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五品

第一章 解脱论

名解脱论。此处,观、道、果、观察之四种智名为解脱智。于此等中,观智以常相等解脱故,或其[常相等]依解脱性而解脱故,是为解脱智。道是正断解脱。果是寂静解脱。观察智是知解脱者为解脱智。于如是四种解脱智,唯果智无条件为已解脱,其余任何亦不应言:已解脱或未解脱。故不言名此“解脱智为解脱者”。然而不全办别而有如是“解脱智为解脱者”之邪执,乃安达派。

(自)解脱智是解脱耶?(他)然。(自)如何解脱智亦一切之解脱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解脱智是解脱耶?(他)然。(自)观察智是解脱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解脱智是解脱耶?(他)然。(自)种姓有人之解脱智是解脱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预流果作证向人之解脱智是解脱耶?(他)然。(自)预流之智以得、逮得、达、证预流果之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来果作证向人之解脱智是解脱者耶?(他)然。(自)一来之智以得、逮得、达、证一来果之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不还果作证向人之解脱智是解脱者耶?(他)然。(自)不还之智以得、逮得、达、证不还果之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阿罗汉果作证向人之解脱智是解脱耶?(他)然。(自)阿罗汉之智以得、逮得、达、证阿罗汉果之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具足预流果人之解脱智是解脱耶?(他)然。(自)预流果作证向人之解脱智是解脱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具足一来[果]人之解脱智是解脱耶?(他)然。(自)一来果作证向人之解脱智是解脱耶?(他)然。(自)具足不还果人之解脱智是解脱耶?(自)不还果作证向人之解脱智是解脱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具足阿罗汉果人之解脱智是解脱耶?(他)然。(自)阿罗汉果作证向人之解脱智是解脱之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具足预流果之解脱智是解脱而达其果智耶?(他)然。(自)预流果作证向人之解脱智是解脱而达其果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具足一来果人之解脱智是解脱而达其果智耶?(他)然。(自)一来果作证向人之解脱智是解脱而达其果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具足不还果人之解脱智是解脱而达其果智耶?(他)然。(自)不还果作证向人之解脱智是解脱而达其果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具足阿罗汉果之解脱智是解脱而达其果智耶?(他)然。(自)阿罗汉果作证向人之解脱智是解脱而达其果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二章 无学智论

名无学论。此处,依“长老阿难等之有学者[言]‘世尊是伟大’”之理趣,有学知无学,然而言此“有学有知无学之智”之邪执、乃北道派。

(自)于有学有无学之智耶?(他)然。(自)有学是知见、见、知、证、具足而住、身证而住无学之法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有学非不知见、不知、不见、不证、不具足而住、不身证而住无学之法耶?(他)然。(自)若“有学不知见、不见、不知、不证、不具足而住、不身证而住无学之法”者,汝!不应言:“于有学有无学之智。”

(自)于无学有无学之智,无学是知见、见、知、证、具足而住、身证而住无学之法耶?(他)然。(自)于有学有无学之智,有学是知见、见、知、证、具足而住、身证而住无学之法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于有学有无学之智,有学是不知不见、不见、不知、不证、不具足而住、不身证而住无学之法耶?(他)然。(自)于无学有无学之智,无学是不知不见、不见、不知、不证、不具足而住、不身证而住无学之法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于有学有无学之智耶?(他)然。(自)于种姓有人有预流道之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于预流果作证向人有预流果之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而言……乃至……。(自)于一来果作证……乃至……不还果作证……乃至……阿罗汉果作证向人有阿罗汉之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于有学有无学之智。”耶?(自)然。(他)具寿阿难是有学,而非知“世尊是伟大”、知“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是伟大”耶?(自)然。(他)若“具寿阿难是有学,知‘世尊是伟大’,知‘长老舍利弗是伟大、长老大目犍连伟大’”,是故汝!应言:“于有学有无学之智。”

第三章 颠倒论

名颠倒论。此中,“于地遍入于地想,其智为颠倒智”之邪执,乃安达派。

(自)入于地遍者有颠倒智耶?(他)然。(自)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之颠倒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入于地遍定有颠倒之智耶?(他)然。(自)不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非善耶?(他)然。(自)若“善”者,实汝!不应言:“入于地遍定有颠倒之智。”

(自)以无常为常是颠倒而彼不善耶?(他)然。(自)入于地遍定有颠倒之智,彼为不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是颠倒而彼不善耶?(他)然。(自)入于地遍定……有颠倒之智,彼为不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入于地遍定有颠倒之智,彼善耶?(他)然。(自)以无常为常是颠倒而彼为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入于地遍定有颠倒之智,彼善耶?(他)然。(自)以苦为乐……乃至……以无我为我……乃至……以不净为净是颠倒,彼善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入于地遍定有颠倒之智耶?(他)然。(自)阿罗汉入地遍定耶?(他)然。(自)若“阿罗汉入地遍定”者,实汝!不应言:“入于地遍定有颠倒之智。”

(自)入于地遍定有颠倒之智,阿罗汉入地遍定耶?(他)然。(自)于阿罗汉有颠倒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阿罗汉有颠倒耶?(他)然。(自)阿罗汉有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于阿罗汉无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耶?(他)然。(自)若“于阿罗汉无想颠倒、心颠倒、见颠倒”者,实汝!不应言:“于阿罗汉有颠倒。”

(他)不应言:“入于地遍定有颠倒之智。”耶?(自)然。(他)[思]地而入定者一切为地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依此,实入于地遍定有颠倒之智。

(自)入于地遍定有颠倒之智耶?(他)然。(自)地是存在,如何以地为地而入定耶?(他)然。(自)若“地是存、存在,如何以地为地而入定”者,汝!不应言:“入于地遍定有颠倒之智。”(自)地是存在,以地为地而入定乃有颠倒耶?(他)然。(自)涅槃是存在,以涅槃为涅槃而入定有颠倒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此,不应言:“入于地遍定有颠倒之智。”

第四章 决定论

名决定论。“世尊认为‘入正性决定之人可能现观法’,故于不定之异生补特伽罗有入决定智”之邪执,乃北道派。

(自)不定者有入决定智耶?(他)然。(自)决定者有入不定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决定者无入不定智耶?(他)然。(自)不定者无入决定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不定者有入决定智耶?(他)然。(自)决定者有入决定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决定者无入决定智耶?(他)然。(自)不定者无入决定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不定者有入决定智耶?(他)然。(自)不定者有入不定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不定者无入不定智耶?(他)然。(自)不定者无入决定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不定者有入决定智耶?(他)然。(自)不定者有入决定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不定者有入决定智耶?(他)然。(自)不定者有入决定念住……乃至……正勤、神足、根、力、觉支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不定者无入决定道耶?(他)然。(自)若“不定者无入决定道”者,汝!不应言:“不定者有入决定智。”(自)不定者无入决定念住……乃至……觉支耶?(他)然。(自)若“不定者无入决定觉支”者,汝!不应言:“不定者有入决定智。”

(自)不定者有入决定智耶?(他)然。(自)于种姓有人有预流道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于预流果作证向人有预流果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来果作证向人……乃至……于阿罗汉果作证向人有阿罗汉果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不定者有入决定智。”耶?世尊非认为“入正性决定者可能现观法”耶?(自)然。(他)若世尊认为“入正性决定者可能现观法”者,汝!应言:“不定者有入决定智。”

第五章 无碍解论

名无碍解论。执“圣者之有智者一切出世间”,而“一切智是无碍解”之邪执,乃安达派。

(自)一切智是无碍解耶?(他)然。(自)世俗智是无碍解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世俗智是无碍解耶?(他)然。(自)如何者知一切世俗是到达无碍解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切之智是无碍解耶?(他)然。(自)他心智是无碍解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他心智是无碍解耶?(他)然。(自)如何者,知一切他心是到达无碍解耶?(他)实不应如是言。

(自)一切智是无碍解耶?(他)然。(自)一切慧是无碍解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切慧是无碍解耶?(他)然。(自)入地遍定有慧,其慧是无碍解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入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者……与布施……与衣……与施食……与床座……与病缘药资具是有慧,其慧是无碍解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一切智是无碍解。”耶?(自)然。(他)有出世间慧,其(智)非无碍解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依此,一切智是无碍解。

第六章 世俗智论

名世俗智论。此处有世俗谛、真谛之二谛。然而,无此区别而依谛语之共通言“世俗智亦唯谛所缘”,乃安达派。

(他)不应言:“世俗智是谛所缘而非他所缘。”耶?(自)然。(他)入于地遍定有智,地遍非于世俗谛耶?(自)然。(他)若“入地遍定有智,于地遍是世俗谛”者,是故汝!应言:“世俗智是谛所缘而非他所缘。”

(他)不应言:“世俗智是谛所缘而非他所缘。”耶?(自)然。(他)行水遍……乃至……火遍……乃至……施病缘药资具是有智,病缘药资具非于世俗谛耶?(自)然。(他)若“施病缘药资具有智,病缘药资具是世俗谛”者,是故汝!应言:“世俗智是谛所缘而非他所缘。”

(自)世俗智是谛所缘而非他所缘耶?(他)然。(自)依其智而遍智苦、舍集、证灭、修道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第七章 心所缘论

名心所缘论。此处,执“言心差别智唯语”,而其智“唯心所缘”之邪执,乃安达派。

(自)心差别智是心所缘而非他所缘耶?(他)然。(自)或者有贪心而不知“有贪心”耶?(他)然。(自)若“或者有贪心而知‘有贪心’”者,汝!不应言:“心差别智是心所缘而非他所缘。”(自)或者以离贪心知“离贪心”……乃至……有瞋心……乃至……离瞋心……乃至……有痴心……乃至离痴心、集心、散心、大极心、非大极心、有上心、无上心、寂静心、非寂静心、解脱心……乃至……以未解脱心知“未解脱心”耶?(他)然。(自)若“或者以未解脱心知‘未解脱心’者”,汝!不应言:“心差别智是心所缘而非他所缘。”

(自)触所缘智不应言:“心差别智。”耶?(他)然。(自)若“触所缘智,应言‘心差别智’”者,汝!不应言:“心差别智是心所缘而非他所缘。”(自)受所缘智、想所缘智、思所缘智、心所缘智、信所缘智、进所缘智、念所缘智、定所缘智、慧所缘智……乃至……贪所缘智……乃至……瞋所缘智……乃至……无愧所缘智是应言:“心差别智。”耶?(他)然。(自)若“无愧所缘智是应言‘心差别智’者”,实汝!不应言:“心差别智是心所缘而非他所缘。”……乃至……

(自)触所缘智是不应言:“心差别智。”耶?(他)然。(自)是触差别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受所缘智……乃至……想所缘智……乃至……无愧所缘智是不应言:“心差别智。”耶?(他)然。(自)是无愧差别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心差别智是心所缘而非他所缘。”耶?(自)然。(他)于心差别之非智耶?(自)然。(他)若“于心差别是智”,是故汝!应言:“心差别智是心所缘而非他所缘。”

第八章 未来智论

名未来[智]论。此处名未来,有无间非为无间。此等之中,于无间全然无智。如无间,向一方之路认知属于一事,[亦于未来无智。然而,]于此处许“于有一切未来之智”者,乃安达派。

(自)于未来有智耶?(他)然。(自)未来依根本而知耶?依因而知耶?依绪而知耶?依生而知耶?依出生而知耶?依兴起而知耶?依招来而知耶?依所缘而知耶?依缘而知耶?依集因而知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于未来有智耶?(他)然。(自)知未来之因缘耶?知所缘缘耶?知增上缘耶?知无间缘耶?知等无间缘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于未来有智耶?(他)然。(自)种姓有人于预流道有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预流果作证向人于预流果有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一来果作证向人……乃至……不还果作证向人……乃至……阿罗汉果作证向人于阿罗汉果有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于未来有智。”耶?(自)然。(他)非世尊所仰耶?曰:“阿罗陀!于巴连弗应起三种障难,乃依火、水、破和合。”有如是之经耶?(自)然。(他)是故,于未来有智。

第九章 现在智论

名现在[智]论。此处,彼依止于文“见一切行是无常时,见其智亦无常”,而无差别“于一切现在有智”之邪执,乃安达派。

(自)于现在有智耶?(他)然。(自)依其智而知其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其智而知其智耶?(他)然。(自)依其智而知其智是“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依其智而知其智是“智”耶?(他)然。(自)其智是其智之所缘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其智是其智之所缘耶?(他)然。(自)依其触而触其触,依其受而受纳其受,依其想而取想其想,依其思而思其思,依其心而思其心,依其寻而寻其寻,依其伺而伺其伺,依其喜而喜其喜,依其念而念其念,依其慧而知其慧,依其刀而切其刀,依其手斧而断其手斧,依其釿而断其釿,以其小刀而断其小刀,以其针而缝其针,以其指尖而附其指尖,以其鼻端而附其鼻端,以其头而附其头,依其排泄物而洗其排泄物,以其小便而洗其小便,依其脓而洗其脓,依其血而洗其血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于现在有智。”耶?(自)然。(他)见“一切行是无常”时,非见“其智亦无常”耶?(自)然。(他)若“见一切行是无常时,见其智亦无常”者,是故汝应言:“于现在有智。”

第十章 果智论

名果智论。此处,言“诸佛依诸有情之得圣果而说法。声闻亦然”,依此之共通而“如诸佛,声闻亦依彼有情于得果而有智”之彼等邪执,乃安达派。

(自)声闻于果有智耶?(他)然。(自)声闻知果之已作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自)声闻有于果之智耶?(他)然。(自)声闻有果上下[知智]、根上下[知智]、补特伽罗上下[知智]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声闻于果有智耶?(他)然。(自)声闻有蕴施设、处施设、界施设、谛施设、根施设、补特伽罗施设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声闻于果有智耶?(他)然。(自)声闻是胜者、大师、等正觉者、一切知、一切见、法主、法依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自)声闻于果有智耶?(他)然。(自)声闻是未生道之能生者、未正生道之能正生者、未知道之告知者、道知者、道智者、道熟智者耶?(他)实不应如是言……乃至……

(他)不应言:“声闻于果有智。”耶?(自)然。(他)声闻是无有智耶?(自)实不应如是言……乃至……。(他)是故,声闻于果有智。

彼之摄颂曰:

 解脱智是解脱于有学有无学智

 颠倒智与不定入决定智

 一切智是无碍解与世俗智

 他心智与未来智

 现在智与声闻之智

第五品[终]

猜你喜欢
  第十五章 圣者龙树护持教法时代·多罗那他
  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卷下·佚名
  卷下·佚名
  第十二卷·佚名
  折疑论卷第一·佚名
  卷之十九·铁壁慧机
  摄大乘论卷中·无著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第一·法藏
  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中·佚名
  卷下·道开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六·澄观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九[宋刻]·惟白
  卷三·佚名
  说无垢称经疏第一(末)·窥基
  辯中邊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之一三·魏庆之

      三百篇   晦庵谓学诗者必本之三百篇   诗之为经,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学诗者当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止,此学诗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

  • 卷四百四十·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四百四十白居易江南谪居十韵自哂沈冥客曾为献纳臣壮心徒许国薄命不如人才展凌云翅俄成失水鳞葵枯犹向日蓬断即【一作欲】辞春泽畔长愁地天边欲老身萧条残活计冷落旧

  • 第十二回 列车上之小朝廷·德龄

    太后的那辆车的前半部是栏成了一间小小的卧室,它的地位虽十分的狭窄,但它的式样,和所有的一切布置,却无一不是费了许多人的心思和精力所构成的;所以不仅是美观富丽而已,它的轮廓,它的格局,简直和宫中的内寝,十分相类,真是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二·佚名

    弘治二年正月庚申朔正旦节遣驸马都尉蔡震游泰分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遣仪宾王宪祭 景皇帝陵寝○遣内官祭 恭让章皇后陵寝 上诣 奉先殿 奉慈殿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公服行礼如元年仪

  • 卷之七百八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二百七十五 两淮巡盐御使噶尔泰陈明接奉江宁织造曹(兆页)口传谕旨摺·佚名

    雍正五年三月初十日 奴才噶尔泰谨奏,为恭谢天恩事。 雍正五年二月二十七日,江宁织造曹(兆页)自京回南,至仪征盐所奴才衙门。奴才跪请圣安,曹(兆页)口传圣谕:"以奴才等进呈龙袍及丰灯、香袋等物皆用绣地,靡费无益,且恐引诱小民;不

  • 九二二 寄谕各省督抚务须留心体察四库馆议叙分发人员毋稍姑容·佚名

    九二二 寄谕各省督抚务须留心体察四库馆议叙分发人员毋稍姑容乾隆四十七年十月十一日尚书 额驸 公福<隆安>、尚书和<珅>字寄各省督抚,乾隆四十七年十月十一日奉上谕:据雅德参奏玩视命案、废弛阘茸之四库馆议叙试用知县

  • 二九 贵州巡抚觉罗图思德奏复查黔省仍无著述遗书折·佚名

    二九 贵州巡抚觉罗图思德奏复查黔省仍无著述遗书折乾隆三十八年正月初十日贵州巡抚臣觉罗图思德跪奏,为遵旨查明再奏事。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七日,承准大学士刘统动字寄各省督抚学政,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十七日钦奉上谕:前

  • 学校余论·梁启超

    军兴以前,中国之学堂惟有同文馆、广方言馆等,所在屈指可数,生徒不满千计,是以梁启超忧之。军兴以后,庙谟谆谆,野议缤缤,则咸以振兴学校为第一义。上自京师,下及省会,讫于岩邑,两岁之间,踵武数十。其以故有书院改课、增课者称是,其

  • 辟韩·严复

    往者吾读韩子《原道》之篇,未尝不恨其于道于治浅也。其言曰:&ldquo;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

  • 程氏经説卷二·佚名

    书解孔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又曰孔子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以二典之言简邃如此其上可知所谓大道虽性与天道之说固圣人所不可得而去也如言隂阳四时七政五行之道亦必

  • 第十七章 18·辜鸿铭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辜讲孔子说:“我讨厌用鲜红色削弱朱红色的感觉,我讨厌用现代流行音乐去糟蹋美好的音乐品味,最后,我讨厌有些人巧舌如簧、慷慨激昂却在破坏各国、破坏家庭。”

  • 论语正义卷五·刘宝楠

    里仁第四集解凡二十六章子曰:&ldquo;里仁爲美。择不处仁,焉得知?&rdquo;【〔注〕郑曰:&ldquo;里者,民之所居。居于仁者之里,是爲美。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爲有知。&rdquo;】○正义曰:《说文》:&ldquo;择,柬选也。&rdquo;《后

  • 五经异义·许慎

    《异义》:第五田税。今《春秋》公羊说,十一而税,过于十一,大桀小桀;减于十一,大貉小貉。十一税,天子之正。(〔蒙案〕当作天下之中正,文见《公羊》宣十五年传。)十一行而颂声作,故(〔蒙案〕故当为古,字误)周礼,国中园廛之赋,二十而税一

  • 卷二·佚名

    复次持轴山後至持双山。其山严丽殊妙可观。纯金所成。彼有四大王天诸天子众往复其间。须弥山王高出众山。此山王东有大天王名曰持国。所居宫城亦号持国。其城纵广正等二百五十由旬。周匝千由旬内外严丽殊妙可观。城有

  • 佛说意经·佚名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彼时有异比丘。独坐房中意作是念。以何故世间牵。以何故受于苦。以何故生已。生已入随从。于是彼比丘从下晡起。起已往诣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坐一

  • 诸法无行经卷上·佚名

    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共大比丘僧五百人俱。菩萨九万二千人。其名曰众德庄严菩萨摩诃萨。师子游步菩萨。光无障净王菩萨。高山顶自在王菩萨。爱喜净光菩萨。光蔽日月菩萨。

  • 尼克·亚当斯故事集·海明威

    短篇小说是海明威最有价值的文学遗产。尼克·亚当斯是海明威众多短篇中的一个男主角,这个令人难忘的角色从孩子成长为青少年,又成为士兵、复员军人、作家和父亲——这个过程与海朗威本人生活中发生的大事亦步亦趋,清晰地