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之二

刘子卷之二

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注

辩乐第七

乐者,天地之声,中和之纪,

乐有五声之节,缓急相及,须使得中和之声也。

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人心喜则笑,笑则乐,乐则口欲歌之,

乐则有歌有舞。歌则咏其词以声播之,舞则动其容而以曲随之。歌者与乐器同而词数不一,乐随词变曲奏而更歌。故谓之歌词,今亦谓

之歌雅也。

手欲鼓之,足欲舞之。歌之舞之容发於音声

歌则听其音声,舞则观其容也。

形发於动静,而入於至道。音声动静,性术之变,尽於此矣。故人不能无乐,乐则不能无形,形则不能无道,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

师旷骤歌知南风之不竟,季子听乐识陈国之先亡。审官商,察音律,五降既止,不使手烦,淫声乱起而乱正声。先王恶其乱,则制雅乐以道之。其曲弹了,手烦不止,为之淫声。正声为雅乐。烦手乱声,为之淫乐。淫是亡国乱世之音声也。

故制雅乐以道之,使其声足,乐而不淫;使其音调,伦而不诡;

诡,诈也。先王之为乐也,所以有限节。故乐者有五音之节,为声有迟速,从本至末,缓急相及,使得中和之声。其曲既了,则罢退。五声既成,中和罢退,不容更复弹作,以为淫声。故日:五降不息,则非正声;手烦不已,则杂声并奏。杂声者,则是郑卫之声。此声是亡国乱世之声音。故云使其声和,音伦而不诡也。

使其曲繁,省而廉均。

先儒所说繁,多也;省,喊也;康,少也。乐,有淫乐,有雅乐。作之者须辩别识之,使其音伦而不诡,使其乐声而有伦贯,比次不使有诡诈也。其音繁多,乃须减省。遣康直均平,感人心善恶,辩贵贱,定尊卑,易人情,移风俗,每一舞各有於数。故以舞为文,即不言为舞也。

是以感人之善恶,不使放心邪气,是先王立乐之情也。五帝殊时,不相沿乐;

先王舞云门以祀天,舞咸池以祭地,舞箫韶以祭四望,舞大夏以祭山川,舞大濩以亨先妣,舞大武以享先祖。黄帝、颛顼、帝誉、尧、舜,是谓五帝。

三王异世,不相袭礼。

夏、殷、周,是後三王也。

各像勳德,应时之变。故黄帝乐曰云门,

谓其圣德如云自门而出,故曰云门也。

颛顼日五茎,

言其德被万物,尽有根茎。

帝誉日六英,

言其德被万物,自有英华。

尧日咸池,

咸,皆也;池,布也。言其圣德皆遍布天下也。

舜曰箫韶,

箫,肃也。言其道德,肃肃敬慎。韶之言绍也,言舜能继尧之大功德。《尚书》曰:箫韶九奏,凤凰来仪。已上是五帝也。

禹曰大夏,

夏,大也。言禹能大尧舜之德,言其德广如天,勤苦为民而不能为,因似大厦之屋能盖覆於民。

汤曰大濩,

言其道德广大,救於黎民,除其邪虐;亦能防护,褊布天下,养育黎民。故以称大濩也。

武曰大武,

言武王以武功定天下,故号其乐名大武。此後三王合前八代,天道各异,泌革不同,立乐象於兴时,制国不相仿袭。

此八乐之所以异名也。先王闻五声,播八音,

播,言被也,是其以舞为主而被以音声。鲁作歌在堂而舞在庭,乐铃先歌後舞。先歌诸诗,而後诸乐。其舞在堂上谓歌,其舞曲然也。

非苟欲愉心满耳听其铿锵而已,将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协律吕之情,

律管有十二,以应十二月。

和阴阳之气,调八风之韵,

五等之声,皆和八方之风,皆平八音之作。有节皆有常度,音之所守有其分,守各有次序。

通九歌之分,

乐有九奏,金奏击金。金谓之钟缚也。晋人作乐,先歌肆夏为初,先奏金,次歌文王之乐。九奏者,九夏也。九夏是曲名:王夏、昭夏、纳夏、章夏、齐夏、族夏、惊夏、陕夏、肆夏。王出,奏王夏。而军相见,奏肆夏。牲出,奏昭夏。四方宾来,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助祭,奏齐夏。族人侍养,奏族夏。公出,奏惊夏。宾醉而出,奏陕夏。是为九奏,亦云九歌,亦云九成。故曰:箫韶九成。

奏之圆丘,

祭天於圆丘。圆丘者,筑土为之,其形圆,故曰圆丘。今在国南郊也。

则神明降;用之方泽,

祭,地处也,筑土为坛,故曰方泽。在国北郊。

则幽只昇。

明者天神,幽只地神。

击批球石,即百兽率舞,乐终九成,

九成者,九奏也。

则瑞禽翔。上能感动天地,下则移风易俗。此德音之音,雅乐之情,盛德之乐也。

周、鲁、商,皆有盛德。此皆是周、鲁、商之盛德也。

明王既泯,风俗凌迟,雅乐残废,

明王,周公也。至鲁哀公时,礼乐残废,乐人散走,所往不同。古者天子诸侯食皆奏乐,各有乐人。太师,名挚,是第一食奏乐人,走往於齐。亚饭干,是第二食奏乐人,奔於楚。缭,是第三食奏乐人,走於蔡。缺,是第四食奏乐人,走於秦。方叔能击鼓,走入河内之地。播鞉武,其人善摇靴鼓,因名靴武,走入汉水内居。少师,名阳,其人善击磬,名襄,并俱走入东海。其代礼废乐崩,乐人皆去也。

而溺音竞兴。

溺,淫也。男为阳,女为阴。女常随男,则女是阳家之物。谓人受用,气有过度者,阴过则玲阳,过则热以女阳物。故曰热则成六种疾也。言此疾如蛊,心志或乱,昏狂失性。名为蛊疾,令人溺於女色,失其常性,犹如没水谓之溺。没结於慾,亦与溺水相似。故淫溺连言也。

故夏甲作破斧之歌,

夏甲时,天子作破斧之歌。歌者,呜呼,皆丧命矣夫。

始为东音;

东音者,东方木主角音也。其角音是雍和,治性育养之音也。

殷辛作靡靡之乐,

殷辛者,纣王也。靡靡者,是长夜之曲名也。此是桀纣王时,淫乐之名也。

始为北声。

北声,是纣王淫乐之声。

郑卫之俗好淫,故有漆洧桑中之曲;

溱洧者,是郑卫两国二水之问。桑中,是君王淫荒之地,君王淫荒化被人问,遂使二国男女奔淫野合契会之处。《诗》曰: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

楚越之俗好勇,则有赴汤蹈火之歌。

楚王好勇,放火烧焚甘泉官,令士卒救火如战阵,有功者赏,无功者罚。士卒以泥涂身,争救火,被烧杀三千余人也。

各咏其所好,歌其所欲作之者哀,

薄哀者,近於忧愁。此哀而不愁也。

听之者泣。由心之所感,则形於声;声之所感,必流於心。故哀乐之心感,则憔杀哔缓之声、应濮上之音作,

纣王无道,乐师抱琴投濮水而死。卫国乐人名师涓,从濮水过,闻濮水上有乐声,乃听而取之,至晋乃作此乐。晋国乐师名师旷,启王曰:此是濮水上乐,是亡国之乐。後乃废不用也。

则淫泱邪放之志生。故延年造倾城之歌,汉武思靡慢之色;

靡馒者,有妖冶之色。延年者,李延年也,姿颜色艳。汉武妻之,任为协律都尉。帝令造新声,延年於是起舞而歌曰:南国有佳人,美者颜如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不惜倾城国,佳人不再得。武帝宠之,问左右曰:天下更有美人乎。对曰:延年有一妹,极端正,姿容绝代。帝即诏之,美貌无匹,遂纳为夫人。时人语曰:一雌一雄,双飞入紫官也。

雍门作松相之声,齐湣愿未寒之服。

雍门乐人者,齐人也。为齐王弹秋风入松桥,曲声极惨凄。奏曲之时,王寒思着绩服也。

荆轲入秦,宋意击筑歌於易水之上,

荆轲,卫人也,往秦与太子燕丹报仇,欲杀秦王。去至易水上,太子送之,与其执别。宋如意为击筑,荆轲技剑起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感得白虹为之贯日。杀秦王不得,判轲身死於秦官,遂再不得还也。

闻者瞋目,髡直穿冠。赵王迁於房陵,

赵武,灵王之子,犯事贬於房陵之地,心常思忆故乡也。

心怀故乡,作山水之枢,

坐唱日谣,行唱日枢。其歌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思君兮,君岂知!

听者呜咽,泣涕流连。此皆淫泱凄怆愤厉哀思之声,非理性和情德音之乐也。桓帝听楚琴,慷慨叹息,悲酸伤心,

汉桓帝也。楚琴者是楚琴,曲曲有楚姬怨曲辞。桓帝听之,闻其哀怨惨凄。帝遂乃悲酸也。

曰:善哉。为琴若此,岂非乐乎。夫乐者,声乐而心和,所以非为乐也。今则声哀而心悲,洒泪而献歌,是以悲为乐也。若以悲为乐,亦何乐之有哉。今怨思之声施於管弦,听其音者不淫则悲。淫则乱男女之辩,悲则感怨思之声,岂所谓乐哉。故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乐不和顺,则气有蓄滞;气有蓄滞,则有悖逆诈伪之心,淫泱妄作之事。是以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声慝礼,不接心术。使人心和而不乱者,雅乐之情也。故为诗颂以宣其志,锺鼓以节其耳,羽旎以制其目,听之者不倾,视之者不邪。耳目不倾不邪,则邪音不入;邪音不入,则情性内和;情性内和,然後乃为乐也。

履信第八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

人无信不立,故曰:去食存信。《论语》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信之行於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於行,犹舟之待橄也。将涉大川,非舟何以济之;欲泛方舟,非概何以行之。今人虽欲为善而不知立行,犹无舟而济川也。虽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犹无橄而行舟也。是适郢者而首冥山,

郢土在南,冥山在北。

背道愈远矣。自古皆有死,人非信不立。故豚鱼着,信之所及也。

豚鱼者,是《周易·中孚》卦名,主信。卦卜得此兆,所期铃会,畋猎铃得。故主信也。

允哉。斯言非信不成。齐桓不背曹剧之盟,晋文不弃伐原之誓,

晋文侯将兵士伐原氏,令士卒人查三日粮,粮尽即还。至彼围原氏城三日,而原氏不降,文侯欲还。原氏城中有人来降,说云:城中粮尽,明旦将降,君可留待降。文侯曰:我与士卒契约,三日粮尽即还。今若不还,是无信也。得城失信,吾不为也。遂收军还。原氏闻之,请命自降。诸侯自此归附,由如伐原之信也。

昊起不亏移辕之赏,

吴起者,魏将也。欲伐秦,恐士卒军人不信,乃埋一车辕於市东门,书日:如有人能移此辕着西门者,即给土田宅百亩,黄金百斤。三日无人敢移。起更书曰:能移者给土田宅五百亩,黄金五百斤。时有一人来移,即依赐之。於是召慕人伐秦,遂克。此则不亏移辕之赏者也。

魏侯不乖虞人之期,

虞人,掌山泽之官也。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欲发,遂遇大雨。左右谏止之。文侯曰:吾不急於禽兽,吾与虞人期,恐失信。遂冒雨以

赴也。

用能德光於宇宙,名流於古今不圬者也。故春之得风,风不信则花萼不茂,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夏之得炎,炎不信则卉木不长,卉木不长则长赢之德废。秋之得雨,雨不信则百谷不实,百谷不实则收成之德废。冬之得寒,寒不信则水土不坚,水土不坚则安静之德废。以天地之灵,气候不信,四时犹废,而况於人乎。昔齐攻鲁,求其岑鼎,鲁侯伪献他鼎而请盟焉。齐侯不信,使柳季云是,

柳季是鲁国有信之人也。

则请受之。鲁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为国,信者亦臣之国。今欲破臣之国,全君之国,臣所难也。乃献岑鼎。小邻射以邑奔鲁,鲁使季路,要我君无盟矣。乃使子路。子路辞焉。季孙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子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不义也。由不能矣。夫柳季、季路,鲁之匹夫,立信於衡门而声驰於天下。故齐邻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为德,岂不大哉。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谓昂曰:昔鞅与公子善,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愿一饮醮以休二师。公子许焉,遂与之会。鞅伏甲虏之击,破魏军。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诈,遂车裂於市。夫商鞅,秦之柱臣,名重於海内,贪诈伪之小功,失诚信之大义。一为不信,终身见尤,卒至屠灭,为天下笑。无信之弊,岂不重乎。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教而行,诚在言外。君子知诚信之为贵、必忱信而行,指麾动静不失其符,以施教则立,以莅事则正,以怀远则附,以赏罚则明。由此而言,信之为行,其德大矣。

思顺第九

七纬顺度,以光天象;

天象五星如连珠,日月似合璧。

五性顺理,以成人行。行象为美,美于顺也。夫人为失,失在于逆。故七纬逆,则天象变;五性逆,则人道败。变而不生灾,败而不伤行者,未之有也。山海争水,水必归海,非海求之,其势顺也。赛利东南,

《骞》者,易卦。坎上艮下,谓之奏。艮为山,坎为水。山上有水,不安也,故谓骞。地,势也。地形东南下西北高,水性趁下就地势,顺也。若人卜得此卦,宜向东南行。故取顺则不以逆者也。

就土顺也;不利东北,登山逆也。是以去湿就燥,火之势也;违高从下,水之性也。今导泉向涧则为易下之流,激波陵山必成难昇之势。水之无情,犹知违逆趣顺,蚓人心乎。故忠孝仁义,德之顺也;悖傲无礼,德之逆也。顺者福之门,逆者祸之府。由是观之,逆性之难,顺性之易,断可识矣。今使孟说引牛之尾,

孟说,是纣时勇士多力人。

尾断膑裂,不行十步。若环桑之条以贯其鼻,摩以寻绚,被发童子骑而策之,风于广泽,恣情所趣。何者?十步之行非远於广泽,被发之童非勇於孟说,然而近不及远,强不如弱者,逆之与顺也。司马剂积天下之攻击,剑者也。令提剑锋而掉剑鳜,必刎其指,而不能以陷腐木而泥金甲乎。若提其瓤而掉其锋,虽则凡夫可以陆斩犀象,水截蛟龙矣。顺理而行?若执剑瓤;逆情而动,如执剑锋,欲无伤手,其可得乎#1。后稷虽善播植,不能使禾稼冬生,逆天时也。禹善治水,凿山穴,川不能回水西流#1,逆地势也。人虽才艺卓绝不能悖理成行,逆人道也。故循理处情,虽愚意可以立名;反道为务,虽为贤哲,犹有祸害。君子如能忠孝仁义,履信思顺,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

慎独第十

善者,行之总,不可斯须离。可离,非善也。人之须善,犹首之须冠,足之待履。首不加冠,是越类也;行不蹑履,是夷民也。今处显而修善,在隐而为非,是清旦冠。履而昏夜保铣也。荃荪孤植不以岩隐而歇其芳,石泉潜流不以涧幽而不清,人在暗密岂以隐翳而回操。是以戒慎目所不睹,恐惧耳所不闻,居室如见宾,入虚如有人。故莲瑷不以昏行变节,

昏行,夜合也。此明百王执礼不移。连缓夜行乘车,至卫君门前过,下车揖门而过。卫君在内闻之乘车至门,不闻行车之声。卫君曰:叉是连环也。

颜回不以夜浴改容,句践拘於石室,君臣之礼不替,

越王与范蠡,吴王囚之石室,乃行君臣之礼,不改易也。

冀缺耕於炯野,夫妇之敬不亏,

冀缺是晋国农人也。郭外曰郊,郊外曰野,野外曰林,林外曰炯。冀缺在炯野耕田,其妻饷食,冀缺见妻,乃行宾主之礼不亏也。

斯皆慎乎。隐微枕善而居,不以视之不见而移其心,听之不闻而变其情也。谓天盖高而听甚卑,谓日盖远而照甚近,谓神盖幽而察甚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魄於屋漏。

西北隅,谓之屋漏。

无曰不显,莫予云观。暗昧之事未有幽而不显,昏惑之行无有隐而不彰。修操於明,行悖於幽,以人不知。若人不知,则鬼神知之;鬼神不知,则己知之。而云不知,是盗锺掩耳之智也。孔徒晨起为善孜孜,东平居室以善为乐。

东平王,名仓。有人问曰:君以何为乐。答曰:仓以善为乐也。

故身恒居善,则内无忧虑,外无畏惧,独立不惭影,独寝不愧袅,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人伦,德被幽明,庆祥臻矣。

刘子卷之二竟

#1『欲无伤手,其可得乎』文渊阁本作『能无伤乎』。

#2『凿山穴,川不能周水西流』文渊阁本作『凿九川不能过水西流』。

猜你喜欢
  牧民第一·管仲
  提要·子华子
  卷五·高士奇
  卷十五·毛奇龄
  卷二十四·程川
  卷一百七十八·山井鼎
  卷二十三·佚名
  卷十五 公食大夫礼第九·李如圭
  卷十七·吕祖谦
  战于郎(1)·戴圣
  卷四百七十·佚名
  阿毗達磨俱舍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十四·佚名
  四童子三昧经卷下·佚名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六·知礼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楚辞余论卷上·蒋骥

    武进蒋骥撰论楚辞者向称七十二家古与堂又增之为八十四家然率皆评隲其人文非能发明考订有所增益于是书也洪庆善述隋唐书志有皇甫遵训参解楚辞七卷郭璞注十卷宋处士诸葛楚词音一卷刘防草木虫鱼疏二卷孟奥音一卷徐邈音一

  • 三集卷二十二·乾隆

    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三集卷二十二古今体一百二十六首【壬午六】初游龙井志怀三十韵濒湖佳景多不可偻指数岩泉各擅长大略吾能举南山有龙井向闻曾未覩弗肯命骑游恐费经营若今来却重饰既成说无补罢去太矫情新晴景更妩是用

  • 卷第三·陈与义

    ○书怀示友十首俗子令我病,纷然来座隅。贤士费怀思,不受折简呼。城东陈盂公,久阔今何如。[先生自注:陈孟公谓国佐。]明月照天下,此夕与君俱。不难十里勤,畏借东家驴。似闻有老眼,能作荐鹗书。功名勿念我,此心已扫除。其二张子

  • 卷一百四十一·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一王昌龄咏史荷畚至洛阳杖策游北门天下尽兵甲豺狼满中原明夷方遘患顾我徒崩犇自慙菲薄才误蒙国士恩位重任亦重时危志弥敦西北未及终东南不可吞进则耻保躬退乃为触藩叹息嵩山老而後知

  • 赵以夫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赵以夫(1189-1256)字用父,号虚斋,郓(今属山东)人。居长乐。赵彦括第四子。嘉定十年(1217)进士。历知漳州,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两浙转运判官。嘉熙元年(1237),以直焕章阁、枢密院副都承旨兼国史院编修官。二年,除沿

  • 卷一百0一 晉紀二十三·司马光

      起上章涒灘(庚申),盡著雍執徐(戊辰),凡九年。   穆皇帝升平四年(庚申、三六O年)   春,正月,癸巳,燕主儁大閱于鄴,欲使大司馬恪、司空陽騖將之入寇;會疾篤,乃召恪、騖及司徒評、領軍將軍慕輿根等受遺詔輔政。甲午,卒。戊子,太子

  •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八·李心传

    宋 李心传 撰绍兴三年九月壬子朔徽猷阁待制知建康府沉晦提举江州太平观以殿中侍御史常同论其凶暴狂僭贪忍轻率也晦到官才踰月而罢 初张浚为宣抚处置使行移于六部用劄子而六部则用申状至是吏部请宣抚使非见任执政官者

  • 后汉光武皇帝纪四卷第四·袁宏

      二年(丙戌、二六)  春正月甲子朔,日有蚀之。本志曰〔一〕:“日者阳精,人君之象也。君道亏,故日为之蚀。诸侯顺从,则为王者。诸侯专权,则疑在日〔二〕。于是在危十度〔三〕,齐之分野,张步未宾之应也。” 〔一〕

  • 卷之二百八十八·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三十 职官二·龙文彬

    ◎忠谏永乐时,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解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缙。会发兵讨安南,缙谏,不听,卒平之,置郡县;而太

  • 兵法第十七·管仲

    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今代之用兵者不然,不知兵权者也;故举兵之日而境内贫,战不必胜,胜则多死,得地而国败,此四者,用兵之祸者也。四祸其国,而无不危矣。大度之书曰:“

  • 附錄·杨昱

    牧鑑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明楊昱撰昱字子晦別號東谿汀州人是書以經史百家之言有關政治者裒輯成帙爲類凡四曰治本治體應事接人類各有目凡三十有五目又各分上中下上述經傳中紀古人政蹟下摭儒先議論每類首綴小序一篇其餘别

  • 卷二·李光坡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述注卷二安溪 李光坡 撰士昬礼第二郑目録云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隂来日入三商为昏○疏曰商谓商量是漏刻之名马氏云日未出日没后皆云二刻半前后共五刻今云三商者据整数而言昬礼

  • 近代人生观的评判·太虚

    ──九年春作──依照平常的做人习惯做去,在平常的人、对于做人本不发生什么问题,所以也用不著什么解决人生问题的人生观;独到了依照平常人习惯有些做不过去的时候,于是遂发生了:做人是什么样的?做人是为什么的?何必要做人?人

  • 毗俱胝菩萨一百八名经·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归命一切如来应供遍知觉。我今说此一切如来心真言。若有天人持明仙众。归命供养一切诸佛。受持读诵及赞说真言通达法相。若称唵字是圆满义。若称曩字是离怖畏义

  • 卷第十四·志磐

    佛祖统纪卷第十四宋景定四明东湖沙门志磐撰诸师列传第六之四 神智文法师法嗣(广智下第三世) ·明智中立法师   ·文慧宗正法师   ·空相思恭法师 扶宗忠法师法嗣   ·草堂处元法师  

  • 苏城舞会·巴尔扎克

    《苏镇舞会》发表于七月革命前夕的1829年,尚属巴尔扎克的试笔之作。作品描述了一个贵族小姐的不幸的婚姻。她由于贵族经济的衰败和封建门阀观念的日趋破灭的影响,导至婚姻的悲哀。作者形象地刻画了复辟时期贵族的尴尬地

  • 净土境观要门·怀则

    全一卷。元至大三年(1310)怀则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为怀则极力阐明宋代天台宗僧四明知礼之约心观佛之义。天台之观法有内观、外观二种,关于观阿弥陀佛应属何种观法,后世知礼门下曾起争议。本书即就此异论而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