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教學第十一卷

  1、濂溪先生曰:剛善爲義,爲直,爲斷,爲嚴毅,爲幹固。惡爲猛,爲隘,爲強梁。柔善爲慈,爲順,爲巽。惡爲懦弱,爲無斷,爲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2、伊川先生曰:古人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大學之法,以豫爲先。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便當以格言至論日陳於前,雖未知曉,且當薰聒,使盈耳充腹,久自安習,若固有之。雖以他言惑之,不能入也。若爲之不豫,及乎稍長,私意偏好生於內,衆口辯言鑠於外,欲其純完,不可得也。

  3、觀之上九曰:"觀其生,君子無咎。"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傳曰:君子雖不在位,然以人觀其德,用爲儀法,故當自慎省。觀其所生,常不失于君子,則人不失所望而化之矣。不可以不在於位,故安然放意無所事也。

  4、聖人之道如天然,與衆人之識甚殊邈也。門人弟子既親炙,而後益知其高遠。既若不可以及,則趨望之心怠矣。故聖人之教,常俯而就之。事上臨喪,不敢不勉。君子之常行,不困於酒尤其近也。而以己處之者,不獨使夫資之下者,勉思企及,而才之高者,亦不敢易乎近矣。

  5、明道先生曰:憂子弟之輕俊者,只教以經學念書,不得令作文字。子弟凡百玩好皆奪志。至於書劄,於儒者事最近,然一向好者,亦自喪志。如王虞顔柳輩,誠爲好人則有之,曾見有善書者知道否?平生精力用於此,非惟徒廢時日,於道便有妨處,足以喪志也。

  6、胡安定在湖州置治道齋,學者有欲明治道者,講之於中,如治民治兵水利算數之類。嘗言劉彜善治水利,後累爲政,皆興水利有功。

  7、凡立言欲涵蓄意思,不使知德者厭,無德者惑。

  8、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欲且教之歌舞,如古詩三百篇,皆古人作之。如關雎之類,正家之始。故用之鄉人,用之邦國,日使人聞之。此等詩,其言簡奧,今人未易曉。別欲作詩,略言教童子灑掃應對事長之節,令朝夕歌之,似當有助。

  9、子厚以禮教學者最善,使學者先有所據守。

  10、語學者以所見未到之理,不惟所聞不深澈,反將理低看了。

  11、舞射便見人誠。古之教人,莫非使之成己。自灑掃應對上,便可到使人事。

  12、自"幼子常視無誑"以上,便是教以使人事。

  13、"先傳後倦",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小者近者,而後教以大者遠者。非是先傳以近小而後不教以遠大者。

  14、伊川先生曰:說書必非古意,轉使人薄。學者須是潛心積慮,優遊涵養,使之自得。今一日說盡,只是教得薄。至如漢時說,下帷講誦,猶未必說書。

  15、古者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擇其才可教者聚之,不肖者複之農畝。蓋士農不易業,既入學則不治農,然後士農判。在學之養,若士大夫之子,則不慮無養。雖庶人之子,既入學則亦必有養。古之士者,自十五入學,至四十方仕,中間自有二十五年學,又無利可趨,則所志可知。須去趨善,便自此成德。後之人,自童稚間已有汲汲趨利之意,何由得向善?故古人必使四十而仕,然後志定。只營衣食,卻無害。惟利祿之誘最害人。

  16、天下有多少才,只爲道不明於天下,故不得有所成就。且古者"興於詩,立于禮,成于樂"。如今人怎生會得?古人于詩,如今人歌曲一般,雖閭巷童稚,皆習聞其說而曉其義,故能興起於詩。後世老師宿儒,尚不能曉其義,怎生責得學者?是不得興於詩也。古禮既廢,人倫不明,以至治家,皆無法度,是不得立於禮也。古人有歌詠以養其性情,聲音以養其耳目,舞蹈以養其血脈,今皆無之,是不得成于樂也。古之成才也易,今之成才也難。

  17、孔子教人,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蓋不待憤悱而發,則知之不固。待憤悱而後發,則沛然矣。學者須是深思之。思而不得,然後爲他說便好。初學者須是且爲他說,不然,非獨他不曉,亦止人好問之心也。

  18、橫渠先生曰:"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仁之至也,愛道之極也。己不勉明,則人無從倡,道無從弘,教無從成矣。

  19、學記曰:"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人未安之,又進之,未喻之,又告之,徒使人生此節目。不盡材,不顧安,不由誠,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難,必盡人之材,乃不誤人。觀可及處,然後告之。聖人之教,直若庖丁之解牛,皆知其隙,刃投餘地無全牛矣。人之才足以有爲,但以其不由於誠,則不盡其才。若曰勉率而爲之,則豈有由誠哉?

  20、古之小兒便能敬事。長者與之提攜,則兩手奉長者之手,問之,掩口而對。蓋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兒,且先安祥恭敬。

  21、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政不足與間也。唯大人爲能格君子之非。"非惟君心,至於朋遊學者之際,彼雖議論異同,未欲深較。惟整理其心,使歸之正,豈小補哉?

猜你喜欢
  散不足第二十九·桓宽
  圣贤·吕坤
  三传辨疑卷十三·程端学
  卷八三·邱濬
  尽心下篇·王夫之
  ●牧鑑序·杨昱
  凡例·石光霁
  卷一百四十二·山井鼎
  卷十一·山井鼎
  卷八·刘瑾
  卷四十一·顺治
  哀公·哀公二年·左丘明
  卷上·佚名
  不尽品第二十六·佚名
  父子合集经卷第七·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潘希白·唐圭璋

      希白字怀古,号渔庄,永嘉人。玉祐元年(1253)登第。干办临安府节制司公事。德祐中,起史馆检校,不赴。   大有   九日   戏马台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

  • 卷五百五 列传二百九十二·赵尔巽

      ◎艺术四   王来咸 褚士宝 冯行贞 甘凤池 曹竹斋潘佩言 江之桐 梁九 张涟叶陶 刘源 唐英 戴梓 丁守存 徐寿子建寅 华封   王来咸,字征南,浙江鄞县人。先世居奉化,自祖父居鄞,至来咸徙同,从同里单思南受内家拳法

  • ●卷十五·徐梦莘

      政宣上帙十五。   起宣和五年三月一日甲寅,尽十四日丁酉。   三月一日甲寅朔金人甯术割(改作尼楚赫)等至馆五日入见於崇政殿。   燕云:奉使录曰:五日甯术割(改作尼楚赫)等上殿上遣黄珦传旨卿等离军前日大金皇帝安

  • ●卷十一·赵翼

    ○南史增梁书琐言碎事《武帝纪》,(增)帝兵围郢州,城将破,有毛人数百,泣投黄鹄矶,盖城之精也。帝东下,所乘船常有两龙导引,左右皆见之。军至建业,围六门,东昏将桓和绐东昏出战,因来降。时民间谓密相欺者为“和欺”,梅虫儿

  • 卷之一百二十四·佚名

    成化十年春正月丁亥朔 上诣 奉先殿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行庆贺礼 皇太后 皇后俱免命妇朝贺○户部奏顺天府并五城兵马司审勘京城乞食贫民八百一十二口请给粮赈恤从之○戊子文武群臣朝亲王

  • 卷之五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三百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经

  • 卷二十六·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二十六      宋 苏辙 撰桞下惠列传第三桞下惠者鲁公族展氏也名禽仕鲁爲士师三黜不去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徃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故鲁虽不能用终身不去鲁僖公二十六

  • 中美共同防御条约·佚名

    本条约缔约国兹重申其对联合国宪章之宗旨与原则之信心,及其与所有人民及政府和平相处之愿望,并欲增强西太平洋区域之和平结构;以光荣之同感,追溯上次大战期间,两国人民为对抗帝国主义侵略,而在相互同情与共同理想之结合下,团

  • 提要·张自超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五春秋宗朱辨义     春秋类提要【臣】等谨案春秋宗朱辨义十二卷国朝张自超撰自超字彞叹高淳人康熙癸未进士是书大意本朱子据事直书之防不为深阻晦之説惟就经文前后防观以求其义不可

  • 卷二十一·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增修东莱书说卷二十一  宋 时烂 撰酒诰第十二      周书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酒小事尔周公乃爲之作一篇之书何也葢酒之爲病在后世视之则甚轻当时视之则甚重大抵有一身之病有一世之病或病于彊或病

  •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九·王日休

      十六观经云。上品上生者。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然则修上品者佛之深旨不可不知。今浅者尚不能知。况其深乎。故此卷自浅及深切于日用者皆载焉。名曰助修上品。  习说  孔子化三千之徒。其要旨不出一部论语

  • 现乳哺品第二十八·佚名

    佛以入无为,灭身诸苦痛。与无著弟子,出妙维耶离。行历诸村落,安详以次第。觉悟众生类,令植善德本。为无数众生,显露宿善行。度脱无央数,令服甘露味。次至成有城,力士所生土。与诸弟子俱,止宿其土界。去彼土不远,拘夷那竭城。城

  • 佛说佛名经卷第三·佚名

      南无大海佛 南无大乐说佛 南无大药王佛 南无大功德佛 南无无量香佛 南无无量精进佛 南无无量行佛 南无无量功德佛 南无宝生佛 南无无边功德宝作佛 南无法作佛 南无金色作佛 南无胜作佛 南无自在作佛

  • 卷第五十四·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五十四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不善纳息第一之九有五补特伽罗。谓随信行随法行信胜解见至身证。乃至广说。问何故尊者此结蕴中依五补特伽罗作论。后智定蕴中依七补特伽

  • 从容录重刻四家语录序·行秀

    自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虽云默露宗风。殊觉浑沦透漏。更逢后来好事儿孙。不知重惜家宝。各各拚身失命。平地生尘。澄波动浪。乱散空华。欺摇捏目。讹传众口。公案多端。天童雪窦残唾。既苦不收。圜悟万松梦语。又多不

  • 集验方·姚僧垣

    方书。据《北史》、《周书》姚僧垣传俱为12卷,或云10卷。北周姚僧垣(法卫)撰。本书久佚,原卷目已无从考详。据《外台秘要》,各卷方治大略如下:卷1,治卒心腹痛、中恶、蛊注等病;卷2,治伤寒、天行、温病、黄疸;卷3,治风

  • 莺莺传·元稹

    唐代传奇小说。又称《会真记》、《传奇》。1卷。元稹撰。《类说》卷28载《异闻集》收本篇,题《传奇》。《太平广记》卷488收本篇,题《莺莺传》而未注出处。《百川书志》、《宝文堂书目》因传中有张生《会真诗》,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