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刘行本传

刘行本,刘..兄之子。其父瞔,任职于梁朝,为官清正。行本初任武陵王国常侍。后遇萧修以梁州北附于周朝,遂与叔父刘..一起归顺周朝,寓居在新丰。常常把诵读书籍作为自己的事情,精力旺盛,不知疲惫,虽然缺吃少穿,亦怡然自得。性情刚烈,志向坚定不移。周大冢宰宇文护引用为中外府记室。武帝亲自执政,刘行本转任御中正中士,兼领起居注。

  屡屡升迁至掌朝下大夫。周朝旧例,天子驾临宫殿,掌朝主管笔墨纸砚,端到御座边,由承御大夫进取。到行本任掌朝,准备将笔呈递给皇帝,承御大夫又要来取。行本高声道“:不能拿笔去!”武帝吃惊地看着,问他为何这样,行本答道“:我听说设官分职,各有各的职责范围。我既然不能佩带承御之刀,承御怎么能来取我的笔呢?”武帝说“:有道理。”于是就命令二司各行其职。

  及宣帝继位,多有失德之事,行本直言切谏忤旨,贬出京城任河内太守。尉迟迥发动叛乱,进攻怀州,行本率领属下抵抗。升任仪同,赐爵文安县子。

  隋文帝登基,行本官任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文帝曾憎恨一名郎官,令人在殿前痛笞。行本进谏说“:此人平日清正,他的过错又小。”文帝不予理睬。行本郑重走上前说“:陛下不认为为臣不肖,令臣侍在左右。臣之言若说得对,陛下怎能不听?臣之言若不对,应当使之归于正理,怎么能够轻视臣子而不予理睬呢?臣子所说的不是个人的事情!”于是把手板扔在地上就退朝了。文帝收敛怒容向行本道歉,就原谅了那个受笞的郎官。

  此时天下大同,四夷归附,行本因党项羌人封疆很近,到了最后才归服,上表弹劾羌人使者“:臣听说南蛮听从校尉的统治,西域仰敬都护的威名。等到看见西羌,鼠窃狗盗,父不父,子不子,君臣没有分别,四夷之人,西羌最为低下。不省悟维系他们的惠心,哪里知道天朝含养的恩德,凶狠残暴,背离正统。羌人使者新近才至,请求交付推科论罪。”文帝认为行本志向不凡。雍州别驾元肇对文帝说“:有一个州吏,接受了别人送给他的二百文钱,按律令打一百杖。然而,臣刚到雍州时就和他有约定。这个州吏故意违反,请求加徒刑一年。”行本驳斥他说:“律令的实行,是为了阐明皇上的诏令。如今元肇竟然敢于重视他的教命,轻视法令,损法以取威,不是人臣应有之礼。”文帝嘉奖行本,赐给他绢一百匹。

  行本升任太子左庶子,和从前一样领书侍御史。皇太子虚心敬畏他。这时唐令则任左庶子,太子过分亲近唐令则,经常让他教授宫女唱歌。行本责备唐令则说“:庶子之职,应当引导太子走正道,为何让他沉溺于房帷之间呢!”令则非常惭愧,却不能改正。这时,沛国人刘臻、平原人明克让、河南人陆爽等人都因文采出众而受到太子的宠爱。行本对唐令则不能调教维护太子甚为恼怒,常常对三人说“:你们要读正经之书。”左卫率长史夏侯福受到太子的亲昵,曾经在阁房里和太子嬉戏。夏侯福大笑,声音传到外面。行本这时在阁外听到了,等夏侯福出来,指责他道:“你是何等小人,敢亵慢太子!”于是就把夏侯福交给执法人审问。太子为他求情,才把他放了。太子曾经得到一匹好马,令夏侯福骑出来看看。太子非常高兴,就想让行本再骑一骑。行本正色道“:皇上把我放在庶子的位子上,是想让我辅导殿下走正道,不是让殿下戏耍着玩的。”太子甚为惭愧,就放弃了这种念头。

  又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忌惮他行事刚正,没有人敢上他的门。因此请托之路断绝了,吏人颇为怀念他。不久,卒于官任,文帝非常伤心和惋惜。到了太子被废,文帝说:“可悲啊!假如刘行本还活着,太子杨勇不至于到这个地步!”行本没有儿子。

猜你喜欢
  志第十 礼乐十·欧阳修
  卷三十三·志第三·营卫志下·脱脱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赵晔
  卷五十 后燕録八·崔鸿
  卷十六·张九成
  卷之一百三十九·佚名
  卷之四百五十三·佚名
  ●两汉纪字句异同考·蒋国祚
  卷三十·郝经
  一二九七 浙江巡抚琅玕奏覆浙省查缴违禁书籍情形折·佚名
  民国二年(1913)四月至三年(1914)二月廿八日·胡适
  朱仲远传·李延寿
  王建传·薛居正
  秦纕传·张廷玉
  卷一百三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二百九十八·彭定求

        卷298_1 【凉州行】王建   凉州四边沙皓皓,汉家无人开旧道。边头州县尽胡兵,   将军别筑防秋城。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节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 卷七·贾岛

    钦定四库全书 长江集卷七 唐 贾岛 撰 送崔峤游潇湘 功烈尚书孙琢磨风雅言渡河山凿处陟岘汉滩喧梦想吟天目宵同话石门枫林叶欲下极浦月清暾 寄朱锡珪 远泊与谁同来从古木中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梦泽吞楚大闽山厄海

  • ●白香集卷下之一·沈行

    钱塘沈 行履德着 莆田宋 珏比玉校 禹航严 顺忍公阅 秣陵叶胤祖肇禧订 ○一 野水晴山雪后时含情念态一枝枝巳疑素手能妆出不御铅华亦自奇正气纔随灰律变高风惟有岁寒知何人画得天生态画得输他八句诗 唐李羣王 唐崔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文艺中·欧阳修

    李适,字子至,京兆万年人。举进士,再调猗氏尉。武后修《三教珠英》书,以李峤、张昌宗为使,取文学士缀集,于是适与王无竞、尹元凯、富嘉谟、宋之问、沈佺期、阎朝隐、刘允济在选。书成,迁户部员外郎,俄兼脩书学士。景龙初,又擢脩

  • 东都事略卷七十四·王称

    列传五十七  张方平字安道宋城人也少頴悟绝人凡书一览终身不再读宋绶蔡齐见之以为天下竒才也共以茂才异等荐之中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复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又中选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时赵元昊欲叛而未有以发则为嫚书

  • 奉旨问讯曾静口供十三条 二、华夷之间、人兽之间的本·雍正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书内云“天生人物,理一分殊,中土得正,而阴阳合德者为人,四塞倾险而邪僻者,为夷狄。夷狄之下为禽兽”等语。禽兽之名,盖以居处荒远,语言文字,不与中土相通,故谓之夷狄,非生于中国者为人,生于外地者

  • 卷第七·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纪第七监国鲁王监国鲁王王讳以海,太祖十世孙、鲁肃王寿镛之第五子也。兄以派,以长子袭封。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七月,封为镇国将军。十五年(一六四二),大清兵攻兖州;城

  • 卷之二百八十三·佚名

    光绪十六年。庚寅。三月。庚午朔。上诣仪鸾殿、问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皇太后安。至己亥皆如之。外记注  ○谕内阁、李瀚章奏、拏获着名海盗。请将出力人员奖励一摺。广东滨海等处。盗匪设立堂名。肆行劫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七·纪昀

    列传元 【二十一】○元二十一阿珠阿尔哈雅姜卫托克托呼 【绰和尔】阿珠阿尔哈雅姜卫托克托呼△阿珠阿珠乌哩特氏都帅乌兰哈达子也宪宗时从其父征西南夷所向摧陷至平大理克诸部降交趾无不在行世祖即位留典宿卫中统三

  • 钦定续通志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三十九·纪昀

    列传唐 【三十九】○唐三十九李嗣业马璘 李抱玉【抱真】路嗣恭【应恕】李嗣业马璘李抱玉路嗣恭△李嗣业李嗣业京兆高陵人长七尺膂力绝众开元中从安西都护来曜讨十姓苏禄先登捕贼累功署昭武校尉后应募安西军中初用陌

  • 卷八十二·宋敏求

    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八十二宋 宋敏求 编政事刑法颁新律令诏糺劾违律行事诏颁行新律诏法司及别勅推事并依律文诏恤刑诏颁行新令制申理寃屈制颁行律令格式制减大理丞废秋官狱勅申寃制诉事人先经州县勅减抵罪人决

  • 卷四·叶隆礼

    [史部,别史类,钦定重订契丹国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卷四世宗孝和庄宪皇帝世宗皇帝讳阮小字乌云太袓孙人皇王托云之子也人皇王归唐为唐主从珂所害【案原书作卒于滑州今考托云奔唐後居洛阳唐潞王以太宗助晋

  • 卷八十一·江永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綱目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八十一     婺源江永撰樂制    樂一補伏羲樂名扶來亦曰立本神農樂名扶持亦曰下謀【見帝系譜及孝經緯文按隋樂志云伏羲有絢同之詠伊耆有葦籥之音葛天八闋

  •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七·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七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二云何缘性缘起所缘。谓于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唯果堕正道理。谓观待道理。作用道理。证成道理。法尔道理。唯有诸法能引诸法。无有作者及以受

  • 人生佛教开题·太虚

      一、人生佛教之意趣 佛法是佛所证的一切法实相,及众生可以由之证到诸法实相的方法。同时,在佛亲证的方面为证法,就佛对众生说的方面为教法;前者是契理的,后者亦兼契机的,这是佛法大概的性质。  佛以所证的法应机宣说

  • 卷六十一·佚名

    释随喜品第三十九【经】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语慧命须菩提:&ldquo;有菩萨摩诃萨随喜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所得故。若声闻、辟支佛福德,若一切众生福德,若布施、若持戒、若修定、若随喜,是菩

  • 铁花仙史·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人情小说,属才子佳人类,不分卷二十六回。题“封云山人编次”, “一啸居士点评”,作者姓名与生平不详。鲁迅先生将本书列入“明之人情小说”,孙楷第则列入“不能定其先后次第”者内,按书称明朝为“故明”,

  • 爱眉小札·徐志摩

    书信、日记集。徐志摩遗作。1936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包括《小曼序》、《志摩日记》、《志摩书信》、《小曼日记》四个部分。《志摩日记》收1925年8月9日至8月31日写于北京的日记和1925年9月5日至9月17日写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