者?土色之光潤,草木之茂盛,乃其驗也。而拘忌者惑以擇地之方位,決日之吉凶,甚者不以奉先爲計,而專以利後爲慮,尤非孝子安厝之用心也。惟五患者不得不慎:須使異日不爲道路,不爲城郭,不爲溝池,不爲貴勢所奪,不爲耕犁所及。

  17、正叔雲:某家治喪,不用浮圖。在洛亦有一二人家化之。

  18、今無宗子,故朝廷無世臣。若立宗子法,則人知尊祖重本。人既重本,則朝廷之勢自尊。古者子弟從父兄,今父兄從子弟,由不知本也。且如漢高祖欲下沛時,只是以帛書與沛父老,其父兄便能率子弟從之。又如相如使蜀,亦移書責父老,然後子弟皆聽其命而從之。只有一個尊卑上下之分,然後從順而不亂也。若無法以聯屬之,安可?且立宗子法,亦是天理。譬如木必有從根直上一條,亦必有旁枝。又如水,雖遠必有正源,亦必有分派處,自然之勢也。然又有旁枝達而爲幹者,故曰:"古者天子建國,諸侯奪宗"雲。

  19、邢和叔敘明道先生事雲:堯舜三代帝王之治所以博大悠遠,上下與天地同流者,先生固已默而識之。至於興造禮樂,制度文爲,下至行帥用兵戰陣之法,無所不講,皆造其極。外之夷狄情狀,山川道路之險易,邊鄙防戍城寨斥候控帶之要,靡不究知。其吏事操決,文法簿書,又皆精密詳練。若先生可謂通儒全才矣。

  20、介甫言:"律是八分書。"是他見得。

  21、橫渠先生曰:兵謀師律,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其術見三王方策,歷代簡書。惟志士仁人,爲能識其遠者大者,素求預備,而不敢忽忘。

  22、肉辟於今世死刑中取之,亦足寬民之死。過此當念其散之之久。

  23、呂與叔撰橫渠先生行狀雲:先生慨然有意三代之治,論治人先務,未始不以經界爲急。嘗曰:仁政必自經界始。貧富不均,教養無法,雖欲言治,皆苟而已。世之病難行者,未始不以急奪富人之田爲辭,然茲法之行,悅之者衆。苟處之有術,期以數年,不刑一人而可複。所病者,特上之未行耳。乃言曰:"縱不能行之天下,猶可驗之一鄉。"方與學者議古之法,共買田一方,畫爲數井,上不失公家之賦役,退以其私正經界,分宅裏,立斂法,廣儲蓄,興學校,成禮俗。救災恤患,敦本抑末。足以推先王之遺法,明當今之可行。此皆有志未就。

  24、橫渠先生爲雲岩令,政事大抵以敦本善俗爲先。每以月吉具酒食,召鄉人高年會縣庭,親爲勸酬,使人知養老事長之義。因問民疾苦,及告所以訓戒弟子之意。

  25、橫渠先生曰:古者"有東宮,有西宮,有南宮,有北宮,異宮而同財"。此禮亦可行。古人慮遠。目下雖似相疏,其實如此乃能久相親。蓋數十百口之家,自是飲食衣服難爲得一,又異宮乃容子得伸其私,所以"避子之私也,子不私其父,則不成爲子"。古之人曲盡人情,必也同宮。有叔父伯父,則爲子者何以獨厚于其父?爲父者又烏得而當之?父子異宮,爲命士以上,愈貴則愈嚴。故異宮,猶今世有逐位,非如異居也。

  26、治天下不由井地,終無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

  27、井田卒歸於封建乃定。

猜你喜欢
  孟子序说·孟子
  提要·朱熹
  卷五十·湛若水
  朱子学的目录·邱濬
  离娄上篇·王夫之
  论语集编卷四 ·真德秀
  卷一百四十一·山井鼎
  卷四十七·沈廷芳
  卷五·王天与
  卷一·易祓
  艺术与科学·钱穆
  昭公·昭公十三年·左丘明
  第六次研究会·太虚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卷第二·佚名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十六卷·宝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回 瑟柱频移弹清泪 琴弦重续谁知音·萧晶玉

    且说素娘正自悲感,忽听有人说话,抬头一看,却是任婆子朱氏走将进来。口中夸道:“好俊菊花儿!好俊菊花儿!”看着素娘说:“我的奶奶,叫我好找,原来在此看花儿呢!”素娘说:“你找我作甚?”婆子说:“印哥的小褥子、糠口袋都

  • 卷三·侯克中

    钦定四库全书 艮斋诗集卷三 元 侯克中 撰 伯夷传 顔子知非肯复行伯夷恶恶岂容情服膺弗失终身乐食蕨能全盖世名虽死不亡仁者寿舍生取义圣之清二贤阃域人谁到只有宣尼集大成 吊屈原 怀襄为主子兰卿何必逢人话独醒长

  • 卷十八·王奕清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十八目录【四十八字】锦堂春赵令畤卢祖皋【三首】陆游【七首】李肩吾刘迎【四首】人月圆王诜赵鼎吴激赵孟頫刘因倪瓒【二首】前调【又一体】杨无咎前调【又一体】杨无咎武陵春【又一体】晏

  • 卷二十五·陆游

    钦定四库全书 劒南诗稾卷二十五 宋 陆游 撰 秋夜 清夜不成寐出门还浩歌断云微翳月薄露不倾荷络纬知时早梧桐奈汝何非关老怀恶秋物感人多 世事 世事本难全吾生已媿天借书常稇载馈酒亦蝉聨饘粥随时具湖山此地偏残年

  • 卷八·应劭

      ○祀典《礼》:"天子祭天地山川岁遍"。《春秋国语》:"凡帝、郊、宗、祖、报,此五者国之典礼。加之以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於民者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为质者也;及天之三辰,所昭仰也;地之五行,所生殖也;九州名山川泽,所出财

  • 卷五十一·志第二十·礼志三(军仪)·脱脱

        ◎礼志三(军仪)   皇帝亲征仪:常以秋冬,应敌制变或无时。将出师,必先告庙。乃立三神主祭之:曰先帝,曰道路,曰军旅。刑青牛白马以祭天地。其祭,常依独树;无独树,即所舍而行之。或皇帝服介胄,祭诸先帝宫庙,乃阅兵

  • 卷一百九十·列传第八十七·柯劭忞

      赵孟頫(赵与薰 赵大讷) 叶李   赵孟頫,字子昂,湖州归安人。宋太祖裔孙秀王子称五世孙也。幼聪敏,读书目成诵。   宋亡,益自力于学。吏部尚书夹谷之奇荐为翰林编修,不就。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搜江南遗逸,又荐之。入见。

  • 卷十三 东晋元帝·王夫之

      自此至陈,凡僭伪诸国事俱附六代编年下论之。  〖一〗   扶危定倾,以得人心为本务。国破君亡,天下喁喁然愿得主而事之,人心为易得矣,而未易也;非但其慰安之者非其道也,天下方喁喁然而愿得主,抑必天下之固喁喁矣;如其遽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五·佚名

    弘治十六年十一月甲子朔钦天监进弘治十七年大统历 上御奉天殿受之给赐文武群臣颁行天下本监官复诣文华殿进历于皇太子○吏科给事中吴蕣劾奏巡抚山西都御史何钧南京督粮都御史张抚衰病误事巡抚宣府都御史刘聪诬奏人罪

  • 儒林宗派卷十四·万斯同

    鄞县万斯同撰明宋濓【景濓潜溪浦江学士文宪】宋氏学派王绅【仲缙祎子义乌】楼琏【士琏义乌】郑渊【仲涵浦江】郑湜【仲持】郑棠【叔美】郑楷【叔度】郑柏【叔瑞】吕荣【慎明永康】陈子晟【仲昭连江】右宋氏门人薛瑄【

  • 卷一百七·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 朱批佟世鏻奏摺 雍正元年五月二十日河南南阳总兵官【臣】佟世鏻谨 奏为南镇霖雨及时二麦均收恭进新麦仰慰 圣怀事窃【臣】查南汝地方各州县霖雨及时二麦收成皆足八分而南阳之西南浙川

  • 二年·佚名

    (丙子)二年大明景泰七年春正月1月1日○辛未朔,上行望闕禮,仍受百官朝賀,倭、野人五百餘人隨班。○上謁昌德宮,進豐呈。○御含元殿,宗親等侍食。內侍李龍年等執事不謹,命衛卒杖之,囚義禁府。御忠順堂,命內禁衛兼司僕射侯,召承旨李

  • 卷二十九·陆九渊

    卷二十九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 庸言之必信,庸用之必谨,是知所以成己矣。知所以成己,则诚岂有外乎此哉?又惧乎邪之为吾害而闲之也严,使无一毫非僻之习以侵之,则诚日益至,而在己者不期存而自存矣。 成己成物

  • 第四篇 力量的源泉 第三十二章 道似海·林语堂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 。语译道体虚无,永远处于不可名而朴质的状态。即使

  • 行品第一·佚名

    闻如是一时佛游於王舍国其鸡山。与大比丘众不可计。弟子善业第一。及大众菩萨无央数。敬首为上首。是时十五斋日月满。佛请贤者善业。此众菩萨集会。乐汝说菩萨大士明度无极。欲行大道当由此始(师云请之以法不以饮食也

  • 在仰光中缅佛学会谈话·太虚

    ──十二月二十一日──师:我没有到缅甸来,就想中缅佛教应有联合的团体。一到缅甸,就闻已成立了中缅佛学研究会,我非常的欢喜!  我这次来缅甸,各种的招待,都从中缅佛教能有具体的联合工作中发展出来。今天承约谈中缅佛学,觉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八·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胜慧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六复次舍利子。略说菩萨一种圣道。谓是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单己无二。以自勇猛大精进力。深心摄受。不藉他缘及

  • 秦汉史·吕思勉

    秦汉历史研究专著。吕思勉著。开明书店1947年初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再版。香港太平书局翻印本流传亦较广。分上下两册,凡20章126节,约60万字。上册是秦汉政治历史,分列12章79节,以纪事本末体叙述自秦始皇26年(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