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爵禄第十

  或問:古之君子貴爵禄歟?曰:然。諸子之書稱爵禄非貴也,資財非富也,何謂乎?曰:彼遭世之亂,見小人富貴而有是言,非古也。古之制爵禄也,爵以居有德,禄以養有功:功大者其禄厚,德遠者其爵尊(二"其"字,據《治要》補);功小者其禄薄,德近者其爵卑。是故觀其爵則別其人之德也,見其禄則知其人之功也,不待問之(《治要》上二句無"也"字,末句有)。古之君子貴爵禄者蓋以此也,非以黼黻華乎其身,芻豢之適於其口也;非以美色悅乎其目,鐘鼓之樂乎其耳也。孔子曰:"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明王在上,序爵班禄而不以逮也,君子以爲至羞,何賤之有乎?先王將建諸侯而錫爵禄也,必於清廟之中,陳金石之樂,宴賜之禮,宗人擯相,内史作策也。其頌曰:"文王旣勤止,我應受之。敷時繹思,我徂維求定,時周之命,於繹思。"由此觀之,爵禄者先王之所重也,非所輕也。故《書》曰:"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

  爵禄之賤也,由處之者不宜也,賤其人斯賤其位矣;其貴也,由處之者宜之也,貴其人斯貴其位矣。《詩》云:"君子至止,黻衣綉裳。佩玉鏘鏘,壽考不忘。"黻衣綉裳,君子之所服也,愛其德,故美其服也。暴亂之君子(《治要》無"子"字),非無此服也(《治要》無"也"字),而(《治要》無"而"字)民弗美也,位亦如之。昔周公相王室以君天下,聖德昭聞,王勛弘大,成王封以少昊之墟,地方七百里,錫之山川土田附庸,備物典策,官司彛器,龍旗九旒,祀帝於郊。太公亮武王克商寜亂,王封之爽鳩氏之墟,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無棣,五侯九伯,汝實征之,世祚太師,撫寧東夏。當此之時,孰謂富貴不爲榮寵者乎?自時厥後,文武之敎衰,黜陟之道廢,諸侯僭恣,大夫世位,爵人不以德,禄人不以功,竊國而貴者有之,竊地而富者有之,姦邪得願,仁賢失志,於是則以富貴相詬病矣。故孔子曰:"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然則富貴美惡,存乎其世也。

  《易》曰:"聖人之大寳曰位。"何以爲聖人之大寳曰位?位也者,立德之機也;勢也者,行義之杼也。聖人蹈機握杼,織成天地(《意林》作"天下")之化,使萬物順焉,人倫正焉,六合之内,各充(原作"竟",據《治要》改)其願,其爲大寳,不亦宜乎!故聖人以無勢位爲窮,百工以無器用爲困,困則其資亡,窮則其道廢,故孔子栖栖而不居者,蓋憂道廢故也。《易》曰:"井渫不食,爲我心惻。可用汲,王明,並受其福。"夫登高而建旌(《意林》作"旗"),則其所視(《治要》作"示", 《意林》作"視")者廣矣;順風而振(《治要》、《意林》作"奮")鐸,則其所聞者遠矣。非旌色之益明,非("非"字原脱,據《治要》補)鐸聲之益遠(《治要》作"益長", 《意林》作"遠長")也,所託者然也(《意林》作"所託得地")。况居富貴之地,而行其政令者乎(原作"也",據《意林》改。此二句《意林》作"而況富貴施政令乎")?故舜爲匹夫,猶民也,及其受终於文祖,稱曰"予一人",則西王母來獻白環;周公之爲諸侯,猶臣也,及其踐明堂之柞,負斧扆而立,則越裳氏來獻白雉。故身不尊則施不光(徐湘琳曰:"光,讀為'廣'。光、廣古通用。"),居不高則化不博。《易》曰:"豐,亨,無咎。王假之,勿憂。宜日中。"(徐湘琳曰:"語出《易·豐》卦辭,案,今本無'無咎'二字。)身尊居高之謂也。斯事也,聖人之所務也。

  雖然,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舜、禹、孔子可謂求之有(徐本脱"有"字)道矣;舜禹得之,孔子不得之,可謂有命矣。非惟聖人,賢者亦然。稷、契、伯益、伊尹、傅說得之者也,顔淵、閔子騫、冉耕、仲弓不得者也。故良農不患壃场之不修,而患風雨之不節;君子不患道德之不建,而患時世之不遇(《意林》作"而患其時之不至")。《詩》曰:"駕彼四牡,四牡項領。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傷道之不遇也。豈一世哉,豈一世哉!

猜你喜欢
  说林下第二十三·韩非
  鶡冠子原序·鹖冠子
  记义第三·孔鲋
  重政第十三·苏舆
  近思録集注卷三·茅星来
  孟子集疏卷十四·蔡模
  卷十二·程端学
  卷三十一·高闶
  卷十二·陈大章
  卷三·李钟伦
  庄公·庄公十九年·左丘明
  禅林僧宝传引·惠洪
  卷三·佚名
  卷五·佚名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十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宁南诗草胡序·连横

    宁南为台湾首善之区。三百年中,诗文充汗,有其名而无其诗,有其诗而卒少有人焉为之后者,岂以玄海为鸿沟哉?近代卓越如连子,旗鼓骚坛,独饶著作,其亦可谓三百年文献中之秀者欤!然而海桑身世,为时屈、为地屈、为名与利屈,则其人品、文

  • 卷282 ·佚名

    邵雍 首尾吟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疏散时。 早是小诗无检束,那堪大字更狂迷。 既贪李杜精神好,又爱欧王格韵奇。 余事不妨闲戏弄,尧夫非是爱吟诗。 邵雍 首尾吟 尧夫非是爱吟诗,诗是尧夫语

  • 嵗时杂咏巻四十五·蒲积中

    宋 蒲积中 编七月七月一日作 白居易七月一日天秋生履道里闲居见清景髙兴从此始林间暑雨歇池上凉风起桥竹碧鲜鲜岸沙青靃靃苍然古盘石清浅平流水何言中门前便是深山里双僮侍坐卧一杖扶行止饥闻麻粥香渴觉云汤美【胡

  • 第十八回 忧中忧英使索复文 病上病清后归冥箓·蔡东藩

      却说俄蒙交涉,尚无头绪,英公使又来一照会,催索要求条件。看官不必细猜,便可知是西藏交涉了。先是英国驻京公使,曾奉到英政府训令,向中政府提出抗议书,外交总长梁如浩,得过且过,并没有放在心里,因此未曾答复。至此英使又来

  • 史记集解卷六十五·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人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

  • 第72章 拿着人民当仇敌的蒋介石·冯玉祥

    蒋介石曾派过许多人到德国,跟着希特勒去学法西斯政治,因此蒋组织了复兴社,那里面的种种办法,都是学希特勒的。蒋介石又派了些人到义大利跟着墨索里尼去学,学回来的人就在CC里头实行墨索里尼那一套。蒋介石的办法是为了他自

  • 十国春秋卷二十三·吴任臣

    检讨吴任臣撰南唐九严续常梦锡严续字兴宗父可求为吴相续年十余嵗以父廕补千牛备身迁秘书郎烈祖以女妻之少长富贵性恭恪循循如也烈祖受吴禅官兵部侍郎尚书左丞元宗即位进礼部尚书中书侍郎时宋齐邱专国公卿多附之惟续持

  • 一五七、庞煖剧辛考·钱穆

    《史记?燕世家》:“剧辛故居赵,与庞煖善,已而亡走燕。燕见赵数困于秦,而廉颇去,令庞煖将也,欲因赵弊攻之。问剧辛,辛曰:庞煖,易与耳。燕使剧辛将击赵,赵使庞煖击之,取燕军二万,杀剧辛。”《李牧传索隐》:“庞煖即?

  • 枣林杂俎仁集·谈迁

    明盐官谈迁孺木着逸典金陵对泣录甲申长安陷,光禄寺署丞胶州高弘商困贼中脱归。秋末省其兄相国,备述前厄。故录之:三月己丑朔。甲辰,上召考选中外官三十三人于中左门。谕曰:「国家多事,南寇北胡。闻寇已薄固关,虽无确报,可谓迫

  • 卷一百九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九十七人物志七十七大臣传六十三【汉军正白旗二 董卫国 石琳 王国安华善 蔡毓荣】董卫国董卫国汉军正白旗人初任佐领历官国史院学士顺治十八

  •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孔子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终:老死,指父母去世。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读解】 慎终追远是

  • (二十一)朱子论格物·钱穆

    以上分章略述朱子所论各项心学工夫,其言静敬,言涵养省察,大体是承袭前人,而加以一番审辨与论定。其言克己与立志,则创辟新义,有未为北宋以来理学诸家所特加重视者。然朱子论心学工夫最要着意所在,则为致知。悬举知识之追寻一

  • 第五品·佚名

    第一章 解脱论名解脱论。此处,观、道、果、观察之四种智名为解脱智。于此等中,观智以常相等解脱故,或其[常相等]依解脱性而解脱故,是为解脱智。道是正断解脱。果是寂静解脱。观察智是知解脱者为解脱智。于如是四种解脱智,唯

  • 卷一·佚名

    幻住明禅师语录卷一嗣法门人清尚等编住邻水县仙人山观音禅院语录顺治庚子冬,师受应川游檀越及文学、僧俗等请结制。上堂至法座,以杖敲云:大众还见还闻么?须弥灯王如来现居此座,放光动地,说法了也。苟未见闻,不免重登师子座,拨

  • 钢穴·阿西莫夫

    《钢穴》(The Caves of Steel),是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版于1954年6月的科幻小说,第一部以以利亚·贝莱(Elijah Baley)为主角的科幻推理小说,也是阿西莫夫“机器人系列”的第二部作品。阿西莫夫以此为实例说明科幻

  • 搜神记·干宝

    志怪小说集。东晋干宝撰。二十卷。原书已佚。今本系后人据《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书辑录而成。大小故事凡四百五十四条。多记神灵怪异之事,意在“发明神道之不诬”。但亦保存有不少优秀神话故事及民间传说。如“

  • 大驾北还录·陆深

    《大驾北还录》一卷,明陆深撰。陆深,上海人,初名荣,字子渊,号俨山。弘治进士。嘉靖中为太常卿,兼侍读。世宗南巡,掌行在翰林院印,进詹事府詹事。本书记载明世宗南巡北还事,对了解嘉靖初年政治有所裨益。本书有明刻本等,今据以标

  • 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实录]·佚名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